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研究

时间:2019-05-13 13:44: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研究》。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研究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研究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愈发趋进大众化。大学生毕业生数量愈发庞大。就业成为大多数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面对如此庞大的求职群体,现实世界能否为其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尤其在风起云涌的经济浪潮下,其具体的就业现状究竟如何?求职大学生能否符合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是否能找到称心如意的人才,这都是我们亟待了解的信息。

国家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都采取了哪些政策,收效如何。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究竟要何去何从。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现状 用人标准 国家政策

一、2006年~2010年的大学生年内就业状况调查

2006年,我国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了空前的413万人。据新浪网的在线调查,毕业半年内已经与用人单位签约了及有签约意向仍未签约的大学生所占比重为49.81%,没有马上就业意愿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所占比重为27.25%。从06年度就可见大学生就业形势其严峻。

而2007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495万,相比2006年增加82万,增幅高达19.9%。全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毕业生就业率基本与06年持平,保持在70%左右。从数字上看,每年都有30%左右毕业生无法在当年找到工作。其中,全国的211院校及985院校在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上要明显好于普通院校,可以达到80%以上。

08年出现了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严峻性。据教育部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57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将继续增大。据人力资源和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称:“2008年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再加上几年来屡见不鲜的“被就业”风潮,真实的状况可能更加令人堪忧。

针对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专家估计截止2009年底共有150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业率仅为75.4%。加上CPI上涨带来的生产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上升,势必对应届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2009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比往年更加严峻。而人保部发言人尹成基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的2009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在610万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的同时,国际连续出台了各种政策以保障及促进毕业生就业。

进入2010年,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受到社会的关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余万人,社会就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加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仍未消退,失业率将进一步加剧。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直面就业问题的毕业生数量可见一斑。据《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发布者麦可思(MyCOS)公司,发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

年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约86.6%,比2009年高1个百分点,比2007年低0.9个百分点。

二、大学生就业趋势的分析研究

(一)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大体呈现以下三种考虑:“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及“继续深造”。而持有“先就业后择业”想法的大学毕业生将近半数。在巨大的就业压力的面前,可以将此视做一种成熟,但多少又伴随着一丝无奈。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考取研究生,继续学习深造。究其原因:一是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更加高的知识层次和更全面的个人素质。二是就业岗位对大学生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抬高了门槛,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大学生需要更高的学历及能力。三是心理因素,一些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暂时性地回避眼前问题的情况也必须考虑在内。

这一现象确实值得深思,它带来了哪些利弊?反映了哪些问题?

更高的文化水平,更加完善的知识储备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己就业的筹码,但不少大学生选取考研的道路是出于对当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的忧虑。这是一种主观的风险回避。它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欠缺,无法勇于承担来自社会的压力。并且,宏观上这无助于缓解大环境上的就业压力,势必造成潜在求职者的增加,加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校应帮助大学生认清问题所在,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就业地区选择:首选经济发达的地区

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的逾六成。这一趋势存在多年,并且没有出现消退的迹象。思考其原因:一是,经济发达地区有更多的工作机会,相对可观的经济收入及更加良好的待遇。二是,大学生普遍存在“挑战大城市”的心理,希望在大城市伸展拳脚。而这又在客观上加剧了供求上的失衡,结构上的矛盾突出。对于急需人才的中西部,尤其是中小城市,更加急需改变的是大学生普遍的“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城市一套房”的心理。要改善这一现状,一是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的政策扶持,二是在教育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现实的市场需求开展教育事业。

三、大学生就业现状总结:

2001~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了4.3倍。2007年,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超过500万人。2010年为611万,而到了明年,这一数字将是659万。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萧条已经使就业市场明显萎缩,其消极影响至今仍未完全退散。企业需求相对降低,倘若下滑严重,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势必有所减少。而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仍不完善,发挥作用并不明显。虽然学校及各部门,各调研机构所发布的数据有所差距,但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日渐攀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四、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从本质上来说:

“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第三产业人才预计缺口为325万人,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例如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虽然上述缺口预计数量庞大,但是2009年毕业生总数611万人,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2010年毕业生总数将达到652万,整体形势稳中有降,即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原因在于:

一、因欧美发达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还不能很快恢复,日本在2011年3月的大地震中遭受重创,所以外企需求量下降;

二、国企去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已经扩招,大量透支了2010年的招聘名额,所以急需消化;

三、由于海外市场低迷,大量高层次人才从海外回流。这种种连同造成了“市场需要大量人才,但就业压力依然大”的现状。

(2)我们的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的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还存在,而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障碍。麦可思研究院撰写《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开出的就业“红绿灯”报告单中,8个本科专业、7个高职专业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2009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90.2%),最低的是法学(82.3%);高职高专就业率最低的是法律大类(73.2%)。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有8个,他们分别是: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高职高专有7个: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随便其中列举的哪个都是时下的热门专业,热门的同时却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体现了高考考生在考后填报志愿时的情报缺失及缺乏指导。解决此失业类型的核心是调控各专业的供应量。对专业的失业率和失业量进行监测和预警,以个别专业的招生指标控制为主要杠杆,主动干预、调控专业结构,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体制下提高就业率的途径之一。

(3)从大学生自身原因上说,当代大学生普遍抱有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这种期望值多年来始终居高不下。很多大学生固执的追求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对高待遇,高福利等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上海,北京成为了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但大城市没有完全吸纳所有大学毕业生的能力。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 “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已持续多年,并将在几年内继续。

极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大学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用人单位不止看重他们的专业知识,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个人修养,品格,动手能力,敬业精神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对于大学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很多人都表现出了就业心理准备不足,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的特点。大学生在求职时表现出了对用人单位需求的不了解及不够准确的自我定位。他们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极少人做了职业生涯规划。有些在校大学生“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有同学对个人的职业生涯是“有一定的规划但不完全”,很多同学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

五、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各地政府要采取扩大面向基层就业岗位、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等措施。各地高校

要加强与用人单位间的交流与联系,并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用人单位也要及时公布及的招聘信息教育部也要相应采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大学生去农村向西部支教,等措施来帮助大学生就业。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二)大学生应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全面发展,并积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发展方向及目标。增加对当前就业政策和用人单位的了解,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当前大学生就业是国家在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对大学生实行宏观调控,在就业方式上实行完全自主择业,培养、发展。

大学生在面对求职困境时,要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以低姿态进入就业市场。

总结:大学生在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的时候,应积极进行反思,通过对用人单位需求的了解,反观自己的现状。当自己的梦想无法实现的时候,不如以一种从容的姿态,一种相对较低的姿态去适应当前的环境。通过不断的锻炼来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单方面的义务,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国家,企业,以及大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201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麦克斯研究院

[2]2010年下半年全国就业形势分析于法鸣

[3]2010年就业蓝皮书发布,11个专业失业率最高新浪教育

[4]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解放日报

[5] 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熊汉忠.

第二篇: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研究(共)

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研究

马永涛教育学院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校扩招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在欣喜于扩招带来教育提升的同时,也不能不遗憾的看到伴随扩招而来的隐患,高校扩招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应该如何应对?在此就这些问题做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毕业失业

一、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㈠ 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38万, 2006年为413万,2007年为495万,2008年高达559万,2009年超过了600万。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如果加上上一年大学毕业生中的未就业人数和大量海外学子的归来 ,2009年全国的就业需求岗位达 700万应该是保守数字。① 面对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竞争的残酷 ,大学生就业有三种困难:一般性就业困难 ,即普遍性就业困难;结构性就业困难 ,即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选择性就业困难 ,即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选择观念不相适应。②

㈡ 高校扩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它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这一方向必须坚持。扩招和就业难并没有必然联系 ,扩招使就业者的就业能力和素质更强 ,而就业难只是相对于择业而言的。从供求关系角度分析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有以下六个原因: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学科专业和学历层次结构失衡;社会需求增长不足 ,部分行业市场萎缩;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部分大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部分大学生择业观念有误;许多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求职面试技巧。③

㈢ 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导致大学生就业信息渠道不畅、就业成本太高 ,制约着其就业;学历、文凭、就业岗位和工资待遇相联系的毕业生就业政策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缺陷对大学生理想就业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技能性结构矛盾、地域性结构矛盾和观念性结构矛盾)是造成其就业难的重要成因。

二、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之间的关系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实现广泛的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教育公平主要是教育机会平等,高校扩招正是为了给更多的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的体现。所以,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并无必然的显著的相关性,不能以大学生失业现象来否定高校扩招。

事实上,目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不畅现象,只是一种虚假的饱和,真正有研究意义和真实存在的失业类型有以下几种:结构性失业、选择性失业、占据性失业和政策性失业。④ 显然,以上四种失业均不是高校扩招所致,这也可以说明,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失业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正如李岚清同志所称“,发展教育并不会产生人才过剩的问题,因为人已经在那里了,你不让受高等教育,他也还是过剩,而且是低素质的过剩。”如果不扩招,在社会就业机会既定的情况下,部分社会成员的就业只能建立在一种低教育水平的基础之上。

著名学者郑功成认为,从宏观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在扩大,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使就业环境差异扩大化,大学生就业的空间 1

也就受到相应的限制,结果必然导致就业的不平衡;从体制来看,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并没有错,但未能有效地调整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和突出能力培养,也直接妨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家庭及学生个人的观念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造成了就业困难。

三、解决大学生生就业难的对策

㈠ 政府方面

政府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居于主导地位,各级政府要把就业率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在宏观层面上,要实施适度增长的高就业率经济发展战略,并形成就业优先的政策导向;中观层面上要完善现有的劳动预备制度,建设全省性(甚至全国性)就业市场,完善现有的就业统计体制;微观层面上要拓展大学生就业途径,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具体而言,政府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 ,提高就业弹性 ,增加就业容量 ,缓解劳动力总量过剩的压力 ,着重发展第三产业 ,扶持中小企业 ,以发展经济来拓展就业空间。各级政府要力求在本地消化富余劳动力 ,同时加强省与省之间甚至国际联系 ,进行高层次人才输出 ,同时要重视中低层次劳务输出 ,以平衡国内的人力资源配置。

第二 ,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各级各地政府要加快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及覆盖全国的“高校就业联盟网 ”,将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同时出台针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失业、就业困难补助制度和就业推荐成功奖励制度 ,对进行失业登记的毕业生提供免费就业服务;出台未就业毕业生岗前培训资助制度 ,由政府提供见习津贴和见习岗位并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定期发布新职业需求信息 ,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从事的知识技能型职业岗位 ,开拓毕业生就业新领域 ,同时全面推行技术技能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加强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衔接。

第三 ,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体系。政府要出台鼓励毕业生到县以下基层和城市街道、社区就业的新政策 ,不断扩大有利于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接受锻炼的项目建设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后续服务力度 ,发挥科研项目对毕业生下基层的带动作用;要启动减免教育贷款、增加经费补贴等经济杠杆 ,引导毕业生走向西部地区、艰苦行业以及基层单位和国有中小型企业 ,积极推广和落实“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 ”和“大学生村官计划 ”,采取发放小额贴息贷款、设立风险基金等激励机制 ,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 ,对以灵活方式就业的毕业生给予更多关心、支持和帮助。

第四 ,大力推进就业市场建设。政府要建立规范、高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推动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相互贯通和信息共享;要进一步做好市场信息的后续开发和有效利用工作 ,及时将各种有效信息反馈到决策和服务环节;要加强各类市场管理 ,控制招聘会的规模 ,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用制度 ,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在大学生应聘、招聘过程中的各类欺诈行为。

第五 ,改革教育机制和学生就业机制。目前国外一些大学实行学分制 ,学生一起入学却不一起毕业 ,在求学的 3—7年里 ,每个月都有人找到工作。我国可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实行真正的学分制 ,使学生每年都可以毕业、找工作 ,企业全年都可以进学校招聘人才。

㈡ 高校方面

第一 ,结合市场需求进行专业结构调整。高校要转变教育理念 ,瞄准社会需求 ,大力调整学科设置和专业结构 ,办特色学校。教育部从宏观上要严格控制布点过多的专业并研究制定学科调整宏观指导意见 ,坚决调整过多、过滥甚至不具

备办学条件的学校和专业 ,减、停就业率不高的专业。各高校要按照市场需求设计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 ,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⑤

第二 ,处理好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高校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 ,为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在扩招的同时推进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建设 ,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 ,高校应当把“推销毕业生 ”作为办学的重要环节 ,以就业率为重要指标 ,让用人单位来评价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 ,建立并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各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机构 ,切实采取措施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在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从低年级起就开设“创业与就业教育 ”课 ,加强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和指导工作 ,建立校园网及毕业生就业网 ,使就业信息服务网成为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第四 ,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如就业能力、适应能力、抗挫能力、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的培养 ,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⑥有条件的学校可采取“订单式 ”培养和“双证书 ”制度 ,增强大学生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⑦

第五 ,建立专业化、专职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 ,建设高校“一把手 ”工程 ,推行就业导师制度 ,继续抓好“三到位、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 ”建设。

第六 ,做好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高校要增强服务意识 ,贴近学生实际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增强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要提供周到细致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让所有毕业生都能及时了解国家的最新就业政策 ,对那就业压力比较大或者家庭困难的毕业生要方便快捷地为其办理各种就业手续。

㈢ 个人方面

⑴ 提高自身基本素质是根本。根据相关调查的统计结果,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在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是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和第二因素进行考虑的,也就是说毕业生首先要具有基本的技能和基本素质才具有进入市场求职的“资本”。⑵ 转变就业观念。毕业生要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择业观念,树立基层意识和奋斗意识。⑶ 充分利用资源。毕业生要培养一种主动获得就业信息的习惯,主动通过校友和专业教师等各种途径,关注国家政策和学校发布的相关信息,来获取符合自身要求的信息。⑷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由于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大量毕业生待岗将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大学生应该正视这一问题,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一事实。

㈣ 社会方面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 ,需要全社会的支持。目前 ,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盲目追求高学历而忽视人才的实际能力的用人倾向 ,这种用人观念将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目标也将产生误导。鉴于此 ,用人单位应改革陈旧的用人观念和制度 ,不拘一格遴选人才 ,这也有利于推动学校不拘一格培育人才。

㈤ 用人单位方面

1.应给出全面和有效的信息,用人单位介绍情况(职位、薪资、用人标准等)

应该全面,在校园招聘中对毕业生是否被聘用的信息与原因解释应给予及时的反馈。2.防止“人才高消费”的现象,对有些学历要求不高的岗位不应该设置过高的门槛,专科生能做的,就不应非本科生不招。3.遵循公平公正原则,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一个平等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4.各地要废除各种就业歧视政策 ,消除就业市场上的年龄歧视、户籍歧视、性别歧视、经验歧视、学历歧视等不公平现象 ,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良好就业环境 ,有力地支持毕业生充分、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①《毕业生就业压力向顶点飙升》, http: //www.xiexiebang.com

②张仲彬:《明天,我们端什么饭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 223—335页。

③许轶等:《剪裁人生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 28—29页。

④金自如:《高校扩招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初探》人们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10—111页。

⑤毛灿月:《脱颖而出———就业指导 》,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 47—74页。

⑥曾红艳:《走进赛场———学业指导》,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 40—83页。

⑦田光哲、张春林:《职业与就业政策指导》,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第 10—15页。

第三篇: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时间匆匆过去,转眼大三即将结束,对于出于这个阶段的我们来说,首要考虑的就是自己未来的发展问题,是选择考研还是直接就业。在这里,我主要想谈谈大学生面临的毕业问题。

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自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告别中学生活,迈进大学校门,莘莘学子满怀胜利的喜悦,充满着新奇与兴奋。美好的生活将在这里开始,事业发展将从这里起步,人生的道路将在这里跨越,人生的历程将掀开崭新的一页。但是近年来高校大量扩招,许多行业的不景气,使高校毕业生面临非常严峻的就业分配形势。

1、从国家宏观角度看:

(1)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由于国家连续扩招,毕业生人数始终保持较快增长,待就业毕业生数目巨大。在金融浪潮席卷而来,经济持续低迷的今天,大学生就业工作任务非常艰巨;

(2)国家经济增幅放缓,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预计我国在未来几个月乃至相当长时间里可能面临经济发展减速、出口减少、财政减收、外汇储备缩水以及待业人员增加等情况;

(3)相关就业保障政策的出台,比如《劳动合同法》,在进一步完善我国雇佣关系各项规范、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会导致用人单位在雇佣员工的问题上慎之又慎。

2、从用人单位角度看:

(1)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导致许多单位削减甚至取消招聘计划。一些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的院校,由于所设专业限制,所受冲击必将更大;

(2)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学历要求更高。在强调能力决定未来的今天,学历仍然被视为寻找工作的敲门砖。从今年下半年各地举办的人才供需交流会以及我校举办的秋季校园招聘会和专场招聘会来看,尽管经济“萧条”,但一些知名用人单位本着“人才储备”的目的,还是提供了一定的用人计划,但企业的门槛提高、待遇降低,却是可以明显感到的变化。

3、从学生角度看:

(1)“硬件”缺乏。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想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必须要有足够的“硬件”。即学历、成绩、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动手能力等。目前的现状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专动手能力较弱、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

(2)“软件”缺乏。除了所需的“硬件”外,毕业生还需要一些“软件”傍身。比如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时间管理

能力、就业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工作的获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存在盲目的乐观或悲观情绪,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存偏差。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就业率,同时也使得部分毕业生因此错过了“最佳”的就业时机。

下面来谈谈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具有超前的敏锐性和预测能力。社会瞬息万变,市场变化莫测,只有培养超前的敏锐意识,才能摸准时代的脉搏,找出市场的发展规律,预测将来的发展方向,并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

第二,具有高度创造能力和改革创新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也是企业竞争取胜的根本因素。因此努力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大学生谋求发展的根本要求。

第三,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前所未有的事业,必然要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才能取得胜利,因此承担着历史重任的人才也必须是开拓进取型的人才。

第四,具有竞争与合作意识。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提供了条件。竞争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重要激励机制,是我国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强大动力。竞争要求以优取胜、敢冒风险,既要有敢于胜利的胆识,也要有敢于承担失败后果的勇气。大学生要提高自身在未来人才市场的竞争

力,首先必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科技成果,同时要培养合作意识,懂得顾全大局和集体利益为重,学会与人共事。

第五,具有时效意识。市场经济是提高重视时效的经济运作机制,重效率、重视信息、重视时间是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保证。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时效意识。学习、生活要有计划,严格守时,养成高效率地工作和学习的习惯,反对懒惰、拖沓和敷衍。要树立信息意识,提高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选择能力,学会处理信息的知识和方法。

第六,具有法制观念。市场经济是促使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方式。经济体制的转变必然引起人们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促进人们平等意识、民主意识、主体意识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同时,市场经济也必须健全与强化社会主义法制,以调节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做到知法、懂法、受法、用法,以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会用法律判断是非和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

第七,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从基础理论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把理论形态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物质产品,是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为此,大学生必须培养自己的应用和操作能力,在大学期间,不但要重视培养应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要多动脑,勤动手,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第八,具有应变意识和应变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活高速度、快节奏的,新形势、新问题、新困难、新机遇不断出现,呈现出瞬息万变的趋势。为适应这种情况,大学生必须培养应变意识和应变能力,学会判断因形势的变化所带来的利弊得失,善于捕捉良好的机遇,胜利是再接再厉,受挫后不急不燥,面对突然变化,善于冷静分析,妥善处理。由于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容易造成学生理论脱离实际,大学毕业以后社会适应性较差,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多接触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培养应变能力。

第九,树立博才取胜的意识。现代科学技术呈现出高度分化有高度又高度综合的趋势,交叉学科、边缘科学不断涌现,科学家、专家之间的跨行业、跨学科的合作已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显著特点,传统的单一知识的人才已经难以满足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必须树立博才取胜的意识,除学好本专业的知识以外,还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发展多方面的爱好的技能,做到知识广博,一专多能。应具有辩清是非,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十,具有是非辨别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全球化、竞争的国际化,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的发展进程。中西方文化的渗透改变了我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丰富了我们生活。同时,一些腐朽的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也在影响和侵蚀着我们青年一代,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是辨别能力,才能明辨政治方向,站稳阶级立场。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的今天,一些公司或个人为了在竞争中获得利益,为达到目的往往采用一些不正当的,带有欺骗性的行为。这些行为形式多样,手法层出不穷。如果人的思想稍有麻痹大意,不加提防,分不清那些好那些坏,那些正确那些不正确,很容易就会陷入圈套,不能自拔。

人无完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以上这么多点,但是尽自己的所能去做到更好,走出自己满意的并不后悔的人生。

第四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

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失业”毕业生,很多时候不能把原因推卸在沉寂的经济和人才过剩上。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

据统计2009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超过611万人,2010年将达到631万人,在2011年应届大学生毕业生达到660万人。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被夸大了。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 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边远地区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就业服务有很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成本太高。此外还有就业观念须转变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 3000 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 达 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由此可见,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当前就业形势,我国从1999年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达到115万人,而到2009年高校毕业生将猛增到611万人,8年增幅高达431.3%,预计今后三年内毕业生数量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等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的劳动力也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猛增,就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情况相对趋紧。

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但近年来,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因此不可能大量吸收毕业生;同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历次机构调整中,分流人员基本上是在事业单位任职,且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本身也面临着精简问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由于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本身需要分流出大量下岗人员,招聘岗位也是逐年递减,吸纳大学生数量有限。

困难与问题 2003 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 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 46.2%,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04年我们国家的本科毕业生就有280余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就业形势依 然严峻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 338 万人,比 2004年增加 58万人,增幅 达 20.71%,就业形势严峻。问题 1.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 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总量: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2400万人,可安排约1000万,缺口1400万。结构:行业、素质供求矛盾。城乡:农村富余劳动力1.5亿人。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800 万人(其中失业保险金领取者 440 万人);大学毕业生280万人。2.严重不足的就业需求:(1)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1978-2002 年的25年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在 20 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 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 进入90年代,经济每增长1%,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2)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能够在20年内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这固然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但从近期的角度看,就业需求的增长极其缓慢,无法满足上述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毕业生所能做的仅仅是尽量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更加美观,在简历后面附上更多的证书复印件,然后在网上海投,或者拼命去挤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即使这样,四处的周旋仍然毫无结果,投出的简历也如泥牛入海„„ 其实,找工作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也只有那些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会更有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认为首先要调整好心态,由于“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使人们的就业方向变得狭隘,而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就会大受限制。故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理性的选择就业。转变自己的一些观念: 对于薪资不要要求过高,薪资期望过高,使的一些企业和单位不敢大规模的招人,而且培育新人也将会浪费不少资源,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大学生等劳动力的需求,因此薪资期望不能过高,毕竟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应当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再慢慢发展,提高自己的薪资值。应该到中、小城市发展,把学到的只是用到需要的地方去。从而即解决城镇等一些中小城市缺少人才的问题,还有就是就业观念需要改变,“一次就业,一生职业”的观念仍然存在,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大学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积极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同时,大学生目前最重要做的是面对现实,既然现实不能骤变,我们最好的选择是先融入现实,再试图改变。再说,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很多大学毕业生反映,现在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的能力。中国的经济、社会都在快速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没有很大的变化。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高等院校,在注重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要加强实际应用技能的锻炼,切实做到与社会需求衔接。同时,要不断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高校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等。

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作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没有必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没有必要患得患失、畏缩不前或自暴自弃,要有长远的眼光,多积累社会经验,客观地看待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迎难而上,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抉择。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

内容摘要: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难这是一个老话题了,年年提,政府、社会、学校年年在努力,而大学生则年年撞的“头破血流”。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危机四伏的经济环境下,不少公司都或多或少的面临着各种困难,国内外诸多公司收缩开支,压低成本,而在这当中,人力成本便成为了一个他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于是乎,如今的大学生找工作也似乎变的比往年更难。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如何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拿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是我们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观、就业问题、失业、解决办法

大学生就业难的这一现象关键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是我们这一次调查报告研究的主要问题。为可以真实的了解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困难以及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状况,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心态,正确的择业。潜移默化地促进他们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结合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等为其提供的资源,认真学习,拥有一技之长,并制定有效合理的就业计划。与此同时,促进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不断加强实践,不断提升就业能力。因此,我们就“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调查。

为了圆满地完成此次调查,我们小组10位成员共同收集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资料,并且制作问卷调查表。然后,由4位成员负责展开调查并且收集问卷调查表。发放问卷调查表共200份,收回来200份,交由5位成员负责统计调查表。过后,我们小组根据统计结果,共同分析调查结果,探讨在参与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心得。最后,由组长根据之前成员间的交流,撰写实践报告。此次我们的调查在成都大学本部进行,针对来自2010级、2011级、2012级共200位大学生,就成都大学本科学生的何时关注就业机会、怎样认为当前就业形势、对个人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理想的工作单位性质、面对竞争的心态、择业中关心的问题和毕业后的去向等14个方面展开调查。此次调查时间为2013年29、30、31日。(在这里,真心感谢那些积极配合我们小组完成问卷调查的同学们,谢谢!)

参与调查的对象中,男生共120位,占60%,女生共80位,占40%。其中,

不支持。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个社会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经济危机后,经济复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公司尚且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可是有些小企业则难逃劫难。有的公司通过裁员来减少支出。此外,据调查,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万余人。由此观之,“毕业意味着失业”并不是空穴来风!

但在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时,数据显示的结果还是值得人高兴的。在200人中,有147人,相信自己的就业前景,抱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占据总数的73.5%。但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深入社会,不深知竞争之激烈。我们还是应该有点危机意识,不断的在大学四年中提升自己的本领,将这种健康的心态持续到底!在调查中,也有一部分人持悲观的心态。不管是由于什么原因,一味的悲观改变不了现实的残酷,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能做的就是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锻炼,练好一身高“武功”!然而,对于那些不清楚这些的同学,应该多了解一些就业现象,就业竞争,多与社会接触。

就业应该注重专业对口?发挥个人特长,符合兴趣?高工资?先就业再择业?先择业再就业?完全自主选择?听从父母安排?走一步算一步?还是其

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 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应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

二、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三、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的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些都是将来找工作的资本。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本网 2.指导:大学生求职面试时应该如何谈薪水

新浪四川网

3.大学生就业要降低“社会身份预期” 网易新闻 4.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百度文库

下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就业问题

    1.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

    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

    大学生就业问题[范文模版]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最近,据中国媒体援引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二零一零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去年的611万多19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

    大学生就业问题

    四川大学2009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就业问题 佘丽* 时间还是过得很快、想着那会儿高中的时候看着电视新闻上说着今年又有多少多少的大学生毕业,然后有只需要多少多少的岗......

    大学生就业问题

    关于大学生社会就业的分析调查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每年的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组成的求职大军穿梭在各个招聘会上,这样一张庞大的队伍遇到的问题不言而喻,下......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内容摘要: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出现回流中小城市的现象。我们应该认清它产生的原因,分清它的利弊,然后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使国家和个人在这种社会现象......

    大学生就业问题(精选合集)

    大学生就业问题 自从90年代后期大学扩招以来,至本世纪初,“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毕业即失业”是这一代大学生真实的写照。即使找到了工作,很多被誉为......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第一次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课开始,老师就让我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而究竟什么是正确的就业观呢?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见解,而在我看来,就业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