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书中的事《读后感》[模版]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我深受感动。
这篇课文主要记述了1941年秋,七连六班的五位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把敌人引上狼牙山,痛击敌人,最后子弹打光了,五人英勇地跳下悬崖。课文把五位壮士对于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为革命事业勇于牺牲的精神使我们热血沸腾,使每一个中国人热血沸腾。
俗话所的好: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五位壮士在万分紧急的关头,脑海中就只有一种想法:只要能保护人民群众和部队,我们的牺牲是值得的。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荆轲刺秦王》荆轲临行时唱了两句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外,还有很多人为了战争而牺牲自我,董存瑞、罗盛教……这些壮士都是如此,他们多么勇敢啊!他们都在身临险境的时候依然选择了大义。“虽千万人吾往矣。”这种大无畏的精神难道不令人佩服吗?这些壮士都是如此,他们多么勇敢啊!他们都知道此去必然九生一死,但他还是毅然前往。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难道不令人佩服吗? 他们为了追求,为了信念,为了心中的大义毫不犹豫地献出了宝贵生命.今天我们的祖国不需要我们舍生忘死地拼搏,但同样需要我们的勇敢精神,需要我们对祖国的无比忠诚。对我们学生来说这种勇敢、这种忠诚就是面对困难的决心。我的英语成绩不好,我也不爱学它,还为自己找了很多借口。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一下子明白了,我学习上的这点困难跟他们比算什么呢?学习英烈就不能凭一句空话,我要把英烈的精神化为我学习的动力。攻克英语这道难关,以此表达我向英烈们学习的决心。
英烈们已经用自己的行动捍卫了祖国的尊严,祖国领土的完整。祖国未来的建设就让我们来完成吧!我们继承英烈们的遗志,发扬他们的精神,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让祖国在我们的拼搏下成为真正的东方巨人!
鸿志小学 六年四班佟江源
指导教师王丽娟
第二篇:书中之书讲演录 读后感
读《书中之书讲演录》——《圣经》文化今读有感
好久没有这么一本正经地去写一篇读后感了,习惯了网上一两句简短说说的形式,向外的急于表达自己是这个时代青年们普遍的特点,网络又为人们提供这样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聪明人利用这点捞的盆满钵满,经上说“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良善﹑纯全﹑可喜悦的旨意。之前心里就觉得这样急于表现自己是不好的,但是总说不出个缘由来,这句话出现在圣经里,显然不是偶然。世界的多彩对人的吸引力是如此的强,但是对生命的益处却不大,因为得救在乎归回安息,得力在乎平静安稳。
齐老师当时的讲演对象大多是一群抱着听故事和挣学分的心态来听讲的学生们,不过他们显然是幸运的。在大学遇到一位用心灵和诚实教书的老师是多么不容易啊,我听齐老师讲课收获有两点,第一,对“圣经自己证明自己”这句话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圣经表明了时代,而非时代证明了圣经。然而正如某位历史学家所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们无法从历史中获得任何教训。一如当年悖逆的以色列人,仍就乐意于顺服私意,总爱找些万一,例外。第二,对神的信实守约,神自己说:“我是耶和华你祖亚伯拉罕的神,也是以撒的神,我要将你现在所躺卧之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主从未失约,地上他子民的哀哭,他也已经听见。只是,我们的主满有恩慈,那在后的要在先。感谢主,从我未曾降生就拣选了我,并使我有机会用自己在地上的时候,满心欢喜荣耀主的名。哈利路亚!
第三篇:《在书中寻梦提升》读后感
在书中寻梦提升
昌乐育才双语学校
贾国霞
在书中寻梦提升
工作之余,再次拿起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我力图创造出一种融哲学的理趣、散文的韵致和宗教的情怀于一体的表述风格。因此,我更愿意用‘心’来写一点文字,让读者读出启迪之外的一点激动,一点推动,一点感动,读出一种情怀,一种心境,一种胸襟,一种器局,读出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诗意的语言,扎实的文化底蕴是肖川博士的魅力,而肖川对教育界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洞幽察微的精辟见解深深令我折服。
此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解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得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教师们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肖川运用了大量感性的材料与事实,说明了“生命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为我们诠释了当前教育中的困惑,并不时地用他智慧而又带有幽默的语言,阐述生活中的一个个哲理:让课堂充满关注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地涌流,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追求;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成长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这是课程目标的追求;尊崇生命的在场,点化生命、润泽生命,你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孩子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这才是教育,生命的教育。
“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著”„„那一个个直抵人心的话题,说出了我们的心理话。书中许多经典的表述,让人感到思想力量的强大。书中每一篇文章都给我启发,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六个学会”。
近年来,新的教育课程和新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渐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也逐渐深入到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么如何让自己尽快地适应这种变化?如何让自己迅速地成长?我觉得肖川博士的几个学会正是我们要达到这些目的的有效方式和有效途径。用肖博士的话说“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学会等待,意味着我们要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我们要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正是新课程下的对学生评价机制的变化。我们要发展的看学生,我们要看学生的发展。“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我们付出真诚的努力,我们一定会有丰硕的收获。学会等待,我们要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失望,多一点信心;少一点冷漠,多一点亲切。
学会宽容,意味着我们要胸襟博大、气度恢弘、头脑灵活、思想活跃、眼界开阔,要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其实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他们也知道该怎样去做,只是他
们缺少意志和自制。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多与他们沟通,善待学生,宽容学生。
学会合作,意味着我们要对于不同、对于差异、对于另类,甚至是对于异端的尊重和接纳;意味着我们要学会“求大同,存小异”;意味着我们要学会必要的妥协、退让、隐忍和放弃。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很好地和同事合作、和学生合作、和家长合作。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除了自己要学会合作,更要引领我们的学生学会合作。
学会创新,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地探索以改进自己的工作,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意味着我们要对司空见惯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新的见解„„当前的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前的社会也正提倡建设创新社会,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成为当务之急,培养我们教师自己的创新精神更是迫在眉睫。要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我们就一定要具有开放的头脑、进取的精神和探究的兴趣。
“六个学会”是优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新世纪对教师的厚望,也是衡量教师专业成熟与否的标尺。
书中到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不得不让我又一次钦佩肖川的“神奇”与“伟大”!亮光在你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当我们能以另外的心情对待学习时,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美满的生活。倾听教育大师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表述,我将怀着永恒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教育的理想。
读着肖川的书,使我贪婪地沐浴在诗意的语言里所描绘出的多彩的教育世界里;读着肖川的书,使我的教育理念不断再革新,不断在提升;读着肖川的书,使我更加热爱教育事业及精彩的生活。在现代教育丛林中穿行,放飞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使整本书洋溢着一种浓浓的诗哲情怀,让人在阅读中寻梦提升。
第四篇:《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花了一个寒假的时间,终于把《明朝那些事》读完了,或许因为语言通俗,读起来并不像阅读古文那样费劲,但它里面的内涵却深深吸引着我。
也许,读完了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对明朝的历史有多么详细的了解,但在这本书里,我明白了道理,懂得了真情,更看到了若干世间罕有的高贵品质,并深深为其折服。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心狠手辣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勇士,坚守信念的强者,更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隐藏其后的,还有那复杂又难以捉摸的人性。读完了,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由于利益二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但确有一样东西始终未变,这个东西,叫做天道。借用仙四结局紫英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惟有天道恒在,往复循环,不曾更改……千年的历史,我们不能轻易评说,我们只能从看到的人与事中来自己分析判断,冥冥之中,确有这样一种力量,在左右着历史的轨迹。
明太祖朱元璋丑不丑不重要,他集结了一代名将徐达、常玉春,他们侥敢善战,为成就朱家霸业鞠躬尽瘁。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他正骑着马,是在寻找他的侄儿朱允炆吗?郑和站在船头,看着即将出发的庞大舰队和茫茫的大海,他是在感叹什么吗?嘉靖皇帝不问朝廷大事,最终还是没能炼成长生不老的仙丹。远处传来孤独而清越的鼓声,那是戚继光将军独自在为抗击倭寇的士兵擂鼓。崇祯皇帝他并不想死,更不想成为大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也许每个皇帝的梦想都是朱家的基业世代相传,但现实却是残酷的,不知崇祯死时心里在想些什么,有没有想到他的祖先朱元璋呢?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三百年的明朝不算长,其中的金戈铁马、尔虞我诈、血雨腥风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史留给我们的不止是记忆,更多的是一种沉淀,是一份宝贵的财产。南京的明孝陵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陵墓,因马皇后有“孝慈”皇后之称,故称“明孝陵”,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我走在陵园内的神道上,两旁的石兽、文臣武将的造型历经时间的风风雨雨,依然栩栩如生。恰逢国庆长假,来这里的游客很多,老人、小孩,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我们生活在新中国这样一个和谐社会中,祖国的强大繁荣是我们幸福的源泉,少年强,则国强,我相信历史会因为我们青年一代而更精彩!
第五篇:明朝那些事读后感范文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早就听说了《明朝那些事儿》但是一直都没有机会好好地阅。大学才开始读,读完序言,我认为作者想用一种现代人的思维拉进历史和我们之间的联系,试图用一种极通俗的语言把整个大明朝的历史娓娓道来,这也是我喜欢的风格。正如作者所说的:“我想写的是一部极好看的历史。”这部历史从朱元璋的身份开始,采用了档案的形式将人物立体式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朱元璋(朱重八)的童年生活很拮据,没有读过书,古代没有读过书或没有做过官的,名字就是父母年龄相加或者是出生日期的命名。朱重八从一介草民,历经苦难,浴火重生,正要开展一番伟大的事业。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尤其是今天的大学生来说。
也许正是“灾难”使他的心变得冰冷,但正因此,在经受世人白眼和历尽凄风苦雨后,他才明白了:“只有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在面对生命的尊严和生活的压力下,他开始了乞讨生涯,作者在书中特意强调了:“朱重八和别的乞丐不同,也正是因为不同,他才没有一直当乞丐(请注意这句话)”在讨饭的时候,他仔细研究淮西的风土人情,开拓了视野,丰富了见识,还加入了明教(在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手下)终于。在经过三年的漂泊生涯后,他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转变的关键在于心。从一个不知所措的少年转变成一个有自信战胜一切的人。他是明朝皇帝的典范。
王守仁活跃的时候,正德皇帝就是那个爱玩儿爱胡闹,封自己为大将军朱寿又封镇国公的那个皇帝。不折不扣的昏君。昏到宁王觉得他起兵造反搞定这样一个昏君肯定没问题吧,所以他就造反了。很不幸,当时的江西巡抚正是王守仁。王守仁虽然是个文官,但是后人给的名号却是“大明军神”。跟军神玩儿,军宁王的老巢。再后来在鄱阳湖一举击败宁王,前后只用了三十五天。这时我们的正德皇帝才听说宁王要造反,很开心很激动啊,他又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准备御驾亲征。还没有征就听说宁王已经没了,所以他很不爽。当时有个小人江彬图谋不轨,还想让皇帝和宁王再打一仗让皇帝亲自俘获宁王。结果王守仁听说后,为天下苍生着想,各方打点,终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让皇帝在南京象征性的玩了一把“亲自俘获宁王”,把功劳都让给了皇帝,才算平息了此事。能力!气度!手段!好一个王守仁!这就是所谓“致良知”。目的纯正则不妨手段不纯。看一个人物是否棒不能看只他是否爱惜自己的声名,出淤泥而不染只是海瑞那样的初级水平,只能看却不中用;他可以忍辱负重,他可以不择手段,但一定要看他最后是否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当然他所谓的事业一定要是以公众利益为目标的,才谓之“致良知”。王守仁是臣民的典范。特别感悟: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就是拥有强大的内心,在面对苦难与挑战时,不愤世嫉俗,而是把这些转变成磨练自己意志的一种途径,在逆境中寻找成功的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