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批评——从中国好声音看选秀节目乱相[5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12:2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媒介批评——从中国好声音看选秀节目乱相》,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媒介批评——从中国好声音看选秀节目乱相》。

第一篇:媒介批评——从中国好声音看选秀节目乱相

从中国好声音看选秀节目乱象

摘要:中国好声音如今已经成为成功节目的代名词,它的火热自然有值得追捧的地方,但是成功的背后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也是中国的选秀节目普遍存在的问题,对选秀节目的追捧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浮躁和对名利的追逐,值得引发人们深思。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 选秀节目 真实性

也许,你并不了解音乐,音乐对你来说只是闲暇时间的消遣,也许你不喜欢看电视节目,电视对你来说只是在浪费时间,也许你不认识不认识快男、不认识快女,你对所有的娱乐节目都不感冒。

但是,作为中国人的你,不可能不知道中国好声音。

2012年,中国好声音席卷电视荧幕,它引进了海外《The Voice》模式,对传统单向度、金字塔型的选秀模式进行了翻新,在2012年夏天着实刮起了一阵“好声音”旋风,CSM全国网平均收视率1.91,份额7.71%,大街小巷的人们都会哼几句爱要坦荡荡,会吼两句high歌,会故作深沉的低吟:“想你的夜,多希望你还在我身边”。而在大学校园里最深的感受就是不管是晚会还是比赛,中国好声音的歌曲总是主打歌,中国好声音的转椅、32场演唱会等这些笑点总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似乎你不了解中国好声音就真的“out”了。

2013年夏,中国好声音再度来袭,第二季广告招标会上,加多宝以高达2亿元的“天价”再度争得冠名权,7 月12 日晚,第二季《中国好声音》首播大获成功,引发新一轮观看热潮。央视发布的CSM46 城收视数据显示,该期《中国好声音》收视率高达3.62,不仅高居同时段节目的全国第一,而且也创造了新的收视奇迹。另外,有3142 万用户在节目播出48 小时内,通过网络反复观看“中国好声音”,创造了超过1.2 亿的播放量。伴随着中国好声音的火爆,独家冠名商加多宝于4 月10 日推出的好声音促销装也持续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成为坊间最具人气的凉茶饮料。有网友调侃:“这个夏天,还是要看中国好声音,还是要喝加多宝!”

如今,好声音已成为一个成功模式,供各大电视节目学习,它确实存在很多精彩的和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引进荷兰《the voice》的成熟模式,打造优质节目;利用导师抢人制度、转椅制度这些新奇的方式来聚集人气;结合自身资源,实现商家与选手完美配合等等,这些都为好声音聚集了高人气,使它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中国好声音大获成功的背后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引发不少的争议,第二季中国好声音在带给人们娱乐的同时,也不禁让人们思考选秀节目背后真正隐藏的内容和乱象。

一、植入广告过多

“正宗好凉茶正宗好声音欢迎收看由凉茶领导者加多宝为您冠名的加多宝中国好声音„„”主持人华少这一段如绕口令般的开场白可谓是红遍大江南北,华少本人也以每秒钟7.44字的语速被称赞为中国好舌头。随着中国好声音的走红,投资的广告商越来越多,节目中过多的植入广告开始引发观众的不满,经常在节目的紧要关头进入广告虽然保证了广告商的利益和节目组的利益,却让节目缺乏连续性,过多过滥的广告也让观众失去兴奋度和耐心。

二、每个选手都必须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中国好声音变成“中国故事会” 熟悉中国好声音的观众都知道,几乎每一个选手都会陈诉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在博取导师好感的同时也赚足了观众的泪点。这些选手中,有失去妻子的单亲爸爸为女儿登上舞台,有不幸患癌症的歌手追求心中的自我,有摆地摊的,有开火车的,还有失散多年的兄弟,不少网友讽刺:“没有点童年不幸、家庭不幸都不敢上去比赛,难道就没有正常人会唱歌了吗”

其实,不是正常人不会唱歌,而是你没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连中国好声音的海选都进

不去。据好声音内部人士爆料,所有的选手在参赛之前都要被关进一个小房间,对着摄像机镜头叙述自己从小到大所有的故事,在那种封闭的环境里选手畅所欲言,经常说着说着就声泪俱下、泣不成声,而好声音幕后就专门有一个团队来打造选手的“好故事”,他们会根据选手说的这些故事来归纳总结出最感人、最有节目亮点、最能吸引观众眼球的部分,而这个打造出来的故事就是选手的定位,是在台上必须说出来的,在这个“说故事”的过程中那些故事没有卖点的学员只能惨遭淘汰。当你以为台上的选手是情不自禁说出这么多年压抑在心中的苦痛、悲愤和不平,并为他们鼓掌、掉泪和叫好时,那么恭喜你,你成功成为了节目组策划的一部分。

第二季好声音过多过滥的渲染选手背后的故事也引来不少观众的反感,节目重点都放在了讲故事上,台上又是欢呼又是掉泪,真正唱歌的时间少之又少,中国好声音也彻底从一个选拔声音的节目沦为“中国故事会”。

三、选手回锅现象严重,背离节目宗旨

作为一档草根选秀节目,好声音的宗旨是选出民间的好声音,可是参赛选手中有不少是观众熟悉的面孔。比如第一季人气选手平安,其实是2007年快乐男声的选手,丁丁是2011年快女选手,关喆不仅得过2005东方卫视“我型我秀”10强,2006青歌赛个人通俗组优秀奖,亚太音乐榜最佳新锐唱作歌手,星锐榜颁奖典礼年度最佳新人奖,还担任过歌手孙悦、毛宁等新专辑音乐制作人,曾为奥运会闭幕式以及上海世博会创作并演唱《北京北京我爱北京》、《魅力上海》等音乐作品。而第二季好声音选手回锅现象更为严重,第一期以一首《也许明天》震撼所有观众的姚贝娜其实获得过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流行组金奖,摆地摊的丁克森就是2006年《绝对唱响》的亚军丁晨,以“5秒”刷新了史上导师最快转身速度的记录的金润吉,其实是“阿里郎”组合的主唱并多次参加过春晚演出。还有台湾的小胖,林心怡等等,这些选手都是带着之前的光环来参加比赛的。有人戏称“好声音时快男快女的复活赛场”。

好声音本身作为一档选秀节目却有大量的回锅选手,这遭到很多观众的质疑,对于新手这是不公平的,这已经背离选秀节目的宗旨,无法真正选出民间的好声音,好声音变成了歌手们为提高自身人气的秀场。

四、导师过分爱秀抢过选手风头,真实性遭质疑

好声音中最吸引眼球的环节就是导师抢人,经常会有导师为了自己心爱的学员抢的 不可开交,上演精彩纷呈的抢人大战,这里也出现不少好声音的经典桥段,比如庾澄庆撒娇卖萌大喊“选我选我”,杨坤的“我今年有三十二场演唱会”,张惠妹“希望你加入我的阿妹family”,那英“我去年带出个冠军”。导师们在抢人时往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拼人气、拼口舌,为好声音的舞台增加不少看点。可也有人指出,导师们太爱秀,完全盖住了选手的风头,好声音选拔突然又变成了导师秀场,往往一个选手唱歌时间只有三分钟,可导师抢人环节却超过了十五分钟,观众经历多了之后已经形成审美疲劳,知道各位导师的台词和方法后,那冗长的抢人环节甚至会让人厌烦。“都已经没有人去关注选手的歌声了,关注度都被导师抢走了”有网友这样感慨。

与此同时,导师们表现的真实性也遭到质疑,有好声音策划透露其实导师们说什么话做什么动作配合什么表情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一切都是为了节目效果的需要。有现场观众就看到节目组递给那英纸条提醒她接下来要问的问题。再比如第二季出现的台湾转音小王子叶秉桓,导师庾澄庆在面对他高超的转音技巧时就称赞“你是我见过转音转的最好的”,但是有细心的观众发现叶秉桓之前在参加台湾某选秀节目时嘉宾同样是庾澄庆,庾澄庆那时就对他的转音技巧表达高度赞赏,这样一个独特的人,庾澄庆不可能没有印象,可是在好声音的舞台上却当做陌生人来表达自己的惊奇和赞赏,于是有观众讽刺:“这是当我们大陆人都不看台湾节目的吗”。

五、选手晋级出乎意料,不签约不晋级

与此同时,选手出人意料的晋级也令观众直呼不公平,没有准确的评分标准只靠导

师一念之间的抉择,这样很难客观公正的一较高低。第二季好声音导师张惠妹就表现的优柔寡断,感情用事,经常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无法做出抉择,这种情绪下做出的决定带了很大成分的感情因素,张惠妹也因此被称为“年度最差导师”,而第一季好声音总决赛中虽然加入了现场观众投票的环节,可最终投票数是没有公布的,节目组只给出了选手排名的高低,虽然主办方解释这是出于保护选手隐私的需要,可还是让人忍不住怀疑其公平性。

另外,据有关人员透露,参赛选手若是不与好声音签约就很难在在比赛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比如实力强大的平安、关喆等人早早遭到淘汰就是因为已于其它公司有合约关系,第二季好声音播出不久就有人预料姚贝娜难以走到最后,因为姚贝娜已有合约在身,最终姚贝娜败给初出茅庐的小将萱萱无缘决赛。

六、大量网络水军为好声音造势,营造火热现象

一位女明星,在中国好声音开播当晚发微博说自己女儿也想上台唱,这条微博网友点赞加上评论和转发超过12000的回复,也被不少网友指出该女星实为该节目的托,据说该条微博价值20多万。更让人惊讶的是,2013年的选秀营销战中,微信朋友圈也已经沦陷,成了选秀节目的营销阵地。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好声音今年缩小了水军范围,改走高端大气上档次路线,比如发动媒体在朋友圈传播,每发一条好声音的预告,明码标价200块,如果还顺便带上某门户视频的字样,该门户又会给200块。中国好声音弃地下水军走朋友圈高端路线,实在是棋高一着,这一招潜移默化中带动了社会精英族群的关注,营造出了中国好声音无比火热的现象,让微博、微信、人人、空间等大量充斥着中国好声音的相关信息,当你在惊叹怎么身边的朋友都在看好声音时,别好奇,这只是节目组的营销手段而已。

中国好声音的红火也催生了一系列类似的歌唱类选秀节目,如湖南卫视老牌节目《快乐男声》,上海卫视《中国梦之声》,湖南卫视《中国最强音》,江苏卫视《全能星战》,山东卫视《中国星力量》,安徽卫视《我为歌狂》等等,选秀节目充斥荧屏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选秀节目的泛滥也容易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参赛选手的迅速走红让人们有一种“成名十分容易”的错觉,而这种想法对青少年的影响最为巨大。选秀节目的低门槛,参赛选手的低龄化,网络、短信参与的方便快捷又从不同的角度拉近了青少年与各类选秀的距离,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踏上了选秀的征程。与之类似,粉丝们为了到现场为自己的偶像加油助威,不惜请假逃学、包黑车、买黄牛票、熬夜等待,甚至因为好恶不同而大打出手,这些行为对于大多还是学生的粉丝们造成的危害不言而喻。

选秀节目的泛滥反映出当今社会的浮躁和人们对成名的渴望、对利益的追逐,法兰克福学派在对文化分析中使用了“幸福的承诺”一词,反省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向人们描述一个“乌托邦”世界以及它存在的可能性,始终是文化的职责。然而,正如马尔库塞所批评的那样,我们文化已经“异化”成与现实的对立而非调和,后工业时代,文化产品沦落为商品,异化因素被商业化取代。我们沉迷于媒介提供给我们的表层娱乐,从感官刺激中得到虚妄的满足,神情麻木而不自知。因此,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曾预言到: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文化工业”则认为,大众社会不需要文化,只需要娱乐,娱乐行业提供消费品就是为了让社会享用,甚至不惜以“不幸”来取悦观众,因为“观众在观看不幸时,感到了平等的因素。”生产者们以“共同的人性”为基础,批量生产与贩卖,以“正人君子”的面具掩盖盈利的阴谋。于是我们看到大批量的“悲情故事”被制造出来,所谓梦想与现实的差距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再最动情最紧张的时刻,一个个硬性插入的广告暴露出生产者的真面目,受众却因情节的吸引无法脱离。

通过对中国好声音的分析,想必你已经明白,所谓的选秀节目只是一场节目组策划、选手出演、观众买票的好戏,因为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所以才会有“猫腻”,这真的是放之四海而皆有的真理。所以,当你看见台上的选手们洒泪拥抱,“一起感恩这个

夏天”的时候,也千万别太当回事。当你看见评委为一个选手舍身取义,甚至拍桌子摔椅子的时候,也千万别信以为真。甚至当你看到朋友圈里一条条刷屏的时候,完全可以置之不理。要知道,他们只是按剧本出演的节目,也只是“节目”而已。

第二篇:《中国好声音》挑动2013选秀市场

今年夏天《中国好声音》的火爆引发娱乐江湖的又一轮跟风潮。10月以来,各大卫视纷纷启动了明年的招商会,而从招商会上发布的信息看出,明年类似《中国好声音》从国外引进模式的选秀节目将成为各大卫视拼抢的主要阵地。1 选秀江湖再起风潮2012年曾经的选秀大佬湖南卫视暂时退出选秀江湖,但其他各大卫视推出的选秀节目达十多档,其中声称具有完整国外版权的选秀节目就有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引自荷兰《The voice》);辽宁卫视《激情唱响》(引自英国《X Factor》);深圳卫视《清唱团》(引自美国《The Sing-Off》);东方卫视《顶级厨师》(引自美国《M asterC hef》);广西卫视《一声所爱?大地飞歌》(引自欧洲节目《True Talent》)等数档节目;这些节目目前都表露出了明年将加播第二季的意愿。东方卫视也传出明年要开播另一版本《The Voice Of China》的消息,大有和浙江卫视一较高下的意思,同时把《The Voice of China》、《中国达人秀》、《舞林争霸》、《舞林大会》等全部交由《中国好声音》的制作团队灿星公司制作,制作费总额高达5亿。而明年浙江卫视也将进一步对《中国好声音》进行放大和调整。一向以电视剧为主打的安徽卫视表示,明年也有意要引进一档类似“好声音”的节目。作为老牌的选秀霸主湖南卫视高调回归,计划在明年推出《唱出我人生》、《女人如歌》、《风云再起》、《超级男声》(均为暂定名)四档音乐类活动,以期以组合拳来多角度、全方位地有效阻击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竞争对手,其中《唱出我人生》也同样是购买了国外节目《X Factor》,节目形式接近《好声音》。一场跟风混战,云端工作室,即将发生。2 《好声音》能否再唱辉煌《中国好声音》引进了海外《The Voice》模式,对传统单向度、金字塔型的选秀模式进行了翻新,在今年夏天着实刮起了一阵“好声音”旋风,CSM全国网平均收视率1.91,份额7.71%,后十期均获得同时段第1。抢眼收视的背后,《好声音》的核心要素可大致归纳为几组关键词,即导师、声音、情感、故事、顶级配置、近社会视角、精细化制作。这档节目也还有着各类局限,但是《中国好声音》的确已经搅动整个选秀活动市场的神经,2.1 看点扩容《好声音》的最大突破在于,将选手单方比拼拓展为选手、导师多方的“联合又对抗”,四名导师全程积极参与比赛,他们与选手命运捆绑,成为了全季节目“铁打的主料”。整个节目的主要悬念点也都是围绕导师的成都建网站 19fb.com ydl

第三篇:我看选秀节目

我看选秀节目

“中国的电视节目习惯特别不好,消费苦难、消费痛苦,拿人家的伤疤揭来揭去,摁来摁去!”2014年4月19日,导师金星在浙江卫视舞蹈真人秀《中国好舞蹈》录制现场又发飙了。

一个叫于书博的大四女孩,选秀节目里“有故事”、“励志”的那种选手——曾因舞蹈训练负伤,左边肢体一级瘫痪,医生一度声称站起来都是一个奇迹。她靠拼命锻炼,终于能够参加比赛,但因为仍在恢复阶段,表演并不流畅。表演结束,于书博两腿失衡倒地,她挣扎了好半天,终于站起来。

主持人华少走到她身边,请她介绍自己的经历。然后,华少声音低沉着说:“要从一个一级瘫痪,请注意这个字眼,一级瘫痪,到现在,她还是笑着说出来的,换成你,你能笑着说吗?”镜头切换到观众席,一位观众眼眶湿润。

金星在评委席坐不住了,打断华少:“真正的舞者都做得到。每个人都经历过自己的痛苦。最好的表达就是站在这里跳舞,你经历的一切都在舞蹈里了,观众又不瞎。我们以为健全人就该给别人怜悯,有时我们还不如他们健康呢!”现场响起了掌声,有人叫起了“好”。这个“发飙”片段在播出时被剪掉,但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点击率超过了节目本身。金星是很多舞蹈类选秀节目的评委,从早期的《星空舞状元》到《舞林争霸》、《中国好舞蹈》;同时也是电视舞蹈选秀的反对者,反对苦情、煽情和廉价同情,反对作假,反对电视台消费同情,消费选手,甚至消费评委。

“中国电视节目老觉得自己站在很优势的状态,有一种同情感,这个同情是特浅薄、特廉价的。”节目录制结束后,金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2014年5月6日,她在自己的舞蹈工作室和南方周末记者聊起了舞蹈类电视选秀,和舞蹈这个圈。

苦情、煽情,太不高明了

我从2004年起担任中国舞蹈类选秀的评委,一直到现在,中国舞蹈选秀节目的“毛病”依然很多。

比如《中国好舞蹈》,有期节目,一名国标舞者上台来找搭档,主持人伊一临时上台充当他的舞伴,我在现场发飙了。我说,这是一个准备不充分的表演;一个极不高明的环节设计;一个中国电视选秀节目弱智的表现。

我突然没有舞伴了,这时一个主持人奋不顾身地来救火,太不高明了。多少舞者把自己的梦想放在这个舞台,他们一定是有备而来的。

中国观众的欣赏能力、鉴赏能力,包括判断力都在提高,电视人却还在掩耳盗铃,觉得老百姓不懂,其实是他们自己没有长进,又急于“借鉴”——我不想用“剽窃”这两个字,急功近利、希望短平快地得到利益和认证。

你可以玩煽情,可以讲故事,但能不能动脑筋讲得自然点?外国真人秀也编故事,但他们是按电视剧来做的,一环扣一环,参与者、观赏者、裁判者都不知道这是电视剧,只有导演知道,编剧也编得好。你们又没下那么大功夫,又想得到这种效果,设计了一系列特别滑稽、小儿科的环节。很多选手说的话,根本不像是选手说出来的,他的语气和眼神都不是搭在一起的。

2013年我担任《舞林争霸》评委,这模式是国外买来的,就是《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我亲眼看到外国人怎么讲故事。人家的每个舞蹈——现代舞、爵士舞怎么拍,用什么灯光、比例、亮度,整理了一大套经验。这套经验保证舞者在灯光下的身体透明度,而不是打个蓝光就完事;为什么用砖头墙?砖头墙能烘托出质感,每个演员都显得更质朴,而不是华丽。

初赛掌控主要机位镜头的都是老外。镜头拍下来,有个年纪很大的外国女士现场剪接,她知道哪个动作观众反应大,所以去年初赛特别好看。老外坐在旁边就说,有些人可以问故事,有些人没有故事,不要问,就让她跳,她的肢体就是她的故事。咱们这边,每个人都要挖故事。

初赛结束,从经费上考虑,把老外撤了。中国导演和负责人就把自己的小意识加进去了,又回到他们原来对舞蹈的认知,所以初赛后又变得不好看了。

今年压根儿不请老外,你一比就比出来了。镜头都不对,连人体比例都没掌握好,还谈什么对舞蹈的理解。

不是为了梦想就全对的确有一部分观众喜欢苦情、煽情路线。但这样的节目,让央视去做就可以了。

《爸爸去哪儿》为什么收视率高?就因为全国充斥着人为煽情的东西,人们不想看,但又没办法,一打开电视全是看谁比谁惨、看谁比谁活得不容易。然后突然冒出一个挺萌的节目,一群男人带着自己的孩子,这节目一下就上去了,人们想看点生活中好的东西,愉悦的东西。

舞蹈演员不都是苦行僧,他们也有好有坏。上了舞台,导演怕演员没有特征,给他们编很多故事,本来不成为故事的点都放大,但由于这个故事跟她没什么关系,她说出来当然不自信了。

说话之前,舞者的舞技也会告诉我,从动作,到肌肉的控制,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个真诚的人、是炫技卖弄的人,还是仍在摸索的人。

撒谎是没用的。有个舞者把郭富城和海清都说感动了,我告诉海清这是假的,最后都被我说着了。当他知道自己没被选上的时候,连最基本的礼貌都不懂,甩个脸就走了。海清当时就震惊了。我用了“很嫩”这么一个词,他们连十分钟都熬不过去,太急于成功了。

所以我跟电视节目领导说,你们不要以为弘扬正能量全是好的,为了梦想怎么样就是好的,不是的。你要把真善真恶、复杂简单都展现给观众。

除了肢体、眼神,舞蹈演员有自己的思考很重要。奥修说过,一个人的行动,就是先要有思考才行。思考变成行为,行为产生习惯,习惯变成个性,个性就是你的命运。哪怕跟别人跳同样的音乐,只要有思考就好,舞蹈比到最后就是一个境界。

在录制空档,我跟选手谁都不接触,心里落个干净,不用看别人脸色,在评判的时候,也不用给任何人面子。

对其他评委,我尽量尊重。有天做节目,来了一个香港舞者,十年前是给郭富城和梅艳芳伴过舞的,非常好。但她十年前就改行了,郭富城很多年没见她。她来比赛,郭富城一看这个名字,就说,金老师,这个人我可能会给她票。我说,好,如果你碍于情面,你就给她票,我会把握住好坏的。但那人跳完以后,郭富城说得很沉重,他说,我不能给你这一票,连碍于情面都不能给,因为跳得真是不行。我当时觉得郭富城挺棒的。

我也跟演员们说,无论台下导演怎么教你说话,台上一定要做自己,不想说就别说,这年头坚持做自己特别不容易。电视是个大机器,需要你时用你,不需要你时,把你榨干了,啪给你甩了,不保护自己就完蛋了。这话也是跟我自己说的,所以我一定要跟电视保持距离。

舞者,出来走两步

现代舞成不了江湖。你要想做推手,把这个江湖造起来,要维护江湖老大的地位,是要对人负责的,你一句话会把人捧到天上去,也会一句话把人毁了。这是多大的责任啊。

国标舞水很深,各立门派,打斗特别厉害。街舞圈也是,每个地区谁跳得好,都争。古典舞门派属于各大学院,地方属于中央,国家院校的就像大哥大,北京舞院、解放军艺术学院、民族学院都是头牌。

中国舞蹈的江湖地位,按辈分来讲,那老一辈舞蹈家咱们就不说了。目前来讲,肯定是杨丽萍排前面,跳民族舞;然后是我,跳现代舞;还有一个沈培艺,跳古典舞,作为女演员,我们三个都是在前面的。哪个经纪人要有眼光,把这三个女人做一台戏,漂亮死了。

教育领域也有江湖,官方体系当中,像张继钢、陈维亚,他们是那个江湖的,专门给领导拍东西。

在地域上,上海舞蹈圈没有江湖,各干各的,北京的江湖一定要靠官方背景。央视春晚,过年过节元宵大晚会,就那几个名编导,下面雇了一帮人,这帮人再联系另一帮,大环套小环,你要搞好关系了,这个晚会我可以带着你玩的。每一个大制作都是一个江湖。

1993年我回国,在北京做了很多事,没混入任何一个江湖,我就做我金星。后来我发现北京不是这么回事,你需要有背景有关系,我说,奶奶呀,那咱们不玩了,换个地儿吧,我就跑到上海了。

上海是文化排外,自我优越感太好,到这里来混就看你有多大本事。你没拱出来的时候,且踩你呢,恨不得一脚给你踢出上海滩,我就经历过。你拱出来了,他就服你了。上海滩就这点好,局面打开了,做你自己的事情就完事了。

电视舞蹈选秀,是能对中国传统舞蹈界带来大冲击的。它通过媒体告诉你舞蹈的魅力,给很多有天分的人一个展示平台,使舞蹈真正在社会上产生影响。

舞蹈圈一定要自省,不能停留在自己的圈子里,孤芳自赏,自娱自乐,我一直在抨击中国舞蹈圈,太不与社会接轨了,太不与现实对话了。国标已经脱离了中国舞蹈圈,它算体育舞蹈;流行舞蹈、街头舞蹈,他们有自己的圈子。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这三大舞派太自立,根本不跟外界接触,把自己变成孤岛。

这次来参加选秀的舞者,很多是各团的主要演员,冒着被开除的风险来参加比赛,领导说你要参加,我就把你开除,这些孩子依然要来,我要为这些孩子鼓掌。

官方院团的团长们,就是为了自己的乌纱帽,不替舞者想一想。其实舞蹈团出来一个人参加比赛,获了奖,对院团也是一个宣传。他们在怕什么呢?怕舞者出了名,就管不住了。他要政绩,要把好演员抓在手里,当作工具来用。

去年到今年,中国的好舞者才出了1/3不到,还有2/3在那儿押着,在各大国家院团,全在那儿押着的,太可惜了。

第四篇:从选秀节目中看大众文化

从选秀节目中看大众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草根”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与此同时,草根文化也渐渐风行起来,成为大众文化的一支。

顾名思义,草根文化就是平民文化,而草根则就是指来自我们身边的一些普通大众。说到草根明星,不得不提最近风靡一时的选秀节目,它们为草根的出名提供了平台,可谓是其背后的推手,但是这些选秀节目的出现,及其引发的多重社会效应,也引起了我们对大众文化的思考。

有一些人认为,选秀节目的商业性炒作,遮蔽了文化的本意,那么所谓的文化也就不能称其为文化,顶多只是不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浅层次娱乐而已,然而作为商业时代的大众文化,免不了要带上商业性的味道,比如电视、报纸这些大众文化的最主要载体,本身就处在一种商业运作的模式中,所以大众文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同时,众所周知,选秀节目的是面向社会上的普通大众的,它是所谓的草根成名的重要途径,一如《超级女声》的广告语:没有门槛,没有距离的大众歌会。由此可以得知,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在社会上散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具有通俗性;《超级女声》可谓是开启了中国选秀节目之先河,带来了中国娱乐节目彻底的平民化和娱乐青春化,它抛开以往类似节目专业的帽子,来了一次全民大狂欢,使展现自我、彰显个性成为青年一代的意识主流,《超级女声》不仅聚集了众多时尚女孩的参与,通过漫长的比赛过程将这种时尚的注意持久化,而且还运用时尚的从众性,有目的有步骤地“制造”时尚来推动大众的浪潮式时尚。参与比赛的选手不仅穿着时尚的服装、摆着时尚的POSE、唱着时尚的歌曲,更在进行着现代社会时尚的“PK游戏”,引领着痴迷的观众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时尚的境地。当然我们也知道时尚是一种心理现象,它反映了消费者渴望变化、求美求新、自我表现等心理上、精神上的需要,但这也说明了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和时尚性;网络等电子媒体的发展,更是推动了选秀节目的进行,而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无论如何,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在大众文化时代,只有深入到生活中、下到民间中,才能构建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真正创作出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

第五篇:从《中国达人秀》看中西选秀差异

选题名称:从“中国达人秀”看中西选秀异同

选题原因:从2005年的《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到2010年《中国达人秀》红遍大江南北,中国内地的选秀节目的兴起与发展开启了一个创造“平民偶像”的全新时代。《中国达人秀》以英国人气选秀节目《英国达人》为蓝本,平民气息浓厚,一推出便吸引了观众们的眼球。本文将以《中国达人秀》与西方选秀节目的异同,分析中西选秀的相同点与差异。

一、《中国达人秀》的特色

《中国达人秀》(China's Got Talent)是中国东方卫视制作的一款真人秀节目,旨在实现身怀绝技的普通人的梦想。由于与节目《英国达人》的制作公司相同,比赛的模式也比较类似。①

《中国达人秀》不设任何门槛、不限任何才艺。但“零门槛”不代表没有标准,眼下不少选秀类节目以畸形审美作为卖点,比如大型电视选秀“2010 快乐男声”中出现的“性别反串”现象俨然成风。“电视选秀节目中的‘性别反串’并不具备多少挑战传统性别规范并解放性别束缚的意味,也不是一种新的文化生态,它更多的是传媒消费主义呈现的一场‘身体消费’的狂欢,是‘恶搞’风潮的组成部分。”②

《英国达人》的选拔标准里有一条就是:你的天赋和才华,能否在女王陛下面前表演?这样一个准则,已然摒弃了那些毫不真诚、纯粹只为博取眼球的出位行为。因此,作为《英国达人》“姊妹篇”的《中国达人秀》,将力图选出那些平凡而富有才华、拥有梦想并渴望奇迹的普通人,让他们走上世界的舞台。

《中国达人秀》里的小人物,有着共同的时代背影——中国式梦想。比如,男版“苏珊大妈”朱晓明表现的是勇气,“孔雀哥”姜仁瑞代表着不离不弃,“无臂钢琴王子”刘伟则展现了坚韧与执着。在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眼里,30年来中国人一直坚守着一个“中国梦”,那就是渴望获得尊重和认可,渴望活得精彩而有尊严,通过自己改变自己,通过个体的奋斗改变命运。“‘达人’的故事其实就是‘中国梦’的故事:对社会有抱怨很正常,但不要忘了要与消极赛跑,梦想要比抱怨跑得更快,更强有力,而这正是当今社会最需要倡导的一种积极、健康、③向上的价值观。”

二、中西选秀节目的相同点

 节目形式

以《中国达人秀》为代表的中国内地选秀类节目和《美国偶像》都属于真人秀节目,它是真人秀节目的一种类型:才能真人秀节目。两者都是以选手在规定的场合,按照制作单位制定的游戏规则,进行才艺比赛,同时选手的各种表现被记录下来而作成了选秀类节目,节目的核心是人,秀是手段。

① 《百度百科》,“中国达人秀”词条。

② 《警惕电视选秀节目中的“性别反串风”——兼论电视娱乐的底线》,作者:吴世文。《今传媒》,2010年08期,第179-181页。

③北京日报《透视中国“选秀”,“达人”“雷人”差距只在一线间》,作者:佚名。2010年8月16日。

 电视向平民文化倾斜

无论是《英国达人》、《美国偶像》,还是《中国达人秀》、《超级女声》,这样向大众开放的舞台都显示出了电视向平民文化的靠拢。

我们常常认为,只有精英才能登上电视,成为镜头前的主角。可是真实电视这种节目形式的出现,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比赛的“零门槛”。这就是英国达人能捧红苏珊大妈,快乐女生里面出现了曾亦可的根本原因。可以说代表着平民、大众、草根文化的崛起时是中西娱乐节目发展的共同点。④

三、中西方选秀节目的差异

 千篇一律vs创新

“电视大众文化本身具有‘易克隆’的特征,在已获得成功的电视节目基础上进行批量复制成为了中国电视文化的潮流。”⑤选秀节目也未能侥幸逃脱,2005年《超级女声》的火爆带动了中国内地选秀节目的泛滥:2006年以来,全国选秀节目遍地开花,包括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北京卫视的《红楼梦中人》、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浙江卫视的《梦想奥运真男孩》、山东卫视的《联盟歌会》、江西卫视的《红歌会英雄汇》以及被停播的重庆卫视的《第一次心动》等各种选秀节目两百多个。事实上,由于国内节目创意开发投入不足、创新所依赖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近年来,很多以“新”面目出现的节目都可以在海外找到“克隆”的原型。

而我们看国外的选秀节目,FOX电视台的《美国偶像》和来自英国的《流行偶像》到今年依旧风光无限,报名选手数量增加,观众投票也超过了往届,探其原因是美国并没有出现上百家电视台都在办同一类别的选秀类节目的现象,而电视台都在挖空心思的制作与其它电视台不同类别的真人秀节目,节目的结构都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加工,不是完全的雷同,有一定的创新。⑥

 集体主义vs突出个性

以快乐女生为代表,我们更追求统一的文化理念。⑦选手们会被变成小组进行对抗,落后的一组就要遭受到淘汰的威胁。因此每个选手不再仅仅代表自己,更多的被赋予了集体主义的责任感。于是即使是极具个性的曾亦可也必须遵从这样的理念,在集体生活中不断改进自我,团结友人,尊敬评委,最终到达一个明星应该具有的和谐形象。

而苏珊大妈显然不是这样的形象。她从海选到决赛,头发总是乱蓬蓬的,脸上始终挂着羞涩的笑容,说话有些不利索,没有人去在意她不符合明星气质的打扮,她就是这样的苏珊大妈。节目也没有试图去改变她,依旧拿着她的经历说事:她自小有轻微脑损伤,成绩差,不会用电脑,不擅社交,被诊断有学习困难症,经常被同学取笑。她没有工作,没结过婚,甚至没接过吻,两年前妈妈去世后,陪伴她的只有一只猫。但是她仍然有梦想,不是每个明星都是衣着华丽,言行谨④ 《从苏珊大妈到曾亦可——中西选秀文化异同分析》,作者:张晖。《文艺生活 文艺理论》,2009年5期,第37页。

⑤ 《电视选秀节目的文化分析》,作者:朱丹。《电影评介》,2007年19期,第78-79页。

⑥ 《基于<超级女声>和<美国偶像>的比较论选秀类节目质量提高》,作者:于舸。《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第九卷第三期,第204-207页。

⑦ 《从苏珊大妈到曾亦可——中西选秀文化异同分析》,作者:张晖。《文艺生活 文艺理论》,2009年5期,第37页。

慎的。比起快乐女生,那一个个清新健康的统一形象,英国达人更希望保持选手的“原生态”,这个舞台更注重个体的差异性,而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集体性和统一性。

 节目冗长vs少而精

不断插播广告加上现场直播,不少选秀类节目让观众们不满的地方,便是节目冗长。除了本地观众对达人秀广告泛滥不满,在各大网站的论坛上,有关‘达人秀’广告的热议帖也十分众多。有网友犀利地评论:“节目1小时,广告就占去三分之一,中间再加上波波几次串场,好几次都想换台了,节目干脆改名叫《中国广告秀》算了。”《中国达人秀》更不仅是选手们表演的平台,也成了广告展播的平台——节目红火、时间段黄金,《中国达人秀》自然是商家插播广告青睐的对象。

而《英国达人》不用现场直播的形式,而是通过后期制作,选择出有看点的选手比赛的镜头,作为播出重点。⑧节目在播出的过程中,并不能播出每个参赛选手的每场比赛,更多的是那些有看点、有专业水平或是更能吸引收视率的一些参赛者的表演才有可能播出。对于千篇一律的比赛选手,节目选择对他们一晃而过。只要参赛者足够炫、足够雷、足够火爆,就绝对能吸引受众,这就是《英国达人》的看点。节目也不回避现场观众对评委发出的嘘声和质疑声。

 感人vs才艺

《中国达人秀》存在着放大选手背景故事的倾向,比如刘伟躯体的残缺、姜仁瑞家境的贫寒等等。过度的放大、渲染,可能导致不真实、不真诚,是“逼着人家感动”,甚至是为满足人们的猎奇欲。

网友直言不讳:“我觉得要是这是个《感动中国》的节目,他完全可以入围,他的背景故事确实很感人,但是既然是和才艺有关的比赛,我觉得有些变质。”网友们大多表示,看了《英国达人》出了保罗,苏珊大妈这样既感人,又有实力的表演的选手,对《中国达人秀》就略感失望了,“别人的感动是建立在有绝对实力之上的,我们好像反过来了。”⑨

相比之下,《英国达人》中的手机销售员保罗、47岁仍独身的苏珊大妈,或是《美国达人》中的“抓鸡农夫”凯文,都平凡得如同一颗沙粒,却借助非凡的歌唱才艺让梦想绽放。应该说,这种对人们心灵的冲击力,来得更加真实,更具人文关怀,也更能真正打动人心。

总的来说,由于中西存在着文化差异,因此两方的选秀节目也存在着差距。就中国选秀节目的现状来说,我们仍需克服许多问题,使选秀节目拥有一个独特的受众心理位置,只有这样,电视选秀节目才能拓展新的娱乐价值增长点,选秀节目的发展才能长久下去。

⑧ 《<英国达人>的成功奥秘》,作者:夏初蕾。《青年记者》,第2010年22期,第90-91页。⑨ 网友发言摘自《百度百科》,“中国达人秀”词条。

下载媒介批评——从中国好声音看选秀节目乱相[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媒介批评——从中国好声音看选秀节目乱相[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