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等值化”
“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等值化”
作者:李权兴更新时间:2009-1-178:47:00来源:学说连线
朋友来信询问:何谓“城乡一体化”?何谓“城乡等值化”?能否用“城乡等值化”替代“城乡一体化”?我做出的是如下回答:
一、何谓“城乡一体化”?
最简要的回答是:“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简明表述。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我们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色,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指明了方向。“城乡一体化”,正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简明表述。
城乡融合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进程做出的重要论断,1847年10月,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最早提出“城乡融合”的思想:“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它是进一步发展的阻碍,这种阻碍在目前已经深深地感觉到了。„„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利益,以及城乡融合,使社会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从事农业和工业劳动的将是同样的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213页)实现城乡融合是恩格斯的理想,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
1902年,英国经济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1850-1928)在所著《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了“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城市学中霍华德被公认为是城乡一体发展的提出者。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着乡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大城市郊区城市化,最后迈向城乡一体发展的进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形式,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一体发展,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政策平等、产业发展互补、农民与城市居民国民待遇一致,整个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没有直接使用“城乡一体化”,而是使用“统筹城乡发展”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因为我们所说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是要打破城市和农村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乡之间合理分布,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使城乡融合为一体。而不是那种简单理解的“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把乡村也建设成为城市的“分散城市化”和“乡村工业化”的“一体化”。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分散型城市化”和“乡村工业化”,成本太高,不切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我们要的是“集中型工业化”,要建立起: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乡镇、中心村、村,形成有机结合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
遍性的倾向。
200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又明确提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两个趋向”和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是对国际发展经验的精辟总结,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论断。
深刻认识和把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实质是十分必要的,“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具体表述,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趋向、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具体表述为五条道路,即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城乡一体化”是对“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简明概括。因此,我们必须把“城乡一体化”提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强化认识和加大实践力度。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涉及到更新思想观念,变化政策措施,调整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创新体制机制、改进领导方式及工作方法等各个方面。
因此,“城乡一体化”的提法是不能随便被置换的,因为这是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部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的则要组成部分。
二、何谓“城乡等值化”?
在“中国新农村建设路径、模式与典型经验交流会”上,与会代表在经验交流时介绍了对所在地区新农村建设实践归纳出的、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如,江苏的“工业企业带动型”、“生态农业带动型”„„等八类典型;浙江的“民营企业推动型”、“工商反哺农业型”等四种模式;山东的“城乡等值化”试验模式;南京市的“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举措;嘉兴市的“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模式等。
“城乡等值化”试验模式,是在“中国新农村建设路径、模式与典型经验交流会”上介绍的山东省和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合作项目,进行“巴伐利亚经验”——“城乡等值化”试验。它的“不同类但等值”思想引人深思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正因为如此,山东省青州市南张楼村的“巴伐利亚试验”,引起新农村建设者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1988年,山东省政府和德国巴伐利亚州以及德国赛德尔基金会共同把山东省青州市南张楼村确定为“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合作试验区”。实际的试验行动目标可以概括为:改造环境、改善生产条件和完善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赛德尔基金会15年一共往南张楼村的教育、土地整合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约450万人民币。项目实施前后该村居民基本无变化,稳定在4000人,平均为人均投入1250元。2005年该村的情况是:
一、农民收入提高,目前年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
二、兴建了80多个企业;
三、农民工作模式发生改变:农业生产成为副业,而企业生产成为正式职业;
四、成功地留住了人,项目实施前后该村居民基本无变化,稳定在4000人;
五、基础生活设施完全脱离了传统农村氛围,工作和生活在工业区、大田区、文教区、生活区等社区内,生活方式有明显改善。并以文教中心、集贸中心能辐射周边村庄,起到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
理论界对对南张楼村“巴伐利亚试验”和“城乡等值化”理念的评论,一致肯定“该试验所体现出的很有价值的村庄发展之道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试验”自始至终都是在一系列很精密的规划下进行的,包括科学地设计村庄发展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村庄发展的功能分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德国人注重规划、精于设计的重要特征。
其次,“试验”非常重视村庄的社会发展与环境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与环境保护等都被提到了重要位置,该试验努力做到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在村庄层面上得以均衡实现;
再次,“试验”也十分重视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力争缩小城乡差别(即材料中所说的“城乡等值化试验”),试图通过提升村民的整体生活质量而尽可能地将村民留在土地上、留在村庄里;
最后,“试验”特别重视土地与农业在村庄发展中的特殊重要性,把“土地整理”作为村庄发展的最重要工作来抓,把农业作为整个村庄改革与创新的最重要产业而集中有限资源加以促进。”(《南张楼村的“巴伐利亚试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胡必亮)
该文进一步指出:“最大的问题在于:试图将这样一个曾经于50多年前在德国试验成功并得以在德国普遍推广的德国的农村发展模式在今天的中国农村加以推广可能是不现实的,而且也行不通。”
从已经发表的有关文章,综合理论界对南张楼村“巴伐利亚试验”和“城乡等值化”理念的评论,主要提出了如下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一,从理论论上讲在受多元因素(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社会的等)影响下的中国广大农村环境中,试图用一种单一的发展模式来统一人们的行为选择,理论上讲不通。相反,多元化的发展资源必然带来多元化的发展方式选择。
第二,试验基本理念设计不切合中国目前所处转型期特有的历史性特征,是要将村民留在土地上、留在本村,不进入工厂、不进入城市,试验持续已经15年,村民并没有实践这一的基本理念,却是利用国际试验这一无形资产与品牌,争取到许多发展非农产业、进城、出国的机会,这反而成为试验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三,完全将德国的概念原封不动地照搬到中国来的话,那就不是中国的试验了。例如其“土地整理”概念在中国就应当使用“村庄综合发展”这类的概念韩合适一些。
最后,德国赛德尔基金会提出的“在农村地区生活,并不代表可以降低生活质量”、“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的“城乡等值化”理念,在德国巴伐利亚州试验成功,已经成为德国农村发展的普遍模式,并从1990年起成为欧盟农村政策的方向。正像在山东省青州市南张楼村负责“巴伐利亚试验”的维尔克先生说的那样:这是一项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的长期事业。
这就是“城乡等值化”的由来和实践的大致状况。当然,我们也可以在赋予它新的意义、在内涵和外延全新的语境条件下,使用“城乡等值化”。最重要的内容是以认为本,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走好农村工业化的路子,依靠非农产业致富。
三、能否用“城乡等值化”替代“城乡一体化”?
时至今日,世界各国的农村发展都在积极地探索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新模式。德国的“巴伐利亚模式”。农村建设不以城市为标准,“在农村地区生活,并不代表可以降低生活质量”、“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的“城乡等值化”理念,追求与城市不同的更符合农民需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用一定的财力、物力投入,让农民生产、生活得更美好,建设起“低消费、高福利”的新农村生活方式。
英国的新市镇试验。主要是通过旧城改造,改善城区居住环境;同时对城市边缘进行重构,实现近郊农村城市化,明确城市总体功能定位和次区域功能划分,实现错位协调发展。新市镇使周边农村人口集聚,实现聚集化小城镇建设,扩大农村人口就业机会,减轻城市就业压力,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韩国的“新村运动”。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重点,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加
农民收入为主,发展农产品加工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工业,创造了发展中国家农村建设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成功模式,这些城乡一体化的探索,对当前我国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借鉴和参照的现实意义。但是党中央的统一提法就是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可见,“城乡等值化”,只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一种试验模式,用其来替代城乡一体化进程是不合适的。
这是我当时的认识,可是实践发展并不同我的认识想一致:
2008年12月9日,中共唐山市委、唐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承办的唐山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规划北京论证暨研讨会在中央党校召开。中央党校副校长陈宝生,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赵勇,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国鹰,市委常委、农工委书记徐景田,副市长王久宗出席会议。
会上的发言中,提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城乡等值化”,对“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等值化”的关系做出了如下的阐述: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城乡等值化,即实现农民和市民在不同生活形态下生活品质大体相等,这既是由具体国情决定的,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广大农民的期盼。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是构建城乡互动的体制机制,使城乡之间实现金融资本、人力资源、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良性互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的有力抓手,可以进一步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将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充实规划,为唐山城乡一体化制定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赵勇:《2008年12月9日在中央党校召开的“唐山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规划北京论证暨研讨会”上的讲话》)
值得注意的是,论证暨研讨会上其他的发言者,都是使用的“城乡一体化”概念,没有使用“城乡等值化”概念。
接着,在互联网上可以看到:2008年12月30日,在中共唐山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上讨论通过了《中共唐山市委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实现城乡等值化的决定》。2008年12月9日在中央党校论证的是“唐山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规划”(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承办的《唐山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规划》),最后形成的是《中共唐山市委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实现城乡等值化的决定》,这是在一级党委的《决定》中首次使用“城乡等值化”替代“城乡一体化”。对这样的改动还真的有必要进一步思考:
既然“城乡一体化”是对党中央的“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简明概括,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简明表述,全党理应统一。这是一;
“城乡一体化”重在运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保证手段,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农村、农业、农民走出一条更新思想观念,变化政策措施,调整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创新体制机制、改进领导方式及工作方法等各个方面的新的发展道路;“城乡等值化”重在实现城乡价值追求的等值,主要途径在于通过外在加大投入,以获取理想的城乡等值化结果。其操作体制、机制还处在试验阶段,正如理论界对山东省青州市南张楼村的“巴伐利亚试验”城乡等值化模式的研究所一致认为的那样,其理念并不完全切合我国国情实际。这是二;
“城乡一体化”将在实践过程中积累并完成检验其最终成果的一系列指标体系,使之具有各地区间的可比性和显示出差别性,成为对我国圆满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验证指标。而“城乡等值化”作为一种试验模式,大多是不同试验模式间不具备完全可比性。唐山要在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上,走在全国的前列,发挥先导作用,怎么能为自己制订了一个不具可比性的发展规划呢?这是三;
只要认真研究一下《中共唐山市委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实现城乡等值化的决定》,全文近12000字,分为40条内容,就会认识到:这明明就是一个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决定,尽管在全文中使用了15次“城乡等值化”(前8条中用了12次);此外还用了1次“城乡等值”。给人的感觉就是穿靴戴帽地把“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规划”改成了“加快实现城乡等值化的决定”。“城乡一体化”这样一个全党统一、思想明快的概念被弃而不用,偏要使用一个内涵和外延有待重新界定的“城乡等值化”,很难说是合适的。
当然,已经做出《决定》,下级组织和党员要无条件地服从和执行,对所使用的“城乡等值化”概念,就有必要做出及时而确切的阐述,以利于工作的开展。
第二篇:【原创】城乡一体化不能“城乡一样化”
【原创】城乡一体化不能“城乡一样化”
有专家认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不是要把农村都变为城市,不是追求城乡一样化,而是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走城乡差别化协调发展道路。”
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是搞“ 一样化”发展,而是要追求两者差异化互补协调发展。绝不是把农民都搬进高楼大厦去,就是农村现代化、新农村。追求城乡互补协调发展,要根据两者不同的发展规律,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只有差异才能互补,互补才能协调。
城乡一体化不等于“城乡一样化”,村庄改造也不能丢掉农村固有的风情风貌。那种套用城市小区模式、用一个“版本”改造乡村的做法,大拆大建,推倒重来,将乡村“洋化”,城不像城,乡不像乡,不但耗资多,浪费惊人,也割断了农村的历史和传统,毁掉了田园风光。当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城乡一体化,利用城镇的辐射功能,通过道路、供水、网络、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输血”、供氧,改变乡村原有的破旧、落后、闭塞的面貌,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但乡村不是城市小区,它应以服务集体经济、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委核心,新农村建设应根据乡村特点量力而行,规模上要适度,决不可贪大求洋。在镇、村布局中,要实事求是,合理规划,注意延续农村的自然风貌,使乡村更像乡村。乡村原有的古树不应移,名宅不宜拆,老井不必填,石桥不能毁,这些都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应加以保护。改造后的新农村,应田园风光依旧,风景更美;不光有新居,也保有村头的古树、河上的石桥、老宅的古井、这样的新农村,才是人民期盼的“人间天堂”。
第三篇:城乡一体化
以生态城镇建设为抓手
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发展进程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面,我把***加强小城镇建设及环卫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向各位做一下简要汇报:
近年来,***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的小城镇发展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速加力。作为部门,全力做好服务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提高乡镇驻地、社区的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职责。为此,自年起,我们实施了管理重心下移,率先在全市建立了****分局,加强对乡镇的镇容、环境、规划、绿化、市政设施的管理。截至目前,我县已经建立乡镇城管执法分局***处,有力的推动了我县的小城镇建设,提高了乡镇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为切实改善小城镇的环境卫生质量,我县积极探索环卫工作新思路,制定了城乡环卫一体化政策,积极地开展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四级环卫体系,并把****作为全市实施这一体系的试点乡镇,着力加强环卫服务设施建设。各相关乡镇也十分重视环卫工作,相继建立环卫管理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加大财政投入,配备环卫保洁队伍,购置、建设环卫基础设施。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
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重点在于农村,我县把农村环境卫生
整治作为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将生活垃圾处理列入乡镇重点工作。我局在小城镇建设工作中,针对各乡镇的实际,重点加强环卫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全面加强小城镇环卫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在****实施环卫一体化工作中,投资 万元治理了乡镇驻地、社区、村庄的环境卫生,购置了 辆保洁三轮车,修建了 处全封闭垃圾收集池,在 个行政村按照标准安排了保洁员。乡镇驻地和村庄环境明显改善,垃圾集中处理已经开始运行,1
增强了对小城镇的服务功能和承载力。二是不断加强小城镇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完善依法管理约束机制,确保有监管。实行环卫保洁日常监管制度,由乡镇城管执法分局负责划区分片监管全乡镇环卫保洁工作,及时落实巡查监管记录和通报制度,确保巡查密度全覆盖,全天候保洁无缝隙。三是建立完善市场化、物业化运作机制,确保有人干。成立乡镇环卫保洁所、管理区保洁站、村保洁队三级保洁网络体系,确保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四是建立完善投入机制,确保有经费。实行“县里投一点、镇里出一点、包扶单位担一点、相关企业捐一点、市场运作筹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方法,多方筹措资金,破解了资金投入难题。五是积极推动乡镇环卫工作向科学化、机械化、无害化发展。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小型污水处理厂,购置先进的道路保洁、垃圾清运机械车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让乡镇居民真正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生产环境。
总之,我县在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卫服务工作,虽然初见成效,但是各项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很多问题还有待于完善和改进。今后,我们会借这次各位领导来我县调研的契机,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切实为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长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先进县做出积极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四篇:城乡一体化
【背景材料】
目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城乡发展道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的具体体现。
【题目】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你认为应该如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请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独到,认识深刻;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内容充实;3.语言流畅,字数1200左右。
【范文】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强健经济发展筋骨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根本要求,是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一发展战略,树立新型的农村变革观念和发展理念,探索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将扩大内需、增加政府投资的重点放到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工作重点要放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发挥扩大内需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加快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要重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科学确定投资方向,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加快发展作为扩大内需投资的重点。要加强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一个统一的体系中来进行规划,利用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道路、广播电视、互联网、自来水等设施的投入,加快“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并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有效解决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实现城乡交通、通讯、信息、供水供电、排污治污等基础设施的联网对接。
第二,要发挥工业、企业对农业、农村的反哺和支持作用,加快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大力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做好企业和农民的对接,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支撑龙头企业壮大,从而加快构建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格局,促进农民与企业的双赢。
第三,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卫生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文体服务体系、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居民更多地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当前要重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深入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改善其市场竞争状况、提高劳动报酬创造条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完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尽快建立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在民生方面的基本需求,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因此就需要我们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中公点评】
本文以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总论点,经过总述后,提出了三个对策分论点,在布局上先总后分。然后就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着重论明了应取之策,属于策论文。
文章首段首先明确了当前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将其上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上来,使文章的立足点足以贯览全局,具有一定高度。在对策的提出上,首先总体而论,从宏观上论述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搞好统筹和规划等措施,接下来几段分别从加强投入、发挥工业企业对农业农村的反哺和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三个方面具体论述,有针对性地论述了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措施的步骤详尽,考虑全面,可操作性强。文尾亮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令人深思的同时顺势提出要贯彻十七大精神、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的发展目标,严密扣题的同时,使文章收笔圆满。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
——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
兴塔中学
陈芝芳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总书记在报告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部分关于教育的集中论述,指明了我国义务教育、基础教育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本要求;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环节。
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要求
推进教育公平、保障学有所教、明确指明了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大方向,特别是强调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这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关键步骤,也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加充实的重要举措。
二、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着力强化省级政府统筹规划,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部署和本地城镇化进程,把义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布局融为一体,坚持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
三、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环节
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的提高,我国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都离不开义务教育打好基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谋生基础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本领。增强社会责任感、法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投身国家现代化建设,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共同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美好篇章。
其实,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方针,报告并非第一次论述。早在2016年7月,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是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全面完成教育脱贫任务的现实需要。
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需要建立四大机制。找准城乡二元教育的问题与关键,破除思想、体制和机制障碍,强化顶端设计,构建面向城乡的教育发展“立交桥”,发展城乡一体化教育体系。
一是教师交流机制。教育发展,师资是关键。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首先要解决城乡学校教师合理配置问题,建议建立城乡教师定期交流机制。通过实施乡村教师待遇保障计划、发放乡村教师特殊津补贴和乡村教师荣誉典章制度等,吸引更多优秀教师自愿下乡支教,献身乡村教育事业。让乡村教师真正有地位有脸面,未来有希望,推动形成乡村教师可去城里任教、城里教师也能下乡支教、城乡教师互动交流的良好局面。
二是统筹发展机制。城乡教育一体化,要求在顶层设计上将城镇学校、乡村学校一并纳入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全面安排。由政府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在财政投入、资源配置、基础建设、实验装备、课改研究等方面,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实施,避免城乡有别,搞双重待遇。凡是城镇学校能够享受的政策待遇,乡村学校同样享受。确保乡村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三是结对帮扶机制。城乡教育,差距是明显的;城乡学校,优劣是分明的。农村校弱、城镇校强,是城乡学校对比的现实。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需要城乡学校相互结对子,建立帮扶机制。城镇学校要有主动担当的责任意识和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意识,从人员、资金、设备、技术、观念等方面提供支持,共同开展课改研究,帮助农村校尽快发展起来。让农村校发展起来,也有利于化解城镇校大班额问题,减轻学校和教师过重的负担。
四是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是一个重要举措。既有利于缓解农村校资源匮乏、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校资源优势,减少资源闲置浪费,提高使用效率。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软件资源。建议城乡教育资源并网,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乡村校师生可以访问城镇校资源网,顺利获取所需资料。当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重点是扶助农村校的发展,根本上取决于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推进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全面改薄任务,根本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十九大会议胜利结束,宣告伟大征程新的开始!我们要以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为契机,明确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升专业技能,为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