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谈统筹城乡发展经验材料

时间:2019-05-13 11:1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委书记谈统筹城乡发展经验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委书记谈统筹城乡发展经验材料》。

第一篇:县委书记谈统筹城乡发展经验材料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广泛,但简单讲,就是要改变过去“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做法,构建城乡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其关键要抓好三点:

一、依托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

城镇化是解决城乡统筹发

展的切入点,是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载体。一要坚持因地制宜,搞好城镇规划。近年来,河南省尉氏县以建设中原城市群的中等城市为目标。计划到2015年县城建成规划区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5万以上的区域性副中心城市。对村镇建设,提出重点搞好洧川和永兴两个省级试点镇的建设及全县20个小康村试点建设,逐步增强其辐射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二要推进城市经营,盘活城市资产。我们坚持“一个口子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渠道放水”,加大了土地收购和储备力度,初步实现了“财政税收保吃饭,经营土地搞城建,招商引资促发展”的目标。三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我们抓住国家、省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的机遇,筹集建设资金5亿多元,加快了交通、电力、通讯等设施建设步伐。目前,我县电力供应充足,通讯方便快捷,城乡公路四通八达,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功能提升,树立了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增强了以城带乡的能力。

二、依托工业化统筹城乡发展

工业化是产业集聚升级的主导力量,是城镇化的产业支撑,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尉氏县中小企业、民营经济较为发达,传统产业优势明显。近年来,我们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一是发挥棉花优势,兴建棉纺基地。尉氏县棉花产业优势明显,有35万亩的优质棉基地,有30万锭的纺纱规模,还有一大批棉花经营、加工户。我们组建了尉氏棉业集团,5年内力争发展成为上市公司,整个棉纺行业达到100万锭规模,并上一批棉蛋白、印染、织布、服装加工等项目,使尉氏成为河南的纺织工业城、中原棉花的集散地。目前,该基地建设项目已得到省政府批准,是河南省8大特色基地之一。二是深化企业改革,焕发企业生机。我们按照“三改一加强”的要求,加快了企业改革步伐,县属30家国有、集体企业全部改制结束,摆脱了旧机制对企业发展的困扰。三是培育支柱产业,增强整体实力。我们利用现代技术,对棉纺、机械、铸造、橡胶、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传统产业进行了改造提升,并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名牌产品。其中,橡胶行业、香精香料行业产销量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享有“三角带生产”基地、“香精香料之乡”的美誉。全县工业企业443户,个体工业户31030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8个,超5000万元企业21个,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3个。尉氏纺织有限公司是全国同行业人均利税50强企业。尉氏县橡胶厂生产的“久龙”牌三角带,远销到欧、美、东南亚、俄罗斯、巴西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依托产业化统筹城乡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带动力量,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我们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一是调整种植业结构。全县发展各类优质作物105万亩,其中蔬菜面积30万亩,粮经比例由原来的58∶42调到50∶50。二是发展庭院经济。全县已形成东部养猪养鸡,西部养牛养羊;中部贾鲁河滩养鱼鸭的特色。三是发展民营经济。我们坚持围绕农业办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建龙头,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全县新上项目106个,累计投资5.2亿万元。目前,我县民营企业已发展到1567个;从业人员4.8万人,上缴税金占全县财政收入60%以上。同时,依靠政策引导,搞好劳务输出,全县每年组织劳务输出15万人左右,每人每年可带回收入7000元。

总之,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统筹城乡发展,首先必须立足实际,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去年以来,我们在发展思路上,提出“工业强县,农业稳县,城建立县,开放活县”四大战略;从指导思想上,突破就工业抓工业,就农村抓农村,就农民抓农民的传统做法,推进城乡融合,抓城带乡,抓工促农;在财政支出上,尽力向农业、农村倾斜;在新上项目上,充分考虑城乡产业的合理布局;在社会事业发展上,更多地考虑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做到城乡整体谋划、统筹安排,形成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其次,重视农业,常抓不懈。“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什么程度,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变。因此,要树立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绝不能因农业产值的下降而忽视农业、忽视农民。要牢固树立“三个同等重要”的观念,即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同等重要,农村发展和城市发展同等重要,农村居民问题和城市居民问题同等重要,始终做到城市经济、农村经济一起抓。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强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确保农村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第二篇: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经验材料

苏州统筹城乡发展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建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城乡改革协同推进机制、建立县域经济、小城镇和新农村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城乡规划统筹机制,这些经验对各地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苏州农村过去30多年的变化是中国发达地区农村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可以概括为“三大突破”,即上世纪80年代初全面实行家庭承包制、90年代中期以后全面实施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入新世纪以后全面推进农村“三大合作”改革;苏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可以概括为“三次历史性的跨越”,即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加快了农村工业化进程;上世纪90年代,开发区和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加速了农村城镇化步伐;进入新世纪,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加快了城乡一体化步伐。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时期,是苏州农业现代化推进力度最大的时期,是苏州农村变化最快的时期,是苏州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苏州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既注重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等,更注重构建长效机制,建立起城乡一体制度框架,加快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现代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正在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城乡平等”的发展新格局。

苏州统筹城乡发展、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建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加强农业深度开发,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苏州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始终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注重把发展现代农业与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和新型农民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

二是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把鼓励农民创业作为富民的根本途径,推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昆山市实施的“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的“三有工程”,就是一个成功的实践。

三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农村“三大保障”全覆盖,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苏州市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三大保障体系,对各种农村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也逐步加大。苏州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个可喜的变化是正在推进农村与城市社会保障的逐步接轨。吴中区将失地失业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昆山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为农村基本医疗保险,推动城乡一体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常熟市逐步将农村各类企业及其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个体工商户及雇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苏州正在加快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运行步伐。这些探索在全国都处在领先地位。

四是建立城乡改革协同推进机制,推进农村制度创新,赋予“苏南模式”新的内涵。苏州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三大合作”形成气候,农民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苏州注重培育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积极探索政策性保险金融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了“三农”,农村金融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

五是建立县域经济、小城镇和新农村协调发展机制,实现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轮驱动”。苏州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注重发展壮大县级城市,积极培育中心镇。实践证明,县级统筹已成为苏州城乡统筹的主要形式和主体力量。在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总额中,镇级财政占有半壁江山,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统筹功能也日益增大。

六是建立城乡规划统筹机制。纵观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他们是一代人造房几代人住,而我们往往是一代人造几次房。这既有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又有建设理念的问题,还有规划与建设相脱节的问题。苏州市委、市政府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把城市各项专业规划向农村延伸,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城乡空间网络结构,使全市呈现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新农村为基础的城乡新格局。

以上六点是我们对苏州经验的初步总结。苏州市的许多发展条件是全国很多地区无法比拟的,其他地区不能简单复制苏州市新农村建设中的做法,但苏州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理念和创造的好经验,对各地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城乡统筹”是一个长期的根本方针,是“三农”工作中带有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讲,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公平对待农民,使农民获得平等的教育、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权益,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

成果。当前,对于制约“三农”发展的深层矛盾,反映最强烈、最一致的突出问题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包括财政、金融、投资、产业、就业、土地、户籍等方面政策在内的配套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发展规划、资源要素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希望苏州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方面充分发挥“带头、先导、示范”的作用。

第三篇:旬邑县统筹城乡发展经验材料

旬邑统筹城乡发展汇报

中共旬邑县委 旬邑县人民政府

(2011年1月)

旬邑县地处渭北旱塬沟壑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咸阳市北部。全县总面积1811平方公里,辖10镇、4乡、187个行政村、28万人口。

近年来,在省、市的坚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旬邑为目标,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初步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县域综合排名从2006年的全省64位进到2010年的27位,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

一是县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6亿元,区域内财政收入5.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亿元。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6亿元,年均增长17.6%;区域内财政收入5.7亿元,增长54.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亿元,增长42.6%。

二是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9.6亿元,对GDP贡献率15%;第二产业增加值19.2亿元,对GDP贡献率56%;第三产业增加值7.2亿元,对GDP贡献率32%。三次::::产业比由2006年的44 27 29调整为2009年27 57 16。

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

头;奶牛存栏1500头、奶山羊8万只、家禽82万只。发展蔬菜大棚1000多座,亩均效益达到万元以上;在外务工人员稳定到8万人。二是发展煤炭工业强县。重点抓了原煤生产、煤矿技改扩建、质量标准化建设和青岗坪煤矿、旬东热电联产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2010年,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32.5亿元,原煤产量700万吨。建成8个标准化质量矿井和年产120万吨的青岗坪煤矿,正在建设年产180万吨的旬兴煤矿,建成2×1.5万千瓦旬东热电联产项目,已试产运行;与中电投签订了3×100万千瓦电煤一体化项目合同,煤炭综合利用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三是发展旅游产业增收。坚持以县城为中心,以石门山森林公园和马栏革命旧址为重点,全力狠抓景区开发建设。投资5600万元,建成马栏革命纪念馆、纪念广场、水上剧场、稍峪沟烈士陵园、马家堡革命家蜡像馆和游客接待中心,维修了马栏中共陕西省委、关中地委窑洞,正在建设革命传统教育培训中心,维修马家堡关中特委和看花宫陕北公学旧址;投资6000万元,建成石门山森林公园接待中心、名仕狩猎中心、马刨泉等,正在抓紧建设石门山森林公园秦文化苑,并顺利通过了国家级森林公园初验。全县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2000万元。

二、加强基础建设,改善发展条件,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县城为龙头,以镇区为纽带,以农村为重点,从县、乡、村三个层面统筹推进城乡建设,有力地加快了一体化进程。一是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旬邑是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大红旗”单位。近年来,我们在继续抓点扩面、整体推进的同时,结合土窑洞搬迁、移民搬迁、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等项

三、深化农村改革,消除体制障碍,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近年来,我们坚持抓点示范、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林权、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消除体制障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加快土地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引导群众采取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使土地逐步向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集中,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了保障。止目前,全县累计流转土地1.1万亩。同时,扎实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完成所有林地确权发证任务,进一步明晰了林地产权,搞活了林业经济,促进了农民增收。二是推进户籍房产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制定出台了《旬邑县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居民转户进城实施办法》、《旬邑县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退出与利用实施办法》、《旬邑县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办法》,鼓励有条件的群众进城落户,为975户3938名农村居民办理了进城落户手续,加快了城乡一体化步伐。同时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房屋产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发证率90%以上。三是实施财政金融制度改革。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和“金财工程”建设,全面实行“乡财乡用县监管”、“村财村用乡监管”,规范了乡村财务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特别是着眼破解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筹资难题,启动实施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巩固了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四、发展社会事业,优化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和谐共享。坚持把社会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改善民生质量,构建和谐旬邑,基本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统筹发展社会事业。积极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启动了总投资2.3亿元的旬

用,科学规划,逐步推进。2007年,我们就组织开展了旬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制订了《旬邑县五大塬区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去年又修编完善了《旬邑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县城和13个乡镇总体规划修编,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2、抓点示范、典型引路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方法。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产业发展上抓建了丈八寺现代农业苹果示范园、张洪盛世养殖场和太村镇太村街大棚蔬菜等特色亮点,新农村建设每年抓建一批示范新村,小城镇建设上实施了5个关中百镇和太村重点镇建设,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促进了工作均衡开展,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3、完善政策、加大投入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力保障。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是统筹城乡资源,目的是推进县域发展,这不仅需要通过完善政策、深化改革打破体制障碍,而且需要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培植特色产业,健全公共设施。基于此,近年来,我们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列支3000万元,扶持苹果、畜牧、蔬菜产业发展;列支4000万元,支持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土窑洞搬迁;列支2000万元,用于教育、卫生、社保、就业等社会建设,从而保证了城乡发展需要,加快了一体化进程。

4、加强领导、行政推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不竭动力。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近年来,我们严格实行县级领导包抓、部门帮建、企业包扶新农村建设责任制,并抽调县乡干部下到一线,驻村包抓,行政推动,力促落实。同时,坚持把统筹城

第四篇:国内统筹城乡发展经验摘录

国内统筹城乡发展经验摘录

转载日期:2012-7-18 21:49:00 来源:互联网

建国以来,我国为快速推进工业化,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实行城乡差别政策和城乡分割体制,由此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差距的拉大,并引发了许多难以回避的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乡间无论在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和福利,还是发展建设投入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国城乡人均收入比1985年为1.86:1,2005年则扩大为3.24:1。因此,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历史任务。

与英美日韩等一些较早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国家相比,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起步较晚,经验不足。但一些地区如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和浙江等结合中国国情,从自身条件出发,成功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为我国在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启发。

一、国内典型区域城乡统筹实践

(一)宁波城乡统筹的实践

近年来,宁波市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子,不断深化城乡体制改革,构建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城乡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及撤县建区、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全市乡镇由149个减少到91个,街道从16个增加到57个,行政村从近5000个减少到3187个,城镇布局和规模更趋合理,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化率达到57%,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副中心城、中心镇为主体的城镇梯度发展格局。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公路、水、电、通信等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基本实现了市域1小时交通圈,班车通村率达87%,通等级公路行政村达到85.6%;城镇型新农村建设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进展顺利,408个村完成村庄整治,40个村成为省、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农村生态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农村劳动力及被征地人员的就业技能培训全面推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基本覆盖到城镇各类企业和职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有36.5万人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341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2006年全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宁波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在11个市中继续位居第一,处于整体协调阶段。2009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641元,比前年增长11.3%,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65∶1,远低于全国3.32:1的水平。

(二)嘉兴城乡统筹的实践

从2003年始,嘉兴市就全面筹划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在全省率先出台《嘉兴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城乡空间布局、城乡产业、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劳动保障、城乡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城乡环境保护等“六个一体化”同时推进。2007年年底,按《规划纲要》要求,该市第一阶段任务基本完成。2008年年初,嘉兴市委市政府又出台《嘉兴市2008到2012年打造城乡一体化行动纲领》,要利用5年时间,在原先“六个一体化”基础上,再加上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层组织保障机制,形成“1+6”体系,有力推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

在城乡基础建设设施方面,嘉兴主要构制“路网”、“公交网”、“供水网”、“电网”和“信息网”“五大网”。在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城乡就业一体化格局已基本形成,2007年已经实现“两个80%”,即农村劳动力80%已从事二、三产业,农民纯收入的80%来源于二、三产业,嘉兴还被联合国列入城乡开发统筹就业的试点城市。在城乡医疗方面,推出了城乡合作医疗保险,目前全市镇、街道、行政村实现了全覆盖,确保农民参保率达到95%以上。

(三)成都城乡统筹的实践

成都市从2004年开始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并将其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成都市的具体做法可以概括归纳为“三三见六,以一化二”。这里,第一个“三”,是指“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第二个“三”是“三大重点工程”,即:农业产业化工程,农村扶贫开发工程,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工程。“六”是指六句话:一是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二是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三是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四是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五是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六是以农民身份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一化二”是指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来破解“二元结构”。摸索出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西部区域性经济发展极的扩散效应,用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具体作为来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

经过几年的实践,成都农村面貌和城乡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2009年,成都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29元,比2002年增长111.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2年的2.66:1缩小到2.62:1,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

(四)重庆城乡统筹的实践

重庆,中国最年轻,也是我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地处我国地理中心和承东启西的重要位置,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城市比较发达,农村特别落后。这种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基本国情的缩影。再加上大库区,处内陆腹地,重庆又具有中等省的构架和欠发达省的特征。

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在重庆特别具有代表性,在重庆开展体制机制方面的探索和改革,对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将具有示范效应。2007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庆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将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作为发展的宏伟目标,实施了“一圈两翼” 的科学发展战略(“一圈”,即一小时经济圈,是指全市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两翼”,即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指全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开创性地建立区域对口帮扶、互动发展机

制,并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通盘考虑,通过建立政府财力向公共服务特别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倾斜的投入机制,逐步有效缩小了重庆城乡经济的差距。主要做法是:一是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近3年全市支农资金年均增长15.4%,市级财政支出占全市财力的比重始终控制在25%以内,确保75%以上的财力用于区县和农村发展,全市绝对贫困人口已减少到44万人,初步建立起了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框架和城市反哺农村的扶贫机制。二是大力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到2008年底,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78万人,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52.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以上。三是努力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特困户最低救助制度,享受农村低保人数超过65万人,35万人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四是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95429公里,通畅率达62%,全市农村实现“户户通电”,建设重心正逐步由城市转向农村。五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全市管理层次由直辖前五级减少为三级,初步构建起了行政层次少、运行成本低、管理效率高、比较规范的直辖市新型行政管理体制。

(五)天津城乡统筹的实践

天津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典型经验当属东丽区华明镇“以宅基地换住房”的成功实践。华明镇位于天津市东丽区中部,是典型的北方农村,紧邻滨海新区,空港物流区就坐落在华明境内,区位优势明显,距天津市中心10公里,距天津国际机场5公里,交通便捷;区域总面积156平方公里,辖12个村,总人口

4.1万人,1.3万户,村庄建设占地1.2万余亩。该镇是天津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镇,也是全国宅基地换住房试点镇。从2006年至2008年,该镇试行农村宅基地换住房,集中规划农民居住小区3.3平方公里,建成农民小区房165.6万平方米,目前全镇1.3万户4.1万人已全部入住小区,节约宅基地0.49万亩,农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达到了“政府不出钱,农民不掏钱,上级给政策,镇级求平衡”的工作要求,基本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劳力就近安置、社会保障健全的工作目标。

二、经验借鉴

从已有的实践经验来看,宁波、嘉兴、成都、重庆和天津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和探索,对我国其它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将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坚持规划先行和实施科学系统的城乡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既可以避免政府工作的盲目性,也可以通过规划引进智力资源,提升政府和地方的工作水平。科学系统的规划是政府顺利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保证,有利于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各个区域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合理配置资源。宁波、嘉兴、成都和重庆,在探索建成城乡规划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规划方面,都走在了全国前列。2005年,嘉兴编制完成了浙江省第一个统筹城乡建设发展的《市域总体规划》。这一规划首次实现了市域范围“城乡全覆盖”,打破了行政分割和部门分割,从市域的角度谋划全市城乡建设和发展,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更好地配置空间、土地、水、岸线等资源要素,实现区域内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现在,嘉兴的城市供水、城市公交、城市燃气等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用服务设施,已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标准、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一体化的服务和价格标准,实现公用设施的全社会资源共享,让农村居民得到实惠。2007年,重庆制定了获得国务院通过的我国第一部城乡总体规划《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这一规划确立了全市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各方面发展的空间总体框架,确定了市域的空间架构与功能布局,统筹了城乡空间布局,打破了部门分割和城乡分割,将对重庆的城乡统筹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异是我国城乡差异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2003年以来,成都政府积极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向农村延伸拓展,有效解决征地农转非人员、农民工和农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构建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06年,全市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全覆盖,其中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了包括农民在内的城乡所有劳动者,目前参保人数达300多万人,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正在全面试点;医疗制度覆盖了城乡所有劳动者以及全体城乡居民,目前参保人数达1000万人,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已经全面开展。

(三)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浙江省自2001年起,开展了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连续出台了相关的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措施。一是实施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各试点地区根据本地城乡发展的要求,把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打破城乡就业二元结构,在试点地区完全取消地域、身份、户籍等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限制性政策。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统计登记制度,并在全国较早提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失业标准。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制定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规则。四是健全和完善城乡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五是加大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重点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文化和技能素质,增强市场就业竞争能力。六是建立健全基层劳动保障机构。目前,宁波和嘉兴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的“劳动就业市场化、劳动关系法制化、社会保障统一化、享受待遇平等化、户籍登记一体化、教育培训义务化”的政策目标。

(四)整治规划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为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差的状况,宁波和嘉兴开展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启动小康示范村建设和村庄整治工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宁波市以县(市)区为单位全面进行了村庄布点规划,确定了170多个全面小康示范村,1000余个整治村,分别制定建设和整治规划。以规划布点村为核心,按照拆迁改造、整改结合、环境治理等不同类型,全面开展村落建设整治。对农村进行城市化或拆村并点,实行村落内部功能分离,推进布局优化、路面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沟通联网,建设覆盖城乡的“路网”、“公交网”“电网”、“水网”、“信息网”,推进道路、供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全面开展流域治理。全市已投入村庄整治建设资金50亿元,其中各级政府投入27.3亿元。创建全面小康示范村40个,完成村庄整治408个,建成清水河

道513公里,行政村通等级公路和班车的比例都达到85%以上,农村自来水使用率达到91%。

天津市华明示范镇规划建设了九年一贯制学校、幼儿园、中心医院、老年公寓、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同时结合北方农民喜欢户外活动的习惯,按照下楼不出300米的原则,建设了农民培训学校等服务设施和各类主题公园、花坛绿地,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民教育、卫生、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形成了住宅与园林景观的融合、住宅与公共设施的融合,体现出人性化的氛围,彰显了现代田园赏心悦目、贴近自然的人居环境。

(五)推动制度创新,改革城乡行政区划和二元户籍等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体系

推动制度创新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仍存在许多制约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例如,城乡户籍制度的变革和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一方面,在总体的制度环境下,户籍制度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的实际需求也需要城乡户籍制度的并轨,同时,城乡户籍制度的并轨也给农村集体的处置带来新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成都市巧妙地采取了城乡户籍“双轨并存”的方式化解过渡时期的矛盾。宁波和嘉兴则放宽户籍制度,鼓励农民进城落户、居住和生话,使得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条件和待遇。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宁波进行了城乡行政区划调整,促进城镇合理集聚和城乡协调发展。重庆则将行政管理体制管理层次由直辖前五级减少为三级,提升行政管理效率。此外,在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农村金融制度等方面,宁波、嘉兴、成都和重庆也都进行了成功的改革和创新。

第五篇:民丰县城乡党建统筹发展经验材料(推荐)

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县委组织部带动农村党组织协调发展经验材料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按照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要求,深化“组织部长、组工干部下基层”和“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活动成果,结合第三轮部门包村定点帮扶工作,×××县委组织部开展了与×××村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

一、基本情况

×××村耕地面积1681亩,总人口305户1139人,均为维吾尔族,其中:男585人,女554人,共有党员50人,村干部7人,农村“四老”6人,“十户长”24人,残疾人22人,孤寡老人2人,低保户79户101人,困难党员9人。该村2009年村集体收入2.6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504.28元。

二、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城乡党建工作协调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委组织部带动农村党组织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同志担任,2进入丰产期后,仅依靠红枣,预计全村可增收261万元,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三)强化一个阵地,惠及干部群众。从强化该村阵地建、管、用入手,制定了长期目标与发展规划;村委会建设初期,组织部解决1万元建设资金,用于购买建设材料,与村班子共同商议,按照布局优化、建筑美化、环境绿化的要求,积极协调宣传部、文体局率先在该村修建了“四室一场”,村委会建筑总面积达433.57平方米,每年4月组织组工干部到村委会种树、种花、种草,美化村委会环境。为强化村委会阵地服务功能,针对群众娱乐设施缺乏的实际,投入8500元为村委会配套乒乓球桌、棋牌桌、民族乐器等活动器材和20个3人座活动排椅;开展组工干部捐书活动,共为村委会捐赠书籍790本。目前,村委会“四个中心两个学校”作用已经凸显,即:办公中心、议事中心、文体中心、服务中心,政治学校、科技致富学校。

(四)送去一份温暖,关爱困难党员群众。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入户,21名组工干部到×××买里斯村认“穷亲戚”,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为方便帮扶对象及时联系,每名干部制作了便民服务卡,将联系电话进行公开,发放到每一名帮扶对象,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为方便群众反映和及时准确掌握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周五安排一名干部驻村接访,对来访群众反映情况准确记录,实行首问负责制,谁接访谁答复,直至问题得到解决,目前,已接待群众63人次,协调解决问题65件次;先后为59户困难家庭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15000余元,解决燃眉之急;将7户危房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列为今年抗震安居帮扶的重点户;对15户无力发展生产的家庭,协调村“两委”担保,帮助他们贷款14.7万元发展生产。该村困难党员麦麦提〃托合提仅有3间住房,3月份因下雨有两间的侧墙已倒塌,一家5口人居住在中间的一间房屋内,仅此一间房屋后墙墙体也已大面积脱落,随时有坍塌的危险。组织部专门召开部委会,制定帮扶计划,从县困难党员帮扶基金划拨5000元、协调民政局解决5000元民政救助资金、抗震办给予7000元抗震安居补助、乡村解决所缺砖款3400元,为麦麦提〃托合提修建了50平米的抗震安居房。

(五)打造一个课堂,拓宽组织活动内容。实施部领导和组工干部进村讲党课制度,每季度一名部领导到为×××买里斯农村党员上一堂党课,提高了农村党课质量。邀请农村“四老”人员给组织部党员上党课,通过实例讲解×××的发展变化,转变组工干部的工作作风。今年以来,共上党课6次,受教育农牧民党员、干部党员210人次。组织组工干部和村党支部共同开展党团活动,每月组织农村党(团)员共同开展一次党(团)活动,以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拔河比赛等喜闻乐见的活动调动党(团)员参加活动的积极

下载县委书记谈统筹城乡发展经验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委书记谈统筹城乡发展经验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

    统筹城乡发展

    申论热点:统筹城乡发展 【背景链接】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农业农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衡量城乡统筹......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更加注重......

    统筹城乡发展

    专题二统筹城乡发展 一、时政背景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此为主题,就是要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协调推进工......

    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 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二.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三.怎样统筹城乡发展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意义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1、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我们对这战略深信不疑的......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和做法秦代红成都从2003年开始统筹城乡发展。这项工作涉及到各个领域,涉及到思想观念、领导方式、领导方法、体制机制、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不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