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这套书很多年前就很火了,但对于很多流行的东西,我有时会很装逼的表示不屑,包括爱疯。很多年后,鉴于无聊的时光与手机发达的电子书功能,我出于无聊的理由开始看。很多人说,想到他有这么多本,有这么多字,感觉是个大工程,不敢下手。说起来,这实在要归功于我的速读能力,以及学过注会的功底。(有时在想考注会到底是为什么,现在发现好处真是无处不在,什么书在他面前都是小巫见大巫,当然司法考试亦是如此)外加上我也喜欢历史,虽然大部分都是在看古装电视剧。于是,我仔细从脑子里搜索了和明朝有关的电视剧,发现寥寥无几,“穿越时空的爱恋”让我知道了朱元璋、朱棣、朱允炆等,“游龙戏凤”“绝代双骄”里面有那个爱玩的朱厚照、坏太监刘瑾(话说知道这个人,还是小时候有个同学叫刘瑾,突然改名了,我们问她为什么,她说刘瑾在历史上是个超级坏的太监),“十全九美”里面还知道了那个木匠皇帝朱由校,“孝庄秘史”里面有晚明时期的洪承畴、祖大寿、袁崇焕以及只有其名不见其人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好吧,我承认,我看的这些电视剧都是胡编与戏说,连个像样的历史剧都不算。我还曾好奇过,为什么清朝的辫子戏这么多,而这个汉人天下的明朝却没有那么多电视剧。好吧,当年明月的幽默风格传染了我,还有我本来的罗嗦风格。言归正传,我带着这仅有的历史知识,我翻开了明朝的历史,这个对我来说神秘的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
时势造英雄
说实话,身为一个女生,我貌似对打打杀杀没什么兴趣,打天下的过程,甚至于打仗、平乱的过程,对我来说,是无聊大于有趣的,我用我自动识别好恶的眼睛,以一目十行的速度看着朱元璋夺天下。终于朱元璋建国了,这个过程里,我只是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个辩题出现在从高中到大学,大大小小的辩论赛中,向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看完这段历史,我有了我的答案——时势造英雄。在那样的时代向来是不缺英雄的,而且英雄是以结果论的。矬子里拔将军,也自然能选出一个,在那样一个时代里不管是谁,反正是赢的那个,他就是英雄。英雄也是人,人在时间面前是渺小的,那样一个时间点,能赢的那个就是hero。
从无到有
相对来说,治天下更难。朱元璋是个很有魄力的人,当然这只是个正面的委婉的说法,也有很多人用另一词来表示,那就是暴君。明初的胡惟庸、空印、蓝玉等几大案,表明了他肃贪的决心。贪污是个任何朝代任何时代都无法避免的事情,是人的劣根与欲望。还有一个词那就是“法不责众”,我向来相信这个词的威力:当人人都有份的时候,也就无从追究了。而朱元璋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魄力,一万个人贪,那就杀一万个人;都贪,就都杀掉。虽然残忍,但让我佩服。可以说在朱元璋时代,当官不是件好事,因为动不动就掉脑袋,也没人敢贪污。我真的有些感动,“官为轻,民为重”,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时代。
朱元璋时代还有一个政策,影响着明朝百年,甚至于今日都有借鉴意义,那就是言官政策。有一类人他们就是专门负责提意见的,上到皇上,下到知县,他们都敢弹劾。可以说在那个时代,作为一个大臣,你没有被弹劾过,说明你没有用、没有意义,人家懒得弹劾你。他们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有着“不杀言官”的免死铁券,制约他们的是,言官的等级只能是一些五、六品的小官。这种有制约的言论自由,真的是一项卓越的政治制度。当然,后来的明朝,被这些言官折腾个半死。但是,这些都没有阻碍我对朱元璋创造这项政治制度的钦佩。
这又不禁让我思考,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从无到有”难,还是“从有到变”难。可能有前人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感觉要比自己埋头钻研、自己从头创造容易些,但是什么也没有时,也没有负担,没有祖宗规矩的包袱,想制定什么就制定什么,想实行什么就实行什么。虽然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但是我们的民族总是不缺这种人才。相比而言,背负着历史的包袱去改革更难。看当今,美国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国家,没有漫长的历史,也就没有巨大的包袱,相对而言发展更加迅速。而背负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想动一动,想变一变,但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拖着巨大的包袱往前走,难免没有轻装上阵的小伙速度快。
好人与好皇上
皇帝都是世袭的,他们生来就有命当皇上,不管他们到底愿不愿意,擅不擅长,有一些是真的不擅长,但这并不是他们的错。而且他们中不乏都是个好人,朱厚照、朱由校他们本都是单纯的孩子,被拉到那个位子上,做也要做,不做也要做。现在想来,当皇上真不是个普通人能做的,尤其是一个好皇帝。每天都要工作,所有人都要管,所有事都要听,没有节假日,还要经常晚上加班,干得好不一定有人夸你,干得不好肯定是要遗臭万年,而且最关键的是这不是自己能选择的。而且,想想如果是个小员工,拿不了主意可以推给部门领导,部门领导不行可以推给主事经理,主事经理可以推给总经理,总经理还可以推给董事长,那董事长找谁去,只能自己担着。更何况是一个国家的领导,管事的皇帝是这个世界上最累的工作,不仅身体累,而且心累,还不能撂挑子不干。优柔寡断的人当不了好皇帝,善良的人不一定是好皇帝,好皇帝也不一定是个好人,一般都不是个好人。朱棣就是个例子,他是个好皇帝,但不是个好人。可怜朱由检是个好皇帝,也算是个好人,却成了亡国皇帝。话说真的不能怨他,吃力不讨好,真的是他没赶上好时候。
是坚持到底,还是曲线救国?
话说整套书七本,我最喜欢看的就是3、4、5这三本。相比于那些皇子争位、平定内忧外患,我更喜欢看大臣们在朝堂上“勾心斗角”。明朝出了太多太多的名臣(当然还有好多有名的坏太监)——于谦(看书之前,我只知道他是郭德纲的搭档)、王守仁(他更有名气的名字是王阳明)、杨廷和、徐阶、张居正(从有到变,勇敢的改革家)、杨涟、孙承宗、戚继光、袁崇焕,还有杨继盛(他是个小人物,一个不怕死的小人物),这些名字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直到我都记不住他们在任时到底是哪位皇帝执政。他们存在于不同时代,但他们熬成名臣,无非是两种途径,一种是坚守,一种是变通。这看起来是矛盾的,但是相同的是作者对这两种情况都进行了大肆的褒奖。
第一种是一条黑走到底,坚持信念,坚守理想,明知不可为,明知是必死,但还是勇敢的和大恶人作斗争,在道义面前毫不妥协。他们有的用死唤醒了正义,有的用死诠释了气节。有时避一时风头、不成一时英雄就混过去了,连坏的边都不用站,不用丢弃名节,但就是这一点点妥协,他们也不愿意做。
二种是变通,他们也坚持信念,也坚守理想,但他们明白一时的忍让是为了更好的坚守。对于他们,可以说活着等待比死去更加煎熬与痛苦,他们不会白白的牺牲,是因为他们知道活着更能实现他们的理想,死有时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解脱。
我佩服第一种,但我支持第二种。但我一直在疑惑他们是矛盾的,人总会有个倾向,而作者却在不同的位置,对两种人都表达了倾向,难道我们的作者是因为撰写间隔太长,忘了自己的前后矛盾。直到我读到最后一章,那个看起来不该出现的徐霞客的故事。我明白了作者的倾向: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读到这,我更加佩服作者,他不但带我领略了大明王朝的兴衰存亡,带我走入困惑,还带我跳出历史,看到人生。这句话解除了我的疑惑,解除了我对人生的困惑,对坚守还是变通的困惑。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程朱理学,只在课本上见过一次,心学,完全没听说过。这套书却带我走进这个世界,虽然,我也只是摸到个边儿。“知行合一”,我一直理解为言行合一,表里如一。说对也对,但是浅。光知不叫知,行了才能叫知,现在的我,理解的还是浅。《明朝那些事儿》给我带来了王守仁,王守仁带着心学,来到我的唯物主义世界,至少,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新的门。在书里,我看到这种力量是唯一解开欲望的钥匙。他没有随着王守仁的死去而消失,他以一种思想的方式,影响着大明王朝几百年,甚至是现在。曲线救国的名臣们多半都是心学的传人,有的只是被一两句话影响了整个人生,比如徐阶。他们的忍让不是放弃理想,是为了能做到,只有做到了,才有坚守理想的意义。比在那空喊口号,空谈理想,有意义的多。这或许就是一种信仰,从小被唯物主义深深影响的我理解了宗教的意义。如果说什么能克制欲望,那信仰绝对是一个。或许有个信仰,是一件很不错的事!
有人曾跟我说,若知行合一,就是要“格”,无法理解、无法做到时,就是“格”得还不够。这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用语言去表述,当年明月没有言传,但是从那些历史事实中,我慢慢地意会了。其实读书是一种格,行走也是一种格,王大师看着一颗竹子也是格。很喜欢《明朝那些事儿》,我在里面看见了别人,也看见了自己,看见了历史,也看见了当代。作者虽然顶
着“我是很客观的陈述历史”的旗号,但是还是融入了大量的自己的好恶,因此我不仅读到了历史,也读到了作者的思考,或许这也不是件坏事。这像是在与一个朋友讨论,互相交流思想。
终于从建国到亡国,大明王朝结束了,我也把这套书读完了。有一种无奈感,一种无力感,或许正如作者所说,读史的人都是悲观的(虽然作者的文笔很幽默),因为在历史面前,什么都是渺小的,什么都是注定了的。很多人说以史为鉴,其实,没法为鉴,再为鉴也无法避免与改变。很多事情看起来是偶然的,是众多偶然促成的,但实际上也是必然的。朝代的更替无法避免,正如人类永远无法长生不老,一个朝代也是。与其说是气数已尽,不如说是背负的太多。仿佛真有个上帝,他觉得改革太麻烦,不如重新洗牌重来,来得更容易。
第二篇:《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花了一个寒假的时间,终于把《明朝那些事》读完了,或许因为语言通俗,读起来并不像阅读古文那样费劲,但它里面的内涵却深深吸引着我。
也许,读完了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对明朝的历史有多么详细的了解,但在这本书里,我明白了道理,懂得了真情,更看到了若干世间罕有的高贵品质,并深深为其折服。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心狠手辣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勇士,坚守信念的强者,更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隐藏其后的,还有那复杂又难以捉摸的人性。读完了,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由于利益二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但确有一样东西始终未变,这个东西,叫做天道。借用仙四结局紫英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惟有天道恒在,往复循环,不曾更改……千年的历史,我们不能轻易评说,我们只能从看到的人与事中来自己分析判断,冥冥之中,确有这样一种力量,在左右着历史的轨迹。
明太祖朱元璋丑不丑不重要,他集结了一代名将徐达、常玉春,他们侥敢善战,为成就朱家霸业鞠躬尽瘁。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他正骑着马,是在寻找他的侄儿朱允炆吗?郑和站在船头,看着即将出发的庞大舰队和茫茫的大海,他是在感叹什么吗?嘉靖皇帝不问朝廷大事,最终还是没能炼成长生不老的仙丹。远处传来孤独而清越的鼓声,那是戚继光将军独自在为抗击倭寇的士兵擂鼓。崇祯皇帝他并不想死,更不想成为大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也许每个皇帝的梦想都是朱家的基业世代相传,但现实却是残酷的,不知崇祯死时心里在想些什么,有没有想到他的祖先朱元璋呢?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三百年的明朝不算长,其中的金戈铁马、尔虞我诈、血雨腥风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史留给我们的不止是记忆,更多的是一种沉淀,是一份宝贵的财产。南京的明孝陵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陵墓,因马皇后有“孝慈”皇后之称,故称“明孝陵”,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我走在陵园内的神道上,两旁的石兽、文臣武将的造型历经时间的风风雨雨,依然栩栩如生。恰逢国庆长假,来这里的游客很多,老人、小孩,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我们生活在新中国这样一个和谐社会中,祖国的强大繁荣是我们幸福的源泉,少年强,则国强,我相信历史会因为我们青年一代而更精彩!
第三篇:明朝那些事读后感范文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早就听说了《明朝那些事儿》但是一直都没有机会好好地阅。大学才开始读,读完序言,我认为作者想用一种现代人的思维拉进历史和我们之间的联系,试图用一种极通俗的语言把整个大明朝的历史娓娓道来,这也是我喜欢的风格。正如作者所说的:“我想写的是一部极好看的历史。”这部历史从朱元璋的身份开始,采用了档案的形式将人物立体式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朱元璋(朱重八)的童年生活很拮据,没有读过书,古代没有读过书或没有做过官的,名字就是父母年龄相加或者是出生日期的命名。朱重八从一介草民,历经苦难,浴火重生,正要开展一番伟大的事业。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尤其是今天的大学生来说。
也许正是“灾难”使他的心变得冰冷,但正因此,在经受世人白眼和历尽凄风苦雨后,他才明白了:“只有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在面对生命的尊严和生活的压力下,他开始了乞讨生涯,作者在书中特意强调了:“朱重八和别的乞丐不同,也正是因为不同,他才没有一直当乞丐(请注意这句话)”在讨饭的时候,他仔细研究淮西的风土人情,开拓了视野,丰富了见识,还加入了明教(在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手下)终于。在经过三年的漂泊生涯后,他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转变的关键在于心。从一个不知所措的少年转变成一个有自信战胜一切的人。他是明朝皇帝的典范。
王守仁活跃的时候,正德皇帝就是那个爱玩儿爱胡闹,封自己为大将军朱寿又封镇国公的那个皇帝。不折不扣的昏君。昏到宁王觉得他起兵造反搞定这样一个昏君肯定没问题吧,所以他就造反了。很不幸,当时的江西巡抚正是王守仁。王守仁虽然是个文官,但是后人给的名号却是“大明军神”。跟军神玩儿,军宁王的老巢。再后来在鄱阳湖一举击败宁王,前后只用了三十五天。这时我们的正德皇帝才听说宁王要造反,很开心很激动啊,他又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准备御驾亲征。还没有征就听说宁王已经没了,所以他很不爽。当时有个小人江彬图谋不轨,还想让皇帝和宁王再打一仗让皇帝亲自俘获宁王。结果王守仁听说后,为天下苍生着想,各方打点,终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让皇帝在南京象征性的玩了一把“亲自俘获宁王”,把功劳都让给了皇帝,才算平息了此事。能力!气度!手段!好一个王守仁!这就是所谓“致良知”。目的纯正则不妨手段不纯。看一个人物是否棒不能看只他是否爱惜自己的声名,出淤泥而不染只是海瑞那样的初级水平,只能看却不中用;他可以忍辱负重,他可以不择手段,但一定要看他最后是否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当然他所谓的事业一定要是以公众利益为目标的,才谓之“致良知”。王守仁是臣民的典范。特别感悟: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就是拥有强大的内心,在面对苦难与挑战时,不愤世嫉俗,而是把这些转变成磨练自己意志的一种途径,在逆境中寻找成功的法门。
第四篇: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看《明朝那些事》,时而带着消遣,时而带着凝重,时而带着敬仰,终于快看完了,明朝那些事读后感。有时弄点好笑的念给儿子听,他还听得津津有味,每到晚上,“妈妈,你还没给我讲明朝那些事呢!”,这是一篇带着趣味性的写史书,很多人看得下去,也是因为他的趣味性,也影射了当今的很多社会问题(这或许是中国几千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其实在中国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我真的不太喜欢明朝,因为他们的君主很多都不是明君圣主,好不容易有个朱棣也是威武有余仁柔不足的。要不就是整天烧香炼丹想长生不老,要不就是做木匠活的皇帝,晕死。
虽说不喜欢这个朝代,但不能否认每个朝代都会有贤臣在推动着历史的进程。当我看到于谦,徐阶,张居正,看到杨涟此类的人,不由得心生钦佩之情,看到杨涟冒死上书,被酷刑整死,我留下了几行清泪,那个时候已经是魏忠贤的天下,跟着这个阉党就升官发财,“有房有车有女人(原话)”。否则就会被整死,是去是留不得而知,大多数人都“变节”了,只有少数人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而杨涟,筋骨很多都断,被布袋压身,钉子顶入耳朵,脑门。。他不哼一声,看到这些,除了可怕,更多的还是心里对这样一些人的敬重。。
对于政治,我不懂,但我知道一个人走在权力欲望的道路上,他能自保并克制自己的贪欲为老百姓做点事情,是多么的不容易,这样的人是值得人们敬重的,读后感《明朝那些事读后感》。就怕贪欲充斥自己的内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为了私欲排除异己,不管百姓死活,那么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每当看书看到乱世的年代,看进去了,自己也想走进那茫茫的救国路,常常想着自己,若是生在那个年代,我会怎么做,恨不得自己就是一个男儿身,饱读诗书兵书救国有方,或者就是花木兰从军,真真是愚痴啊。出来了,感觉生在这样没有战乱的年代,是一种幸福,珍惜吧,过自己的小日子吧。唯愿有圣君贤臣,贪一点没事,只要能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就好!水至清则无鱼,海瑞太清,最后变成整治别人的工具,若没有徐阶罩着他,他能做什么呀?
对一个国家,我们这些小女子没有多么崇高的信念,但我想,从先人的信念里,我们应该能够自省并受些许感染,坚持自己的内心,一生都坚持完善自我,充实地走在自己的人生旅途。。
第五篇:《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历史很精彩
大庆新华子弟学校初二(1)班郭君婉
读书是一种自我放松,所以我总是自动跳过一些哲学、社会、人文类的书籍,有时连最喜欢的推理小说都懒得翻阅。但是不知为何,我居然倚在窗前轻轻翻开了这本书———《明朝那些事》。
后来我便意识到我义无反顾地爱上了这本书,开始疯狂地啃噬着。不是因为写得好,而是历史真的很精彩。
翻开书,第一眼竟不是序,活脱脱地有人说话:“写吧,写吧,就像写你们公司老板,那个胖子,写厂子里那个猴儿精小李……”这一段幽默的开场白,使我产生了与作者当年明月一样的感想:历史不是残台断瓦,古庙荒冢,不是发黄的书本,绝对不是!
作者也别出心裁,没有长篇大论起我们听着就想睡的历史,而是介绍朱重八(朱元璋)的家庭档案。“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怪象记载,比如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的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每当读到这儿时,紧张的心转瞬间就明朗了。任何作家不屑说的他都说了,而这些话也是吸引我的主要原因。在苦涩的历史中,偶尔长出一些甘蔗,这感觉不是很美妙吗?
我的第六感觉告诉我,后面的文章一定会更加精彩。文章也果不负我对他的重望。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员的腐败。做皇帝后,对腐败官员大肆杀戮,却没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败。
朱元璋有个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靠着这样的逻辑,天下一点一点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是成功的,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朱元璋为了保证天下是自己的,也是他的继承者的,精心、刻意地做了许多的安排,夺兵权、杀异己,却无法保证天下从他的继承者手中被夺走。看来,无论你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却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再后来建立大明朝,然后整顿。对了,还有一件不可丢弃的小趣事,就是出现过犯人审犯人的情境,也算一个幽默感十足的王朝。
啊!意犹未尽啊!我从作者那里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文采,原来就是真心地喜欢。不仅是自己,还有让别人喜欢。
指导教师李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