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形象分析

时间:2019-05-13 06:4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宝钗形象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宝钗形象分析》。

第一篇:宝钗形象分析

宝钗形象分析

二、薛宝钗为什么会嫁给贾宝玉

(一)薛宝钗嫁给贾宝玉是前世定好的“金玉良缘”吗?

小说第四回交代,薛家进京,其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送薛宝钗来“待选”,或“聘选嫔妃”,或“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可是,到薛家进京之后,小说就再也没有提及这方面的事情。最大的可能就是薛宝钗“落选”了。也就在这时,薛宝钗配有金锁的消息出现了。这说明什么?说明薛家第一目标是指望宝钗入选的,现在,第一目标落空,就要去“追求”第二目标咯。而这第二个目标,当然就是贾宝玉。

为了把宝钗嫁给宝玉,薛姨妈和王夫人应该进行了精心的谋划。

第一,小说第七回,薛姨妈让周瑞家的去给姑娘们送花,送到黛玉那里时,刚好宝玉也在场。“宝玉问:‘宝姐姐在家做什么呢?怎么这几日也不过这边来?’周瑞家的道:‘身上不大好呢。’”请注意,宝钗虽然住在贾府,但已经好几日没有过来了,原来是“病”了。在我看来,这个病恐怕是“心病”,就是宝钗落选了。而这几日的“谋划”,才传出个生病的消息作为搪塞以及铺垫。宝钗真的病了吗?小说第八回写宝玉两天后去看宝钗的时候,她却正在做针线活呢,而且,从对宝钗的描写来看,气色很好,根本就没有“病过”的痕迹:“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髟赞}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根本就是一个健康美丽的少女形象。而接下来的对话就更有意思了。“宝玉问:‘姐姐可大愈了?’宝钗抬头只见宝玉进来,连忙起身含笑答说:‘已经大好了,倒多谢记挂着。’”大病方有大愈之说,薛宝钗怎么看也不象病过的人,更不象大病过的人。如果说宝玉的问话是出于信以为真的话,宝钗的回答就大有问题了,说是已经“大好”了。这说明宝钗在无意中撒了个大谎。读这段文字,我们能够很明显感觉到曹雪芹在行文时的“不痛快”,文字也有尖刻锐利之气,很典型的就体现在对于宝钗的评价上:“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把一个刚撒了谎的人以及别人对她的评价并列在一起,已经非常鲜明的表明了曹雪芹的态度。

第二,金锁出场经过了非常精心的铺垫。说宝钗“生病”是铺垫,当然是要引宝玉过来看视。而宝玉也果然来了。于是宝钗便“开门见山”地说要看看那块著名的“宝玉”了。而看的结果,却是引来丫鬟莺儿的一句貌似随便的闲话,进入主题。而且“引话”的方式就象是一场预先排练好的话剧场景:“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赏鉴赏鉴。’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请注意“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 口内念道”、“念了两遍”、“ 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以及“莺儿嘻嘻笑道”等句子,是多么的“刻意”、“雕琢”和“程式化”,不知道背后商量排练了多少回。而接下来宝钗的欲擒故纵“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本来有字,偏说没字,明摆着是要增强宝玉的好奇心。问题的关键在于,一边说没有趣味,一边“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掏出了金锁。言语的轻慢和动作的急迫昭然若揭。

第三,薛姨妈的态度热情得过分。从曹雪芹小说整个前八十回甚至包括高鹗的后四十回续本,在薛姨妈与宝玉的交往中,这次探视是薛姨妈对宝玉最热情的一次。且看小说的描写:“宝玉忙请了安,薛姨妈忙一把拉了他,抱入怀内,笑说:‘这们冷天,我的儿,难为你想着来,快上炕来坐着罢。’命人倒滚滚的茶来。”一个“我的儿”已经把那种赤裸裸的目的表露无疑了。

第六,金锁上的铭言与宝玉上铭言的恰如对联。宝玉上面的铭言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而金锁上的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难怪宝玉一见就大叫:“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此时,聪明的“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一面又问宝玉从那里来。”

第七,癞头和尚居然“一反常态”。我们知道,癞头和尚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其任务就是“点醒”和“渡引”众人“看破红尘”。无论是在面对甄英莲、甄士隐,还是黛玉、贾瑞,都是要“引”他们“看破红尘”。比如,对甄英莲时说的是:“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舍我罢,舍我罢!”对黛玉则是“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可偏偏只有在宝钗这儿,却是赠她吉祥物和吉言,要保佑她在尘世中婚姻的美满和人生的幸福,不仅违反了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超度众生”的初衷,甚至可以说是“反常”。因此,这个癞头和尚要么就是“冒充”的,要么就是“杜撰”出来的。而且,我们必须注意到,黛玉说自己癞头和尚的经历是在刚到贾府的第三回,而薛宝钗说的自己癞头和尚的经历是在第八回,有先后之别,恰如宝玉与金锁一样,这便有了或者抄袭或者篡改的机会。再者,黛玉说的癞头和尚的内容和宝钗说的癞头和尚的内容竟然如此“针锋相对”——出家与成家。而黛玉的经历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坦然说的,宝钗的经历则是在与宝玉单独相处的特殊环境里“遮遮掩掩欲言又止”说出来的。

第十,薛姨妈终于忍不住跳出来。看着贾母对林黛玉如此宠爱,几乎是与宝玉平起平坐,薛姨妈终于忍耐不住,由幕后跳到了前台。小说第二十八回写道:“往日”薛姨妈“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这样,金玉良缘的传言终于正式浮出水面。小说第三十四回,薛姨妈、宝钗、薛蟠因为宝玉被打吵嘴的时候,薛蟠的一番话就更加可明白了,他说:“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

小说第四回交代,薛家进京,其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送薛宝钗来“待选”,或“聘选嫔妃”,或“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可是,到薛家进京之后,小说就再也没有提及这方面的事情。我赞同刘心武先生的理解,就是薛宝钗“落选”了。也就在这时,薛宝钗配有金锁的消息出现了。这说明什么?说明薛家第一目标是指望宝钗入选的,现在,第一目标落空,当然就要去“追求”第二目标咯。而这第二个目标,当然就是贾宝玉。

第三,薛宝钗真的“病”了吗?小说第七回,薛姨妈让周瑞家的去给姑娘们送花,送到黛玉那里时,刚好宝玉也在场。“宝玉问:‘宝姐姐在家做什么呢?怎么这几日也不过这边来?’周瑞家的道:‘身上不大好呢。’”请注意,宝钗虽然住在贾府,但已经好几日没有过来了,原来是“病”了。在我看来,这个病恐怕是“心病”,就是宝钗落选了。而这几日的“谋划”,才传出个生病的消息作为搪塞以及铺垫。宝钗真的病了吗?小说第八回写宝玉两天后去看宝钗的时候,她却正在做针线活呢,而且,从对宝钗的描写来看,气色很好,根本就没有“病过”的痕迹:“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髟赞}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根本就是一个健康美丽的少女形象。而接下来的对话就更有意思了。“宝玉问:‘姐姐可大愈了?’宝钗抬头只见宝玉进来,连忙起身含笑答说:‘已经大好了,倒多谢记挂着。’”大病方有大愈之说,薛宝钗怎么看也不象病过的人,更不象大病过的人。如果说宝玉的问话是出于信以为真的话,宝钗的回答就大有问题了,说是已经“大好”了。这说明宝钗在无意中撒了个弥天大谎。读这段文字,我们能够很明显感觉到曹雪芹在行文时的“不痛快”,文字也有尖刻锐利之气,很典型的就体现在对于宝钗的评价上:“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把一个刚撒了谎的人以及别人对她的评价并列在一起,已经非常鲜明的表明了曹雪芹的态度。

第四,金锁出场经过了非常精心的铺垫。说宝钗“生病”是铺垫,当然是要引宝玉过来看视。而宝玉也果然来了。于是宝钗便“开门见山”地说要看看那块著名的“宝玉”了。而看的结果,却是引来丫鬟莺儿的一句貌似随便的闲话,进入主题。而且“引话”的方式就象是一场预先排练好的话剧场景:“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赏鉴赏鉴。’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请注意“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 口内念道”、“念了两遍”、“ 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以及“莺儿嘻嘻笑道”等句子,是多么的“刻意”、“雕琢”和“程式化”,不知道背后商量排练了多少回。而接下来宝钗的欲擒故纵“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本来有字,偏说没字,明摆着是要增强宝玉的好奇心。问题的关键在于,一边说没有趣味,一边“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掏出了金锁。言语的轻慢和动作的急迫昭然若揭。

第五,薛姨妈的态度热情得过分。从曹雪芹小说整个前八十回甚至包括高鹗的后四十回续本,在薛姨妈与宝玉的交往中,这次探视是薛姨妈对宝玉最热情的一次,那种感觉就象遇见了“救星”一样。且看小说的描写:“宝玉忙请了安,薛姨妈忙一把拉了他,抱入怀内,笑说:‘这们冷天,我的儿,难为你想着来,快上炕来坐着罢。’命人倒滚滚的茶来。”一个“我的儿”已经把那种赤裸裸的目的表露无疑了。接着,她便支使宝玉进里屋看宝钗。“薛姨妈道:‘可是呢,你前儿又想着打发人来瞧他。他在里间不是,你去瞧他,里间比这里暖和,那里坐着,我收拾收拾就进去和你说话儿。’”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点:

1、按照礼节,既然已经病好了,宝钗是应该主动出来打招呼的,而宝钗素来是最懂礼节的,可今天偏不;

2、薛姨妈让宝玉进里屋看宝钗,实际上是为他们俩独处,为引出“金玉良缘”创造机会。而她老人家始终就不曾进来,在外面“偷听”到也未可知。

第六,金锁上的铭言与宝玉上铭言的恰如对联。宝玉上面的铭言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而金锁上的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难怪书呆子宝玉一见就大叫:“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好了,目的达到。有了宝玉上面众所周知的上联,要对个下联,岂不是易如反掌。此时,聪明的“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一面又问宝玉从那里来。”多么老练的宝钗,既然目的已经达到,就不能“演”得太过,适可而止,因此,在这时打断莺儿真真是掌握到了火候,既增强了宝玉或者继续探究或者四处张扬的好奇心,也为下一次继续演绎“金玉良缘”埋下了伏笔。

第七,癞头和尚居然“一反常态”。我们知道,癞头和尚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其任务就是“点醒”和“渡引”众人“看破红尘”。无论是在面对甄英莲、甄士隐,还是黛玉、贾瑞,都是要“引”他们“看破红尘”。比如,对甄英莲时说的是:“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舍我罢,舍我罢!”对黛玉则是“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可偏偏只有在宝钗这儿,却是赠她吉祥物和吉言,要保佑她在尘世中婚姻的美满和人生的幸福,不仅违反了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超度众生”的初衷,甚至可以说是“反常”。因此,这个癞头和尚要么就是“冒充”的,要么就是“杜撰”出来的。而且,我们必须注意到,黛玉说自己癞头和尚的经历是在刚到贾府的第三回,而薛宝钗说的自己癞头和尚的经历是在第八回,有先后之别,恰如宝玉与金锁一样,这便有了或者抄袭或者篡改的机会。再者,黛玉说的癞头和尚的内容和宝钗说的癞头和尚的内容竟然如此“针锋相对”——出家与成家。而黛玉的经历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坦然说的,宝钗的经历则是在与宝玉单独相处的特殊环境里“遮遮掩掩欲言又止”说出来的。

第八,王夫人的急切心态引人注意。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就在黛玉在第三回“抛父进京”之后,王夫人便频繁向薛姨妈发出了到贾府来住的信号,用薛姨妈的话,就是:“况这几年来,你舅舅姨娘两处,每每带信捎书,接咱们来。”王夫人为什么那么急?当然是因为已经来了个深得贾母宠爱的林黛玉,而种种迹象表明,贾母有心要把这两个“冤家”弄到一块儿。

第九,“联姻”是王夫人巩固自己地位的重要手段。贾赦的儿子贾链娶了王夫人的侄女王熙凤的结果,就是王夫人掌控了整个荣国府,不仅如此,还实现了“垂帘听政”。要不是上面还有个贾母,王夫人就可以坐到荣国府“第一夫人”了。现在,她唯一的儿子,如果再娶了自己的亲侄女薛宝钗,那么试问将来之荣国府,竟是谁人之天下?就为了这,王夫人也是赞同“金玉良缘”的,是希望宝玉和宝钗结婚的。

第十,薛姨妈终于忍不住跳出来。看着贾母对林黛玉如此宠爱,几乎是与宝玉平起平坐,薛姨妈终于忍耐不住,由幕后跳到了前台。小说第二十八回写道:“往日” 薛姨妈“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这样,金玉良缘的传言终于正式浮出水面。可是,我们必须注意细节,就是宝钗、薛姨妈以及莺儿的说法竟然都不一样,莺儿说的是那八个字是“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到了薛姨妈那里就成了“金锁是个和尚给的”,而宝钗则是说“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可见连“证词要一致”都没有做到。而且,这样的告白,王夫人和薛姨妈姐妹之间孩子的事情,早应该知道了,为什么现在要当回事情的说?说是王夫人与薛姨妈演双簧也未可知的。更可笑的,到了小说第三十四回,薛姨妈、宝钗、薛蟠因为宝玉被打吵嘴的时候,薛蟠的一番话就更加可明白了,他说:“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天哪,妹妹的事情,哥哥竟然不知道,要妈来告诉,这是什么道理?

综上所述,联系这10大值得注意的反常“意味”分析,我以为,所谓的“金玉良缘”就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她从薛宝钗“落选”那天就开始了,而且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策划,其目的就是要扼杀宝玉和黛玉的爱情,进而成就宝玉和宝钗的婚姻。就这样,在王夫人、薛姨妈、薛宝钗、莺儿(好有趣味的名字,果真如夜莺一般能说会道呀)以及周瑞家一干“王家人”的精心策划下,一场金玉良缘的传言就在贾府乃至四大家族传播开来,明确的暗示着宝钗和宝玉的婚姻。无疑,这给正在情窦初开但尚处于懵懂无知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带来了巨大而无形的压力,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小说自第十九回以后,就频繁描写了二人因为“金玉良缘”传言而多次误解、争吵的场面。而且,这种影响甚至传到了皇宫贾妃那里,在贾妃的赐物里,每次都是宝玉和宝钗的一样,而黛玉只和迎、探、惜春的一样,这种压力,不惟黛玉感到了,宝玉也感到了(他老问为什么这样?),林黛玉的“小心眼”是与薛宝钗的“厚道”形成鲜明对比的。但是,在我看来,认为薛宝钗“厚道”的朋友,同样是出自一种“误读”。

为什么这样说?

首先,薛宝钗非常善于“嫁祸于人”。小说第二十七回,写薛宝钗贪恋一对美丽的蝴蝶,恰好听到丫环红玉和坠儿正在商量如何帮红玉与贾芸“以帕传情”。就在快被红玉和坠儿发现的时候,薛宝钗因为担心“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所以立即“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故意装作才过来找林黛玉,口里喊着“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又反客为主,问红玉与坠儿是否看见黛玉,成功而巧妙的把自己不慎发现这件事情的危险和责任全部推给了并不在场的林黛玉,使红玉和坠儿把隐藏的怨恨全部转嫁到了林黛玉身上。且看红玉是怎么说的:“若是宝姑娘听见了,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漏了风声,怎么样呢?”

如此的善于明哲保身和嫁祸于人,不知道和“厚道”能否沾边?而事情最大的可悲就在于,心计如此深的薛宝钗偏偏赢得了“厚道”的美名,单纯的林黛玉却得了个“刻薄”的名声,看来,有的时候,群众的眼睛也未必就是“雪亮”的。

其次,薛宝钗骨子里很“冷酷”。

在薛宝钗来到贾府时,就通过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对话交待过薛宝钗吃一种叫“冷香丸”的药,这种药显然是曹雪芹先生杜撰的,意图是通过药来揭示吃药人的性格,那就是“冷”。小说第三十二回,写金钏因被王夫人撵出去而投井自尽,且看薛宝钗对王夫人的劝解:“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这一番话,不仅把王夫人的责任洗脱得一干二净,还反认为金钏是个“糊涂人”而已,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被高明的薛宝钗同志“巧言令色”的“抹杀”了。在这里面,我们同样没有看到薛宝钗的厚道,而只看到了和王夫人一脉相承的“冷酷”。

其实,说起来,薛宝钗和王夫人在性格上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反倒不象她自己的母亲薛姨妈那样咋咋呼呼的,真正应了“侄女仿姨妈”的老话,比如沉默寡言,比如工于心计,比如明哲保身,比如善于推卸责任等等,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也是王夫人喜欢薛宝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三,薛宝钗的厚道是“装”出来的。在我看来,厚道只是薛宝钗的一种“生存手段”。我们必须看到,在大观园的女孩子里,薛宝钗年龄是最大的,自然得有个姐姐的样。如果她真的要去和林黛玉斗嘴的话,那么得不偿失的只是她,因为林黛玉整整比他小了三岁。因此,对于林黛玉的冷嘲热讽,她只能忍,一来自己确实参与了算计林黛玉的阴谋,小不忍则乱大谋;二来自己年龄比林黛玉大,当然只能让着林;三来由于贾母对林黛玉的宠爱,薛宝钗也只有通过忍让方能挽回一些局面。

第四,小说里没有一处正面描写薛宝钗厚待下人的。

就是这个被贾府下人称为“厚道人”的薛宝钗,小说里竟然没有一处正面描写过她善待下人的场景。其实,薛宝钗的最大好处就是与下人“保持距离相安无事”(其实这恰恰就是一种等级观念的体现)而已,说她对下人有多好,却不见得。倒相反,是“小心眼”的林黛玉在对待下人的时候表现出“难得的善良与平等”。

但是,在薛宝钗身上同时还具有更多的难得而可贵的优秀品质,不然,按照曹雪芹的标准,她是无法和林黛玉并列第一的。

那么,薛宝钗到底有那些过人之处呢?

第一,是宽容忍让。

这一点,我已经在另外的文章中论述过了,无论是面对贾宝玉的“失言”,还是面对林黛玉的“讽刺”,还是面对丫环的“玩笑”,薛宝钗都能顾全大局,适可而止,忍字为先,永远不会把局面闹到不可收拾,让大家难堪。这无疑是薛宝钗迥异于众人的一点。

第二,是才华出众。

这一点,几乎已经不需要论述,无论是诗才、学识、修养甚至口才,薛宝钗都是“超一流选手”,并不在林黛玉之下。

第三,是干练精明。

大家一定还记得贾母要惜春把大观园画出来的事吧,这不仅难煞了惜春,也愁坏了宝玉和众姐妹,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薛宝钗却有条不紊的拿出了解决办法,那种处理事情的条理性,那种遇大事不慌乱的品质,真的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而这,是薛宝钗远远胜过众人乃至林黛玉的。还有探春暂时代理荣国府事务的时候,宝钗的协助是非常得体而且得当的。

第四,是自尊自爱。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我们说薛宝钗参与到“金玉良缘”的阴谋中是她难以洗刷的污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场阴谋中她也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优点。

首先,她是被迫参与“金玉良缘”阴谋的。小说虽然没有明写,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细节感觉到,薛宝钗对于这场行动是持保留态度的,而且,她是在还不了解贾宝玉和林黛玉已经有“一段真情”的情况下参与的。一方面是她确实喜欢贾宝玉,另一方面是因为薛宝钗是个非常孝顺和听话的孩子,妈妈和姨妈王夫人的话她是不可能不听的。

当她感觉到“金玉良缘”的实施已经伤害到自己的自尊时,她已经有明显的反感情绪。小说第二十八回写贾妃端午节赐众姐妹礼物,独她和宝玉的礼物是一样的,这对于薛宝钗来说,本是件好事情。可是,宝钗的态度却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宝钗为什么会这样?她当然知道妈妈和姨妈王夫人为了促成她和宝玉已经游说过贾妃了。但是,她薛宝钗是不赞成这样做的,因为这已经破坏了她和林黛玉之间竞争的“平等性”,因为薛宝钗也是一个出色的、美丽的、才华出众的女孩儿,即便她要争,也要凭自己的魅力取胜,而不是靠“以大欺小”和“仗势压人”或者“耍阴谋诡计”,这就是薛宝钗和薛姨妈、王夫人的最大区别,也就是说,薛宝钗是有很强的自尊心的。

再次,当她感觉到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真情之后就已经决定放弃退出了。小说第三十六回写贾宝玉被打后薛宝钗来探视,刚好听到了贾宝玉的一段梦话,是这样写的:“这里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薛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这段描写,对于薛宝钗对贾宝玉的感情变化十分关键。在此之前,包括就是这次探视,薛宝钗虽然反感母亲和姨妈使用的过分手段,觉得“没意思”,但从她个人的角度来说,她也是喜欢贾宝玉的,也想争取这门婚事的,毕竟贾宝玉是男人中难得的体谅爱护女孩子的“奇男子”,之前宝玉被打,薛宝钗也曾亲自送药、含泪探视,说明她对宝玉是有感情的。但是,此时一个“怔”字,已经表明薛宝钗意识到了贾、林二人的真挚感情,了解了贾宝玉的真实想法,原来贾宝玉的真爱是林黛玉,而这个“怔”字也暗含着薛宝钗的意想不到、吃惊以及痛苦,从此,她便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感情和位置了。在此之后,细心的朋友就可以发现,她对宝玉和黛玉,多了一份坦然,多了一份理解,也多了一份关爱(比如宝钗审林黛玉说《西厢记》诗词的事以及后来劝林黛玉养好身体并和林黛玉和好如初)。

还有,当她在清虚观目睹贾母破解“金玉良缘”之后,心里难过并且已经开始萌生退意的时候,并不知情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还来“挑衅”,薛宝钗也毫不犹豫的反击(见第三十回薛宝钗讽刺贾、林二人“负荆请罪”),这份真挚自然的“愤怒”以及对贾、林的关爱之情,说明,坚强、自尊、聪明、果敢的薛宝钗已经决定丢开自己的感情而成全那一对苦命情人了。直到第四十五回薛宝钗主动和林黛玉交心,取得了和解,薛宝钗才终于完成了自己艰难而痛苦的感情选择。

再次,她不仅退出而且决定帮助林黛玉促成与贾宝玉的婚事。小说第五十七回,继薛宝钗和林黛玉和好之后,薛姨妈对林黛玉的态度也发生明显的变化,不仅要认林黛玉作女儿,而且要为林黛玉向贾母提亲,促成黛玉和宝玉的婚事。至于薛姨妈真的是否想为林黛玉提亲暂且不说,但薛宝钗的诚意却不可怀疑,她不仅做通了母亲的工作,而且促使母亲去多关心林黛玉这个苦命的没娘的孩子,从此以后黛玉与宝钗更是以“姐妹”相称,而黛玉称薛姨妈为“妈”,这就体现了薛宝钗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小说是这样写的,薛姨妈说:“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林黛玉先还怔怔的,听后来见说到自己身上,便啐了宝钗一口,红了脸,拉着宝钗笑道:“我只打你!你为什么招出姨妈这些老没正经的话来?”宝钗笑道:“这可奇了!妈说你,为什么打我?”紫鹃忙也跑来笑道:“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太太说去?”紧接着,贾母因为老太妃去世要去守孝,就把林黛玉托付给了薛姨妈,而且是“十分喜悦放心”,薛姨妈也真的搬来和林黛玉同住,照料林黛玉。应该说,薛姨妈能如此对待林黛玉,都是薛宝钗的功劳。

试想,一个并不比林黛玉差的女孩子,一样喜欢贾宝玉,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支持她的人势力更大,她完全可以“胜之不武”,可是,她偏不,她懂得感情的可贵,她懂得珍惜自己的感情,也懂得珍惜别人的感情,她理解自己的痛苦,更理解林黛玉的痛苦,于是,为了成全真正相爱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这个美丽而自尊的女孩,最终选择放弃,选择面对现实,选择成全别人,这同样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和情怀!试想我们在处于这种矛盾和痛苦的抉择时是否能够像薛宝钗一样出色呢?

薛宝钗因为想跟宝玉成亲也干过几件糊涂事情,但难能可贵的是,薛宝钗在明了了贾宝玉玉与林黛玉的真情以及贾宝玉真爱林黛玉以后,经过反思以,她超越了贾宝玉关于女孩的定论,不仅决定退出与林黛玉的竞争,而且和黛玉成为好姐妹,并且一心一意要帮助林黛玉与贾宝玉结合。很显然,经历过与林黛玉一起抢夺贾宝玉的 “爱情炼狱”之后,薛宝钗真正的“凤凰涅磐”了。她凭借自己深厚的学识修养、道德修养以及坚强的意志和博大的胸怀,最终战胜了自我。

难怪,曹雪芹要把薛宝钗与林黛玉并列为《红楼梦》奇女子中的第一人选。薛宝钗,尽管有她的缺点,但她在关键时刻作出的可贵选择确乎无愧于这样的地位!因此,对于薛宝钗这位“奇女子”,我们给与的尊敬和爱怜,绝不应该亚于林黛玉!

第二篇:探春形象分析

从与探春有关的意象来分析其人物形象

摘要:贾探春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一,是荣宁二府中独具一格的女性。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到了很多和探春息息相关的事物,这些事物的出现都不同程度上暗示了探春的性格和命运,本文拟从这些意象着手,来分析探春这一人物形象。

关键词:探春,意象,形象分析

《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眼中探春的形象是“ 削肩细腰, 长挑身材, 鸭蛋脸面, 俊眼修眉, 顾盼神飞, 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这个简短的肖像描写, 不仅点出了探春的美貌, 更凸显出探春确实是非等闲之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将诸多意象赋予在她身上。比如,大理石案,芭蕉客,白菊,玫瑰花,风筝,柳絮等。这些不同特色的事物和探春的言行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本文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具体分析探春的性格特征和命运悲剧。

一.大理石案,颜鲁公书法——男子的硬气与理性 在探春的秋爽斋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 左右挂着一幅对联, 乃是颜鲁公墨迹”。红楼梦里,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捏的骨肉。和女性的“柔”相比,男性的特征则为“硬”。像大理石案这种方正冷硬之物和颜鲁公书法的苍劲力道,似乎来代表男子更合适,然而它却被探春纳入屋中。这张大理石大案的冷硬的线条和恒定的温度,代表着探春性格中冷和硬的成分,那副颜鲁公书法的恢弘气势,代表着她的端庄大气,而这些特质突出表现在她理家的事情上。尤其是在舅舅赵国基的死亡抚恤金问题上。小说第五十五回有这么一段话:“若办得稳妥, 大家就安个畏惧之心,若少有嫌隙不当之处, 不但不畏伏, 一出二门, 还要编出许多笑话来取笑。”接手二奶奶王熙凤的摊子,作为庶出的女儿,探春的一言一行,都会被拿来与王熙凤作比较。府内人多嘴杂,稍有不慎,她苦心经营的主子地位就会崩塌,就像二姑娘迎春一样被奴才欺负到头上。然而,她毕竟不是“二木头”迎春,她是眼尖嘴快心直的“三刺玫”。刁仆们的为难,只能是刺激她性格中谨慎耿直严厉的成分的一剂增强剂。面对吴新登媳妇的为难,探春笑道:“你办事办老了的,还记不得,到来难我们。你素日回你二奶奶也现查去?若有这道理,风姐姐还不算厉害,也就是算宽厚了!还不快找了来我瞧,在迟一日,不说你们粗心,反像我们没主意了。”探春以其精明和干练,轻而易举地回了吴新登媳妇一军。成为奴才口中能和王熙凤这个“巡海夜叉”相匹敌的“镇山太岁”。即使是面对生母赵姨娘的强烈不满,她也能无私无惧,坚定立场。她的硬气在面对她瞧不上眼的人的时候鲜明的展现出来。

在贾探春身上我们也能看到属于男性的理性光辉。贾府的主子丫鬟,个个是吟诗作乐,能酒能文,满足于府中的伊甸园式的生活。作为贾府脂粉堆里的佼佼者,探春是唯一一个看到贾府泡沫般的繁荣,意识到并预言贾府衰败的人。她对抄检大观园的王熙风等人冷笑道:“ 你们别忙, 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 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 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 可知这样大族人家, 若从外头杀来, 一时是杀不死的, 这是古人曾说的‘ 百足之虫, 死而不僵’ , 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而起来, 才能一败涂地。”探春一方面愤怒于抄检大观园的荒唐与无理,另一方面,她也敏锐地意识到这一举动暗藏的危机。她理家的尽心尽力,对挽救贾府颓败之势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在贾府荣华富贵的背后,探春对这其中的你死我活, 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看得清清楚楚。正如探春在小说第七十五回中所说的: “ 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 一个个不像乌眼鸡, 恨不得你吃了我, 我吃了你!”这一席话正正说中贾府中险恶的人际关系和她的担忧。

探春在跟自己的生母赵姨娘争吵时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出,我早就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家,一句多话也没我乱说。”探春恨自己不能是个男子,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虽然是个女儿身,但她却长了副男人的心。她的清醒和敏锐使她不可能像其他人那样只满足于姐姐妹妹的儿女情长。

二.玫瑰花——封建女性的自尊与自卑 《红楼梦》借奴才兴儿之口评价探春说:“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花虽美,却长满了自我保护的刺。兴儿的话一语中的,道破探春命里最大的坎儿,也是她无法逾越的,无法改变的现实——庶出。对探春来说,她最大的硬伤便是她庶出的身份,生母赵姨娘那副愚妇的嘴脸和弟弟贾环那副小人嘴脸带给她的只能是耻辱。无论她理家时,办诗社时是如何的精明干练,无论在人前她是如何的端庄高傲,主子姿态,她都不得不在这件事上低头。她的敏感使她像带刺的玫瑰一样。当探春与生母赵姨娘争吵, 李纨说探春想要拉扯赵姨娘和赵家时, 探春马上反驳道:“ 这大嫂子也糊涂了!我拉扯谁?谁家姑娘拉扯奴才?他们的好歹, 你们该知道与我什么相干?”极度的自尊实际上也是极度的自卑,极度的反对实际上也是内在的心虚与软弱。庶出的身份使她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命运的变数之大,加之赵姨娘和贾环的为人根本入不了她的眼,所以她坚决撇清与赵姨娘的主奴关系。当涉及到舅舅的丧葬费时,探春说:“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做了九省的检点了, 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几句话将她对庶出的敏感与恼怒表达地淋漓尽致,看似无情,却又无奈。她的自尊不容许别人将她和赵姓拉扯在一块,她不仅想要自己忘掉庶出的底子,也希望别人能忘掉。

作为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庶出的烙印将伴随她一生,我们也不能期望她跳出阶级的圈子,因而她极度的自我保护也算是情有可原。有王熙凤的话为证:“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将来不知哪个没造化的挑庶正误了事呢,也不知哪个有造化的不挑庶出得了去。”探春对自己将来的婚嫁是有着明确的担忧的,因而她会自觉不自觉地去亲近依附王夫人,宝玉这样的大主,寻求高一级人物的庇护。《红楼梦》中当贾母因贾赦要娶鸳鸯而错怪王夫人时,在旁的王夫人与薛姨妈都不敢出声, 惟独探春敢站出来为王夫人辩护“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的事, 小婶子如何知道?”探春机敏的一句话, 不但维护了王夫人,而且也给贾母找着了台阶。探春曾经跟宝玉说过“我只管认得老爷和太太两个人, 别人我一概不管, 就是姊妹兄弟跟前, 谁和我好, 我就和谁好, 什么偏的庶的, 我也不知道, 论理我不该说她, 但她忒活愤的不像了。”探春的这番话,让我们看到她急于维护的尊者群体和对自我认知的地位。

三.风筝,柳絮——女儿的漂泊命 风筝历来是异乡游子的标志。在《红楼梦》中,有关探春有三次提到了风筝,分别是小说第五回宝玉在太虚幻境里看到的关于探春册子的画面“ 两个人放风筝, 一片大海, 一只大船, 船中有一女子, 掩面泣涕之状。”小说第二十二回写探春的谜语:“ 游丝一断浑无力, 莫向东风怨别离。”小说第七十回, 写探春放风筝断了线,和一喜字和另一只凤凰风筝绞在一起,飘摇而去, 这些都暗示了她风筝断线般远嫁的命运。探春的远嫁,也拉开了众人悲惨的命运,有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的两句诗为证:三春去(过)后诸芳尽, 各自去寻各自门”。

在小说的第七十回, 探春有半首《南柯子》:“ 空挂纤纤缕, 徒垂络络丝, 也难绾系也难羁, 一行东西南北各分离”。这咏的是柳絮,同时又是探春命运的自比。她的《分骨肉》曲:“ 一帆风顺路三千,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 ⋯ 从今分两地, 各自报平安⋯ ⋯ ”一个“闪”字,将一把辛酸泪抛洒在离别的江畔。真真是红颜女子“运偏消”。

判词有云: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的一生,有精干的性格,高洁的气质,也有末世的悲哀,庶出的慨叹,更有远嫁的无奈,一生难见的生别离。她有幸没有看到贾府的“忽喇喇大厦倾”,也不幸在末世里清醒。封建的堡垒中她是受害者,亦是遵守者。一代佳人,不过是大观园里的匆匆客,不过是时代的牺牲品。

第三篇:宋江形象分析

宋江形象分析

一 胸怀大志 患得患失

作为郓城县刀笔小吏,宋江生逢末世,胸怀大志。《水浒传》第十八回对他出场的描写是:“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志气轩昂,胸襟秀丽,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他为人排难解纷,济人贫困,周全人性命,注意收拢人心。这是乱世枭雄的首要特点。不过,宋江不以武艺称雄,也不以文采见长。他抑自身短处,扬自己长处,重点在做人上下功夫而不重于做事,深得征服人心的奥秘,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疏财仗义更多能,事亲行孝敬,待士有声名,及时甘雨四方称”。在豺狼当道,社会黑暗混乱的季世,宋江的早期活动突出表现了他处心积虑图谋天下的抱负。只是因为时机未到,才暂时守着刀笔小吏的岗位,上通官府,下结豪杰,只等时机来临,揭竿而起,聚积好汉,养成势力,摇动天下。正所谓“他年遂得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那时候,北宋王朝承平日久,累世因循末俗之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徽宗荒淫无耻,重用蔡京、高俅、杨戬、童贯等“四贼”,政治腐败。他们公开卖官鬻爵,养拉私党,争权夺利,互相倾轧。英雄豪杰试图靠文才武略建功立业,青史留名,是不可能的。即如蔡京以翰林学士出身,实非因才略见用。他凭着早年遭迹端王,当上老师,工书善画,投合端王;又凭着几十年的官场操练,练就一身察颜观色,溜须拍马的本事,把小主子伺候得烫贴舒服。一朝端王登基,蔡京夤缘而上,成为当朝太师宰相。浑如明朝大奸臣严嵩以善写“青词”阿附世宗嘉靖皇帝的路数。其他像高俅、童贯、杨戬之流,斗筲之辈,亦皆因遭迹端王,迎合端王通熟浮浪子弟门风,里外帮闲,无非吹弹歌舞,踢球打弹,相朴玩耍,做低服小,委屈忍让,慢火煎鱼,持之以恒,把一个“捧”字做到十二万分。一旦功德圆满,遂篡庙堂高位,连亲结党,横行霸道,仗势欺人,扰乱天下。

另外,宋朝鉴于残唐五代藩镇割据之弊,尽夺藩镇之权,世代谨守祖宗“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立国原则,事权分散,人浮于事,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徽宗让高俅、童贯这种无知奴才掌兵权,不必提防篡位之患,免蹈残唐五代皇帝形同傀儡之侮。奴才治国治军无方,维护自身权位却煞费苦心。如此逐层蔓延,形成一个腐败低效的官僚体系。国力日益衰弱,社会愈加黑暗。

尽管如此,北宋末年的政治腐败还没有导致大饥荒,大瘟疫等天下大乱,人口大量死亡的局面。全国性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还没有形成。英雄豪杰难以借助社会潮流的力量称王争长,改朝换代。在这种形势下,宋江想成大器很难。他试图走一条造反之路,又不敢冒造反失败的风险,只好过早地放出“天子圣明,奸臣当道”,“替天行道,赦罪招安”等自相矛盾,自欺欺人的声音。例如《水浒传》第二十回里,宋江见了济洲府新太守宗府尹行下所属各县的文书,心内寻思道,“晁盖等众人,不想做下这般大事,犯了迷天大罪,劫了生辰纲,杀了做公的,伤了何观察,又损害了许多官军人马,又把黄安活捉上山......”。月下别了刘唐后,一头走,一面肚里寻思道,“那晁盖倒去落了草,直如此大弄”。这体现了宋江衷心羡慕晁盖等走造反之路,势力迅速发展,初具割据基业的入伙念头,次日早晨即借故杀了阎婆惜。因为在实际上,当时宋江完全可以夺回晁盖回书,然后烧掉证据,而不是杀掉阎婆惜。第三十五回记叙清风山人马投梁山泊入伙时,宋江直说到,“刘唐寄书,将金子谢我,因此上杀了阎婆惜,逃去在江湖上”。可见,怒杀阎婆惜掩盖着宋江处心积虑逼迫自己走上造反之路,断绝偷生念头的做秀心态。第二十三回里他逃到柴进庄上,结识武松,拜为兄弟,临别并未嘱咐话语。到第三十二回,离怒杀阎婆惜已经一年,宋江看到全国性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没有形成,推翻北宋王朝需要长期斗争,起义失败的风险很大,不敢冒造反失败的风险。他与武松分手时道“......入伙(二龙山)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按《水浒传》记年,第三十二回记公元1108年冬的事,第七十一回英雄排座次是公元1120年夏的事,第一百二十回结束于公元1124年夏。宋江的这种腔调一直持续到最后,体现了他虽然胸怀大志,但面对现实又患得患失的衷肠。这块反贪官不反皇帝的自相矛盾的招牌,体现了宋江的政治动摇性,使天下多少英雄好汉望而止步,使多少梁山好汉心灰意泠,既大大削弱了自己在天下的政治号召力,又大大削弱了梁山义军的斗志,注定了失败的命运。这在第七十七回至第八十回里表现很多,朝廷派往征剿梁山泊的很多高级将领被梁山泊捉了又放,极大地削弱了义军的斗志。特别是第七十九回里,李俊活捉统制官刘梦龙,张横活捉步军校尉牛邦喜,恐宋江再放,就地格杀。

二 仗义疏财 网罗豪杰

宋江试图以江湖领袖起家,早年就注意从生平小事起,仗义疏财,受人喜欢,日积月累,名闻遐迩。他不仅仅为结识江湖好汉而疏财。例如第二十回里,他一听说阎婆有难,当即写贴让阎婆去支取棺材,又另付十两银子做送葬费。第二十一回叙述他赍助唐牛儿,许给卖汤药的王公一具棺材及送终之资。在清风寨他厚待花荣手下;在江州牢城营买上买下,自管营至囚徒,无不欢喜他。正是因为他所到之处,善待凡夫俗子,才赢得在江湖上有最响亮的名气,令天下豪杰倾心向往,遇难时投奔他。而对他来说,网罗豪杰更重要,也更热心。《水浒传》第十八回道,“若有人来投奔他,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地是挥霍,视金似土......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

在这方面,宋江比柴进、晁盖更成功。按第九回,柴进作为一个大财主,“专一招接天下往来的好汉"。他认识到家族危机,结交豪杰为留条后路,无心做江湖领袖。“小旋风”比不得“及时雨”得了民心。按第十四回,晁盖作为本乡富户,“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赍助他起身。”他独霸村坊,江湖都闻他名字。凭着这种威望,刘唐、公孙胜牵头,推举他为首领,智取生辰纲,占据梁山泊。这对宋江是个极大的冲击!但是,晁盖生性耿介,脾气急躁,对下属未免严苛,不够圆通善变。按第四十七回里,晁盖听说时迁偷了祝家店里报晓鸡引起争闹,立命斩其同伴杨雄、石秀。结果宋江、吴用、戴宗及以下众头领力劝,晁盖势不压众。大家也觉得受不了晁盖的气,逐渐心归宋江。

作为江湖领袖,容忍不良品性比善恶分明更重要。像宋江厚待花荣手下,在江州牢城营买上买下的做法,晁盖是学不会的。在收买人心方面,宋江更成功一些。他多立战功,又对众头领体贴关怀,安抚解劝,步步为营,慢火煎鱼,逐渐提高威信。等晁盖觉察,为时已晚。“托塔天王”称号是就一件事获取的,比不得“及时雨”生平普施恩惠,图谋天下。

仗义疏财的目的是网罗豪杰。有江湖声望而不去奔交,专等豪杰遇难投奔,结识的豪杰就很有限。在梁山好汉中,受柴进资助结交的有杜迁、王伦、林冲、武松、石勇、宋江兄弟;受晁盖资助结交的有白胜、刘唐、阮氏三雄。受宋江资助的有武松、李逵、薛永。而因奔走结交,被宋江网罗上梁山的先有花荣、秦明、黄信、燕顺、王矮虎、郑天寿、吕方、郭盛、石勇、后有戴宗、李逵、李俊、李立、张横、张顺、穆弘、穆春、童威、童猛、薛永、欧鹏、蒋敬、马麟、陶宗旺、侯健等。到第四十一回宋江正式投托梁山泊时,40位头领中属宋江网罗上山的有25位,属晁盖网罗上山的仍是7个,甚至晁盖等一行8人也是宋江报信纵放上山的。于是晁盖对宋江谦让山寨第一把交椅。宋江虽推辞过去,坐了第二位,但是当即发号施令,让梁山泊新旧头领分左右两边坐下,属宋江网罗上山的新头领待日后出力多寡,再排座次。新旧头领的数目为27比9,明显地宋江占了极大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仗义疏财,宋江也非胡滥使钱。第三十八回里“及时雨会神行太保”,一文未花,也网罗一条好汉。可见疏财与否,完全服务于网罗豪杰的需要。

客观地说,宋江、晁盖、柴进等仗义疏财,结识的豪杰多是风尘中不安分之人。贪官污吏盈天下,“苛政猛于虎”,百姓就认强盗为义士。宋江以笼纳英雄自负,所过清风山,对影山、黄门山、揭阳岭、浔阳江,强梁豪杰皆望风下拜,敬服归心。朝廷上权奸当道,屈压俊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林冲、杨志、花荣、裴宣、宣赞、鲁达、薛永等正直耿介,落魄潦倒。世俗还以为他们头脑僵化,不合于世。他们被逼上梁山,是起义队伍的中坚力量。宋江对他们也重加网罗,为其所用。

奔走结交是宋江网罗豪杰的鲜明特点。生平疏财买下江湖声名,时机成熟时他会积极摘取胜利果实。杀了阎婆惜后,阎婆大闹郓城县。第二十二回里,“朱仝义释宋公明”,与宋江商议投何处去好。宋江虽欲上梁山,却要先投托三个去处:一是沧州横海郡柴进庄上,二是青州清风寨花荣处,三是白虎山孔太公庄上。目的是结交多路豪杰,一块拉上梁山泊;免得单身投奔梁山,恰似走投无路。如此权威扫地,谈何施展人生抱负!宋江计划投托这三个去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沧州横海郡柴进庄上,“专一招接天下好汉,三五十个养在家中”。宋江投奔柴进庄上,可以结识、网罗那儿的好汉,收为知已,一同投梁山泊。事实果然不出所料,宋江在柴进庄上结交了被柴进疏慢的武松,拜为兄弟,赠送盘费,尽情笼络。青州清风寨花荣处通三处恶山:清风山、二龙山、桃花山,皆是强盗渊薮。宋江凭着江湖上声名远播,打进去收纳那儿的英雄好汉;拉出来同归梁山泊,自成体系。这也基本遂愿。他送别武松入伙二龙山后,冬夜独闯清风山收纳燕顺、王矮虎、郑天寿等一伙;投清风寨抛头露面生出事故,迫使花荣造反并收降朝廷将领秦明、黄信;在对影山劝服吕方、郭盛一伙人。最后这三起人马都随他投梁山泊入伙时,与梁山泊旧有人马相差不多。白虎山孔太公庄上孔明孔亮兄弟也是一方豪杰,实力雄厚。到第五十七回造反时,能聚集起五七百人,占住白虎山。宋江到白虎山孔太公庄上,联络加深感情。一旦有变,这方豪杰自会鼎力跟他同上梁山泊。

到第三十五回,宋江联合了几处人马同投梁山泊。因有事故,宋江回家。第三十六回断配江州途经梁山泊时,宋江完全能上山入伙。表面上宋江害怕不忠不义,以恪遵父训相辞,不愿上山落草;实际上他仍嫌此时上山实力不足。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宋江在前面已犯下杀人落草、造反谋逆的大罪。后来在江州浔阳楼仗着酒醉掩盖,故意索借笔砚题下反诗,留下籍贯姓名并配军身份,掀起风浪,闹了两处州郡,仍到梁山泊落草。综观前后,可知他根本谈不上恪遵父训,害怕不忠不义。上山落草是他实现抱负的基本条件和一贯想法,不存在所谓父训,忠义的顾忌。最后连宋太公也随宋江落草梁山泊,谈什么不忠不孝,清白姓字?宋江胸怀大志,太公有所察觉,但父子天伦胜过愚忠观念,太公后来支持宋江落草梁山,公开造反。

所以,断配江州途经梁山泊,宋江嫌上梁山泊入伙的时机仍不成熟。因为他拉上梁山的头领和人马仍少于梁山泊旧有人马,他的威望仍不如晁盖。此时上梁山泊坐第二把交椅,今生今世难以施展平生抱负。要上梁山泊,必须拉更多的头领和人马,占有绝对优势,然后再通过自己的为人和战功,潜移默化,架空晁盖,初获基业。

断配江州路上,宋江料到凭自己在江湖上的声名,定能网罗一批豪杰。果然,在揭阳岭下他结识了李俊、李立、童威、童猛等好汉,在揭阳镇上他收买了好汉薛永,顶撞了镇上一霸穆春。抛头露面,招事惹非,目的是惊动江湖好汉,以便多加结识,广为罗致。有人要问,宋江顶撞揭阳镇一霸,有性命危险,非同儿戏,岂可如此做秀?以上是否在钻牛角尖呢?

浅见认为,宋江敢弄风险,在于自恃江湖上声名,危急时可以再用当年夜闯清风山结识燕顺那一招。不过,以宋江的胆识心计,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会轻易自报大名,让人稍觉其做秀心机。像在揭阳岭下李立酒店,宋江敢于明知故犯去吃那下蒙汗药的酒,是算定李立搜取金银时会看公文获知自己大名而加以解救;像夜渡浔阳江,被逼得跳水前他几番求告,罗罗嗦嗦。若非巧遇李俊相救,或者仍将叹道“可惜宋江死在这里!”------故意卖弄大名以转危为安。总之,他反正都能成功地结识穆弘、穆春、张横,并为结识张顺打下基础。

到了江州,“及时雨会神行太保”,是明明白白的设了个戏剧性场面。网罗李逵、张顺则是袖手旁观他二人水陆相斗,再用平衡术招纳二人。

断配江州,宋江收买或结识十二位好汉共三伙人马,再加上黄门山下收罗的欧鹏等四位好汉及一伙喽罗,极大地加强了宋江等新投梁山头领的阵容,形成梁山泊新旧头领人马成三比一的态势。而这些新头领几乎全部是宋江网罗上山的。宋江在梁山泊已具实力,只是坚持不肯即夺晁盖寨主之位。

相对于图谋天下的抱负,获取梁山泊的这点基业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在漫长的奋斗历程中,网罗好汉仍是宋江的主要工作之一。

在梁山泊,宋江待各位头领十分温和,从不轻易发怒,对有本事的人才,小恩小惠,为其所用。在第四十七回里,晁盖一怒之下要斩杨雄、石秀。宋江力劝晁盖并抚谕二人,正面严厉与实际宽容结合得恰如其分,初步从感情上网罗了这两个刚入伙的好汉。其他头领也打心底里舒缓一口气。这种对不良品质的容忍成为一种看不见的控制力,大家的心灵天平自然朝他倾斜,不敢不敬,无怨无悔追随他。三打祝家庄后,舍弃扈三娘,既还了当初对王矮虎所许的愿,又昭示自己坦荡无私,众好汉都称颂他仁德,他的威信日益提高。

收纳降将也是宋江网罗豪杰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俘虏的一般军官好汉,宋江亲释其缚,请入帐中,以礼陪话,好言抚慰,又自诉造反出于无奈,来日招安报国云云。于是,彭玑、凌振、韩滔、项充、李衮、樊瑞、索超、张清、龚旺、丁得孙等意气相投,愿意入伙做个头领。对于捉到的朝廷重要将领,宋江亲解其缚,扶入帐中,纳头便拜,以山寨第一把交椅相让,仍诉之以无奈上山,愿意异日招安报国等等。如此体面忠义,不由你不被感化,为他效犬马之劳。呼延灼、关胜、董平等皆因此回心转意,成为梁山泊最得力的干将之一。

看出宋江胸怀大志,网罗好汉,一些梁山头领自动靠近他,成为其心腹臂膀;不能靠近他的未免受到冷落。孙立与祝家庄教师栾廷玉本为师兄弟,到梁山泊后竟不如猎户出身的解珍,解宝地位高。朱武、樊瑞的才能稍逊吴用、公孙胜,在梁山泊都比上不戴宗、穆弘。同时都头出身,朱仝、雷横名列天罡之数;青眼虎李云沦入地煞之数且排名靠近最后,掌管起造修缉房舍事务,跟善使铁锹,庄家田户出身的九尾龟陶宗旺类聚工作。

最后,对宋江而言,吴用最难征服。吴用与晁盖自幼结交,亲密之至。宋江看到吴用一心想干大事,闹出名堂,以求青史留名。晁盖只管江湖义气,割据一方,富贵安乐,哪管青史留名。于是宋江与吴用多谈胸中大志,吴用也甘愿为其所用,疏晁亲宋。

三 童谣天书 神化自己

陈胜、吴广的篝火狐鸣,刘邦斩白帝子起义,刘秀的谶纬理论,无不体现了图谋天下者利用封建迷信,故弄玄虚,从精神上统治人民,抬高自己的斗争策略。《水浒传》第三十九回里,蔡九知府对黄文炳说:“近日太史院司天监奏道,夜观天象,罡星照临吴、楚,敢有作耗之人,随即体察剿除。更兼街市小儿谣言四句道„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因此嘱咐下官,紧守地方”。黄父炳寻思了半晌,袖中取出宋江所吟反诗,呈与蔡九知府道,“事非偶然也”!结合宋江浔阳楼所题反诗与街市童谣,他指出:童谣应在宋江身上。

黄文炳的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也不难作出这个判断。甚至可以说,宋江需要蔡九知府获得这个判断。这个判断以及后来事情的发展,是宋江刻意创设的剧本。分析如下: 京师童谣不是空穴来风。制造与传播童谣是那个时代图谋天下者的常用手段。如果觉得时机成熟,他们就会安排同伙先向无知孩童散布这类谣言,以便向社会传播。断配江州路上,宋江结识了李俊所说的江州附近三霸,他们都能拉出一伙人马上山。如果网罗这八个头领三起人马同投梁山泊,宋江网罗入伙的头领就占了绝对优势。也就是说,此时宋江认为投托梁山泊的时机成熟了。但平白无故走出牢城营网罗好汉上山入伙,有违前时言行。只有生出事故,轰轰烈烈上梁山,才是英雄作为。从作别穆太公庄到浔阳楼吟反诗的一个月时间,宋江设计、指导和实践了一系列重大事件。

显然,京师童谣的制造和传播只能是宋江幕后操纵的。这为他投身起义事业作了社会舆论准备,也引起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警惕。牢城营内外结识戴宗、李逵、张顺后,宋江完成了造反的准备工作。浔阳楼公开吟留反诗是拿自己的性命作赌注,他一方面将生死置之度外,另一方面又心中有数,充满必胜信心,梁山泊和江州好汉定会仗义相救。

众所周知,蔡九知府与京师蔡太师息息相通,京师童谣很快就会传到江州府。宋江揣摩好时机,开始发难。选择了客流量最大的江州浔阳楼,他仗着酒醉掩盖,向酒家索借笔砚题反诗,公开留下的籍贯姓名并配军身份与京师童谣恰相对应。如此一来,往后的每一步发展都是注定的:反诗必能传到蔡九知府手里,蔡九知府查拿宋江易如翻掌,各方好汉定会仗义相救,最后必然同投梁山泊。

第四十一回里梁山泊重新聚义庆筵时,宋江大谈特谈京师童谣,故意宣扬神化自己,这就初步从众好汉的精神信仰上潜越了寨主晁盖。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超越晁盖,刚上梁山的宋江还策划了个天书奇谭。在第四十二回里,宋江于还道村得梁山众头领接应脱险后,装鬼弄神,故作玄虚,在马上以手加额,望空顶礼,称谢神明庇佑之力。这自然就引出九天玄女娘娘传授天书三卷的说法,似幻亦真。天书只与天机星同观,真耶假耶,只有吴用明白。而吴用一心想干大事,闹出个名堂来。九天玄女传书,宋江得天之助,奉天承运,替天行道,冠冕堂皇,巍然屹立,扭转了被封建道德视为“逆贼”的污蔑。别说吴用巴不得有此一说,就是其他粗直的梁山好汉听说后也心安理得,乐意接受。这比托塔天王晁盖移塔镇鬼要高明很多,宋江进一步成为众望所归的精神领袖,天命所系。

但是,天书神术罕见施展。惟有第五十二回里,天书秘咒稍有展示。宋江临阵用功,背诵了第三卷回风返火的咒语并秘决,才赢片刻,又被高廉妖术所败。原说天书可助宋江辅国安民,替天行道,未料尚不能胜区区妖法;原说要宋江善观熟玩,未料宋江临阵用功。难怪他道行不高,诚可悯也!

通过一打东平,两打东昌,宋江依约成为梁山泊主,计点大小头领,恰好一百零八员。排定座次,澄清名份,刻不容缓。而功劳大小,座次先后,容易引起内部不满和纷争。为此,宋江与吴用等又弄出个石碣天文的玄招。在第七十一回里,梁山泊建罗天大醮,做七昼夜好事。到第七日三更时分,只听天上一声响,原来竟是千年一遇的天眼开,卷落出一块天火,引导众人挖出一个石碣,上面竟有众头领姓名星宿的蝌蚪文字。众人看了,俱惊讶不已。宋江道,“鄙猥小吏,原来上应星魁......天罡地煞星辰,都已分定次序,众头领各守其位,各休争执,不可逆了天言。”众人皆道,“天地之意,物理数定,谁敢违拗?”一场虚惊,安然化解。大家都是星宿,自然受命于天。谁若反对,自讨难堪。既然受命于天,所做所为,即是替天行道。理直气壮,问心无愧。如此大义,岂容非议。谁敢反对,公论难违!

不过,晁盖有知,定然心痛。当初谋取生辰纲,晁盖梦北斗七星坠在屋脊,公孙胜应七星聚义。这北斗之首天魁星应指晁盖无疑,如何石碣天文没有晁盖姓名,天魁星成了黑三郎宋江?看来,天地鬼神也得由宋江摆布。

四 义气道德掩盖着无限心机

智取生辰纲成功,晁盖投梁山泊做了寨主占了先。这对宋江是一个极大的冲击!经过大闹清风寨,断配江州路,虽然他网罗的大批好汉上梁山占有绝对优势,但在道德义气的表皮下他仍只能屈居第二把交椅。在以后漫长的奋斗历程中,他只有仁义和气,做好人情,多立战功,潜移默化,才能架空晁盖,控制梁山。第四十一回里,宋江刚坐上第二把交椅,就宣布“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到头领去右边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守”。左边九人是林冲、刘唐、阮小

二、阮小

五、阮小

七、杜迁、宋万、朱贵、白胜。其中跟随晁盖上梁山的是刘唐,三阮、白胜等五人。

晁盖不注意抓梁山泊人事大权。第五十一回里,他让吴用与宋江商议决定山寨职事。宋江凭着自己网罗上山的好汉占绝对优势,安排心腹头领牢牢地控制了梁山泊各方面大权,初步具备了架空晁盖的基础。在晁盖去世前的历次征战中,跟随晁盖上山的旧头领一般被安排同晁盖一块守山。初打祝家庄,晁盖与刘唐、三阮、吕方、郭盛守寨,只有白胜随宋江等出征。三打祝家庄,三阮虽与吕方、郭盛下山救应,但征战中几乎未安排三阮,而吕方、郭盛杀祝虎立了功。远征高唐州,晁盖要下山征战,被宋江劝阻。结果宋江挂帅出征,又是晁盖与刘唐、三阮等留守山寨,白胜随军出征。惟有大破连环马,刘唐与三阮随主帅宋江出征。其中,刘唐、阮小二擒将立了功。仗义打青州,晁盖道“三郎贤弟,你连次下山多遍,今番权且守寨,愚兄替你走一遭。”宋江道“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这个是兄弟的事”。还是由宋江挂帅出征,又无刘唐、三阮、白胜等随军出战。闹西岳华山,宋江点起三队人马,十六位头领,仍无刘唐、三阮、白胜等。上述五次征战,出征四次以上的梁山头领有花荣、秦明、李俊、张顺、杨雄、石秀、林冲、朱仝、欧鹏。除林冲外,皆是宋江至交或心腹。

然而,道德义气的表皮还是要有的。本来,以宋江、吴用和梁山人马,打破曾头市,活捉史文恭是完全办得到的。那样,梁山泊不拘那位头领活捉了史文恭,按晁盖遗嘱就会成为梁山寨主。对宋江而言,这成何体统!思前想后他引出卢俊义这位山外之人来活捉史文恭,纵使成功,也难坐梁山寨主之位。

抱负远大的宋江与兄弟们亲热的同时能保持适当的距离,留着一层虚假的孝义表皮。第三十六回里,断配江州途经梁山泊,花荣道“如何不与兄长开枷?”宋江道“贤弟,是甚么话!此是国家法度,如何敢擅动!”到第三十七回里,宋江与两个公人投托穆太公庄上,晚饭后两个公人道:“押司,这里又无外人,一发除了行枷,快活睡一觉,明日早行。”宋江道“说得是。”当时去了行枷。以后闻风出逃,夜渡浔阳江,再返揭阳镇住四五日他都未带行枷。以花荣与宋江之亲密,尚不得看破这点恭敬守法的虚伪表皮,宋江隐私之多就可想而知了。

还是第三十六回里,宋江途经梁山泊,上山少叙。晁盖等苦劝宋江留下。宋江嫌时机不成熟,又不好推托,一下子急哭了,“家中上有老父在堂,小可不争随顺了,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中忠不孝的人...情愿只就众位手里乞死。”这一哭,谁敢强留?这哭还真有学问呢!晁盖临终未传位于宋江,“宋江见晁盖死了,比似丧考妣一般,哭得发昏。”如此义气,谁还怀疑他的无限心机呢?

五 致命的误区

尽管宋江具有起义农民的英魂气概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是他也有自己的误区。他看到天下大乱的局面没有出现,全国性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没有爆发,推翻北宋王朝需要长期艰难的斗争,对割据梁山泊的前途严重信心不足,不敢冒起义失败的风险。当初“敢笑黄巢不丈夫”以起义失败为耻的豪情壮志被招安归化、青史留名的自欺欺人的想法取代。政治动摇性造成了他的误区。这样,他开始一步步走入陷阱,走向死亡。

在宋徽宗心中,宋江等永远是“贼寇”,危及江山,必须斩尽杀绝。宿元景不自觉地扮演着帮凶的角色,把宋江哄得团团转。利用宿元景的奔波,宋徽宗以暂时的退却、妥协、合作代替了围剿的狰狞面孔。宋江、吴用竟未能参透宿元景与蔡京等“四贼”目标一致,方法不同。他们心存侥幸,用昔日兄弟的血躯染红自己冠冕官袍。结果他们的下场与方腊一样,甚至不如方腊:兄弟们为宋徽宗以下的“四贼”出完力后仍被“四贼”收捕戕害。“四贼”最后挨骂仅仅是徽宗为掩人耳目罢了,这种假慈悲真是可憎!

第四篇:祥林嫂形象分析

祥林嫂形象分析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的有无,她表现了怀疑。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顽强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

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而且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为了反对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她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挣扎进行反抗的。这决定了她不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剧的苦海,而且最终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渊。

现在的我们可能会因祥林嫂把辛苦赚来的钱用去捐门槛的这事而骂她傻嘲笑她迷信。可真的这样吗?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可恶的封建礼教横把一个年轻有活力的人逼成一个活又不能,死也不敢的祥林嫂.我认为是这个黑暗的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把她人的痛苦当做笑料来看待才是之间促使祥林嫂死的原因!

著名作家丁玲说过,“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祥林嫂是被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条绳索绞死的。在鲁镇的一片欢庆的祝福的鞭炮声中,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饥寒交迫,心劳力瘁,叫天天不灵,呼地地不应,惨死在鲁镇野外的雪地里。北风,吹乱了她全白的头发,雪花,掩埋了她瘦骨伶仃的尸体。祥林嫂劳动了半辈子。她为她的两个丈夫,为她的阿毛,也为了自己能活下去,任劳任怨,受尽了生活的折磨。她在鲁家做了多年雇工,整天地做,“彻夜的煮福礼”,“抵得过一个男子”,但她的死讯传到鲁四老爷的耳朵里时,鲁四老爷却骂她是一个“谬种”,原因是“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更加可悲的是,那些与祥林嫂处于相同命运的短工们,表情也极为冷淡。“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短工淡然的回答,更增添了祥林嫂的死的悲剧色彩。

到现在高中课文还没有解释清楚祥林嫂真正死的原因,是饿死的或穷死的我认为这都只是表面的原因。

祥林嫂的死,首先,祥林嫂不是被柳妈逼死的。柳妈只不过是她死亡的一个催化剂而已,柳妈只是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她不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但是,柳淮剧《祥林嫂》中的鲁四老爷形象

柳妈让祥林嫂去捐门槛之后,大家对祥林嫂的态度却没有变,这使得祥林嫂的心再一次收到了严重的打击,从而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淮剧《祥林嫂》中的鲁四老爷形象其次,祥林嫂也不是被鲁四老爷逼死的。就算没有鲁四老爷,也会有张四老爷或者是王四老爷逼死祥林嫂的。鲁四老爷只是受封建文化影响颇深,以为祥林嫂是个不幸之人。

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祥林嫂的死亡速度呢?是黑暗的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还是封建礼教。我想是她个人内心中的倔强想争取平等的机会,不想因为自己是寡妇克死丈夫和儿子的原因就低人一等,她捐门槛就是为了争回她的渴望已久的——人权。不过这个黑暗的社会不给她机会,一句“你放着吧,祥林嫂”使她失神落魄,形体也差了。“受了炮烙似的”是《祝福》的高潮所在,把她重新找回的自信心都抹杀的干干净净。

社会你太黑暗了,祥林嫂是这么善良、安分,这么孤苦、可怜,她哪里有什么罪呢?她靠着自己的倔强努力干活只是想争取基本的人权,你为什么连这个机会都不给那个可悲的人啊!

祥林嫂在临近死亡的前夕还向人询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她关心人死后的灵魂问题。这是深刻联系着她全部人生经历的思想;罪恶的社会迫使她断绝了对于生的一切留恋和希望,她唯一的可能就是想到死,她想在冥冥之中会见亲人,但又非常害怕见到亲人。因此,人死后灵魂的问题,就不能不成为此时祥林嫂最关切的问题。这是一个多么尖锐、紧张、深刻的思想矛盾呵!

这个情节不仅深刻地联系着人物最悲惨的命运,它还紧紧地联系着人物挣扎、反抗的性格。在祥林嫂死亡的前夕,她终于对灵魂、地狱的存在发生了疑惑,反映了祥林嫂不甘心于忍受别人替她安排好的死后的命运。

在家家户户开心的团聚在一起,在这么充满喜悦的一天。她却一个人默默她的死,带着对灵魂的恐惧,带着能见到阿毛的喜悦默默的离开了这个社会。但鲁镇人们的刻薄让我们心寒。鲁四的一顿毒骂:“不早不晚,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更加可悲的是,那些与祥林嫂处于相同命运的短工们,表情也极为冷淡。“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短工淡然的回答,更增添了祥林嫂的死的悲剧色彩。

这些麻木的人们啊!丝毫的同情心都没有,她好歹是个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啊!难道她的命在那些愚昧无知的人眼里是多么的不值钱吗?

我觉得她还是早些离开这个万恶的社会,她的善良、安分不适应这个黑暗的社会,她已经够苦了饱受社会的摧残是时候去和家人团聚,愿她在那里能得到基本的人权,愿她幸福!祥林嫂啊!你真是让我又憎又怜的人啊。愿你下辈子不要再陷入这个万恶的黑暗社会啊!

第五篇:祥林嫂形象分析

祥林嫂:是“反抗”还是“顺从”?

——再探《祝福》的主旨

李斌

祥林嫂的悲剧故事引发了读者的诸多思考,论者往往认为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逼死了祥林嫂,祥林嫂面对各种封建压迫,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她的反抗是孤独的,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作者寄予了极大的同情”①,著名电影艺术家夏衍在他改编的电影《祝福》中添加了祥林嫂捐门槛后仍不能参加祭祀,于是怒砍土地庙门槛的情节,以此表明祥林嫂是一个“反抗性颇为鲜明的人物”。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指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②祥林嫂到底是反抗还是顺从?我们不妨从“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角度,探寻祥林嫂的“反抗”表象下的“顺从”本质,追寻《祝福》深刻而独特的主旨。

一、出逃与抗婚:追求“贞洁”的“时代精神”

在鲁四老爷看来,寡妇祥林嫂是一个“不祥”之人,四婶之所以能够留下祥林嫂来“试工”,不仅在于祥林嫂“手脚都壮大”,更因为“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祥林嫂再到鲁镇时,“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作者再次强调“顺着眼”,这绝非偶然。两次“顺着眼”描写,突出她的“安分”,符合那个时代对下层妇女逆来顺受的规范要求,这也是鲁四老爷默许四婶留下她的深层原因。祥林嫂初到鲁家做工“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并“满足”“有了笑影”,她要用身体的劳累换得精神上的安宁,其实质是保全名节。

从1920年《新青年》第七卷第三期上发表的周建人先生《绍兴的结婚风俗》一文可以得知:抢亲的风俗,在绍兴很盛,多在贫苦人家。寡妇的身体,极不自由,男子死后,公姑叔伯,甚至于毫不相干的人,都有管的权柄,甚至也有卖的权利,而娘家亦没有争执,因此寡妇就成了最为不幸的弱者。在鲁迅的笔下,这些弱者就是《**》中被七斤嫂辱骂“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③八一嫂,是《明天》里凄苦无助、饱受凌辱的寡妇单四嫂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处在像染缸一样的文化习俗中,众人的心灵不自觉地受到礼教的熏染,众生都要遵循“女子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礼教信条。“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由此可见,祥林嫂这么激烈地反抗再婚,不是贺老六的问题,也非留恋自由的生活,更不是抗议夫家卖掉她,只是为了“守节”。“总而言之: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或者死掉;遇了强暴,便死掉;将这类人物,称赞一通,世道人心便好,中国便得救了„„此后皇帝换过了几家,守节思想倒反发达。皇帝愈要臣子尽忠,男人便愈要女人守节。”④祥林嫂为保卫“贞节”所进行的看似强烈的反抗,其思想的凭借,仍然是封建礼教,实质是苦苦挣扎的“顺从”。抗婚成功,她就成为封建文化所标榜的“贞妇”“烈女”。“时代精神”对其毒害之深,可见一斑。

二、捐门槛:为违背“风俗概况”而赎罪

再进鲁家,祥林嫂自我感到没有参与祭祀的资格“讪讪的缩了手”,捐了门槛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由“讪讪”到“坦然”,我们窥探出祥林嫂内心对礼教的认同:再嫁是不节的,无权参与祭祀;捐了门槛就是赎了罪,从此可以摆脱歧视、厄运,换来了有尊严的生活。礼教观念已经融入到她的血液中去了,已经成了她生活的信条。当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因鲁四老爷同意她准备福礼,而“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她因自己的劳动得到了认可,觉得自己还有生存的空间,所以感到满足。当她再到鲁镇做工时,鲁家因她改嫁,并再次守寡,便鄙视她,不再让她插手福礼的事,尽管后来祥林嫂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仍然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可。她不仅没有了身份和地位,更没有了尊严,对于深受“风俗概况”影响的她来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由此不难理解三次失去亲人的打击以及身体的折磨都没有压垮祥林嫂,而不让她参与祝福,她就“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深刻指出,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祥林嫂的一生,便始终在这两者之间浮沉,她一直在追求“做稳”礼教的奴隶。但事与愿违,封建宗法制度的夫权不许祥林嫂改嫁;族权否定了夫权,卖掉了祥林嫂;神权又否定了族权,认为她“不贞”,捐了门槛也没有获得参与“祝福”的权利。这一重又一重相互排斥的怪诞理论,轮番对一个贫苦妇人滥施淫威,祥林嫂虽然处处表现出顺从的态度,但还是被剥夺了做人的基本权利,死后还要荒谬地丧失做一个平安鬼的希望。

三、顺从:符合“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的必然选择 小说中前有撞香案后有捐门槛,这两处细节密切关联,捐门槛是为了完成撞香案未能完成的任务:殉节不成,所以赎罪。鲁迅先生塑造祥林嫂绝非要使其成为反封建人物,相反,是要写出她既受吃人礼教和神权的迫害,偏又麻木地顺从而未能摆脱悲剧命运。对鲁镇政权来说,她驯服、勤劳、能干,无须以孔孟之道教化就甘于其奴隶地位,不存在颠覆政权的问题;对于封建族权而言,她尽管有逃婚的举动,但其意图只是为了守节,遵从正统的贞洁观念,而且最终还是屈从族权的淫威,也不可能对它构成现实的威胁;而对于夫权,她的再醮不但未受到贺老六的责难,反倒因此“交了好运”。作为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她虽然处处极力顺从,无所反抗,无力反抗,但仍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鄙视,被愚弄,被践踏,而最终成为“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可以说,作为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⑤。

许寿裳先生说:“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⑥在鲁迅看来,人的生命的无端丧失是最大的悲剧,如《狂人日记》中的小妹,《药》中的华小栓,还有《明天》中的宝儿。通过《祝福》,鲁迅要让读者认识到旧道德的虚伪、冷酷和陈腐,要唤醒被禁锢在封建传统思想和传统道德的铁屋子中的快要被闷死而又“几乎无事”的人们,他以一个伟大文学家的艺术敏感力和一个思想家的敏锐洞察力发现了平常中的不平常。鲁迅先生曾痛斥国人的麻木:“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⑦在封建文化的浸淫下,所有的人都难以脱离这个“染缸”而自我清白,立身、行事、说话都不自觉地带有“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的印记。

透过祥林嫂“反抗”的表象读《祝福》,我们会发现别样的深意,祥林嫂从来就没有真正地反抗过,祥林嫂的“反抗”本质上是一种“顺从”:祥林嫂从自愿顺从儒家礼教而守节,到被迫顺从族权而改嫁,再到自愿顺从佛教而捐门槛,最终却被吞噬。《祝福》旨在通过祥林嫂不断“顺从”的故事,揭露儒、道、佛、巫鬼文化主宰下的残酷、虚伪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是导致祥林嫂悲剧的罪恶之源,并以此抵达对封建文化“原罪”的犀利批判与彻底否定。

下载宝钗形象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宝钗形象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刘备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刘备形象之比较 作为小说形式存在的《三国演义》与史书《三国志》相比较,在人物描述和事件叙述上的差异是巨大的。今天学生谨在此比较一下两本书......

    关羽形象分析

    关羽形象分析 2012-11-28 23:35:40 关羽形象分析 作者:刘增洋 汉语言文学二班100142***7 摘 要:关羽这一人物在民间有极大的声望,形成相当规模的崇拜。然而,历史上的关羽却并......

    宋江形象分析[范文]

    宋江形象分析 自从《水浒传》问世以来,一直对宋江的评价褒贬不一。宋江是《水浒传》中最复杂的人物形象,也是最经得起琢磨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是阴险奸诈,还是忠义两全?是道貌岸......

    宋江形象分析

    宋江复杂的矛盾性格 《水浒传》(一百二十回)中宋江的性格特征历来是褒贬不一,其争议主要是围绕着松江性格中的反抗性和妥协性进行。具体而言,我认为宋江忠义的背后隐含着对“名......

    孔乙己形象分析

    孔乙己形象分析【摘要】《孔乙己》是中国现代小说最优秀的典范之一,小说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如果说《狂人日记》是从宏观的角度,高度概括而又形象具体地反映中国社会乃......

    职场新人不做“黛玉”学“宝钗”

    五六月份,不少踌躇满志的毕业生已经接到用人单位发出的OFFER,进入工作岗位开启全新人生,届时悠闲的校园生活将被随之而来紧张的职场生活所代替。然而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应付自如,......

    分析包法利夫人形象

    分析包法利夫人形象--理想转嫁和现实超越摘要:“爱玛”和“包法利夫人”是一个女人的两个称谓,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意义:个性、激情与贤妻良母。这两个角色都由她一人扮演。在......

    高尔基《海燕》形象分析

    勇者气概,智者风范 ——海燕形象分析 高尔基的《海燕》发表至今虽然已经超过百年的历史,但今天的读者在朗读时仍然能够感到振奋——血液仿佛一点一点沸腾起来,勇气仿佛一点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