抓住机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提前布局(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11:26: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抓住机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提前布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抓住机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提前布局》。

第一篇:抓住机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提前布局

抓住机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提前布局

张旭东

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十多个部委参与编制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将于今年全国两会前后对外颁布。该规划将涉及全国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发展思路,提出了具体要求。

按照上述规划,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具体到对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布局,更进一步的规划是,在东部地区,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在此基础上,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创造新需求,围绕未来城镇化战略布局,下一步国家将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输油气管道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发挥其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为破解城镇化的改革难题,未来除了将大幅度提高农村征地补偿,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之外,还有可能在全国统一推行居住证,而这样的改革,势必也会对解决收入分配、扩大内需等问题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我们将面对以下情况:

一、国家实施“城市群”战略

十八大之前,对于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的进一步补充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

从1978年到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背后潜藏的诸多矛盾、问题也日益凸显。

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统计是以常住人口计算,按照这样的算法是已经突破了50%,但如果按照有城镇户籍的人数,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只有35%-36%。官方统计的数据是,在城镇打工的2.6亿的农民工中,真正在城市购房的还不足1%;大约有1.59亿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是处于“半市民化”状态。

户籍制度引发的矛盾之外,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滞后,以及近年来一些城市出现的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事故灾害等问题,对各级政府城市治理能力也形成压力和挑战。

在2010年底中央向各省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决策层就释放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信号,其中最为明确的是提出了要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的“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在推进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化开发的同时,形成三个特大城市群,在哈长、江淮、中原、长江中游等地区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的城市群。

目前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并将于全国两会前后颁布的《规划》,就是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的更为长远、更为清晰的战略布局。

二、化解土地制度障碍

按照一些业内专家的观点,要破解中国城镇化的改革难题,现行的土地和户籍管理制度是两个绕不开的障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等对此开出的药方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要联动,户籍方面,先让长期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能够市民化;土地方面,要提高农村征地补偿,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土地同权同价参与城镇开发。

由于受户籍的限制,目前处于“半市民化”状态的农民工,享受不到城市的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服务,官方统计的超过50%城镇化率实际上是半截子的城镇化,户籍制度背后反映的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工农差距,如果户籍改革制度能较快到位,将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收入倍增目标提供良好的机遇,会推动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10年甚至20年,相反,则会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带来更大的社会矛盾。

中国实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已经50多年了,由于上世纪80年代未能同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现在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当务之急是把攻坚的改革和阻力较小的改革能够分头推进,比如,目前举家迁徙到城镇的外来农村人口就有4000万人,如果能够先让这批人真正市民化,这样,既可以减少城市户改压力,也会彻底解决长期积累的矛盾。

现行的土地制度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障碍。由于城乡差距很大,农民工在城市买不起房子,很多人挤在一块,住的是“老鼠窝”,而他们老家的房子是“空心村”,耕地也被荒芜了,这是对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土地改革应该尽快破除政府垄断征地,实行同地地权同利,让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能够真正入市。

现行政府垄断征地模式,更多的是维护和支撑了城市居民的利益,让城市居民在二次分配中利益最大化。这种模式最为严重的后果是城镇居民的利益会被固化。于是形成了大量的视觉城市、景观城市、生态城市,而形成这样的现状下,城市就很难让低收入的“农民工”来分享城市公共服务的蛋糕。征地制度改革就是要提高农村土地的价格,而且要让土地的收益更多进入农民自己的口袋。与此同时,应该尽快解决农村土地资源严重浪费问题,“当前最要紧的就是给农民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证、宅基地的使用权证和房产证”。

新型城镇化将启幕农村新一轮改革,土地流转乃大势所趋。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用地“瓶颈”,土地配置市场化、农村土地资本化,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极大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小岗村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土地改革的序幕;1992年,广东省南海市下柏村农民将承包经营的土地以股权形式,流转给村集体成立的经联社统一经营。

而最近的一轮土地改革始于2008年,当时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成为此轮改革的主题。在农村城镇化方面,很多地方的土地改革试点“摸着石头过河”积累了不同的经验:重庆的地票式交易、成都土地流转、广东佛山的股权分红、天津宅基地换房,不同的地方做法不同,但都为全国的土地改革提供了借鉴。

比如成都在新一轮农村产权改革中提出,“确权”是基础,“流转”是核心,“配套”是保障,这样的改革赢得农民的支持。但在取得经验的同时,确权、监管、收益和小产权房等棘手问题也暴露无遗。

保护农民权益不受损,但现实的难题在于农村用地跟城市用地没有做到同地、同权、同

价,接下来要从法律层面上衔接平衡。

三、户籍或成突破口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获得城市户口的农民,理应要享受城市公民一样的待遇,这是新型城镇化需考虑从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现在所谓超过50%的城镇化率,只是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绝大部分被统计为城市人口的农民工并没有在城市实现永久定居。

户籍改革看似简单,但要落实与城市户口相挂钩的利益却很难。户籍改革之所以难以推行,就是因为城里的福利政策太多了,且继续和居民户籍密切相关,进城的农民很难同步获得社保、就业、教育的机会。资料显示,全国将近2亿进城农民工中只有200万左右通过买房、结婚等方式获得城镇户口。

如此一来,城市空间扩张过快,而农村人口由于户籍、购买力等限制,被拒于城市大门之外,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而现行户籍和土地制度,正是阻隔在城乡之间的主要壁垒。

打破户籍肯定是未来城镇化改革的方向,但具体操作问题十分复杂,各省差异很大,只有逐步试点逐步推开。2020年若要达到50%以上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关键在于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的相关改革到位。

一些地方正在试图打破城乡户籍藩篱,户籍改革逐步推进正在成为城镇化改革的一大方向,正如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城镇化决不是一哄而上。

大力推进城镇化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多次强调,中国要依靠改革实现没有水分的真正发展,而城镇化是发展最大的潜力。

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提前布局

根据城镇化布局的发展思路、要求以及城镇化布局的特点,我们认为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三线城市的开发。

十八大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再提及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房地产行业发展新的催化

剂。尤其是那些提前完成布局的房企,很可能再次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

之所以把城镇化作为下一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是因为它既拉动投资又拉动消费。投资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消费除了日常消费还包括商品房的买卖,进城消费肯定比在农村消费大。

同时,进城的人总需要有住的地方,如果按照年均一点几个百分比的城镇化率增长,保守估计有1000万人进城,以一家三口人,每家90平方米住房为例,总共需要3亿平方米的住房,这还是新增的住房需求,如果再加上城镇里原有人口的改善性需求和刚性需求,以及旧城改造、拆迁的量,每年这个住房需求量是很大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扩大,目的是解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买不起房的可以提供公租房,市场总需要增加房源。因此,只要城镇化有潜力,房地产就有潜力。

国家发改委规划推算,城镇化在未来10年可拉动40万亿元人民币投资,市场分析料基建、国内房企将明显受惠。根据城镇化布局的发展思路和要求,以及城镇化布局的特点,业内就指出,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三线城市的开发。

市场对此也是反应积极,以布局三线城市较早的万科、恒大为例,两者均被市场认为受到城镇化大政方针的利好影响。万科自去年11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8.75元/股始,期间经小幅震荡至2012年12月25日,其停盘前的收盘价为10.12元,涨幅达15.66%。2012年销售额突破1400亿元。而同期内,恒大自3.87元一路升至1月7日的4.64元,涨幅高达19.9%,恒大去年全年销售额达923亿元,98%以上销售额来自于二三线城市,其中三线城市占绝大部分。

据了解,目前三线城市主要指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及大多数地级市,和少数经济发达的县级市。如昆明、福州、合肥、石家庄、乌鲁木齐及绍兴、嘉兴等。

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以杭州、武汉、西安、珠海等为代表的二线城市,房地产行业在经过十数年的发展之后,市场趋于成熟平稳,供求达到平衡,增长潜力有限,且竞争激烈、地价昂贵。2012年底,北京市郊五环外通州梨园镇的一个地块起始价1.7亿,最终以10亿元人民币的高价卖出,比起拍价高出491%,这是两年来中国首都土地拍卖会上出现的最高溢价,核算下来商业用地楼面地价1.6万元/平方米;大家目前十分关注的通州台湖镇,2012年底三地块商品住宅用途楼面成交地价核算下来约1万元/平方米,价格是一年前的两倍。纵观一线城市一年来土地成交情况,成交价格上涨十分明显,且多为房产大鳄相争,一般中、小房企难以企及。

而以昆明、福州、合肥、石家庄、等省会城市及以嘉兴、绍兴、镇江等为代表的较发达主流三线城市房地产发展受新型城镇化政策影响,刚需剧烈释放,供不应求,市场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巨大。而对于四线城市来说,则由于需求相对有限,面临诸多问题。

城镇化的内涵之一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没有城镇化之前,对房地产的需求要依赖于人口的增加或者住房的老化,而城镇化则会带来很多刚性需求,这是对房地产企业最大的机遇。

城镇化的重点显然是城镇化率低的区域和城市,人口的聚集和产业转移是关键性因素。未来受益城镇化的地区会在中西部二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周边的三线城市,但这些城市房地产高速发展的持续性也存在明显差异。

据克尔瑞信息集团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城市房地产发展前景测评报告及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风险排行榜》的报告显示:该风险榜单前50名中,四线城市数量多达41个,占比80%,排名第一的是酒泉,第二为呼伦贝尔,而备受关注的资源性城市鄂尔多斯排名第六,其房地产崩盘风险已经引发业界高度关注。四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差别就是人口密度比较小,导致地广人稀,土地供应多,供求关系失衡,供求关系逆转。在这些城市当中,有限的客户需求、市场需求和相对无限的土地供应构成了这些城市最大的风险。

在全国城镇化发展的新一轮热潮正在兴起时,品牌房企已经开始着手加速二三线城市布局。有望跻身千亿俱乐部的中海地产,仅在刚过去的12月的第一周就已经动用了近50亿元在国内4个城市拿下4幅地块,这些地块均为武汉、南宁等二线城市。而招商地产负责人表示,今年招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积极补充三四线城市核心地段项目资源。而从2012年第三季度开始,包括山东济南在内,万科新增的土地项目至少有23个,规划建筑面积约为376万平方米,而这些新增的项目也大多位于二三线城市。

各房企结合自身战略,抓住时机,快速在三线城市提前布局,提高长远竞争力,已成为现在重点和紧迫工作之一。

大连一方集团张旭东

2013年1月9日

第二篇:金融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大有作为

金融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大有作为

2013年03月25日09:35廖家旺来源:金融时报发表评

论【字号:大 中 小】

城镇化是十八大部署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之一,也是我国未来最大的发展红利与增长引擎。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农业银行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党和国家赋予了农业银行“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重要使命。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发挥职能作用全力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农业银行特别是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行广西分行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加强城乡统筹,服务于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不均衡,是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但就金融业而言,人员、机构、信贷资金等资源向城市集中的趋势明显,这是经济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农业银行既肩负服务“三农”的责任,作为上市银行也要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因此必须加强城乡业务统筹协调,科学合理配置各项资源,坚持以城带乡、全面协调,积极服务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农行广西分行50.47%的人员、57.16%的营业机构分布在“三农”县域,在广西全区75个县市中均设有营业机构,县域贷款占全行贷款的36%以上,其中涉农贷款占全行贷款的32%以上,近五年来县域和涉农贷款的增速均高于全行平均水平,有力支持了广西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新的时期,农行广西分行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增强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紧迫

感,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机制,促进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城乡联动,增强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能力。一是在人力资源上,要针对农村工作生活环境较艰苦的现状,利用好边疆民族地区人才招聘政策,不断加大对“三农”县域机构的人力资源投入。二是在机构设置上,要紧密结合国家城乡一体化统筹规划和地方经济发展重点热点,加快网点优化布局和标准化改造步伐,调整和完善县域支行内设机构、分类管理、财务资源配置、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等机制,进一步增强服务“三农”县域业务发展的组织机构保障。三是在信贷资源配置上,严格履行银行业监管部门“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全行平均水平”的监管要求,并充分考虑“三农”贷款的季节性需求,进一步理顺信贷资源配置机制和业务授权管理机制,加大对“三农”县域的信贷投放力度。四是在推进城乡业务经营统筹上,要以横跨城乡集团性客户为重点,充分利用农业银行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产品服务等方面优势,促进集团性、系统性客户的资金高效流转,同时,加快成熟产品向县域的推广移植,为县域客户提供更加全面、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金融服务,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以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切入点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十八大对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新部署。近年来,农行广西分行大力创新金融产品,积极支持广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县域中小企业,以及农户特色化经营,有效解决了“三农”县域“贷款难”的问题。目前对广西国家级、自治区级龙头企业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85%,产生了“富一方,带一片”的示范效应,在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发挥了金融业支持作用。

在新的时期,农行广西分行要针对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资金需求及“三农”县域客户的特点,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着力解决“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一方面,要围绕广西“339”千百亿元农业产业工程,择优选择重点项目、重点客户和重点品牌加大信

贷支持力度,并充分运用债务融资、信托投资、金融租赁等表外业务产品,积极为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发展提供配套金融服务,推进产业发展升级;要围绕县域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通过企业动产质押、企业间联保、专业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等方式,推出符合县域中小企业需求的信贷产品;要针对农户的资金需求,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业、中介机构的合作,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趋势、农业生长周期,科学合理设置贷款期限,实现贷款期限与产业周期最优匹配:要抓住农村客户资金需求“短、平、快”特点,精简优化业务操作流程,采取双线运作、网络作业和信贷工厂等运作流程模式,切实提高审贷效率,有效解决农村贷款“金额小、笔数多、时间急”的实际问题。抓关键领域助推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县域房地产、农村商品流通、公共服务业是其中的关键领域。在广西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农行广西分行要围绕四个关键领域,积极提供信贷资金和多种金融服务。一是在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大力支持重点县域和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以及重点资源开发配套和产业转移重点项目引发的城镇化建设,信贷主要介入城镇规划合理、项目承建公司实力较强、项目收益较为确定、前期资本金充足、产业吸附能力强又有政策倾斜的项目,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在支持县域房地产发展上,要着力支持土地整理与土地开发项目、房地产开发等城镇化大项目,理性支持项目合法、“四证”齐全的小城镇房地产开发项目,支持居民居住区改造和新型城镇住宅区建设。三是在支持农村商贸流通建设上,要抓住加工企业在城镇建立的原料生产基地,推动业务产品创新,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推进商贸、储藏、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向农村延伸。要通过信贷资金、自助设备等资源投入,积极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超市进农村”等市场流通工程。四是在支持公共服务业发展上,要围绕国家加强财政管理的要求,开发推广现金管理平台等业务产品,提高财政资金结算效率。要围绕城镇化居民的住行消费、教育消费、医疗消费和其他理财等新兴消费需求,加大对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事业部门的信贷支持,加快开发推广“银医通”等产品,切实推行普惠制金融服务。

推进农村金融信息化服务进程

信息化是十八大提出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重点之一。就金融业而言,加强推进银行支付结算通道建设是农村信息化的关键一环,必须要在加强物理网点建设的同时,根据信息化时代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广泛运用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金融载体,让广大农村享受到现代化、信息化的金融服务。近年来,农行广西分行以惠农卡为载体,以金穗“惠农通”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信息化服务进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截至2012年末,农行广西分行已在县域9401个行政村设立金穗“惠农通”服务点1.25万个,布放转账电话、POS等电子机具1.92万台,覆盖全区982个乡镇、9401个行政村,覆盖率分别达到93%和74%.全行惠农卡发卡总量455万张,已覆盖全区75个县、989个乡(镇)、10331个行政村,覆盖面分别达100%、93%、81%,惠农卡农户覆盖率达到55%,平均每两户农户中就有一户持有惠农卡,金融服务农村地区客户的能力得到持续增强。

在新的时期,农行广西分行将密切跟踪“四化同步”政策走向,加大农村电子金融渠道建设步伐,继续加大金融电子机具布放和“三农”便民服务点设置,继续探索完善大型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加快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开发,延伸支付清算网络在农村的辐射范围,以强大的电子渠道弥补无物理网点服务的“空白点”,做好“便民”金融服务。深化与邮储、通讯、电网、供销社等系统合作,提高传统产品服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联结,不断扩大农村地区金融信息化服务的覆盖面。对接农村民生工程,以广覆盖的服务网络为依托,加强新农保、新农合、电费代缴、支农补贴等代理项目,做好“惠农”金融服务。抓住农民“市民化”进程的消费转型升级,在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自助服务终端等渠道上创新业务

功能,推进综合性、多元化服务。

积极维护地方金融秩序稳定

十八大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在新的时期,农行广西分行将继续严格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持续将“绿色治理”和“低碳金融”理念融入信贷政策、制度和流程之中,严格落实环保“一票否决制”,加快“两高一剩”行业信贷退出力度,同时,积极支持县域资源保护与环境整治项目以及林业和旅游开发等,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支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继续积极参与公益事业,通过组织员工开展爱心捐建、爱心助学等活动,支持农村改善人畜饮水环境和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条件。积极维护地方金融秩序,切实借助广覆盖的机构和网点,开展金融知识和金融产品下乡进村活动,向农村地区普及金融知识,帮助农户更加熟练地使用现代金融产品,提高金融产品在农村的认知度和使用率。积极与地方政府推进信用村建设,加强与金融同业协作,共同防范地方金融风险,打造良好的农村诚信环境。

(作者系农行广西分行行长)

第三篇: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着重论述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强调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明确提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报告还指出,将明显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做到“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充分贯彻十八大报告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速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有效措施是,推动城镇化建设的绿色转型,促进城镇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城镇化建设绿色转型是目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性命题,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具体来讲就是以城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约束为前提,对城镇化建设指导思想从“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角度进行全面设计,转变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进城镇化建设绿色转型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城市规划的绿色转型、资源使用的绿色转型、政策措施的绿色转型。

一、城市规划的绿色转型

城镇化建设的前提是对城镇的发展进行规划和布局,因此城镇化建设绿色转型的首要任务是开展城市规划的绿色转型。城市规划绿色转型是把环境保护目标、任务、指标等放在城市长期发展的大背景下谋划和考量,把环境保护在功能、格局、质量、阈值等方面对城市发展的要求落实于具体空间单元,对城市长远发展和空间布局提出引导性要求,积极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依据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以上两个规划主要偏重于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从时间、空间和结构上统筹安排城市的建设。虽然也是从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出发制定的,但关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评估,以及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指导意见还有缺失。此外,现行环境规划较侧重于对生产生活污染物排放的防治,缺乏分类指导、分区推进的针对性,还不能将环境管理要求真正纳入到城市综合发展决策中。

推进城市规划绿色转型,将环境保护工作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中统筹谋划的根本抓手是编制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以下简称城环总规)。城环总规是城市人民政府以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统筹优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确保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所作出的战略部署。城环总规通过确定城市生态安全红线、生态安全警戒线、风险防范底线、环境承载上限和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基线,从源头奠定城市环境保护格局,从城市发展前端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衔接。城环总规更加突出环境规划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体系中的引领地位和约束作用,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和统一,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绿色转型的目标是,立足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着重解决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城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多规融合。

二、资源使用的绿色转型

城镇化建设资源使用的绿色转型,是要加大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进行产业的绿色转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这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的重要内容。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的全面推进,当今中国对资源消费产生出强烈的需求。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低效使用和巨大浪费。相比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我国现有能源消费结构很不合理。2009年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比重高达70.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40多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在中国的消费比重分别为17.8%和3.9%,比世界平均水平分别要低17和20个百分点;中国的核电只有不到1%,而世界平均水平达到了5.5%。并且我国工业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工业比重已占到71.6%,其中十大高耗能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费就占到全部能源消费的59.1%。以煤炭为主要动力燃料和化工原料的产业,生产效率较低,能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严重,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

资源使用绿色转型的具体措施,一是要大力推进高质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提高水电、风电、核电等优质电源在二次能源中的比例,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光伏等清洁、环保、可再生的新能源。二是要降低工业消耗能源的比重,这是我国资源使用绿色转型的重点。应大力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支持技术集约型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并且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控制和管理力度,严格设置准入门槛,严防落后产能行业的转移和分散。三是注意控制城镇居民生活用资源的增长。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现代化城镇生活方式以及居民消费能力、消费观念的改变,将直接推高生活用能的增长。因此促进城镇居民健康绿色消费结构的形成,积极倡导绿色用能和环保消费的观念,厉行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引导交通运输与建筑行业的节能减排,对于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三、政策措施的绿色转型

政策措施的绿色转型是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落实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体现。对城镇化政策措施进行绿色转型,首先要开展公共政策绿色转型,具体手段就是推进城市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我国政府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政府保民生做出的郑重承诺。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不仅指物化的产品和服务,还包括制度安排、法律、经济政策等。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在城市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开展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工业污水和固废方面的控制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对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回收处理工作还很欠缺,无害化处置率不高。并且城镇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的能力和设施建设与实际需求也存在差距。现阶段要改善城镇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应该做到: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具备消除环境污染的环境基础性服务。具备对环境质量变化进行监测评估以及对造成水、大气等环境质量变化的污染行为进行监管的能力,具备保障公众清洁水权、清洁空气权及宁静权等生存的基本民生性服务。健全环境事故应急机制,具备防范环境突发事故的环境安全性服务。保障公众环境知情和参与国家环境监督的环境信息服务。

进行城镇化政策措施的绿色转型,其次是要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中央在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曾多次指出,必须“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其中经济方面的重要办法是进行金融政策的绿色转型。金融政策绿色转型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金融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手段。具体内容包括绿色税收、绿色资本市场、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通过绿色的金融政策,使金融部门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引导城镇经济资源,促进城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

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河北省地处环京津、沿渤海的独特区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冀中南地区被列为重点开发区域,加快城镇化进程将成为河北乃至京津冀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据城镇化统计监测,我省城镇化率将在“十二五”期间跨越50%的历史关口,这是向经济强省、和谐河北迈进的重要标志,必将伴随着经济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在结构性转变的关键时期,既要把握住城镇化蕴含的发展机遇,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城镇化快速发展可能带来的各种挑战。

2003年以来,我省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特别是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和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工作,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现代城市魅力初步显现,居民生活环境大为改善,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4.5%。但从总体上看,我省城镇化水平不高,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带动力不足,城镇体系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不完善,人口实质性转移相对滞后,城镇外规模延扩张过快,农村居民点建设分散,城镇功能不完善、特色不突出,聚集优质要素的能力不强,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大城市交通拥堵、公共服务短缺等“城市病”凸显。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的必由之路,切实摆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位置。要深刻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注重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功能、聚集优质要素、强化精细管理,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河北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奋斗目标,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产业和人口聚集为核心,以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构建环首都城市群、冀中南城市群和沿海城市带的空间新格局,着力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功能、聚集优质产业、强化精细管理,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创新引领、转型发展。加快转变城镇建设方式,推进城市精明增长和有机更新,努力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加快户籍制度配套改革,促进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2、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

3、产城互动、聚集发展。坚持用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加快优质产业、先进生产要素和优秀人才聚集。把城市布局调整与产业结构优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劳动密集、基本密集、技术密集产业的协调发展与合理布局。

4、突出重点、梯次发展。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扶持壮大中等城市,加快县城扩容升级步伐,建设高标准的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有重点的培育特色重点镇,打造沿海城镇发展增长极。

5、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围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全面加强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提高城镇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建设。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初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城镇体系,全面实现城镇建设上水平目标任务。

1、城镇化率快速提高。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1.5%,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

2、城镇规模结构趋于合理。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到2个(石家庄、唐山),20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到2个(邯郸、保定),10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到4个(廊坊、张家口、秦皇岛、沧州),5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到6个(邢台、承德、衡水、任丘、迁安、定州),武安、遵化、辛集、霸州等城市人口达到30万人以上。

3、城镇环境质量全面提升。设区城市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10天以上,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达到6平方米以上,县城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设区市全部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所有县级市和60%的县城进入省级园林县城行列。

4、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日趋完善。建成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其中设区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30%以上。社区服务设施综合覆盖率达到90%,基本建成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

5、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27.6万套,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20%以上。完成40万户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35万人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5%。

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6%左右,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中小城市规模和实力明显壮大,小城镇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城乡结构和城镇空间结构调整迈出重大步伐。

三、构筑区域协调的空间格局

(四)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构建环首都城市群、冀中南城市群、沿海城市带“两群一带”空间新格局。

培育以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市为支撑,以京津、京唐、京石、京张、京承、京沧等高速公路为区域轴线的环首都城市群。在规划、政策、功能、产业和设施等方面与京津实施对接。把环京津地区打造成为经济发达、城市繁荣、生态良好的高地。积极整合环首都地区城镇资源,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以培育和打造新区、县城扩容升级为重点,推进首都新机场临空产业区以及京东、京南、京北新区和白沟新城建设,形成一批各具特色、设施完备、宜居宜业的中小城市群。培育以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市为支撑,以京

九、京广、石黄、邯黄等交通复合轴为区域发展轴线的冀中南城市群。强力推进石家庄正定新区、临空港产业园区、东部新城,以及邯郸冀南新区、衡水滨湖新区、邢台新区,将冀中南地区发展成国家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服务外包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成区域性物流、旅游、商贸流通、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务中心。培育以唐山、秦皇岛、沧州市为支撑,以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为龙头,以京秦、石黄、秦沧等交通复合轴为区域发展轴线的沿海城市带。提升唐山、秦皇岛、沧州城市功能,统筹推进沿海新区新城建设,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航运与铁路、公路、机场协调配套发展,形成港口、产业、港城互动发展的新格局。举全省之力打造曹妃甸新区和渤海新区两大经济增长极,加速优化港口布局,拓展港口功能和腹地纵深,推动港口、产业和城市互动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和现代新型城市。

(五)继续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强化石家庄、唐山两大省域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在全省城镇化发展中起领跑作用。石家庄市加快正定新区和鹿泉、藁城、栾城组团一体化建设,向现代化、国际化迈进。唐山市整合中心城区与丰润、丰南、古冶、开平等资源,打造东北亚地区的合作窗口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承德市统筹滦平县、承德县、滦平县和隆化县发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张家口市整合宣化区、下花园区、万全县城、宣化县及周边建制镇资源,建设京冀晋蒙交界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秦皇岛市整合昌黎县、抚宁县资源,着力打造北戴河生态示范新区,建设国际知名的现代化滨海旅游宜居城市。廊坊市整合固安县、永清县资源,统筹推进首都新机场临空产业区建设,打造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城市。保定市构建“一城三星一淀”的大都市发展格局。沧州市整合青县、沧县资源,建设环渤海地区重要工业城市。衡水市整合中心城区和冀州资源,建设生态宜居的北方湖城。邢台市整合沙河、南和、任县、内丘、邢台县资源,成为冀中南地区重要增长点。邯郸市整合峰峰矿区、磁县、永年县、邯郸县、成安县、肥乡县资源,着力打造冀南新区,建设冀晋鲁豫四省接壤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

(六)扶持壮大中等城市。把发展中等城市和培育新兴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完善城镇体系的切入点,优先培育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县级市和县城,以活力宜居为导向,建设一批高标准的中等城市。迁安、三河、霸州、涿州—高碑店、任丘、黄骅、定州、辛集、武安等县级市要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尽快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怀来、平泉、遵化、涞源、新乐、宁晋、清河、涉县、魏县等县(市)要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中等城市。

(七)加快县城扩容升级。其他县城要按照高标准小城市进行规划,以城镇改造建设为抓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促进产业和人口聚集。发挥县城的组织管理职能,着力构建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培育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成为辐射和带动农村发展的纽带。

四、增强产业聚集的发展动力

(八)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环京津沿渤海优势,加快推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沿海经济隆起带、冀中南经济区建设。各级城镇要坚持“错位发展”,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依托产业特色确定城市主体功能。坚持产城互动、融合发展,把产业聚集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园区向城镇集中。中心城市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利用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九)调整城镇产业结构。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实施工业立市、强省战略。加快城市用地布局调整,中心城市要加快“退二进三”步伐,引导中心城区发展金融保险、商业商务、总部经济、科技研发、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将资源性产业、加工产业向城郊和小城镇转移。依托城市集群培育和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以大城市为依托、中小城市为支点,在全省尽快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相互协调的区域产业格局。

(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建设经济强省的基础,实施县域经济“腾飞计划”,突出抓好“三十强”和“三十弱”,实施分类指导,激发内在活力。引导各地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与农业生产相衔接的加工业、面向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各县(市)要积极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加强产业聚集区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五、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十一)完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加快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唐山港、黄骅港、秦皇岛港向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港群方向发展,着力打造沿海快速交通走廊。构建以石家庄为中心,唐山、北戴河、邯郸等为支点的干线、支线相结合的航空网络。以北京、石家庄为核心,打造京津冀快速城际交通圈。按照方便、快捷、高效的原则,合理布置主干道和快速路,增加支路网密度,建设智能交通控制系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形成快速、大运量的公共交通系统。

(十二)搞好市政设施配套建设。完善设施建设标准,建立适应人口和产业聚集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基础设施扩容、升级和改造,重点做好架空线路入地、集中供热、管道燃气等配套设施建设,对街道路面及附属设施进行达标改造。按照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原则,完善城市供水、排水、电力、燃气、污水、垃圾处理、公园绿地和信息网络等市政公用设施,保护城市水源地,加强城市节水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

(十三)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政府主导的投入机制,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完善城镇公共设施服务网络。科学规划建设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建设功能完备、风格多样、布局合理的群众健身设施。按标准配套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有条件的设区城市重点建设综合性高教区。大中城市要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体系。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设施,提升社区服务设施综合覆盖率,加快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

(十四)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加大供水、排水、供电、供气等老旧城市管网改造力度,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城乡建设档案收集、管理和利用,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立防洪安保体系,完善城镇防洪预警机制,加快雨水管道和机排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加强城市消防、人防等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建立社会公共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多层次的预警和救援体系,制定应对极端事件的紧急预案。

六、建设生态宜居城镇

(十五)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加大二氧化硫、机动车尾气和烟尘、粉尘、扬尘等防治力度,在中心城市实施PM2.5环境监测。加快城市中心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步伐,对污染严重的违法排污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抓好园林城市创建,大幅度增加城市绿量,实施主城区绿化、城市周边绿化和交通干线沿线绿化工程,县城以上城市中心区都要建设综合性公园。在城市组团之间以及城市之间建设生态绿地、区域性森林生态廊道、河流生态廊道、交通绿色通道等多样化复合型生态系统。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城市河道环境整治,结合雨水和再生水利用,规划建设城中湖、滨水公园等城市水系工程。

(十六)推广应用绿色低碳新技术。推进建筑、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实行供热计量改革,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新建建筑严格按照节能标准设计和建设。全面推广绿色建筑,深入开展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发展太阳能、地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节水器具。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淘汰落后产能,禁止新建违规项目。积极采用环保型公交设备,建立智能化的调度指挥系统,提高公交管理水平。倡导绿色交通出行,建设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十七)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实施文物保护抢救工程,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古树名木和风景名胜保护。严格制定和实施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修缮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抢修濒危历史建筑,整治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环境,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开展古树名木普查鉴定、登记挂牌工作,对古树名木进行分级保护。开展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对于违规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和企业,要限期拆除搬迁,恢复山体植被和原生态的景区环境。

(十八)塑造城镇风貌特色。开展城镇风貌特色规划,构建风貌特色空间总体框架,明确重要景观区域、景观轴线、景观节点的风貌控制要求,对重要建筑、公园绿地、环境艺术设施等景观要素进行系统改造。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优秀传统建筑保护,实施旧城有机更新,逐步恢复城镇历史风貌。抓好城市标志、风貌建筑、城市雕塑等有形文化建设,丰富文化内涵。整治提升河湖水系,搞好生态护砌和沿岸绿化,打造环境宜人的都市风光带。

七、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十九)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集中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完善城乡一体客运网络,促进农村通信全面升级。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健全新农保、新农合和农村低保制度,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二十)大力实施“幸福乡村计划”。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规范运作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新民居示范村建设,继续抓好农村危旧房改造。大力开展村庄容貌环境整治,加强村庄道路、供水、排水、路灯、绿地等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编制和完善中心村规划,有序推进周边村庄向中心村集中。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二十一)培育特色重点镇。把特色重点镇建设作为推动城乡一体发展的突破口,加大对重点镇的扶持力度,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培育一批工业型、旅游型、商贸型、交通型、历史文化型小城镇。

八、健全新型城镇化保障机制

(二十二)加强城乡规划指导和空间管制。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修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加强城乡空间管制,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加强对重要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的保护。划定“蓝线、绿线、紫线、黄线”,加强对城市水系、公共绿地、基本农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合理确定城市增长边界,防止无序蔓延。按照城市多核发展、紧凑空间形态和土地混合用途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城市综合体建设,疏解中心城区职能。(二十三)推行精细化城市管理。实行建管并重、综合治理,以人性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为核心,加快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开展“治脏、治乱、治堵”活动,整治影响市容市貌的重点因素和重点环节。整合市政公用、交通管理、园林环卫、环境保护等部门行政资源,推行相对集中的综合管理模式。落实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政策措施,赋予区、街更多管理权限,并确保费随事转、人随事走。加强数字规划、数字城管和数字住房等系统的融合对接,积极探索智慧城市的管理模式。

(二十四)建立城乡统筹的管理体制。有步骤地推进行政区划调整,解决市县同城、区县同城问题,适当扩大中心镇的管理范围,在设市城市、县政府驻地镇实行镇改街和村改居。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逐步使大多数流动人口在城市和农村各得其所。建立城乡一体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村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二十五)拓宽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采取市政债券、企业债券、增资扩股、上市融资、信托计划等形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规范和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公司管理机制,强化资本注入和资产整合,努力做大做强融资平台。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完善特许经营制度,健全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强化政府监管。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市政公用事业稳步发展的价格机制,足额征收污水和垃圾处理费,新建建筑全面推行按供热量计量收费,建立规范的居住区物业管理收费制度。(二十六)加强新型城镇化工作组织领导。省政府成立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县(市)要明确专门机构,给予必要的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各级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建立科学、全面的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纳入各地各部门目标考核,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适时举办多层次新型城镇化培训班,开展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工作,每年出版《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将出(图)2010-05-21 02:14:00 来源: 山东商报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5月19日,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官员向记者透露,目前《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已经上报国务院,有望今年出台。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区域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8地市。

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11月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历经7年之久,但一直迟迟没有推出。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官员认为,历经五年时间调研、编制,京津冀都市圈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规划蓝图,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

无论是从产业部门或是工业行业的区位上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具有优势的部门与行业的覆盖面与涉及的领域都是非常全面的。其体系完整的程度是其他区域无法相比的。

与此同时,伴随沿海地区的空间推移和新经济增长极的出现,京津冀区域发展空间结构也得以完善。

其一,滨海地区加大开发力度,逐步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日益隆起的地带;其二,唐山、石家庄、廊坊3市市域经济的发展成就突出,张家口、秦皇岛、保定等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也有显著增强,这些经济中心为京津冀都市圈经济的相对均衡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河北拖累区域经济的忧虑也有所缓解。”上述官员表示。

尽管如此,京津冀都市圈总体的产业尤其是工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该官员指出:一,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落后,人均GDP较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有较大差距;二,在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京津冀都市圈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远远落后于另两个三角洲都市圈地区。

此外,由于缺乏一个稳定的利益协调机制,京津冀经济圈内的“同构化”竞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如京津冀经济圈内,北京的汽车产业实际上已经和天津汽车业出现同类竞争。

据透露,在该《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中,京津冀三地各有明确的产业发展定位。

北京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及餐饮业为主。同时,北京发挥大学、科研机构、人才密集的优势,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型企业相结合,积极发展高新产业,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主,逐步转移低端制造业。

而天津在现有加工制造业优势与港口优势基础上,定位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及环保设备等先进制造业;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适当发展大运量的临港重化工业。

河北8市定位在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也是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在第一产业中着重发展农业和牧业,为京津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远非纸面上来的容易。参与规划编制的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高明告诉记者:“北京市三地之间的经济、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存在诸多的问题。”

第五篇: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加快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背景是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出发点。应结合我国实际,借鉴他国城镇化的成功经验,以新的发展理念和合理的价值导向规划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一,我国应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之路,这不仅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也能为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我国是人口大国,只能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三,现代国际竞争要求我国必须“又好又快”地完成城镇化,以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第四,我国的国家性质不允许国家的城镇化以牺牲农业和农村为代价,形成了大量的贫困人口,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所以,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现实可能性

中国特色城镇化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的城镇化和现代化之路的基本思想。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现实可行性。

发展到今天的中国具备相当的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物质基础。我国科技发展的水平、教育扩大的规模以及城镇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也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改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之路,实现城镇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与城镇的和谐发展以及城乡统筹发展,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主要举措:

一是着力打造特色城镇集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中心城镇意识,大力实施中心城镇带动战略,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城镇发展条件,切实抓好县城、小城镇建设,组成较为完善的镇域城镇体系。要加大区域中心城镇建设力度,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的互动战略,按照“规划先行、适度超前”的思路,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城镇承载力和辐射力,同时推动一体化深入发展。要进一步加快县城与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根据发展基础和环境容量通过扩容提质,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围绕重要交通干道和产业园区,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结构,切实打造吸纳农村人口就近转移的重要载体。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

二是扎实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和切入点,要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统筹我镇城乡发展战略的节点和平台,推动农村人口向集镇和新型社区、示范村集中。要按照“规划引领,群众自愿、就业为本”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集聚发展,逐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要积极引导条件成熟的集镇适时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积极探索企业带动、城郊改造、小城镇依托等多种建设模式。

三是不断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要按照“大体系构筑、大城镇带动、大园区承载、新农村示范”为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坚持产城互动,把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布局合理、各具特色、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四是研究制定统筹发展政策机制。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土地管理等方面进行充分探索,不断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城乡产业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劳动就业和城乡社会管理的一体化工作。要研究制订土地供给、税收、人才引进、生产用电同城同价等方面的具体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管理制度,鼓励农民进城落户,不断放宽科技人才的户口迁移条件。要创新土地使用机制,研究制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用足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探索增减挂钩的多种形式,腾出更多的用地指标,用于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下载抓住机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提前布局(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抓住机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提前布局(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大英百科全书)。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论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 农机121班 何炳桥 1201140134 摘要:为什么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当下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这一判断是就其现实意义而言的,而......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应该以人为本城镇化是现代化最基本的战略支撑所在,是最强的内需潜力所在,也是当前最大的红利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新型城镇化是发展新红利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辜胜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型城镇化有六个特点,要实现六个转型,其中最重要的......

    《新型城镇化规划与布局》在线考试及答案[合集5篇]

    《新型城镇化规划与布局》在线考试及答案 考核作业 第 1 题 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通知,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为( )张。 (5分) A. 25 B. 30 C. 35 D. 40 答题情......

    新型城镇化-文章

    跟随新型城镇化步伐,由速度优先转向协调可持续经营 ----地方投融资平台未来转型方向初探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强力推进,地方投融资平台也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发展浪潮,数量与规......

    解析新型城镇化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解析新型城镇化 解析新型城镇化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我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

    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集约、智能、绿色、低碳 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到底应该遵循一条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