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秋《城市管理学》参考答案

时间:2019-05-13 11:1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0秋《城市管理学》参考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0秋《城市管理学》参考答案》。

第一篇:10秋《城市管理学》参考答案

城市管理学期末综合练习与解答

一、填空题

1、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和 经济活动 的集聚。

2、现代意义的城市管理,主要是源起于古典经济学的思想。

3、《马丘比丘宪章》最大的特点在于表明了城市规划理论由“功能分区”向功能综合转变的强烈倾向。

有两个,一是 公共性 的强弱,二是可分割性的难易。

26、城市经济管理中协调控制城市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城市政府,这是由城市经济的特点决定的。

27、城市经济管理的二重性是指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8、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市场失灵论。

或地区的商品、资本、人才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的组织形式。

49、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区域发展 的一体化。

50、Citistate不是一个 行政边界,而是一个组织边界、市场边界、信息边界、社会边界,乃至生态与环境的边界。

51、决策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52、从国外的一般经验来看,分级管理、各

19、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指标/社会进步指标/生活质量指标/经济发展指标)。

20、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

(有竞争力/治理和管理良好/适于居住/银行信赖的)的城市。

21、(需求型/供给型/资源型)属于初级城市

发展战略观。

4、城市管理思想的演进很大程度上是循着

29、在应对市场失灵时,政府通常采用的手段城市规划 思想的阶梯进行的。

5、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一般被看作是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开端。

6、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 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7、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

8、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 社会团体 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

9、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两级政权三级管理”体制。三级管理即 市、区、街道。

10、随着信息技术和3S(GIS,GPS,RS)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使用,网格化 城市管理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即时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11、传统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手段上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对 私营企业 的态度上。

12、外部规模经济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达到。一种是 地方化经济,一种是城市化经济。

13、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 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协调与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安全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14、对中国来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 集约型 的根本性转变,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必然要求。

1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体现在人口负增长和 老龄化两个方面。

16、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战略依据、战略愿景、重点战略、战略措施和战略反馈五个部分组成。

17、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初步形成了营销导向的地方发展战略观。

18、营销城市要走出去,城市管理的工作重点要由生产管理转向 形象管理。

19、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 工业物质的循环。

20、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21、现代城市规划的创始者本质上是一群社会改革家,虽然他们当时关注的是物质空间环境问题,但其思想的核心却是 社会公正。

22、土地利用的效益是指土地利用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效益,三者是辩证统一的。

23、土地用途管制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24、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5、基础设施能否市场化的经济技术标准一般

包括宏观调控和 微观规制。负其责的从属性原则是各国突发事件管理的30、规制 是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普遍原则。

府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

53、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涉及的内在结构体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系并非单纯的线性逻辑抑或平面关联,而是一

31、城市人口数量是指城市区域内人口的总个包含决策、信息、执行、保障等系统的四数,包括常住人口数量和 流动人口数量。位一体的构架体系。

32、城市人口的数量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的54、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第一原则是迅速自然增长和 机械增长。地 阻绝传染,将可能发生的危机尽可能缩

33、自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人口管理就形成了小。

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管理模式和特点,主要体现

55、城市 信誉危机突发事件处理,必须首为居民户口和居民身份证管理、计划生育先注意启动停止策略。管理的特殊控制政策,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

二、选择题

市人口管理制度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1、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文化/政治/ 社会/

34、户籍管理 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明的最新发展高度。

35、公共住宅 是由政府出资建造、国家给

2、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予补贴、并具有一定住宅质量(符合本国政府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

规定的最低住宅水准)的廉价住房。形成的直接原因。

36、城市环境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城市的自然

4、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主要以(政治功能/

环境;二是城市的人工环境。

军事功能)为主。

37、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终坚持的一个总原则

5、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流动/总人口的增长/技术进步/经济增

38、排污权交易 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长)。

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

6、(市人大/市政府/市委/市司法机关)属于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我国城市权力政治系统。

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7、(市人大/市政府/市司法机关)属于我国城

目的。

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

39、将原因导向的城市管理思路用到城市环境

8、(市人大)在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问题的研究上,可以发现,我们需要从末端治地位。

理为主的环境保护走向发展源头导向的循

9、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有地方(任免环经济。

权/监督权/决定权/立法权)。

40、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

10、我国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或渠道包括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个人联系渠道/代理人或代表渠道/集团早期代表。

参与渠道/市民监督渠道)。

4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撤地建市,市

11、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市建制体制/市

管县体制在全国广泛推行,这种做法的目的政府构成体制/市行政管理体制/市公共事是为了解决城乡分割、地市矛盾等过去存在的务管理体制)的内容。

问题,使中心城市更好地发挥地域中心作用。

12、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制而

42、城中村 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失去土地以后言,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无以为业。的市一般是(县级市)。

43、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形式,是要达到城

13、中共市委在城市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乡一体化。

14、市民参政包括市民的(政治参与/行政参

44、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和农业与/社会参与)。

产业化。

15、以下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45、城乡统一市场 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强调管理对象的外部化)。

16、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相比较,(市场导向/结

46、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果趋向/绩效标准/顾客导向)成为新公共为各国核心城市 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管理的重要字眼。

间的竞争。

17、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

47、通过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规划来协调区足/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城市、区域之域发展中的各种空间和产业问题是十分有效间竞争恶化)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的方法。

徒困境的表现。

48、区域经济一体化 指同一区域的国家或地

18、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竞争—合作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政经社技分析方法/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形成一个跨越国界

优劣机威分析方法)获取。

22、构建敏捷城市,要做到(信息敏捷/ 人员

敏捷/制度敏捷)。

23、近代城市规划始于(法国)。

24、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是(行政合法

原则),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体现和具体化。

25、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应遵循(动态原/ 协调

原则/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原则/效益原则)。

26、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美国)萌生。

27、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 A 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B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

C 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社会环境

2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国家建设部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

29、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30、由于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处在逐步摸索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协议出让,政府让利/生地出让,效益粗放/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31、我国城市空间成长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

32、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

33、城市经济管理具有(综合性/两面性/二重

性/区域性)的特征。

34、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包括(行政方法/法

律方法/经济方法)。

3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具

有(以“间接性”为主/以“经济性”为主/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特征。

36、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信息不对称问题/

自然垄断问题)。

37、经济性规制对象产业包括(自来水/交通

运输和金融/城市燃气/电力)。

38、社会性规制主要针对(外部不经济问题/

非价值物问题)。

39、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外部性/公

共物品/非对称信息/垄断)。

40、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政府的低

效率/政府赤字问题/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政府的行为动机)。

41、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慈善模式/民主模式/巨物模式)。

42、(增长型)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

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

43、(衰退型)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中,幼年比例小,老年人口多。

44、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自然社区/功能社区/法定社区)。

45、从城市社区起源基础、产业和功能的不同出发,城市社区可以分为(职业型社区/居住型社区)。

46、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社区成员

/社团性组织/企事业组织/行政性组织)。

47、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情况,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A人口结构的老 龄化趋势国 B荷兰D希腊)为代表。

64、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多元调控模式主要以

(德国/英国/丹麦)为代表。

65、(决策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66、(保障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67、(预防)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68、(反应)反应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主要“舞台”。

济是指由于存在技术上不可分的资本投入,企业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使得产出增加的比例超过投入增加的比例,产品分摊不可分性投入,从而产品平均生产成本随产量的上升而降低。

14、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有竞争力的、适于居住的、银行信赖的,而且治理和管理良好(良治或称善治)的城市。

15、城市职能(城市功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担负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

16、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17、城市营销,理、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管理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33、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运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公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34、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35、城市环境管理指按照一定环境功能目标,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与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环境B文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C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D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正趋于减低)。

48、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美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49、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新加坡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50、城市环境具有(脆弱性/开放性/人为性/

复合性)的特征。

51、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法制手段)是根

本保障。

52、城市环境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A 治理方面的制度B监督方面的制度C排污检查制度D预防方面的制度)。

53、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A谁污染谁治理制度B排污权交易制度C奖励制度 D排污收费赔偿制度)。

54、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包括(A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 B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C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D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55、我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重点是(A改革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B广开渠道,解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C 加强政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D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56、城中村产生原因主要有(A 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B 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C 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57、(A 撤市(县)设区B撤村设街C人口农转非)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

58、(伦敦)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59、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B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C“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D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60、根据区域协调问题的性质的差别,区域协

调可以分为(A外部协调D内部协调)。61、总体而言,区域协调机构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机制可以分成(A弱调控模式B多元调控D强调控模式)。

62、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弱调控模式以(美国)为代表,实行联邦制,土地实行私有化。63、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强调控模式以(A法

69、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A齐B实C

即把城市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准D 快)。

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70、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A预警系

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统的建立B危机应对 C危机判断D 确认危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机来源)。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游客和会议人士

三、名词解释

等),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18、经营城市,1、城市管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即指城市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然资源、基础设施和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城市管理的和市场化营运,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根本目标在于根据公众需求,在不破坏城市生用。

19、循环经济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态友好程度的基础上,采用协调、规划、控制、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建设、引导等管理方法,提升或维继城市在区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域中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为城市公众营造宜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2、市人民团体是指,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环。20、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基础,担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作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政治团体。

3、市民指居住在城市所辖区域内,排。

41、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持有本市有效户籍的合法公民。

4、城市管理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

21、土地利体制是城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用规划是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

5、市民参技术条件、历史基础与现状的特点,国家经济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发展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活动。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

22、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础。

23、土地储备制度是指政府依照法定程序,项活动。

6、城市政府管理体制是关于城市政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规划,对收回、收购、置换和征用等方式取得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以及运行机制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和储存,以公开招标、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7、市行政地位是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土地,调控各类建设用地城市在国家的行政区划级别中所处的等级和需求的制度。

24、城市成长管理是一种以政府行政隶属关系。

8、城市政府职能是指城市政为主体的对城市空间成长的管理行为。25.城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市经济功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会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

26、城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9、市经济管理指城市政府和其他多元主体一同市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制度、协商等手段对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是国家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行政调,以使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并取得“满体制在城市的延伸,它具有一般行政体制的主意”效益的全过程。

27、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要特征。

10、市政执行是指城市政府以贯彻市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政决策为核心的职务行为,是市政府和它的工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28、规制作部门以及工作人员执行市政决策中枢的决是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策、指令和法律法规的过程。

11、电子政务是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29、城市人口是指居住将其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络平台上去完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工作成,同时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的非农业人口,包括拥有城市户籍的常住人口优化,并减低系统反应时间。

和在城市暂住的流动人口。

31、城市社区是城

12、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市中的社区,是指城市中被道路环绕的居住地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段上,由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有成员归属感的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32、城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市财政管理是指以城市政府为管理主体,以城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13、规模经

市管理工作为主要目标的预算管理、税收管

之间的关系,以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措施。

35、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37、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区域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形成一个跨越国界或地区的商品、资本、人才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的组织形式。

36、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30、城市人口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对城市居民户籍和人口变动、人口流动的行政管理工作。

38、Citistate(城市联盟)是指由相同特征和功能的城市和城镇环绕所组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相对独立的贸易、商业和通讯区域。

39、公共紧急状态指的是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40、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包括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等所有相关因素的管理。

42、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收取和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四、问答题

1.城市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①建立科学的决策指挥体系和过硬的反应队伍②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③提供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保障,提供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并减少灾害损失④进行宣传教育,使市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临危不乱减少损失

2.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①综合性②法治性、政策性③地方性④长期性、经常性⑤实践性。

3.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潜在重点是什么?

①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②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③全面导入循环经济;④重视突发事件管理.1、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1)城市日益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地;(2)城市空间组合上发生了巨变,要求城市朝着高质量和多功能方向发展;(3)城乡融合、差别趋小。

2、城市化浪潮的成因是什么?

答:(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3、城市管理的必要性是什么?

答:

一、城市特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

二、市场的不完备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

三、管理、市场各司其职可以提高效能。

4、城市管理的可行性是什么?

答:(1)城市管理能够产生绩效。除了能够弥补市场的缺陷之外,管理自身还能够产生被感知的绩效。(2)城市管理是需要成本的付“费”产品。管理固然有益,但城市管理并非免费。共服务模式”,强调与市场及企业价值相结合的文化;(6)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淡化集体主义的色彩而采取个人主义的途径,包括寻求动员员工的支持和承诺,来持续地进行结构与组织的变革;(7)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及学习的公共组织,并发展一种将大众视为顾客、消费者及市民的“公共服务导向”,公共服务不再由专业的供给者来支配,而是以回应人民真正的需求来提供公共服务;(8)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10、新公共管理对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 答:(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该根据公共服务的性质和内容,来决定

14、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15、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效益原则。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充分开发土地的经济价值,严格受市场调节。(3)动态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应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旧有的规划在一定时间内有指导作本市的实际需要、实际可能及正当的局部利益有机结合起来。(4)二重性。城市经济管理的二重性是指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1、我国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和服务。(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7)注重全市就业情况。

22、解决土地市场的垄断和投机的措施有哪些?答:(1)制订法规,规范土地市场的进入。(3)城市管理需要被管理主体有支付意愿。

5、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

一、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

二、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

三、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

四、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

6、我国城市管理的政治性主体与参与性主体的关系是什么? 答:

一、城市政府作为权力的主要载体,由城市选民选举产生,因此政府必须满足选民的要求。然而政府可以动用的资源非常有限,不能单独完成增加就业、完善设施等任务,所以政府必须寻求与市场力的合作。

二、企业、资本的所有者作为市场力的主要承载者,其最终目的是获得利润。这一联盟要受到来自社会力的制约。

三、在特定的情况下,政府也要谋求与社会力的合作,从而抑制大企业意志的膨胀或者向中央政府施加压力,获得补贴与各种支持。这一联盟要因时、因情势发挥作用。

7、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哪些内容? 答:(1)市建制体制,市建制,实际上是国家为了便于对城市地区的管理而设置的一级政权机构。(2)市政府构成体制,包括城市国家政权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3)市行政管理体制(4)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也称市权力系统权责关系。

8、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是什么?

答:(1)市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履行公民和市民的政治义务。(2)市民的行政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政府的行政决策,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失职和渎职行为,行使监督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权利;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维护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改善城市公共服务;促进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3)市民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社区、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从事社区服务、拥军优属、残疾人援助和义工活动,参与城市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9、新公共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1)采取理性途径方式处理问题,在设定政策目标及阐明政策议题时特别强调战略管理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2)重新设计组织结构,使政策制定与执行相分离,并且对服务的传输都必须加入一个赋予责任的行政单位;(3)改变组织结构,促进官僚体制更为扁平化,授权给管理人员,以利绩效目标的实现;(4)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5)改变现行政策,使公共组织能被传统服务价值所支配的文化中,转换成“新公

公共服务的供应模式和供应主体。城市作为社用,但从长远看可能会成为有效利用土地的障会经济活动发生发展的最重要载体,城市管理碍。

同样在政府公共管理中被赋予了最为重要的(4)协调原则。土地利用规划涉及许多复杂地位,城市管理的复杂性决定必须引入多元化部门,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由多个部门主体共治,以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发挥不同共同参与才能保证顺利完成并有效贯彻实施。主体的地位与作用。(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

16、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定位。城市政府在职能上要实现从“划桨人”答:(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在现行法律到“掌舵人”的转变,从万能政府到有限政府规定下,使用者可以通过补办出让手续转让土的转变。城市政府更应将其职能集中在决策、地,成为一个土地供应者,形成存量土地多头监督、协调和指导等工作上,而把非纯公共物供地的局面。

品生产的具体职能让渡给企业和半行政性的(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管理体制尚不完机构。(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善,出让方是政府,但具体操作者是有自身利进理念和方法。新公共管理主张从私营部门的益的个人或单位,受让方是有自身利益的个管理方法中汲取营养,政府公共部门可以利用人、企业等,协议出让往往是政府让利。(3)私营部门采用的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目标管生地出让,效益粗放。随着我国各大城市土地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法提高公共部门的效收购储备制度的逐步建立,各地政府以招标、率,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服务。

11、拍卖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越来越多,但在各现代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囚徒困境现象有哪地每次组织的土地公开招标、拍卖会上,“熟些?

地”的成交率相对较高,而“生地”的成交率答:①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城市公共产品却很低。这里有后期的市政配套、拆迁等一系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还包括无形的非物列问题。(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政质服务等;不仅包括以政府为主要供给主体的府不惜用“土地换就业”、拿“土地换养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其他主体也能够提但一些私企或外商在将其收购后,立即将土地供的公共产品。②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以改变用途,获取暴利,致使职工今后无立锥之传统科层体制为主建立起来的城市管理体系,地,后患无穷。

管理的纵向层级设置过多,横向部门权责不

17、如何对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明,其中横向部门之间的管理往往会出现囚徒改革?

博弈的困境。由于权力分野不明,城市公共管答:(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理体系效率和价值消失殆尽。③城市、区域之(2)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3)间竞争恶化。城市间、区域间的竞争突出表现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4)使在对资源、资金、人才等要素的竞争上。

1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5)城市发展战略包括哪些内容?

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答:(1)战略依据,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

18、我国城市成长具有哪些特殊性? 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2)答:(1)城市化阶段差异。(2)城市化发展速战略愿景,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度差异。(3)土地所有制基础差异。(4)中西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3)方城市行政基础差异。(5)市场化程度不一。重点战略,重点战略是作用于对实现战略目标

19、我国城市成长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具有关键、主导意义而目前发展又比较薄弱,答:(1)土地投放的规模、时序和区位。(2)需要特别加强,且在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成长模式——内涵与外延。(3)功能分区——经济环节、产业部门或管理领域的战略举措。纯化或复合。

(4)战略措施,战略措施是针对实现战略过20、城市经济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程中的矛盾所采取的策略和具体措施;(5)战答:(1)区域性。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政府及略反馈,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是一个长期其所属机构,对本城市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体系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过程,前和经济活动的管理。(2)综合性。城市经济管一个阶段的战略措施的结果以及外围环境的理既包括城市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变化,将形成下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状态。消费的各个环节,又包括城市的各个经济部

13、学习型政府组织具有哪些特征? 门、各类企业,是对城市经济各环节、各部门、答(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意愿,即组各企业的平衡、协调和控制。(3)两面性。所织的共同构想;(2)组织与各成员均善于学习;谓两面性是指,城市经济管理既要服从中央政(3)组织结构扁平化;(4)组织具备极强的府的统一规划、统一政策,服从国家的宪法和自我创造力;(5)弹性化的组织结构;(6)能法律,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又要从本市的实够实现充分的自主管理。

际情况出发,把国家的总体要求和总体利益与

(2)土地交易过程的管理。(3)加强对土地使用的监管。(4)直接干预土地市场的供求。

23、城市财政管理的职能有哪些?

城市财政管理除了具有地方财政的优化资源配置、收入合理分配和稳定经济发展等作用外,还有如下的具体职能:(1)筹集资金,市政经济管理为了履行城市建设与维护的公共经济职能,要筹集大量的资金;(2)合理安排支出,这是城市财政(通过市政财务)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将筹集的资金有计划地分配给城市各部门各单位,并利用支出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制约分配比例和城市建设、城市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3)综合平衡调节,总体控制、全面监督,以解决城市问题、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4)财政监督和调节,财政监督和调节的职能是根据市政管理目标对城市主体的社会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和调节的职能。

24、我国城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哪些?答:(1)税收收入,税收是城市政府主要的收入来源;(2)利润收入,国有企业税后利润在规定留成后的剩余,也是城市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3)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上级转移支付的城市财政收入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4)政府公债,政府公债一般有两种,一是对外举债,一是对内举债;(5)收费收入,包括公共事业使用收费、土地使用费、管理费、事业费、资金占用费、租赁费,等等;(6)基金预算收入和专用基金收入,随着城市相对独立的作用的增强,城市针对特殊的用途,经国家批准,可以通过建立社会基金和专用基金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7)其他来源,除了银行机构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外资等成为市政资金的来源之一。

25、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答:(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城市人口的数量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人口普查是一种多目标的调查,是一次性的、直接的、普遍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一个时点内一个国家或整个地区内人口状况的静态资料。(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城市流动人口指没有城市常住户口暂住(具有暂住证)或暂时逗留于城市的人口。(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这是城市人口宏观管理的基本工作。

26、我国城市人口的运动趋势是什么? 答:城市人口运动包括城市人口存量、流量、结构等变化趋势。(1)城市人口存量不断增大;(2)城市人口流量不断增大;(3)城市人口

结构变化。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文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正趋于减低。

27、我国城市人口管理的特点是什么?答:①城市户籍制度,户籍管理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②居民身份证管理,居民身份证制度是为了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一种管理制度。③城市计划生育管理,计划生育是指为了贯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这一基本国策。④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对于城市流动人口的管动具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而且影响城市环境的因素众多,各因素间具有很强的联动性,一个因素的变动会引起其他因素的连锁反应,因此城市环境的结构和功能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

32、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答:(1)减量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2)再利用原则。循环经济第二个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3)资源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的再生需要控制土地。改革开放后,许多城市周边村镇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由单纯农业向以工商业为主、农业为辅转变。

38、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是什么?答:

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商品交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2、答:(1)制订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构建预案储备库;(2)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程度、潜在范围和影响进行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细化对事件的判断;(3)对事件的处理作出敏捷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决策;(4)根据决策执行调整或重新制订决策以及总结突发事件运作绩效等内容。

43、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适时、适度的发布警情和公示,让公众获取有益、可信、清晰、及时、有权威和具有安定效力的信息;(2)对突发事件的事前宣理,必须纳入城市人口管理的工作范围。

28、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有哪些?答:(1)行政性组织。这主要是指街道办事处及各政府主管部门在社区中的派出机构。(2)企事业组织。这主要是指社区中的各类生产、服务性组织,如工厂、商店、医院、学校以及物业管理公司等。(3)社团性组织。这是指群众性自治组织及专业性社会团体。(4)社区成员。从性质上来看,目前社区管理是行政性、社会性与自治性相结合的一种模式,但无论从其本质还是从其发展来看,走向自治才是社区管理的基本方向。

29、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答:(1)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由社区内司法、警察、安全、消防等部门组成的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由社区居民组成的从事治安保卫工作的自治性组织,为创造安全有序的良好社会环境,而对社区内的社会公共秩序、户口、特殊行业,道路交通、消防及法制和安全教育进行的管理;(2)社区环境卫生管理。由街道环卫所及各房管所、园林所及社区内各单位组成的市政管理委员会以及群众自治性组织和全体社区成员,为谋求适合居民身心健康的和谐环境,而对生活垃圾、污水、粪便处理工作,道路清扫工作,植树种草等绿化工作,以及环保宣传工作等等进行的管理;(3)社区卫生保健。由街道卫生科、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地段医院和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卫生保健部门,组织发动社区成员,为保证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而对卫生防疫、计划生育、老年人保健、妇幼保健和少年儿童保健,以及心理咨询、社区康复等工作进行的管理;(4)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由社区自治性组织和各专业性团体,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动全体社区成员,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文明里弄、文明楼和文明家庭等活动,进一步完善调解、帮困、服务网络。同时,做好教育、科学、文化、艺术、体育及传媒的发展规划,以生态环境物质文明为基础,加强理想、道德、法制教育,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的社区社会风尚。

30、国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有哪些? 答:(1)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2)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3)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

31、城市环境具有哪些特征?

答:(1)复合性。城市环境是一种高度人工化的自然—人工复合环境。城市环境既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也不单纯是人工环境。(2)人为性。城市环境是以人为主体和中心的环境。(3)开放性。城市环境是一个高度开放性的环境系统。(4)脆弱性。由于城市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自然调节能力弱,主要靠人工活动进行调节,而人类活

利用或资源化。

“分久必合”——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城

33、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是什么? 市离不开乡村,乡村也离不开城市。城市和乡答:(1)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村本为“一家”,只是随着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法,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2)展的需要,才逐渐从空间上分离,并由此产生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别。

3、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人口与就业问(3)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是我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4)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国城市化和农村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既是正的技术革新;(5)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财富,又是城乡进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对这产方式;(6)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部分劳动力是否应进入大城市,学者们众说纷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纭。域间的隔阂;(7)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

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

39、传统的封闭式城市发展思路的不足有哪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些?答:(1)未能突破行政区隔的束缚严重

34、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的问题有哪些?限制城市发展;(2)未能全面考虑社会经济发答:(1)发展建设无序,违法用地)违章建展状况影响的相关利益主体;(3)强调城市自设现象普遍存在;(2)基础与公共配套设施身发展的影响。

不完善,生活环境质量较差;(3)经济收益40、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 主要依赖不断升值的土地及物业租赁,利益调答:(1)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控缺乏弹性;(4)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是刑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事犯罪的高发区;(5)精神文明建设落后,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2)市社会文化层次偏低;(6)流动人口大量聚集,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是城市人口管理的“盲区”。

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

35、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产率;(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什么?

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答:(1)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造成的双重标准和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2)管理的理念仍停留会提升区域竞争力;(4)各城市在一体化的在农村层面,导致了问题的复杂化和治理难度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加大城市边缘区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异常活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跃的地区,具有许多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城市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5)边缘区的管理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3)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改制与后续管理衔接不够,造成改革不彻底或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阻力较大。(4)在城市化扩展中对城市边缘区国际市场;(6)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滞后。

36、城市边缘区的管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理原则是什么?

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答:(1)更新观念,强化大都市整体意识。(2)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加快改制步伐,理顺管理体制。

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3)加强统一规划、建设,严格监督管理,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8)协调发展能使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4)推进小城镇建设,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实行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双向城市化改造措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施。(5)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

41、如何判断什么是紧急状态?

37、城中村的成因是什么?

答:公共紧急状态指的是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答:(1)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成本。在缺乏政策引导及法规约束的条件下,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判断突发事件与经济效益往往是城市建设投资主体追求的唯否可以根据以下几个特征:①必须是现实的或一目标。(2)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者是肯定要发生的;②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的形成。交通轴如公路、铁路等是城市对外人安全;(3)阻止了政权机关正常行使权力(4)流、物流的通道,由于“增长极”效应,临近影响了人们的依法活动;(5)必须采取特殊的交通轴的城市地区呈指状发展,介于两交通轴对抗措施才能恢复秩序等。

之间的农村地区渐被“环抱”。(3)农民对被

42、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4)村镇经济发展方式

务是什么?

传,只有通过良好的事前宣传和教育才能在突发事件产生时降低恐慌和其他的不利影响;(3)信息系统还必须兼负多部门、多层次、多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4)信息系统还必须具有强化监控与即时反应突发事件特征性指标变化的功能,定期向公众公布突发事件的现时状况,预测发生、发展及流行趋势,并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

44、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执行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执行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中最直观的表征。执行系统的任务在于对决策进行敏捷的、全面的贯彻。具体来看:①执行系统必须保障能够迅速启动预案,对于首次出现的情况应能够迅速转化采取近似处理方案;②即时反馈执行结果,并通过信息系统向决策系统进行执行反馈;③处理,对执行中的短缺资源进行评估,并及时反馈至决策系统,采取替代或加大投入的方法来保障执行的绩效。

45、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保障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保障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对于保障系统而言,其主要作用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①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物质资源保障;(2)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非物质资源保障,如信息库、数据库、人才库等等;(3)提供有效的作为绩效评估系统绩效的物质载体。

46、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答:普遍来看,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主要从四个方面执行:①宣传教育②准备预案。根据既有的和潜在的事件设立多重备选预案,缩短反应时间③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示措施。④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官、产、学、民、媒之间的信息传递通畅。

47、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做到快速反应?答: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快、准、齐、实”四个要点。“快”就是信息完整,准确和快捷,在此基础上,迅速召集突发事件处理队伍进行快速反应,赶赴现场处理。“准”就是接到报告后,特别是到达现场后,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事态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准确判断,拟定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齐”就是对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要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发布信息。“实”就是调查处理方案确定之后,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并且进行督促检查,督办到位。

48、城市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对的原则是什么?答:(1)建立科学的决策指挥体系和过硬的反应队伍。(2)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3)提供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保障,提供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并减少灾害损失。(4)进行宣传教育,使市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临危不乱减少损失。

49、城市事故灾难处理的原则是什么? 答:①积极疏散救治,减少人员伤亡;②加强日常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③积极努力创造安全空间,减少事故隐患。

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多层面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基础之一。(2)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

答:(1)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③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④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

56、试述新条件下我国城市经济管理领域的核心要务。

答:(1)构建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体制。传统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中的突出问题包括:政企职责不分;城乡二元分割严重;条块分割严重;忽视市场作用,价值规律无从体现;缺乏经济激励,平均分配倾向严重以及排斥非公经济等。传统经济管理体制不适应于现代市场化条件,因此必须予以梳理和修正。进入新的世纪,我国经济总体实力已跃居全球第三。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下一个阶段将面临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不术上的问题,令管理者更为头痛的是,环卫经费严重不足。④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科技发展在污染治理方面固然重要,但并不能够“包治百病”。治污之重不在于“治”,而在于“防”。“治”是治标,“防”才是治本。这个“防”靠的正是城市公众(企业、居民)自觉自愿地维护公共环境,采用新技术减少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

59、试述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该原则有三层涵义,一是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结合。二是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三是全面规划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2)综合利用、化害50、试述城市的哪些特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答:(1)相互联系性。(2)复杂性。(3)开放性。

51、试述现代城市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在哪些方面实现了标志性的转变?

答:(1)在管理理念上,由狭义的城市规划和市政管理向“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管理转变。(2)在管理体制上,力求从局部管理向统筹管理转变。(3)在管理对象上,城市管理呈现出由具象管理向抽象管理转变的趋势。

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敏捷。依托快捷、准确、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达渠道,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及时高效的筛选,保证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取精练实用的信息。就此,正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城市技术不但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具备成为信息敏捷交换和交

52、试述我国城市政府职能具有哪些特征?流的平台。人员敏捷。有灵活、干练、反应迅答:(1)广泛性。由于城市公共事务复杂多样,分工细致,加之我国城市社会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尚在发育之中,所以,从邻里关系、社区卫生、居民福利、商业网点、公共设施到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事务,都要纳入政府的管辖范围,从而使城市政府职能比其他地方政府职能更加广泛多样。(2)服务性。在乡村社会,农民是具有自主生活能力的人,农民的基本生活大都能够自给自足,农村的公共事务也大多是自助性的;而在城市社会则完全不同,市民的衣、食、住、行等,样样都离不开政府所提供的支持及援助,离不开政府或公营机构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服务职能体现了城市政府的本质,服务是城市政府的天职。(3)规范性。法治政府起源于近代以来的城市,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政府管理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就是法制化和科学化,而法制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城市政府的职能范围、权责关系和政府职能实现方式纳入法制的轨道,保证各种城市事务间的相互协调和整合,调整和发展各项政府职能,从而确保城市政府职能的规范性和稳定性。(4)自主性。在现代社会,城市是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在国家行政体制中发挥着独到的作用,其职能的实现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城市社会自成一体,城市社会关系和城市事务也有其特殊性,无论从时间上、经济上,还是从效果上看,城市事务中的环境、能源、规划、建设、住宅、交通、福利、卫生、治安、消费等都自成体系,具有较大的独立性,适合由城市政府自主地实施管理。(5)多样性。现代城市政府职能范围广、跨度大,城市公共事务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加之行政环境的剧烈变动和行政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至政府在管理这些公共事务、实现其各项职能时,不得不采用多种手段、途径和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保证城市政府的各项职能和管理决策得到顺利实施。

53、试述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潜在重点是什么?

答:(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速的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要做到能上能下,断健全的任务。与之对应,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人尽其才,能够准确快速应对环境变化。制度一方面要以加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敏捷。在一定原则框架内,保留政策的适度弹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必要时另一方面要面向未来、面向国际,提升我国城要及时调整修订现行政策制度,确保城市发展市经济的国际对接能力。

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2)导引城市产业结构合理、有序升级。城循环经济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市产业主要包含传统产业分类中的第二、第三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产业,一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产业结构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的重心将沿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的顺序逐步转移,第三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循环经重不断提高。二是城市经济摆脱简单依靠产品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的阶段,服务经济、体验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竞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争能力的重要表现领域。三是城乡、城市与区称,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域构筑区域经济联合体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城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市经济的综合性特征越加显现。在城市经济管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理的领域里,主导产业的判别和推动产业结构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合理有序升级是一个重要的使命。(3)筹谋解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决结构性失业与总量过剩失业问题。经济学家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将失业分为摩擦失业、总量过剩失业和结构性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失业三类。所谓结构性失业,是指现实劳动力系统。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市场所需要的、具有特定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劳—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动力短缺,而现实市场提供的劳动力不具备这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些特定劳动知识和技能,导致市场所需劳动岗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位和所提供的劳动力出现结构性错位。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57、试述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应该认识到,城市相关机构的关系时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国内答:应遵循以下的原则:(1)面向社区,重心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也提示我下移的原则,社区工作的核心是管理与服务。们必须在城市发展战略管理中建立“危机管(2)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要理”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加快城市基层工作社区化、社区工作社会化的同时,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进程,各级组织要在事权下移、责任下移的同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时,将财力和利益也随之下移,真正做到责、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权、利相统一。(3)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一般来则,各级组织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说,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4)有利于扩管理的最高层次。危机管理计划不是独立的,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

58、试述我国城它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

起来,也必须与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答:①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在错误的发体系相适应。当然,就我国来说,在制定危机展观指导下,人类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管理计划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危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低,不考虑环境容量机管理系统,这也是我们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的承载能力任意排放污染物。其结果是资源遭会发展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考到严重破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②污染治理虑的问题。

机制尚不健全。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私人成本

54、试述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哪些特点? 远低于社会成本,厂商和消费者具有向外排污答:(1)综合性。(2)法制性、政策性。(3)的内在冲动,因而在单纯的市场条件下公共环地方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城市政府境极易出现无人照管的“公地悲剧”。③技术的主要职能,其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4)长期性、经常性。束。中国现有垃圾处理技术仍十分低下,真正(5)实践性。

符合国家环境控制标准和建设标准的垃圾无

55、试述我国城市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害化处理率仅有25%左右。处理垃圾不仅是技

为利为一项重要原则。这是指全面和充分地利用各种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这是治理污染、节约资源、发展生产、保护环境而必须贯彻的。(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城市环境一旦污染便很难恢复,因此保护环境应以预防为主,但预防不可能完全避免污染,对已经存在的污染必须治理,因此要防治结合。(4)“三同时”原则是防止污染的重要制度之一,这一原则要求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5)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体社会组织和市民的职责。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仅靠政府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全社会成员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才可能达到较好的效果。(6)污染者负担原则,指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的损失,由排放污染物和造成破坏的组织或个人所承担。这一原则自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委员会提出后,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在《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具体原则,以明确污染者的责任。(7)除了上述原则以外,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还应始终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原则。

60、试述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是什么? 答:(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5)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

61、试述我国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答:(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完全消灭城乡差别,最终达到城乡的绝对融合。这种观点实质上就是将城乡一体化引向了“城乡一样化”,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因为城市和乡村这两种社区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只要这些方面存在着差别,城乡差别就不可能消失。同时,城乡一体化并不会导致城乡的“低层次平衡发展”和“平均主义”,它不是降低城市的地位,而是将乡村的地位加以适当提高,使其在市场体制下处于与城市同等的竞争地位。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间各要素的融合、贯通,但并不排斥差别,相反,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将差别转化为各自的特色,这将有利于形成城乡系统的高层次协调发展。(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两大系统发展的一力的培育,而这依赖于一个高效的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而不能单靠个别城市的发展。区域的整体创新能力的培育取决于区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最终是建立在整个区域的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造就的基础上,这是培育区域长种社会、经济、生态过程,同时又是这一过程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的战略目标。在分析城乡关系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城市化的滞后是中国城乡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症结所在,并由此导出了通过重新发动城市化来解决城乡发展问题。还有一些学者主张靠农村工业化来解决城乡问题。事实上,农村的发展,不能单靠城市化的辐射,也不能盲目推行农村工业化,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两头启动,依靠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加以推进,这就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所在。(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市场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有利渠道。城乡经济要素的流动,是二元结构转换、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各种体制束缚,以市场体制为契机,在原有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基础上,构建城乡统一市场。这将是一个市场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市场体系,它既包括产品市场,又包括要素市场。通过统一的市场体系使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要素,并得到优化组合,从而为实现城乡全面贯通、走向一体奠定坚实的基础。(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从人本主义角度讲,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其自身各方面需要服务的,城乡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自然在协调基础上的自我发展。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环境,同时要有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广大农村人口的素质,使其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从而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 62、试述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答:(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为了避免在城市与周边地区展开恶性竞争,导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需要在产业方面进行协调(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公共性,各个主体(城市或区域)在利用生态资源时都倾向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了实现全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建立良好的补偿机制,需要在各个主体间进行协调。(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在交通和通讯联系日益发达的条件下,许多大型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可能服务半径已经超出城市或区域的范围。而且,所有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都是有一定的“规模门槛”约束的。(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规则经济。只有制定一套公平公正、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才能界定和约束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保证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核心城市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要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需要各个城市结成同盟,以一个整体参与对外合作交流和竞争,同时也需要以一个整体进行宣传和推介自己。塑造区域的整体形象,既是提高区域的影响力,也是增强区域内各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此外,影响区域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在于区域持续的创新能

第二篇:城市管理学网考练习题及答案

城市管理学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ABCD)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高度。

A 文化 B 政治 C 社会 D 经济

2、(D)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A 农业现代化 B 科技现代化 C 工业化 D 信息化

3、(C)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A 第一次 B 第四次 C 第三次 D 第五次

4、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主要以(A B)为主。

A政治功能 B军事功能 C 社会功能 D经济功能

5、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A BCD)。

A 人口的流动 B总人口的增长 C技术进步 D经济增长

6、(A BCD)属于我国城市权力政治系统。

A 市人大 B 市政府 C 市委 D 市司法机关

7、(ABD)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

A 市人大 B 市政府 C 市委 D 市司法机关

8、(A)在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

A市人大 B 市政府 C 市委 D市政协

9、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有地方(ABCD)。

A 任免权 B 监督权 C决定权 D立法权

10、我国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或渠道包括(ABCD)。

A个人联系渠道 B代理人或代表渠道 C集团参与渠道 D市民监督渠道

11、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ABCD)的内容。

A市建制体制 B市政府构成体制 C市行政管理体制 D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12、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制而言,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的市一般是(A)。

A县级市 B地级市 C副省级市 D直辖市

13、(D)在城市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

A 市政协 B市人大常委会 C市政府 D中共市委

14、市民参政包括市民的(BCD)。

A司法参与 B政治参与 C行政参与 D社会参与

15、以下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说法正确的是(B)。

A 更加注重对内部系统的管理 B 强调管理对象的外部化 C强调以什么方式实施管理会加强管理的便利性 D强调提高管理的内部效率

16、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相比较,(ABCD)成为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字眼。

A 市场导向 B结果趋向 C绩效标准 D顾客导向

17、城市管理中存在的(ABC)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

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D城乡失衡发展

18、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ABCD)获取。

A 竞争——合作分析方法 B历史分析方法 C 政经社技分析方法 D优劣机威分析方法

19、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ABCD)。

A生态环境指标 B社会进步指标 C生活质量指标 D经济发展指标

20、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ABCD)的城市。

A 有竞争力 B 治理和管理良好 C适于居住 D银行信赖的

21、(BCD)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

A营销导向 B需求型 C供给型 D资源型

22、构建敏捷城市,要做到(ABC)。

A信息敏捷 B人员敏捷 C制度敏捷 D政策敏捷

23、近代城市规划始于(C)。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24、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是(A),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体现和具体化。

A 行政合法原则 B 行政合理原则 C 行政统一原则 D行政公开原则

25、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应遵循(ABCD)。

A 动态原则 B协调原则

C 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原则 D效益原则

26、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A)萌生。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27、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ABC)。

A 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

B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 C 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社会环境 D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人文环境

2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国家建设部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分为(ABC)。

A城市总体规划 B城市分区规划 C城市详细规划 D城市分层规划

29、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C)年。

A 5年 B 15年 C20年 D 25年

30、由于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处在逐步摸索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ABCD)。

A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 B协议出让,政府让利 C生地出让,效益粗放 D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31、我国城市空间成长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A BCD)。

A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 B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 C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D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

32、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CD)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

A 第一产业 B 第四产业 C 第三产业 D 第二产业

33、城市经济管理具有(ABCD)的特征。

A 综合性 B 两面性 C二重性 D区域性

34、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包括(ACD)。

A 行政方法 B 社会方法 C 法律方法 D经济方法

3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具有(ACD)特征。A 以“间接性”为主 B以“直接性”为主 C 以“经济性”为主 D 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36、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BD)。

A 外部不经济问题 B 信息不对称问题 C 非价值物问题 D自然垄断问题

37、经济性规制对象产业包括(ABCD)。

A 自来水 B 交通运输和金融 C 城市燃气 D电力

38、社会性规制主要针对(AC)。

A 外部不经济问题 B 信息不对称问题

C 非价值物问题 D自然垄断问题

39、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ABCD)。

A 外部性 B 公共物品 C 非对称信息 D垄断

40、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ABCD)。

A 政府的低效率 B 政府赤字问题 C 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 D 政府的行为动机

41、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ABC)。

A 慈善模式 B民主模式 C 巨物模式 D 专制模式

42、(D)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

A 稳定型 B 衰退型 C 波动型 D增长型

43、(D)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中,幼年比例小,老年人口多。

A 稳定型 B 增长型

C 波动型 D衰退型

44、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ABC)。

A 自然社区 B 功能社区

C 法定社区 D 居住型社区

45、从城市社区起源基础、产业和功能的不同出发,城市社区可以分为(AD)。

A 职业型社区 B法定社区 C自然社区 D居住型社区

46、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ABCD)。A 社区成员 B 社团性组织 C 企事业组织 D行政性组织

47、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情况,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ABCD)。

A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 B文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 C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 D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正趋于减低

48、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A)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A美国 B 日本 C法国 D新加坡

49、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D)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A美国 B 日本 C法国 D新加坡

50、城市环境具有(ABCD)的特征。

A 脆弱性 B 开放性 C 人为性 D复合性

51、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A)是根本保障。

A 法制手段 B 行政手段 C 技术手段 D教育手段

52、城市环境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 治理方面的制度 B 监督方面的制度 C排污检查制度 D预防方面的制度

53、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ABCD)。

A谁污染谁治理制度 B排污权交易制度 C奖励制度 D排污收费赔偿制度

54、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包括(ABCD)。

A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 B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 C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D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55、我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重点是(ABCD)。

A改革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 B广开渠道,解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 C 加强政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 D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56、城中村产生原因主要有(ABCD)。

A 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B 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C 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57、(ABC)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

A 撤市(县)设区 B 撤村设街 C 人口农转非 D 撤县建市

58、(A)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A伦敦 B迈阿密 C大温哥华 D巴黎

59、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ABCD)。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

B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 C“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

D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60、根据区域协调问题的性质的差别,区域协调可以分为(AD)。

A 外部协调 B 政府协调 C 民间协调 D内部协调

61、总体而言,区域协调机构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机制可以分成(ABD)。

A 弱调控模式 B 多元调控 C 一元调控 D强调控模式

62、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弱调控模式以(D)为代表,实行联邦制,土地实行私有化。

A 加拿大 B 澳大利亚 C 英国 D 美国

63、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强调控模式以(ABD)为代表。

A法国 B 荷兰 C 美国 D希腊

64、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多元调控模式主要以(AB C)为代表。

A德国 B 英国 C 丹麦 D美国

65、(D)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A 保障系统 B 执行系统 C 信息系统 D决策系统

66、(C)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A 执行系统 B 信息系统 C保障系统 D决策系统

67、(C)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A 准备 B 反应 C 预防 D 恢复

68、(C)反应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主要“舞台”。

A 准备 B 预防 C 反应 D 恢复

69、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ABCD)。

A 齐 B 实 C 准 D 快

70、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ABCD)。

A 预警系统的建立 B 危机应对 C 危机判断 D 确认危机来源

1、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A B C D)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高度。

A、文化 B、政治 C、社会 D、经济

2、(A)是最早面临“城市病”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探索市政管理理论的国家,同时,也是首创多种城市市政体制的国家。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3、具体分析,现代城市的涵义主要从(ACD)区别于农村地区。A、人口数量 B、人口构成 C、产业构成 D、行政管辖

4、(D)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A、农业现代化 B、科技现代化 C、工业化 D、信息化

5、(C)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A 第一次 B 第二次 C 第三次 D 第四次

6、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弱,主要以(A B)为主。A、军事功能 B、社会功能 C、政治功能 D、文化功能

7、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ABCD)。

A、人口的流动 B、总人口的增长 C、技术进步 D、经济增长

8、(ABCD)属于我国城市权力政治系统。A、市人大B、市政府 C、市委 D、市司法机关

9、(ABD)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A、市人大B、市政府 C、市委 D、市司法机关

10、(A)在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A、市人大B、市政府 C、市委 D、市政协

11、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有地方(ABCD)。A、任免权 B、监督权 C、决定权 D、立法权

12、在我国城市中,(D)渠道是一种方兴未艾的市民利益表达渠道。A、代理人 B、个人 C、代表 D、集团参与

13、我国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或渠道包括()。A14、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ABCD)的内容。A、市建制体制B、市政府构成体制 C、市行政管理体制 D、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15、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制而言,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的市一般是(ABCD)。

A、县级市B、地级市 C、副省级市 D、直辖市

16、(A)在城市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A、市政协B、市人大常委会C、市政府D、中共市委

17、市民参政包括市民的(BCD)。

A、司法参与B、政治参与C、行政参与D、社会参与

18、以下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说法正确的是(B)。A、更加注重对内部系统的管理B、强调管理对象的外部化 C、强调以什么方式实施管理和加强管理的便利性 D、强调提高管理的内部效率

19、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相比较,(ABCD)成为新公共管理的字眼。A、市场导向B、结果趋向C、绩效标准D、顾客导向

20、城市管理中存在的(ABC)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D、城乡失衡发展

21、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ABCD)和获取。A、优劣机威分析方法 B、竞争—合作分析方法 C、政经社技分析方法 D、历史分析方法

22、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体系,主要包括(ABCD)。

A、生态环境指标B、社会进步指标C、生活质量指标D、经济发展指标

23、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ABCD)的城市。A、有竞争力的B、治理和管理良好的C、适于居住的D、银行信赖的

24、(BCD)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A、营销导向B、需求型C、供给型D、资源型

25、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理论支撑包括(ABCD)。A、范围经济 B、可持续发展理论 C、规模经济 D、集聚经济、个人联系渠道B、代理人或代表渠道C、集团参与渠道D、市民监督渠道

26、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ABCDE)组成。

A、战略措施 B、战略反馈 C、重点战略 D、战略愿景 E、战略依据

27、近代城市规划始于(C)。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28、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的原则是(A)原则,它是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体现和具体化。

A、行政合法原则 B、行政合理原则 C、行政统一原则 D、行政公开原则

29、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ABC)方面的协调统一。

A、经济可持续B、生态可持续 C、社会可持续 D、资源可持续30、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A、产品 B、城市营销主体 C、目标市场需求 D、目标市场

31、土地规划一般应遵循(ABCD)原则。

A、动态原则 B、协调原则 C、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原则 D、效益原则

32、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A)萌生。A、美国 B、英国C、法国 D、德国

33、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ABC)。

A、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

B、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 C、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社会环境 D、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人文环境

3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国家建设部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分为()。

A、城市总体规划B、城市分区规划C、城市详细规划 D、城市分层规划

35、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C)年。A、5 B、15 C、20 D、25

36、由于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处在逐步摸索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ABCD)。

A、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 B、协议出让,政府让利 C、生地出让,效益粗放 D、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37、我国城市空间成长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ABCD)。A、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B、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C、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D、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

38、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CD)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

A、第一产业 B、第四产业 C、第三产业 D、第二产业

39、城市经济管理具有(ABCD)的特征 A、综合性 B、两面性 C、二重性 D、区域性 40、城市经济管理的方包括(ACD).A、经济方法B、行政方法C、法律方法 D、经济方法

4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具有(ACD)特征。A、以“间接性”为主 B、以“直接性”为主 C、以“经济性”为主 D、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42、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B D)A、外部不经济问题 B、信息不对称问题 C、非价值物问题 D、自然垄断问题

43、经济性规制对象产业包括(ABCD)A、自来水 B、交通运输和金融 C、城市燃气 D、电力

44、社会性规制主要针对(AC)。A、外部不经济问题 B、信息不对称问题 C、非价值物问题 D、自然垄断问题

45、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ABCD)。A、外部性B、公共物品 C、非对称信息D、垄断

46、导致政府失灵理的主要因素包括(ABCD)。A、政府的低效率B、政府赤字问题 C、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D、政府的行为动机

47、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ABC)。A、慈善模式B、民主模式 C、巨物模式D、专制模式

48、(D)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A、稳定型 B、衰退型C、波动型 D、增长型

48、(D)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幼年人口比例小,老年人的比例大。

49、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ABC)A自然社区 B功能社区 C法定社区 D居住型社区

50、从城市社区起源基础、产业和功能的不同,城市社区可以分为(AD)A、职业性社区 B、法定社区 C、自然社区 D、居住型社区

51、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ABCD)。

A、社区成员B、社团性组织C、企事业组织D、行政性组织。52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情况,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ABCD)。A、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B、文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 C、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D、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正趋于减低。

53、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A)美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A、美国 B、日本 C、法国 D、新加坡

54、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管理模式,(D)美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A、美国 B、日本 C、法国 D、新加坡

55、城市环境的特征是(ABCD)A、脆弱性 B、开放性 C、人为性 D、复合性

56、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A)是根本保障。A、法制手段B、行政手段 C、技术手段 D、教育手段

57、城市环境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A、治理方面的制度B、监督方面的制度 C、排污检查制度D、预防方面的制度、58、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 污染主要表现(ABCD)。

A水污染 B固体废弃物污染 C 视觉污染 D大气污染

59、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AC)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A 行政手段 B法制手段 C经济手段 D教育手段 60、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C)是优化条件。A 行政手段 B法制手段 C技术手段 D教育手段 61、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制度包括(ABCD)。A、谁污染谁治理制度B、排污权交易制度 C、奖励制度 D、排污收费赔偿制度、62、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包括(ABCD)。A、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B、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 C、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D、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63、我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点是(ABCD)。

A、改革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

B、广开渠道,解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

C、加强政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

D、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64、城中村产生原因主要有:(ABCD)。A、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B、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C、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65、(ABC)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A、撤市(县)设区 B、撤村设街 C、人口农转非 D、撤县建市

66、(A)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A、伦敦 B、迈阿密 C、大温哥华 D、巴黎

67、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ABCD)。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

B、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 C、“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 D、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68、根据区域协调问题性质的差别,区域协调可分为(AD)。A、外部协调 B、政府协调 C、民间协调 D、内部协调

69、总体而言,区域协调机构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机制可以分成(ABD)。A、弱调控模式 B、多元调控 C、一元调控 D、强调控模式

70、西方国家区域协调模式的弱调控模式以(D)为代表,实行联邦制,土地实行私有化。

A、加拿大 B、澳大利亚 C、英国 D、美国71、西方国家区域协调模式的强调控模式以(ABD)为代表,实行联邦制,土地实行私有化。A、法国 B、荷兰 C、美国 D、希腊

72、西方国家区域协调模式的多元调控模式以(ABD)为代表,实行联邦制,土地实行私有化。

A、德国 B、英国 C、丹麦 D、美国

73、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涉及的内在结构体系并非单纯的线性逻辑抑或平面关联,而是一个包含(ABCD)的构架体系。A、保障系统B、执行系统C、信息系统D、决策系统 74、(A)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A、保障系统 B、执行系统C、信息系统D、决策系统 75、(C)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A、执行系统B、信息系统C、保障系统D、决策系统

76、(C)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A、准备B、反应C、预防D、恢复

77、(C)反应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主要“舞台”。A、准备B、预防C、反应D、恢复

78、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ABCD)。A、齐 B、实 C、准 D、快

79、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ABCD)。

A、预警系统的建立 B、危机应对 C、危机判断 D、确认危机来源 80、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是(ABCD)。

A、地方公共物品性与效益的外部性 B、运行的协调性与系统性 C、经营管理的垄断性与多样性 D、建设的同步性与超前性 81、21世纪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城市化水平要达到(D)左右。A、65% B、55% C、50% D、60% 82、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包括(ABCD)A、预算管理 B、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

C、税收管理 D、预算外资金管

1、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ABCD)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高度。

A 文化 B 政治 C 社会 D 经济

2、(D)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A 农业现代化 B 科技现代化 C 工业化 D 信息化

3、(C)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A 第一次 B 第四次 C 第三次 D 第五次

4、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主要以(A B)为主。

A政治功能 B军事功能 C 社会功能 D经济功能

5、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A BCD)。

A 人口的流动 B总人口的增长 C技术进步 D经济增长

6、(A BCD)属于我国城市权力政治系统。

A 市人大 B 市政府 C 市委 D 市司法机关

7、(ABD)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

A 市人大 B 市政府 C 市委 D 市司法机关

8、(A)在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

A市人大 B 市政府 C 市委 D市政协

9、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有地方(ABCD)。

A 任免权 B 监督权 C决定权 D立法权

10、我国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或渠道包括(ABCD)。

A个人联系渠道 B代理人或代表渠道 C集团参与渠道 D市民监督渠道

11、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ABCD)的内容。

A市建制体制 B市政府构成体制 C市行政管理体制 D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12、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制而言,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的市一般是(A)。

A县级市 B地级市 C副省级市 D直辖市

13、(D)在城市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

A 市政协 B市人大常委会 C市政府 D中共市委

14、市民参政包括市民的(BCD)。

A司法参与 B政治参与 C行政参与 D社会参与

15、以下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说法正确的是(B)。

A 更加注重对内部系统的管理 B 强调管理对象的外部化 C强调以什么方式实施管理会加强管理的便利性 D强调提高管理的内部效率

16、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相比较,(ABCD)成为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字眼。

A 市场导向 B结果趋向 C绩效标准 D顾客导向

17、城市管理中存在的(ABC)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

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D城乡失衡发展

18、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ABCD)获取。

A 竞争——合作分析方法 B历史分析方法 C 政经社技分析方法 D优劣机威分析方法

19、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ABCD)。

A生态环境指标 B社会进步指标 C生活质量指标 D经济发展指标 20、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ABCD)的城市。

A 有竞争力 B 治理和管理良好 C适于居住 D银行信赖的

21、(BCD)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

A营销导向 B需求型 C供给型 D资源型

22、构建敏捷城市,要做到(ABC)。

A信息敏捷 B人员敏捷 C制度敏捷 D政策敏捷

23、近代城市规划始于(C)。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24、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是(A),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体现和具体化。

A 行政合法原则 B 行政合理原则 C 行政统一原则 D行政公开原则

25、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应遵循(ABCD)。

A 动态原则 B协调原则

C 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原则 D效益原则

26、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A)萌生。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27、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ABC)。

A 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

B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 C 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社会环境 D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人文环境

2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国家建设部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分为(ABC)。

A城市总体规划 B城市分区规划 C城市详细规划 D城市分层规划

29、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C)年。

A 5年 B 15年 C20年 D 25年

30、由于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处在逐步摸索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ABCD)。

A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 B协议出让,政府让利 C生地出让,效益粗放 D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31、我国城市空间成长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A BCD)。

A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 B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 C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D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

32、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CD)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

A 第一产业 B 第四产业 C 第三产业 D 第二产业

33、城市经济管理具有(ABCD)的特征。

A 综合性 B 两面性 C二重性 D区域性

34、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包括(ACD)。

A 行政方法 B 社会方法 C 法律方法 D经济方法

3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具有(ACD)特征。

A 以“间接性”为主 B以“直接性”为主 C 以“经济性”为主 D 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36、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BD)。

A 外部不经济问题 B 信息不对称问题 C 非价值物问题 D自然垄断问题

37、经济性规制对象产业包括(ABCD)。

A 自来水 B 交通运输和金融 C 城市燃气 D电力

38、社会性规制主要针对(AC)。

A 外部不经济问题 B 信息不对称问题 C 非价值物问题 D自然垄断问题

39、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ABCD)。

A 外部性 B 公共物品 C 非对称信息 D垄断

40、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ABCD)。

A 政府的低效率 B 政府赤字问题 C 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 D 政府的行为动机

41、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ABC)。

A 慈善模式 B民主模式 C 巨物模式 D 专制模式

42、(D)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A 稳定型 B 衰退型 C 波动型 D增长型

43、(D)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中,幼年比例小,老年人口多。

A 稳定型 B 增长型 C 波动型 D衰退型

44、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ABC)。A 自然社区 B 功能社区 C 法定社区 D 居住型社区

45、从城市社区起源基础、产业和功能的不同出发,城市社区可以分为(AD)。

A 职业型社区 B法定社区 C自然社区 D居住型社区

46、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ABCD)。

A 社区成员 B 社团性组织 C 企事业组织 D行政性组织

47、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情况,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ABCD)。

A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 B文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 C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 D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正趋于减低

48、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A)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A美国 B 日本 C法国 D新加坡

49、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D)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A美国 B 日本 C法国 D新加坡

50、城市环境具有(ABCD)的特征。

A 脆弱性 B 开放性 C 人为性 D复合性

51、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A)是根本保障。

A 法制手段 B 行政手段 C 技术手段 D教育手段

52、城市环境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 治理方面的制度 B 监督方面的制度 C排污检查制度 D预防方面的制度

53、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ABCD)。

A谁污染谁治理制度 B排污权交易制度 C奖励制度 D排污收费赔偿制度

54、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包括(ABCD)。

A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 B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 C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D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55、我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重点是(ABCD)。

A改革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 B广开渠道,解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 C 加强政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 D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56、城中村产生原因主要有(ABCD)。

A 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B 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C 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57、(ABC)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

A 撤市(县)设区 B 撤村设街 C 人口农转非 D 撤县建市

58、(A)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A伦敦 B迈阿密 C大温哥华 D巴黎

59、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ABCD)。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

B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 C“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

D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60、根据区域协调问题的性质的差别,区域协调可以分为(AD)。

A 外部协调 B 政府协调 C 民间协调 D内部协调

61、总体而言,区域协调机构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机制可以分成(ABD)。

A 弱调控模式 B 多元调控 C 一元调控 D强调控模式

62、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弱调控模式以(D)为代表,实行联邦制,土地实行私有化。

A 加拿大 B 澳大利亚 C 英国 D 美国

63、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强调控模式以(ABD)为代表。

A法国 B 荷兰 C 美国 D希腊

64、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多元调控模式主要以(AB C)为代表。

A德国 B 英国 C 丹麦 D美国 65、(D)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A 保障系统 B 执行系统 C 信息系统 D决策系统 66、(C)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A 执行系统 B 信息系统 C保障系统 D决策系统

67、(C)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A 准备 B 反应 C 预防 D 恢复 68、(C)反应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主要“舞台”。

A 准备 B 预防 C 反应 D 恢复 69、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ABCD)。

A 齐 B 实 C 准 D 快 70、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ABCD)。

A 预警系统的建立 B 危机应对 C 危机判断 D 确认危机来源

(下面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ABCD)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高度。

A 文化 B 政治 C 社会 D 经济

2、(D)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A 农业现代化 B 科技现代化 C 工业化 D 信息化

3、(C)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A 第一次 B 第四次 C 第三次 D 第五次

4、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主要以(A B)为主。

A政治功能 B军事功能 C 社会功能 D经济功能

5、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A BCD)。

A 人口的流动 B总人口的增长 C技术进步 D经济增长

6、(A BCD)属于我国城市权力政治系统。

A 市人大 B 市政府 C 市委 D 市司法机关

7、(ABD)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

A 市人大 B 市政府 C 市委 D 市司法机关

8、(A)在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

A市人大 B 市政府 C 市委 D市政协

9、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有地方(ABCD)。

A 任免权 B 监督权 C决定权 D立法权

10、我国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或渠道包括(ABCD)。A个人联系渠道 B代理人或代表渠道 C集团参与渠道 D市民监督渠道

11、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ABCD)的内容。

A市建制体制 B市政府构成体制 C市行政管理体制 D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12、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制而言,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的市一般是(A)。

A县级市 B地级市 C副省级市 D直辖市

13、(D)在城市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

A 市政协 B市人大常委会 C市政府 D中共市委

14、市民参政包括市民的(BCD)。

A司法参与 B政治参与 C行政参与 D社会参与

15、以下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说法正确的是(B)。

A 更加注重对内部系统的管理 B 强调管理对象的外部化 C强调以什么方式实施管理会加强管理的便利性 D强调提高管理的内部效率

16、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相比较,(ABCD)成为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字眼。

A 市场导向 B结果趋向 C绩效标准 D顾客导向

17、城市管理中存在的(ABC)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

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D城乡失衡发展

18、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ABCD)获取。

A 竞争——合作分析方法 B历史分析方法 C 政经社技分析方法 D优劣机威分析方法

19、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ABCD)。

A生态环境指标 B社会进步指标 C生活质量指标 D经济发展指标 20、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ABCD)的城市。

A 有竞争力 B 治理和管理良好 C适于居住 D银行信赖的

21、(BCD)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

A营销导向 B需求型 C供给型 D资源型

22、构建敏捷城市,要做到(ABC)。

A信息敏捷 B人员敏捷 C制度敏捷 D政策敏捷

23、近代城市规划始于(C)。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24、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是(A),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体现和具体化。

A 行政合法原则 B 行政合理原则 C 行政统一原则 D行政公开原则

25、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应遵循(ABCD)。

A 动态原则 B协调原则

C 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原则 D效益原则

26、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A)萌生。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27、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ABC)。

A 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

B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 C 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社会环境 D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人文环境

2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国家建设部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分为(ABC)。

A城市总体规划 B城市分区规划 C城市详细规划 D城市分层规划

29、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C)年。

A 5年 B 15年 C20年 D 25年

30、由于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处在逐步摸索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ABCD)。

A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 B协议出让,政府让利 C生地出让,效益粗放 D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31、我国城市空间成长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A BCD)。

A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 B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 C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D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

32、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CD)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

A 第一产业 B 第四产业 C 第三产业 D 第二产业

33、城市经济管理具有(ABCD)的特征。

A 综合性 B 两面性 C二重性 D区域性

34、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包括(ACD)。A 行政方法 B 社会方法 C 法律方法 D经济方法

3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具有(ACD)特征。

A 以“间接性”为主 B以“直接性”为主 C 以“经济性”为主 D 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36、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BD)。

A 外部不经济问题 B 信息不对称问题 C 非价值物问题 D自然垄断问题

37、经济性规制对象产业包括(ABCD)。

A 自来水 B 交通运输和金融 C 城市燃气 D电力

38、社会性规制主要针对(AC)。

A 外部不经济问题 B 信息不对称问题 C 非价值物问题 D自然垄断问题

39、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ABCD)。

A 外部性 B 公共物品 C 非对称信息 D垄断

40、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ABCD)。

A 政府的低效率 B 政府赤字问题 C 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 D 政府的行为动机

41、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ABC)。

A 慈善模式 B民主模式 C 巨物模式 D 专制模式

42、(D)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A 稳定型 B 衰退型 C 波动型 D增长型

43、(D)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中,幼年比例小,老年人口多。

A 稳定型 B 增长型 C 波动型 D衰退型

44、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ABC)。

A 自然社区 B 功能社区 C 法定社区 D 居住型社区

45、从城市社区起源基础、产业和功能的不同出发,城市社区可以分为(AD A 职业型社区 B法定社区 C自然社区 D居住型社区

46、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ABCD)。

。)A 社区成员 B 社团性组织 C 企事业组织 D行政性组织

47、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情况,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ABCD)。

A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 B文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 C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 D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正趋于减低

48、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A)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A美国 B 日本 C法国 D新加坡

49、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A美国 B 日本 C法国 D新加坡

50、城市环境具有(ABCD)的特征。

A 脆弱性 B 开放性 C 人为性 D复合性

51、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A)是根本保障。

A 法制手段 B 行政手段 C 技术手段 D教育手段

52、城市环境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 治理方面的制度 B 监督方面的制度 C排污检查制度 D预防方面的制度

53、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ABCD)。

A谁污染谁治理制度 B排污权交易制度 C奖励制度 D排污收费赔偿制度

54、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包括(ABCD)。

A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 B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 C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D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55、我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重点是(ABCD)。

A改革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 B广开渠道,解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 C 加强政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 D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56、城中村产生原因主要有(ABCD)。

A 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B 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C 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D 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57、(ABC)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

A 撤市(县)设区 B 撤村设街 C 人口农转非 D 撤县建市

58、(A)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A伦敦 B迈阿密 C大温哥华 D巴黎

59、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ABCD)。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

B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 C“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

D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60、根据区域协调问题的性质的差别,区域协调可以分为(AD)。

A 外部协调 B 政府协调 C 民间协调 D内部协调

61、总体而言,区域协调机构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机制可以分成(ABD)。

A 弱调控模式 B 多元调控 C 一元调控 D强调控模式

62、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弱调控模式以(D)为代表,实行联邦制,土地实行私有化。

A 加拿大 B 澳大利亚 C 英国 D 美国

63、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强调控模式以(ABD)为代表。

A法国 B 荷兰 C 美国 D希腊

64、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多元调控模式主要以(AB C)为代表。

A德国 B 英国 C 丹麦 D美国 65、(D)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A 保障系统 B 执行系统 C 信息系统 D决策系统

66、(C)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A 执行系统 B 信息系统 C保障系统 D决策系统

67、(C)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A 准备 B 反应 C 预防 D 恢复 68、(C)反应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主要“舞台”。

A 准备 B 预防 C 反应 D 恢复 69、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ABCD)。

A 齐 B 实 C 准 D 快 70、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ABCD)。

A 预警系统的建立 B 危机应对 C 危机判断 D 确认危机来源

二、简答题:

1、城市政府职能具有哪些特征?(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广泛性;(2分)(2)服务性;(2分)(3)规范性;(2分)(4)自主性;(2分)(5)多样性。(2分)

2、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3分)(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3分)

(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4分)

3、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哪些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3分)(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4分)(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3分)

4、编制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效益原则,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3分)(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的原则;(3分)(3)动态原则;(2分)(4)协调原则。(2分)

5、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3分)(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3分)(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2分)(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2分)

6、如何对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2分)(2)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2分)(3)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2分)(4)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2分)(5)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2分)

7、我国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2分)(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2分)(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2分)(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1分)(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和服务;(1分)(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1分)(7)注重全市就业情况。(1分)

8、我国城市财政管理的职能有哪些?(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筹集资金,城市经济管理为了履行城市建设与维护的公共经济职能,要筹集大量的资金;(3分)

(2)合理安排支出,这是城市财政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将筹集的资金有计划地分配给城市各部门各单位,并利用支出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制约分配比例和城市建设、城市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3分)(3)综合平衡调节,总体控制、全面监督,以解决城市问题、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2分)

(4)财政监督和调节,财政监督和调节的职能是根据市政管理目标对城市主体的社会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和调节的职能。(2分)

9、国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有哪些?(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4分)

(2)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3分)

(3)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混合型模式是政府——居民处于双重主导地位、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两种实施方式并行的社区治理模式。(3分)

10、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要遵循哪些原则?(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3分)(2)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3分)(3)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2分)(4)有利于扩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2分)

11、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是什么?(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2分)(2)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2分)

(3)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2分)

(4)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革新;(1分)

(5)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1分)(6)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1分)(7)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1分)

12、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2分)

(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2分)

(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1分)

(4)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1分)

(5)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1分)

(6)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1分)

(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1分)

(8)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1分)

13、当前我国城市区域协调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2分)

(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2分)(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2分)(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2分)(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2分)

14、城市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制订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构建预案储备库;(3分)(2)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程度、潜在范围和影响进行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细化对事件的判断;(3分)

(3)对事件的处理做出敏捷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决策;(2分)

(4)根据决策执行调整或重新制订决策以及总结突发事件运作绩效等内容。(2分)

15、城市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对的原则是什么?(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建立科学的决策指挥体系和过硬的反应队伍;(3分)(2)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3分)

(3)提供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保障,提供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并减少灾害损失;(2分)(4)进行宣传教育,使市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临危不乱减少损失。(2分)

1、城市政府职能具有哪些特征?(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广泛性;(2分)(2)服务性;(2分)(3)规范性;(2分)(4)自主性;(2分)(5)多样性。(2分)

2、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3分)(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3分)

(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4分)

3、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哪些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3分)(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4分)(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3分)

4、编制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效益原则,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3分)(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的原则;(3分)(3)动态原则;(2分)(4)协调原则。(2分)

5、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3分)(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3分)(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2分)(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2分)

6、如何对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2分)(2)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2分)(3)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2分)(4)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2分)(5)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2分)

7、我国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2分)(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2分)(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2分)(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1分)(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和服务;(1分)(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1分)(7)注重全市就业情况。(1分)

8、我国城市财政管理的职能有哪些?(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筹集资金,城市经济管理为了履行城市建设与维护的公共经济职能,要筹集大量的资金;(3分)

(2)合理安排支出,这是城市财政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将筹集的资金有计划地分配给城市各部门各单位,并利用支出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制约分配比例和城市建设、城市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3分)(3)综合平衡调节,总体控制、全面监督,以解决城市问题、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2分)

(4)财政监督和调节,财政监督和调节的职能是根据市政管理目标对城市主体的社会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和调节的职能。(2分)

9、国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有哪些?(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4分)

(2)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3分)

(3)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混合型模式是政府——居民处于双重主导地位、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两种实施方式并行的社区治理模式。(3分)

10、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要遵循哪些原则?(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3分)(2)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3分)(3)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2分)(4)有利于扩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2分)

11、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是什么?(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2分)(2)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2分)

(3)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2分)

(4)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革新;(1分)

(5)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1分)(6)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1分)(7)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1分)

12、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2分)

(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2分)

(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1分)

(4)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1分)

(5)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1分)

(6)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1分)

(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1分)

(8)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1分)

13、当前我国城市区域协调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2分)

(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2分)(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2分)(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2分)(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2分)

14、城市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制订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构建预案储备库;(3分)(2)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程度、潜在范围和影响进行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细化对事件的判断;(3分)

(3)对事件的处理做出敏捷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决策;(2分)

(4)根据决策执行调整或重新制订决策以及总结突发事件运作绩效等内容。(2分)

15、城市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对的原则是什么?(试题分值:10分)参考答案:

(1)建立科学的决策指挥体系和过硬的反应队伍;(3分)(2)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3分)

(3)提供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保障,提供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并减少灾害损失;(2分)(4)进行宣传教育,使市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临危不乱减少损失。(2分)

论述题(共1题,共20分)

1、理论联系实际,论述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特征?(试题分值:20分)参考答案:

要点提示:

(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4)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

(以上要点均须展开论述,否则酌情扣分,只答要点,每点给2分)

2、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重点。(试题分值:20分)考答案:

要点提示:

(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

(以上要点均须联系实际展开论述,否则酌情扣分,只答要点,每点给2分)

3、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是什么?(分值:20分)参考答案: 要点提示:

(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以上要点均须展开论述,否则酌情扣分,只答要点,每点给2分)

4、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在我国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试题分值:20分)参考答案:

要点提示:

(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

1、理论联系实际,论述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特征?(试题分值:20分)参考答案:

要点提示:

(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4)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

(以上要点均须展开论述,否则酌情扣分,只答要点,每点给2分)

2、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重点。(试题分值:20分)考答案:

要点提示:

(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

(以上要点均须联系实际展开论述,否则酌情扣分,只答要点,每点给2分)

3、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是什么?(分值:20分)参考答案: 要点提示:

(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以上要点均须展开论述,否则酌情扣分,只答要点,每点给2分)

4、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在我国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试题分值:20分)参考答案:

要点提示:(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

(以上要点均须展开论述,否则酌情扣分,只答要点,每点给2分)

1、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1)城市日益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地;(2)城市空间组合上发生了巨变,要求城市朝着高质量和多功能方向发展;(3)城乡融合、差别趋小。

2、城市化浪潮的成因是什么?(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3、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城市发展战略是对城市发展方向与模式的预想,是城市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统一。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是前瞻性与持续性的有机结合。城市管理最终要贯彻城市的发展战略,因此城市管理也应当具有前瞻性与持续性。所谓前瞻性是指城市管理不仅要解决现存的问题,而且要预想到未来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预警;持续性则强调城市管理的各种措施要有始有终,不能朝令夕改,以免浪费资源。

(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城市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的正常运作需要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各项活动的参与者对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运行规则的建立以及对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达成共识。城市管理的多元性强调了管理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市民等,多元主体共治才有可能将复杂化、多样化的现代城市内外部关系理顺。然而,众多治理主体也需要协调,充当协调角色的主要是城市政府,其他各非政治性主体起到参与治理以及监督、评价、回应的作用。

(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合法性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它与法律规范没有直接的关系。正式的制度框架,如法律、政策、公约(包括城市公约与国际公约)等一般比较容易被认可和服从;非正式的制度,比如地方习俗等,一旦被自觉认可以及遵守,就同样具有了合法性。城市管理的顺利、有序进行依赖其合法性的建立。因此,现代城市管理不仅注重法制,而且也要更加尊重传统与习俗。在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中,城市管理的手段以及工具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正确的决策依赖于科学的思维方式与预测方法,良好的治理也要依靠信息的大量获取。数字城市、电子政务的运用已经逐步地使城市政府功能强化,并且加速了城市政府管理的民主化。

(4)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城市作为一个“人群运动”的综合社区,其诸系统要素错综复杂。因此,现代城市需要被当作一个系统来进行管理,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并实现优化。对现代城市的大量信息,只有经过系统分析归纳,才能使管理有序化,决策科学化。城市管理的市场化就是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自身是一个“经济人”,要追求自身利益的优化;另一方面政府对变化的反应可能不够敏捷。因此,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市场化导向,许多事情政府已经交给营利性部门。

4、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哪些内容?

(1)市建制体制,市建制,实际上是国家为了便于对城市地区的管理而设置的一级政权机构,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研究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前提。

(2)市政府构成体制,包括城市国家政权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3)市行政管理体制,包括市行政领导体制(如市长负责制、委员会制等)、市行政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的有机结合体、市政府各职能部门与本级政府与上级对口业务部门的权责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等。

(4)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也称市权力系统权责关系,即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系统中,政府、事业单位及企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定位。

5、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是什么?

(1)市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履行公民和市民的政治义务,参与和支持城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重大决策,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监督城市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行为,实现市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促进市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和公开化进程。

(2)市民的行政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政府的行政决策,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失职和渎职行为,行使监督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权利;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维护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改善城市公共服务;促进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3)市民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社区、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从事社区服务、拥军优属、残疾人援助和义工活动,参与城市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6、新公共管理对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

(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该根据公共服务的性质和内容,来决定公共服务的供应模式和供应主体。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发生发展的最重要载体,城市管理同样在政府公共管理中被赋予了最为重要的地位,城市管理的复杂性决定必须引入多元化主体共治,以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发挥不同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政府可以将一部分职能授权给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私营部门或个人,与之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制定、执行公共政策时加强公众参与,实现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理念。

(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城市政府在职能上要实现从“划桨人”到“掌舵人”的转变,从万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城市政府更应将其职能集中在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等工作上,而把非纯公共物品生产的具体职能让渡给企业和半行政性的机构。如政府可以通过与私人企业签订生产合同、授予经营权、BOT、TOT等多种形式,与私人企业建立伙伴关系,采用市场机制,将部分业务让渡出去,而政府则集中主要力量做好总体的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工作。(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新公共管理主张从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中汲取营养,政府公共部门可以利用私营部门采用的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法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服务。对城市管理来说,在城市政府内部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将刺激政府提供更有效率的管理。

7、现代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囚徒困境现象有哪些?

(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城市公共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如公路、桥梁、航标灯等,还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服务,如法律、政策、消防等;不仅包括以政府为主要供给主体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地铁、下水道等公用设施,还包括其他主体也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如城市文化氛围的塑造、城市清洁环境的维护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里每一个住民都可能成为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然而,城市某些公共产品的供给面临着典型的囚徒困境问题。例如一项需要住民出资的公共事业,倘若住民愿意共同出资,所有人的福利都会增加。然而,每个人都会以囚徒博弈的方式思考:若某个住民不出资而由他人出资,则该住民可以免费享受他人提供的公共产品;反过来,若该住民出资而他人不出资,该住民可能会得不偿失,因此,该住民理性的最优选择是不出资,当所有人都形成同质性思考方式时,囚徒困境便出现了。这种搭便车式的囚徒博弈纳什均衡使得公共产品供给出现短缺、公共福利无法提高。

(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以传统科层体制为主建立起来的城市管理体系,管理的纵向层级设置过多,横向部门权责不明,其中横向部门之间的管理往往会出现囚徒博弈的困境。由于权力分野不明,各部门之间缺乏科学的协调与交流手段,合作意识不强,部门竞争激烈,管理实务在有利可图时集体争夺、一拥而上,在责任承担时集体缺位、相互推诿。城市公共管理体系效率和价值消失殆尽。

(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城市间、区域间的竞争突出表现在对资源、资金、人才等要素的竞争上。出于对自身利益考虑,各城市发展城市经济时,往往只考虑可以使自己城市获得利益的方案,而忽视了对周围其他城市的影响。中国的许多城市都发展相似的产业,甚至某些相邻城市之间产业定位完全一致。为吸引某些产业或厂商,各城市进行招商引资时,在税收政策、土地租金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最后的结果是单个厂商受益,而各个城市自身利益受损。城市之间沟通交流少,难以搭建信任平台,合作意识不强,囚徒博弈的恶性竞争下自身利益受损的同时,也导致区域发展潜力有限、秩序混乱等问题。

8、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做到快速反应?

普遍来看,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主要从四个方面执行:(1)宣传教育。

(2)准备预案。根据既有的和潜在的事件设立多重备选预案,缩短反应时间;(3)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示措施。

(4)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官、产、学、民、媒之间的信息传递通畅。

9、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快、准、齐、实”四个要点。“快”就是信息完整,准确和快捷,在此基础上,迅速召集突发事件处理队伍进行快速反应,赶赴现场处理。

“准”就是接到报告后,特别是到达现场后,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事态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准确判断,拟定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

“齐”就是对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要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发布信息。

“实”就是调查处理方案确定之后,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并且进行督促检查,督办到位。

10、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城市人工环境的建设,必然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这种改造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已经到了不能再继续下去的程度。在强调经济发展的时候,不应忘记经济发展目标是要为人类服务,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城市规划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明确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是所有城市规划师崇高的职责。城市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确有一定的影响,但其间的关系,绝不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是保护城市环境的基础,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各项特定的环境要求,都可以通过适用的规划技巧,把建设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我国人口多,土地资源不足,合理使用土地、节约用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长远利益所在。城市规划对于每项城市用地必须精打细算,在服从城市功能上的合理性、建设运行上的经济性的前提下,各项发展用地的选定要尽量使用荒地、劣地,少占或不占良田沃土。在规划设计城市时,还应注意建设工程中和建成后的城市运行中节约能源及其他资源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两者达到和谐的必经之路。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保持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延续性,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生活方式,促进新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并使之为大众服务,努力追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新科学技术运用之间的协调等,都是城市规划师的历史责任。城市规划师在接受任何新技术的时候,必须以城市居民的利益为标准来决定新技术在城市中的运用。我们要警惕那种认为只要依靠技术的不断进步,就可以解决一切城市问题的幻想。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新技术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同时往往也带来许多新问题。把科技进步和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统一起来,让城市成为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和谐载体,是城市规划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将成为21世纪最显著的变革。技术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在对全球的城市网络体系建立、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经济模式和城市景观带来深刻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将继续下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技术进步与社会价值的平衡,将不断成为城市规划的社会责任,基于公正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效率提升会成为一项全球策略。城市规划还必须从实际出发,重视当时当地的客观条件、历史传统,针对不同的规划设计对象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避免盲目抄袭、“千城一面”。

(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城市是时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设施的逐步现代化,同时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创造条件。在全球化的今天,城市规划更应为城市中所有的居民,不分种族、性别、年龄、职业以及收入状况,不分其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创造健康的城市社会生活。坚持为全体城市居民服务,并且为弱势集团提供优先权,这是城市规划师的根本立场。强调城市中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社会和谐,重视区域中各城市之间居民生活的和谐,避免城市范围内社会空间的强烈分割和对抗。城市中的老年化问题,城市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阶层的居民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问题,城市中残疾人和社会弱者的照顾问题,都应成为重要的课题,这些问题必须融入到城市规划师的设计中,并给予充分的重视。

11、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1)效益原则。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充分开发土地的经济价值,严格受市场调节。规划很大程度上应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由市场引导,规划结果是适应这种引导的结果。同时,土地利用涉及各方面利益,除经济目标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和环境生态效益与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须由国家立法、政府方针、政策来控制完成。

(3)动态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应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旧有的规划在一定时间内有指导作用,但从长远看可能会成为有效利用土地的障碍。

(4)协调原则。土地利用规划涉及许多复杂部门,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保证顺利完成并有效贯彻实施。

12、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多年来都强调政府要垄断土地供应,但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只能通过农地转用、征用等手段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供应,而对城市存量土地,政府不仅不能垄断其供应,而且很难称其为一个供应者,存量土地虽然数量巨大,但政府掌握的份额却近于零。这些土地基本上被原有的使用者所控制,在现行法律规定下,这些使用者可以通过补办出让手续转让土地,成为一个土地供应者,形成存量土地多头供地的局面。

(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出让土地方式有拍卖、招标和协议三种。采取不同的出让方式,地价水平不一。拍卖、招标的价格更能够反映市场情况,协议价格往往偏低。原因是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出让方是政府,但具体操作者是有自身利益的个人或单位,受让方是有自身利益的个人、企业等,协议出让往往是政府让利。

(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随着我国各大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逐步建立,各地政府以招标、拍卖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越来越多,有的城市甚至向社会公开承诺:通过公开招标、拍卖方式出让的土地面积要占全年出让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但在各地每次组织的土地公开招标、拍卖会上,“熟地”的成交率相对较高,而“生地”的成交率却很低。这里有后期的市政配套、拆迁等一系列问题。

(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为了一些破产的中小企业,政府不惜用“土地换就业”、拿“土地换养老”,但一些私企或外商在将其收购后,立即将这份土地改变用途,获取暴利,致使职工今后无立锥之地,后患无穷。

13、如何对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2)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3)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

(4)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5)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

14、城市经济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1)区域性。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对本城市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体系和经济活动的管理,因此,城市经济管理实质上是一种区域经济管理。

(2)综合性。城市经济管理既包括城市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又包括城市的各个经济部门、各类企业,是对城市经济各环节、各部门、各企业的平衡、协调和控制。城市政府要在城市经济各环节、各部门、各企业加强自身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管理,以实现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3)两面性。所谓两面性是指,城市经济管理既要服从中央政府的统一规划、统一政策,服从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又要从本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国家的总体要求和总体利益与本市的实际需要、实际可能及正当的局部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本市的城市性质相适应,以避免城市经济的盲目畸形发展,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城市经济功能的优化。

(4)二重性。城市经济管理的二重性是指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方面,为了使劳动力、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在城市范围内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协调人们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地组织生产力,按照生产力的运动规律来组织和管理城市经济活动。这是城市经济管理的自然属性或生产力属性,是城市经济管理的一般职能。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要反映某种生产关系的要求,这就是城市经济管理的社会属性或生产关系属性。与资本主义城市经济管理相比,社会主义城市经济管理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体现广大市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贯彻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的原则,不断改善和提高市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充分调动市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

15、我国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城市政府应在国家统一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城市的性质、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城市政府应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技术政策,保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实施和完成。

(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城市政府要不断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部分,不断优化城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并使之不断完善,以促进城市生产力的发展。

(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城市政府通过城市经济管理,要使城市的经济结构与城市的性质相适应,合理规划和改善城市的生产力布局,合理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要把本市的经济结构与全国的经济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在经济开放中实现城市经济活动的协调运转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综合平衡;要根据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活动正常进行的客观需要,按照方便城市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原则,合理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就业结构和建设布局。

(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城市的生产力规模不能超过城市现有的各种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更不能超过当地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的承载能力,否则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危及城市的生存。因此,城市政府应合理控制和调节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把城市的生产力发展规模控制在与城市性质相协调的范围内,控制在城市现有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内,控制在城市自然资源的负荷极限内。

(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和服务。城市政府要依法监督各类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和合法经营,取缔非法经营,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强化工商行政、税务、审计、价格、统计、计划、财政、银行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服务,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理顺企业间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创造一个公平、有序、合理的竞争环境,引导和促进各类企业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和改组、联合、兼并,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越发达,对市政公用设施的要求越高。城市政府要对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保证城市的各种经济活动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平衡和协调,从而为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7)注重全市就业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利益的最基本形式体现为税收,劳动者利益的最基本形式则体现为就业。公民实现了就业,生活就有了基本的保障,收入也可持续增长,就可能增强对于改革和调整的承受力。比较充分的就业是解决城市各群体之间出现社会断裂,保证整个社会协调、稳定与和谐的基础,是国家持久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城市的就业水平和失业率的高低,是体现该城市公民权益保障程度的非常重要的指标。如果失业率高居不下,存在较多的低收入甚至低保人群,即便有较高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纯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等数据政绩,但实际上社会依然存在两极分化,这显然与追求共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违背。同时,长期失业也是造成城市居民贫困的最重要原因。因此,城市经济管理工作必须时时关注就业问题,在就业岗位有限的时期,一方面要努力创造和提供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对失业、待业人员的培训和保障,确保城市就业相对平稳。在就业岗位充盈的时期,也要居安思危,加强对劳动力的在岗培训,未雨绸缪的考虑可能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将城市就业问题消化于无形。

16、解决土地市场的垄断和投机的措施有哪些?

(1)制订法规,规范土地市场的进入。通过对进入市场的土地进行严格限定,从源头上控制土地市场的供给。具体包括:严格控制农地转用,保证土地有序供给;实行土地买卖的申请劝告制和土地交易许可制,抑制土地投机。

(2)土地交易过程的管理。采用公开的方式进行土地交易,如我国香港地区的招标拍卖;公布公告地价和基准地价,指导市场交易;对交易土地编制利用规划并确定土地价格;建立严格守信,自我约束的中介组织保证交易公平。(3)加强对土地使用的监管。很多国家强调土地登记的作用,及时监控土地流转情况;利用税收手段强化对闲置土地的管理,增加寡头控制的成本。

(4)直接干预土地市场的供求。很多国家采取土地储备的方式来干预土地市场的供求,比如加拿大通过公共土地银行和公有地段整治计划,地价高时加大市场投放,地价低时买入土地;很多国家实行了先买权制度,保证政府控制土地价格和投机性交易。

17、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此,要实行计划生育管理。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目标是有效地控制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提高城市人口质量,树立人口意识,强化人口观念,使城市人口增长与社会、环境、资源相协调,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贯彻国策的重点对象是城市流动人口,必须加以足够重视。

(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城市人口的数量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城市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带来的增长;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而引起的城市人口增长,它一般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并与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吸引力大小有关。目前,我国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受到严格控制,这是我国人口发展总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提高城市人口的比重,绝对不能通过提高自然增长率的途径达到。而对我国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在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下,其控制应适度放松,但要对其总量增长的速度和增长方向进行适当的控制。

(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人口普查是一种多目标的调查,是一次性的、直接的、普遍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一个时点内一个国家或整个地区内人口状况的静态资料。城市政府要在国家统一部署下,以公安、民政部门为主组织专门队伍,负责此项工作。做好人口普查工作的作用在于:掌握人口的职业构成和行业的人才分布情况,利于决策机关研究人口的经济结构,使其合理化;掌握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文化构成,利于规划托幼养老事业和文化教育事业,也为研究提高劳动力素质提供科学依据;掌握民族人口构成及分布情况,利于制定符合实际的民族政策,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生育政策;掌握城乡人民各户平均人口情况,利于分析家庭人口变动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城乡人口结构、地区人口布局和人口迁移提供资料;为制定人口生育计划,预测人口发展趋势,以及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口政策提供数据。人口预测,又称城市人口发展现状的预测,就是根据城镇人口的现状和发展特点,运用科学方法,推测若干年后城市人口的状况。人口预测包括人口数量预测与人口质量预测两个方面。做好城市人口预测工作是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需要。制定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必须了解计划期内全国城乡人口变动情况。城市人口预测既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提供依据,也是计划期内人口指标的重要内容。人口规模决定城市规模,城市人口数量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因此,搞好城市人口预测对制定城市发展规划,预见未来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有重要意义。

(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城市流动人口指没有城市常住户口暂住(具有暂住证)或暂时逗留于城市的人口。流动人口问题,是直接关系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从积极方面看,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活动促进了城镇的生产发展,扩大了对社会商品的需求,繁荣了各地城镇市场,补充了城市劳动力的不足,传播了科学技术文化,促进了经验交流、信息沟通等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从消极方面看,流动人口也加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及其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加重了城市粮食、蔬菜及其他农副产品的供应量以及由此引起的各项财政补贴;加剧了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的难度,有碍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控制与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这是城市人口宏观管理的基本工作。其主要程序是:定期统计本市人口,正确反映城市的人口质量、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这是预测城市人口变动趋势和制定人口发展战略的基础;搞好城市人口预测。主要预测本市人口自然变动率和机械变动率;制定适度人口发展规划。即将城市人口与基础设施、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城市人口与经济、城市人口与城市社会等相互之间的影响,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来考虑,使城市人口与城市物质资源达到最佳的配置状态。由于城市人口、经济系统是一个时空统一、多变量、多角度、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体,因而,城市适度人口规划的制定,应该根据城市人口系统中各种内在变量的因果关系(具有一定发展方向、性质和职能的城市发展的压力等),并利用“全息系统分析法”(如综合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人口发展方程等先进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拟制各种模型,使城市人口发展规划尽可能与现实发展相接近,提高人口发展规划的科学性。

18、我国城市人口的运动趋势是什么?

城市人口运动包括城市人口存量、流量、结构等变化趋势。

(1)城市人口存量不断增大;

(2)城市人口流量不断增大;

(3)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文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正趋于减低。

19、我国城市人口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1)城市户籍制度,户籍管理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是建国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种户籍制度适应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大规模经济建设对全国人力资源统一管理和调配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这一体制所产生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经济系统的效率低下及人力资源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

(2)居民身份证管理,居民身份证制度是为了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一种管理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六个方面:领取;登记;效力和期限;换领和补领;交回、收缴和收回;查验和扣留;

(3)城市计划生育管理,计划生育是指为了贯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这一基本国策,宣传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基本政策。

(4)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与我国城市化水平和进程现状相联系,城市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在城市中生存的不可忽视的群体,对于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必须纳入城市人口管理的工作范围,否则不可能实现有效的城市人口管理工作。流动人口的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既有户口管理、治安管理、劳动管理、工商管理,也有卫生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生产安全管理,等等。因此,管理好流动人口,并不是哪一部门的事,需要城市各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当前,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普遍都设有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流动人口较少的,一般都由公安一家从维护社会治安角度在管理。机构设置健全、合理是管好流动人口的组织保障。流动人口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管理工程,它与公安机关原有户籍相对静止状态的管理有很大区别。因而必须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地发挥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作用,克服流动人口所带来的负效应。

20、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1)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是指由社区内司法、警察、安全、消防等部门组成的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由社区居民组成的从事治安保卫工作的自治性组织(如治保会、联防队、门栋关照小组等组织),为创造安全有序的良好社会环境,而对社区内的社会公共秩序、户口、特殊行业(如旅馆业、旧货业等)、道路交通、消防及法制和安全教育进行的管理;

(2)社区环境卫生管理。这是由街道环卫所及各房管所、园林所及社区内各单位组成的市政管理委员会以及群众自治性组织和全体社区成员,为谋求适合居民身心健康的和谐环境,而对生活垃圾、污水、粪便处理工作,道路清扫工作,植树种草等绿化工作,以及环保宣传工作等等进行的管理;

(3)社区卫生保健。这主要是指由街道卫生科、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地段医院和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卫生保健部门,组织发动社区成员,为保证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而对卫生防疫、计划生育、老年人保健、妇幼保健和少年儿童保健,以及心理咨询、社区康复等工作进行的管理;

(4)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这主要是指由社区自治性组织和各专业性团体,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动全体社区成员,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文明里弄、文明楼和文明家庭等活动,进一步完善调解、帮困、服务网络。同时,做好教育、科学、文化、艺术、体育及传媒的发展规划,以生态环境物质文明为基础,加强理想、道德、法制教育,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的社区社会风尚。

21、国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有哪些?

(1)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以间接介入为原则,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来规范协调社区内的各种利益关系,为社区居民的参与活动提供制度规范。社区层面的组织及居民按照自主自治的原则处理社区具体事务。美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2)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政府与社区行为紧密结合,对社区的干预较为直接和具体,并在社区中设立各种形式的派出机构,社区治理表现浓厚的行政色彩。新加坡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3)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混合型模式是政府-居民处于双重主导地位、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两种实施方式并行的社区治理模式。政府对社区发展的干预较为宽松,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规划、指导并提供经费支持,官方色彩与民间自治特点在社区发展的许多方面交织在一起。日本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22、城市环境具有哪些特征?

(1)复合性。城市环境是一种高度人工化的自然—人工复合环境。城市环境既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也不单纯是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高度融合是城市环境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因此,城市环境的发展和演化,既遵循自然规律,也遵循人类社会的规律。自然环境是城市环境的基础,但人工环境是城市环境的主体。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最强烈的地方,城市的各种自然要素都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甚至已经被人工改造得面目全非。但即使如此,城市环境仍然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城市的自然环境仍然遵循着自然演化规律。

(2)人为性。城市环境是以人为主体和中心的环境。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人不但创造了城市的人工环境,而且剧烈地改变了城市的自然环境,因此人是城市环境的创造者。人创造城市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人本身,因此“以人为本”是城市环境的根本宗旨。但是,“以人为本”并不是“人类中心论”,不是追求人对自然的绝对主宰和控制,而只是强调城市环境的“人文关怀”。

(3)开放性。城市环境是一个高度开放性的环境系统。每一个城市都在不断地与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进行着大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输入原材料、能源,输出产品和废弃物。因此,城市环境的状况,不仅仅是自身原有基础的演化,而且深受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的影响,城市的自然环境与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本来就是一个无法分割的统一的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环境的这种开放性,既是其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保证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持续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4)脆弱性。由于城市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自然调节能力弱,主要靠人工活动进行调节,而人类活动具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而且影响城市环境的因素众多,各因素间具有很强的联动性,一个因素的变动会引起其他因素的连锁反应,因此城市环境的结构和功能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城市环境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城市的环境问题种类繁多,而且日益严重。与乡村地区相比,城市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集中之地,污染源众多,污染物数量大,污染现象严重,尤其是大气污染。城市的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到城市本身,而且往往扩散到城市的周边地区。城市环境对外部资源的依存性以及城市环境本身的易变性决定着城市环境系统的脆弱性,也意味着城市对于环境污染的承受力不强。治理污染是保持良好环境、提高城市竞争水平的重中之重。

23、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1)减量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换句话说,人们必须学会预防废弃物产生而不是产生后治理。在生产中,制造厂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物质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例如,轻型轿车既节省金属资源又节省能源,仍然可以满足消费者关于各种轿车的安全标准;而光纤技术能大幅度减少电话传输线中对铜线的使用;由于大量的资源浪费和废弃物排放来自包装,因此过度包装或一次性的物品是不符合减量化原则的;在消费中,人们可以减少对物品的过度需求。例如减少人们所要买的东西,如果人们不是消费至上主义地去买它,它就不会变成垃圾。人们可以学习大宗的购买,选择包装物较少和可循环的物品,购买耐用的高质量物品等。如果人们这样去做,那么就是在身体力行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减少对垃圾填埋场的压力。

(2)再利用原则。循环经济第二个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通过再利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

在生产中,制造商可以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人们还需要鼓励重新制造工业的发展,以便拆解。修理和组装用过的和破碎的东西;在生活中,人们把一样物品扔掉之前,应该想一想在家中和单位里再利用它的可能性。确保再利用的简易之道是对物品进行修理而不是频繁更换。人们可以将可用的或可维修的物品返回市场体系供别人使用或捐献自己不再需要的物品。

(3)资源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的再生利用或资源化。资源化是把物质返回到工厂,在那里粉碎之后再融入新的产品之中。资源化能够减少人们对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场的压力,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有两种不同的资源化方式:最合意的资源化方式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略为逊色的资源化是次级资源化,即废弃物被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原级资源化在形成产品中可以减少20%~ 9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而次级资源化减少的原生物质使用量最多只有25%。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和生产者应该通过购买用最大比例消费后的再生资源制成的产品,使得循环经济的整个过程实现闭合。

24、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是什么?

(1)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

(2)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3)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

(4)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革新;(5)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

(6)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7)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25、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

(1)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

(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

(4)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

(5)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

(6)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

(8)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

26、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制订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构建预案储备库;

(2)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程度、潜在范围和影响进行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细化对事件的判断;(3)对事件的处理作出敏捷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决策;

(4)根据决策执行调整或重新制订决策以及总结突发事件运作绩效等内容。

27、城中村的成因是什么?

(1)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在缺乏政策引导及法规约束的条件下,经济效益往往是城市建设投资主体追求的唯一目标。城乡交界处规划编制的粗放、政府吸引投资的迫切、投资主体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等综合作用,使农村居民最终成为“弱势群体”。占据优势的投资方在征地费用低廉、适于成为建设用地的农田菜地和居住密度大、拆迁安置费用相对较高、建设周期较长的居民点之间,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前者。为降低补偿成本,也为了避免处理与城中村相关的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管理问题,城市在征地中有意避开城中村,村镇也乐意保留原有的居住方式与社区关系,这是城中村产生的直接原因。

(2)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交通轴如公路、铁路等是城市对外人流、物流的通道,由于“增长极”效应,临近交通轴的城市地区呈指状发展,介于两交通轴之间的农村地区渐被“环抱”。随着城市辐射力的增强,城市区域垂直于交通轴方向向外扩展。研究结果说明,投资效益与城市辐射力成正相关关系,在交通轴周边体现为衰变规律,即距交通轴越远其投资效益越低,投资效益趋零的地区逐渐演化为城市灰色区。

(3)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原位于城市边缘区的农村集体组织在“围入”城市后,逐渐意识到土地的价值而不愿被动城市化,或是受“土地增值获利”动机的驱动,不愿马上被“城市化”。如衡阳郊区高兴村,利用与城市的紧密关系,以位置优越的土地为依托,建立起一批服务于城市的农工商联合企业,获利丰厚,故不愿“被动城市化”。或者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提出难以接受的安置费用,拒绝征地拆迁,这种农民卖地获利的惯性思维是很大一部分地区难以完成改造而形成城中村的典型成因之一。

(4)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改革开放后,许多城市周边村镇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由单纯农业向以工商业为主、农业为辅转变。村民从事非农活动的收人大大超过种田、养鱼的收入。兴办“三资”企业或经营房地产开发使不少乡镇数年间就实现了工业化,村民生活水平也迅速达到小康。对于吸引外资而言,有些城市边缘区的农村因为比城市有更多的引资关系和更灵活的招商手段,也占有优势。各种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促进下,以出借土地、兴办开发区,吸引“三资”企业为主要方式的村镇经济逐渐发展起来。这种发展方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以地招商、卖地致富”的直观经验。因此,村镇便设法尽可能多地控制土地。这种村镇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城中村产生的另一直接原因。

28、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紧迫”。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商品交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一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2)“分久必合”——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城市离不开乡村,乡村也离不开城市。城市和乡村本为“一家”,只是随着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逐渐从空间上分离,并由此产生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别。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混沌-对立-隔离的过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心将逐渐由城市转向了城市-乡村地域,城乡系统也将趋向统一融合。生态学家马世骏曾强调,对城乡这样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不应将各亚系统分别对待,必须重视整体综合。在城乡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都要求其他系统的配合与支持。因此,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城乡间的顺利贯通。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人口与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财富,又是城乡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对这部分劳动力是否应进入大城市,学者们众说纷纭。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涌入城市,也不可能全部滞留农村。要保持城乡这一复杂巨系统的高效率运转,必须要强调和重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外部系统间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城乡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将会促进城乡间人才、科技、信息、文化等的交流,从而繁荣城乡经济。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问题,必须要从城乡两方面统筹考虑,重在疏导和分流。

三、论述题

1、试述城市政府职能的特征。

(1)广泛性。由于城市公共事务复杂多样,分工细致,加之我国城市社会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尚在发育之中,所以,从邻里关系、社区卫生、居民福利、商业网点、公共设施到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事务,都要纳入政府的管辖范围,从而使城市政府职能比其他地方政府职能更加广泛多样。

(2)服务性。在乡村社会,农民是具有自主生活能力的人,农民的基本生活大都能够自给自足,农村的公共事务也大多是自助性的;而在城市社会则完全不同,市民的衣、食、住、行等,样样都离不开政府所提供的支持及援助,离不开政府或公营机构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服务职能体现了城市政府的本质,服务是城市政府的天职。

(3)规范性。法治政府起源于近代以来的城市,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政府管理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就是法制化和科学化,而法制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城市政府的职能范围、权责关系和政府职能实现方式纳入法制的轨道,保证各种城市事务间的相互协调和整合,调整和发展各项政府职能,从而确保城市政府职能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4)自主性。在现代社会,城市是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在国家行政体制中发挥着独到的作用,其职能的实现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城市社会自成一体,城市社会关系和城市事务也有其特殊性,无论从时间上、经济上,还是从效果上看,城市事务中的环境、能源、规划、建设、住宅、交通、福利、卫生、治安、消费等都自成体系,具有较大的独立性,适合由城市政府自主地实施管理。

(5)多样性。现代城市政府职能范围广、跨度大,城市公共事务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加之行政环境的剧烈变动和行政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至政府在管理这些公共事务、实现其各项职能时,不得不采用多种手段、途径和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保证城市政府的各项职能和管理决策得到顺利实施。

2、试述我国当代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

(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多层面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基础之一。

(2)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敏捷。依托快捷、准确、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达渠道,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及时高效的筛选,保证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取精练实用的信息。就此,正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城市技术不但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具备成为信息敏捷交换和交流的平台。人员敏捷。有灵活、干练、反应迅速的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要做到能上能下,人尽其才,能够准确快速应对环境变化。制度敏捷。在一定原则框架内,保留政策的适度弹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必要时要及时调整修订现行政策制度,确保城市发展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

(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应该认识到,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国内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也提示我们必须在城市发展战略管理中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说,危机管

第三篇:城市管理学期中考试答案

一、填空(每格2分,共10分)

1、城市管理

2、社会团体

3、派出机关

4、服务

5、基础设施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ACD2、D3、ABCD4、ABCD5、ABCD6、ABCD7、ABCD8、ABCD9、ABCD10、ABCD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城市营销

答:城市营销是指把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游客和会议人士等),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2、城市政府职能

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四、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现代城市管理特征是什么?

(一)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

(二)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

(三)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

(四)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

2、如何对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

(2)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

(3)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

(4)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

3、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

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

五、论述题(24分)

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重点是什么?

(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

(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

(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

(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

第四篇:2013年秋管理学秋答案

[2013年秋答案]管理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管理学基础作业

一、为什么说管理学是一门科学也是门艺术

答:管理科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整理并形成系统,成为理论,因此是当之无愧的科学。何况现在大学里也在开设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等课程,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管理肯定是科学,但同时又是艺术。因为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机器,所以要讲究方式方法,这就是艺术了有些管理者懂管理理论,但不会做人的工作,结果与愿望相反;有些管理者可能不是很懂理

论,但会做工作,结果与希望相一致。这就是管理的艺术所在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干充分

发挥管理的作用。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管理像一台运转的机器,遵循着它运作模式,但是机器陈腐的时候就需要改进和维护,从而为企业进行更好的服务,这时就产生了艺术,而管理步伐中的细小环节,模式所不能解决的就必须有新的方式,新的手段,新的做法去解决,根据环境和问题的不同,作出不同的结论,这本身也是艺术,所以管理是科学,但是同时也是一门最好的艺术!

二、走访一家组织及其管理者 答1:属于中层管理者

.2答:餐饮部经理

3、答:下级人员 58人、答:他熟悉本部门专业知识,持有高级学历证书,持有经理上岗证。、答:一天的工作安排大纲、检查:上午~下午~晚上

1.检查:⑴要值两头班,午晚餐均应在岗,检查并全面负责餐厅各项管理工作。⑵ 按餐厅检查一览表逐条检查: a.检查餐厅的环境卫生工作。b.餐厅各种设施设备应保持完好。c.摆台应该符合规定:餐具整齐、摆放统一、干净、无缺口、席巾无洞无污渍。

d.台椅摆放整齐:椅子干净无尘,坐垫无污渍,台椅纵横对齐或摆成图案形。e.工作台摆放有序:餐柜摆设符合要求、托盘叠放整齐划

一、餐具布置规范。

f.宴会,特别是预订宴会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完成。

g.餐具准备应充足、完好、清洁。h.各种调料准备充分。

i.冰水、饮料准备充足,并达到规定的温度标准。

j.各种服务用具和布草准备齐全。

k.地毯整洁卫生:做到无任何杂物纸屑。

l.环境舒适:灯光、空调设备完好正常。

m.空调应提前半小时开放(一般在上午11时,下午5时)。

2.上午:

⑴每日上午10:30要参加餐饮部例会,总结汇报餐厅工作,并接受上级工作指令。

⑵了解每日的宴会和业务状况。

3.中午:

⑴11:00

召开全体服务员餐前会,对前日及上午各项工作加以总结,提出要求,传达上级工作指 令,检查服务员仪表仪容,然后对应急的知识技能进行简短培训。

⑵对午餐的准备工作进行检查,并督导领班的工作。

⑶午餐开始后,督导服务员为客人提供礼貌、快捷、高效的服务。

⑷开餐时间,在餐厅进行巡视,与客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并随时做好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准备。

⑸午餐结束后,对午餐做一个总结报告,审批各种取货单及维修单据。

⑹每天定时利用

14:30~15:30,(具体时间按当天情况定)对服务员有计划地进行服务知识和服务 技能的培训,并对培训结果进行检查。4.晚上:

晚上工作同上,晚餐结束后,做好一天的工作报告,并审批各种单据。管理学基础作业

一、苗木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1.同行业竞争者的直接竞争,目前总的来说,园林绿化苗木行业同行业竞争相当激烈,苗木企业的 集中度高。由于园林绿化企业的产品主要面向城市绿化美化,所以绝大多数苗木企业都建立在城市近郊 和交通方便、离城市不远的地方。产品差异小,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是经营速生的种类,如各种杨树、柳树、泡桐、黄杨、各种槐树和其他速生、易繁殖的观赏乔、灌木树种等,各个苗木企业之间经营的苗 木种类差异不大,原因是这些树种生长快,市场需求量大,利润丰厚。此外,这些苗木产品虽然固定成 本较大,一般需要较好的土地和育苗设施,但它们的转换成本很低。竞争者多样化,有私营企业,各种 层次的国有企业,还有外资企业。苗木企业的退出障碍较小,企业比较容易从行业中以转产的形式退 出,从苗木生产转向农产品生产。因此,要在激烈竞争中取胜,一个苗木企业需要开展良种苗木(品 牌)的研发,提高产品性能,创立自己的新、特、优品牌,降低生产成本,加强营销宣传,加强服务等 措施来吸引客户。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对未来苗木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新进入者的竞争(竞争程度)由于苗木生产的规模对产品价格有很大影响,规模经济的要求很 高,而且产品的差异较小,品牌特征不很明显,此外,新企业的进入还需要很大的投资,所以苗木行业 的进入障碍很大,但因苗木市场仍不断扩大,利润可观,苗木行业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现在,尽管许 多新的苗木企业还在不断产生,进入苗木行业。但苗木行业退出障碍行业为容易,并受政府激励政策的 影响较大,导致目前仍有很多新的竞争者进入行业中来,并力图建立优良苗木品牌,提高产品差异,增 强竞争实力。因此除非新的竞争者拥有新的品牌并实现了规模经营,其他新加入的竞争者不会构成大的 直接竞争威胁。

3.替代品威胁目前苗木市场暂时还没有太明显的替代产品威胁,因为苗木产品与其他产品有着明显 的差别,那就是苗木产品的生产周期一般都很长,少则几年,多则上十年,而且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产品 3 基本上都是速生树种,能够进入市场的新的品种生长速度较慢,但具有更大的观赏价值或其他特殊用途 或功能,而且这些生长速度较慢的树种,由于培育成本较高,进入市场的价格也会较高。此外,一个新 的品种也需要经过前期的小规模试验之后再推广,才能降低风险,因此,目前来看园林绿化苗木市场的 替代产品威胁不大。

管理学基础作业

一、现代企业管理决策的新特点

1.决策的客体越来越复杂

2.决策环境变化越来越快 3.决策所包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4.决策时间要求越来越短 5.决策的影响面越来越大

6.决策主体已由个人决策转向群体决策

总而言之,现代企业决策的这些特点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不但不会改变或削弱,而且还有愈演愈 烈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决策客体的复杂程度还在加深,决策环境的变化速度还会加快,决策包含 的信息量将会有增无减,决策时间的要求还会更短,决策的影响面还会加大,决策不仅保持着群体决策 的特点,同时,决策对决策技术的依赖程度还会加大,也就是说,现代企业管理决策需要先进、科学的 决策理论和决策技术的支持。

二、杨瑞的苦恼答:

1、工作并不是学校中的

“照本宣科”,作为小杨来说,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凭一人之力改变整个公

司以往的运作模式。公司也不会为一个刚工作不久的人而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

2、对于在企业中的生存和个人发展要根据企业的特点来决定,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大

部分小型企业的管理者都会先把重点放在眼前的利益上。

3.作为小杨来说,如果你想让上级听从你的计划,那么你首先要找到一个基本点,就是“这样改革有什么必然的好处,而好处会为公司带来什么明显的变化?”

在向上级提交你的计划的时候,你首先要了

解你上级对企业的发展最关注于什么,如果他最关注于技术,那么你就要从“ 最大效率”上做足了文章,以吸引管理者对此事的兴趣。小杨应该多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平时多与你的上级管理者聊聊,看看他们希

望你做些什么,做到什么样。

4.对于企业的所有者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利润,因为企业的投资者在

初期急于收回一切成本,以降低风险,而如果这种忽略管理而重视利润的方式一旦成立,则不容易被更 改。

管理学基础作业 四

一、(名词解释20分)从教材中找出五个关键词,并加以解释。

1.管理: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4 2.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软科学、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发展中的

学科。

3.决策:是对不确定条件下发生的偶发事件所做的处理决定。

4.流动资产:是企业可以在一年或者越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运用的资产,是企业资产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5.系统: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 整体(集合)。

二、学习管理学后的心得体会

管理学分为总论、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六篇,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而计划作为管理学理论的基础,让我有了许多很深的体会在为群体中一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如果要使群体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员一定要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而这项职能在所有管理职能中是最基本的。计划包括确定使命和目标以及完成使命和目标的行动;这需要指定决策,即从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确定行动步骤。计划制订分为如下步骤: 寻找机会→确定目标→拟订前提条件→确定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选择方案→制定衍生计划→用预算量化计划。计划制订的步骤可以用于大多数需要的场合,例如许多大学生准备出国留学,那就可以根据这些计划步骤来为自己做准备。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出国读书的机会以及因此所带来的机遇等,然后,我们就需要设定各方面的目标,如选择国家以及就读的专业领域等。我们还需要假设是否能在留学过程中获得奖学金以及是否能够在外兼职打工,无论哪种情况,都有几个需要仔细平衡的选择方案。因此,学生们可以就申请不同的学校利弊进行评价,选择适合自己的留学国家和学校。在成功收到入取通知书后和申请到签证后,我们就需要开始指定衍生计划,包括选择住处、搬到一个新的地址,或在学校附近找一份工作。然后,我们需要将一切计划转换成预算,包括学费、生活费等等。这些步骤都是一个计划的体现。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一个好的完善的计划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的确定行动方向,从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许多着名品牌都制定了其长远的营销战略:可口可乐公司的长远目标宗旨就是:“我们致力于长期为公司的股东创造价值,不断改变世界。通过生产高质量的饮料为公司、产品包装伙伴以及客户创造价值,进而实现我们的目标。” ATT则是:“我们立志成为全球最受推崇和最具价值的公司。我们的目标是丰富顾客的生活,通过提供新鲜有效的通信服务帮助顾客在商业上取得更大成功,并同时提升股东价值。综上所述,一个学期的管理学带给我很多心得体会,我也将会应用于今后的实践中,取得了更多的收获。

第五篇:秋管理学原理试卷及答案

中南大学考试试卷 2014--2015学年

一 学期;时间110分钟 2015年元月13日14:00-15:40新校区D座205教室 管理学原理 课程 32 学时 2 学分 考试形式: 闭卷 专业年级: 工程管理13级 总分100分,占总评成绩 70 %(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纸上,试卷及答题纸一起交)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大题分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被称为是“科学管理之父”。A.亚当·斯密 B.罗伯特·欧文 C.亨利法·约尔 D.泰罗

2、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这句谚语描述的是()道德观。A.功利主义 B.权力至上 C.公平公正 D.社会契约

3、给同工不同酬现象已解释的道德观是()。A.功利主义道德观 B.权力至上道德观 C.公平公正道德观 D.社会契约道德观

4、以下()措施与提高组织的道德标准或提升员工的道德修养无关。A.对绩效进行全面的评价 B.以市场占有率而不是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C.确立道德准则 D.建立正式的保护机制

5、当事人一方将其技术、商标或专利的使用权转让给另一方,由后者按合同规定使用的交易行为()。A.特许 B.合同制造 C.协议转让 D.技术转让

6、当一个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时,()将成为国际化经营的主要方式。A.出口 B.非股权安排 C.直接投资 D.委托信贷

7、当全球一体化的压力低、当地反应化的压力高时,跨国企业将采取()的竞争战略。A.多国模式 B.国际模式 C.跨国模式 D.全球模式

8、根据价值链分析法,下列不属于基本活动的是()。A.内部后勤 B.技术开发 C.生产作业

D.服务

9、用户潜在需求分析属于外部环境分析中()。A.市场需求分析 B.经济环境分析 C.政治环境分析 D.竞争状况分析

10、在“天、地、彼、此”中,“地”是指()。A.企业竞争所处的行业环境 B.企业竞争对手 C.企业自身条件 D.外部一般环境

11、()指组织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对组织的结构进行变革,并重新在组织中进行权力和责任的分配,使组织变得更为柔性灵活、易于合作。A.战略性变革

B.结构性变革

C.流程主导性变革

D.以人为中心的变革

12、战略性变革是指()。A.组织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对组织的结构进行的变革。B.组织对其长期发展战略或使命所做的变革。C.充分应用现代 信息技术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构造。D.组织对员工的培训、教育等引导。

13、按照需要层次理论,处于需要最高层次的是()。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14、在经营计划调整方法中,()适用于品种比较稳定的情况下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的调整。A.滚动计划法 B.启用备用计划法 C.时间序列分析法 D.综合评价法

15、()是按照工作的过程标准来划分的。A.职能部门化 B.产品部门化 C.地域部门化 D.顾客部门化

16、由直线管理者向自己辖属以外的个人或职能部门授权,允许他们按照一定的程度和制度,在一定的职能范围内行使的某种职权,是()。A.职能职权 B.直线职权 C.参谋职权 D.矩阵职权

17、下列因素中对分权没有促进作用的是()A.组织的规模 B.政策的统一性 C.培训管理人员的需要 D.活动的分散性

18、将领导者分为事务型领导者与战略型领导者是以()为标准来分的。A.领导者权力运用方式 B.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进行制度创新的方式 C.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思维方式 D.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对员工的关心程度

19、()认为各种领导方式都可能在一定环境内有效,这种环境是多种外部与内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体。A.权变理论

B.路径—目标理论 C.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D.管理方格论 20、中国企业引入奖金机制的目的是发挥奖金的激励作用。但目前,许多企业的奖金已经成为工资的一部分,奖金变成了保健因素。这说明()。A.双因素理论在中国不怎么适用。B.保健和激励因素的具体内容在不同国家是不一样的。C.防止激励因素向保健因素转化是管理者的重要责任。D.将奖金设计为激励因素本身就是错误的。

二、多项选择题(每个小题至少有2个答案,多选错选不得分,少选对选每个答案0.5分)(本大题分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法国工业家法约尔在其《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把管理的职能分为:计划、()。A.组织 B.指挥 C.领导 D.协调 E.控制

2、明茨伯格研究发现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以被归入为()几类。A.领导角色 B.信息角色C.决策角色 D.人际角色 E.协调角色

3、绩效评估能起到为员工潜能评估以及相关人事调整提供依据()等作用。A.为最佳决策提供依据 B.为组织发展提供支持 C.为员工提供一面有益的镜子 D.为确定员工工作报酬提供依据 E.评价组织目标完成程度

4、计划是()。A.面向未来的 B.过去的总结 C.现状的描述 D.面向行动的 E.面向领导

5、组织设计的任务是()A.研究与开发 B.提供组织结构系统图 C.分析财务构成 D.编织职务说明书

E.明确员工在组织中的地位

6、一般认为,组织文化有()几个层次结构。A.潜层次 B.表层 C.显现层 D.精神层 E.物资层

7、消除组织变革阻力的管理对策有().A.客观分析变革推力和阻力的强弱 B.创新组织文化 C.创新策略方法和手段 D.加强流程改造 E.加强员工沟通

8、管理者需要就绩效评估做出一连串策略性决定,其包括()。A.绩效评估的目标 B.确定考评责任者 C.绩效评估的环境分析

D.根据特定考评目的进行正确考评

E.绩效考评的对象

9、下列不属于激励的过程理论的是()A.双因素理论 B.需要层次理论 C.期望理论 D.公平理论 E.强化理论

10、领导者的权利来源有()。A.法定性权力 B.奖赏性权力 C.惩罚性权力 D.指令性权力 E.专长性权力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分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非正式组织 答:企业成员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相互之间必然产生共同的情感丶态度和倾向,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惯例,这就构成一个体系,称为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以它独特的情感、规划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

2、国际化经营 答: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源转化活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递和转化,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在开展国际化经营。

3、信息孤岛 答:由于部门利益的存在或技术上的原因,组织中的信息有时不能被共享,出现信息孤岛。信息孤岛的存在会造成组织资源的浪费,同时它也是组织肌体不健康的表征。

4、决策近视症 答:患了决策近视症的决策者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和不重视长远的利益。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和决策者个人因素有关,也可能和决策者所在的组织的制度(尤其是激励制度)有关。没有远大理想的人通常会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为一时之得而乐,为一时之失而悲。另外如果一个决策者在一个组织中的任期不长,而且其报酬主要取决于任期内的组织的绩效,那么他在决策过程 中倾向于“近视”。

5、预社会化 答:预社会化是企业在招募新员工时不仅提出相应的技能和素质要求,而且注意分析应聘者的行为特征。判断影响应聘者外显行为的内在价值观念与企业文化的是否一致,从而保证新聘员工接受组织文化并迅速融入组织特定的文化氛围中。

四、问答题(本大题分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组织中的信息传播与大众传播有什么不同? 答:(1)目的更加具体。大众传播的目的是向社会的公众传播各类信息,组织中的信息传播是管理者的有意行为,是为了完成具体的公众任务而进行的,信息接受者必须按信息的内容去行为或不行为,以保证传播目的的实现。(2)控制更加严密。大众传播只对传过程进行控制,对受传者的控制是间接的,主要的控制工作体现在提高传播信号的质量、分析受传者的心理、按受传者的心理与需求进行信息编码等。组织中的信息传播除进行以上这些控制之外,还要直接、严密地控制受传者的行为,以保证传播目的的实现。(3)时效更加显。大众传播虽然强调传播时效,但如果传播不及时,传播者所受的负面影响有限。对组织中的信息传播来说,如果在被管理者需要按某种信息去行为或不行为时,或者在决策过程中需要某种信息时,该信息没有传播到位,就会造成直接损失。

2、在组织层级化设计中,影响组织分权程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组织规模的大小。组织规模越大,管理的层级和部门数量就会增多,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准确性就会减低,因此,当组织规模扩大,之后组织需要及时分权,以减缓决策层的工作压力,使其能够集中精力于最重要的事务。(2)政策的统一性。如果组织内部各个方面的政策是统一的,集权最容易达到管理目标的一致性。然而,一个组织所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为了灵活应对这种局面,组织往往会

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场合采取不同的政策。这虽然会破坏组织政策的统一性,却可能有利于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3)员工的数量和基本素质。如果员工的数量和基本素质能够保证组织任务的完成,组织可以更多的分权。组织如果缺乏足够的受过良好训练的管理人员,其基本素质不能符合分权式管理的基本要求,分权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4)组织的可控性。组织中各个部门的工作性质大多不同。有些关键的职能部门,如财务会计等部门往往需要相对的集权,而有些业务部门,如研发,市场营销等部门,或者是区域性部门,却需要相对的集权。组织需要考虑的是围绕任务目标的实现,如何对分散的各类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5)组织所处的成长阶段。在组织成长的阶段,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组织的运行,组织往往采取集权的管理方式。随着组织的成长,管理的复杂性逐渐增强。组织分权的压力也就比较大,管理者对权力的偏好就会减弱。

3、彼得原理描述的是什么事实?如何才能防止彼得现象的产生? 答:彼得原观描述的实际上是这样一种事实:某个人被提拔担任管理工作后,任职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只能表现平平,甚至有点不自在。但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管理经验不断丰富,能不断提高,从而政绩不断改善。如果说初期他的能力与成绩只能勉强符合职务要求的话,那么现在可能远远超过职务要求的水平。这时,组织便可能考虑将其提升。提升后可能经历与前阶段类似的过程,即逐渐从“表现平平”到“超越职务需要”,这样便可再度获得提升的机会。这样一直延续下去,直至有一天,他被晋升到某个高层次的职务以后,能力不能继续提高,政绩不能继续改善,甚至不符合职务的要求,工作表现在职务要求的“水平以下”,即彼得的所谓“爬到了能力所不逮的阶层”。出现这种情况,对个人来说,失去了继续晋升的机会,对组织来说,则会引起效率的下降,甚至滑坡。防止彼得现象的积极方法应通过分析彼得现象产生的原因去寻找这种现象能够产生的一种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提拔管理人员往往主要依据他们过去的工作成绩和能力。在较低层次上表现优异、能力突出的管理者能否胜任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答案是不肯定的。只有当这些人担任高层次的管理工作的能力得到某种程度的证实后,组织才应考虑晋升的问题。检验某个管理人员是否具备担任较高职务的条件的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安排他担任某个临时的“代理”职务,通过对代理者的考察,组织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独立工作的能力。如果在代理前,该管理人员表现突出,部门内的人际关系很好,在执行工作中也表现出一定的创新精神,而在代理过程中,遇事不敢做主,甚至惊慌失措,每天向出差现出差、休假的主管打上十八次电话请示汇报工作,那么将“代理”转为“正式”显然是不恰当的。由于“代理”只是一个临时性的职务,因此,取消“代理”,使其从事原先的工作,对代理者本人也不会造成任何打击,但这样可以帮助避免组织错误的提拔。

4、解释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答: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也叫保健一激励理论,该理论的研究重点是组织中个人与工作的关系问题。赫兹伯格试图证明,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任务的成功与失败。

(1)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那些与人们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保健因素处理不好,会发对工作不满情绪的产生。处理得好,可以预防或消除这种不满。但这类阴处并不能对员工起激励作用。只能起到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2)激励因素是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与激励因素有关的工作处理得好,能够使人们产生满意情绪,如果处理得不当,其不利效果顶多只是没有满意情绪,而不会导致不满。这种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基本启示是: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创造奋发向上的局面,因为只有激励因素才会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

下载10秋《城市管理学》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10秋《城市管理学》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管理学》

    《城市管理学》1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管理 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 2、城市化 城市化也有的学......

    城市管理学

    1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的集聚。2现代意义的城市管理主要是源起于(古典经济学)的思想。3《马丘比丘宪章》最大的特点在于表明了城市......

    城市管理学

    一、填空题1.决策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2.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规制是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

    城市管理学重点

    1、城市管理18 二、重点问题 1、现代城市管理的特征19 第一章 一、重点概念 1、城市管理体制21 2、城市政府职能23 二、重点问题 1、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 2、城市政府的职能......

    城市管理学选择题

    一、多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弱,主要以()为主。A. 军事功能B. 社会功能C. 政治功能D. 文化功能 2. 城市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A.......

    城市管理学论文

    城市交通管理与城市规划 【摘要】:在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的现阶段,道路拥挤,交通环境恶化,几乎成了我国各大城市的发展通病,甚至成了制约个别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市政瓶颈。一个......

    城市管理学论文

    城市环境管理 摘要: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发展,在显示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巨大失去作用的同时,也不断暴露出一系列由它引发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已经成为现......

    城市管理学论文

    《城市管理学》论文 论文题目:城市环境管理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 姓 名: 张 学 号: 092520 院 系: 城市与环境学院 专业、年级、班组:09 指导教师: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