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基本国情国策和民族、外交、环保等政策
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邓小平同志对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
(1)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世界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2)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问题是当代世界政治最突出的问题和集中体现。当代世界在经济上的主要矛盾是南北方差距的扩大与国家要发展的矛盾。发展问题是当代世界经济最核心的问题和集中体现。和平与发展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分析] 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做出新的科学判断是制定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依据。
(3)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碍
[分析]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也日益明显。世界政治、经济的两大趋势,是了解中国外交战略的客观依据。
2、当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两极政治格局,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在原来美苏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转变的过程中,各大国立足于维护本身的利益,主张多极世界。欧洲、日本的力量已有很大的发展,对多极格局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世界国家的作用日益增强,已经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世界多极化是与日益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不断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使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如能加以正确引导和驾驭,经济全球化就会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稳定。
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1、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客观基础在于国际分工和生产的国际化)
2、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客观必然性:一是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二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3、对外开放的意义
只有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再加上自己的奋斗,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4、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在坚持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的基础上,从本国的具体情况出发,主要自己的力量发展民族经济的方针,因为:① 我国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主权;② 我国是人口大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依靠别人,必须立足于本国人民的力量;③ 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鼓励我们奋发努力;④ 取得外援要付出代价,如果放弃自力更生,就会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全方位: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
多层次:有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以及沿江和沿边地区的开放和内陆的开放等层次
宽领域:开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
6、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内容和形式
①对外贸易;②引进外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③引进技术;④国际劳务合作;⑤国际旅游业。
三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根本原则。
(1)争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目标。
(2)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分析]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提出了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同任何国家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中届珍视自己的独立自主,也尊重他国人民的独立自主和道路选择。我国坚持独立自主,也积极争取国际支援,发展国际合作,把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与尽量争取外援,加强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原则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在国家利益中要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2、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在处理国家之间关系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它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和印度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国作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国之一,始终坚持这些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处理国家关系时,不能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放在首位。社会制度的不同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不应成为发展国家关系的障碍。
3、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
[分析] 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
4、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分析]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一直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作为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中国是维护第三世界国家利益,促进发展的可靠力量。
(2)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分析] 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指国际社会中各国处理彼此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规范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代表了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所要争取的国际环境。
国际政治新秩序是指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国际事务,各国有权根据各自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国与国之间应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不干涉别国的内政,国家之间的分歧和争端应当遵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通过协商和平解决,不得诉诸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
国际经济新秩序是指各国有权对本国资源及其开发,实行有效控制,有权参与处理国际经济事务,发达国家应薄重和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在提供援助时不应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加强南北对话与合作,在商品、贸易、资金、债务、货币、金融等主要领域作出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做到经济上互惠互利回答人的补充2009-10-09 14:28
一、计划生育
·基本国策的确立:1982年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001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
第二条第一款:“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
策”。·基本内容: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详细] ·人口与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国人口总数控制在14亿以内;到21世纪中叶,全国人口总量在达到峰值(接近16亿)后缓慢下降。[详细] ·重大意义:截至2002年,实行基本国策20年,我国少出生人口近3亿。在基本国策确立的1982年年末,我国的总人口为10.1654亿;2001年末,总人口为12.7627亿。专家分析证明,如果不采取计划生育措施,当时人口可能已近16亿。[详细]
二、男女平等
·基本国策的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2005年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条:“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基本内容: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采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各项制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国家保护妇女依法享有的特殊权益。禁止歧视、虐待、遗弃、残害妇女。·重大意义:性别政策的贯彻落实,有效地保障了妇女权益,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及决策的程度提高了。妇女劳动就业和获得经济资源的平等权利得到保障。妇女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妇女的卫生保健状况得到改善。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权益得到保障。[详细]
三、改革开放
·基本国策的确立:2007年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十七大报告》
第五章: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基本内容: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的同时,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详细] ·五点要求: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坚持以质取胜;优化对外开放结构和布局,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扎实促进互利共赢,维护和完善全球经贸体系;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依法保护我国海外资产和人员安全。[详细]
四、保护耕地
·基本国策的确立:1998年全国人大第二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条:“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基本内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重要规划:《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未来15年的土地利用目标和任务。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全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规划期内,确保15.60亿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详细]
五、节约资源
·基本国策的确立:1997年全国人大通过、200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四条:“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基本内容:国家实行有利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限制发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国家鼓励、支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重要举措:节能目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耗能大户每年提交用能报告,重点用能单位应当每年向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报送上年度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促进节能有激励政策,国家对生产、使用法律规定推广目录的需要支持的节能技术、节能产品,实行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详细]
六、保护环境
·基本国策的确立:199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保护和改善生产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基本内容: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重要规划:《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目标:到2010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得到控制,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第二篇:中国环保政策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而要做好环境保护的具体工作,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那就是要充分利用价值规律,要发挥竞争规律的作用,要支持资源的优化配置.1、组织措施 主要是建立环境保护的管理机构和监测体系。
2、经济手段 三废处理设施、除尘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噪声防止设施;绿化;放射性保护;环境监测设施;复垦造田等。投资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新建及改扩建项目的工程基建投资;主管部门和企业自筹资金;排污回扣费,即环保补助资金。
3、环保资金来源的政策性措施 为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制定了《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关于工矿企业治理“三废”污染开展综合利用产品利润捉留办法的逼知》、《关于环境保护资金渠道的规定的通知》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保证了环境保护与治理经费有一个重要来源。一些省、市、区也制定了相应的法规,《纲要》强调,要实行强有力的环保措施:一是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和各部门主要领导是本辖区和本系统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对环境保护主要任务和指标实行目标管理,定期进行考核,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是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环保试点示范及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四是加强环境保护监管。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健全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防止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重点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强制淘汰、限期治理、环境标识和认证制度。五是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重大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公示等形式,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六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进一步提高环保装备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污染治理设施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资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七是扩大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环保技术与管理经验。参与国际公约和有关贸易与环境谈判,履行相应国际义务,维护国家环境与发展权益
第三篇:论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周边外交 形式与政策
论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周边外交
摘要: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主体,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
关键字:中国、周边安全、周边外交、睦邻友好、形势、政策、民族崛起、增强综合国力。
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去维护国家的名誉,领土的完整。虽然我的力量很微弱,但如果中国十三亿人都有这样的信念,那汇在一起那将是一堵无坚不摧的城墙,任它暴风雨打,永远都会屹立不倒。虽然我们现在身处于和平年代,但我们不能被这暂时的安逸所迷惑。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利益膨胀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危机意识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应对未来国际战略的变化。
古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故事。现如今,我们要从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讲到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一、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型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型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海之争等。
(一)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
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
冷战结束后,中亚地区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不断扩大,已经给中国的西北边疆带来了巨大压力,中亚某些国家公开号召境外民族回归“历史祖国”。在此背景下,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疆地区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分子,与境外(包括中亚国家)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分子相结合,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使得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恐怖威胁。
中亚国家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作为中国的邻居,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利益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将日趋增加,进入21世纪,中国同中亚国家加强了经济合作,扩大了在中亚国家影响力,间接损害了俄罗斯的传统利益。而美国、俄罗斯在中亚角逐加剧,以获得经济利益。
(二)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
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而复兴后的俄罗斯所奉行的对外战略是否会一如从前的咄咄通人。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
强大的邻国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它对你友好并能给你带来利益,就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样利益倍增,这个邻居越强大,你所获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说,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无拟的。
(三)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朝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③。
(四)美日军事同盟和日本对外军事扩张
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其统治者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90年中后期,日美安全同盟实现了冷战后的重新定义。其适用范围由日本本土及周围数百海里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合作内容由“日本受到武力攻击”扩展到“日本周边地区发生事态时”,防卫态势由“对储威胁型”向“地区安保型”转变;主要防范对象由苏联转变为朝鲜和中国。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④。进入21世纪,日本决定建对付“中国海军舰艇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的“进攻型”的转变。
(五)南亚半岛和中国安全
在南亚的印度半岛,印度自称是一只大象,印度21世纪的宏观目标是控制南亚和印度洋。所以,印度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马基斯坦的冲突直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奋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近年来,两国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重大关系。
(六)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七)影响中国安全环境最重要外部因素------美国
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的威胁,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冷战后,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是最有实力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在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又与中国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冲突,美国将中国视为有能力挑战其全球利益的地区性大国和谐在对手。
美国在东亚的存在及中美战略结构性矛盾的深化,表明美国从战略上防范中国及对华施压的政策不会改变,在亚洲东面,美国依靠美日军事同盟联手遏制中国,在西亚,美国借反恐名义向西亚地区渗透,在东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加强军事合作,美国还靠多年与台湾形成默契,打“台湾牌”制约中国的崛起。
二、中国周边外交战略概述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所以,我认为总书记强调周边问题对我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思考周边问题、开展周边外交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我国周边环境总体上是稳定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是周边国家对华关系的主流。我们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把周边外交工作做得更好。我国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就是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努力使周边同我国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周边环境,我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原则,不失灵活。
(一)积极推进和谐世界的建设。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和合作的方针加强与世界各国及周边各国的关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主张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共对各种挑战,充分发挥中国的外交优势,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日益被公认为解决国际重大问题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稳定和发展了同各主要大国的关系,深化了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和团结协作,取得了全方位的外交成果。
(三)坚定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在事关我国核心利益的西藏、台湾等问题上,既毫不动摇地坚持原则,又在具体问题上体现灵活精神,坚定维护了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粉碎“藏独”势力制造国家分裂和破坏北京奥运会的图谋,对一些西方国家借西藏、人权等问题干涉我国内政的行为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对“台独”势力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并抓住机遇,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两岸交流与合作稳步展开,逐步开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四)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发挥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作用。几年来,中国领导人多次参加有关重大事务的地区和全球性国际会议和对话,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主张和倡议。近年来,中国还积极参与了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达尔富尔等热点问题的解决,积极参与了国际反恐斗争和国际维和行动。
(五)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在连续遭受严重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地震灾害的情况下,中国一方面全民动员大力救灾,一方面克服困难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特奥会,随后又成功主办了第七届亚欧峰会,既展现出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也反映出中国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强有力的组织与工作能力。
三、结语
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增强综合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中国需要制定妥善的战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国防力量。科学技术创新,联合一切联合的国际力量削弱,周边环境中不利因素,同时与周边国家相处过程中,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最后,无论今后中国发展取得多大成绩,睦邻友好政策只会加强,不会削弱,中国将永远做周边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第四篇:形式政策论文——美国重返亚太对中国周边外交的影响
美国“重返”亚太对中国周边外交的影响
【摘要】2011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主要特征是,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亚太安全格局演变和地区国家间关系调整的首要因素。美国外交战略的重心加速转向亚太,继续利用海上安全问题对“雁型安全模式”进行升级,力争打造美国主导的“太平洋世纪”。美国重返亚太意味着中国和其他周边国家的关系可能要进入一个不太好的时期,这些国家中主要影响的还是东南亚国家,像菲律宾等和中国存在复杂利益纷争的国家,可能抓假虎威,在南海问题上挑衅中国,不断在南海制造事端。对于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强化与亚太地区同盟的关系,给中国周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和战略压力,并不会改变周边环境对我们:“机遇大于挑战”的态势。首先,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关系十分密切,互相离不开,他们非常清楚与中国对抗没有赢家,而且会付出代价,“和则两利,斗则两害”;其次美国现阶段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布局是防范性质,主要是为了加强遏制中国,而不是与中国对抗,是为了拖延中国的发展步伐和崛起进程。
【关键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变化 高调回归亚太原因 重返亚太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中国如何应对
1、中国周边形势
当前中国海洋问题安全形势异常复杂与严峻,整体而言,发生海洋战争的风险大于陆地。据报道说:中国在周边海域不仅有岛礁主权争端、海洋油主权争端、海洋油油气与渔业资源争夺以及海域划界争议,公海局势更加恶化,且局部恐有冲突激化的危险。中国海军指挥学院的专家也认为,中国周边安全存在的挑战,海洋方向的形势比陆地方向严峻,不仅存在台湾、南海、钓鱼台和东海大陆棚等攸关中国主权和安全的问题,还存在影响区域形势全局的朝鲜半岛问题,中国在海洋方向面临的军事威胁和战争风险,远高于陆地方向。同时,目前中国的安全防卫能力与海洋方向安全形势的严峻性不相称,与主要安全对手之间的军事实力差距较大。,面对当前的海洋安全形势,中国正致力于加强海上防御力量,打造一支满足中国海防需要的海军。这包括建造新型潜艇、购买俄罗斯基洛级潜艇,研发类似用于攻击舰艇等等应对错综复杂局势的武器,加强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稳步推荐共同体建设,推进与域外国家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丰富东盟与日韩为主渠道的东亚合作的内容和完善的合作体系。
但是,中国推动的多边合作也将面临新的挑战。随着朝核问题成为国际焦点,中国被推到六方会谈前台,国际压力加大。美将力促“大中亚”计划落实,诱导中亚国家向南发展,企图将其从上合组织剥离出去;日推动“日本+中亚对话活动计划”,加强对中亚渗透,试图弱化中俄在上合组织的影响力;东盟借美平衡对华关系倾向加强,“10+3”也在向美敞开胸怀;另外,东盟各国竞争加剧,他信倒台后泰国在东盟的招牌地位迅速降低,越南代表后加入东盟的四国正在加重分量,印尼作为东盟发起者极力恢复影响力。东盟内部意见不一,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势必受到影响。
2、美国高调回归亚太原因
美国回归亚太原因比较复杂。具体原因有五个。一是地缘政治的战略博弈原因,中国现在在亚太影响力太大,美国作为世界老大必须重新夺回这个关键地区的影响力。第二个原因是地缘经济,亚太目前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区,美国如果在这个地区被排挤出去,其老大地位堪忧,所以它宣布回来并想主导。第三是因为中国周边的邻国现在都对中国感到担心,要求美国回来以平衡中国,这个机会对美国来说是很难得的。第四是内政原因,奥巴马当局认为小布什当政的8年,犯了一个战略错误,就是把反恐定位太高,定位为反恐战争,一切围绕着它转,重点放在了中东南亚地区,对东亚地区忽视了。小布什的错误就是奥巴马的机会。第五是因为个人原因,奥巴马总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洋总统,美国历届总统都是欧洲背景,而他出生在夏威夷,在印尼生活了7年,对亚太有个人的情感和兴趣点。其次是希拉里是一个有战略思想的国务卿,想建功立业。她可以比较客观地看美国未来前途,这样就有利于她支持奥巴马的外交战略转移。3.重返亚太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3、1 美国高调回归亚太,造成了切实的影响,比如菲律宾和越南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强硬,中越、中菲之间的摩擦不断,冲突升级。中国海上邻国出现“合纵连横”,共同制衡中国的趋势。美国以海上安全作为其构建“雁型安全模式”的主要“抓手”,得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积极配合,南海争端国际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已经成为中美战略较量的焦点,也将成为过去几个世纪以来西方世界主导权转移的一个信号。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随着航母的试航进一步引起周边国家的警惕和关注。应对中国崛起引发的地区力量失衡,已经成为美国与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课题和挑战之一。3、2 从2010年开始,美国逐步在中国周边构造“雁型安全模式”。美国重返亚洲不仅使中国直接面对美国日益增强的战略挤压,也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有所减弱,国家间关系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模式中,美国是雁首,第二梯队是美日、美韩同盟,尤其是美日同盟被置于首要位置,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基石”,美日韩三边存在形成军事同盟的迹象。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等盟国的关系。第四梯队是美国与印尼、越南和印度的关系,“雁型安全模式”显著特点是以地区为平台,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这也是美国塑造亚太地区秩序的最广阔依托。3、3在周边国家眼里,中国军费开支的增长幅度过快,而中国的意图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带来焦虑感的上升,中国“军事威胁论”被放大。其他国家都相应的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表现为:澳大利亚已将军事防御重心放在中国;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防范意识普遍较强,尤其是与中国有领土领海争端的菲律宾和越南;日本将中国列为主要防卫对象,应引起重视的是,周边国家之间正加强军事合作,联合制衡中国的意图越来越明显。3、4美国是亚太地区绝对的军事霸权国家,对亚太地区的安全结构和政治格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随着美国战略重心的加速东移,未来一段时间,东亚是美国军事战略关注的首要地区,中国是其防范重点对象,美国正利用在亚太的军事存在、联盟体系,以及通过在中亚和南亚的军事存在,对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制约。4中国如何应对
美亚太战略调整,到底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希拉莉讲过一句话,对华关系是有史以来,美国必须管理的最具挑战和影响最大的双边关系之一。我认为,在新形势下,在美国的对华政府的天平上,一边是对中国合作与借重的需求,另一边是对中国的警惕与防范,两者的份量都在加重。事实上,自冷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就确立了两面下注的对华政策,这一基本政策在当前的战略调整中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如果说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面对中国力量的快速上升,美国对中国更加“看重”了。我们对此要有一个准确的判断。面临国际形势、2
周边环境变化的时候,首先要“冷静观察”,这是邓小平的话,要防止战略误判,一个大国如果在战略上作出误判,那将会带来大问题。
我认为,看中美关系,一定要有三个视角。首先是看总体国际形势。虽然这两年,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全球化、多极化、资讯化的消极面暴露出来,但世界和平发展的总的趋势并未因此改变,面临日益上升的全球性挑战,中美双方的共同利益还在增长。第二点是看中国的对外政策。可以说,它和当年苏联的对外政策全无相似之处。当年的苏联在全球推行其意识形态,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和争夺世界霸权,在经济上与美国几乎无任何关系。而当今的中国既不向世界推行自己的意识形态,也不推行自己的发展模式,中美经济关系不断发展,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中国也完全无意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第三个视角是看美国。现在的美国已不是当年那个曾在世界上独占鳌头的美国,也不是冷战刚结束后大讲“历史的终结”、“美国治下和平”的美国,它的能力,各个方面的情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力在相对下降,加上面对严重的非传统安全挑战,美国的政策不得不做出较大的调整,不得不更多地寻求国际合作。
所以,我认为,即使现在美国真想来遏制、包围中国,它也做不到。我们没有必要把美国重返亚太看得草木皆兵,或认为美国又在对华进行“遏制”与“包围”。“遏制”是有其特定含义的,是当年美国对苏联实行的一整套封锁、包围、敌对的政策。随意、简单地使用这个词来形容当前美国的对华政策,显然并不准确。分析美对华政策时,我还是主张用“防范”?这个词。它是美对华两面下注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戒备你,甚至想牵制、限制你的发展。但它与“遏制”的含义仍有较大的区别。
再者对于中、美、俄三国来讲,中俄双方合作才是对抗美国的基础,这是上和存在的前提条件,在上合体系内,则主要是中俄对主导权暗争,而对于美国来讲,中俄的暗争正是它的可利用之处,G2模式,说白了就是美国离间中俄的一种策略。既迎合了中国想避免战争,和平崛起的希望,又能让俄罗斯产生强烈的嫉妒与戒备心理,最后还能将中国可能的发展扼杀于初级形态,可谓是一箭多雕之计。反过来看,其对中国人心理的研究比小日本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敏感时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日本加强在钓鱼岛的控制--麻生表示钓鱼岛是日本领土--美国称《日美安保条约》适应于钓鱼岛,这一条脉络清晰的告诉我们,中国在钓鱼岛的立场并未后退,对方显然没有在谈判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不得不跳到台面上来刺激中国,迫使中国亮出底牌。谋定而后动,是孙子兵法的精髓,对方显然也明白这一点。
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国际社会所作的贡献,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但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拥有世界排名第一的军事力量,结成了最广泛的联盟。就目前的实力和影响而言,中国还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但在亚洲,中国是首屈一指的大国,有着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美国重返亚太,毕竟不是亚洲国家,只要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继续赢得十年左右的高速发展,亚洲“人和”的天平必定会向中国方面倾斜。因此,在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对美战略的正确选择应是:因势利导,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此外,对那些积极呼应甚至高调呼吁美国重返亚太的周边国家,应表现出足够的理解和宽容;对那些在美国的策动下不断找中国麻烦的周边国家,更要保持足够的理性与克制。中国必将在世界政坛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样、我们也能够与其他亚洲国家找到利益共同点,形成一个利益同盟,大家利益死死捆绑在一起,救济不能打仗,也不可能受到其他国家的挑拔离间,像欧盟一样形成一个以亚元为主体亚盟。共同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参考文献】:
1、《美国“重返亚太”障碍重重》 刘卫东,新华网
2、《亚太格局风物长宜放眼量—评析美国重返亚太战略》 丁刚 《人民日报》
3、《亚太诸国安全战略大调整》 天下聚焦 天下报
4、《美军战略层面大变动》天下揭秘 天下报
第五篇:形式政策论文——美国重返亚太对中国周边外交的影响
美国“重返”亚太的目的以及对中国周边外交的影响 信息系电气自动化101汤伟杰 100310127
【摘要】2011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主要特征是,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亚太安全格局演变和地区国家间关系调整的首要因素。美国外交战略的重心加速转向亚太,继续利用海上安全问题对“雁型安全模式”进行升级,力争打造美国主导的“太平洋世纪”。亚太地区军备呈现竞赛趋势,中国周边国家利益分化重组加快。与2010年相比较,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
【关键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变化
高调回归亚太原因
重返亚太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中国如何应对
1、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变化 1、1海上问题矛盾激化
海上安全成为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紧张的重要来源,中国的海洋战略已成为国际社会判断中国是否和平崛起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深海战略已经触及美国的亚太乃至全球利益,周边国家借美国重返亚太之势在海洋问题上结成利益共同体抗衡中国的潜力大大增强。因此,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深海战略面临的压力将常态化。1、2半岛局势僵局难破
中国周边安全的最大软肋是东北亚,朝鲜半岛形势是风向标。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以朝鲜半岛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是中国安全的致命弱点。历史上,1895年的甲午战争、1905年的日俄战争以及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等都在这个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以及60年代中国与苏联的珍宝岛冲突都对中国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威胁。1、3日本“远交近攻”加强日美同盟
日本东北部发生特大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三重灾害。日本大地震的国际救援行动以及日本接受救援的情况,清晰地反映出日本对外关系的亲疏远近排列顺序。即日美同盟为中核;第二层次为间接的盟友,主要是美国同盟旗下的英、法、韩、澳大利亚、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第三层次为与日本历史渊源甚深且有共同价值观的东南亚国家;第四层次为能够对中国实力起制衡或牵制作用的俄罗斯、印度、蒙古等国。上述四个层次均具有明显针对和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1、4战略忧虑刺激军备竞赛
在周边国家眼里,中国军费开支的增长幅度过快,而中国的意图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带来焦虑感的上升,中国“军事威胁论”被放大。
2、高调回归亚太原因
美国回归亚太原因比较复杂。具体原因有五个。一是地缘政治的战略博弈原因,中国现在在亚太影响力太大,美国作为世界老大必须重新夺回这个关键地区 的影响力。第二个原因是地缘经济,亚太目前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区,美国如果在这个地区被排挤出去,其老大地位堪忧,所以它宣布回来并想主导。第三是因为中国周边的邻国现在都对中国感到担心,要求美国回来以平衡中国,这个机会对美国来说是很难得的。第四是内政原因,奥巴马当局认为小布什当政的8年,犯了一个战略错误,就是把反恐定位太高,定位为反恐战争,一切围绕着它转,重点放在了中东南亚地区,对东亚地区忽视了。小布什的错误就是奥巴马的机会。第五是因为个人原因,奥巴马总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洋总统,美国历届总统都是欧洲背景,而他出生在夏威夷,在印尼生活了7年,对亚太有个人的情感和兴趣点。其次是希拉里是一个有战略思想的国务卿,想建功立业。她可以比较客观地看美国未来前途,这样就有利于她支持奥巴马的外交战略转移。
3、重返亚太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3、1 美国高调回归亚太,造成了切实的影响,比如菲律宾和越南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强硬,中越、中菲之间的摩擦不断,冲突升级。中国海上邻国出现“合纵连横”,共同制衡中国的趋势。美国以海上安全作为其构建“雁型安全模式”的主要“抓手”,得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积极配合,南海争端国际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已经成为中美战略较量的焦点,也将成为过去几个世纪以来西方世界主导权转移的一个信号。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随着航母的试航进一步引起周边国家的警惕和关注。应对中国崛起引发的地区力量失衡,已经成为美国与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课题和挑战之一。3、2 从2010年开始,美国逐步在中国周边构造“雁型安全模式”。美国重返亚洲不仅使中国直接面对美国日益增强的战略挤压,也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有所减弱,国家间关系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模式中,美国是雁首,第二梯队是美日、美韩同盟,尤其是美日同盟被置于首要位置,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基石”,美日韩三边存在形成军事同盟的迹象。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等盟国的关系。第四梯队是美国与印尼、越南和印度的关系,“雁型安全模式”显著特点是以地区为平台,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这也是美国塑造亚太地区秩序的最广阔依托。3、3在周边国家眼里,中国军费开支的增长幅度过快,而中国的意图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带来焦虑感的上升,中国“军事威胁论”被放大。其他国家都相应的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表现为:澳大利亚已将军事防御重心放在中国;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防范意识普遍较强,尤其是与中国有领土领海争端的菲律宾和越南;日本将中国列为主要防卫对象,应引起重视的是,周边国家之间正加强军事合作,联合制衡中国的意图越来越明显。3、4美国是亚太地区绝对的军事霸权国家,对亚太地区的安全结构和政治格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随着美国战略重心的加速东移,未来一段时间,东亚是美国军事战略关注的首要地区,中国是其防范重点对象,美国正利用在亚太的军事存在、联盟体系,以及通过在中亚和南亚的军事存在,对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制约。
3.5由于近几年中国的快速发展,使美国在亚太地区加强部署,在美国看来,在该地区,无论是经济利益,还是政治利益,对于美国来说都极其重要。中国应以一个开放合作的态度来对待。中美之间有很强的利益捆绑,美国也还想跟中国建立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所谓“美国重返亚洲”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美国从没离开过。事实上,从冷战结束,美国一直在这一区域进行部署,特别是在军事方面。即使在小布什政府忙于反恐的时候,还加强了关岛一线的军事部署。只不过现在奥巴马出于他的一些
考虑,当然也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一个动作,也是出于美国自身利益的考虑,进行一些调整,相比于原来有一些新的举动。我想,它的主要目的讲白了就一句话,就是奥巴马所说的,我们美国绝对不当老二,这个是他的核心目标。客观上来讲,那也是针对中国,因为中国现在发展的最好,势头最猛。
美国在亚太地区加强部署,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这个地区有新兴大国的崛起。首先就是中国,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国家如印度。这一区域,地区整合进程已经启动,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这是出现的新情况,而且该区域经济发展得非常好。在美国看来,在这区域,无论是经济利益,还是地缘政治利益,对于美国来说越来越重要。另外,在美国看来,这个区域同其他地区相比,还存有一些热点问题。就是固有的一些可能引发冲突的问题,包括朝核问题,台湾问题,还有现在谈论很多的南海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潜在的热点问题,美国人觉得有可能会造成地区的不稳定,因而有必要把更多的力量和资源部署在这一区域。
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强化与亚太地区同盟的关系,无疑会扩大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存在和影响力,中国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和战略压力也随之增大。但是,总体来说,这并不会改变周边环境对我们“机遇大于挑战”的态势。首先,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关系十分密切,互相离不开,它们非常清楚与中国对抗没有赢家,而且会付出代价,“和则两利,斗则两害”;其次,美国现阶段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布局是防范性质,主要是为了加强遏制中国,而不是与中国对抗,遏制本身并不是直接对抗,而是为了拖延中国的发展步伐和崛起进程。
美国重返亚洲,当然有其战略考虑,有想做为这一地区的平衡者的考虑,也确有针对中国的一面。但也有亚太地区经济充满活力,全球力量格局在向这一块倾斜,区域外大国都在看重这一地区。谁忽视这一地区,谁的未来利益将会受损。从这个意义上看,美国重返或加强跟亚太国家接触还是利益驱动,不完全针对中国,中美之间有很强的利益捆绑,美国也还想跟中国建立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应以一个开放合作的态度来对待。中国正在稳步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中日韩也将推动FTA进程。对玩弄TPP,眼下可以观察与研究,注意其他成员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与态度,包括准备或加入谈判的过程。第二是需要研究TPP的一些规则。TPP的框架协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涵上万种商品,还有投资、金融、农业、劳工和环保标准等,它有一些门槛,对我们而言很高,比如政府采购,对国营企业贸易行为的歧视。这方面我们处于不利的地位。所以我们 要研究谈判的规则。第三是研究谈判的进展情况,到底会发展成怎么样,还有更多的国家可能想加入谈判。研究这些情况,可以心中有数,为可能的谈判创造一些条件。同时,我们也有信心与实力和条件,拓展或者深化与周边地区的合作。而东南亚国家对于美国霸权主义的行径,心里也有忌惮,而且历史上美国人在这里搞了一系列的不得人心的举动,特别是打了越南战争,东南亚国家,实际上对于美国也有猜忌。那么美国人现在回来,要想顺畅一点,它就要找一个路径。一定程度上,东南亚国家的心理状态是这样的:一方面要搭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车,推进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安全上,又想利用美国来制衡和牵制一下中国。毕竟,这些国家对中国也有猜忌,担心中国强大后危及自身的安全利益。那么美国把南海问题放大,宣扬“中国威胁论”,然后美国就可以堂而皇之、顺理成章地回来,强化东南亚国家对于美国的需求和依赖。美国竭力炒作这个问题,只不过将南海问题作为拉近和东南亚国家之间关系的工具之一。不过,在中美关系相对比较平稳的情况下,美国其实无意在这个问题上来同中国
正面对抗。美国不希望这个问题风平浪静,它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不会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的解决,它需要的是适度的紧张。适度的紧张,对于它来讲重返亚太非常有好处,这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美国其实也不愿意看到南海问题过度紧张,引发中国强烈的反应,甚至采取军事行动。如果真的是那样,美国会陷入进退两难的抉择。国内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些东南亚的小国想利用外部势力,讲的就是美国,试图在两个大国之间博弈,从中捞取好处。我觉得这个有点儿像火中取栗,而且美国不会允许一些国家,比如说越南,特别是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走得过远,以致于出现失控的局面。其实美国人也不愿意南海真的出问题,就是让它适度紧张,但又把这个紧张度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别看越南,特别是菲律宾跳来跳去,好像美国人在后面挑唆、撑腰,可是这也有个度的问题。一旦美国认为无助于地区稳定,可能会引发大的冲突,美国就会变得谨慎起来。这是一个比较微妙的抉择,它要保持均衡。在中美关系总体稳定、美国寻求中国合作的情况下,美国更需要这样做。
在亚洲,中国是首屈一指的大国,有着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美国重返亚太,但毕竟不是亚洲国家。因为只要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继续赢得十年左右的高速发展,亚洲“人和”的天平必定会向中国方面倾斜。
因此,在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对美战略的正确选择应是:因势利导,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此外,对那些积极呼应甚至高调呼吁美国重返亚太的周边国家,应表现出足够的理解和宽容;对那些在美国的策动下不断找中国麻烦的周边国家,更要保持足够的理性与克制。
4、中国如何应对
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国际社会所作的贡献,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但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拥有世界排名第一的军事力量,结成了最广泛的联盟。就目前的实力和影响而言,中国还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但在亚洲,中国是首屈一指的大国,有着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美国重返亚太,毕竟不是亚洲国家,只要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继续赢得十年左右的高速发展,亚洲“人和”的天平必定会向中国方面倾斜。因此,在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对美战略的正确选择应是:因势利导,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此外,对那些积极呼应甚至高调呼吁美国重返亚太的周边国家,应表现出足够的理解和宽容;对那些在美国的策动下不断找中国麻烦的周边国家,更要保持足够的理性与克制。中国必将在世界政坛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样、我们也能够与其他亚洲国家找到利益共同点,形成一个利益同盟,大家利益死死捆绑在一起,救济不能打仗,也不可能受到其他国家的挑拔离间,像欧盟一样形成一个以亚元为主体亚盟。共同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美国“重返亚太”障碍重重》 刘卫东,新华网
2、《亚太格局风物长宜放眼量—评析美国重返亚太战略》 丁刚 《人民日报》
3、《亚太诸国安全战略大调整》 天下聚焦 天下报
4、《美军战略层面大变动》天下揭秘 天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