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
暑
期
社
会
实
践
论
文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工商学号:
姓名:包金花1班 090710016
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
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组织体系的基础,是党的组织资源和组织优势的直接体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充分发展基层党组织、完善基层党组织的制度体系建设是党建工作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根据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使基层党组织都紧密联系群众、充分发挥作用。”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领导以及执政链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其组织发展与制度完善直接关系到党的发展前途。而作为“党的生命”的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发展与完善则成为在新时期提高我国基层党组织适应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最终提升党组织整体执政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制度保障。如何进一步发展基层党组织民主是当前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结构的认识,是准确理解党的领导实现方式的前提。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政治体制设置是以执政党为领导核心而展开的,任何层面的改革都必然触及到这一问题。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建设问题,更是直接关系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问题,推进基层党组织民主建设才能促进党内民主的重大发展。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党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斗堡垒,其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近年来,通过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有了明显增强。但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新形势,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一、关于思想认识问题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农村基层组织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大头,是重点,也是难点。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现阶段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我们党从成为执政党之日起,就肩负起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执掌政权,既为我们党提供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同时也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验。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只有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顽强拼搏,真抓实干,不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发展主导产业,才能使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向小康之路。
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是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内在要求。执政党的建设,就是在执政条件下的党的建设,包括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能力等方方面面。只有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我们党才能永葆生机,永葆先进性和创造力,才能不断巩固立党之本、夯实执政之基、开掘力量之源,才能审时度势,统领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也是促进干部作风转变、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一个政党,取得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政权、让人民满意更不容易。能否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关系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民族的前途命运,只有不断改革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真正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提高执政水平,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还不适应;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自觉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确保在最基础、最直接的层面上,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二、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问题
要切实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武装头脑,指导实践,顾全大局,增强团结,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党委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保持协调高效运转,增强整体合力;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形成制度,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力量增长的主要源泉,是党一切工作的最终落实者。作为党的最小细胞,细胞活跃,能力强,肌体就健康;细胞病变,肌体就会跨掉。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班子涣散,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搞不好,就会有崩溃的危险。所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从基层基础工作抓起,基层兴则全局兴,基础稳则全局稳,只有把目光放在基层,把工作重点放在增强基层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上,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落实的工作局面,才能真正加强党建工作,不断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基层班子成员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执政为民意识,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真心诚意地做好群众工作。要悉心研究经济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和掌握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群众工作方法,推动农村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三、关于干部队伍问题
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坚持任人唯贤、公道正派,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来。要抓紧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归结起来说,基层党员干部基本素质要求是必须公道、正派、无私、实在、有感召力、事业心和责任感。事业心、责任感实际是一个思想问题,也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问题。有了事业心和责任感,干部就会想着干事,学着干事,团结的问题、廉政的问题就会很好解决。而没有了事业心和责任感,也并不意味着不会干事,而是不想干事,甚至把好事干砸。所以,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必须在增强党员干部的事业心
和责任感上下功夫,真正使那些政治强、思想好、懂经济、善开拓、有闯劲的年轻干部发挥专长,有所作为。继续以党校为基地,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加大农村干部的系统培训力度,增强基层党员干部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能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善于做新时期农民思想工作的能力、处理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执政为民的本领;充分发挥党员的“双带”作用,积极探索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新办法,注重发展农村致富能人入党,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阶级基础。
四、关于深化“三级联创”活动的问题
要根据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使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五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活动为载体,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机制。要进一步落实“三级联创”领导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抓好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坚持不懈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农村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真正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要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先导,克服因循守旧、小富即安、“等靠要”等思想观念的束缚,增强改革意识、开放意识、机遇意识、市场意识,勇于破除一切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障碍,改变一切束缚农村发展的做法和规定,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成为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模范,切实承担起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的职责。
五、关于加快农村的发展问题
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当前,最能体现的宗旨意识、政治意识就是要为民谋利、为社会造福;最应该体现出来的执政能力,就是把经济搞上去。因此,基层党组织应始终立足实际,解放思想,努力发展县域经济、乡域经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关键是要抓好三件事,一是要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发挥优势、正确定位,切实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能不能研究制定出一条自身发展的特效良方,其实就是衡量其有没有良好执政能力的首要标准。二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以现代的观念谋求农业跨越式发展。要集中力量抓好水、电、路、气、房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质量农业、效益农业;进一步调整布局,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大力发展以促进流通、服务农村等为主的第三产业,促进更多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围绕加强财源建设,支持和鼓励乡(镇)抓住营造环境这一关键,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加乡(镇)财政收入。三是要综合考虑本地资源配置,科学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破解农民增收的的难题,尤其是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着力抓好县乡机构改革、撤乡并村、减轻农民负担等工作,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六、关于工作机制创新问题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一论述,指明了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建设,同样必须有制度建设作保证。没有一定的制度作保证,好的东西形不成规范,就难以长期坚持下去;没有一定的制度作保证,坏的东西得不到有效遏制,就会滋生蔓延。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抓住了制度建设,就抓住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要切实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问题,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工作机制。首先是建立起富有活力的乡镇工作体制。鼓励农村基层干部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充分保护和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解决对乡(镇)“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问题,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强化乡(镇)的职能。其次是建立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的机制。要高度重视建立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健全议事规则,实行决策论证制和责任制,用制度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尽量减少和避免失误,同时建立群众对决策实施监督的机制。三是建立村“两委”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要建立健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两委”分工负责制、“两委”联席会议,民主评议“两委”干部等制度,明确党支部对村委会实行政治领导、工作指导、思想引导的职能,做到坚持领导不包办、把握方向不旁观、保障自治不违法、支持工作不拆台,村委会在党支部领导下依法行使职权,工作到位不越位,形成“两委”协调一致、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
七、关于依法执政的问题
在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基础上提出并实践“依法执政”,是江泽民党建理论的一个创新。这个理论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坚持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是我们依法执政的显著特点”,而“我们党依法执政的能力决定了依法治国的成效;反过来,依法治国的效果又是对党依法执政能力的检验。”依法执政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基层党组织要提高执政能力,必须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必须要具有良好的依法执政形象,确保《村民自治法》、《教育法》、《土地法》等与基层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切实地贯彻施行,努力改变“以人管人,以权管事”的不良现象。
八、关于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三个代表”、“两个务必”的精髓就是要求党必须永远同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多深入实际,关心民间疾苦、了解群众呼声,要把群众的冷暖、群众的要求最充分地吸收到各项决策中来;要十分注重尊重民意和珍惜民力,在做决策时,要充分地考虑群众在心理上和能力上的承受程度,而绝不能搞强迫命令,绝不能完全依赖行政手段,更不能为了所谓的发展和政绩,而滥用民力,走向群众的对立面。总的来说,农村基层党组织直接面向群众,能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强弱的直接体现。为此,基层党组织必须增强执政为民的意识,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一心一意帮助群众致富,想法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要深入开展“三个代表”、“两个务必”的教育,真正从思想上解决好“为群众”和“靠群众”的问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使农村基层干部在感情上心系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要建立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继续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继续健全和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依法治村、民主管理等制度,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促进农村工作规范化。
第二篇:如何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问题研究
如何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问题研究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论文
胡汉奇陈旭
在迎接建党90周年之际,创先争优活动正在热火朝天地展开,而“四强四优”活动是石化公司党委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重大部署。这将引领我们走向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
建党9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奋斗进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都与各个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密不可分,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只有抓好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好群众的工作,才能使我党的先进性永葆。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这一论断不仅强调了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对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继续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基层党组织始终保持先进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就必须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把开拓进取与求真务实结合起来,把工作热情
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以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方法,探索新途径。我们要做到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做好群众基础工作就要继续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经济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给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了诸多难题,如“党员难管理,干部素质难提高”等等,直接影响了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必须在探索新思路、创造新方法、解决新矛盾上下功夫。
改革选人用人办法,实现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强不强,关键在领导班子。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首先就要选好配强领导班子。但目前在选用干部的工作中,标准不高、视野不宽、渠道不畅、机制不健全问题还比较突出,“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基层班子的优化和作用力的发挥。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增强时代意识,在选人用人上开阔视野,拓宽渠道,建立以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为核心的基层干部选用新机制。
改进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实现由应急式向主动式转变。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是根本。近年来,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效果不甚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培训工作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被动应急式的培训多,有针对性的培训少。因此,必须制订长远的培训规划和年
度计划,改进培训方式,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二、创新工作领域,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当前,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新的经济组织与日俱增,面对这种新形势,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必须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不断拓宽工作领域,扩大党组织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覆盖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适应新的经济组织迅速发展的形势,改进基层党组织设置,消除党建工作“空白点”。在这方面,要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理顺党组织的隶属关系,这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党员要有党组织,有党组织就要有上级;有党员有组织就要开展活动,就要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三、创新工作载体,激发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在活力
党的基层组织肩负着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的重任。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抓得好不好,工作成效大不大,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强不强,都要以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来衡量和检验。因此,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相结合的工作载体,使基层党组织建设在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任务中得到加强和发展。
从目前看,创新工作载体,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一是围绕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创新活动载体。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
机制,通过教育培训,使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有明显提高,带领群众搞石化公司生产维护能力普遍增强;二是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形势任务的新要求,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进一步开展“党建三联”活动,并积极进行总结和完善,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三是围绕保持和发扬党员的先进性创新活动载体。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结对帮块、争先创优等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在改革发展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争当实践“三个代表”的带头人。
四、推进工作创新,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
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必须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在团结各族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党支部在组织车间党员争先创优活动中,经过宣传贯彻和学习,使党员干部对争先创优活动有了全新的认识,充分体会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尤其在今后的“十二五”规划中,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突出共产党员先进性实现“两个同发展”。
坚持以争创“六好”党支部为中心,开展争创“四优”活动。基层党支部认真开展“四强”党组织和“四好”班子创建,建立健全党内帮扶、关心、激励机制,认真实施党组织的帮扶工作,解决员工后顾之忧。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引导党员作出岗位承诺。持续完善党建工作内容、方法、工作机制,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认真搞好“五型”班组建设,不断加强包机管理,提升设备运行受控
能力,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把员工的思想观念引导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中来,树立全局观念,突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党员联系员工,用党员的模范行为去带动和感化周围员工,帮助员工转变观念,在设备的维护工作中不断做细做精。
总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是必须坚持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科学发展的水平。二是必须坚持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不断激发广大党员投身石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三是必须把解决高效安全生产、疑难技术攻关、协调群众利益等突出问题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必须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实际出发,把握新特点、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开创新路子;五是必须进一步强化各级党组织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切实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总抓、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0年的风风雨雨。在党的90岁生日之际,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除了感慨,更多的是感激。回首这90年来,我们的党走过的是一条艰苦奋斗的道路。我们从党的手中接过了党的建设的接力棒,我们就应该更好地从基层将党建设好,使党在今后的路走上轨道,让党的明天更加辉煌、美好。
2011年4月21日
第三篇: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范文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
------------------
2009-08-27 11:38:03 作者:唐官莹 浏览次数:883
来源:县委
县委常委班子科学发展观调研文章之一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
中共三都水族自治县委书记
唐官莹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乡镇、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党能否真正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是否得到巩固的问题。我作为一名县委书记,是抓全县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结合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和思考,现就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谈一点本人的见解。
一、基本情况
三都水族自治县共辖10镇11乡,274个行政村,4个街道社区,214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万人,其中:水族人口20.29万人,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54%,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也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之一。全县共有基层党组织481个,其中:党委23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455个(其中农村党支部266个、村级联合党支部1个、社区党支部4个、非公经济党支部2个、离退休党支部8个)。全县共有党员8317名,其中:女党员1286名,农村党员5513名,35岁以下党员1793名,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党员3244名。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创建“五个好”基层党组织为目标,以“三级联创”活动和“四线百乡千村万名党员”示范工程为载体,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和创新力度,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关键要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尤其是选好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从2007年以来,有80%的村级党支部采取“公推直选”、有18%的村级党支部采取“两推一选”的方式,依法依章选出了群众、党员、组织“三满意”的新一届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同时,有3个行政村通过“海选”方式选举产生了村委会班子成员。针对村级干部素质不高的问题,还采取公开招聘50名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并抽调174名县、乡机关干部下派到村任职等形式,切实提高村级“两委”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此外,还采取“公推优选”的方式,选出2个乡(镇)党委书记和1乡(镇)长。
2、加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后备力量的培育。在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上,积极实施“三个注重培养”工程,即注重在农村青年中培养致富能手、注重在致富能手中培养发展党员、注重在党员致富能手中培养后备干部的“递进式”管理模式,特别是注重把那些年轻有为、文化水平较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较强、热心村级公益事业、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信的党员培养成为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目前,我县已建立了一支1600人左右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全县各个村每年都有3名以上35岁以下后备干部。在乡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上,自2005年以来,先后在2次全县范围公开选拔了70名乡科级后备干部,通过因岗施训、跟踪管理、经常教育,采取多压担子、多岗位锻炼的方式,目前有30多人已被提拔到乡科级领导岗位,有30多人通过挂任乡(镇)长助理或科局长助理等方式,让他们早日介入、早日成熟、早日适应具体工作,尽快成长。
3、加强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建设。一是抓好党员发展工作,每年都制定有党员发展计划,明确任务落实,确保每个农村基层党支部每年至少发展1名以上新党员和培养3名以上入党积极分子。二是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县、乡党校培训阵地和农村远程教育站点,切实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通过举办新任村级干部培训班、新任乡科级干部培训班、农民技术绿证培训班、“整村推进”项目培训班、组织乡(镇)村(社区)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和通过以会代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切实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带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三是全面开展“党员承诺”制和“设岗定责”活动,切实增强党员队伍的服务意识,有效解决了农村无职党员发挥作用难的问题,极大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整体活力。
4、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无办公场所”和党员“活动难”问题,从2000年以来,我县把改善基层办公条件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方面,每年都由县委组织部下发村级办公用房建设计划,并列入目标考核,成立了检查组深入各村进行督查。在乡(镇)办公楼建设方面,由县财政根据各乡(镇)工作需要,按照轻重缓急程度,逐步给予解决。目前,全县90%以上的村都有村级活动场所,其中50%以上的村都已建有标准的村级办公用房和党员活动室;全县21个乡(镇)中50%以上都有新的办公楼。
5、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规范管理。在村级管理上,我县完善了《村务公开制度》、《村级民主议事制度》等管理办法和制度,做到“七个规范”,即:规范“两委”关系、规范工作程序、规范财务管理、规范干部管理、规范村务监督、规范村级组织档案、规范监督职能。同时,将全县村级小学党员教师的组织关系由原所在的乡(镇)教育支部转到所在的行政村党支部,让村级党员教师直接参与、指导村级事务,不断提高村级办事水平。此外,探索在周覃镇水东片区建立了第一个村级联合党支部——水东联合党支部,将4个行政村党员集中到一个支部进行教育管理,不断节约工作成本,促进产业发展。在乡级管理上,我县出台了《关于规范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意见》、《关于调整不称职、不胜任乡科级领导干部的暂行办法》和《乡(镇)和部门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乡(镇)和部门综合目标管理考核细则》等,切实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
(一)党员干部素质不适应。部分乡村党员干部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在接受新知识方面存在实际困难,导致思想认识不高,观念比较陈旧,缺乏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进取意识和奉献意识,心安理得做太平官,工作上遇到压力就望而却步,尤其是一些村干部认为自己 “政治上没奔头、工作上吃苦头、经济上没甜头、退下来没靠头”,遇到阻力就“撂担子”。此外,许多乡村党员干部平时主动学习不够,思考不深,缺乏解决农村实际问题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种植模式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不能发挥好主导作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不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工作方式方法不适应。部分乡村党员干部对新的形势认识还比较模糊,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认识不深,对党在农村各项政策掌握不透,工作方法单一,方式不灵活,工作上倾向于老办法、老经验、老套路,留恋于计划经济时代简单、实用、无风险的行政命令,导致工作中干群之间矛盾增多,干群关系紧张,形成了“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四难境地,直接影响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没有找准党建工作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党组织的设置形式跟不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部分乡(镇)工作无特色、无亮点,缺少党建活动载体,没有一个打得响、叫得起的基层党建品牌,工作主要是完成上级“规定动作”的多,自身自选动作不够,导致特色不突出,成效不明显。
(三)工作运行体制不适应。免征农业税后,一些相关配套改革措施没有及时到位,农村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乡村两级财力大幅度减少,严重影响了乡村组织的正常运转,无钱办事的问题更加突出;民主政治进程与农民素质存在脱节,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他们对法律政策十分模糊,加上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造成的对政治漠不关心,部分群众不能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许多工作推动起来难度较大;上面有些政策缺乏连续性,有些政策的实际操作性不强,下面很难落实,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方面受到诸多制约,群众不太理解,基层组织面临诚信危机。
(四)乡村工作职能不适应。目前,乡村两级的工作职责尚不够清晰,工作上缺少必要的遵循,更多的是被动依靠上级的安排和部署。特别是作为一级政府的乡(镇),其工作功能和管理权限逐步弱化,除了机关内设机构外,站、所是以条条管理为主,致使乡(镇)党委、政府在实际工作中调控手段相对弱化与其承担的工作和领导责任进一步强化的矛盾日益突出。
(五)干部工作机制不适应。一是乡(镇)机关干部选拔渠道比较狭窄。近年来,全县每年公开招录的公务员也仅有4至6个人,而且大多招的是县直机关公、检、法、司系统的公务员,近3年来,我省没有组织招考乡(镇)公务员,部分乡镇“有编无人”的现象较为严重,一些乡(镇)股室的竞争上岗出现了“有岗无人竞”的尴尬局面。二是政治期望值降低。乡(镇)机构改革以后,乡(镇)党政领导班子职数减少,部分乡镇书记、人大主席一肩挑,班子成员实行交叉任职,许多原来的班子成员已经重新变成了中层干部,其他中层干部和一般干部更难有提升的空间。我省还没有组织开展面向村干部招考公务员这项工作,目前,村干部干得再好也进不了公务员队伍,能干到支部书记也就“封了顶”,退职后还是农民,政治上已基本没有“盼头”。三是权利与义务失衡。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工作的压力越来越重,上级组织和领导对农村干部关心少,检查指导多、走访慰问少,听取汇报多、交流沟通少,加责压担多、帮卸包袱少,较低的工资待遇与其所承担的繁重的工作任务失衡,普遍感到压力过大,加之后顾之忧难解决,很多村干部都想外出打工另谋出路,致使工作积极性难以提高。而外出打工的优秀知识青年越来越多,留在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培养农村干部的源头萎缩,后继乏人,影响了村干部队伍的稳定。
(六)集体经济状况不适应。村级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许多事情只能是纸上谈兵,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村党组织“等靠要”的思想固化,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措施不力、效果不佳,除靠县财政每年转移支付的6000元运转资金外,几乎无其它渠道来源,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缺乏应有的经济基础,依靠集体兴办公益事业更是难上加难,进而影响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七)领导力量和党建经费投入不适应。一些基层党组织特别是“一把手”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不够,认为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务虚”不“务实”,所以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不多、视野不广、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创新意识低、解决问题不力。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一级党建工作经费投入很少,村一级党建经费的投入更是捉襟见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面积狭小,坚持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较难。
四、对策与建议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基层党组织必须坚持制度、机制和体制的创新,认真研究改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方法,探索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抓好素质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秀的人才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培养素质能力较高的农村干部、党员、实用人才、新型农民四支队伍。一是选准配强乡村干部,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要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农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人才选进乡村党组织班子,尤其选好配强乡村党组织书记。注重从乡镇机关和站所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相对贫困、后进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党支部副书记等职务,并建立健全下派驻村干部管理办法。同时,着力建设“能人型”村级党组织,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积极培养和选拔“能人型”党组织书记,推行村“两委”委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模式,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造血功能。二是加大乡村干部培训力度,培养新农村建设的骨干者。要探索建立“党员定题、社会培训、部门组织、财政买单”的市场化培训模式,运用县乡党校、示范基地、远程教育、院校教育、学习考察、研讨交流“六位一体”的模式,大规模地加强对乡村干部进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使他们真正成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带领群众依靠科技致富的骨干队伍,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升他们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和工作能力。三是狠抓党员队伍建设,培养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大力发展培养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农村党员。加大关爱党员力度,建立和落实农村贫困党员救助机制,激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原动力。保障党员权利,为党员在党内生活充分发表意见搭建平台。强化党员管理特别是流动党员的管理,创新党员活动载体,推进农村党员承诺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创星等活动;强力疏通党员“出口”,永葆党员队伍先进性。四是大力抓好乡土人才开发工作,培养新农村建设的示范者。全面实施“三优三培双带”工程,切实注重把致富能手优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优先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优先培养成村干部,充分发挥农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作用。鼓励乡村干部、农民能人施展才干、创业致富、带富一方,并开展“科技标兵”、“科技示范户”、“致富领头人”、“新农村建设功臣”等评选表彰活动,塑造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增强“致富一方”的荣誉感。五是强化农民教育培训,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者。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制定和完善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规划。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发展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的农业科技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对农民进行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民主法制和诚信教育,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个个有技能,人人争创业,家家谋致富”的良好氛围。
(二)狠抓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一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对村级集体经济状况、发展潜力进行认真分析,有针对性地帮助村党组织选准发展经济的路子,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做好指导、服务和扶持。充分发挥农村集体房屋、设备、水面、荒山等闲置资源优势,引进项目和资金,盘活固定资产,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善于培育和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龙头加工型企业或经济合作组织,增加集体收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鼓励土地向大户转移,或交由集体实行股份制运作,以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进一步调动村干部招商引资、争取项目的积极性,对村里招商引资的企业,在利益分成上予以倾斜。二是着力助推农民增收。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各种转移支付资金和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保证农民的政策性增收。抓住以工促农新机遇,加强以水、电、路、桥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实现增收创造条件,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杜绝“豆腐渣”工程,真正把好事办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鼓励发展粮、油、菜、果、茶等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发展劳务经济,进一步开拓劳务市场,完善劳务输出管理服务组织,扩大输出规模,培育劳务品牌,提高劳务经济效益。三是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要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组织和引导农民大胆走出农田,大胆进入流通领域,建设一支稳定的信息队伍和销售队伍。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型、市场营销型及综合服务型的行业协会、农民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农商挂钩、农企联姻,发展订单农业,把农民与市场紧紧联系在一起,切实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三)改进组织设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一是创新组织设置。为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坚持按地域、建制村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原则,把党支部建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产业链和产业协会上的党建工作新模式,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更直接、更有效。二是大力推进“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挥党组织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作用。只有一个产业的村,可采取党支部领办或创办专业产业协会(合作社)的办法,直接建立专业产业协会(合作社),支委成员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有两个以上产业的村,可将原村党支部调整为村党总支,由支委成员组织专业生产大户建立专业生产协会(合作社),在协会(合作社)中建立产业党支部,实行“产业党支部+协会(合作社)”工作模式,或依托“龙头”企业和服务组织设置党组织。三是改进组织设置模式。根据农民工群体外出务工的新形势,在党员比较集中的劳务输出群体中,可跨乡村区域界限,成立流动党支部。实行由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负责的双向管理机制。要打破过去单一的属地管理做法,按行业相近、地域相邻、量才分类的原则,采取工作需要与党员特长、党员自愿选择与党组织指定相结合的办法,分别设立各种类型的党小组。同时,采取“村村联建”、“村企联建”的方式设置党组织。
(四)创新工作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的制度保证。一是创新选用机制,增强基层组织“造血”功能。逐步探索个人自荐、群众举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考试、考核和面试答辩相结合,公开选拔乡村领导干部。探索建立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录用乡(镇)机关工作人员制度。加大对优秀基层干部的选拔力度,切实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特别优秀的大胆提拔使用,努力形成关心爱护基层干部的用人导向。建立农村人才市场,完善人才交流和流动机制,跨行业、跨地域选拔农村基层干部,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精通、爱岗敬业、敢于打硬仗的乡村干部队伍。二是创新政治激励和社会保障机制,增强基层组织“护血”功能。在县乡招录事业人员时,除在应届大学毕业生和优秀社会青年中选拔外,要采取特殊政策,单列部分指标,放宽学历、年龄限制,从现有村干部队伍中选拔。开展并村、减员但不减财政转移支付金额工作,实行村干部一人兼多职多薪,提高村干部报酬,保证村干部待遇的落实。逐步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或退休金制度,按当地城镇职工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采取国家、单位和个人出一点的办法解决,保证退岗干部的生活补贴,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要设立党内帮扶救助专项资金,开展“一帮一”等党员互助活动,以党内力量为主帮助贫困党员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引导他们逐步脱贫走向先进行列。通过制定出台一系列具体有效的政策、措施,从经济、政治和环境等各方面激励好、保护好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让农村干部“经济上有享头,政治上有奔头,工作上有劲头”,确保“留得住人、拴得住心、干得好事”。三是创新储备机制,增强基层组织“补血”功能。完善后备干部培养制度,采取内选、下派、招聘等办法,把优秀大学生、复退军人、种养大户、企业职工选拔充实到基层干部队伍中来,吸引外出务工能人回村任职、创业,不断优化基层干部结构。四是创新党建责任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县委宏观领导、组织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乡(镇)党委主抓、村党组织创建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联动机制。建立党建工作双向述职报告、定期调研通报、执行责任自查自纠等制度,强化监督检查。紧扣新农村建设科学设计考核指标,创新考核方式和流程,促进经济社会与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互动发展。严格兑现奖惩,对考核排名列前的进行表彰,对符合条件的党建责任人予以提拔重用;对排名靠后的给予通报批评,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努力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工作氛围。同时要引入市场机制,整合各方力量,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经费投入力度。
(五)优化基层环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一是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结合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思想、工作实际,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种的各种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搭建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村党员自我提高、积极参与、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切实解决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和作用发挥难问题,不断增强党建活动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二是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探索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的多种实现形式,以民主促和谐、促稳定。抓住影响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等多种手段,严厉打击破坏农村生产生活的犯罪活动,严厉打击农村恶势力和非法宗教活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使农民安心搞生产,全力奔小康。三是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着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节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开展“计划生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以及“星级文明村”、“星级文明户”、“好家庭”等评选活动,激励农民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形成农村文明新风尚。
2009年4月30日
上一篇:三都县饮水安全现状解析
第四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发挥作用问题研究
2009年全市组织工作重点调研参考课题之一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发挥作用问题研究
茂名市交通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为深入贯彻实践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基层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基本情况,更好地推动基层的党建工作,市交通局在全市组织工作重点调研参考课题中选取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发挥作用问题研究”开展调研,通过走访、座谈、发放问卷等形式,对全市交通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状况进行了调研,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当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发挥作用的基本情况,从中发现了制约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深层原因,对如何进一步促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得出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发挥作用的现状
从我市交通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调研情况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发挥作用的总体情况是好的。通过近两年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主题活动,我们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方面做出了很多有效的探索,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绝大多数基层党员都能自觉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各项改革事业的中坚和骨干力量,为全市交通事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基层党组织较好地发挥着引导、凝聚、服务、带头的积极作用
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机构人员整合中,由于部分群众受传统思想、知识面窄等一些因素的制约,不能正确把握,导致一些矛盾的产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能够替他们“把好脉”,做好宣传、教育、帮助、服务工作,正确引导群众思想动向。积极发挥凝聚作用,广大基层党员,特别是党支部书记在群众中有着较强的感召力和信服力,群众愿意团结在他们的周围,愿意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共同建设小康社会。积极发挥疏导作用,基层党员干部针对改革转型时期的问题和困难,能够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让群众明白国情实际和政策的出发点,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能够讲解是非曲直,强化法治观念,理顺群众情绪,化解内在矛盾,凝聚基层人心。积极发挥带头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中,群众是主体,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主动参与、出谋献策、无私奉献,能赢得群众的信赖,激发了群众的建设热情。实践证明,党支部战斗力强,改革发展的各项事业就能得到快速地推进,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广大基层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我们对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局党组成员坚持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经常到所分管的部门了解情况,发现新情况,研究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广大基层党员在党组成员的带头下,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技能,成为思想先进、技能熟练的行业精英、先进代表,在本单位、本职工作上表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带动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为广大群众作出示范,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基层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形式和载体不断丰富 我们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党员结对帮带”、“党员示范窗”、“党员示范岗”等近几年党员教育管理中探索出来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非常有效的实践形式,比较好地提供了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载体和平台,既肯定了广大党员勤劳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同时又为他们更好地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了条件。
(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关键时刻能站出来,危急时刻能豁出去,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在出现重大突发事件时,例如2008年抗雪救灾,党的基层组织能充分发挥组织优势,自觉挑起一线指挥的重任,组织群众、领导群众,稳定人心,凝聚力量,带领着广大群众做好处理突发事件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基层党员以坚强的党性、崇高的品质、无私无畏的精神,勇挑重担、迎难而上、冲锋在前、无私奉献,为抗雪灾、保交通作出突出贡献,为群众作出了榜样,成为群众抗雪救灾的先锋和旗帜,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关键时刻能站出来,危急时刻能豁出去”的崇高精神风貌。在汶川大地震后,全市交通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纷纷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自愿交纳特殊党费支援灾区恢复重建,为群众做出了榜样,集中展示了新时期基层党员队伍的精气神,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原因
目前基层党建正日益得到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基本能发挥先进作用,但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制约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深层次问题,例如部分基层党委(支部)对基层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少数基层党组织职能不能完全落实到位,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建设薄弱;少数基层党组织纪律涣散,党员缺乏教育管理,没有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有自身主观方面的原因,同时又受客观因素的影响,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员结构不合理,党员文化素质偏低
党员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是展现党员先进性的客观因素,平均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业务领域带头示范能力不强,造成了部分基层党员在群众中没有足够的分量,不仅影响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同时更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
(二)重业务轻思想,降低了党员发挥作用的自觉性
一些基层党组织片面强调抓好业务,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够,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深度,停留在表面文章。面对党员思想上出现的问题,基层党员干部主动谈心的少、听之任之的多,个别教育的少、普遍教育的多,导致少数党员的思想不能够很好地统一,不能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不能与支部共谋发展,降低了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自觉性。
(三)教育管理单一,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缺乏有效引导
虽然我们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新经验,对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党员管理工作与新形势下加强党建工作的要求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情况。在党员教育培训上形式单一,主要采取集中培训,次数较少,不能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培训。在党员教育管理上,从严管理的力度不够,一些基层党支部书记在管理上存在畏难情绪,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怕得罪人,党员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一些党组织将老党员视为包袱,不愿管理,对流动党员不闻不问,消极管理。在党员管理的方式上没有创新,党员管理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重复、单调,缺少开展党员活动的有效载体,导致党员没有地方发挥先进作用,影响了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民主评议不扎实,处置不合格党员不力影响党员发挥作用积极性
少数基层党组织的党员评议工作流于形式,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批评与自我批评不能深入开展,往往是轻描淡写的自我批评多、诚心诚意的相互批评少。在评议表彰优秀党员中,论资排辈的现象时有发生,优秀年轻党员得不到组织的认可和表彰,影响了党员发挥作用的积极性。少数党组织党员管理不严格,对长期不缴纳党费、长年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履行党员义务的党员,党组织批评教育少,给予组织和纪律处分的更是少之又少,对不合格党员处置不力,“先进无奖、后进不罚”的现象削弱了“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在党员中引起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工作措施及对策
针对当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的党建工作:
(一)加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切实发挥党支部书记带头人作用
管理基层党组织关键在于人,发挥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带头作用非常重要。首先要从选人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注重把那些有经验、有能力、视野开阔、思维敏捷、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党员推选到支部书记岗位上来;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行“组管委”,拓宽党员参与基层党务管理的渠道,在管理中进行培养、发现人才,建立党支部书记后备干部队伍,真正打造一支政治素质硬、文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能起到率先垂范作用的支部书记队伍。其次要从管理上下功夫,要大力推行基层党支部书记述职述廉制度,建立和完善任期目标管理责任机制,调动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发挥党支部书记带头人的作用。
(二)在发展党员上下功夫,夯实党员队伍发挥作用的基础
要改善基层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结构,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重在发展党员。重点要加强培养近几年招录的30岁以下、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员,把他们当中优秀的人员吸收到党内来,为基层党员队伍增添新的血液,保证党的事业兴旺发展。
(三)强化党员教育培训,提高能力素质促进党员作用发挥
首先,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党员先进性。要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基层党员中广泛开展党员宗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形势与任务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党员理想信念、宗旨观念,增强广大基层党员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念和信心。其次,要强化基层党员技能培训,提高业务能力。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主阵地及现有的各种办学设施,搞好党员经常性培训工作,根据党员的文化层次、年龄结构,合理确定培训内容,注重实效。要创新技能培训方法,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党员的业务技能,使之成为本行业本岗位的能手。通过培训,进一步拓宽广大党员的视野,努力提高基层党员的整体素质,激发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动力,切实保证党员队伍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始终走在前列。
(四)创新党员活动载体,多形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要继续坚持开展“争优创先”活动、开展“先进党员”、“党员示范窗”评比活动等有效形式,为广大党员发挥先进作用提供广阔的舞台,把维护党员的权利与党员履行义务统一起来,探索新形势下基层党员永葆党员先进性、持续发挥先进示范作用的长效机制。
(五)强化党员监督管理,规范党员行为保证先进作用发挥
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内生活制度,强化各级党组织“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意识,扎实开展党员民主评议和“争优创先”活动,积极探索党员评议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民主评议党员办法,保证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客观、公正、稳妥地进行,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正气,激发党员的工作热情和发挥作用的积极性。要明确不合格党员的评定和处置标准,严格处置不合格党员的程序,疏通出口,纯洁队伍。
(六)加大对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力度,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对班子不健全,作用发挥不明显的党组织,要找准存在的问题和关键,通过选派优秀机关干部挂任支部书记等形式,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狠抓班子队伍建设,规范管理制度,夯实党建工作基础,重视整顿成效。
总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得如何,是衡量党组织是否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是否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标准。只有始终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的水平,提高基层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党的先进性才能体现,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也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才能获得坚强、有效的组织保证。
在课题调研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边调研边改进的方针,通过采取不同形式的措施加强基层党建,我市交通系统广大党员深受教育,各级基层党组织得到加强,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课题调研结合实际取得了理论和实效双丰收。
第五篇: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问题研究成稿2
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问题研究 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党校
祖学军
一、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通过深入农村、林场和社区,采用座谈和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基层党建工作有了比较清晰全面地了解,发现了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以及阻碍基层党组织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在经费保障上,还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经费是确保党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重要保障。目前各基层党组织反映比较集中普遍的问题就是经费保障问题。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党建活动经费存在无专项开支、无稳定投放渠道和没有列入财政预算的“两无一没有”窘境,党组织的各项活动难以有效开展。一是活动场所涉及的经费问题。二是党务工作者待遇偏低。基层党务工作者大多都是兼职的,在工资待遇上没有保证。三是对困难党员的帮扶也需要经费。
(二)在组织生活上,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党员参加组织生活还没有实现全覆盖,学习培训形式单一,没有形成组织生活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社区党员参加组织活动难度比较突出。无职党员对参加党组织的活动有抵触情绪,年老体弱的退休党员参加组织活动很困难,流动党员当中,又以流出为主,流入很少,所以不但召集上有困难,开展活动也缺少积极性。二是“两新”组织开展党组织活动存在制约因素。很多非公企业,尤其是一些生产经营企业,工作时间长,学习时间少,加之党员人数较少,活动基本不开展,或者开展的极少。三是有些基层党组织的党员人数较少,年龄偏大,对开展组织活动不但缺少组织者也缺少积极性。四是很多林场的管护站和作业点分布的比较分散,在防火期间很难集中到一起进行学习和组织活动。五是理论宣传与现实反差较大,宣传的手段比较单一,过于重视说教和正面教育。
(三)在组织建设上,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两新”组织,党员基本上都是没加入“两新”组织之前入的党,组织建立后,原来是多少党员还是多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很少。党员人数少,党建基础比较薄弱。二是基层发展党员有名额限制,有的地方名额过少,难以满足要求。三是一些新的经济组织难以建立党支部。在组织当中的党员本身就隶属于某一支部,流动性较强,如果再加入新的支部,管理起来就比较混乱。另外,即使成立了新的党支部,提档升级也难,负责人一走,支部立即陷入无人管理,很难形成常态化。四是有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上,有选人唯亲的问题。发展积极分子,倾向于自己的亲戚和朋友,而不是看群众基础是否雄厚,或者素质好,能力强,能干事,如果任这种倾向发展下去,那么就难以保证我们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扩大基层党组织的经费保障,完善基层党组织的激励机制
一是充分挖掘资源,多渠道盘活集体资产,不断增加基层集体收入。二是加大对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基层组织场所建设,解决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的问题。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典型乡镇(社区、林场)的发展后劲。对典型乡镇(社区、林场)争取到县级以上荣誉的给予相应奖励。四是对任职时间长的党务工作者按工龄提高绩效工资,并通过“上级补一点,本级拿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办法,逐步解决基层尤其是农村党务工作者的养老、医疗保险问题。五是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工资待遇水平,统一工资发放渠道。在地方经济许可的范围内,适当发放党务津贴,切实解决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后顾之忧,通过物质激励,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六是对优秀的基层党务工作者,在提拔使用过程中,优先考虑,优先照顾,优先使用,并优先解决养老、医疗保险等问题,引导基层党务工作者干出成绩,干出亮点,以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二)提升基层党员队伍的素质,创新基层党员的培训方式
一是充分发挥县区党校的阵地作用,每年组织两次以上的党务工作者培训,有条件的可上调至地委党校,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二是充分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每年定期组织农民党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提高农民党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的政治素质和农业技术水平,增强致富本领。三是有计划地组织党务工作者和基层致富带头人外出参观学习。四是加强警示教育,组织基层党务工作者参观廉政建设警示教育基地,提高党务工作者廉洁自律意识,促进基层廉政建设,保证基层稳定。
(三)注重基层党组织的班子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加强基层班子的选配。开展“五好班子建设”。基层工作先进不先进,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是关健。对基层本级党员中没有合适人选的可采取挂职、考聘或做通在外工作、经商党员回来参与工作。对支部工作弱化一时无法解决的基层组织,可从加强行政干部建设着手,解决有人干事的问题。二是加强对基层组织的扶持,通过采取“百局联百村”等项的帮扶措施,从资金、人才、项目建设上帮助基层组织发展经济,壮大基层集体经济,支撑基层组织经济发展。三是加强“两新”组织的支
部建设,没有党员的,先从选派党建指导员入手,逐步开展党的建设,条件成熟后开展党员发展工作。党员较少的“两新” 组织可进行属地管理,支部建设划归直属部门或行业协会代为管理。四是从入党积极分子的推荐开始,到党员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严格按程序要求,认真落实党员发展的相关制度,不走过场。并留下相关的影像、文字资料。五是认真执行入党积极分子备案制度,做好党员发展的人才储备。对三年以上长期不发展党员的基层组织,取消评先树优资格,组织党支部书记谈话,对因党支部书记认识不到位或其它原因负有主要责任的可予以组织处理。六是在解决基层组织建设全覆盖方面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一刀切和教条主义形式,避免党支部建设叠床架屋,以精干有效为基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