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宝鸡市科学促进农民增收的成功实践
宝鸡市科学促进农民增收的成功实践
市委政研室
农民收入低一直是困扰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难题。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先后突破3000、4000和5000元,达到5040元,年均增速达20.4%——这是来自宝鸡市的一组数字。平凡的数字透析着不平凡的嬗变,它见证了宝鸡市科学促进农民增收的成功实践。宝鸡市委、市政府带领干部群众,用实践绘就了三业并举、四轮齐动、举措到户、三化承载、机制保障的“五线谱”,用激情奏响了一曲加快农民增收的“新乐章”,趟出了富有宝鸡特色的富民之路。
三业并举撑起科学增收“一片天”
长期以来,抓农民增收往往习惯在“农”字上做文章,在“农村”打转转。宝鸡市另辟蹊径,跳出农业抓增收,坚持“产业、就业、创业”三业并举,为农民增收拓出了一片新天地。
产业筑牢增收之基。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的根本出路,也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近年来,宝鸡市不断强化以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建设,在提高土地产出率上下功夫,在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上做文章,引导支持农民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项目,着力构建畜、粮、果、菜等优势产业格局。建成了全省最大的2万头奶牛场和10个千头奶牛场,粮食连年丰收,全市果园面积突破100万亩,形成秦岭北麓猕猴桃和渭北旱塬苹果两大产业带,建成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63个,“一乡一业”示范镇29个,带动15万多农户增收,打牢了农民增收的基础。
就业拓宽增收之路。发展劳务经济是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宝鸡市采取整合资源抓培训、加强基地树品牌、突出维权抓服务等措施,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洗脚上田”,让农民“走出去”、换脑子,长才干、找位子,广就业、挣票子。促进没有条件或不愿离土离乡的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劳务输出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全市每年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就
业稳定在100万人次以上,务工纯收入累计达到177.5亿元,成为拉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导因素。
创业广开增收之源。促进创业是发展的“源头活水”。宝鸡市实施全民创业战略,通过放宽政策门槛、优化服务环境、搭建创业平台、开展技能培训、广开融资渠道“五招棋”,为农民“造工作”、“造饭碗”,推动无业创业,小业变大,旧业更新,一业多元。越来越多的农民变储蓄为投资,投身小加工、运输、商贸、餐饮等服务业。三年来,全市共免费创业培训2.6万人,发放小额贷款6.2亿元,发展私营企业1万多户、个体工商户4.9万户,6万多农民变“老板”,带动就业23.6万人,农民增收的“自身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四轮齐动筑就科学增收“高速路”
工资性、家庭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是农民收入构成的四个支点,就像汽车的四个轮子。宝鸡市在激活“三业”的基础上,坚持多路并进,“四轮”给力,使农民增收驶上了“高速路”。
领“工资”让农民腰包更鼓。以工业园区、主城区、重点镇的项目建设等为主阵地,推进农民持续有序向非农领域转移。采取政策激励、机构推介、经纪人带领、产业发展吸纳转移等途径,引导更多的农民挣“工资”。在转移就业过程中,也涌现出了“巨晓林式农民工”等一批优秀产业工人。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比达到45.4%,比2007年增加7.9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超过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主渠道”。
广“经营”让农民更加富足。以农户为主体,拓宽家庭经营范围,促进农户在转产、转业、转移和分工、分业、分化中增收。围绕一产,引导农户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户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和科技化。围绕二三产,引导农户积极为大工业配套,发展建筑、小零件生产、批发、零售等产业,以及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使家庭经营收入稳中有升。2010年实现户均经营性收入2181元,比2007年增加618元,增长11.7%。
帮“理财”让农民增收聚财。积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土地、房产、林权等资源,帮助农民科学理财,增加农村资产流动收入。
凤县、高新区、蔡家坡开发区、凤翔县等4个县区,以及25个试点镇村在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造、土地流转、农村房屋确权登记、农房抵押担保贷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受益于全市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大项目、大城市建设,城郊、重点镇等地农民来自租金、利息、股息金、红利、土地征用补偿等财产性收入大幅增加。2010年农民财产性收入达到236元,同比增长9.3%。
降“雨露”让农民得到实惠。落实好中央、省、市各级强农惠农政策,将粮食、良种、农资等直补资金“一卡通”到户,实现“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补助应报尽报,农村低保、新合疗、新农保应给尽给,五保户补助、灾后重建补助足额兑现。2010年,农民政策转移性收入增速比2007年提高了10.9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农民户均获得转移性现金收入307元,同比增长39.5%。
举措到户突破科学增收“关节点”
农户是增收的基本单元。实施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是宝鸡市打出的又一张“特色牌”。宝鸡市将70.4万农户划分为创业型、劳务型、种养型、兼业型、贫困型五种“户型”,分类指导,帮扶到户,加快了不同类型农户增收致富步伐。
逐户填卡摸底子。全市各级组织万名调查员进村入户,与农民面对面地开展增收调查摸底活动,发放并填写《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明细卡》,对每一个农户的劳动力资源、家庭经营资源、收入情况和增收措施做到心中有数。
因户施策找路子。根据摸底填卡情况,帮助农户科学筛选增收路径,制定年度增收计划,确定具体增收措施,使农民致富有目标,脚下有路子,努力有方向,帮助农民解决“不会增收”、“无处增收”、“无资增收”等问题。
政策到户搭台子。市县将各级促进农民增收的相关政策梳理归纳7大类31项,印发到户,并告知相关负责单位和联系人。眉县、千阳、陈仓等
县区还用挂历、手册等形式公布,真正把政策送到群众手中,架起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连心桥”。
分类指导出点子。针对不同户型,建立增收台帐,逐户实施帮扶。比如从信贷、税费等方面积极扶持,做大创业户;外拓渠道,内强素质,提升劳务户;大力实施“专业农户成长计划”,壮大种养户;突出扶贫帮困,减少贫困户;加强服务引导,推动兼业户向专业户转变,推进不同类型农户转化提升。
配套服务一揽子。市县乡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主动上门向农户宣讲政策,提供“一揽子”配套服务。一些县区还采取“一帮
一、富帮穷”、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签订目标责任书等形式,千方百计帮助农户致富增收。
推行“一户一卡一策”的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有效解决了增收措施到村到组不到户、“最后一棒掉棒”的问题,找到了一把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金钥匙”。市县乡上万名帮扶干部驻村联点,各显其能,像“抓计划生育”一样指导农民增收。干部出力气,农民得实惠。县与县、镇与镇、村与村、户与户你追我赶,比拼争先,科学促进增收蔚然成风。富饶美丽的西府大地,农民致富的步伐更快了,生活更加殷实了。
三化承载夯实科学增收“大平台”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城乡融合步伐加快,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大平台,开辟了大空间。宝鸡市力推“三化”进程,积极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农村劳动力三分之一在二三产业创业、三分之一打工就业、三分之一从事种养业经营的新格局。
新型工业化拉动增收。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强11个县域工业园水、电、路、气、讯、树等基础设施和创业基地、科技服务中心建设,34户企业入园,“小巨人”和创新型企业蓬勃发展,非公经济占到经济总量的48.3%,县域经济占“半壁江山”。凤县、凤翔先后进入全省“十强县”,凤翔、岐山入围“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太白、麟游、千阳荣获
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县域工业化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给广大农民带来就业新契机和增收新希望。
推进城市化带动增收。抓住建设关中城市群和重点镇建设的机遇,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支持9个县城、12个省级重点镇、4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完善集中居住点和学校、医院、敬老院、文化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为农民进城创业和居住创造条件。开辟“绿色通道”,支持引导农民进城办企业、搞流通、做老板、当经纪人、打工、定居,目前已有5万农民进城落户,实现了“农民”向“市民”的华丽转身。
农业现代化促动增收。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以农户为基础,以农产品专业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户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和科技化。培育建成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36户、农业示范园区13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919个,带动13.3万农户增收。
机制保障增创科学增收“新优势”
事业要发展,机制是关键。宝鸡市从领导责任、投入保障、包抓帮扶、考核奖补等方面出措施、聚优势,动员引导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类城市资源“上山下乡”,反哺农业、支持农村、服务农民,形成了强有力地工作机制和助农增收的强大合力。
强化责任加压力。明确县区党政主要领导是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县区全部由专职副书记分管农村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下乡入户调研指导抓落实,与农民算增收账,议发展之计。定期召开农民增收形势分析会,查找问题,研究措施。
加大投入添动力。在足额落实中省各类支农资金的基础上,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现代农业园区补助、产业发展、贷款贴息和农业保险等,专项支持农民增收。各县区也按照大县不少于200万元、小县不少于100万元的标准安排农民增收专项资金,“三农”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包抓帮扶聚合力。在全市党政机关、企业和大专院校干部中广泛开展以带着感情、带着政策、带着项目,进村、进户、进经济组织,促农民增收,促晋星创建,促和谐稳定为主要内容的“三带三进三促”活动,建立了领导联点、部门包抓、干部驻村、企业帮扶的“四位一体”长效机制,形成各方联动促增收的生动局面。
考核奖补激活力。把农民增收作为目标责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与评优树先和干部使用有机结合,调动了各级工作激情。市财政每年拿出上千万元专项资金,重奖农民增收先进县区、镇村和市级部门,并按每个村200元、每户1元的标准,为12个县区委农工部补助工作经费,激发了各级促进农民增收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漫漫增收路,奋斗历艰辛。三年前,省委书记赵乐际在宝鸡调研时提出要着力解决农民收入偏低的问题,如今在陈仓大地已变为现实。农民收入节节攀升,“钱袋子”越鼓越圆,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81∶1变为3.77∶
1。地处大山深处的凤县和贫困县太白、麟游县农民收入都实现了三年翻番。宝鸡市“十二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农民收入每年要增长15%以上,到“十二五”末实现五年翻番。宝鸡农民增收之路已迈上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新起点,开启了一轮加力奋进的新征程。(执笔:刘伍军 党锦春)
第二篇:促进农民增收
白水民间资本助推经济发展澄城六大举措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 王小丽 通讯员 杨娟)作为全省首个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意见》的白水县,今年民间资本呈现出活跃态势,已有48亿民间资本计划投向71个建设项目。白水县圣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二期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中,这个占地15亩,由民间资本投资2800万元的工程计划建设18个冷库、两个储藏库和加工车间等,用于果品的冷藏和外贸加工,预计6月份就可以投入运营。白水康贸粮食物流、弘海
海洗浴等项目也已开始试运营。这些注入白水民间资本的项目不仅涉足果业、粮食等基础产业,同时也逐步进入白水的基础设施、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
近两年,白水不断放宽民间投资范围,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县内各阶层自主创业、引导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吸引县外人员来白水创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性产业、市政设施、公益性事业、旅游开发等领域。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提高民营企业主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减免各类税费,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据介绍,今年全县民间资本共投向71个建设项目,总投资48.6亿元。目前已有26个项目开工,投资1.97亿元,全部项目有望在明年内完成。
本报澄城讯(通讯员 张建军 记者冯战武)今年以来,澄城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围绕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21%的目标,重点实施六大举措,确保群众增产增收。这六大举措即:深入开展“水利建设年”活动,明确今年水利建设七大重点任务,为促进全县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县财政列出300万元专项资金,加大对苹果新建园苗木补贴力度。截至目前,全县新建果园2.4万亩,占全年任务的60%;对新建标准化圈舍每栋奖补1.8万元,对新建600头
种猪场奖补80万元,进一步增强群众发展生猪产业的积极性,力争年内实现存栏70万头,出栏100万头目标。同时,狠抓生猪产业发展的饲料来源,全面扩大地膜玉米种植面积,积极落实农资补贴等,确保全县18万亩任务完成;严格按照“城乡增绿、农民增收”的方针,坚持经济林与生态绿化并举,全县新发展核桃经济林1.2万亩,绿化道路20公里,义务植树35万余株;抓住农民进城基础在户籍、核心在住房、关键在社保、重点在培训、根本在就业五个关键问题,建立和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等各项相关保障机制,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目前700余人已办理落户手续;积极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春季“百日集中整治”活动,积极推行村、组(巷道)垃圾“户清扫、村收集、镇拉运、集中处理”模式,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第三篇: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杨龙书
[论文提要]: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针对影响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各种因素,我认为,要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生产、投资环境;二是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三是要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就业创业道路;四是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
[关键词]:农民 农民增收 有效途径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又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
近几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要“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强农富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缓解了农民收入增幅下滑的态势,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及增长缓慢的态势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快速扩散和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难度明显加大,国内通涨持续,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不断加大,自然灾害频繁,农民增收乃 1 至“三农”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经过多年来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较低。农民仍然是靠天吃饭,一遇自然灾害,农业便减产。一旦遭遇天旱,农业用水就成问题,农业减产,农民减收就成定局。
(二)农业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低
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虽然大幅提高了,但增速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价格增速,致使农业成本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当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农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大多数劳动力属于进入劳动年龄人口自然形成的“体力型”劳动者,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从事传统的辛勤劳作,受到专业和职业培训的寥寥无几,造成农民在发展农业方面,缺乏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方面,缺乏筛选能力。不能有效地促进和拉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民劳动力总量大,有效就业不足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就是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 下,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这是农民主要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
(五)农业组织化程度低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一直以单打独斗为主,农村没有形成有利于扩大再生产的农业合作组织,小农户面对大市场仍是目前农村经济的基本格局。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信息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对策
针对影响农民增收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要促进农民增收必须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求失衡现象。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较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产品质量偏低,名优产品比例不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为此,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是解决现阶段农民增收的关键问题。一是政府要加强引导,依靠典型示范推动结构调整。改变光靠行政手段推动结构调整的作法,创新工作思路,从示范引导入手,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一批,推广一批。通过典型示范,效益吸引,提供服务的方法引导农民主动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形成农业结构调整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在农产品结构调整上,要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坚持在名、特、优、新上做文章,培树知名品牌。引进优质高效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效益的提升,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由追求数量型向追求质量效益型转移。三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发挥比较优势,建设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基地。抓规划,抓协调,抓服务,通过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扩大基地规模,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富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
根据我国农村农业人口众多的特殊国情,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富余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促进农业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由于农村教育水平较低,长期以来,农业劳动力生产技能较低,所掌握的职业技能较少,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工业化对劳动工人的要求,所以必须加强对农民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其他生产技能,促进向非农行业转移。
同时要积极扩大农民工就业。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妥善解决劳动纠纷。对于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要根据有关政策,使其与员工在 双方平等协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在岗培训等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要在扩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事业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农民工;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大规模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增收机会。要健全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以扩大农民工就业增收空间。
(三)要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村生产投资环境
近几年来,农村生产条件虽然得到了改善,但相对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第二、三产业得到了长期较快发展,而农业的增长速度相对就慢了较多。因此,要改变农村农业落后的生产环境,各地政府必须重视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加快对“三农”的投资,促进农村经济进入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积极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广和运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强大推动力。当前,表现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农业科技发展方面普遍存在着投入偏低、推广网络不健全、农民数量大但接受程度低等问题。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发展农业产业化,着重点是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农业生产组织。一是推进各种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办、能人带动等方式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围绕龙头企业和市场需要,按区域布局和产业类型组建集生产技术指导、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专业性经济合作组织,真正把农户、企业和市场连结在一起,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民在基地生产和市场销售上的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使之成为组织和带领农民闯市场的主力军。二是创新合作扶持方式,按照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由直接扶持农民向扶持龙头企业转变,从资金、政策上向龙头企业倾斜,增强其自身实力和带动辐射能力。三是要把龙头企业当成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和关键来抓。坚持开放引进一批、大力发展一批、嫁接改造一批的思路,根据全县的区域优势和产业特点,紧紧围绕烤烟、水果、优质稻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和培育产地市场型、深加工型及基地订单型龙头企业,通过协议购销合同、保护价收购等形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逐步形成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发展链条,带动全县传统特色产业的改造升级,使其真正成为优势产业。
(五)积极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当前,农村金融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助推器,也是 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优化农村金融环境,一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要进一步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不断扩大准入范围,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努力构建包括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在内的种类多样、覆盖全面、分工明确、有序竞争、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二要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要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并进一步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三要强化农村金融服务。要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为广大农村地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四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对服务农村的金融企业在税收、信贷风险保障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优惠,及时调整贷款在城乡、区域、产业之间的投放比例。
第四篇: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灵石县两渡镇镇长侯文斌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促进
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基石。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任务,又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灵石县两渡镇党委、政府以“一村一品”、工业项目建设、生态建设为抓手,在培育农民增收点、增收方式、增收效益等方面寻求突破,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当前我镇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强农富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缓解了农民收入增幅下滑的态势,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但是我镇作为典型的工矿型乡镇,受农业生产立地条件、煤炭资源整合以及煤焦市场低迷等影响,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及增长缓慢的态势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难度明显加大,农民增收乃至“三农”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随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农业生产条件
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较低。农民仍然 1
是靠天吃饭,一遇自然灾害,农业便减产。一旦遭遇天旱,农业用水就成问题,农业减产,农民减收就成定局。
(二)农业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低
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虽然大幅提高了,但增速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价格增速,致使农业成本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当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农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大多数劳动力属于进入劳动年龄人口自然形成的“体力型”劳动者,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从事传统的辛勤劳作,受到专业和职业培训的寥寥无几,造成农民在发展农业方面,缺乏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方面,缺乏筛选能力。不能有效地促进和拉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民劳动力总量大,有效就业不足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就是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下,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这是农民主要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
(五)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一直以单打独斗为主,农业合作组织还不健全,小农户面对大市场仍是目前农村经济的基本格局。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信息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对策
针对影响农民增收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所在乡镇的实际,认为当前要促进农民增收必须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抓手,在培育农民增收点上求突破。
一是在实施“一村一品”工作上,我镇按照“镇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品牌”的要求,精心组织,动员镇村两级干部,针对各村实际,确定发展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建设“核桃经济大县”的目标,在“一乡一业”上以核桃产业为主导,重点突出核桃经济林建设,把发展核桃产业摆在全镇工作的突出位臵,把核桃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确定了5年内人均拥有2亩核桃林、100株核桃树,建设万亩核桃标准化专业大镇的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我镇核桃经济林发展到3万亩,到盛果期年产核桃200万公斤,实现产值40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在主抓核桃产业的同时,根据各村的地域优势、传统产业特点,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葡萄、西瓜、香油、生猪、笨鸡、生态观光农业等涉农产业或产品。同时,以村为单元,围绕主导产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特色优势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全镇“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按两步走发展战略,即示范村建设和推进村建设。2012年完成7个示范村建设,并通过示范村建立帮扶带动机制,辐射带动其他11个村的发展,实现产业区域聚集。到2013年底,全镇所有的推进村全部达到示范村标准,较大幅度提升全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二是通过广泛宣传、政策倾斜、政府扶持,以“支部联协会”为抓手充分发挥6个生态建设协会作用,严格考核管理等多种措施,促进“一村一品”工作顺利推进。
1、强力推进东、西两山万亩核桃经济林建设。
万亩核桃经济林建设是我镇积极响应县委、政府加快生态建设和建设“核桃经济大县”的号召,全面启动恢复生态治理,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惠民工程,涉及东山区的两渡、索洲、徐家山、房家庄和西山区的新庄、张村、杨家垣、后庄等村,规划核桃林栽植3万亩。2013年全部完成工程建设任务,重点打造徐家山、新庄、张村3个核桃经济专业村。目前,核桃栽植1.2万亩,现已挂果的有2000亩,实现经济效益110万元,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2、发展以养殖、庄园经济等为补充的其他产业。
按照核桃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着力培育2个养殖专业村:新庄村(朱家岭)生猪养殖专业村和徐家山村(尤家山)笨鸡养殖专业村;1个生态观光专业村:张村神岭生态观光专业村;2个庄园经济(林间套种)专业村:徐家山村套种西瓜和张村套种黄豆经济专业村。
同时,选择农业产业基础较好的特色产业作为“一村一品”典型进行推广。如两渡村官滩400亩葡萄园、东山尤家山300亩西瓜园、军营坊村年加工5000斤小磨香油等。根据两渡特殊的地理位臵,高标准规划了以军营坊村为中心的蔬菜大棚园区。通过广泛发动,全镇共发展蔬菜大棚210亩,其中军营坊村何小多发展100亩、张宏斌发展50亩、两渡村岳义宏、雍金宝各发展30亩。这些产业的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和典型带动,增加了农民致富渠道,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大大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以工业项目建设为依托,在促进农民增收方式上求突
破
我镇境内有6座煤矿、35个洗煤厂、4个煤炭发运站,是一个典型的工矿型乡镇、是全县“项目建设集聚地”,镇党委、镇政府把促进农民增收与工业项目落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增收,把劳务产业作为农民增收因素中最活跃、最直接、最现实的产业来抓,加大农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力度,收效明显。一是立足于以煤为基,筑牢煤炭产业基础,稳步推进铁新、安苑、华苑和聚义鑫辉源四个矿井技改和复工复产,积极创优环境,保证灵北、河东两大煤矿及洗煤项目建设。二是立足于循环发展,推动聚义五大项目开工建设,编制了两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并通过评审,确立了建设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园的发展思路,框定了工业园区准入门槛,稳步推进聚义焦化项目各项基础工作,目前万事俱备,正在寻求合作伙伴。又一以煤矸石为原料生产矿棉装饰板和建筑墙体保温材料的创新型项目——总投资30个亿元的煤矸石制纤项目落地建设。三是立足于多元发展,全方位推动转型项目落地。引进投资4.5亿元永泰能源公司装备制造项目、投资2亿元杰泰微电子科技项目、投资1亿元山西宏胜矿产品开发公司、投资3000万元晋达包装公司低纱复合包装袋制造项目、晋阳碳素项目等一批新型项目。通过以上三轮驱动,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了,生活富裕了,幸福指数提高了。
(三)以生态建设为载体,在农民增收渠道上求突破
我们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农业转型发展、实现农民就业的一个新型产业来抓,以创建全省林业生态示范镇为目标,依托企业持续投入,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度推进。同时,全镇组建9个农村生态建设协会等民间组织,不断优化核桃产业和农村劳动力就业
结构,实现环境改善、企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三赢目标。力争完成全镇15万亩土地绿化,在全镇建设3万亩优质核桃基地和10个生态园林村,使全镇森林木覆盖率达45%。如张村农民生态建设协会从2010年组建以来,承担了保利铁新煤业集团委托实施的总投资达2100万元的造林工程、筑路工程、生态观光园建设工程,流转本村土地2700亩,将本村57个农民由种植户转化为核桃建设的产业工人。
我镇在实施好保利生态经济示范园和东山农业生态综合开发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同时,紧紧抓住当前“绿色”和“生态”理念日渐普及和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的新机遇,积极拓展生态建设产业,将生态景观、田园风光开发、农家乐融为一体培育成新型产业,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我镇张村神岭生态园就是新型产业发展的一个好模式。神岭生态园成立于2010年10月,位于两渡镇张村神岭山,毗邻108国道,生态园以绿色核桃产业为依托,以生态观光旅游为特色,投资900万元,种植了侧柏、国槐1500余亩、大豆1000余亩、月季花4万余苗、核桃树2000株、柿子树100株,开发了天星娱乐广场、天星阁、怡心亭、寻芳谷等景点。生态园致力于打造“回归自然,生态和谐”的品牌形象,创建了“神岭绿色核桃”品牌,打造了两渡镇核桃经济林种植示范村。创立了以“农家肥、原生态、现采摘”为特色的“神岭绿色核桃品牌”采摘园,核桃经济收入实现连年增长,套种大豆产量3万多斤,月季花销售收入达50万元,解决农民就业70余人。目前,又实施了以“二十四孝道德教育基地”为中心的配套项目,包括二十四孝道德教育雕刻、文昌宫,以及钓鱼、瀑布观景和农家乐餐饮等设施。
第五篇:精心组织 科学谋划 促进农民增收
精心组织 科学谋划 促进农民增收
――郭志明同志农民增收个人先进事迹
郭志明,男,汉族,1951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2008年2月起九在成宫镇党委综合办公室负责新农村建设工作。在这个岗位工作以来,他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农民增收工作中,立足九成宫镇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情况,选准工作切入点,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了全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工作。
一、科学规划,实施“举措到户”工程,明确新农村建设目标 建设新农村,规划要先行。年初,郭志明同志组织负责组织制定了全镇的农民增收规划,并指导全镇21个村制定农民增收规划和农村建设晋星计划、增分升阶计划。同时下村进村入户,对农户的家庭人口、产业项目、收入状况逐户进行详细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按创业、劳务、种养、兼业、贫困五种类型填写入户调查明细卡,建立农民增收台帐,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全镇各村报送的农户分类花名填写汇总,全镇4601户农户中,创业型95户,劳务型523户,种养型2210户,兼业型617户,贫困型298户,同时给农户发放了政策汇编。每月及时准确测算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并且做了收入分析,为镇党委、镇政府掌握全镇农民收入提供信息。
二、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做好农民增收资料收集和整理 壮大主导产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是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白祎同志上任以来,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指导全镇干部群众,以“菜、烟、畜、果、游”五大产业为重点,按照“政策扶持、资金倾斜、科技带动”的工作思路,促进产业做大做强。2010年全镇种植设施蔬菜47棚,香菇中棚100座,大路蔬菜10050亩,建成蔡家河村500亩和城关村200亩以上大路菜示范园两处。全镇烤烟共移栽185户2830亩,建成贾王塬千亩、马家堡500亩、岭西400亩烤烟示范基地3处,实现产值315.7万元、税金63.1万元。畜牧产业全镇目前共新增10头以上养猪大户20户,10头以上养牛大户6户,100只以上养羊大户9户,新发展“闫怀杰”养殖模式户11户,牛羊猪存栏分别达到12041头、24468只、8920头。出栏分别达到5638头、17923只、10768头,畜牧产值达到4407.38万元。林果业新建果园8016亩,其中核桃建园7695.5亩,引进西安客商在永安村建樱桃园300亩,逐步发展现代生态观光农业。同时,狠抓春季植树造林和6个晋星创建村生态家园绿化工作。全镇完成各种造林10521.亩,土地整理项目区地埂绿化24公里800亩,植绿化树3.2万株,狠抓地膜玉米产业。动员引导地膜玉米种植传统区的4村群众落实地膜玉米种植面积11000亩,其中全覆盖丰产方980亩,建成消水沟、良舍、西坊300亩以上丰产方示范园3处。积极配合县劳动就业部门累计向外输出劳务人员5530人,全年实现劳务经济收入4609万元,仅此一项,全镇人均增收3428元。2010年底全镇人均现金收入6735元。
三、上下联动,落实“三三制”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按照县委关于在县乡两级实行“三三制”,深化“页岭南北创大业,杜水两岸党旗红”———全面抓好落实,工作到基层,百组进百村。白祎同志指导各驻村工作组制定了各种制度,协助各村狠抓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为村组办实事。水利局驻消水沟村工作组抓项目,争取鱼塘工程一处,投资30万元,现已开工。并且为村优质玉米丰产方,干杂果建园解决资金1万元。种植玉米2040亩。县农业局解决良舍村专业合作社活动资金4.5万元。维修大棚9座,解决资金10万元,并且为蔬菜专业户聘请技术员一名。公路管理站、林业站驻永安工作组解决帮扶款4000元。县农技中心驻西坊村工作组解决全覆盖地膜玉米资金4.8万元,种植玉米480亩。驻石臼山村工作组争取水利项目,修人畜饮水管道6700米,解决25户117人生活用水,经过努力争取整集搬迁项目,解决45户286人居住问题,改善居住条件。驻栗川村工作组配合县城建局、国土局为官坪新区开发征地600多亩,解决问题20多件,全力一赴支持官坪新区开发工作。驻九成宫村工作组为村民办实事,投资20万元,为柳树塬组,砌护坡80米,投资18万元为镇头组、镇头湾组砌庙沟防洪渠120米,投资20万元为柳树塬土地治理137亩。镇头湾组盖居民住宅楼2栋,投资1200万元。驻贾王塬工作组,和村干部争取项目跑资金,建烤烟大密炉10座。投资10.5万元修烟田道路3公里。投资18万元新修村部100平方米。
中共十七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相继召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更加明确的方向,白祎同志还将带领全镇干部群众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精心组织,科学谋划,狠抓落实,为开创九成宫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而继续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