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培站发展史及简介内容
职工培训站简介1760*1160
一、发展历程
1986年职工培训站成立
1993年职业高中(与四站技校一起)电焊专业
1995年油田施工专业鉴定站成立
2000年4月科迪公司成立(以职工培训站为依托)
2006年2月科迪公司与职工培训站脱离
科迪公司为公司基层单位(独立法人)
职工培训站为公司机关附属单位
2009年5月与路桥公司职工培训中心合并
2009年11月管道局六公司职工培训中心
二、主要业务职能
管道局第六工程公司职工培训站是公司职工培训教育基地,主要承担着公司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同时本站是中国石油管道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第六职业技能鉴定站,负责电气焊、油气管线安装工、金属结构制作工、施工机械操作工、电工、汽车驾驶员等四十四个工种的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是大港油田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承担大港油区地面施工建设专业十三个技术工种、路桥施工专业九个工种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是公司焊工培训考试中心,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批准的长输(油气)管道特种设备焊接操作人员和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的特种设备焊接操作人员定点考试单位;也是由天津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电气焊工安全操作培训、取证单位,承担公司内、外部电气焊工特种作业操作证和安全操作证取、验证培训考试工作;同时也承担公司焊接工程所需的焊接工艺试验评定和焊工考试任务。
三、基础设施
职工培训站总占地面积13367㎡,拥有主要固定建筑4座,分别是综合教学楼、焊接培训厂房、综合培训厂房、管、铆工培训厂房。
综合教学楼有容纳30人教室12间,容纳70人教室1间,计算机培训教室1间,会议室1间,资料室1间,焊接工艺试件室1间。目前所有教室已全面配备电化教学设施,综合教学楼实现了全面电子视频监控和中心语音广播。
焊接培训厂房和综合培训厂房共有独立电焊工位47个,气焊工位8个、管
工、铆工工位各10个,试件加工车间1个。
焊接培训厂房内配置通风系统、考试视频监控系统和广播系统,实行全方位中心指挥监控。
新建综合培训厂房为单层轻钢结构厂房,总占地面积1679㎡,厂房内配置空气净化系统,设下向焊焊位20个、埋弧焊位2个、等离子切割位1个、气焊气割培训鉴定工位10个、管工、铆工培训鉴定工位10个、其它工种鉴定区1处。新建厂房里还安装10t天车1台,以利于日后大型试件的吊装焊接起重工、天车工的培训鉴定考核以及自动焊培训使用。
四、设备配备
职工培训站现有焊接设备50台套,等离子切割机、车床、刨床等加工设备 5台套,10吨天车1台,电脑72 台,投影仪 6 台,考核监控器 3 套,教学考试广播系统2套,能够实现远程监控考试和网络计算机考试。
第二篇: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第一章 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一.先驱者的贡献
帕斯卡(Biaise Pascal,1623~1662)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
19 岁受机械时钟的启发发明第一个齿轮式机械计算器(1642 年),只能做加、减法 巴贝奇(C.Babbage,1791~1871)
英国数学家
公认的计算机之父 研制出差分机和分析机 提出程序控制的思想
提出了完整的通用计算机的设计方案,已经有许多的现代计算机的元素在里面,最终100 年后由艾肯实现
爱达.拜伦(Ada Augusts Lovelace,1815~1852) 英国数学家
为巴贝奇的分析机编制程序
虽然还没出现¡°循环¡±,¡°子程序¡± 的概念,但其中已经蕴含了现在程序的思想。 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 艾肯(Howard Aiken,1900~1973) 美国数学教授
制造出第一台机电式计算机MarkI,后又制造出MarkII MarkI 的一些参数:
以机电的方法代替机械的方法实现分析机,1944 年完成,在哈佛大学用了15 年 15.5米,高2.4米,75万个零部件
乘法速度是3 秒
图灵(Alan Turing,1912~1954) 英国科学家
现代计算机诞生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 人物之一,另一个是冯.诺依曼 他对现代计算机的贡献有两个:
建立图灵机理论模型
提出定义机器智能的图灵测试
冯.诺依曼(Von.Neumann,1903~1957) 美国数学教授 现代计算机之父 两个方面的重要贡献
提出了存储程序的思想
在EDVAC设计中提出的计算机结构奠定了现代 计算机体系结构框架,被称为冯.诺依曼结构
二.现代计算机的诞生
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电子计算机ENIAC的诞生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1946 年美国制造
是现代计算机的里程碑,是第一台采用电子技术的计算机 ENIAC的性能
占地170平方米、重30 吨、耗电140 千瓦 18000 个电子管、70000 个电阻、10000 个电容 10 位数的乘法时间3 毫秒
与IBM 的超级计算机¡°白色选择¡± 相比较
18000 个真空管---33 万亿个晶体管,18 亿倍
存储容量800 字节---4 万亿字节,50 亿倍
计算速度5000 次/ 秒---12.3 万亿次/ 秒,25 亿倍
ENIAC的缺陷
ENIAC 使用的是十进制数
存储容量很小
程序不是存储在计算机内部
使用的是电子管,耗电量大,性能不太稳定,冯.诺依曼与EDVAC 首次设计了存储程序计算机EDVAC EDVAC(1952 正式投入使用)
人类第一台具有内部存储程序功能 的计算机
采用二进制,速度比ENIAC 快240 倍
EDVAC奠定了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础,直到现在还是主流计算机的体系结构
三.计算机发展史
计算机代的划分(代表计算机纵向的发展)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9)—— 电子管 5 千~4 万(次/ 秒)
第二代计算机(1959~1963)—— 晶体管
几十万~ 百万(次/ 秒)
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5)—— 集成电路
百万~ 几百万(次/ 秒)
第四代计算机(1975~ 至今)——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
几百万~ 百万亿(次/ 秒)
第五代计算机(人工智能计算机)
80年代初,日本曾提出寻找一种非冯.诺依曼结构的计算机,希望计算机能理解人的自然语言,但最终失败
并行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光计算机、化学和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等 摩尔定律
微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目每12个月翻一番
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番
如果价钱不变的话,电脑芯片的性能每隔18 个月至两年就会翻一番
四.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微型化
进一步提高集成度,利用高性能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制质量更加可靠、性能更加优良、价格更加低廉、整机更加小巧的微型计算机 巨型化
高速度、海量存储、强功能 网络化
把各自独立的计算机用通讯线路连结起来,形成各计算机用户之间可以相互通讯并能使用公共资源的网络系统 智能化
让计算机具有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过程的能力
多媒体化
让计算机除能处理数字和文字信息、三维图形、动画,还可以用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等多种媒体形式与人交换信息
总结
计算机的产生建立在图灵机模型的基础之上
艾肯和祖思的机电式计算机为后来的电子计算机的产生积累了经验 ENIAC 采用了先进的电子技术,是现代电子计算机的里程碑
冯.诺依曼模型明确反映现代计算机的存储程序工作原理以及计算机的基本体系结构
第三篇:计算机发展史简介[定稿]
一、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人类所使用的计算工具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计算工具相继出现了如算盘、计算尺、手摇机械计算机、电动机械计算机等。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这台计算机共用了18000多个电于管组成,占地170m2,总重量为30t,耗电140kw,运算速度达到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300次乘法。
电子计算机在短短的50多年里经过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IC)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四个阶段的发展,使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低,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正朝智能化(第五代)计算机方向发展。
1.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第一代电于计算机是从1946年至1958年。它们体积较大,运算速度较低,存储容量不大,而且价格昂贵。使用也不方便,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所编制的程序的复杂程度难以表述。这一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只在重要部门或科学研究部门使用。
2.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第二代计算机是从1958年到1965年,它们全部采用晶体管作为电子器件,其运算速度比第一代计算机的速度提高了近百倍,体积为原来的几十分之一。在软件方面开始使用计算机算法语言。这一代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及工业控制。
3.第三代电子计算机
第三代计算机是从1965年到1970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以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为电子器件,并且出现操作系统,使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们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文字处理、企业管理、自动控制等领域,出现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信息管理系统,可用于生产管理、交通管理、情报检索等领域。
4.第四代电子计算机
第四代计算机是指从1970年以后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为主要电子器件制成的计算机。例如80386微处理器,在面积约为10mm X l0mm的单个芯片上,可以集成大约32万个晶体管。
第四代计算机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是以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1~1973年,微处理器有4004、4040、8008。1971年Intel公司研制出MCS4微型计算机(CPU为4040,四位机)。后来又推出以8008为核心的MCS-8型。
第二阶段是1973~1977年,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和改进阶段。微处理器有8080、8085、M6800、Z80。初期产品有Intel公司的MCS一80型(CPU为8080,八位机)。后期有TRS-80型(CPU为Z80)和APPLE-II型(CPU为6502),在八十年代初期曾一度风靡世界。
第三阶段是1978~1983年,十六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微处理器有8086、808880186、80286、M68000、Z8000。微型计算机代表产品是IBM-PC(CPU为8086)。本阶段的顶峰产品是APPLE公司的Macintosh(1984年)和IBM公司的PC/AT286(1986年)微型计算机。
第四阶段便是从1983年开始为32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微处理器相继推出80386、80486。386、486微型计算机是初期产品。1993年,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或称P5(中文译名为“奔腾”)的微处理器,它具有64位的内部数据通道。现在Pentium III(也有人称P7)微处理器己成为了主流产品,预计Pentium IV 将在2000年10月推出。
由此可见,微型计算机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它的核心器件——微处理器(CPU)的性能。
5.第五代计算机
第五代计算机将把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信和人工智能结合一起具有形式推理、联想、学习和解释能力。它的系统结构将突破传统的冯·诺依曼机器的概念,实现高度的并行处理。
二、计算机的特点
计算机的基本特点如下:
1、记忆能力强
在计算机中有容量很大的存储装置,它不仅可以长久性地存储大量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资料,还可以存储指挥计算机工作的程序。
2、计算精度高与逻辑判断准确
它具有人类无能为力的高精度控制或高速操作任务。也具有可靠的判断能力,以实现计算机工作的自动化,从而保证计算机控制的判断可靠、反应迅速、控制灵敏。
3、高速的处理能力
它具有神奇的运算速度,其速度以达到每秒几十亿次乃至上百亿次。例如,为了将圆周率兀的近似值计算到707位,一位数学家曾为此花十几年的时间,而如果用现代的计算机来计算,可能瞬间就能完成,同时可达到小数点后200万位。
4、能自动完成各种操作
计算机是由内部控制和操作的,只要将事先编制好的应用程序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就能自动按照程序规定的步骤完成预定的处理任务。
1.2 计算机分类简介
计算机按照其用途分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
按照1989年由IEEE科学巨型机委员会提出的运算速度分类法,可分为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工作站和微型计算机。
按照所处理的数据类型可分为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和混合型计算机等等。
1.大型通用机
这类计算机具有极强的综合处理能力和极大的性能覆盖面。在一台大型机中可以使用几十台微机或微机芯片,用以完成特定的操作。可同时支持上万个用户,可支持几十个大型数据库。主要应用在政府部门、银行、大公司、大企业等。
2.巨型机
巨型机有极高的速度、极大的容量。用于国防尖端技术、空间技术、大范围长期性天气预报、石油勘探等方面。目前这类机器的运算速度可达每秒百亿次。这类计算机在技术上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开发高性能器件,特别是缩短时钟周期,提高单机性能。
二是采用多处理器结构,构成超并行计算机,通常由100台以上的处理器组成超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它们同时解算一个课题,来达到高速运算的目的。
3.小型机
小型机的机器规模小、结构简单、设计试制周期短,便于及时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软件开发成本低,易于操作维护。它们己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控制、大型分析仪器、测量设备、企业管理、大学和科研机构等,也可以作为大型与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辅助计算机。近年来,小型机的发展也引人注目。特别是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缩减指令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顾名思义是指令系统简化、缩小了的计算机,而过去的计算机则统属于CISC(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
RISC的思想是把那些很少使用的复杂指令用子程序来取代,将整个指令系统
限制在数量甚少的基本指令范围内,并且绝大多数指令的执行都只占一个时钟周期,甚至更少,优化编译器,从而提高机器的整体性能。
4.微型机
微型机技术在近10年内发展速度迅猛,平均每2~3个月就有新产品出现,1~2年产品就更新换代一次。平均每两年芯片的集成度可提高一倍,性能提高一倍,价格降低一半。
目前还有加快的趋势。微型机已经应用于办公自动化、数据库管理、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专家系统,多媒体技术等领域,并且开始成为城镇家庭的一种常规电器。
第四篇: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一、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人类所使用的计算工具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计算工具相继出现了如算盘、计算尺、手摇机械计算机、电动机械计算机等。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这台计算机共用了18000多个电于管组成,占地170m2,总重量为30t,耗电140kw,运算速度达到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300次乘法。从计算机的发展趁势看,大约2010年前美国就可以研制出千万亿次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在短短的50多年里经过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IC)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四个阶段的发展,使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低,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正朝智能化(第五代)计算机方向发展。
1.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第一代电于计算机是从1946年至1958年。它们体积较大,运算速度较低,存储容量不大,而且价格昂贵。使用也不方便,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所编制的程序的复杂程度难以表述。这一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只在重要部门或科学研究部门使用。
2.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第二代计算机是从1958年到1965年,它们全部采用晶体管作为电子器件,其运算速度比第一代计算机的速度提高了近百倍,体积为原来的几十分之一。在软件方面开始使用计算机算法语言。这一代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及工业控制。
3.第三代电子计算机
第三代计算机是从1965年到1970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以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为电子器件,并且出现操作系统,使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们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文字处理、企业管理、自动控制等领域,出现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信息管理系统,可用于生产管理、交通管理、情报检索等领域。
4.第四代电子计算机
第四代计算机是指从1970年以后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为主要电子器件制成的计算机。例如80386微处理器,在面积约为10mm X l0mm的单个芯片上,可以集成大约32万个晶体管。
第四代计算机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是以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1~1973年,微处理器有4004、4040、8008。1971年Intel公司研制出MCS4微型计算机(CPU为4040,四位机)。后来又推出以8008为核心的MCS-8型。
第二阶段是1973~1977年,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和改进阶段。微处理器有8080、8085、M6800、Z80。初期产品有Intel公司的MCS一80型(CPU为8080,八位机)。后期有TRS-80型(CPU为Z80)和APPLE-II型(CPU为6502),在八十年代初期曾一度风靡世界。
第三阶段是1978~1983年,十六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微处理器有8086、1808880186、80286、M68000、Z8000。微型计算机代表产品是IBM-PC(CPU为8086)。本阶段的顶峰产品是APPLE公司的Macintosh(1984年)和IBM公司的PC/AT286(1986年)微型计算机。
第四阶段便是从1983年开始为32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微处理器相继推出80386、80486。386、486微型计算机是初期产品。1993年,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或称P5(中文译名为“奔腾”)的微处理器,它具有64位的内部数据通道。现在Pentium III(也有人称P7)微处理器己成为了主流产品,预计Pentium IV 将在2000年10月推出。
由此可见,微型计算机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它的核心器件——微处理器(CPU)的性能。
5.第五代计算机
第五代计算机将把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信和人工智能结合一起具有形式推理、联想、学习和解释能力。它的系统结构将突破传统的冯·诺依曼机器的概念,实现高度的并行处理。
二、计算机的特点
计算机的基本特点如下:
1、记忆能力强
在计算机中有容量很大的存储装置,它不仅可以长久性地存储大量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资料,还可以存储指挥计算机工作的程序。
2、计算精度高与逻辑判断准确
它具有人类无能为力的高精度控制或高速操作任务。也具有可靠的判断能力,以实现计算机工作的自动化,从而保证计算机控制的判断可靠、反应迅速、控制灵敏。
3、高速的处理能力
它具有神奇的运算速度,其速度以达到每秒几十亿次乃至上百亿次。例如,为了将圆周率兀的近似值计算到707位,一位数学家曾为此花十几年的时间,而如果用现代的计算机来计算,可能瞬间就能完成,同时可达到小数点后200万位。
4、能自动完成各种操作
计算机是由内部控制和操作的,只要将事先编制好的应用程序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就能自动按照程序规定的步骤完成预定的处理任务。
三、计算机的应用
计算机的诞生,及其飞速的发展,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问世至今不过半个多世纪,可现在人们很难设想没有计算机的生活会怎样。
有人会问,如此高性能的计算机与老百姓生活有什么关系呢?从应用的角度看,计算机的应用是潮流,更是财富。以日本和韩国的造船业为例,由于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这两个国家的造船工人人数从十几万下降到2万多,年造船排水量近千万吨,我国有30万造船工人,年造船300万吨排水量,效率相差数十倍。在当今时代,制造业,拼人力是不行的,一定要靠计算机技术提高产业水平。
在谈到计算机的应用时我们总会提到普及率,这与计算机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当然有。简单理解,计算机普及率低说明应用水平落后。计算机在我国的普及率不到10%,而美国是50%以上。从统计上来说,任何一项技术
普及率到50%时,才可以说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巨大效益。在美国波音公司,飞机从设计到制造,全部是计算机来完成的,整个过程看不到一张图纸,日本的造船也是如此,从船的设计到造完全是无纸化的。
计算机的外形也不是我们过去熟悉得样子,对我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未来计算机不仅具有非凡的记忆功能,而且具有判断能力,真正成为人脑的延伸。但目前的计算机的功能与人脑相比还相差很远。现代计算机虽然“智商”很高,具有人无法相比的计算速度,但“情商”很低。
未来的计算机网络就像今天的电网一样,我们一按开关,信息就流进来。
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化,使计算机系统越来越复杂。但无论系统有多复杂,任何一台计算机系统都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
计算机硬件是指有形的物理设备,它是计算机系统中实际物理装置的总称,可以是电子的、电磁的、机电的或光学的元件/装置,或者由它们所组成的计算机部件。主要由输入设备、主机和输出设备组成。
例如,计算机的机箱、键盘、鼠标器、显示器、打印机、计算机大底板(母板)、各类扩充板卡等都是计算机硬件。
下面一一介绍:
CPU:CPU即中央处理器,是电脑的核心,电脑处理数据的能力和速度主要取决于CPU。通常用主频评价CPU的能力和速度,如PⅢ800CPU,表示主频为800MHz。主板:也称主机板,是安装在主机机箱内的一块矩形电路板,上面安装有电脑的主要电路系统。主板的类型和档次决定着整个微机系统的类型和档次,主板的性能影响着整个微机系统的性能。主板上安装有控制芯片组BIOS芯片和各种输入输出接口、键盘和面板控制开关接口、指示灯插件、扩充插槽及直流电源供电接插件等元件。CPU、内存条插接在主板的相应插槽中,驱动器、电源等硬件连接在主板上。主板上的接口扩充插槽用于插接各种接口卡,这些接口卡扩展了电脑的功能。常见接口卡有显示卡、声卡等。
光盘驱动器:读取光盘信息的设备。是多媒体电脑不可缺少的硬件配置。光盘存储容量大,价格便宜,保存时间长,适宜保存大量的数据,如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信息、电影等多媒体信息。光盘驱动器主要有三种,CD—ROM、CD—R和CD—R W,CD—ROM是只读光盘驱动器;CD—R只能写入一次,以后不能改写;CD—R
硬盘等
计算机软件是指在硬件上运行的程序和相关的数据文档。相对于硬件而言,软件用来扩大计算机的功能和提高计算机的效率,是计算机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
软件和硬件是密切相关和互相依存的。没有软件的硬件机器,称为裸机。当代的裸机只有极为有限的功能,甚至不能有效的启动和正常的进行最起码的数据处理工作。
软件与硬件在逻辑上有着某种等价性,即软件功能可以用硬件设法加以实现,硬件功能也可以用软件加以模拟。
第五篇:中国汽车发展史简介
中国汽车发展史简介
摘要.....................................................2 关键字...................................................2 前言.....................................................2 一、汽车的原始概念――座驾..............................3 二、中国汽车发展史,中国人必须知道的历史................4 三、中国与发达国家汽车差距..............................7 四、中国汽车发展展望....................................8 五、参考文献............................................8
摘要:时下,对于居住在都市和乡陌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汽车作为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已再是什么新奇之物了,但是对中国汽车历史的经过却少为人知,本文对中国汽车自古及今的历史简单介绍,并综合中外汽车的现状略加分析,了解中国汽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关键字:座驾 中国汽车 汽车历史 现状 差距 发展
一、汽车的原始概念――座驾
座驾,意即有人坐有人驾驶的代步工具。
每天迎着晨曦,眺望满街的车水马龙,汽车像蝗虫一样塞满了街道,开车的,乘车的满脸焦虑,汽车已经主宰了交通工具市场。现代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车”的世界里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车代步发展到如今,是否还可以激发起人们对车的怀旧情结?那些原始和落后的交通工具,伴随乘车人、拉车人那份怡然自得的心理却又是十分难得的。
在所有的历史变迁中,车的变迁,可谓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都具有时代个性,代表着一种文化背景和品位。从它的由简到繁、由人(畜)力到机械、由慢到快……我无法考证其“车”的沧桑巨变,据说在我国就有几千年的历史。
古时英雄好汉驰聘沙场是骑马,留下了几多惊险神话。后来皇上出游或战争需要,人们发明马(或牛、驴)拉的两轮车,这可从兵马桶的出土和许多古迹壁画上可以证实。《苟子“解蔽》:“奚仲作车”。“奚仲,夏禹时车正。黄帝时已有车服,故谓之轩辕”。轩,就是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帐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乘坐。“啸嗷东轩下”、“月上轩而飞光”的情境是多么令人景仰。杜牧《阿房宫赋》:曰“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车骑塞巷,宾客盈座”,又是另一般场景。辒,乃古代兵车之一种,四轮车,上蒙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又能往来运土填堑,以攻城为主要任务。辒车,是古代一种卧车,据说秦始皇在外驾崩,就是用辒车运回宫的。辎车,则是古代一种有帷盖的大车,既可载物,又可作卧车。《后汉书》载:“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不由入想起杜甫《兵车行》里车辚辚,马萧萧的战争场面。总之,古人颇具聪明才智,发明车目繁多。且这些“座驾”多象征着权贵富豪的身份和地位。不过,这些车多为畜力拉车。
到了汉代,四川民间出现了“鸡公车”系用硬木制造,长4尺,车架安设在独轮两侧,由一人掌扶两个车把推行,有时也可前拉后推,载人载物均可。车子虽小巧,载重量却可达二三百公斤。“鸡公车”因系独轮着地,所以无论平原山地,小道皆可畅行无阻,是一种胜过人力担挑和畜力驮载的既经济又实用的交通运输工具,是人类交通史上一项重要发明,“独”领风骚若干年代,至今还在发挥“余热”,在乡村,建筑工地仍有它的身影。据当代日本学者在研究自行车发展史时,认为“鸡公车”是自行车的始祖。
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时在陕西县黄河镇发明了“木牛流马”的交通工具。《三国演义》第102回交待此事,题作“司马懿占北原谓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它比“鸡公车”进了一大步,可以爬坡上坎。靠着它,成都平原出产的粮秣才得以连续翻越“猿猱欲渡愁攀援”的巍巍秦岭。至于“作一木牛,连仰双环,人行六尺,车行车步的“木牛流马”究竟属何形态,利用何种原理,仍是一个千古之谜。
“鸡公车”的第二次变革是在宋代,变一人推动为前后两人把架、两旁两人扶拐,前用驴拉,称“串车”。第三次变革是在明代,在“串车”的基础上加拱形席作顶,用来拉客,称为“双缱独轮车”。第四次变革是在清代,增加了风帆,巧妙地利用风力。“鸡公车”后来跨江越淮,传到中原大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鸡公车”将粮草、辎重运往前线,可谓旷世奇功。
到了20世纪初,城市里出现了双轮的人力黄包车,作为主要的“客运”工具。黄包车又分“路车”和“街车”两种。“路车”的任务是“长途客运”;“街车”专门在城内“行驶”跑“短途客运”,可以全城跑,但也设有“站口”,相当于现在工交车的车站。旧时黄包车夫地位低下,常受人欺负,宪兵、警察可以随意使唤坐车不给钱的。
人力客三轮历史并不悠久,解放初期才出现的,它比黄包车又进了一大步,也可以说翻开了城市客运的新篇章,至今仍然是城市客运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通行便捷,观市井浮华闹市,比小汽车更悦目爽心,颇受旅游者青睐。看来,人力客三轮车,短时间内不会“绝迹”,还会“风光”一个时期。
说起“座驾”掌故多多。世界上最早的一辆汽车“风力大车”,是1600年由荷兰工程师C.史文发明制造,顺风时速可达30km。世界上最早的一辆蒸气汽车,1769年法国陆军技术军官居诺花了6年时间制成,时速为4km。世界上最早的一辆汽油汽车,是1860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同时制造出了新车,用重量轻、转速快的汽油发动机做动力,这是现代意义上的汽车。这时的汽车很粗糙,性能差,往往车开出不久,就会有麻烦,上坡时还要下来推车。而1914年,美国福特先生创造第一条汽车生产线,10秒出一辆。1997年美国人又把汽车送上月球。汽车随着人类科技飞跃的发展而日新月异,花样翻新。我国的第一辆汽车于1929年5月在沈阳问世,由张学良将军掌管的辽宁迫击炮厂制造。张学良让民生工厂厂长李宜春从美国购进“瑞雪”号整车一辆,作为样车。李宜春将整车拆卸,然后除发动机后轴、电气装置和轮胎等用原车零件外,对其它零件重新设计制造,到1931年5月历时两年,终于试制成功我国第一辆汽车,命名为民生牌75型汽车,开辟了中国自制汽车的先河,终究是值得钦佩的。
我国最早进口汽车是在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是匈牙利人李恩时(Leine)将两辆汽车带人上海。一辆是凉篷式汽车,另一辆是折叠式软篷,前排为双轮座席,车轮是木制的,外面包上实心橡胶轮胎。采用转向盘、转向带和梯形结构控制行驶方向。照明用煤油灯,喇叭是手揿的。这两辆车在上海招摇过市,引起轰动。
自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动工兴建,1956年7月投产,1957年7月13日我国生产出第一辆载货的解放牌汽车,又于1958年5月,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自行研制设计生产了第一辆与当时政治风云起伏颠簸、荣辱与共的红旗牌轿车,被誉为“东方神韵”。几十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汽车生产采用了各种高科技及人性化的安全及便利设施,汲国外汽车科研之精华。不仅秉乘了传统的坚固造型,更具时尚汽车的柔媚风貌,线条流畅,驾乘舒适的“座驾”新宠不断诞生。
二、中国汽车发展史,中国人必须知道的历史
新中国刚一成立就决定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建设自己的汽车厂,毛泽东主席为奠基仪式亲自题写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1956年我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下线,毛主席又亲自为其命名———解放,对于当时工业整体水平非常落后的中国人来说,这确实是一次经济上的解放。1956年是中国汽车史上令人难忘的一年。5月,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东风牌轿车,送往北京向党的八大”献礼,这是中国自制的第一部轿车,6月,北京第一汽车厂附件厂试制成功井冈山牌轿车,同时工厂更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8月一汽又设计试制成功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9月上海汽车配件厂(上海汽车装修厂,后更名为上海汽车厂)试制成功第一辆凤凰牌轿车。在大跃进的年代,这几辆稚嫩的国产轿车确实让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了一阵子。
东风牌轿车开进中南海,毛主席试乘之后高兴地说:“好啊,坐上自己制造的小轿车了!”以大跃进的狂热和速度造出的中国第一批轿车,更多地是政治因素在起作用,“造出争气车,献给毛主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而在技术上缺乏应有的实力,中国轿车的鼻祖是中国第一代汽车技术人员和工人东拼西凑,手工敲敲打打造出来的。以凤凰车为例,它的发动机采用的是南京汽车厂的四缸发动机,底盘仿华沙轿车,车身外形仿顺风车,零件靠手工技术和在普通机床上搞革新进行切削加工完成。1959年2月1 5日,第一辆凤凰轿车驶进中南海,周恩 来总理坐上去绕着中南海兜了一圈,下车后语重心长地说:“还是水平问题啊!”由此可见当时轿车制造技术的水平。
由于技术的不成熟,第一批轿车并没有真正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座乘,热情高涨的汽车工人们很快就又投入到产品的改进中。在造出东风车后的4个月,一汽就造出了造型精美、具有民族特色、实用性能较好的高级轿车———红旗,这是中国第一部定型轿车,而且这一响亮的轿车品牌曾让一代中国人为之倾倒。1959年第一批红旗72型轿车参加了国庆游行和阅兵,并成为中央部委领导的公务用车。同年,仿制德国1956年出产的奔驰220s的新型凤凰轿车试制成功,并成为中国的又一种定型轿车。由此,揭开了中国轿车工业生产的历史。
1962年6月周恩来总理到一汽视察,试坐了一辆红旗。年底,他通知一汽将这辆车速送北京,专门用来接待锡兰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这是红旗第一次承担接待外国高级贵宾的任务。1964年,红旗轿车正式被国家制定为礼宾用车。当时中央领导人的专车主要是苏联吉斯100和115型轿车。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我国迫切需要替代吉斯的高级轿车,周总理要求一汽尽快生产出三排座的红旗。1964年,一汽正式成立轿车厂,1965年9月19日,一辆崭新的红旗770型三排座样车开进北京,该车长5.7米,内饰精美考究,乘坐十分舒适,造型也为全世界所称道,一亮相就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1966年,红旗770轿车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当年四月份,国家领导人纷纷换掉吉斯、吉姆改乘红旗,按车号排列,邓小平坐5号车,薄一波坐8号车,朱德是14号,陶铸是15号,陈毅、贺龙分别坐13号和43号。1969年,一汽又悄悄研制出红旗772型特种车,朱德、周恩来、林彪都坐上了这种车。1972年,毛泽东的专车也换成了红旗特种车,从而最后奠定了红旗轿车的至尊地位。红旗曾采用v8发动机,这在当时的世界轿车中是非常罕见的,体现出中国轿车的特色,红旗的特殊地位、独特的工艺及其精美、典雅的造型使其成为世界名车,当时,坐红旗车成为很多到中国来的外国贵宾的一大心愿。红旗车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那个时代人们寄托情感的一大标志。
六七十年代,除了红旗外,中国惟一大批量生产的轿车就是上海牌轿车。1964年,凤凰牌轿车改名为上海牌,并对制造设备做了一系列改进。首先制成了车身外板成套冲模,结束了车身制造靠手工敲打的落后生产方式,又以此为基础制成各种拼装台,添置点焊机,实现拼装流水线生产,轿车质量得到稳定和提高。1965年上海轿车通过一机部技术鉴定,批准定型。到1979年,上海牌轿车共生产了一万七千多辆,成为我国公务用车和出租车的主要车型。1972年起还对车身进行了改型,并减轻了自重。1980年,该车年产量突破5000辆。1985年,已经开始与德国大众公司合资的上海轿车厂和嘉定县联营另行建厂继续生产上海轿车,并继续做了一些技术改进,一直生产到90年代。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上海轿车支撑着国内对轿车的需求,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自力更生制造出的轿车填补了中国工业的空白,让中国自立于世界汽车工业之林,但由于国家不开放,我国的汽车工业与世界隔绝,失去了交流提高
的机会,使我国的汽车工业逐渐地被现代化的世界汽车工业抛在后面。另外,当时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导的,对轿车缺乏应用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轿车的需求越来越强,我国落后的轿车工业根本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一时间,外国轿车洪水般涌入我国。1984年至1987年,我国进口轿车64万辆,耗资266亿元。为了迅速提高中国轿车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我国汽车工业开始走上与国外汽车企业合作、引进消化外国先进技术的发展道路。
具体方式基本都是从进口全部散件组装开始,逐渐提高国产化率。80年代中期可以视为第一阶段,建立了上海桑塔纳、广州标致两个合资企业,还引进了夏利、奥迪等车型。这一阶段是引进的摸索阶段,引进的车型和技术也不是很先进。90年代前期和中期是新时期轿车工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中外合作以及技术引进都进一步深入,两个新建的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和神龙富康起点都比较高,富康引进的是90年代的车型,一汽引进了先进的20气阀发动机制造技术,并向德国出口这种发动机部件。全国主要引进车型的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质量也显著提高,价格不断下降,国产轿车又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销售份额。我国的轿车工业初具规模,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国家也把轿车生产作为汽车工业发展的重点,并鼓励私人购车,轿车开始迅速进入百姓家,市场上80%的轿车由私人购买,1000万人口的北京已经有五万多辆私人轿车。1998年,我国轿车产量达到43万辆,大约占汽车总产量的40%,汽车产业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1998年以来,以中外合作和技术引进为基础的我国轿车工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广州本田、上海通用和一汽-大众分别引进了最新的高档车型雅阁、别克和奥迪a6,这是我国轿车生产技术实力大大增强的必然结果,这几个车型的投产标志着中国轿车产品和生产技术赶上世界的发展步伐。
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中国轿车终于崛起,迎来了可喜的收获季节,站在了世界腾飞的起跑线上.三、中国与发达国家汽车差距
这个问题通常包含了两层主要含义:其
一、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其
二、中国汽车业和世界汽车业融合的程度。
答案在一天天变化着。尤其是入世一年半以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之快令全世界都感到震惊。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汽车市场,跨国汽车巨头们纷纷调整战略部署,开足马力驶入中国。以合资项目而论,没有哪个跨国汽车公司会放弃在中国实现本土化发展的市场扩张机会。如今,不仅仅是主宰世界汽车业格局的“6+3”系统,即通用、福特、丰田、戴-克、大众、雷诺-日产六大跨国汽车集团与PSA、宝马、本田三家独立汽车企业,只要在全球汽车生产排行榜上数得上一点名号的汽车巨子们,能来的都来了。
“狼”来了,学会“与狼共舞”才能生存发展。市场是残酷的,固步自封就会被淘汰,中国汽车业的精英们勇敢地走上了与跨国巨头们同台竞技的舞台。东风-日产、一汽-丰田、北汽-现代、华晨-宝马、重汽-沃尔沃„„,随着一桩桩合资项目的进展,中国汽车业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回想起多年以前,我国刚刚加入WTO,很多人担心随着跨国汽车巨头的进入,中国汽车业将会因为受到巨大的冲击而无所适从,甚至是风雨飘摇、前景暗淡。那个时候,关于中国汽车业到底应该选择“韩国模式”还是“巴西模式”之类的探讨不绝于耳,对于跨国公司的进入充满忧虑——担心进口车会抢占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担心民族汽车企业在对外合资合作的过程中会沦为他人的附庸。
这种担心当然不无道理,落后的现实我们必须面对。但是没有与世界的融合,就没有中国汽车业的快速发展。何况我们不仅要发展,而且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要用最短的时间去跨越别人100年来走过的路。单靠自身的力量去做到这些显然是不现实的,其他行业(如家电业)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好与跨国公司们的合资合作,中国汽车业才能完成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事实胜于雄辩。在过去的一年半之中,那些悲观的预测没有应验,在与跨国汽车巨子们博奕的过程中,中国汽车业成功地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壮大。2002年我国累计生产汽车325.12万辆,同比增长38.49%;销售汽车324.81万辆,同比增长36.65%。今年1月至5月,即使是在受到SARS病毒的疯狂袭击的同时,中国汽车产业仍然保持了很高的增长速度:生产累计完成173.38万辆,同比增长33.91%;销售累计完成167.75万辆,同比增长31.46%。
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融入世界汽车以“6+3”为主导的产业竞争大格局之中。
四、中国汽车发展展望
经历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不断探索,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上升通道,汽车市场的“井喷”就是明证。如何抓住当前国内汽车市场迅速扩容的时机,利用好外力尽快提高自身实力,从而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依旧是中国汽车业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同时,对于业界一直存在着的很多欠缺之处,比如培养优秀的汽车设计师,自主开发能力,健全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发展民族品牌,拓展国际市场,等等,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我们广大汽车行业人士的共同努力,中国汽车一定会成为世界汽车市场上皇冠上的明珠。
参考文献
[1] 刘志刚.汽车发展史简述[J].汽车运用, 2000,(12).[2] 李筱玉.我国汽车发展史概览[J].中南汽车运输, 1994,(03).[3] 陈光林.谁来解密中国汽车发展史?[J].时代汽车, 2007,(06).[4] 唐进善.中国汽车发展史话[J].汽车维修, 1998,(08).[5] 车影.从汽车外形变迁看汽车发展史[J].汽车实用技术, 2004,(04).[6]美国汽车工业发展史[J].中国汽摩配, 2006,(10).[7] 李筱玉.我国汽车发展史略[J].河南交通科技, 1994,(03).[8]韩国汽车发展史[J].中国汽摩配, 2006,(10).[9] 范国涛.标致汽车发展史[J].上海汽车, 2004,(09).[10] 佚名.通过数字看汽车百年发展史[J].高中生,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