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情况汇报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县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将其列入“2006年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组织领
导,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解决我县企业用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2005年12月,县政府成立了以陈瑞喜县长任组长的“尤溪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县委组织部长和分管副县长具体负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多次召开了乡镇书记、乡镇长会议,并组织乡镇分管领导和劳动保障事务所长参加业务培训,至此,全县各乡镇以乡镇长为组长、延伸至行政村的基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全部成立,并充实了工作班子,加强了力量,各项工作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布暑下全面展开。前一阶段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制定了“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方案”,确定了组织实施“四个三”的就业培训工作目标,即:“三个优先”、“三个结合”、“三个层面”、“三个三千”。
“三个优先”就是:一是县确定的重点扶持产业优先培训,保证企业用工需要;二是下岗失业人员中“4050”人员优先培训;三是库区移民优先培训。
“三个结合”就是培训工作要与就业、与技能鉴定持证上岗、与引进项目促进发展紧密结合。
“三个层面就是实施三个层面的技能培训。一是企业培训,二是社会培训机构培训,三是政府部门和乡镇培训。
“三个三千”就是企业培训3000人,社会培训机构培训3000人,政府部门培训3000人。
转移就业培训任务已由尤委(2006)8号文件分解下发给各乡镇,并与县委、县政府下达各乡镇年度目标考核指标挂钩(其分值占总分7%),与招商引资的任务挂钩(各乡镇组织输送农村劳动力参加社会培训机构培训或企业培训,并实现在当地企业就业的,每人折抵引资任务5000元,到外乡镇或县工业园区企业就业的,每人折抵引资任务10000元)。
二、研究制定了“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实行绩效认定和年度考核办法”、“培训经费支付办法”等配套文件。选定了“海通服装技术培训基地”等八家具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条件和能力的社会培训机构来承担服装针车工种的职业技术培训任务,整合了300多台电动平车,目前已具备了同时在十个培训点组织培训的能力。
三、开展二个调查,建立二个信息库。
1.开展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并实现动态管理。我县集中一个月的时间,开展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工作,经过精心组织现已摸清了家底,使今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全县共有农村劳动力18.13万人,其中已向非农产业转移5.5万人(其中在县外就业3.35万人);有7509人愿意转移就业,其中有2298人愿参加服装针车培训,有1530人愿参加纺织档车工培训,有3799人愿意参加家庭手工等其它项目的培训。目前,各乡镇已组织人员对有培训意向的人员实行跟踪、动员,使各项培训工作能在近期内全面展开。
2.开展全县工业企业用工情况调查,建立“工业企业用工信息库”。通过调查,掌握全县工业企业2005年底在册员工信息,并对今年各企业员工增减变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信息库”的建立既能了解企业的用工环境变化情况,掌握企业下阶段的用工需求,为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提供岗位需求信息,也为转移就业培训工作考核验收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同时我们还规范了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在为县内企业提供就业服务的同时,也设定了本县企业到县外招工的基本条件,以确保异地员工的“留工率”,维护我县劳动力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
四、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为企业用工搭建好平台。
我县在开展“全县工业企业用工情况调查”工作中,了解到部分企业,特别是服装、纺织企业出现暂时性用工困难的情况下,春节期间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宣传服务月活动”。经过全面动员、精心组织、认真落实,使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成效:活动月期间,我们共印发了三万份“致尤溪籍在外务工老乡的一封信”;发放6000多份宣传提纲和春风卡;调研了28家企业,安排“华姿服饰织造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负责人在有线电视台宣传、推介企业的优势;收集、整理了“蓝桐服饰织造有限公司”等25家县内企业的用工信息,提供就业岗位4500多个,通过有线电视台“荧屏就业大广场”栏目、“广播村村通”等渠道发布;各乡镇共悬挂“返乡就业,建设家乡”等宣传条幅38条,走访了3万多个农户;组织召
开16场(不含村级组织)的“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代表座谈会”,有754位返乡人员代表参加;举办了30场有25家企业参加的现场招聘活动。活动月期间,共有3041人报名,有1799人被县内企业正式录用(其中外出务工返乡人员127人),为26个缺工企业解决了用工问题。
五、明确目标责任,促进“抓培训促就业”氛围的形成。
到目前为
止,以帮助企业解决用工困难为主要目标的“企业培训”工作已全面展开,并初见成效;城关、西城、梅仙、台溪、汤川、管前、新阳等乡镇的服装针车培训点已经建立并开展培训工作,其他乡镇也已组织了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了培训工作前期准备阶段;以解决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家庭妇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特征的家庭手工项目的培训工作也已逐步扩展,培训项目也由以往的“棒球缝制”、“婚纱刺绣”,扩展了“鞋面珠绣”、“草编花蓝”、“竹席编制”等等,参予人数和项目在不断增加。
要做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难度大、困难多、责任重。前一段我们主要抓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有些措施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将今年我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抓出成效来。
第二篇:关于合作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关于合作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有关费用分配的规定
为了进一步搞好搞活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充分发挥联合办学的优势,学校决定允许相关专业人员设立分教点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分教点受学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领导小组领导,日常管理工作由学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办公室负责。现就学校与分教点合作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有关费用分配的问题做出如下规定。
一、各分教点必须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的要求组织学员并进行培训,在通过劳动部门的考核验收后方可享受培训费用补助。
二、各分教点凡培训合格并通过考核验收1名学员,学校按照培训1名学员上级拨付1400元培训费用标准,收取每位学员400元的管理费,余下部分作为培训经费给付各分教点,分教点承担培训班的全部成本。
三、根据目前相关文件的规定,每培训1人财政将拨付1400元作为培训补助。如果财政部门调整培训补助标准,学校也将按比例调整管理费和给付分教点经费的标准。
四、当上级部门拨付培训补助到学校后,学校将按照拨付的款项金额按比例给付各分教点培训经费。各分教点必须凭培训材料、授课酬金、课室租金等单据到学校财会结算培训经费。
第三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培训情况反映
望海渔业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
培训情况反映
望海渔业村在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中认
识到位、领导到位、制度措施到位、特别是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深入调查摸底,详实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使培训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有效地推动了工作开展。
全农剩余劳动力共计15人。长期务工11人;季节性务工1079人;不固定务工11人。年龄主要集中在16-39岁、40-50岁。50岁以上者也有相当一部分。从人员分布可以看出:虽然本村剩余劳动力较多,但是大部分均为相对固定就业模式,即从事渔业生产劳动。每户家庭一般情况下都是3-4口人,若无大的疾病,每家1-2条渔船,只需壮劳力来耕作,年收入均在20-30万元左右,更高者年均收入接近百万,而渔业生产劳动为季节性工作,所以每年只需几个月的工作完全可以支付家庭收入。大多数村民主要强调眼前的经济效益,没有什么思想负担。同时也是缺少知识,缺少技能的一个群体。掌握一技之长,掌握一门技能的人虽然有几人,但是这些技能的含金量很低,多数集中在建筑行业的体力层次。一旦建筑停工,他们也将失去岗位。建筑行业的管理层需要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他们几乎都不能胜任。从文化程度统计结果显示,剩余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较弱。据调查,大中专并且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月收入可达800-1000元,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且没有技能的劳动力每月只能收入300-400元。可见,文化程度和技能的高低是决定务工收入高低的关键。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多数人的意愿是“离土不离乡”。目标首先是本乡镇,其次是本市区。选择外省市的极少。主要是缺乏敢闯敢拼谋大业的思想,局限于小农意识,维权意识差,害怕工资、安全、生活方面得不到保障。剩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见效快的建筑、餐饮、商品流通三大行业。这些行业对技术要求相对不高,只要工作时间长就可以出工作效益。从事工业加工制造业、维修业则比较少。主要是不愿投资学技术、怕吃苦。望海渔业村是渔业大村,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意义大,任务重。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快渔业村经济发展,解决企业缺工问题的现实需要。就业局、望海办事处以及村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将其列入2009年为民办事项目来落实。现将今年以来这项工作开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构。
劳动保障就业局设立了专门的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驻村,主要是进行对于村内劳动力的调查,培训以及转移等。并且委派村政府成立了以乡村长为组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并充实了工作班子,加强了力量。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多次召开了关于劳动力等一系列的相关业务培训,各项工作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布暑下已经展开。
二、强化责任,明确要求。
“确定的重点扶持产业优先培训,保证企业用工需要;下岗失业人员中“4050”人员优先培训.。培训工作要与就业、与技能鉴定持证上岗、与引进项目促进发展紧密结合。实施三个层面的技能培训。一是企业培训,二是社会培训机
构培训,三是政府部门和乡镇培训。
做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难度大、困难多。前一段我们主要抓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有些措施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按照省、市委(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的要求,将今年我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抓出成效。
二00九年六月二日
第四篇:廉江市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努力推进劳动力转移工作上新台阶
廉江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树立“转移就业脱贫,劳务经济富民”的思想理念,积极组织发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是全省“双转移”工作会议召开后,该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制订了《廉江市承接产业转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实施方案》,召开各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双转移”工作指示精神,进一步动员和部署 “双转移”工作。目前,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30万人,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评为第一批“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是广东省两个示范县之一。该市的做法主要是“三个强化”:
一、强化组织领导,层层落实目标责任
廉江市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帮扶群众脱贫致富、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建立健全市、镇(街道)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做到有领导、有机构、有专人负责组织协调全市劳动力转移和技能培训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定期召开有关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分析研究和布臵工作,明确部门职责任务,齐抓共管,相互联动,把中央和省有关政策部署落到实处。三是加强检查指导基层工作,帮助基层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年终组织目标责任制考评,通报各镇(街道)劳动力转移情况,表彰先进,充分调动各镇(街道)、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二、强化技能培训机制,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
为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广东省百万农村青年-1-
技能培训工程”的指示精神,廉江市建立起市、镇、村委三级培训基地和培训就业工作机制。一是搞好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夯实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基础。对全市336个村委会、4155条自然村16至45周岁的46万个农村劳动力进行全面调查,重点对富余劳动力、贫困户劳动力、可供转移劳动力、要求技能培训人员、外出务工等情况作调查登记,逐一录入电脑,建立起市、镇两级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培训就业工作台帐,实行动态管理。二是建立多层次技能培训基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以湛江现代科技职业学院为培训基地龙头,以市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为骨干力量,带动全市20多家职业培训学校,形成年培训能力达2.5万人以上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共同承担全市劳动力培训任务。三是实行培训就业“直通车”服务。采取“定向、定单”式培训,为企业输送劳动力。该市根据市场的需要,为农村劳动力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家电维修、机械加工、汽车摩托车维修等13个培训专业。近几年来,培训人数47675人,培训后就业率达96%。其中帮扶贫困户青年培训和转移就业21400人,实现脱贫1.5万多户。
三、强化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廉江市建立起市、镇、村委会和自然村四级就业服务网络,上下联动,提高转移就业有序化、组织化水平。一是在努力完善市级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基础上,建立起18个镇、3个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信息服务平台,落实“八统一”规范,配备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设施,实行联网服务管理。尤其是农村信息网络覆盖到村委会以后,更加方便广大农村中青年及时了解各地企业招工信息和求职应聘。二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该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就业。2007年该市各类企业有25455家,比上年增加688家;从业人数152864人,比上年增加24337人。三是架起劳务合作桥梁,实行跟踪维权等服务。该市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劳动保障部门和企业联系,建立劳务输出与接收安臵基地120多个,并签订劳务合作协议,使该市农村劳动力顺利入厂务工。当有的企业员工跳槽造成企业缺工时,该市劳动保障部门马上组织合适的劳动力给企业补上,让企业放心。还多次派员到安臵企业跟踪了解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工资福利等情况,协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务工安心。
廉江市通过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使广大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成效显著。据统计部门抽样调查,2007该市平均1个农户外出务工1.3人;务工月工资人均1100元,年收入13200元,占家庭年纯收入的46%。该市现已转移就业30万人,按人均年收入1万元计,一年劳务收入可达30亿元。
今后,廉江市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双转移”战略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更加优良的服务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承接(顺德)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步伐;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宣传发动,加大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力度,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向纵深发展,为百姓造福。未来五年,该市计划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2万人,再组织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26万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第五篇:县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情况汇报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县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将其列入“2006年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解决我县企业用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2005年12月,县政府成立了以陈瑞喜县长任组长的“尤溪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县委组织部长和分管副县长具体负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多次召开了乡镇书记、乡镇长会议,并组织乡镇分管领导和劳动保障事务所长参加业务培训,至此,全县各乡镇以乡镇长为组长、延伸至行政村的基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全部成立,并充实了工作班子,加强了力量,各项工作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布暑下全面展开。前一阶段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制定了“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方案”,确定了组织实施“四个三”的就业培训工作目标,即:“三个优先”、“三个结合”、“三个层面”、“三个三千”。
“三个优先”就是:一是县确定的重点扶持产业优先培训,保证企业用工需要;二是下岗失业人员中“4050”人员优先培训;三是库区移民优先培训。
“三个结合”就是培训工作要与就业、与技能鉴定持证上岗、与引进项目促进发展紧密结合。
“三个层面就是实施三个层面的技能培训。一是企业培训,二是社会培训机构培训,三是政府部门和乡镇培训。
“三个三千”就是企业培训3000人,社会培训机构培训3000人,政府部门培训3000人。
转移就业培训任务已由尤委(2006)8号文件分解下发给各乡镇,并与县委、县政府下达各乡镇目标考核指标挂钩(其分值占总分7%),与招商引资的任务挂钩(各乡镇组织输送农村劳动力参加社会培训机构培训或企业培训,并实现在当地企业就业的,每人折抵引资任务5000元,到外乡镇或县工业园区企业就业的,每人折抵引资任务10000元)。
二、研究制定了“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实行绩效认定和考核办法”、“培训经费支付办法”等配套文件。选定了“海通服装技术培训基地”等八家具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条件和能力的社会培训机构来承担服装针车工种的职业技术培训任务,整合了300多台电动平车,目前已具备了同时在十个培训点组织培训的能力。
三、开展二个调查,建立二个信息库。
1.开展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并实现动态管理。我县集中一个月的时间,开展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工作,经过精心组织现已摸清了家底,使今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全县共有农村劳动力18.13万人,其中已向非农产业转移5.5万人(其中在县外就业3.35万人);有7509人愿意转移就业,其中有2298人愿参加服装针车培训,有1530人愿参加纺织档车工培训,有3799人愿意参加家庭手工等其它项目的培训。目前,各乡镇已组织人员对有培训意向的人员实行跟踪、动员,使各项培训工作能在近期内全面展开。
2.开展全县工业企业用工情况调查,建立“工业企业用工信息库”。通过调查,掌握全县工业企业2005年底在册员工信息,并对今年各企业员工增减变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信息库”的建立既能了解企业的用工环境变化情况,掌握企业下阶段的用工需求,为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提供岗位需求信息,也为转移就业培训工作考核验收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同时我们还规范了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在为县内企业提供就业服务的同时,也设定了本县企业到县外招工的基本条件,以确保异地员工的“留工率”,维护我县劳动力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
四、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为企业用工搭建好平台。
我县在开展“全县工业企业用工情况调查”工作中,了解到部分企业,特别是服装、纺织企业出现暂时性用工困难的情况下,春节期间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宣传服务月活动”。经过全面动员、精心组织、认真落实,使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成效:活动月期间,我们共印发了三万份“致尤溪籍在外务工老乡的一封信”;发放6000多份宣传提纲和春风卡;调研了28家企业,安排“华姿服饰织造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负责人在有线电视台宣传、推介企业的优势;收集、整理了“蓝桐服饰织造有限公司”等25家县内企业的用工信息,提供就业岗位4500多个,通过有线电视台“荧屏就业大广场”栏目、“广播村村通”等渠道发布;各乡镇共悬挂“返乡就业,建设家乡”等宣传条幅38条,走访了3万多个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