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形势与政策(大一大作业)
什么是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 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早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就已经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十二五规划再次建议,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2013年6月,新一轮城镇化规划正在制定中,而城市群作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被赋予更多关注。
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八大中都提出了对积极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建议与意见
如何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十八大精神?我着重从“把科学发展观上升到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必然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须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要性”三个层面来理解。我认为,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八大最大的理论贡献。实践证明,无论经济发展、社会建设还是科技进步,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的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并阐述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论断。我认为“新型城镇化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主攻点。这几年,随着‘三改三联三突破’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乡镇一定会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我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基层干部的作风是关键。“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说得漂亮不如干得漂亮”,广大基层干部要在新形势下自觉扎根基层,在基层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要做一肩双挑、一心实干、一身正气的基层干部;要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实干务本,身先士卒,在广袤的农村、广大的基层开辟一片新天地,成就一番大事业,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可见,城镇化建设是未来一段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抉择,是有效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镇率不断提高,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在实际工作中,受资源要素、体制机制、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城镇化建设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为此,某官员就推进城镇化建设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解决农民“有实力进镇”的问题
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资产,是广大农民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一方面,农民通过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获得,使土地成为了一种生产资料,通过合法经营可以获取收益;另一方面,农民通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而也获得了作为农民的合法身份,并获得相应的权益。但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农民对土地所享有的权益本质上只是一种身份权,而不是一种财产权,也就是说农民作为土地的承包经营者,只享有对土地的经营权和使用权,而没有土地所有权,不能作为一项财产主张自己的权利,只能通过特定条件下的资产经营获得收益,不能通过其他形式的财产处置从这块资产上获取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格局导致广大农民既想进城,而因自身没有实力又不敢进城,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一大“瓶颈”。要加快推进城镇建设和农民非农化进程,就必须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允许农村土地流转、出租、抵押的制度,使农民的土地能变为有价值的资产,进而获取进入城镇的“第一桶金”。一是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结合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新趋势,大力推行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农民通过向经营大户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公司转让、出租土地承包经营权,使农民可以在不直接参与土地经营的同时,也能获得相应的土地收益。二是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同地、同市、同价、同权”,使广大农民能够在土地转让中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补偿权利和相应收益。同时,要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经营模式,建立多元化的经营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如通过集体土地入股参与城镇开发等形式,使农民既可进城,又可在城镇化建设中获得稳定的收益,实现安居乐业。三是探索建立农民土地及房屋抵押质押信贷制度,解决农民拥有的主要资产不能成为金融机构抵押品而造成的融资难问题,使农民能够通过对资产的合理处置,获得扩大再生产的必要资金支持。四是建立进镇农民的住房保障体系,参照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验,探索通过允许农民宅基地置换优先享有住房保障待遇等政策,使农民能够比较体面地进镇,进而成为有实力参与城镇化建设的新居民。
深化土地制度的改革,无异于是农民的又一次解放,必然让农民创造财富的激情充分涌流,让城镇化建设的活力竞相迸发。
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有身份进镇”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一大进步,就是允许农民离开土地,融入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大潮之中,但是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使农民进城后的身份问题无法解决,长期游离于城镇与农村之间。这种二元化的制度设计,使得广大农民即使生活在城镇,也无法扎根于城镇,“离乡”不“背井”的最大隐忧就是同在一片蓝天下却在感受不一样的“阳光”,特别是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明显身份差异,成为影响农村城镇化的主要障碍。因此,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就必须着力解决农民“有身份进镇”的问题,从而体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真正普照城乡大地。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放宽户籍限制特别是小城镇的落户政策,打破农民变市民的户籍障碍,为农民迁入小城镇,发展二、三产业创造条件。二是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建立农民与城镇居民衔接一致的教育、医疗、就业、低保等政府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能够同等地享受社会保障服务,有尊严地生活于城镇,并在城镇安居乐业。三是适应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对农民转移就业的特点和要求,大力开展有针对性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使农民能够真正拥有一技之长,尽快实现在城镇就业。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才能解决广大农民游离于城乡之间的问题,让他们在城镇安居乐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沐公共财政阳光,真正拥有尊严和幸福感。
三、完善财税扶持政策,解决“有产业进镇”的问题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支撑,城镇与产业的关系,就像躯干与血肉的关系,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增强城镇发展的活力,吸引农民进镇并留在城镇。当前,一些地方的城镇化建设之所以出现高速度推进与低水平发展并存的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产业支撑,导致农村劳动力无法实现在城镇的转移就业,缺乏赖以生存的依附条件。因此,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就必须完善财税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资源向小城镇聚集,支持城镇产业发展,形成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中城市的中小企业转移到小城镇发展。抓住大中城市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契机,积极引导部分规模适度、成长前景好、产业技术相近、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流向中心镇及其周边工业园区,通过小城镇吸纳,帮助其做大做强。二是扶持“土生土长”的本地企业发展。利用税收地方留成、财政资金扶持等多种手段,培育壮大地方特色企业,使其成为对城镇发展具备竞争力和支撑力的特色产业。同时,还要研究完善小城镇第三产业的税收征管,加大第三产业在小城镇产业中的比重,解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三是整合土地利用政策,探索通过切块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允许农民宅基地置换小城镇建设用地、适度放宽小城镇非耕地建设用地报批等多种途径,支持小城镇的产业发展。
小城镇产业发展了,就可以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有效的转移,“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春运民工潮”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就能够迎刃而解。
十七大报告全篇提及城镇化仅为两次,十八大报告全篇提及城镇化多达七次,更重要的是其两次主要出现的位置:第一次出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相关章节中,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载体,第二次出现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章节中。从局限“区域协调发展”一隅,到上升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体,上升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哪怕用最挑剔的眼光,依然可以看出城镇化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十八大报告具有承上启下的特征,是两代领导集体治国思路的体现。经过较为详尽的资料比对,有理由相信,城镇化地位的急速提升和第五代领导集体中的李克强副总理的执政思路密切相关。
社会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并将农村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规划”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的设想。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之一。稳步推进城镇化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农村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对该课题的研究,既是现实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初步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措施之一。
二、调查方法与程序
我们首先预想出城镇化对周边农民生活的影响调查,并制作出问卷,然后对上海市的几个地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发现问题并分析其原因,而后根据各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分别对各地区大胆地提出了设想和合理化建议。(问卷表格在下方)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有74%的人们对城镇化建设了解程度不够,相对了解的仅占了26%,这表示,对农民的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否则城镇化进程难以加快,农民难以实现全面小康。
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各级政府起的只是起推动作用,只有农民真正意识到农村城镇化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解决问题才有实效。所以,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积极引导村民由“小农意识”向市场化、社会化观念转变,在思想意识上为城镇化和社会转型奠定基础。
有60%的人们对于城镇化后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活的满意程度在满意以上,这表示,城镇化的加速建设对于农民有着切实的利益好处,应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可见,城镇化建设是未来一段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抉择,是有效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
(调查问卷)
城镇化对周边农民生活的影响调查问卷
尊敬的朋友:
您好!我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应用设计艺术平面系的学生,为了深入了解和把握当前城镇化对周边农民生活的影响的情况及您对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和看法,进一步加强城镇化建设,特地组织了这次调查。本次调查采取无记名形式,充分保护您的隐私权。对您的合作与支持,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基本情况(请在符合您情况的项目□内划“√”)
1、性别:(1)□ 男(2)□ 女
2、年龄:(1)□20—44岁(2)□45—59岁(3)□60岁以上
3、您的文化程度:
(1)□小学及以下(2)□初中(3)□高中(含中专)(4)□大专及以上
4、您对“农村城镇化”这一名词的了解程度
(1)□完全了解(2)□很了解(3)□不太了解(4)□没听过
5、您的政治面貌:
(1)□共产党员(2)□共青团员(3)□民主党派(4)□群众
6、您的职业:
(1)□农民(2)□村两委干部(3)□乡镇干部(含乡镇事业单位)(4)□乡镇文化员(5)□其他(请注明)
二、调查内容(请在符合您意见的项目□内划“√”)
1,您觉得你们家的生活水平属于哪个等级
(1)□上等水平(2)□中等偏上(3)□中等水平(4)□ 中等偏下
2,您对目前生活满意吗
(1)□很满意(2)□满意(3)□ 一般(4)□不满意(5)□很不满意
3,您认为您居住的城市人口数量如何
(1)□ 太多(2)□多(3)□一般(4)□少(5)□ 太少
4,您有没有与当地开发商或政府发生利益冲突
(1)□有(2)□没有
5,您有没有对目前住房环境感到不满
(1)□ 有(2)□没有
6,如果有不满是因为___(可多选)
(1)□空气质量明显没以前好(2)□生活垃圾越来越多
(3)□噪声大(4)□饮水困难(5)□医疗没多大改善
7,你认为政府目前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最需要的是什么,请从以下选三项
(1)□提高饮水水质(2)□加大垃圾清扫设施和人力投入(3)□加大污水处理力度(4)□改善医疗体系(5)□上学问题
8,城镇化的加速建设,您认为对城市和农村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1)□ 积极的协调沟通作用(2)□ 消极的脱节作用(3)□正常发展现象
三、您对加强新城镇化建设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请留下您的意见和看法。(若不够写,可另附纸)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作业(大一下学期)
我的就业规划
据我了解,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的毕业生人数达到了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了68万,增幅为32%。2005年到2007年分别是307万、377万、485万的全国大学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仅为70%。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是创出了新高,而去年未就业的大学生,还有约8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学生知识陈旧,转化率低,大学生本身素质低;第二,大学生的工作实践经验缺乏;第三,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与户籍制度相关的一系列福利制度的存在,对大学生就业选择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寻找工作时,都希望找到能够解决户口的工作,并进而享受到与户口相关的福利和公共服务。但是,很多用人单位无法解决户口问题,对于想在大城市落户的大学生来说,找到合适的工作更加困难。对地域和所有制的偏好,以及对工作的预期过高,也都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第四,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分,给大学生寻找工作带来了困难。研究表明,在目前中国的失业率中,有70%以上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功能不完善和公共就业服务不健全等摩擦性、结构性因素造成的,大学生失业自然也不例外;第五,大学毕业生供给和需求相对状况改变,中国的比较优势仍然是劳动密集型,新增加的就业岗位仍然以劳动密集型岗位为主,对普通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的需求更大。这样,大学毕业生快速增长的供给和较少的需求,就造成了不匹配问题;第六,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的培养机制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第七,高校就业指导滞后,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第八,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现在我就我自身来谈一下就业的问题。转眼间,我快升入大二了。现在不比初中、高中,只想着自己的升学问题,不用考虑其他。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周边的同学有打工的,有抓住每一分钟努力学习的,但是每个人都有一个目标,就是将来找个好工作。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适者生存,胜者为王,这样的社会是残酷的······记得有人说过,既然你无力改变整个世界,那么就让自己适应这个世界。寒假的时候做售货员工作时不断总结我在找工作时的优势和缺陷。工作实践经验不足,无疑是我找工作的瓶颈;思想行为幼稚不成熟,想法简单,不稳重,这一样会影响我找工作;性子急,遇事不冷静,没有耐心,对我将来找工作是一大阻碍。但是,认真负责,坚忍的精神是我赢得工作的一大优势;学习能力强,有充沛的精力,有热情激情,对找到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会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开朗乐观,是找到工作的法宝······
就业要有良好的素质,我正在为将来就业做准备。
首先,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必须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心理是就业的保障。身体素质上,无论哪一种职业,对从事者的身体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不少职业对从业者身体素质的要求还比较高。所以,我现在努力改掉以前的生活恶习,不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自觉遵守作息时间,形成学习和生活的规律,作好身体素质的准备,以迎接社会对自己的选择与职业的挑战。心理素质上,做好心理准备,尤其是挫折心理准备。我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障碍,保持健康的心理。进行自我调节,充分相信自己,看到自己的优势、前景,减轻心理负荷,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树立正确的则业观;看问题不要极端化;处理好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正确对待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环境对自己就业方向的影响。家庭方面,我努力和父母沟通,让他们了解我对学业、就业的看法、想法。社会方面,我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思想不断适应社会的巨大变化和发展。学校环境方面,充分的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保持自己的思想,又借鉴别人的建议,使自己更能掌握自己的就业方向。现在我报了法学的二专业,也在为将来保险专业的考研来努力,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增强硬件。
第三,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准备。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条件。我努力学习好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积极参加有关的科技活动和科研活动,让自己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的专业;结合专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来会认真进行专业实习,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和论文;在这些基础之上,我利用空闲的时间来充实自己,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例如法学,使自己更加的充实,思维更加的灵活,思想更加的成熟。现在的企业更加注重员工的能力,能力不可缺少。平常,不断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创造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管理能力、动手能力等一般能力以及专业能力。我积极参加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和技能,为就业准备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择业目标。我不断培养自己树立按专业就业的意识;大对口就业的意识;到艰苦行业、边远地区就业的意识;先就业后调整的就业意识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最后,我不断学习在市场竞争中求职择业的技能和技巧,学习写求职信和自荐书,并且努力做好。我不断发掘自身的优势,寻找自己的缺点,参加模拟招聘会,让自己对将来的招聘有一定的了解。
我是学习保险专业的,现在保险专业是朝阳企业,在不断的前进中。保险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庞大的从业人员,但高层次人才相对有限。外资保险公司抢滩济南,提供的职位集中在以下几方面:高级客户服务人员、营销业务主管、营销培训师、财务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师。金融分析师、基金经理、证券经纪人、保险精算师、投资管理人才等六类金融人才炙手可热。我不认为将来就业会一步登天,就业肯定会从基层做起,无论你的学历有多高,能力有多强。但是我坚信在基层认真努力的工作一定会得到老板的亲睐,使自己的能力被认可,使自己高升。
现在,我准备着,为将来自己二专业准备着,为自己的考研准备着,为考保险精算师准备着,为就业准备着,不管道路有多么的曲折,我都在努力,我相信,在我的努力奋斗下,就业道路是光明的······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作业2017
形势与政策作业
谈谈2017年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关键问题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谈谈2017年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关键问题
【摘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通过改革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问题
【关键词】: 经济 社会 实践 改革
一、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顺利推进各方面工作最重要的基础和保证。尽管我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经济总量已经很大,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还很低,我们必须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去年四季度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的任务日渐突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工作的重点,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这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任务。要加快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大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完善鼓励居民消费政策,积极发展新的消费业态,改善城乡消费环境,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同时,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化的背景下,要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
二、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今年要继续抓好以下工作:一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粮食在实现“八连增”之后,面临产量基数高、生产成本高等新形势,继续夺取农业丰收,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农业稍有闪失,就可能影响全局。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二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制造业规模很大,要把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结合起来,既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又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同时,要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三、着力加强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确保实现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目标,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各级各类教育领域。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扎实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要全面加强人才工作,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社会进步的牢固基础、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政府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今年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必须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强职业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加快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重要经济社会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建成,但尚未实现全覆盖,必须进一步加以完善。
四、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力求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与财税、金融、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收入分配等方面体制机制不健全有很大关系。必须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勇气推进改革。今年改革的重点任务:一是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稳步推进地方财政预算、决算公开;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及国债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消费税制度;全面深化资源税改革,扩大从价计征范围。深入推进国有控股大型金融机构改革,规范发展小型金融机构,推动实施银行业新监管标准,推进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健全完善新股发行制度和退市制度。二是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研究推进铁路、电力等行业改革,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营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三是深化价格改革。稳妥推进电价改革,逐步理顺煤电价格关系,完善成品油价格改革,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合理制定和调整各地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开展碳排放和排污权交易试点。四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工资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促进机会公平,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五是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六是加快推进政府改革。有序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 作业
2012级商学院工商管理李琪120602137
关于十八大的感想
我2012年11月8日,全国各族人民、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于9:00在人民大会堂顺利举行。
我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真正学习领会会议精神是必要的,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首要任务。
这是一次胜利的大会。十八大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出发,科学地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基本经验,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大会全面回顾、总结过去5年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将有力地指导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途上,党领导着全国人民一定会赢得新的更大胜利。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青年人中知识较丰富、思想较敏锐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代大学生应当有充分的的思想准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无法预知的暗礁险滩,它需要冲锋在前的共产党员能够用自己的聪明智慧率先过礁越险,铺路搭桥;当代大学生更应当明白这样的道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事业。它需要走在时代前列的共产党员能够用坚强的意志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要更加自觉地实践新时期的标准,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努力加强党性磨砺和修养,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树立起我们大学生的先进形象。努力使自己成为刻苦钻研、勇于实践、求实创新、奋发成才的模范。我们应该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工作中学习,在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世界在不断变化,知识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最有效的方法,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创造出新的成绩,为祖国献礼。
我深信,只要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而我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员,也将更加努力的做好我自己,实现自身价值。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大作业
生物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生物科学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边沿学科,是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虽然是新兴事物,可是它的出现和存在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将在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全国已经有一百多所高校设立了生物科学专业,像如中国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等重要综合性大学,并且也提供了相应的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生物工程专业包括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方向,这些专业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生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进而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其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了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普通生态学等学科;必修课程则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学、生物统计学、发育生物学、生物技术概论、进化生物学等。专业分析:上海市教育研究院的一项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今后10年内,我国对人才的需要将有较大的变化。从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今后几年我国将大力发展6大技术领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6大技术可形成9大高科技产业:生物工程、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智能机械、软件、超导体、太阳能、空间产业和海洋产业。
(1)优势:社会认可度高,对本专业有较高期望;知识范围广,生物学基础强工科知识扎实,二者有机结合;基础扎实,应用广泛,可以很容易的转到生物科学方向或其他相关应用专业,比如食品科学,制药科学等;理性思维强,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动手操作能力,可以进行独立课题实验,并提交专业论文,保研考研比率很大,很多学生有机会出国继续深造。
(2)劣势: 专业课设置不是很成熟,各学校参差不齐;生物科学专业课和工科知识学习均深度有限;所要求的科目较多,课业较重,想要学好学精必须投入大量精力,所以课余时间不是很充足;本科毕业工作前景不是十分明朗,相关就业领域要求更高学历。
从就业方面来看,我们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也可以到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但是一般毕业直接在医药,食品等方向就业,工作内容较单调,且需要进一步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适宜于医药、食品、环保、商检等部门中生物产品 的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及产品性能检测分析等工作及教学部门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另外,生物科学专业的科技含量要求较高,相对口专业要求更高学历,本科毕业后工作相对难找,本科生直接从事科研方面工作的可能性不大,部分毕业生转向其它行业,部分毕业生从事相关专业的下游技术工作。
生物科学专业是一个处在上升过程中的专业,发展机会会不断增加。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地区性择业差异和专业能力、文凭他们求职过程中的重要性。地区性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状,发达的大城市发展这个产业的基础和需要,正式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对于就业来说自然是较好的选择。边远、中小城市则处在起步或萌芽的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发展。所以这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一方面,好的科研、企业单位是理想的择业对象,可是其要求自然也比较高,本科生的竞争优势不是很强,各个方面的能力都需要提高;另一方面,基层单位就业容易,可是条件差,发展也不太理想。因此对于我们这个学科的学生来说,很多学生进一步深造学习,就业的一般从事层次较低的技术工作或干脆放弃本专业而转行,如果有志与从事相关科研工作,需要培养扎实的钻研探索精神,并注重锻炼动手能力,进一步深造学习,定会成为该方面的高级科学人才。
生物工程属于综合交叉发展学科,且与应用有紧密的结合,国外很多著名大学都很注意其发展,所以出国深造机遇很大,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转向学习生命科学,这方面在国外有更先进的发展研究,我国的著名高校一般都与国外大学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会推荐此类专业的很多学生出国学习,如果转专业学习与工程联系紧密的学科,如食品发酵等,荷兰,日本等国家也是比较理想的去处。
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选择读研的比例比较大,要想要在本学科有所建树或想从事高级技术工作必须读研进一步深造,一般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会选择读研。读研选择余地大,可以转向很多相关领域,如生物,制药,食品等;读研如选择生命科学类,则向理科研究方向发展,一般会一直从事研究工作,如继续本专业或转向发酵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等,硕士毕业后会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对于求职来说,文凭其实只是一小方面,招聘单位对文凭作出规定,无非也是希望应聘者有更高的专业能力。所以说,专业知识、能力过硬才是最重要的条件,我们在校生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相关实验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锻炼、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可以学习发展其他方面知识,全面提高自己。(参考:生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