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堂吉诃德形象分析1
堂吉诃德形象分析
摘要:堂吉诃德是欧洲长篇小说的先驱一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堂吉诃德》的主人公,是十六世纪西班牙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达者和实践者,是西班牙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塞万提斯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着力塑造的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他是西班牙文学乃至欧洲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形象之一。堂吉诃德形象之所以不朽,是由于他的高贵的美好的精神,本文首先对堂吉诃德精神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堂吉诃德形象的基本特征作了概括和总结,这些基本特征集中表现在:“履行我扶弱锄强的誓愿”;“坚持真理,不惜以性命来挥卫”;“幸福的世纪”;“人是天生自由的”;“这位游侠骑士什么都懂”等方面。最后文章对堂吉诃德形象作了全新的定位与深入的分析:“他活着是个疯子”;“死了是一个智者”;体现出双面魔镜:可笑又可敬的二重性形象。这一切都使堂吉诃德作为一个卓越的文学形象具有“永久的魅力”。
关键词:堂吉诃德塞万提斯艺术形象分析
诞生于17世纪初期西班牙的堂吉诃德,已经走过4个世纪的历史时空,生气勃勃地进入了现代世界,并且他的生命力不见衰弱,反而更富有活力,其精神愈加光辉,堂吉诃德是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因时间和地域的差异,不同的读者对堂吉诃德理解不同,看法不同。本文尝试对这一文学形象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一、堂吉诃德精神
堂吉诃德本是西班牙一个偏僻乡村拉·曼却的一个年约50岁的穷乡神,瘦高身材,穿着祖传的破旧盔甲,拿着长矛,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幻想做一名“游侠骑士“去漫游世界,探奇冒险。就这样,他走出了西班牙,穿过漫漫漠漠的历史,跨入整个环宇。今天看,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形象,反反复复出现在绘画、舞蹈、音乐、影视、小说、诗歌、戏剧等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之中。堂吉诃德已经世界闻名的艺术形象,人们不仅仅知道他,熟悉他,而且呼唤他,赞美他。法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政治活动家罗杰·加洛蒂的一间屋子里,单独放着一幅他最珍爱的名画,即手持长矛盾牌、骑着瘦马的堂吉诃德画像,并将此画印在他的《人的诺言》一书封面上。显然,加洛蒂不仅喜爱崇拜堂吉诃德,并且呼吁着世人学习堂吉诃德精神。
堂吉诃德形象之所以不朽,是由于他的高贵的美好的精神。他,单枪匹马坚持不懈、勇敢顽强地反对一切“妖魔鬼怪”与不合理的东西,并坚决同它们斗争;他至死在为人类社会的真善美而与假丑恶进行拼搏,尽管以他的愚狂而失败,但却是一种勇士的失败。正如同高尔基在《鹰之歌》中所赞扬的:“你固然死了„„可是在勇敢、坚强的人的歌声中你永远是一个活的榜样,一个追求自由、追求光明的骄傲的号召!我们歌颂勇士的奋起!”堂吉诃德形象已经摆脱了作者的束缚与局限,超越了当时的写作语境,走向了未来的大世界。他之所以为后代读者所接受,是因为他蕴含着与后代人共通的东西。小说中存在着一些“未定点”和“空白”,允许读者在阅读中去予以填充。笔者认为,《堂吉诃德》的永垂不朽i,主要在于它创造了一成功地创造了堂吉诃德的形象。
二、堂吉诃德形象的基本特征
堂吉诃德诞生在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文艺复兴时代,这个时代的巨人的突出特征是人本主义精神。让我们拨开堂吉诃德的滑稽可笑的表象,分析其复杂矛盾的性格,从他的思想、品性和行为来审视,理出他的基本性格。
1、“履行我扶弱锄强的誓愿”
当时的西班牙社会情况是不太平的。坏人横行,是非颠倒,民不聊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世。在堂吉诃德看来,“这年头,懒惰压倒了勤快,闲散压倒了工作,罪恶压倒了美德,傲慢压倒了勇敢”。因此,他认为“天叫我生在这个铁的时代,是要我恢复金子的时代,一般人所谓的黄金时代”。于是,他要以济贫救困、扶弱锄强为己任,肩负着扫除暴
行、申雪冤屈、改革弊端的义务,这就是他当游侠骑士的动机与目的。并且,他不光有思想,还以一腔热情与愚勇去行动。首次出马,他解救了一个被财主鞭打的牧童。见一伙人护送一辆马车,内坐一位妇女,堂吉诃德以为是一伙强盗抢了一位公主,立即上前拦截:“你们这些妖魔鬼怪的族类,马上放了“高贵的公主”,否则要对你们的“横行霸道,予以处罚”。途中,他遇到一队被押送去服苦役的犯人,听了他们的陈述后说道:“老天爷特意叫我到这个世界上来,实施我信奉的骑士道,履行我扶弱锄强的誓愿”。先是恳求押送者放了犯人,继之以武力行事,从而解救了所有苦役犯。当神圣友爱团为此要逮捕堂吉诃德时,他义正严词地讲道:“让戴锁链者以自由,释放囚犯,扶弱济贫,帮助受难者,你们竟把这称作拦路抢劫?虽然每一次侠举给他带来的是失败、伤痛,可他的追求是执着的,真诚的,无论其精神与行为,都是为着社会之公理,民众之甘苦。堂吉诃德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行动和言行一致。
2、“坚持真理,不惜以性命来挥卫”
堂吉诃德扮演的是“游侠骑士”的角色,他在不同的时间、场合发表了许多有关“骑士”、“骑士书”以及“游侠学”等见解,十分有意思,在他看来,“骑士”“是上帝派到世上来的使者,是为上帝维护正义的胳臂”。这个使命是神圣的,而且不同于其他圣徒的。骑士不是宣扬上帝主旨的说教者,而是维护正义的有力的“胳臂”,即惩治坏人坏事。作为一名真正的骑士,他须“得受晒、受冻,风里雨里、日日夜夜、或步行或骑马,一脚一个印地踏遍世界”。堂吉诃德不仅如此说,并如此这样做了。他所追求的不是享乐而是受苦。他十分强调骑士个人的修养,认为骑士“应该温文有礼,和气勤谨,不骄横,不傲慢,不背后议论人,最要紧的是居心仁厚”。这哪里是什么“骑士”,完全是仁人君子,人类中的优秀分子。
3、“幸福的世纪”
堂吉诃德第一次 出游,途中碰到一群牧羊人,他们一起共餐后,他高兴地说道:“古人所谓黄金时代真是幸福的年代、幸福的世纪。这不是因为我们黑铁时代视为至宝的黄金,在那个幸运的时代能不劳而获,只为那时候的人还不懂‘你的’和‘我的’之分。在那个太古盛世,东西全归公有。茁壮的橡树上,甜熟的果实累累满树„„那时一片和平友爱,到处融融恰恰„„表达爱情的语言简单朴素„„真诚还没有和欺诈刁恶搀杂在一起,公道还有它自己的领域„„”这是一种古朴的理想主义,曾是西方几代先贤哲人憧憬的社会景象,是他们对私有制、尔虞我诈、邪恶横行等现象的烟雾谴责的表现。自然,昔日那种原始“共产”观念与简朴的社会生活方式,是永远过去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复活”。但是“黄金时代”中大公、和平、真诚、开诚布公等,却是人类所应有的美好品性,也是千百年来许多西方有识之士宣扬、歌颂、追求、奋斗的东西,至今这些东西并未过时,并没有失去诱人的光彩。可见,堂吉诃德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代表着人类共同信仰的希望者。
4、“人是天生自由的”
堂吉诃德之所以要解救苦役犯,正如他向押送人讲明的:“我认为人是天生自由的,把自由的人当奴隶未免残酷。”显然,他的行为并不是猛撞的、胡闹的。在他看来,人的自由、平等的权利应受到尊重,这正是当时盛行的人文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当桑丘上任海岛总督前,堂吉诃德对他的一番告诫十分精彩。其中说道:“桑丘,你不妨夸说你的贫贱出身,你说自己世世代代是庄稼人,不会低了身份。人家瞧你不引以为耻,就不会来侮辱你。你宁可夸耀自己是贫贱的好人,不是富贵的坏人。贫穷出身升做教皇或大皇帝的不知多少„„”这在当时是多么可贵的思想!他还要桑丘处理案件时,“不能只听富人的声音,还该眼看穷人的眼泪”。
在爱情婚姻和男女关系方面,堂吉诃德本人是规矩和严肃的,他忠诚于自己理想中的“情人”杜尔西内娅。无论是客店女佣的错遇,还是公爵府中的阿尔迪西多拉的主动“求爱”,我们这位骑士决不动心。正如他所唱:“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已经占领了我的心,她的倩影磨灭不了„„就为品德可贵,始终不渝,一片坚贞。”他在处理这类纠纷时,主张
尊重妇女,男女平等,爱情自由。他支持玛塞拉个人的选择,制止众人迫害她;他还帮助巴西琉从财主手中获得自己心爱的人季德丽亚,阻挡了卡嘛丘一伙报复巴西琉的行为。
5、“这位游侠骑士什么都懂”
堂吉诃德形象的光辉,不单表现在惩恶扬善的行为方面,而且还闪耀于他的学识渊博方面。他不仅是一个骑士、武夫,还是一个学者、诗人。小说中,堂吉诃德针对不同的人们、事物、情况发表了许多精彩的议论。在桑丘就任海岛总督之际,他训诫桑丘如何治理政务,如何注意个人的身心修养:“首先得畏惧上帝,‘畏惧上帝,智慧自主’。有智慧就不会做错事。”“第二,你得观察自己,求自知之明;这是最难能可贵的”;“一心向往美德,以品行高尚为荣”;千万防止“随意判决案件”,“富人许愿送礼也罢,穷人的哭求哀告也罢,你总得尽力查明真相”;“审判案件,自己别动感情,弄得是非不明”等等。这一切,正如桑丘所说,“都是金玉良言”。
谁不说堂吉诃德“见识高明,志趣高尚”呢?他一有机会就滔滔不绝的发表许多如何做人的道理,涉及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爱情婚姻等。例如他十分看重“德性”,视作为人处世的一条重要准则:“品德恶劣的贵人就是大贱人”,“高贵以美德为准。好人尽管地位低,比地位高的坏人可敬可佩”等。这位骑士还谈到文艺,认为“戏剧是人生的镜子;我们自己的面貌和模范人物的形象,只有在戏里表现得最生动逼真。编剧和演戏的人把这面镜子随时供我们照鉴,这对国家大有好处”。他不仅喜爱和关心文学艺术,而且还作诗弹唱,颇有才华。
三、堂吉诃德形象的定位与分析
堂吉诃德是一个具有矛盾性和多重性的立体层构,作为一种典型,它蕴含和揭示了许多本质的东西,而这本质的东西 是穿透历史的,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他活着是个疯子,死了是一个智者”,耽于幻想,脱离实际已成为堂吉诃德的代名词而被世人所称颂。本文试就他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方面来论证他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1、“他活着是个疯子”
堂吉诃德是拉·曼却村庄一个五十开外的穷绅士,原名叫吉哈诺,穷困潦倒,闲暇无事,就钻进骑士小说中去,弄得神魂颠倒,着了迷决计要做名垂千古的游侠骑士,把忠君、护教、行侠、尚武作为信条。于是,他翻出曾祖传下的一付残缺不全的盔甲,用纸和浆糊将它修补一番,拿出一杆生锈的长矛,找来一匹毛病百出的老瘦马,选了邻村一位养猪姑娘作为自己献身的“意中人”,给她取名“达辛妮娅公主”,给自己取名为堂吉诃德。一切准备就绪,就选在烈日炎炎的十月的一个早晨。为冒大险、成大业、立奇功而外出行侠。荡游第一天的傍晚,人困马乏之时他来到了一家旅店,在他眼里旅店俨然是一座城堡,店老板就是领主,硬请老板封他为骑士。受封后他心花怒放,迫不及待走出旅店。在路上,他救了一个遭主人毒打的牧童,自认为这是骑士生涯的第一功,可是他一走,主人把牧童打了比先前要重十倍的鞭子。不久,他遇见一对商人,他要商人承认普天下只有达辛妮娅才是美女,结果被商人们打得趴在地上动弹不得,还是邻居把他像一具干尸一般横在驴背上送回家去。他的好朋友神父和理发师看得出他是受了骑士小说的毒害,便把他家中的骑士小说给烧了,并骗他“书被魔术师的法术摄走了”,这就激起了他重新出游与“魔术师”作对,扫除天下不平的欲望。这一次,他找了村里的农民桑丘·潘沙做他“侍从”,便在一个晚上偷偷离家开始第二次游侠。在郊野,眼前出现了几十架风车,他把风车当中巨人,举起长枪刺去,结果连人带马旋转到半空中,又被摔倒在地而动弹不得。他把羊群当作军队,挥动长枪向羊群冲杀,结果被牧羊人打掉了门牙,打断了肋骨。他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术师的头盔抢了过来。他打倒解差犯人,又让犯人去向达辛妮娅报告他的功业,反被犯人殴打,并抢去衣物。在客店里,他把盛红酒的皮袋当作巨人的头,挥剑乱砍,弄得红酒遍地流淌,最后,他的好朋友用计抓住了他,把他关在大笼子里押送回家,这才结束了他的第二次游侠。养病一个月后,他
又外出进行第三次冒险,见到一辆装着两头猛狮的车子,便令车夫打开狮子笼的门,他要和猛狮较量。后来,他被同村的学士参孙扮成的“白月骑士”打败,只好回到家中不再外出冒险。回到家中,他忧郁成疾,卧病不起。临死时神智清醒了,说:“现在知道那些书中写的都是胡说八道,只恨悔悟已迟。”他对骑士小说深恶痛绝,并立下遗嘱:不许他唯一的亲人、外甥女嫁给骑士,也不能嫁给读过骑士小说的人,否则不能继承他的遗产。
从堂吉诃德叙述的三次游侠的生活事件,我们看出他是个满脑子装着骑士小说离奇古怪的东西。怀着对骑士的狂热,他处处模仿骑士,以骑士为准,对现实失去了正确的判断。在他的眼里处处都有妖魔鬼怪,时时都是他仗义行侠、建功立业的机会。结果呢,无论什么事物到了他的脑子中都失去了原来的面目而变得离奇古怪:旅店变成了城堡,羊群变成了军队,风车变成了巨人,了法师的铜盆变成了魔术师的头盔,苦役犯变成了受害的骑士,小店主变成了长官,妓女变成了贵夫人。不顾一切地提着长矛乱刺乱砍,自以为救世救民,其实害人害己。人们认为碰上了堂吉诃德就是灾难临头。当他第二次见到被他从地主的皮鞭下“解放”牧童时,小牧童毫不客气地对他说:“我多么倒霉,总不如受您帮忙倒霉得厉害。但愿上帝诅咒您,诅咒世界上所有的游侠骑士!”他的种种游侠举动,居民们都祷告上天,对堂吉诃德等等一切骑士都要给以惩罚,不能给他们任何恩典。这对于他的荒唐举动不能不是极大的讽刺。堂吉诃德生活在十六世纪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西班牙,却执行十二、十三世纪英、法、德等封建制度全盛时期的盛行的骑士道,误以为游侠骑士生活可以任何社会经济形式并存,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堂吉诃德对于自己的错误还应付出严重的代价,因为他以为漫游的骑士是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同样的可以并存的,结果遭到了惩罚。”
2、“死了是一个智者”
堂吉诃德一出世便要在火枪盛行的时代里恢复骑士制度,这必然使他变成一个富有喜剧性格的滑稽可笑的角色。但这个形象绝不是古代封建骑士的简单再现,也不仅是一个夸张滑稽的闹剧角色,而更重要的他还是一个具有为理想而奋斗精神的智者和战士。他善良、温顺、正直、勇敢,富有理想和牺牲精神。他学识渊博,辩才宏大,思路清晰,能洞察社会的苦难,是一个为理想而奋斗的人文主义战士,是一个十分可敬可爱的人物。他生活在一个“可恶的年代”,看不惯“世道人心,一年不如一年”的社会现实。他一贫如洗,没有任何私有财务,在年过半百之时仍自愿担负起除暴安良的重任。他所理想的社会是“人还不懂‘你的’和‘我的’之分,东西全归公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平等自由,和睦相处的“黄金时代”。他向往自由平等,反对等级特权,同情被压迫人民。他认为“自由是天赋给人的许多最可贵的宝物之一,地下河海里所藏的一切宝贝都不能和它相比”。他认为“人是天生自由的,把自由的人当奴隶未免残酷”。因此,他解救牧童,释放苦役犯。他要求和桑丘·潘沙不分主子和侍从,同吃同住,不分你我,认为人的贵贱不取决于出身和血统,而取决于品德。他嘱咐桑丘去当“总督”之后,要关心穷人的疾苦,执法要公正仁慈,不要偏袒富人和接受贿赂,要亲自“视察监狱、屠场和菜市”。他对社会、战争、法律、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等都表现全新的认识。他把当今的法律与远古“黄金时代”的法律相比,反对形式的法制,暗示了只有政治清明法律才有公正的见解。他主张文官廉洁,武官勇敢。在婚姻问题上,他尊重妇女,主张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男女平等,反对封建势力对妇女的欺凌和侮辱。他认为骑士应该是既“懂得公平交易原则”的法学家,又是神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医学家,“会钉马蹄铁和修理鞍髻”,既勇敢、文雅,又有“坚持真理,不惜以性命捍卫”的美德。“为了自由,正像为了荣誉一样可以而且应当牺牲生命”,所以他以铲除人间的不自由不平等为己任,锄强扶弱,济世救人,打抱不平,以冒险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当他以为是跟坏人作斗争时决不顾惜生命,不怕打击,不怕讥讽,被打掉牙齿,摔断肋骨,削掉耳朵,关在笼子里,有时被人打得死去活来,遍体鳞伤,也不丧气,从不动摇,不以为苦,反以为荣,“胜败乃士兵家常事”,“干我们这一行,灾难都是免不了的”。不怕苦,不怕死,坚定不移为实
现理想而奋斗。这些正是他身上展现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堂吉诃德是十六世纪西班牙人文主义理想的表达者和实践者,是西班牙新兴的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是文艺复兴时期进步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之一。
3、双面魔镜:可笑又可敬的二重性形象
堂吉诃德是到底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一般都认为他是个复杂的、矛盾的、具有二重性格的人物。因为他“疯疯癫癫,滑稽可笑”。可又“具有崇高理想和渊博学识”的两个极端。塞万提斯开始时的意图是想把堂吉诃德写成一个滑稽可笑的、脱离实际的游侠骑士,但是,堂吉诃德一产生出来,就逐渐摆脱作者的控制,如同孩子长大起来离开父母走自己的路一样,他在广阔的历史天地里充分表现出自己的社会角色的思想行为,并逐渐成长起来,变得越来越高大,越来越可爱可敬了。
塞万提斯生活的年代正是西班牙发生剧变的大动荡时期,军事失利和国内暴政导致了西班牙的衰落,也引起了社会心理的变化,塞万提斯就一再声明,他写这部小说是为了讽刺当时盛行的骑士小说,要扫除它们的流毒。塞万提斯起笔之初,确实是以讽刺的手法刻画人物的。作者时时都用现实的真实情境去映照堂吉诃德心目中骑士游侠世界的想象,冷静地比较,在堂吉诃德昏昏然自以为是的时候,事实的真相就像位故装严肃的小丑,时不时地揭开堂吉诃德盖头巾的一角,让读者看到里面关于事实的观念是多么荒谬,突出了其行为的滑稽可笑,撕破了堂吉诃德复兴骑士道的梦想,让人看到了这种狂热念头的荒唐,从而产生喜剧性的效果,使人发出压抑不住的笑声。
但是,小说出版后的实际效果,超越了作者所声明的写作目的。随着读者对堂吉诃德这一文学形象理解的深入,尤其小说第二部的发表,堂吉诃德不再仅仅是可笑的角色。虽然堂吉诃德刻意要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成为封建时代的骑士,但作者塞万提斯并不把堂吉诃德当作一个封建骑士来刻画。如果我们把对他那些荒唐行动的嘲笑稍微压一压,暂时不去留意这个方面,我们就会为堂吉诃德那可贵的理想无一实现,为他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竟不能换回一丝半点积极的成果而感到遗憾,感到痛惜,悲剧性也就由此产生了。堂吉诃德的悲剧在于一个骑士游侠已成陈迹的时代试图复兴他的骑士道梦想,他找不到合适的时代和合适的方式;塞万提斯的悲剧在于在宗教裁判所火刑炽烈的西班牙及至欧洲看不到人文主义理想喷薄而出的曙光,堂吉诃德的悲剧也正是塞万提斯的悲剧的曲折表达。这一点,无意或有意地超越了作者当初的创作声明。于是,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同集于堂吉诃德身上。堂吉诃德这一形象也就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悲剧性审美感受和喜剧性审美感受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每一种审美效果的产生都须靠对方存在作为条件。
如果没有喜剧的一面,即没有那些荒唐可笑的行为,人们就会看不到堂吉诃德的抱负、理想的幻灭,不能产生出痛感,审美感受就停留,只体会到堂吉诃德精神的崇高。反过来,如果堂吉诃德身上没有悲剧的因素即理想成分,那么堂吉诃德的发疯胡闹也就失去了动力,他也就不会把风车看成巨人,也就不会有去刺杀的心思,喜剧效果无从产生;而且不把堂吉诃德的发疯胡闹提高到为理想奋斗这一永久的主题高度,读者就会很快厌倦他的胡闹,也就不能保证喜剧的生命力贯穿整个故事情节的始终。
当然,对于堂吉诃德这一形象的感染力的感受,不同的读者会获得性质、程度不同的审美观感,偏重现实的看到喜剧成分多些,如出版时西班牙的读者,人们对堂吉诃德报以笑声;偏重理想的看到悲剧成分重些,如海涅曾为堂吉诃德的种种失败而伤心流泪。这就像是一块八面玲珑的钻石,不同的视察角度,会发出不同的光彩。又如一面有魔力的双面镜,在这一面看到令人笑声一片的表演时,你却透过镜子看到另一面满脸忧戚的潜影;绕过背面,正视理想,以忧时伤时的眼光看过去,你又似乎看到了在找不到恰当的实现方式时不合时宜的狂热使一切变得荒唐滑稽。喜剧性,增强了这一文学形象的可读性、吸引力,完成了作者的浅层面的创作使命。悲剧性,标志着《堂吉诃德》对社会生活揭示的历史深度,概括出那
个时代的历史特征。这正是堂吉诃德形象的生命所在,堂吉诃德仍将凭着它性格的矛盾性,美感的奇妙的多重性而永久的葆有其艺术魅力。
时代对读者的作用不可低估。不同时代的社会现实、社会思潮、普遍的社会心理影响左右着读者对堂吉诃德的认识态度,促成不同时代堂吉诃德批评潮流的形成。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当需要正视现实的时候,读者会以现实的眼光来审视堂吉诃德,拿是否合乎实际、顺应历史这条标准来衡量他的行为,在他身上更多看到的就是滑稽荒谬、不合实际的特点;当时代需要理想,需要重新确立价值标准的时候,读者又会拿理想的尺度来衡量堂吉诃德,更多地把他作为一个代表着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崇高悲剧英雄。这表明,堂吉诃德性格明显的二重性始终能给人启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堂吉诃德性格在任何时代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有趣的堂吉诃德形象多义接受现象始终存在。他永远会被人嘲笑,也永远受人同情赞扬,他属于所有的时代!
第二篇:堂吉诃德人物性格分析
堂吉诃德人物性格分析
“读《堂吉诃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 看过了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不禁对作者笔下的主人公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感情。堂吉诃德的种种臆想,使他做出了很多可笑之事,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愚蠢和滑稽,而他对真理和正义的坚持和牺牲,又使我们自惭形秽。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啊„„
塞万提斯的杰作《堂吉诃德》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典型人物堂吉诃德,其形象丰富而生动,复杂而矛盾。他一会儿以荒诞不经的梦想家面目出现,一会儿又成了真理与正义的捍卫者;有时候觉得他既可笑又可怜,有时候却又觉得他既庄严又崇高。所以说,堂吉诃德的性格是诙谐滑稽与庄严崇高的二重组合,蕴涵着喜剧和悲剧两种因素。来看看这位骑士在自己臆想的世界中都干了些什么蠢事吧:这个瘦削的、面带愁容的小贵族,由于爱读骑士文学,入了迷,竟然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找到了一柄生了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头盔,要去游侠,锄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他雇了附近的农民桑丘?潘沙做侍从,骑了驴儿跟在后面。堂吉诃德又把邻村的一个挤奶姑娘想象为他的女公主。于是他以一个未受正式封号的骑士身份出去找寻冒险事业,他把穷旅店当作城堡,把妓女当成贵妇,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的头颅,把羊群当作魔法师的军队。在他眼里,处处有妖魔为害,事事有魔法师捣乱,因此他到处不分青红皂白,对着臆想出来的敌人横冲直撞,乱劈乱刺。结果,他所做的一切不仅算不上功绩,谈不上是帮助被压迫者脱离苦难的高尚行为,相反地,他给人们带来的是灾难,让自己受尽的是苦头。堂吉诃德是一个爱用幻想代替客观现实,并用幻想指导自己行动的喜剧典型。虽然心里很想锄强扶弱,维持正义,但是理想和现实脱节了,也就使得所作所为适得其反了,恰如一个拉着历史前进车轮却开着历史倒车的人物。他总是执迷不悟,硬把每次失败都归咎于魔法师的作对,而没有好好地反思自己到底哪里出错,由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荒唐的行为。所以,人们都认为碰上堂吉诃德就是遇着“最大灾难”,居民都祈祷上苍:“对不论什么时候出现在这世上的一切骑士都加以惩罚,不给他们恩典。”于是,这位可怜的骑士,就一路上挨人毒打,受尽世人的揶揄和讽刺。由于他总是脱离现实,沉迷幻想,不自量力地一味蛮干,做出一连串可笑荒诞的行为,故他行侠仗义活动显得十分荒唐,滑稽可笑。
他虽然是神智不清的,疯狂而可笑的,但他有着更加可贵的品质,有着无畏的精神、正直的心胸、对正义的笃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越疯疯癫癫,造成的灾难也越大,几乎谁碰上他都会遭到一场灾难,但他的优秀品德也越鲜明。也许小说最大的亮点也是最令人无法释怀之处就在于此吧,有着旁人没有的高贵品德,却做着令人捧腹的可笑之事。“《堂吉诃德》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发笑,则越使人感到难过。这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伏坏人是他的惟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拜伦是这样评价他的。“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是啊,是他的正直善良、嫉恶如仇,是他的单纯无知,天真幼稚使他发了疯。那些对骑士精神的膜拜,那些独自闯荡江湖,行侠仗义的念头,那些对美好爱情不切实际的幻想,那些令人捧腹的举动,那些执拗得有点可怜的坚持,皆是出自于堂吉诃德的正直和单纯。正直和单纯,无论是在怎样的时代,怎样的社会形态下,都是非常可贵的品质,但如果一个人同时具备了这两种品质,就注定他的一生不会平坦和顺利。因为正直,所以眼里容不得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狡诈。因为单纯,所以不能忍受那些受害者的沉默和旁观者的冷漠。他恨不得铲除人间丑恶,为实现心中的梦想义无反顾,甚至粉身碎骨。也许今天,似乎有很多人都能比堂吉诃德活的更加明白。他们一个个都是从加工厂定量批发出来的,相同的容貌,相同的嘴脸。他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却不愿为这些公义付出自己的,哪怕一丁点的努力。他们活着仅仅是为了生存,没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没有自己的性格,他们没有自己的信念,他们不知为谁而活,在他们眼中,公义只不过是一个为自己生活的更好的一个借口和工具,只要不伤及到自己的利益,就可以置公义于一旁,甚至利用别人的公义之心来为自己谋私利,这就是他们的生存哲学,这就是他们的“现实主义”,他们傻呵呵的看着堂吉诃德嘲笑他稀落他,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笑柄,一个悲剧。
如果把堂吉诃德放在我国作家的笔下,我想那一定是另一番情景。他依旧坚持正义,无所畏惧,然而不同的是他不再做一些令人发笑的蠢事,当然也不会有不切实际的奇情异想。他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英雄,行走江湖,行侠仗义,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敬仰,他的事迹被人传唱,他的美名被人传扬。中国式的英雄往往就是这样诞生的,他们的性格中往往不会有致命的缺点,例如侠肝义胆却一身傻气的郭靖,痴情一片却叛逆狂放的杨过,足智多谋却风流多情的楚留香等等,这些小小的缺点,不仅不会使他们有辱英雄的名誉,反而会为他们英雄的形象增添一点色彩,使其更加有魅力。如果这样的一切都照我所说,堂吉诃德也不过是武侠小说中的又一个英雄,最终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敬仰,但也终究注定会埋没在众多英雄之中,不会给人们留下如此多的遗憾和如此深刻的印象。
可以说恰恰是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那个即诙谐滑稽,又正直崇高的堂吉诃德,使《堂吉诃德》这部小说有了不息生命力。
第三篇: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外国文学史论文 2010级戏影
姓名:徐萌
学号:***
理想与现实的瓦解
——《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
一.《堂吉诃德》内容概况
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生活在乡下的穷乡绅、瘦弱的没落贵族因对古代骑士小说有着强烈的迷恋,开始模仿古代骑士那样用破甲驽马装扮起来,骑士就应该有一位贵妇人陪衬,他便找了一位丑陋的牧猪女做美赛天仙的崇拜贵妇,随后便又找了一个胖矮的农民桑丘做侍从,开始了3次周游全国,创建扶弱助强的骑士业绩。在外闯荡的日子中,堂吉诃德还按他脑中的古怪念头行事,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作敌军,把苦役犯当作受害的骑士,把酒囊当作巨人头,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闹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动不但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但都以闹出不少笑话,到处碰壁受辱,被打成重伤或当作疯子遣送回家为下场,直到最后才明白了“那些书上都是胡说八道,只恨悔悟已迟”,悲剧结尾。作者以一个人物对骑士文学的热衷以及做出的荒谬、可笑的事情,揭露了16世纪到17世纪初正在走向没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展现了人民的痛苦和斗争,并触及了政治、文化、道德等多方面的问题。巧妙的把堂吉诃德的荒诞离奇的幻想与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西班牙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给我们不仅展现了书中的场景,也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的画面。二.深受骑士文学影响的主人公堂吉诃德及人物分析
小说中的堂吉诃德受到了骑士文学很深的影响才在自己所幻想的情况下做出了很多可笑的事情,而当时的骑士文学已经逐渐衰退。在11世纪至12世纪左右,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欧洲的封建制度已经完全确立,封建主阶级的政治、经济的统治权也相对稳定,因此,骑士制度应运而生。随着骑士阶层地位的不断提高,在欧洲文学史上产生了反映骑士精神和生活方式的骑士文学。由于其崇尚战功冒险和典雅爱情的内容特点比较符合当时的审美需求,在文艺复兴蓬勃发展时期仍然在流行,骑士小说在西班牙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由于骑士阶层地位得到了提高,有了自己的精神生活,他们突破基督教的出世观念和禁欲主义,要求现世享乐,向往世俗的爱情,追求个人英雄主义的骑士荣誉和锄强扶弱的骑士精神以及温雅知礼的骑士风度等,在这种情况下,集中反映骑士阶层精神的骑
外国文学史论文 2010级戏影
士文学就应运而生了。塞万提斯的著作《堂吉诃德》也正是表现骑士制度衰落和骑士文学终结。
在《堂吉诃德》中,我们看到的堂吉诃德就是这样一个沉醉在骑士生活中的一个既可笑又可怜的人物,他会把一切生活中的人物事情幻想成骑士小说中人物,生活中充满了假想敌,想象着自己是一位大侠,追求自由,不被世俗束缚,秉着锄强扶弱的信念,却总是好心办坏事。而塞万提斯便是以这种讽刺夸张的手发,来批判社会,来展现当时的社会状况。
骑士文学的基本主题大都是封建骑士的建功立志、侠义冒险、崇拜贵妇人以及爱情至上等,所以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也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骑士原型,但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一个在黑暗腐朽、贫富悬殊的社会里,塑造出这样一个不畏强暴、为信仰坚持、立志扫尽人间不平的戏剧性人物堂吉诃德,鞭挞和嘲弄当时国家上层统治阶级,同情苦难中的人民。
堂吉诃德的行为虽然可笑,但他有他的信仰,并为之坚持。虽然《堂吉诃德》中人物的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十分的滑稽,而且主人公那种神经质的“勇敢精神”也让读者发笑,觉得他像是活在梦中、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愚人。但是换个思维角度去品味,又觉得作者同时通过这样一个滑稽人物的行为向读者传达另一种道理。虽然主人公获得不切实际,但他是始终是为了自己的一个信仰——骑士道,一个目标奋力向前,只是他的这种信仰不适合当时的那种社会,无法实现,换来的只是与社会的格格不入,但他无时无刻都体现出了他的正直、善良的本性,他几乎经历了所有现实中的困难与伤痛,但他仍没有动摇和退缩,仍然坚定地从事着他认定的事业。再换一个角度来看,或许是因为他太单纯了,在那个复杂黑暗的社会里,他那种骑士道精神是行不通的。
或许只有当他走进了骑士的思维中,他才如此荒唐,混沌,但只要走出那个思维里,他的表现、他的谈吐都显露出他别样的才华,并且他有着于他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闪耀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他的追求与他人不同,用中国的思维来说,他只想建立一个自己心中的大同社会,让自己变成一个全能型人才,当哪里有困难的时候就出现在哪里,他还要具有勇敢、文雅、胆大和为了“坚持真理,不惜以生命捍卫”等各种美德。堂吉诃德同情受侮辱受压迫的妇女,热情地支持追求个性解放的青年男女。他同时也认为人与人之间有贵贱之分,但贵与不贵不
外国文学史论文 2010级戏影
在血统,“美德为贵”。他要求即将上任总督的桑丘破除封建门阀等级观念,进行人道的司法改革,这些带有人文主义特色的思想,正好体现了作者塞万提斯的人文主义理想以及对现实的批判和否定态度。
堂吉诃德的性格是比较复杂。作者塞万提斯将社会新旧交替时的矛盾映射在了主人公的性格中,并通过主人公一系列的行为来凸显他性格的矛盾。最大的矛盾就是,他在清醒的时候,他对任何事物都有着自己卓越的见解,有着对自己追求的不懈动力,他面对任何情况都勇敢、执着,为了理想他不惜做出任何代价;但当他又陷入他的骑士世界里时,变得异常糊涂,单枪匹马向社会冲杀,各种骑士行为使得他成了一个滑稽可笑的“疯子”,每次冲杀还都是以可怜的结局收尾。清醒时的他与糊涂时的他性格截然不同,这种交替的性格使得他本身就充满了矛盾,但他最终还是清醒过来了,只是已经走向了生命的终结。三.现实的仆人桑丘和理想的主人堂吉诃德
另外,书中与堂吉诃德性格有着最明显区别的人就是他的仆人桑丘。他这一角色与主人公一角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桑丘最大的特点就是务实精神,头脑清醒,很少有幻想,对现实有判断力,这一点正是堂·吉诃德所不具备的。在他们游侠的生活中,面对同样的处境,两人的态度完全不一样。疯癫的堂吉诃德,表面愚钝但却很现实的桑丘,从外形到性格,到处理事情的方式,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桑丘有着自己的生活目标。他出身贫民,家境贫穷,企图通过给堂吉诃德当侍从,得到一个总督的官职,给自己的老婆女儿带来生活上的改变。所以他比较实际,处事冷静清醒,是一个活在现实的人,他有着农民的自私狭隘、胆小怕事、目光短浅,没有远大的理想,但也正因如此,他很现实。所以当他的主人活在幻想的世界,看到风车当做巨人,看到羊群当作大军时,他会努力提醒主人回到现实。每次堂吉诃德冒险前,桑丘都会劝阻,但都毫无效果,虽然每次的冒险都是在桑丘的意料之中,这也就利用桑丘的性格更加的凸显出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他又具备着农民的机智、善良和乐观精神,追随着主人,自己的思想也逐渐进步,也正是堂吉诃德的人文主义理想吸引了他,在他短短的任职期间,他的处事方法、忠于职守,使得民主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体现,这大都是从堂吉诃德那里所熏陶的,经历中所提炼出来的。
外国文学史论文 2010级戏影
桑丘虽然不喜欢主人的不切实际的骑士幻想,也有点懊悔跟了一个思想“疯癫”的主人,但随着两人经历了一些事情后,他也逐渐的了解了主人的为人,也开始因为主人的好心肠,虽每次总办错事,也喜欢上了他,虽没有得到自己想得到的生活,但对它的主人还是不离不弃,那种忠诚也是他身上很大的特色。四.《堂吉诃德》与《阿Q正传》两部作品都展现出了同一思想——精神胜利法
堂吉诃德从来不承认失败,并想出种种可笑的理由为自己辩护,被人打得趴地上的时候堂吉诃德也如此罗嗦:“是我一时冲动,和下等人动起手来,严重违反了骑士制度,上天以此作为惩罚,这都是我的错.....”他也不怕人们的议论、讥笑和咒骂,他说:“名人而不遭毁谤,那是绝无仅有的。”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到:“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的回去了。他们看似表面强大,却不直面自己的失误。这些情节都充满着强烈的“精神胜利法“在里面。
但在我看来,两人虽然都有用精神胜利法,但仍有差别。堂吉诃德是找出自己所谓的骑士原则,然后再把自己的过错对号入座的放入自己所为的原则中,来聊以自慰;而阿Q只是为了缓解自己不满的情绪,找点借口来安慰自己,说过也就忘了。两人都给人一种面对不利于自己的处境时,都活在了自我的世界里,用自己的想法来抚慰自己的感觉。
作者塞万提斯通过两种人物性格不同描绘,塑造了堂吉诃德和桑丘两个不朽的经典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开启了欧洲近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先河。
第四篇:《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节选)(Don Quixote)长篇小说,第一部1605
年,第二部1615年
[西班牙]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1616)
[导读]
米盖尔·台·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人气鼎旺的小说家、戏剧家、诗人,被称为欧洲近代长篇小说的先驱。1547年塞万提斯出生于一个跑江湖的贫困医生家庭。他20岁以前的生活经历鲜为人知,但从他作品中显现的深厚语言功底可以看出他曾受过良好的教育。1569年作为红衣主教的一名扈从,他出访意大利,结识了大批文人学士,阅读了大量经典著作,但这种优游岁月因随之而来的战争很快告终,他开始了戎马生涯。在1571年10月7日的勒班多海战中,他带病作战,骁勇无比,但左手致残,后世尊称他为“勒班多的独臂人”。后来,他经历过5年的俘囚生涯。退伍后,曾以卖文为生,但难以养家糊口,于是谋得税吏一职,却几度因违规或被诬而身受囹圄之苦。出狱后,一边为生计四处奔走,一边积极创作。然而他注定一生贫穷,即使出版了横亘天宇的《堂吉诃德》,也未能改变他零落藳莱的潦倒生活。1616年4月23日因水肿病在马德里去世。
在作者间歇性的创作生涯中,他本着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激情,创作了一部部传世之作:田园牧歌体小说《伽拉苔亚》(Galatea,1585)第一部;剧作如《努曼西亚》(Numancia,1584)、《八
出喜剧和八出幕间短剧》(Ocho Comedias y ocho entremeses nuevos nunca rcpresentados,1615);短篇小说集《训诫小说集》(Novelas ejemplares,1613);长诗《帕尔纳索斯游记》(Viaje de Parnaso,1614);还有由他遗孀出版的长篇小说《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蒙达历险记》(Persiles y Sigismunda,1617)等。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代表作,他曾自嘲此作是“在监狱里诞生的孩子”。全称为《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德·拉曼却》。其实,作者下笔前只想写一个短短的讽刺剧,但是,当笔尖滑行于纸间时,灵感汩汩涌来,第一部的出版迎来了一片叫好声。此后,伪续作的面世,与作者的前理解大相径庭,于是作者又在“发愤著书”中闪电式地完成了第二部。在谈此小说的创作初衷时,作者说,只想“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他成功了,以一支笔让读者觉得骑士小说味如嚼蜡,从此倒了胃口。然而,“形象大于思想”,一个集喜剧与悲剧、严肃与滑稽、庸俗与高尚于一身的堂吉诃德形象以破竹之势灌入了读者的思维空间。
在思想内容方面:一方面,作者痛击了骑士小说这颗毒瘤,同时,作者在不自觉地进行二度创作,对16世纪末西班牙日趋没落的社会景貌进行了鸟瞰式的巡礼,这是从小说中散发出来的强烈气味,可算得上是一部针砭时弊之作。
在艺术风格方面:第一,塞万提斯汲取了骑士小说“题材众多”、“运思奇特”、“形式自由”等艺术形式,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同时,对
骑士小说中体现的“骑士精神“(忠君、护教、行侠、爱情、荣誉)进行了无情地嘲讽,可谓是对骑士小说的讽刺的模仿,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第二,小说第一部采用了流浪汉小说惯用的“一条绳子”的结构形式及背景广阔的特长;第二部则用了复线结构和穿插艺术,这样在西班牙的现实社会背景下,中心人物堂吉诃德的游侠经历伴随了上至宫廷、下至村野的各色人等的活动,现实主义色彩浓郁,信息含量广阔而深远。第三,在塑造人物方面,作者运用了对称人物手法,通过与仆人桑丘在外貌、性格、思维方式等截然不同的对比中,揶揄、讽刺堂吉诃德。德国诗人海涅认为堂吉诃德和桑丘合起来才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第四,塞万提斯吸取了古希腊悲喜剧和当时西班牙民间闹剧的成分,使小说具有戏剧性的因素。第五,语言生动形象且富有表现力,亦庄亦谐,而且广泛地采用了民间的俗语、俚语和谚语(达220句以上),一洗过去骑士小说浮糜之文风,还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使读者闻其声,如见其人。
《堂吉诃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艺理论家等都曾对其圈点过,评语不可胜数,“堂吉诃德精神”、“堂吉诃德式的统治”、“堂吉诃德式……的征讨”等批评术语比比皆是。它冲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作品]
小说共二卷。第一卷写拉·曼却地方有个穷乡绅因沉迷于骑士小说,模仿骑士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先后三次出门游侠冒险。第一次单枪匹马出门,把客店误认为城堡,哀求店主封他为骑士。在路上
遇到一牧童被财主鞭打,他冲上前去解救牧童,但等他离开后牧童更是受尽虐待。后来遇一群商人他非要与他们一试高低,结果被打得遍体鳞伤,被送回乡里。第二次,他说服同村农民桑丘·潘沙作侍从一起出游,一路上干尽了荒唐事:把风车看成了巨人,持矛跃马冲上去,结果被风车高高挑起后重重地甩在了地上;把羊群看成了军队,用长矛乱刺一阵,被牧童扔掷的石块打伤。
后来他又把理发师的铜盆当成魔法师的头盔,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终于神父和理发师设计将堂吉诃德骗进笼子,送回了家。小说第二卷写堂吉诃德和桑丘第三次出游。把路上的当成自己的意中人;向狮子挑战;帮助一位美少女逃婚,与自己的心上人终成眷属;主仆二人受到公爵夫妇的捉弄,骑木马“飞天”,桑丘出任治理海岛……最后邻人参孙扮成白月骑士,打败了堂吉诃德,他只好回家休养。在他快要咽气时,方幡然醒悟,但为时已晚。临终前他告诫外甥女不得嫁给读过骑士小说的男人,否则将得不到遗产。
(杨绛译,选自《堂吉诃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版)
[细读]
堂吉诃德带着满腔的热情高高兴兴出门,自以为“是要冒大险、成大业、立奇功的”,却干尽了傻事,理想化为泡影。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个十足的疯子,在他身上充满着喜剧色彩。你看,那分明是两群羊,在对骑士小说走火入魔的他的眼里却成了两支结仇的军队,于是他策马举枪向其冲锋,被牧羊人用弹弓射来的石头打伤了两根肋
骨,他毫不气馁,反而更勇猛,最后,接连而来的石子打落了他一嘴的牙,他也从马上倒栽下来,躺在地上不得动弹。当侍从桑丘再一次告诉他是羊群不是军队时,他仍辩解说,是和他作对的魔法师把敌对的两军队变成了两群羊。在此,一位傻相可拘,被骑士小说弄得神魂颠倒的疯子形象浮出水面。每每遇到类似于此的滑稽、荒诞不经的情节,读者怎能不捧腹大笑?但笑过后,一抹悲凉之感徐徐上升。显然,塞万提斯以笑为出发点,却以眼泪和讽喻为指归,是一种“含泪的微笑”。拜伦深究堂吉诃德发疯的原因时指出,“《堂吉诃德》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发笑,则越使人感到难过。这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服坏人是他的唯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从此种意义上说,作品达到了“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境地。
塞万提斯不仅仅是同一个深迷骑士小说的人在进行诙谐的交锋,从他艺术象牙塔走出的堂吉诃德,以其深邃的寓意征服了不同时空的读者。别林斯基称堂吉诃德是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英法人器重的是堂吉诃德身上的理性、智慧和道德。的确,当他撇开中世纪骑士小说的踪迹而步入现实的轨道时,他那口若悬河的陈词说理中透露着一种人文主义意识,是一种超越常人的憬然醒悟。如他认为,只有通过锄暴安良,匡夫正义,才能使他所处的黑铁时代回归到有着淳朴大自然和不分“你的”“我的”的黄金时代;美德是世界上最闪亮的东西,它与地位毫无关系;只有流芳百世,才能死而无憾;在不断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中寻找人生的快乐;在自由、平等、理性、意志力、婚姻等方面都有其独到而精辟的见地。从此种意义上说,他是一个人文主义
思想的传播者。
堂吉诃德代表着一种坚定不渝的信仰。他追求理想时表露了一种执着的理念,播扬了一种抛头颅、洒热血的忘我牺牲精神。塞万提斯曾说,“信仰会使人产生幻想”,萌生一些“镜中花、水中月”的念头。在堂吉诃德看来,风车、酒囊、羊群都是恶魔鬼怪等黑势力的化身,而他的理想就是要彻底地根除他们,他时刻准备着为实现理想而上刀山,下火海,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一路走来,他意气风发,不怕别人的冷嘲热讽、挖苦讥笑;不怕被现实的围墙撞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眼冒金星。只因有一种信仰渗透了他的整个身心。诚如屠格涅夫评价的,“我们应当承认堂吉诃德的性格中有着崇高的自我牺牲的因素,只不过是从滑稽的方面来理解罢了”。
堂吉诃德是个人生活经验或感想的象征,从这个人物身上,读者能读出或正或反的一些人生体验。塞万提斯的叙述横跨两个世界:现实的世界和堂吉诃德脑海中远离现实的骑士理想世界,并且塞万提斯常模糊这两个并置世界的界限,让堂吉诃德一味地沉湎于虚妄的幻想中。最后,丧钟为他的理想而鸣。可以说,一方面,他那种徒劳的无奈和失望也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无法逃脱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他已成为那些理想与现实相脱离的人的代名词。作为一个典型形象,他在世界人物画廊中占有一席之地。
(金舒莺)
第五篇:探春形象分析
从与探春有关的意象来分析其人物形象
摘要:贾探春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一,是荣宁二府中独具一格的女性。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到了很多和探春息息相关的事物,这些事物的出现都不同程度上暗示了探春的性格和命运,本文拟从这些意象着手,来分析探春这一人物形象。
关键词:探春,意象,形象分析
《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眼中探春的形象是“ 削肩细腰, 长挑身材, 鸭蛋脸面, 俊眼修眉, 顾盼神飞, 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这个简短的肖像描写, 不仅点出了探春的美貌, 更凸显出探春确实是非等闲之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将诸多意象赋予在她身上。比如,大理石案,芭蕉客,白菊,玫瑰花,风筝,柳絮等。这些不同特色的事物和探春的言行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本文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具体分析探春的性格特征和命运悲剧。
一.大理石案,颜鲁公书法——男子的硬气与理性 在探春的秋爽斋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 左右挂着一幅对联, 乃是颜鲁公墨迹”。红楼梦里,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捏的骨肉。和女性的“柔”相比,男性的特征则为“硬”。像大理石案这种方正冷硬之物和颜鲁公书法的苍劲力道,似乎来代表男子更合适,然而它却被探春纳入屋中。这张大理石大案的冷硬的线条和恒定的温度,代表着探春性格中冷和硬的成分,那副颜鲁公书法的恢弘气势,代表着她的端庄大气,而这些特质突出表现在她理家的事情上。尤其是在舅舅赵国基的死亡抚恤金问题上。小说第五十五回有这么一段话:“若办得稳妥, 大家就安个畏惧之心,若少有嫌隙不当之处, 不但不畏伏, 一出二门, 还要编出许多笑话来取笑。”接手二奶奶王熙凤的摊子,作为庶出的女儿,探春的一言一行,都会被拿来与王熙凤作比较。府内人多嘴杂,稍有不慎,她苦心经营的主子地位就会崩塌,就像二姑娘迎春一样被奴才欺负到头上。然而,她毕竟不是“二木头”迎春,她是眼尖嘴快心直的“三刺玫”。刁仆们的为难,只能是刺激她性格中谨慎耿直严厉的成分的一剂增强剂。面对吴新登媳妇的为难,探春笑道:“你办事办老了的,还记不得,到来难我们。你素日回你二奶奶也现查去?若有这道理,风姐姐还不算厉害,也就是算宽厚了!还不快找了来我瞧,在迟一日,不说你们粗心,反像我们没主意了。”探春以其精明和干练,轻而易举地回了吴新登媳妇一军。成为奴才口中能和王熙凤这个“巡海夜叉”相匹敌的“镇山太岁”。即使是面对生母赵姨娘的强烈不满,她也能无私无惧,坚定立场。她的硬气在面对她瞧不上眼的人的时候鲜明的展现出来。
在贾探春身上我们也能看到属于男性的理性光辉。贾府的主子丫鬟,个个是吟诗作乐,能酒能文,满足于府中的伊甸园式的生活。作为贾府脂粉堆里的佼佼者,探春是唯一一个看到贾府泡沫般的繁荣,意识到并预言贾府衰败的人。她对抄检大观园的王熙风等人冷笑道:“ 你们别忙, 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 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 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 可知这样大族人家, 若从外头杀来, 一时是杀不死的, 这是古人曾说的‘ 百足之虫, 死而不僵’ , 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而起来, 才能一败涂地。”探春一方面愤怒于抄检大观园的荒唐与无理,另一方面,她也敏锐地意识到这一举动暗藏的危机。她理家的尽心尽力,对挽救贾府颓败之势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在贾府荣华富贵的背后,探春对这其中的你死我活, 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看得清清楚楚。正如探春在小说第七十五回中所说的: “ 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 一个个不像乌眼鸡, 恨不得你吃了我, 我吃了你!”这一席话正正说中贾府中险恶的人际关系和她的担忧。
探春在跟自己的生母赵姨娘争吵时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出,我早就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家,一句多话也没我乱说。”探春恨自己不能是个男子,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虽然是个女儿身,但她却长了副男人的心。她的清醒和敏锐使她不可能像其他人那样只满足于姐姐妹妹的儿女情长。
二.玫瑰花——封建女性的自尊与自卑 《红楼梦》借奴才兴儿之口评价探春说:“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花虽美,却长满了自我保护的刺。兴儿的话一语中的,道破探春命里最大的坎儿,也是她无法逾越的,无法改变的现实——庶出。对探春来说,她最大的硬伤便是她庶出的身份,生母赵姨娘那副愚妇的嘴脸和弟弟贾环那副小人嘴脸带给她的只能是耻辱。无论她理家时,办诗社时是如何的精明干练,无论在人前她是如何的端庄高傲,主子姿态,她都不得不在这件事上低头。她的敏感使她像带刺的玫瑰一样。当探春与生母赵姨娘争吵, 李纨说探春想要拉扯赵姨娘和赵家时, 探春马上反驳道:“ 这大嫂子也糊涂了!我拉扯谁?谁家姑娘拉扯奴才?他们的好歹, 你们该知道与我什么相干?”极度的自尊实际上也是极度的自卑,极度的反对实际上也是内在的心虚与软弱。庶出的身份使她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命运的变数之大,加之赵姨娘和贾环的为人根本入不了她的眼,所以她坚决撇清与赵姨娘的主奴关系。当涉及到舅舅的丧葬费时,探春说:“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做了九省的检点了, 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几句话将她对庶出的敏感与恼怒表达地淋漓尽致,看似无情,却又无奈。她的自尊不容许别人将她和赵姓拉扯在一块,她不仅想要自己忘掉庶出的底子,也希望别人能忘掉。
作为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庶出的烙印将伴随她一生,我们也不能期望她跳出阶级的圈子,因而她极度的自我保护也算是情有可原。有王熙凤的话为证:“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将来不知哪个没造化的挑庶正误了事呢,也不知哪个有造化的不挑庶出得了去。”探春对自己将来的婚嫁是有着明确的担忧的,因而她会自觉不自觉地去亲近依附王夫人,宝玉这样的大主,寻求高一级人物的庇护。《红楼梦》中当贾母因贾赦要娶鸳鸯而错怪王夫人时,在旁的王夫人与薛姨妈都不敢出声, 惟独探春敢站出来为王夫人辩护“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的事, 小婶子如何知道?”探春机敏的一句话, 不但维护了王夫人,而且也给贾母找着了台阶。探春曾经跟宝玉说过“我只管认得老爷和太太两个人, 别人我一概不管, 就是姊妹兄弟跟前, 谁和我好, 我就和谁好, 什么偏的庶的, 我也不知道, 论理我不该说她, 但她忒活愤的不像了。”探春的这番话,让我们看到她急于维护的尊者群体和对自我认知的地位。
三.风筝,柳絮——女儿的漂泊命 风筝历来是异乡游子的标志。在《红楼梦》中,有关探春有三次提到了风筝,分别是小说第五回宝玉在太虚幻境里看到的关于探春册子的画面“ 两个人放风筝, 一片大海, 一只大船, 船中有一女子, 掩面泣涕之状。”小说第二十二回写探春的谜语:“ 游丝一断浑无力, 莫向东风怨别离。”小说第七十回, 写探春放风筝断了线,和一喜字和另一只凤凰风筝绞在一起,飘摇而去, 这些都暗示了她风筝断线般远嫁的命运。探春的远嫁,也拉开了众人悲惨的命运,有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的两句诗为证:三春去(过)后诸芳尽, 各自去寻各自门”。
在小说的第七十回, 探春有半首《南柯子》:“ 空挂纤纤缕, 徒垂络络丝, 也难绾系也难羁, 一行东西南北各分离”。这咏的是柳絮,同时又是探春命运的自比。她的《分骨肉》曲:“ 一帆风顺路三千,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 ⋯ 从今分两地, 各自报平安⋯ ⋯ ”一个“闪”字,将一把辛酸泪抛洒在离别的江畔。真真是红颜女子“运偏消”。
判词有云: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的一生,有精干的性格,高洁的气质,也有末世的悲哀,庶出的慨叹,更有远嫁的无奈,一生难见的生别离。她有幸没有看到贾府的“忽喇喇大厦倾”,也不幸在末世里清醒。封建的堡垒中她是受害者,亦是遵守者。一代佳人,不过是大观园里的匆匆客,不过是时代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