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规范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规范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及《辽宁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为核心,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着眼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全面落实地理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以及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形成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备课
1、制定教学计划:每学期初,教研组都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系统研究和总体把握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仔细学习教材,合理确定本学期教学总目标,并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学习情感状态,制定出本学期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
2、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不备课不得上课。
3、超前两天备课并写好教案,内容应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环节、板书设计、课时安排、课后教学反思等。
4、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以个人备课为主。个人备课要做到“五备”: ① 备课标。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目标要求,认真学习课程实施建议。
②备教材
认真研究教材,掌握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了解教材体系、结构、特色,明确各章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情感思想要求。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发地理课程。注重高初中地理知识的联系,通读教科书、教参、地图册和填充图册。③备学生
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态、认知水平和学习方式,了解任课班级的班风,做到对学生情况心中有数,有针对性的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④ 备方法
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在备教法同时,围绕学好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来制定学法;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5、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由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召集同年级教师集体备课。做到“统一三维目标、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达标与考核方式,统一课时安排”。在集体备课中,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三、上课
6、按课表上课,不得擅自停课、私自调课、代课。
7、到点上课不迟到,按时下课不拖堂。
8、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上课前十分钟应准备好教材、资料课件、书写工具、演示仪器、教具等。
9、授课时要讲普通话,语言准确清晰,抑扬顿挫,逻辑性强,富有激情和 1
感染力。
10、举止文明,穿着大方,教态自然。不挖苦讽刺、体罚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
11、上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做到培优辅差相结合,重视对差生辅导,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应注意把收集到的资料、图片、地理信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整合,使课件重、难点突出,精而不滥。
13、板书要规范,体现知识的综合性、系统性和设计的结构性、合理性。练就“三板”基本功,根据教学需要随时在黑板上板图、板画。
14.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国情国策、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等教育,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15、在教室里不准抽烟,严禁酒后进入教室,课堂上不接听手机。
四、作业布置和批改
16、课后作业要从精务实,设计要有层次,供不同程度学生选择。
17、作业形式要多样化。有课内、课外作业,有动脑、动口、动手作业。
18、控制作业时量。布置作业要有全局观念,考虑学生的总的自习时间和各科的全面发展。
19、作业检查、批改要认真、及时。
20、要让学生自己订正、修改作业错误之处,养成自我检查和自我订正的习惯。
五、检查与督导
2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部门要高度重视教学常规的检查与督导,对违反教学常规的教师进行教育和惩罚。
22、教师研训部门要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情况,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规范教学行为。
23、各学校要依法规范办学行为,根据实施新课程的需要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学年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
24、实施学校领导听课制度,要有听课笔记,并与任课教师及时交换意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5、教导处要做好教学管理、指导工作。每学期要不定期地检查教师的教案,抽查学生的作业。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校级公开课。
26、建立校本教科研制度,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科研活动。组织教师集体业务学习,要注重学习的针对性、系统性,提高学习效率。
27、学校要制订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方案,改革评价方法,形成教师以自评为主,学生、家长和学校管理者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引导教师对自己、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28、要建立健全教师业务和学生学业、学籍档案。每学年对教师进行一次业务考核,有关资料应存入业务档案。
第二篇:学科:高中地理
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
2006——2007学第一学期第十九周教研活动
学科:初中数学1
时间:2007年1月9日(周二)下午1:30
地点:青岛开发区六中
内容:青岛市公开课、研究课
课题1:八年级上:四边形(复习课)执教教师:孙美荣
课题2:七年级下:认识三角形执教教师:高 华
出席范围:由黄岛区教研室通知
学科:初中数学2
时间:2007年1月10日(周三)下午2:00
地点:青岛63中
内容:“问题生成型”问题教学模式研究小组研讨活动。
出席范围:“问题生成型”问题教学模式研究小组全体成员:22中叶新艳26中郭明睿,27中温爱芳,31中姜爱兰,33中卫洲,张朋朋,高兴乐40中黄静,吕文,41中赵新,宗立春,50中李淑琴,邓效朋,61肖红燕,孙爱峰,黄建,张玉宏,刘安科,刘莉莉,62中张绍华,孙兴业63中纪琰玲,王晓伟,高星华,安丰秀,矫永宏,宋双,董安宁,65中刁明传,邱馨
备注:(请每人准备好5分钟的教学片断,体现本组模式)
学科:初中物理
时间:2007年1月10日(周三)下午2:00
地点:青岛39中
内容:
一、市级研究课
课题: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执教教师:39中高楠
二、讲座研究
1、习题的编写主讲人:24中陈翠玉
2、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课题研究主讲人:34中朝继林
出席范围:
1、市内四区各局属学校全体初中物理教师;
2、各郊市区教研员或选派教师代表3-5人。
学科:高中数学
时间:2007年1月12日(周五)下午2:00
地点:崂山一中
内容:
1、市级研究课
课题1:2.4.2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模、夹角执教教师:刘文杰课题2:平行与垂直的综合应用执教教师:安金宁
2、高三复习研讨
出席人员:
1、市区中心组全体成员和教研组长。
2、崂山区全体数学教师。
学科:高中思想政治
时间:1月12日(周五)下午2:15
地点:青岛2中
内容:市级研究课
课题:《高三复习之跟踪纠错练习》执教教师:赵福涛(青岛2中)出席范围:
1、局属及民办全体高高三思想政治教师;
2、青年教师研修班全体成员。(三位班长徐开颜、车巾、江充群请按时参加)
学科:高中地理
时间:2007年1月12日(周五)下午2:00
地点:青岛17中
内容:
1、市级公开课(研究课)
课题:长江沿江地带执教教师:于晓燕
2、集体备课
课题:山东省地理
3、山东卷考试说明解读交流
4、学案交流
出席人员:局属中学全体高中地理教师
备注:各校教研组长或高三集备组长携带以下材料(电子稿)进行交流
1、有关“山东省地理”的试题2—3道。
2、山东卷考试说明学习体会(或解读)。
3、优秀学案1—2份。
学科:高中美术
时间:2007年1月10日(周三)下午2:00
地点:青岛17中多媒体教室
内容:市级公开课
课题:《北京故宫与巴黎凡尔赛宫》执教教师:卢媛
出席范围:各区、市高中美术教师。
备注:课后有重要事情布置。
学科:高中通用技术
时间:2007年1月10日(周三)下午2:00
地点:青岛66中 电化教学室
内容:
一、市级公开课
课题:模块一 第四章 第二节 《明确问题》授课年级:高二
执教教师:青岛66中董臣
二、研讨高
一、高二期终统一考试内容。
出席范围:
1、局属高中学校高
一、高
二、高三通用技术教师。
备注:根据学校的需求,带U盘拷贝试题。
第三篇:中学英语学科教学规范
中学英语学科教学规范
中学英语教学必须严格依据《英语课程标准》,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中学英语教学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们应当认真执行《英语课程标准》。同时,为了执行国家课程的本土化、校本化,鼓励学校依据以上课程标准,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出适合我校学生的英语课程方案。
一、课前准备
1.每学期初,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及根据我校特点制定的学校课程方案,明确各个学年段应达到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了解学期的教学总体目标和要求;认真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知识和能力渐进的层次;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并以《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应包括:
(1)学期教学总体目标(含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2)教材内容及学生情况分析;
(3)学期的总体设想、教学资源、具体措施及学科活动(包括课内、课外各种形式的活动);
(4)教学进度;
(5)评价的方式、内容、时间等。
2.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根据整体教学目标,认真组织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精心钻研包括教材在内的教学材料,正确把握教学材料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重点和难点,设计好课堂教学过程,写出分课时教案。教案内容包括:(1)教学目标;(2)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出充分的预设;(3)教学过程和方法;(4)时间分配;
(5)板书设计;(6)学案、教具及多媒体的使用;(7)作业设计。
3.认真执行集体备课制度。在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每段教学内容教学前,或在遇到教学难点时,备课组要开展有效地集体备课活动。事先拟定活动的中心内容和形式,做好活动的记录,保证活动的质量。
4.形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教师要提高解读教材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学情灵活地整合教材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作品、录音录像资料、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并依据教学目标,平衡好各种材料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精力的投放权重,最优化资源使用效率。
5.大力提倡开设选修课和校本课程。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选修课和校本课程,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开发学校、家庭、社区等各个方面的资源,尊重学生的意愿,帮助学生选择选修内容,配好相关教材,安排授课教师,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
二、课堂教学
1.教师上课应当语言文明、准确、清晰,力求生动;板书规范、清楚;精神饱满,教态亲切;应满腔热情地对待教学工作,对待学生。
2.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定向”、“激励”、“评价”和“反馈”作用;要根据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并将问题情境转化为活动情境,从而在良好的活动情境中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利用好教案,既要按照课时计划与教案上课,又要不拘泥于教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地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好学案和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要注意活动的多样性、实效性和科学性。有重点、有条理地上好每堂课。
3.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讲与练的关系。讲解要简明扼要,深入浅出。讲解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输入。同时又要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适量的机械训练和半意义训练,并逐步过渡到意义训练。教师要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语言技能训练。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在学生内化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输出,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每堂课必须有明确的训练主项、充实的内容、紧凑的环节、有效的方法。要正确地把握教学的“三度”(深度、广度、密度)。
4.教师要尽可能地使用英语组织教学,力求语言得体流畅、语音语调节奏自然,从而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和语言活动中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并有意义地运用语言。
5.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共同基础,同时要注意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化体验,激发他们学校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6.创设运用情境,教好语言知识。
(1)字母及语音教学。字母要求书写规范。在教学语音时,教师让学生多听、多看情景比较真实、语音比较地道的音像资料,要求学生模仿,使他们能逐步做到语音语调正确、自然、得体、流畅。
(2)词汇教学。对不同的词汇和习惯用语要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从识记、理解、运用和交际等不同层面对词汇和习惯用语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于主动词汇,既要学生会读、会拼,又要他们会在真实的交际中正确使用;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英语接触,增加他们的被动词汇,并尽可能帮助学生将被动词汇转化为主动词汇。
要采用不同渠道、不同方式展示词汇的含义、结构和用法,强调在真实语境和语篇环境中让学生学习新词汇。在强烈的第一印象下,对所学词汇进行深度处理,掌握正确的词汇意义、结构和用法。然后设计多种多样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及时练习和运用所学词汇。及时对学生词汇掌握情况进行检查,重视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重视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词汇学习策略。
(3)语法教学。合理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语言知
识学习英语语法,适当进行语内、语际比较。注重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练习和运用所学语法项目。提倡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语法现象和规律。教师要将语法学习与逻辑思维、语言语境、意义功能、语体特点、情感态度、文化因素等联系起来。正确对待学生的语言错误,鼓励学生在交际中大胆尝试所学的语法知识和结构,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7.采用多种方式、发展语言技能。
(1)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它们又都有其各自功能、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既要重视各专项技能训练,也要重视综合技能训练,尽可能将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2)听和读这样的输入性的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采用猜测、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方法帮助理解,利用比较、假设、因果、转折和承上启下等话语标记促进理解,借助具体的题材、体裁等语境因素和篇章结构特点提高理解的正确性。在听的训练过程中,可以采用听——口答、听——笔答、听——仿说、听——填表、听——记提纲、听——讨论等多种练习形式。在读的训练过程中,帮助学生增加语言知识、获得阅读技能,并采用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说和写这样的输出性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等方式组织并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说的训练过程中,可以采用问答、看图说话、复述课文、扮演角色、命题谈话、专题讨论等练习方式,启发学生运用自然得体的语音、语调、重音、节奏、语速等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图。在写的训练过程中,可以采用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看图写话、课文缩写和仿写、短文改写、根据提纲和关键词写作等练习形式,并指导他们学会构思,学会选择适当的词语和结构等。
(4)运用交际性的课堂教学方法,设置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综合性教学活动,提供使用语言的动机,激发学生使用语言的欲望,同时将听说读写各种技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在真实交际中练习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技能教学不但要与语言知识教学相结合,还要有更高层面的、含有文化、策略、情感态度等丰富内涵的实践活动。
三、课后教学活动
1.作业布置要有目的、有重点,要依据教学内容,加强计划性和系统性,同时还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提高灵活性和针对性。
作业可分口头、书面两种。初中作业量以中等学生二十分钟左右可以完成为宜。高中作业量可适当增加。
作业要及时检查、及时反馈。书面作业须全批全改,批改要规范,不同类型的作业用不同的评定方式,错的地方要求学生订正;提倡面批,做好批改记录和讲评工作。
2.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经常进行调查分析,及时做好提优补差工作。
辅导形式要多样,以个别辅导、小组辅导为主;辅导要讲究实效,有针对性;要分层次,分专题;重点放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身上,取消全班讲解式的辅导,更不要加班加点,加重学生负担。
教师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根据他们自身的具体条件选择最有效的学习策略,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开展课外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英语接触量。
教师要指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推荐健康有益、适宜学生实际水平的英语读物,使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各级课外英语阅读量。要指导学生采用词汇摘记、周记等形式来扩大巩固词汇。
开展各种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的课外活动,各年级至少每学期开展一次。其形式可为演讲、辩论、唱歌、对话表演、单词竞赛、书写比赛等。要鼓励帮助学生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办好墙报和搞好“英语角”等活动。
4.坚持课后教学反思,适时进行教学自我调查。
提倡每堂课后教师记录和反思教学中的得失、经验和教训,作为以后教学的参考。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和某一阶段教学效果的情况,对自己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自我调查,了解学生的意见,不断提高教学实效性和艺术性。
要坚持互相学习,互相听课,每位教师每个学期至少听课20节;每学期上公开课或研究课一节;每学年写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一篇。
四、评价与测试
1.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形成性评价,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在评价方式上教师可采用考查、观察、交谈和学生自我评价以及相互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课内外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发展潜能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等级、分数等量化评定方式要和宽松、开放式的质性评定方式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中鼓励使用成长档案袋。评价结果要有利于树立和巩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2.考试前要帮助学生订出复习计划,指导、检查、督促、辅助学生认真复习;考试后,要认真及时批阅试卷,做好统计、分析,并对后续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充分重视评价的反拨作用,对学生要注重其自身的纵向评价,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功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第四篇:高中地理学科提升计划
地理教育教学提升计划
2017.12.3
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是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为了提升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整体质量,培养学生终生受用的良好的地理素养和考取较好的高校必需的高考成绩,经多次教研,形成本学科教学提升计划。
一、用心抓好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和互助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做到“学生不预习,老师不讲课”。
精心设计预习方案,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方法,有布置、有组织、有落实。先让学生独立、反复、用心阅读课本和地图册,获取相关知识、发现问题,然后在组内和组间进行交流,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习惯,组织每班地理学习小组长配合老师负责提醒检查落实,并将同学们预习的收获、存在的疑点和困难反馈给老师,为课堂的教和学、师生互动、答疑解困、知能提升做好准备。
二、精心备课,用心上课,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激发兴趣、高效指导,使学生爱学地理、会学地理,不断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持久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理学科具有功能的广泛实用性、内容的丰富多彩性、贴近学生生活和“乡土”实际的亲和性、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现象的独特性和神秘性。地理老师应根据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具体教学任务,精选典型案例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联系古今中外地理故事、人物、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以及家乡或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启发学生探究、联想、感悟、思考,让学生不断发现地理科学的魅力和价值,激发兴趣,昂扬斗志,不断增强持久的学习动力。
2.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1)在课堂上教师要检查提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整理预习情况,老师点拨、补充、纠正。(2)教师精研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漏点和学法、学情,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深讲透,做好示范,提高课堂学习指导的效率。(3)在课堂上老师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阅读、思考、讨论、辩论、分析、回答,倾听、板书、板图、计算、演练、观察、实验,最大程度让学生能够动脑、动眼、动口、动手、动笔,交流语言、碰撞思维、展示才华、暴露问题、解决问题,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老师不仅要当好组织者、引领者、铺路者、示范者,也要当好诚恳的学习者,坚决“杜绝老师一言堂,学生消极听”的糟糕局面。
三、精选并及时批改课后练习题,认真指导学生答题技巧,使学生通过足量的科学训练,巩固、提高地理问题判断、分析、解读和表达能力。
1.精选精练,不搞题海战术。先精练基础知识和技能习题,再精练能力提升题(高考真题和好的模拟题)。
2.让各班学习小组组长检查本组学员每天的作业完成情况,并及时向老师汇报。3.教师面批面改,及时了解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4.上好试题讲评课,指导学生读题、审题、梳理思路、取舍筛选、分析、判断、做图、计算、书写、表达等答题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
5.用好错题本,降低犯错率,提升应变力。(1)教师要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回归知识原点,真正学懂弄透,根除错误认识,及时纠错扶正;(2)让学生在错题本上用图文准确记录,随时查阅反思,避免重复出错;(3)多做变式试题,检验纠错效果,提升应变能力。
四、图文结合,案例剖析,归纳整理,强化学生地理知识内化积累、图文转换、综合思维、区域区位理论和人地协调思想。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是对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关系的高度概括和不同区域空间差异规律的总结提炼,对人类的思想、思维、各种产业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进而产生了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区域发展的区位理论和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所以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成为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1.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学地理,必用图,会用图”和“综合分析,比较对照”的良好习惯。针对地理学科的地域性和综合性,一方面要指导同学们学会阅读或绘制各种地图,提高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定位能力,快速提取图中有效地理信息,或绘图表示地理事物和现象及其规律。另一方面还要图文结合,精选多个区域典型案例,对其自然和人文地理进行综合深入分析,比较对照,找到异同,发现规律,归纳总结,使学生能够把看似零散的地理知识不断加工、内化、深化、累积,使其条理化、系统化,可以快速提取,能够迁移应用,不断提高地理图文转换能力、综合思维品质、区域发展区位理论水平和人地协调思想。
2.使学生养成“图文结合,归纳总结”的良好地理学习习惯。教师要求并指导学生做到每课时一小结、每单元一大结,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总结,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做成图文并茂、条理系统的“知识块”、“ 知识树”。要发挥地理学习小组长、地理学习骨干同学的组织、示范和带动作用,把组内同学都调动起来,有布置、有督促、有检查、有落实,教师及时批阅、指导,常抓不懈,形成常态。
3.平时识记和周五晨读相结合,强化识记背诵。(1)每天都要识记背诵学过的地理知识和方法技巧,尽量做到日日清;周五晨读时间要查漏补缺,巩固强化一周所学。(2)教师要在知识、方法上提醒、指导,要检查验收识记效果。
五、搞好地理课外活动,丰富活跃学生生活,促进地理学习。
1.订阅优秀地理书刊,扩展学生地理视野,提升地理学习兴趣和素养。
2.利用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的机会,从地理视角选择思考分析国内外天文、自然、经济、社会现象和事件,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与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感受处处有地理、时时有地理,提高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
3.办好地理板报,做好学习、交流、展示平台。利用后黑板或墙体,展示同学们的优秀地理阅读笔记或地理小论文、评述我国或世界地理新闻热点,介绍祖国与世界各地独特自然风光、人文风情或区域发展成功案例,也可以交流地理学习体会和方法,图文并茂,突出地理特色。
六、创新钻研地理教育教学理论实践,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专业功底和综合素养。1.打铁还需自身硬,拥有金刚钻好揽瓷器活。(1)教师要博览群书,既要精研细读,多做专业理论研究,还要广泛涉猎,开阔眼界,增高站位,更要大胆实践,创新应用,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高地理教育教学能力,使自己成为具有教学独特魅力、深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2)积极参加校内外教育教学培训和说课讲课比赛,多研究近年来各地高考题,及时了解教育教学和高考新动态、新特点,尽快学习吸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新思想、新方法。
2.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团队强大才能彰显个人魅力。备课组要深化教研、互相听课、集体备课,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资源共享,互帮互助,提高团队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3.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管理效果。亲其师信其道,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教师要为学生树立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榜样,使学生在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影响,进而得到学生的认可、钦佩和爱戴。对待学生既要关心、了解、爱护,也要严格要求,批评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讲求实效,做好学生健康成人成才的领路人和守护者。
第五篇:学科规范
高青四中语文学科教学规范
一、实施教学常规的指导思想: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努力深化完善课堂教学常规:
(一)备课规范:
1、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每单元、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提前一周编写好导学案。导学案应按单元分课时编写写,应反映一课的总体内容:①学习目标;②重点、难点分析;③课时安排;④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⑤教学容量、密度和深广度(包括师生互动内容、时间)安排;⑥主要教法、学法设计;⑦提问和课堂训练的设计;⑧板书、课件设计;⑨作业布置(包括拓展延伸的实践性作业和下一节课的预习作业)。
3、要注意预设和生成的平衡,导学案设计时要留有让学生质疑和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评价方式的时间和空间,以便教师上课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补充导学案。作文导学案应分指导与讲评两类型导学案。①指导课导学案:写作目标、题目或写作范围;指导重点;具体要求。②讲评课导学案:分类统计;优等作文及其特点;差文章及其原因分析;改进和提高措施。
4、要准备好教具,重视发挥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应注重实效。
5、教师在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重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备课形式。集体备课要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研究”(研究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研究双基和能力,研究教法、学法,研究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6、做好课后小结和分析,写好教后记,课后分析或案例分析中要总结经验,反思失误及其原因,寻找对应策略。课后分析或案例分析每学期不少于10次。
(二)课堂教学规范:
1、坚持按教学计划开课(可允许作适当调整),坚持按课程标准要求实施教学。按时上课、下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课。
2、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以此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预习内容包括:①利用词典(字典)解决字、词问题;②感知整体(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③复习与新课内容紧密相连的旧知识;④找出疑难问题,并能用简单符号做标记;⑤利用图书、网络和社会调查搜集与新课有关的信息和资料。
3、课堂教学基本要求:①教学目标明确,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注意三维目标的具体落实,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要有语文味。②教学内容要注意与现实生活与学生实际的联系,讲解无知识性错误,教学容量和课时安排合理,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③教师要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要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教师要善“启”善“导”,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方法恰当;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重视学法指导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⑤要引导学生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语言,要注意学习语言和情感体验的平衡与结合,阅读课上要留有让学生感知、朗读和背诵课文的充足时间,使学生在课堂既能“书声琅琅”,又能“议论纷纷”;⑥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各类学生学有所得;⑦多向交流、多向合作、及时反馈矫正,师生、生生互动性强,要合理安排小组讨论等课堂活动,注重实际教学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既要鼓励、赞赏,又要作出科学评价,适时补充、纠正学生发言中的片面或不当之处。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同时,对于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概念及有关背景教师要作适当的讲解。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以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前提;②以学生的自主体验为方法;③以对话为教学设计的线索;④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⑤以活动为教学板块;⑥以合作为平台实施教学目标;⑦以链接为手段,将学生由小课堂的语文学习引导到大课堂的语文学习中去。
4、用普通话教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求准确、明白、流畅、生动,音量、语气、速度要适当。
5、提倡师生共同完成板书。板书内容精当,布局合理,有利于促思激疑。字形要工整、规范,能对学生的书写起示范作用,要使最后一排学生看得清楚。
6、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和教学应变能力。从教学实际出发,能随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
7、作文教学要重在有效地上好指导课和讲评课(按前文所述作文导学案中的要求实施)。
8、要指导学生记好听课笔记,并对听课笔记作检查、评价。
9、教师要互相听课,每周不少于1节,每听一节课,要记好听课笔记,并对该课作出及时、中肯的评价。
10、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情,积极进行二次备课,结合导学案提前预设课堂中各种情况,精心设计学习环节,以便于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三)作业规范:
1、布置作业以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为依据,作业的难度、数量要适中,注意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要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提倡书面作业与非书面作业相结合,课内与课外延伸作业相结合,基础题与开放运用题相结合,必做与选做相结合,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选做作业。
2、严格训练,要求作业规范、整齐。字要规规矩矩地写,书要认认真真地读;应背诵的课文一定要背好,应做的作业一定要做好。
3、课文后的练习一般通过课堂教学在课内完成(时量控制在15分钟之内)。课外作业主要指:①教材中的选做作业和课外拓展延伸题;②《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阅读、背诵和课外写作。教师对课外阅读、背诵和练笔,要有布置、有检查。
4、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要求16 次),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每次作文,训练目标力求单
一、具体。要求45学生分钟内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5、作文要求教师评批的全体学生的大作文四至五篇,其余作文略批或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自评或互评。作文训练要针对训练目标有改有批(眉批或尾批),批语要具体,力戒抽象、模糊,字、词、句的错误可指导学生自己订正、并作好批阅记载。
6、教师要及时、认真批改学生作业,重视作业讲评,讲究批改实效。作业批改改革实验,要有利于学生质量的提高,并经学校的批准,方能实施,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放松批改要求。每次批改有成绩和日期,成绩实行等第制或百分制。设立“作业批改记载本”,学生每次作业的问题,教师要作记录和分析,及时检查、督促学生订正错误,不断改进教学。
(四)辅导规范:
1、充分利用多种反馈形式,掌握学情,及时辅导。
2、辅导要分层次。指导优生要深化知识内容,发挥特长。对中差生要有辅导计划,分析原因要中肯,寻找知识遗漏、缺陷要恰到好处,措施要得力。
3、辅导中差生的形式多样化。大多数的问题要集体辅导,个别问题要个别指导,也可采用提供资料、小组共同学习、同学帮助等办法进行。
4、按《课程标准》要求,切实抓好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课外活动:①制订可行的综合性学习和课外活动计划(包括目的、要求、内容、安排等);②规定恰如其分的阅读量和写作量。日课外阅读量为2500字以上;每周课外写作量为800字以上(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③推荐介绍文质兼美的课外读物;④创造综合性学习和课外活动的条件(号召学生订阅报刊,上网查资料);⑤指导学生课外读写的方法:圈点批注、拾锦摘要、心得体会、精读博览、细读跳读、写稿投稿等;⑥做好课外读写的登记、检查、评价工作;⑦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文学社”,办“手抄报”和不定期编选“优秀作文选”。
5、作好辅导记录。
(五)评价规范:
1、要重视评价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率、巩固率和运用率。及时检查教学效果,重视教学反馈。
2、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要注意使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相结合。
3、学业评价可以采取笔试、口试、开卷、闭卷等方法,要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评价和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4、命题原则: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兼顾,难度、题量适中,覆盖面要广。题目要有确定性(考生明白让他答什么,怎么答,答案应以什么形式呈现,不使考生发生误解);思想教育性(作文命题不应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简明性(语言文字简洁明了);开放性(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还应有不致引起争论的确定答案,注重题型更新。命题要与新教材对口,应反映出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估。
5、命题方式:①任课教师每人提供一份试卷,由组长增删试题。②任课教师轮流命题。③组长独立命题。④备课组集体命题,组长把关。⑤采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或外单位试卷。
6、评卷可由任教者评卷,或备课组“流水作业法”评卷,评卷者要记载必要的数据和各题得分率,进行试卷和教学质量分析、讲评,并及时查漏补缺。
三、深化学生学习常规:
(一)阅读文本:初步了解新教材的内容,找出重点、难点和疑点,并结合相关旧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
自主阅读文本可按“四法”进行:
一是聚精会神法:要聚精会神的仔细阅读文本,边读边划边记边批注。
二是冥思苦想法:要冥思苦想教材的体系、要点,并且和哪些旧知识相联系。
三精密排查法:结合相关已学知识,并借助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疑点疑惑之处。
四是成检验法:在运用以上三法对文本阅读之后,可以用做一些有关的练习,检查阅读文本的效果。
(二)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整理知识的重要方法,既能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为接受新知识铺平道路,还可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1、课堂小结应着重于使知识系统化、概括化,并进一步发现和解决疑难问题。总结各科知识要抓住三个方面:一是纵的体系,要弄清每类知识的内在联系;二是横的体系,要弄清性质相近的知识间的联系;三是综合体系,要把各类知识组成整个概括化的知识整体。
2、课堂小结时,以教材为依据,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提纲式小结:制定总结提纲,化复杂的课本内容为简单的纲目,系统严密,一目了然。
二是图表式小结:列出总结图表,提纲挈领,揭示联系,突出重点。
三是问题式小结:提出若干概括性强的问答题,统帅有关内容。
(三)自主学习:
1、规范自主学习指导。教师要举办学法指导讲座或培训,开展学习指导经验交流,提高教师的自主学习指导能力;指导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根据不同阶段和不同学科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加强以“导学案引导、自主学习—展示问题、合作探究—点评深化、总结提升—当堂训练、拓展完善—点拨指导”为基本课堂模式,立足课堂主渠道,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知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重点问题和普遍性问题,把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
3、加强“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的基本学习模式,强化自主学习方法指导,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四)小组讨论:
1、小组讨论的规则是:在独立思考后,仍有疑惑需要解决,先是一帮一,两人间的讨论,如还有困难,再扩展为4人或5人间的讨论。如遇到较难的问题记录下来,班级讨论。
2、小组讨论的形式:
一是自由发言式: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自由发言,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各抒己见。
二是轮流发言式:这一方式就是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挨个发言,一人不漏。
三是一帮一讨论式:当部分学生在难题面前尽最大努力也不能解决问题的疑惑,而教师又无法加以个别指导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种讨论
3、小组成员的发言:
要求每个小组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才能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小组的各个成员可以是对该问题的不同角度发表意见,但不能出现两个完全对立的结论。
4、小组讨论的方法:
一是讨论前,先让小组的成员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讨论时让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以形成集体的意见,讨论形成的集体意见可以轮流由小组成员报告。
二是在小组每位成员独立思考后,一位成员陈述自己的意见,其他成员对他的意见发表见解。在小组讨论发表意见时,强调要尽量提出不同的意见,在相互争论中报把问题辩清楚。三是互相提问。小组间互相提问或者男女同学互相提问。现在我们教学中常常没有学生提出问题,而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学生没有创新与探究,总是满足于老师所讲的,这就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讨论兴趣。
四是经常变换小组。在课堂讨论中,将小组的成员动态编排,不总是一直由这几个人一个小组,而是经常变换。有时让男生固定女生流动;有时让女生固定男生流动;抑或某一组固定,其他组流动等。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了新鲜感,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不断有机会了解更多学生的观点,也可以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个别学生控制作用,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
(五)小组展示:
1、要做好充分的展示准备:小组合作研讨是展示的前提,在小组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小组长负责组内成员的展示分工。根据不同的内容,执行差等生展示、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的原则,展示前各组要进行充分准备,可以预演。
2、展示内容:展示答案,展示思路,展示方法(要求:联系相关知识,展示知识运用)
3、展示的方法:成果展示是新课堂模式的重要过程,是对合作探究成效的检测。展示过程由教师根据合作探究的不同内容安排展示顺序,各小组成员根据组内分工进行展示,展示时由小组长主持,展示要求:口头展示姿态端庄,富有激情,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性强,使用普通话;书面展示要求书写清楚工整,使用规范字。
4、要完善展示评价:小组展示完成后,小组长征求其他小组意见。其它小组同学对该组的展示进行评价,包括对展示结果正确与否的评价,还有对展示过程的评价。
5、展示过程中对其他学生的要求:小组展示时,没有展示的小组要认真倾听,随着展示者的思路思考,要给展示的同学正确的评价、补充和质疑,或者随时接受展示同学的挑战提问。
6、展示的原则:有口难辩的问题不展示;一看就懂的问题不展示;收效甚微的问题不展示;上台展示要有“风度”;言行表达要有“力度”;问题挖掘要有“深度”;方法总结要有“高度”;课外拓展需要“适度”
(六)作业常规:
1、做作业前学生要深入阅读教材,认真复习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把不懂的和似懂非懂的知识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完全解决。
2、教师设计学生作业时,力求精练,有针对性,严格控制作业量,学生作业要在自主自习时间完成,严禁抄袭。在充分思考的情况下,学生完成还有困难的题目,可留作课上与其他同学或老师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