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1-2月湖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情况
2014年1-2月湖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情况
2014年1—2月,湖南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实现平稳开局,主要经济类型企业增势良好、近九成大类行业生产同比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1%,增速比上年同期快1.2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快0.5个百分点,比上年四季度略低0.2个百分点。
一、主要经济类型企业增势良好
1—2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9%,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3.9%,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6.3%,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5.5%。
二、35个大类行业生产实现增长
1—2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39个大类行业中,35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四个大类行业生产同比下降。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5%的大类行业有7个,依次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3.1%、22.3%、13.2%、8.2%、14.4%、15.1%和24.7%。
三、高加工度工业和高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
1—2月,全省规模以上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8.3%,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6.2个百分点。
四、六成多产品同比增产
1—2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产品中,产量同比增长的有292种,占统计品种数的66.7%。在增产的主要产品中,水泥1233.53万吨,同比增长4.3%,日均产量20.91万吨;钢材302.64万吨,增长15.6%,日均产量5.13万吨;十种有色金属43.88万吨,增长1.6%,日均产量0.74万吨;汽车5.6万辆,增长4.3%,日均产量950辆。
第二篇:湖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基层统计工作规范
湖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基层统计工作规范
一、总则
为加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基础建设,推动企业科学有效地组织统计工作,保障统计报表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制定本办法。
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工作规范
(一)统计工作岗位设置
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当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置统计机构,或者配备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依法取得《统计从业资格证书》。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机构和统计负责人,业务上受所在地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其主要职责是:(1)组织指导、综合协调本单位备职能机构和下属机构的统计工作,制订、实施本单位的统计工作计划和统计制度,共同完成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主管部门和所在地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报送和提供统计资料,对本单位的计划执行情况和经营管理的效益,进行统计分析,实行统计监督;(3)管理本单位的统计调查表、基本统计资料及原始记录。
3.企业统计人员应当保持相对稳定,统计人员的调动应当征求本单位统计负责人的意见。
(二)统计台账的设置及原始凭证等相关资料整理
1.企业应根据生产和管理以及统计工作任务的需要建立统计台账,对零散记录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汇总。有条件的企业应当建立和使用电子台账。
2.统计台账应按《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台账》的样式设置。
3.统计台账登录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按时登记,在时间上不间断;(2)字迹工整,没有空缺和涂改,必要时可附加文字说明;(3)台账数据与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相互衔接,账内相关指标数据符合逻辑。原始记录是按照统计、会计和业务核算要求,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最初记录和客观反映,是未经加工整理的第一手材料,是企业进行核算管理的原始依据,如:出、入库单、销售单、增值税发票等。
(三)统计指标数据的填写及报表报送
1.工业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所在地统计机构制定的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指标数据应取自企业相关核算资料和根据相关统计台账及原始凭证计算填写,保证账表数据相符,数据计算依据充分,方法符合规定。
2.全面、准确、及时地报送各种统计报表,做到表种不缺、指标不漏、时间不迟、数字不错。
3.统计报表上的单位公章、单位负责人签名或印章、填报人签名或印章及统计从业资格证号等应当齐全,字迹清晰,并填写报出日期。单位公章不得用财务公章或个人公章代替。
4.建立统计报表订正制度。统计报表报出后,如发现差错,应当申请更正;当月不能更正的,应当在下月报表中进行调整,并附加说明;重大差错必须填报订正单,由制表人签名并加盖单位印章。
(四)资料存档管理
1.企业上报的原始报表及统计台账、原始记录由统计人员统一保管,并存放在企业内部,以备政府统计局或机关管理部门随时抽查,不得存放在第三方机构或个人手中。
2.遇人员变动、机构调整,应当及时办理交接手续,防止统计资料丢失和损毁。历史统计资料应当永久保存,进度统计报表资料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3年。
三、统计机构数据收集、审核-上报流程规范
(一)报表收集
工业企业原始报表必须由县市区统计局或乡镇统计站收集,不得委托或假借第三方机构或个人接收原始报表。
(二)报表审核
各县市区统计局应对企业上报的原始报表进行审核,包括单位公章、负责人、填报人是否齐全,数据是否完整或涂改等要一一核对,并对上报数据进行审核,当企业数据与上期或同期差异较大时,须跟企业联系核对情况,并记录原因。统计机构从业人员发现企业报表数据错误,经与企业核对证实后,可以要求企业重新补报完整报表,不得擅自对企业上报原始报表进行涂改。
(三)数据上报
各县市区统计局在上报数据之前,应将基层数据分行业、地区、企业类型等分别汇总,并与上期、同期数据进行仔细比对,确保数据正确,无逻辑性、趋势性差错,并形成书面说明材料,随上报数据一起上报上级统计机构。
统计数据上报后,统计机构人员不得擅离职守,应等待上级统计部门的查询或反馈,对其要求查询的数据应尽快核查,及时答复。
(四)资料管理
各县市区统计局要建立健全各项数据的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和统计资料管理及归档制度,各月
(季、半年、年报)报表和综合汇总表要注意保管,及时整理,装订归档。其中统计台账应按《湖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机构台账》的样式设置,填写必须完整,不得空缺和涂改。
四、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评估
根据本规范,基层基础工作将纳入统计考核范围。省统计局将加大对工业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检查和评估力度,并将检查结果作为效验各地主要工业指标数据的重要依据,以及评估各地基层基础工作建设情况的主要依据,同时对数据质量差,基础工作不牢的统计机构予以通报批评。
第三篇:2014年1季度山东省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情况
2014年1季度山东省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情况 2014年1季度山东省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按可比价格计算)。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2%,集体企业增长17.5%,股份制企业增长7.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1.3%。
分行业看,36个大类行业中有29个行业产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6%,纺织业增长8.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7.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5.1%,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5.2%,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
3.7%,汽车制造业增长13.3%,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3.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
6.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6.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
分产品看,多种产品同比增长。其中,彩色电视机336.8万台,增长11.8%;房间空气调节器153.8万台,增长29.5%;啤酒40.5万千升,增长3.2%;粗钢61.2万吨,增长15.3%;汽车22.7万辆,增长18.7%。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19.2亿元,同比增长8.6%;实现利润148.4亿元,同比增长5.5%,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2%,比上年同期降低0.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469亿元,同比增长4.3%。
第四篇: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简介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简介
工业增加值是衡量工业企业生产成果的重要指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深入,国家统计局对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和规范。现将工业增加
值计算方法简要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及其与工业总产值的区别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生产活动中新增部分的价值,是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工业增加值不包含工业生产活动中的中间投入价值。
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工业产品总量,它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包括: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初差额价值三个部分。工业总产值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来计算,企业内部
不允许重复计算。
由于工业总产值包含中间投入价值,因此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重复计算;而工业增加值所反映的仅是工业生产活动中新增部分的价值,不受中间投入价值的影响,因此不存在重复计算,其核算结果也不受企业重组、合并、拆分等因素的影响,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工业生产成果,并能较好地与GDP
核算和国际标准接轨。
二、工业增加值核算口径
工业增加值核算口径含所有的工业生产活动,包括采矿、制造、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活动。
三、工业增加值核算分类
工业增加值核算分类分为2个层次。第一层次按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分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行业(即第三级分类)。第二层次按国民经济行业大类分为39个行业(即第四级分类),其中采矿业有6个,制造业有30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有3个。
四、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核算不仅涉及指标多,而且对相关指标的细化、分类有较为严格要求,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根据统计调查周期和指标详细程度的不同,工业增加值核算一般分为三种情况:普查工业增加值核算,一般工业增加值核算和月度工业增加值核算。其中,普查工业增加值核算最为详实。
(一)普查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调查制度,工业增加值计算范围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其他行业附属的工业产业活动单位、工业执行行政事业会计制度的法人单位以及工业个体经营户。普查工业增加值按生产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计算。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以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结果的加权平均数为准;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工业执行行政事业会计制度的法人单位、其他行业附属的工业产业活动单位增加值以收入法的计算结果为准;工业个体经营户增加值以生产法的计算结果为准。
在计算中,首先分别计算39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的增加值,然后合并生成3个行业门类增加值,最后
合并生成工业增加值。
1.生产法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 工业总产出=工业总产值 + 工业企业本年应交增值税
2.收入法
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法和收入法增加值数据的调整
从理论上讲,按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结果应基本一致。但是,由于部分工业企业统计基础和水平达不到增加值核算要求,往往使得采用两种方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呈现出不同程度偏差。一般情况下,生产法工业增加值偏大,收入法工业增加值偏小,因此有必要将采用两种方法计算的增加值进行加权平均,使工业增加值更加接近实际。鉴于经济普查方案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指标较为详细,便于增加值核算和调整,因此,国家统计局规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结果的加权平均
数。调整方法如下:
调整后的工业增加值=生产法工业增加值×0.75 + 收入法工业增加值×0.25
(二)一般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在一般年份(非普查年份),将工业增加值分成规模以上工业和规模以下工业两个部分分别计算,再加总全部工业增加值。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是生产法增加值经过调整计算的结果;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增加值以工业总产值乘以工业增加值率的计算结果为准。
在计算中,先分别计算39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的增加值,然后合并生成3个行业门类增加值,最后合并生成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生产法)× 增加值调整系数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生产法)=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中间投入+规模以上工业本年应
交增值税
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 × 增加值率(%)
其中:
增加值调整系数=经济普查调整后的增加值÷经济普查调整前的生产法增加值
(三)月度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月度工业增加值计算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主。为了更加准确地计算规模以上工业月度增加值,并使之与经济普查和一般年份数据相衔接,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2月下发了《关于调整月度工业发展速度中增加值率计算方法的通知》(国统字〔2006〕49号),对月度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作了新的规定。
在计算中,先分别计算国民经济行业中类的增加值,然后合并生成39个行业大类增加值,最后合并生
成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上调整后的工业增加值率(%)
上调整后的工业增加值率(%)= 上工业增加值率(%)×增加值率调整系数
增加值率调整系数=经济普查调整后的增加值率÷经济普查调整前的生产法增加值率
其中:“增加值率调整系数”由国家统计局根据各省统计数据分别计算,并反馈各省使用。
五、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计算方法
由于工业增加值是以现行价格计算的,包含了价格变动因素,因此,在计算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时要予以剔除。方法是先计算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再计算增长速度。可比价格工业增加采用工业品价格指数单缩法按行业类别分别计算,即:先分别计算国民经济行业中类的可比价格增加值,然后合并生成39个行业大类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最后合并生成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报告期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基期现价工业增加值-1)×100 报告期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报告期现价工业增加值÷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其中: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使用分行业中类的指数。
第五篇: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简介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简介
工业增加值是衡量工业企业生产成果的重要指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深入,国家统计局对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和规范。现将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简要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及其与工业总产值的区别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生产活动中新增部分的价值,是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工业增加值不包含工业生产活动中的中间投入价值。
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工业产品总量,它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包括: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初差额价值三个部分。工业总产值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来计算,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
由于工业总产值包含中间投入价值,因此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重复计算;而工业增加值所反映的仅是工业生产活动中新增部分的价值,不受中间投入价值的影响,因此不存在重复计算,其核算结果也不受企业重组、合并、拆分等因素的影响,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工业生产成果,并能较好地与GDP核算和国际标准接轨。
二、工业增加值核算口径
工业增加值核算口径含所有的工业生产活动,包括采矿、制造、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活动。
三、工业增加值核算分类
工业增加值核算分类分为2个层次。第一层次按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分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行业(即第三级分类)。第二层次按国民经济行业大类分为39个行业(即第四级分类),其中采矿业有6个,制造业有30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有3个。
四、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核算不仅涉及指标多,而且对相关指标的细化、分类有较为严格要求,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根据统计调查周期和指标详细程度的不同,工业增加值核算一般分为三种情况:普查工业增加值核算,一般工业增加值核算和月度工业增加值核算。其中,普查工业增加值核算最为详实。
(一)普查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调查制度,工业增加值计算范围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其他行业附属的工业产业活动单位、工业执行行政事业会计
制度的法人单位以及工业个体经营户。普查工业增加值按生产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计算。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以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结果的加权平均数为准;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工业执行行政事业会计制度的法人单位、其他行业附属的工业产业活动单位增加值以收入法的计算结果为准;工业个体经营户增加值以生产法的计算结果为准。
在计算中,首先分别计算39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的增加值,然后合并生成3个行业门类增加值,最后合并生成工业增加值。
1.生产法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
工业总产出=工业总产值 + 工业企业本年应交增值税
2.收入法
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法和收入法增加值数据的调整
从理论上讲,按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结果应基本一致。但是,由于部分工业企业统计基础和水平达不到增加值核算要求,往往使得采用两种方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呈现出不同程度偏差。一般情况下,生产法工业增加值偏大,收入法工业增加值偏小,因此有必要将采用两种方法计算的增加值进行加权平均,使工业增加值更加接近实际。鉴于经济普查方案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指标较为详细,便于增加值核算和调整,因此,国家统计局规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结果的加权平均数。调整方法如下:
调整后的工业增加值=生产法工业增加值×0.75 + 收入法工业增加值×0.25
(二)一般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在一般年份(非普查年份),将工业增加值分成规模以上工业和规模以下工业两个部分分别计算,再加总全部工业增加值。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是生产法增加值经过调整计算的结果;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增加值以工业总产值乘以工业增加值率的计算结果为准。
在计算中,先分别计算39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的增加值,然后合并生成3个行业门类增加值,最后合并生成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生产法)× 增加值调整系数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生产法)=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中间投入+规模以上工业本年应交增值税
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 × 增加值率(%)其中:
增加值调整系数=经济普查调整后的增加值÷经济普查调整前的生产法增加值
(三)月度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月度工业增加值计算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主。为了更加准确地计算规模以上工业月度增加值,并使之与经济普查和一般年份数据相衔接,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2月下发了《关于调整月度工业发展速度中增加值率计算方法的通知》(国统字〔2006〕49号),对月度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作了新的规定。
在计算中,先分别计算国民经济行业中类的增加值,然后合并生成39个行
业大类增加值,最后合并生成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上调整后的工业增加值率(%)
上调整后的工业增加值率(%)= 上工业增加值率(%)×增加值率调整系数
增加值率调整系数=经济普查调整后的增加值率÷经济普查调整前的生产法增加值率
其中:“增加值率调整系数”由国家统计局根据各省统计数据分别计算,并反馈各省使用。
五、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计算方法
由于工业增加值是以现行价格计算的,包含了价格变动因素,因此,在计算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时要予以剔除。方法是先计算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再计算增长速度。可比价格工业增加采用工业品价格指数单缩法按行业类别分别计算,即:先分别计算国民经济行业中类的可比价格增加值,然后合并生成39个行业大类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最后合并生成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报告期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基期现价工业增加值-1)×100
报告期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报告期现价工业增加值÷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其中: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使用分行业中类的指数。
工业增加值及计算方法
经济指标2008-09-12 17:54阅读1056评论1
字号: 大大中中小小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二是“分配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那么,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本文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按“生产法”计算:
此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采用的方法,从上面的公式反映出,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涉及到三个要素: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
1、现价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
(1)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总产值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均应包括在内,反之,凡不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均不计入本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最终产品的原则:即凡是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那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也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工厂法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3)计算方法:工业总产值包括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在制品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三部分。
①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是指企业本期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的全部工业成品(半成品)价值合计,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产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按自备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乘以本期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会计核算中按成本价格转账的自制设备和自产自用的成品,按成本价格计算生产成品价值,生产成品价值中不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价值。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作这样的处理:首先由各个成品生产分厂的统计人员分别报送本期(报告期,一般按一个月结算一次)品产合格入库量(按各种规格明细分类报出),然后由销售部门的统计人员报送按品种规格的销售单价,再将产品产量和产品销售单价按品种规格对应相乘得出本期生产成品价值。
②对外加工费收入: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完成的对外承接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产品)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工业修理作业所取得的加工费收入,对外加工费收入按
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计算。
③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是企业报告期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减期初的差额价值。
2、工业中间投入如何计算:
(1)概念: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中间投入有三个原则。
A、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
B、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转移价值;
C、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口径一致,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 品和服务价值必须已经计入工业总产产值中。
工业中间投入按照具体内容分为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和利息支出五大项。具体计算过程:①利用会计决算报告中的“制造费用明细表”可以计算出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即将属于中间投入的运输费、低值易耗品摊销、劳动保护费、差旅费、保险费、水电费、办公费、劳务费、绿化费、排污费、机物料消耗、修理费等等项目相加而得。②利用“销售费用明细表”可以计算出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即将属于中间投入的差旅费、办公费、机物料消耗、装卸费、广告费、业务招待费、修理费、运输费、代理费等等项目相加而得。
③利用“管理费用明细表”可以计算出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即将属于中间投入的修理费、办公费、差旅费、机物料消耗、水电费、业务招待费、低值易耗品摊销、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租赁费、绿化费、土地使用费等等项目相加而得。
④利用“财务费用表”可以计算出利息收支净额。
⑤利用“生产成本明细表”可计算出直接材料,即将属于直接材料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等项目相加而得。需要注意的是,应将回收的原材料从成本中扣除。
但在日常统计中,有些项目资料的取得比较困难,因此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总结出下面二种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方法:一是正算法:即将容易从会计报表中取得的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中属于中间投入的部分分别相加,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二是倒算法,即分别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合计减去其中属于增加值的项目(大体包括工资、福利费、折旧、劳动保险费、职工待业保险、税金等),倒算出三项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涉及到的财务报表有:“企业产品成本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等明细表。
3、本期应交增值税如何计算:
本期应交增值税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应缴纳的增值税额。其计算公式:本期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数-进项税额。这些资料取自会计核算资料“应交税金及附加费明细表”。
以上对构成工业增加值三要素的计算方法、计算依据、计算过程作了详细说明,再根据“生产法”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就能够得出某厂的工业增加值了。
二、按“分配法”计算:
此种方法涉及到七个要素――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及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目前,有的部门归结为四大要素,即:固定资产折旧+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其内容都大同小异。
1、工资:从人力部“劳动工资”报表或会计核算“损益表”中取得,对应的人数为单位从业人员。
2、福利费:从会计核算“损益表”中取得。
3、折旧费:从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科目中取得。
4、劳动、待业保险费:从会计“管理费用”明细表中取得
5、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从会计“损益表”中产品销售收入科目中取得。
6、本期应交增值税:从会计“应交税金及附加费明细表”中取得。(计算公式同上)
7、营业盈余:是指工业企业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以及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公益金等。计算公式为:营业盈余=营业利润+生产补贴-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公益金。
将以上这七个要素直接相加就得出工业增加值。
以上就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作了详细论述,但两种方法计算企业工业增加值的结果有一定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