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之要素

时间:2019-05-13 11:1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之要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之要素》。

第一篇: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之要素

简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之要素

摘要: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有的空间地段, 它是由城市到水域而形成的过渡空间。它的景观设计所反映的是城市和和水的关系,是树立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要素可分为绿化、交通、护岸、休闲广场和建筑小品几方面,还要考虑到附近的建筑物以及城市特色。

关键词:

城市滨水空间 景观设计 绿化设计 交通设计 护岸和防洪堤 休闲广场和建筑小品 滨水建筑 特色和主题

前言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有的空间地段,它是由城市到水域而形成的过渡空间,既是陆地的边沿,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优秀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具有自然山水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不仅包容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而且蕴含着城市滨水空间的物质空间和人文景观。它是城市形象的景观节点,是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缩影,是城市灵魂的历史文化之载体,更是今天的城市居民精神寄托的空间场所。正如黑川纪章所说,城市水系作为与城市人工环境共存的一个自然景观要素,已深化为城市文脉的一元,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心象风景”。城市滨水空间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海滨等,它不仅是联结城市陆地和水体的中间地带,而且是协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中观环境。滨水景观的设计要素可分为绿化、交通、护岸、休闲广场和建筑小品几方面,还要考虑到附近的建筑物以及城市特色。绿化设计

(1)绿化设计是滨水景观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个环节,滨水绿化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多地扩大沿河绿地,形成连续性绿化带,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体现滨水空间的新形象“在绿化种类上,应发展丰富的、多层次的绿化体系,绿化系统中采用树、花、草并茂,并以树为主的原则,增强滨水绿化空间的层次感,使完整连续的滨水绿带既有统一的整体面貌,又有层次分明,富有变化的节奏感,增强滨水空间的视觉效果。

(2)在进行绿化设计时,应重视当地乡土植物,利用场地条件种植多样的植物,注重展现层次变化、质感变化、色彩变化、季节变化、图案变化等,以适应城市气候环境和城市特点。

(3)城市滨水区的绿化应尽量采用自然化布局。对绿化植物的选择应以耐水湿植物和地方性的观赏植物为主,对植物的搭配要求如地被、花草、低矮灌丛与高大树木的层次和组合,应尽量符合滨水区自然植被群落的结构,避免采用几何式的造园绿化方式。交通设计

滨水交通设计的目标要结合滨水空间的实际状况,把道路交通、公交交通及站点、步行交通、水上交通及码头有机地结合组织起来,尽量减少和控制“路夹河”的局面,加强水体与周边的绿地、服务性设施之间的联系,使市民最大限度地接近水面。在进行滨水交通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2.1 步行系统

步行系统是滨水空间内部的交通组织,其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交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合理的步行系统”要形成步行区域,滨水散步道的设置必不可少“散步道串连起各处户外活动空间,同时利用建筑首层架空的柱廊,作为联系室内外的步行区,形成内外交融的空间组合;或设临水空中走廊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人行网络,使游人可自由地在有高差的不同平面上往返,并获得多种高度、多个角度的观水视点,使步行空间更加活泼。

2.2 车行系统

许多城市与其滨水区之间设有平行的车流干道,这样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心理上都割裂了城市中心与滨水区的紧密联系,步行者很难由市中心方向便捷地到达滨水区”在城市承受越来越大的交通负担的同时,这种压力也转移到滨水区,有些滨水区域内部被城市干道直接截断,破坏了滨水区的空间完整性,城市干道阻断了岸地建筑与水体的渗透和交流,人群只能在靠近水边的狭小区域内活动“因此,调整滨水区的道路交通系统,形成便捷的车行系统,是维护城市滨水空间的重要措施”车行交通以及停车场的地下化有力地保证了地面行人的安全和便捷,消除了噪音和废气对滨水空间的行人和绿化的危害,高架也是一种实现人车分流的有效途径。护岸和防洪堤

护岸设计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安全与亲水的关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规划设计应考虑景观的美感和生态的平衡。

3.1 护岸的造型设计

根据剖面形态的差别,护岸分为垂直型、斜坡型和阶梯型三种“垂直型护岸节约用地,但刻板生硬,令人望而却步,通常用于河面较窄河道”其他两种适用于水面宽阔的岸线,有利于保护滨水生态环境,并使水面易于亲近。

3.2 护岸的选材

根据护岸的材料不同,护岸可分为绿化护岸、碎石护岸、沙滨护岸、混凝土护岸等几种“护岸设计应尊重河岸的自然形态,采用自然原有的材料,尽量少用人为的方法改造”即使在不得不进行人工建设的情况下,也应该创造自然的生态河堤“作为一种新概念河堤,它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休闲广场和建筑小品

在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中,休闲广场和建筑小品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适当的位置建设合适的休闲广场或建筑小品,有时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观景点。

观景首先要有适当的观景点,滨水设置的亭、榭、廊、雕塑等建筑小品,水边的亲水步道、平台、桥头、滨水建筑物等,都可以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其中既有静态观景点(如平台、亲水步道等),又有动态观景点(如人、车、船等)”同时还可分为高层次、中层次、低层次观景点,相互穿插,给市民和游人提供充足的、多方位的观景场所,产生人景交融的滨水景观“如每隔一段河岸就设有半圆的亲水平台,配上黑色的手扶栏杆以及风格别致的景观树,形成了一个小广场,成了当地又一处休闲之地。

(2)营造适宜的空间环境和健身环境。

在滨水公共绿地空间,设计按照人体行为工程学原理,安排多种健身设施与器具,创造休闲健身空间环境,游步道宽度可定为1.2~1.5m,以便两个人相向步行,能轻松地在林荫下漫步,路面铺装应平坦,尽量在临水面安排铺装广场,设置较舒适的座椅,让人近水观赏,游赏水景。滨水建筑

城市滨水区建筑群体的平面配置和空间布局,对营造良好的滨水景观有重大意义”滨水区建筑群体布局要为建筑群争取到达水域的尽可能多的视线走廊,保证已有重要建筑物视线走廊的通畅,并使水域观察建筑获得层次感,群体布局中,通过前后建筑的错落布局,使后排建筑通过前排建筑的间口获得水景。

滨水地带建筑高度宜分区控制,建筑布局和形体应有意识地预留视觉廊道通向水域空间,靠近水域的建筑不能阻挡朝向水域的视线,将水岸美景纳入生活版图,开窗见绿,举目观水“通过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保持建筑室内空间与水域的视觉联系,使室内外空间一体化”结合当地气候特点,靠近水边建筑底层架空或局部透空,形成半公共空间,吸引人的活动,同时也使滨水建筑成为视觉焦点。

滨水建筑在规划设计时宜采用群体围合成合院,向水面敞开或半敞开,将水景引入建筑群的内部形成水域空间与广场、庭院的有机融合,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广场尽端的两根立柱,既限定了广场空间,又形成框景,将水上画面引进来“还可利用天然的地形或用人工的方式将水体引入建筑群的纵深地带,通过水体与基地的反复穿插,形成链式或网络状体系,从而最大程度地达到水与建筑的融合和视线的交织。

滨水建筑单位为取得通向水面的视线,可通过形体的扭转、窗位的精心设置及表面透明材质的选择来加强与水域空间的交流”如香港浅水湾丽晶苑,位于浅水湾西侧的山坡上,面海前部被建筑物所阻挡,但由于其设计形体的变化,其建筑与周围的山水极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城市滨水景观还要有自己特色和主题

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到生态效应、美学效应、社会效应和艺术品位等方面的综合,做到人与大自然!城市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在景观的设计和序列组织中,应突出自然风光带、历史风光带、生态风光带、人文风光带的主题,突出不同主题特征和功能特色,形成具体的景观环境,使人得到不断变化的空间感受。

滨水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要素,在生态层面上,城市滨水区的自然因素使得人与环境间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在经济层面上,城市滨水区具有高品质的游憩、旅游的资源潜质;在社会层面上,城市滨水区提高了城市的可居性,为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了舞台;在都市形态层面上,城市滨水区对于一个城市整体感知意义重大”每一个建筑设计师都应该充分发挥创意和灵感,设计出和谐优美而又独具特色的滨水景观。

参考文献:

1、(西德)普林茨(Prinz,D.)著;(日)小幡一日,李维荣,解庆希译.城市景观设计方法.天津:天津大学,1989.92、董雅文.城市景观生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123、梁振强, 区伟耕.开放空间:城市广场·绿地·滨水景观.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3

第二篇:城市滨水景观规划探讨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探讨

摘 要: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核心内容,即是对滨水区自然要素的“人工化”。通过对城市滨水区的规划,使该中介景观成为城市景观中的亮点,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滨水景观规划是在尊重滨水区特有的自然规律,考虑其所处城市环境大背景的前提下,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核心,通过把滨水区的景观有机融入城市整体景观规划之中,使尊重自然和人的活动达到统一和谐的境界。

关键词:滨水景观;规划;类型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分类及特点

按照地域环境的景观形态,现代城市滨水景观一般可分为以下4类。(1)滨江型:是较为常见的滨水景观类型,以江、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滨水景观。4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大江大河,很多国际化大都市亦是沿着大江大河而逐渐发展繁荣起来的。此类城市滨水景观通常依据自然的江河地貌而规划布局,属于自然流域型景观格局,在未来城市发展建设中,如何顺应这种自然流域的格局、保证水系的生态循环、防治水系污染、净化水体,是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要考虑的关键问题。(2)滨海型:很多著名的现代滨海城市,如美国的迈阿密,阿联酋的迪拜,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澳大利亚的悉尼,我国的上海等均属此类。其城市滨水景观一方面具有优越的“3S(阳光、海水、沙滩)”自然旅游资源和潜在的人类聚居环境的吸引力,同时也面临台风、土壤的盐碱化等不利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土壤的盐碱化,极大地阻碍了这些滨海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如何发展绿化是现代滨海型景观规划面临的最大难题。(3)湖泊水域型:湖泊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之一,很多沿湖而建的城市往往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或经济发达的旅游观光胜地,我国的杭州西湖、苏州金鸡湖、张家港暨阳湖等许多环湖而建的城市滨水区均属此类。这种城市滨水区具有典型的中国园林格局,自然水体多居于城市中心,对于周边的自然景观与人工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城市滨水区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我国的太湖,由于汇集各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水质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重,水生态环境急剧退化, 治理要经历一个漫长的修复和稳定过程。(4)洲岛型:以岛、半岛或洲为基地而形成的四周被水域包围的城市滨水区,如上海的崇明岛、横沙岛,浙江的舟山群岛,厦门的鼓浪屿和宁波湾头地区,均属此类。与大陆相比,岛屿生态环境脆弱、物种贫乏、资源有限,并非最佳的人居环境。因此岛屿最适合暂时性的人类聚集活动,可将其规划成集旅游观光、休闲疗养于一体的度假胜地或作为自然环境保护区。2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各种需要的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一种发展模式。该理论强调一种永续发展,不能只顾及眼前利益,片面考虑问题,应着眼于全局,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用长远的眼光进行滨水景观的规划,合理处理各种景观元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各种不同性质景观之间的矛盾,按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规律来规划景观,力求规划出的景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顺应时代潮流,经受住岁月变迁的考验,最终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2.1.2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基于生态学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生态规划”是指运用生态系统整体化的观点,对规划区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文明、经济高效和生态和谐。

2.1.3 旅游游憩学 科技的进步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给人类带来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当今很多城市都面临如何处理好市民闲暇时间的去处这个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体育设施少、公园绿地少,业余爱好难以实现,想散心找不到娱乐场所等需求与设施供给之间的矛盾上。城市滨水景观承载着人类的活动,包括物质层面和文化层面两方面内容,并常常具备旅游与游憩的双重要求。因此,旅游和游憩理论在城市滨水景观规划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1.4 环境行为学与场所分析理论 环境行为学也称环境设计研究,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行为学不仅为建立环境秩序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城市环境的个性特征提供了判断方法,是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场所分析理论是研究城市环境中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人性化特征的理论,它以现代社会生活和人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并寻求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深层理论。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深入人心,现代滨水景观规划越来越关心人的需求,探求人与环境的共存关系,追求生存环境的特色性,不断呼唤人性场所的出现。国外滨水景观规划案例赏析

3.1 哥本哈根滨水景观规划 哥本哈根滨水景观规划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使市民接近、体验、享受滨水,从而达到一种新的生活境界为宗旨。

3.1.1新海滨公园 阿玛岛与瑞典城市马尔墨(Malmo)隔海相望,马尔墨大桥将2个城市紧紧相连。于200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阿玛海滨公园(AmagerStrandpark)是规划师在遵循风向、海浪及气流的规律下设计出像船帆的人造海岛,曲折的海岸线自然延伸, 最东的观景点把岛屿分成南北2块———从南向的海滩上可以欣赏通向马尔墨的大桥和对岸高楼及哥本哈根机场;从北向则能欣赏巨型圆塔、彩色烟囱,以及耸立在海上一字排开的白色风能发电机等工业景观。岛上的观景点、服务站和延伸到海里的游泳步道成为人工景观建筑,海滩和沙丘则在设计上使其趋于自然。公园的内海浅水区是游泳者和皮划艇爱好者的乐园。整个公园的设计没有任何历史与政治的痕迹,而是当代人生活方式的体现。它提供了城市中人与自然对话的空间与平台,成为市民青睐的休闲场所,体现了哥本哈根全新的景观规划发展方向。

3.1.2 体现现代风格的创新建筑 在哥本哈根老城区滨水地带,成片的传统建筑保存完好。在新港(Nyhavn)和克里斯蒂安海港边的传统建筑成为哥本哈根最为耀眼的滨水景观和城市观光地带。体现现代风格, 位于霍尔曼(Holmen)岛上的国家大剧院(National Opera)和内海边的新皇家图书馆(Royal Library)以及诺迪银行总部(NodeaBank)与紧邻的传统建筑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哥本哈根水上游览的新景点,而位于阿玛岛上哥本哈根大学校园内运河边的新学生宿舍(Tietgen Hallof Residence),也成为该校最具创新意识的建筑。

3.1.3 展现运动主题的体育景观 在不断变化的城市空间中,运动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海边的海港公园(Havne Parken)是最受市民欢迎的滨海景观之一。水上的游泳中心和完全由木材建造,具有船头造型的跳台是城市年轻人的亲水场所,成为哥本哈根独一无二的体育风景。位于阿玛海港(Amagerhavn)边的青年水上训练基地(Maritine YouthHouse)的造型就像起伏的海浪,与周围环境完美的融合了。

哥本哈根的未来滨水景观将以拓展新滨水旅游、创建亲近滨水的新生活方式以及相适应的新交通的延伸等方面为主进行发展,以实现城市滨水景观的和谐与繁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的生活境界需要创新的景观规划,这也造就了城市的新景观和新形象。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类型研究

4.1.1 生态保护型规划 由于面临的是城市滨水地带,尤其是像洲岛之类的滨水区域,其自身的景观和自然生态系统非常敏感脆弱,自我调节能力很差,一旦遭到外界的强烈或持续性干扰,其生态系统极有可能受到破坏而永远无法恢复。因此,这些城市滨水区景观不适合过分的“建筑化”和“人工化”,开发强度也应避免“密集化”,还应严格限制各种人为活动,减少人类活

动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反之,我们应当对城市滨水区独特的生态、自然景观加以合理利用,如一些城市滨江地带就可以建设成“绿道”这种景观形式,既保护了自身的生态系统,同时通过连接其它各种类型的城市绿地,形成更大范围的生态网络,从而维护了整个地区的生态平衡。对于这种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理念不应是高密度城市建筑或人工景观的大量堆砌,而是朝着建筑量小的“非建筑化”、“非城市化”的方向发展,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

4.1.2 生态修复型规划 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致使很多不同类型的滨水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生态破坏突出表现在河流被裁弯取直、拦截隔断,“渠化”现象严重。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除了立即阻止各种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对被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外,还需要更为深入有效的进行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指遵循生态学规律,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对环境或生态系统本身进行修复。它强调大自然的循环再生能力,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生态修复既有利于减少人力、财力、物力的投资,又能避免过多的人为干预给生态系统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生态修复是现代滨水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如何在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滨水区规划出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滨水景观已成为各国景观规划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4.1.3 高密度开发型规划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还有一种高密度开发的发展趋势,由于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宝贵的景观空间,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诸多综合效益,这是其它景观空间无法比拟的,因此,城市滨水景观总的发展趋势是更加的公共化,具有开放性,它必须面向大众,服务于所有的城市居民及外地来客,而不再是被某些个人,小集体所占有的私人空间,成为他们的“后花园”。要想提升滨水景观的公共性与开放性,需要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植被绿化、开放性的公共建筑,即更多的景观环境,如在日本东京海湾区都城新中心开发规划方案中就包括:居住区规划、商业区规划、市政设施规划、防灾规划和交通规划5部分,旨在创造一个具有良好滨水景观、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安全抗灾的城市。因此,这些城市滨水区将朝着高密度的景观环境建设的方向发展。

4.1.4 旅游游憩型规划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普遍感到生活压力不断增加,放松身心,缓解各种压力是现代城市居民的共同愿望。城市滨水地带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比其他地区拥有更为有利的娱乐游憩环境。蜿蜒曲折的滨水岸线,浪花翻腾的大海,波光粼粼的湖面,郁郁葱葱的小岛,都是令人赏心悦目,极其向往的自然风光;在城市滨水区还能开展各种水上娱乐游憩活动,满足人们的亲水天性,因此,城市滨水区往往被建设成城市公园为全体市民服务。城市滨水区无论对于城市居民还是外来旅游者,都是最佳的游憩场所,是城市形象的点睛之笔和城市名片,随着休闲文化时代的到来,以RBD为标志的娱乐休闲商业区必然会成为当今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又一大趋势。结语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凭借着临水聚居活动,人类创造了优美的滨水景观。随着现代人类文明智慧的加速演进,现代与未来人类对于滨水景观及其承载的滨水聚居环境的偏爱必将与日俱增。从滨水而居到滨水而聚,伴随着当今全球化的城市转型,景观环境生态优先,景观环境建设的高密度、复合功能与公共性等,这些以城市滨水区景观化为标志的城市滨水区发展理念已经为世人所瞩目,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 1 ]钟虹滨,哥本哈根滨水景观规划理念[ J ] 1国际城市规划, 2009(24): 69-701

[ 2 ]焦士兴,关于生态修复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 J ] 1水土保持研究, 2006(13): 1271

[ 3 ]铃木美湖,日本东京海湾区都城新中心开发规划方案概述[ J ] 1中国园林, 2004(11)

第三篇:城市滨水地段城市设计任务书.范文

城市滨水地段城市设计任务书

一、项目背景

镇江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潜力的长三角地区,位于长江和运河的“十字黄金水道”交汇点,是一座依水而生临水而立的山水园林城市,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镇江对北部滨水区的关注由来已久,从2005年开始,北部滨水区与南徐新城规划建设成为镇江城市建设“南山北水”新格局的重要内容,其中围绕北部滨水区编制了《北部滨水区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

2009年,随着长江路沿线整治出新和内江清淤工程的全面启动,北部滨水区的各项建设已经进入到实质性的阶段。《镇江市北部滨水区城市设计》再次成为规划工作的重点。

二、规划目标

突出名城特色,促进旅游发展,打造生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活力滨水区。

三、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充分尊重、合里利用内江沿岸的原有自然条件,以免或减少未来发展所可能导致的生态破坏。

2、人本性原则——保证内江滨水风光带的公益性、参与性,使每个人拥有自由享受景观空间的权利,同时在设计中保证使用者的舒适、方便和愉悦。

3、人文性原则——充分展现镇江历史、文化底蕴,建设赋有历史特性、文化特质、时代特征及生活特色的环湖景观。

4、多样性原则——集合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并适合在本地区进行的各项活动,满足不同使用者的活动需求,使内江滨水岸线成为展示都市滨水生活的大舞台。

5、关联性原则——各功能分区、活动单元能够有机布局,生态与人造、场所与场所、活动与活动之间存在有机联系。

四、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参加规划条件图红线范围,总用地面积约为69公顷,整合西津湾、西津渡、云台山、伯先路近代历史街区等文化资源的镇江城市历史文化体验区,为镇江旅游城的核心功能区。

五、设计要求(一总体要求

1.确定水体和陆域功能及岸线形式

在对内江滨水地区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该片区与城市主要功能的关系,进而确定水体和陆域功能,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分段岸线形式。

2.确定水上旅游项目和游赏路线

根据内江水体和陆域功能,结合三山景区规划(详见《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4-2020》和《三山公园景区环境整治改造详细规划》,合理确定水上旅游项目及游船码头位置,并考虑结合金山湖景区景观(详见《镇江市金山湖景区景观设计》确定最佳游赏路线。

3.塑造特色城市景观

加强城市开敞空间与滨水开敞空间之间的渗透,建立景观轴线,营造从城市空间延续至水岸的绿色视觉走廊。

六、成果要求

1、文字说明:城市说明(含设计说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

2、图纸:(1城市设计概念分析图;(2土地及空间利用分析;(3功能结构分析图;(4道路交通分析图;(5开发强度分析图;(6景观系统分析图;(7水上旅游项目规划及游览交通组织图(8总平面图;(9总体鸟瞰图;(10主要街景沿街立面图。

(11其他可以表明城市设计的分析图及设计图纸。

七、时间安排

第一周:讲题、资料收集、场地调研 第二周:现状分析(各类现状分析草图

第三周:概念设计第一次草图(各类概念构思分析图 第四周:概念设计第二次草图(各类概念构思分析图

第五周:城市设计第一次草图(各类城市设计分析图及初步空间布局构思第六周:城市设计第二次草图(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第七周:城市设计第三次草图(空间形态构思 第八周:城市设计定稿草图(总平面图及su模型 第九周:成果表达 第十周:快速设计 第十一周:评图

第四篇:城市居住环境景观设计要素论文

一、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的设计要点。

1、考虑空间整体的立意。

区域环境的景观设计应当呼应整个居住区的建筑设计风格,不能显得很突兀,不同的区域设计风格有不同的景观搭配效果,硬质景观要与软质景观相协调,进而统一整体的区域风格特点。比如现代居住区需要采用现代景观的设计手法,地方住宅则需要选择具有地方历史特点的建筑设计风格。

2、选取适合地方区域的建筑材料。

材料是景观设计的重要选取内容,应当选取当地较为常见的材料,体现区域的自然特色。在选取材料的同时,要详细了解各材料的特性,在用于设计时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每个地方的特色都不一样,设计时将含有地方历史人文特点的材料运用于居住环境的设计中,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于居住的归属感。

3、环境中的点线面的结合。

在景观设计中,点元素是整个环境设计中的闪光点。整个居住环境是由点和线的相互结合而构成,它们的组合能够让居住环境变得更为秩序化。点线面三种结合的方式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构建出完备的空间网络,使整体景观达到和谐一致,自成一体。

二、现代化居住环境景观的主要构成要素。

1、绿化设计。

绿化是居住景观设计构成的基本要素,最早发展于西方国家的贵族居住地。绿化设计符合人们对生态化的要求。现代绿化设计讲究种植绿化平面与立相结合的特点,居住环境的绿化设计遵循水平和垂直相结合的原则,由于绿化的位置差异,垂直绿化有围墙绿化、屋顶绿化等类型,其中用地被植物营造植物背景,用乔木花草加以点缀,还可以栽培颜色鲜艳的花卉,塑造一种层次感,实现绿化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相结合,综上这些绿化的设计极大地丰富了居住区的绿化内涵,提高了人们的观赏性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

2、小品设计。

小品设计在居住环境的景观性设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小品设计主要分为雕塑、园艺以及设施这几种,在居住环境中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是人们视觉的焦点。雕塑饰品可以大致上分为抽象雕塑以及具象雕塑,好的雕塑可以在景观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现代比较广泛使用的雕塑是情境雕塑,使雕塑更加的贴近人们的生活。园艺饰品有现代园艺和古典园艺,古典园艺包括曲径小桥、花窗等,现代园艺包括块石、花架等,为居住的人们提供观赏场所。小品设计中方便人们使用的公共设施,比如指示灯、垃圾桶、草坪灯等,造型日趋雅致。

3、铺地设计。

居住区的广场通常是人们聚集逗留的场所,在景观设计中,广场的草坪铺地不容小视,设计师主要通过草坪的高差、材质、颜色以及图案等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场地景观,优秀的铺地设计往往别具匠心。

4、道路设计。

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构成框架,它不仅具有疏导交通、组织空间的职能,且优秀的道路设计同样能成为居住的风景线,道路设计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可以分为车行道和人行道,且铺路的材料各有不同,居住区的道路材质可以分为沥青路、混凝土路以及各种仿石材铺装路等。对于宅间路其设计往往有块石、路牙、路边座椅、植物、灯具配置等。他们的综合构成了一条居住环境区的景观线,人们沿着这条线进行观赏。因此,对于道路设计,设计师在设计之前应仔细考量道路的曲线和宽窄,详细了解铺装材质预计绿化配置,以在实用性和美观性上能同时达到较好的效果。

5、驳岸设计。

驳岸的作用是防洪泄洪,保护堤岸。通常在硬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在驳岸的形式以及材质上做文章,通过设计河道的宽窄形态,以此控制水流的速度,运用块石的装饰,制造出急流、静水的形态,营造出动静结合的景观,还有人工仿造的水景,将灯光、绿化与喷泉相互融合,形成错落有致的全天候景观。

三、结语。

城市居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相结合,它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系统。人们对于城市居住景观的要求迫使景观设计的质量不断地提高,以此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所以,居住区的环境设计要创造出适应人们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特点,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满足人们自身的需求。总而言之,居住环境景观设计通过合理运用各种要素,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使之成为城市环境的一部分,进而提高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

第五篇: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绿地景观设计(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有关校园滨水绿地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姓名:

班级:景观建筑设计01班

学号:

20102493

成绩:

景观设计原理

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景观绿地设计

目录

言.................................................................................................................................一、校园滨水景观现状描述.....................................................................................................二、场地分析...............................................................................................................................(一)区域位置分析...........................................................................................................(二)区域交通分析...........................................................................................................(三)区域周边用地性质分析...........................................................................................(四)区域周边规划解读...................................................................................................(五)区域周边景观资源分析...........................................................................................2.5.1自然资源..............................................................................................................2.5.2 人文资源.............................................................................................................2.5.3 人工景观资源。.................................................................................................(六)区域内部现状分析...................................................................................................2.6.1 内部交通系统.....................................................................................................2.6.2 内部用地性质分析.............................................................................................2.6.3 区域内部景观资源分析.....................................................................................2.6.4 区域使用人群分析及定位.................................................................................2.6.5 区域场地高程分析.............................................................................................2.6.6 区域内已有建筑及构筑物分析.........................................................................2.6.7 区域内视线及天际线的分析.............................................................................三、场地评分(S.W.O.T分析法).............................................................................................3.1、优势(strength).......................................................................................................3.1.1 资源优势.............................................................................................................3.1.2 区位优势.............................................................................................................3.2劣势(weekness)........................................................................................................3.2.1 南湖沿岸缺少亲水平台的设立.........................................................................3.2.2滨水沿岸景观及人工设施的设置过于死板......................................................3.2.3南湖水环境的“先天不足”............................................................................-10

3.3.1 学校处于基础设施的高速建设的阶段...........................................................-103.4挑战(threats).........................................................................................................-103.4.2 大学学生的普遍“宅”化以及生活节奏的影响...........................................-10

4.1区域内情况..................................................................................................................-114.3 使用者情况.................................................................................................................-11

六、总平面图的确定.................................................................................................................-11

(一)区域一.....................................................................................................................-12

(四)区域四.....................................................................................................................-12

九、小结.....................................................................................................................................参

献...........................................................................................-18景观设计原理

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景观绿地设计

滨水景观作为中介空间的表达形式,对滨水环境进行了多方位的全是,他是水陆交界处内凹、外凸、平直的自然岸线和河水流冲蚀所产生的岛、洲、渚、缓坡等天然地貌短的有机组合。

滨水景观作为户外活动的场所具有强烈的空间渗透性,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不仅体现了滨水区的自然风景,而且表达了城市滨水空间的姿态,涵盖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两种概念。其景观美丽在于“人工——自然”的双重性。人们在户外活动过程中,同时得到多方面的感受:既能感受到人工设施的便利,又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既能体察人工环境的精巧亲切,又能受到大自然的雄浑广博。

此次论文旨在为学校的滨水景观设计做出个人的方案。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校园滨水景观的建设应该更好的将我院校的人文环境通过这个滨水景观来达到一种加深和促进的作用。从而让我校的学生能够在轻松休闲的气氛下学习并逐步经由滨水景观进一步对学生人文素质进行改善。学校北湖的开发在目前为止仅仅处于一个原始的阶段,依靠种植各种草皮和数目以及石块的堆砌来形成一种仿天然的景观,其中茶山竹海山下临湖地段尚没有经过任何开发,可开发利用价值很大。可以美学的角度进行景观改造来促使这片滨水地带的文化氛围的提升,从而让我校的学生在自然环境于人文环境想融合的滨水湖畔学习、休憩;在休息的同时能够感受人文气息的熏陶,在学习的同时融入自然放松身心。

因此,这次的设计通过分析和个人的理解我打算以滨水的人文景观建设融入于天然景观为主要方向,力争把校园的文化带进这片滨水的美丽景观中,也让这片充满着自然气息的滨水带中折射出我校的人文化氛围。

4567景观设计原理

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景观绿地设计

地段四周均种有不同种类不同大小的植物,作为南湖的滨水景观能够很好的衬托出其自然的属性。

2.6.4 区域使用人群分析及定位:

考虑到过往南湖滨水地段主要人流为学院师生。因此,过多的利用各种植物和地形进行圈湖,大幅度减少了师生对于南湖本身景观的关注以及驻足欣赏。众所周知,人天生富有亲水性,一旦无法近距离接触水景,必然会失去继续观察的兴趣和耐性。应适当从主要人流考虑,着力于拉近师生对于湖的距离感和疏远感。

2.6.5 区域场地高程分析:

南湖东侧为山麓地带,海拔逐渐升高。由此向北即为一号教学楼,该教学楼与湖被一块坡地分隔开,阻断了两个地点的人员流动。南湖西侧直至一号教学楼一带,由小幅度高低起伏转变为坡度缓慢趋升。由于坡度递升的缓慢,并不会给师生的通行带来阻碍,并且湖岸的高低起伏的错落让湖的整体更加自然,圆润。

2.6.6 区域内已有建筑及构筑物分析:

南湖周边的两座教学楼采用的现代化建筑风格,以方正的表现形式为主体。开放式体育场建在南湖西侧的地势平坦区,大体上所有的建筑物在与南湖的搭配上较为合理,各处建筑物均依地势地形建造,并没有因为这些建筑物的出现影响南湖的自然之美。

2.6.7 区域内视线及天际线的分析:

此处校园滨水地带视线较为开阔,环视湖岸均有景观之,依托东岸山的宏伟于西岸的平坦的地势形成鲜明的对比,环湖滨水区没有任何极其阻挡视线的地方。因此该环湖地带的视线条件较为优越。

三、场地评分(S.W.O.T分析法):

3.1、优势(strength):

3.1.1 资源优势:

滨水景观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优秀的校园滨水环境的营造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天然景色的优美同时也可以让文化和人性化的因素融入其中,平添其色彩。因此校园滨水景观的建设可以说是众心所向,我校南湖滨水带拥有天然的茶山植被覆盖以及环湖支道和卓越的人工绿地的建设,使南湖的存在无疑形成了具有独特的休憩和观赏功能的人文、自然景观资源。

3.1.2 区位优势:

优越的区位位置可以极大的发挥出滨水地段的全部优势。南湖滨水地段位于我校正门东侧,临校园一岸设有大量通行支道并直接连通主交通道,人员流动十分便捷;东侧临茶山山脚,山水一色,景色十分独特;沿湖的支道建设以及周围的建筑分布,决定了南湖永远是高人流量的地方,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它的区位价值和用处。

3.2劣势(weekness): 3.2.1 南湖沿岸缺少亲水平台的设立:

作为一处拥有较大面积水环境的沿湖滨水段,却没有设立任何一个让人与水近距离接触的平台,由于这个原因让大部分师生在经过南湖时只是令它起到了作为湖的作用,而并没有充分开发其拥有容纳师生欣赏与休憩的功能,导致大部分滨水景观资源的浪费。因此,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南湖周围因为道路便捷人流频繁却很少有人驻足留意南湖景观的现象出现。

3.2.2滨水沿岸景观及人工设施的设置过于死板:

南湖沿岸随处可见大量人工植被覆盖的使用,并且在道路于湖间拥有缓坡的地段也是

景观设计原理

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景观绿地设计

走向“宅”化的生活,不愿意更多的接触外界;而另一部分因为作业等压力的问题,生活节奏十分紧凑,很少有机会在行路中观赏沿边风景。因此从心理学角度南湖滨水绿地的发展将迎来其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挑战------使用率以及滨水绿地的人员流量。

四、主题确定:

4.1区域内情况:

此滨水场地南侧正在进行教师宿舍的施工,西邻校体育场和篮球场,背面为练车坪和通往一教的支道,而东边偏北则是一号教学楼,偏南一侧为绵延的茶山山脚一部分。

4.2场地内情况:

南湖区域拥有便捷的交通道路,葱郁的人工以及天然植被覆盖,四周的校园建筑的存在不仅没有令其失去自然的风采,反而更加凸显了它存在的价值和优异的景色。

4.3 使用者情况:

南湖滨水绿地的使用者是我校的全体师生以及职工及其家属。其中使用最多的应为经常出入体育场上课或散步的学生和老师。

五、功能确定:

南湖滨水的功能分为:

1、承载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文化氛围营造的一个表现点;

2、丰富学校环水自然景观,给同学休闲之时予安静的休息场所;

3、使同学更多的真正接触到水景观。

六、总平面图的确定:

如图6.0所示为此次设计的校园滨水绿地,最多的是增添了亲水平台这一主要项目。并且在一教的位置上修建一条小径,一是为了更好的让同学能够接触南湖的景色,也是作为连接了南湖两侧的木桥的通道。

112景观设计原理

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景观绿地设计

作为滨水绿地的亲水平台同样起到了完善、美化滨水绿地的效果,令景观的表现进一步深入。在亲水平台附近适用种类不同的低矮植物交错种植,看似随意的摆设却可以更融入自然。

亲水平台引用图。

景观设计原理

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景观绿地设计

各种小品元素的应用,无形中会给南湖滨水带的景观增添色彩。校园滨水绿地的草皮需要引用人工种植草坪来完成。

在草坪的边沿以及沿岸摆设部分灯具,增添滨水绿地夜景效果。景观设计原理

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景观绿地设计

灯具的使用应该尽量契合草坪,放置位置应主要在道路与草坪交界处以及临近灌木带的地方,即不会让草坪因为灯具显得狭小也不会失去灯具的作用。

6景观设计原理

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景观绿地设计

参 考 文 献

[1]刘雷.大学校园滨水景观探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20期

[2]王然.滨水景观人性化设计研究---天津市海河沿岸景观节点分析.河北工业大学 2008年11月

[3]马会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论探析.北京林业大学

[4]顾程华.城市滨水绿地的人性化设计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4月 [5]侯长志.大学校园滨水景观设计的文化性与生态性.扬州大学.2010年6月 [6]屈德印.园景观设计理念初探.浙江科技学院

下载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之要素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之要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哈尔滨综合性城市滨水型风景旅游区[推荐]

    哈尔滨综合性城市滨水型风景旅游区 哈尔滨市松花江沿江风景带景观设计与旅游发展规划、城区南岸风景长廊总体及斯大林公园和九站公园改建规划、北岸风景线规划、南岸公路大......

    滨水景观 城市 设计 生态 渭河(5篇材料)

    滨水景观论文: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文摘要】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也是城市空间的灵气之所在,是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以水为主题的开发和建设也受到了广泛的关......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论文大全

    一、生态文明的概述生态文明的宗旨是维护和尊重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着重强调人类在开发利用大自然的同时,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思想,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现......

    城市小游园景观设计初探

    城市小游园景观设计初探 摘要:文章对孝感市新月园小游园场地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以其设计理念为主线,围绕五大文化内涵、六大功能分区、七大特色景点进行了设计探索。认......

    滨水景观规划任务书

    滨水广场景观设计任务书 一、基地位置:澴河与槐荫大道之间 二、设计要求: 1、景观设计与澴河周边环境和谐,并具有现代城市文化气息; 2、场地以市民休闲、健身、游憩为主,要求尊重......

    城市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空间模式之构建

    城市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空间模式之构建居住区环境模糊性空间设计一、对我国目前居住区模式的思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

    城市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探讨[最终版]

    城市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探讨吕静赵苇(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长春130021)摘要:针对提高居住小区环境设计水平的迫切要求,初步细化了景观设计的范围,并对景观设计的多元统一,规模与......

    关于城市街道特色景观设计论文(最终定稿)

    1城市街道空间景观构成要素城市街道的空间景观构成中,街道是首要要素,是构成街道景观的主要部分。城市街道景观的构成要素主要可以分为动态和静态景观两种。对于动态景观,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