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胡佩兰郭光俊心得
学习胡佩兰、郭光俊先进事迹材料心得体会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此段话是对这位退休后在社区坐诊20年、开药很少超百元,甚至在病重期间,仍风雨无阻,坚持每周出诊6天,获评2013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胡佩兰大夫精辟的概括。
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儿女希望父母健康,妻子希望丈夫健康,家长希望孩子健康,而被辖区居民称为健康天使的片医郭光俊的愿望是人人都健康。在郭光俊看来,预防是根本,健康是关键,长寿是目的。梅村卫生所建成后,他始终牢记一个村医的使命,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克服一切困难,不仅圆满完成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疫情控制等各项工作任务,还对本村2400多人建立了健康档案,每年进行两次义务体检,热情向群众宣传卫生防病知识,为重点人群免费进行健康指导。郭光俊时刻把病人的疾苦放在心上。在方圆几十里的村庄里,经常夜间去十多里外的山寨出诊,或者护送病人去上级医院,而且从来不收出诊费。
郭光俊的先进事迹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就像他说的“别人都说我是名医,我心里清楚,我还没有到那一步;我对别人说我是一位普通农民,别人都不相信。我就是一个农村片医,不是啥名医,能让俺村、周围村庄、全县的农民群众都能少花钱看上病就中了。”
我认真深入学习了胡佩兰大夫的精神。胡佩兰大夫是我们河南人的骄傲、河南人的光荣。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尤其她对名与利的淡薄更值得我们深深的去领会,去学习。胡大夫—生辛劳、殚精竭
虑,奉献于病人,关怀于病人,她为世人留下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她对工作的热情、执著、深深的启发了我们,尤其她的大爱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们。在做人、做事、做学术等方面为我们做了导航,让我们学到了“大家”之见。人生在世,首先是做人,它是做好其它方面的根基,任何竞争拼到最后都是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人人用得着的人、单位离不开的人。她教导我们要“淡薄名与利”,每时每刻都要记住这几个字:忘名、忘利、忘我,以后不管干什么,不要总是围绕自己的利益着想,要多付出与多奉献,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所有的一切,包括名与利自然而然就来到你身边。
胡大夫以睿智的哲学头脑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细节决定成败人生,认真用心做好每一件事,要集中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迎接未来的最好方法,更不要因为一点私利而损害自己的整体形象。教师要真正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启齿,都体现了对学生无限的爱,这种敬业精神真的需要我们深深的去体会。
“愿做春蚕,吐丝不已,至死方休,甘做蜡烛,奉献光明,耗尽自身”这句话可以高度概括了胡佩兰大夫的一生。胡佩兰大夫的名字家喻户晓,她的事迹有口皆碑。在做学问方面,胡大夫更是很严谨的、一丝不苟的、精益求精的,她留给我们后辈人最好的精神礼物更是“成在于学”。她教导我们要与时俱进、不与社会脱节,不断汲取多方面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胡佩
兰大夫用毕生力量改善人与社会健康,她的一生是令人缅怀的、尊崇的、光辉的;她蕴含了时代变迁以及一位大夫的心路历程与人格力量,作为教师,我们景仰她,尊崇她,缅怀她,值得我们每个人用毕生去阅读,去领悟,去借鉴。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学习胡佩兰大夫、郭光俊医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更好地为开封经济社会服务,为建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开封作出更大的贡献。
信息科贾昆2014.8.19
第二篇:胡佩兰事迹
胡佩兰事迹
【颁奖词】秋兰为佩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事迹】胡佩兰,女,98岁,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
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
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胡佩兰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13年7月,98岁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
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如今,胡佩兰的记忆明显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着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便由旁边的学生解释。
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直至今日,胡佩兰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地方,连续坐诊20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
仁心大医——记2013感动中国人物胡佩兰
来源:郑州文明网 发表时间:2014-06-18
“活着总得对人有点儿用处,对人没一点儿用处多没意思啊!”
——胡佩兰
序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这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在2013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上给她的颁奖词。
“人活着,就要留下脚印,要经得起检验。我老了,更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守好这个阵地,多为群众看病。”这是她在河南电视台2013“感动中原”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现场道出的心声。
作为一名优秀的妇产科医生,她学医行医70年,接生过的新生儿有6万多名,看过的患者更是不计其数。
她就是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原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退休医生,用实际行动诠释“”称号的胡佩兰。
“仁心大医”胡佩兰的先进事迹深深感动着全国亿万人民群众,更是全市人民学习的榜样——
2014年5月12日,郑州市文明委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向胡佩兰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决定指出,胡佩兰是我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代表,向胡佩兰同志学习,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价值标准和自觉行动的具体实践,学习胡佩兰,就要学习她扎根基层、服务社会、不计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学习胡佩兰,就要学习她热爱岗位、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学习胡佩兰,就要学习她诚信友善、践行公益的优秀品格。全市各行各业要积极投身于“践行价值观、文明我先行”主题系列活动,紧紧围绕“做文明人、办文明事”的基本要求,积极做“文明服务、文明执法、文明经营、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活动的参与者和践行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为推进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支撑。
胡佩兰194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1986年,71岁的她从原郑州铁路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的位置上退了下来。退休后,每月的退休金足够她衣食无忧地安度晚年了,家人都劝她歇歇,但她却不愿意闲着,“活着总得对人有点儿用处,”胡佩兰说,“对人没一点儿用处多没意思啊!”
正是在“有用”思想的激励下,她创办了“胡佩兰妇科专科医院”——郑州最早的民营医院之一,用自己的专长奉献社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满头银丝、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的胡佩兰,每天都要接待一个又一个病人,一笔一画地伏案写病历,那一幕,让人肃然起敬。
家人回忆,胡佩兰老人在89岁高龄时,还坚持在临床一线做手术。“没日没夜,拼命工作”是家人对胡佩兰最直观的回忆和印象。
医院在不停地拆拆建建,名字都跟着换了。但她的病人却觉得,除了岁数在增长,多了一把轮椅,胡大夫没有改变。
当胡佩兰坐在旧式的木头长椅上,下午的阳光照进来,她就开始昏昏欲睡。她的大儿子、国内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在微博里称,母亲可能是中国年龄最大的坐诊医生了。
2012年,胡佩兰已经96岁,在郑州市一家社区医院做妇科大夫。虽然出门只能坐着轮椅,但这个高龄的老太太每天都要“捍卫”她的权利:工作。她的头发全白,还有些稀疏,脖子上的皮肤已经松弛。她的轮椅也换了两个,但是车轮仍然“吱吱”前进。
她说,她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
她的病人在等她。
确实,在她那间不到15平方米的诊室里,几乎每个出诊日的上午,病人都会把这里挤得只剩下一条过道。木凳和病床上坐一排人,墙边站着三四个人。她们中间的一部分,可能来自几百公里外的另一个城市或者农村。
岁月终究是不饶人的。要搭上去医院的车,对于这位老人来说,并非易事。她缓慢地从轮椅上起身,一只手抓住汽车座椅后背,另一只手摁住挡风玻璃下的仪表盘。这是一双老得像枯枝的手,青筋凸起,上面还布满褐色的斑点。她拒绝身边人的搀扶,好似用尽全身力气蹬上了齐小腿高的汽车台阶,弓着背,身子往前倾,屁股才终于挨到了座位。
可是,只要她一穿上干净的白大褂,就会立刻显得精神焕发。
一旦开始坐诊,她就无法闲下来。一个接一个的病人,推门而入,围在她身边。
“你哪儿不舒服啊?” 她用略带沙哑的嗓音,大声地问。病人需要趴在她耳边回答,实在听不清,就找她的学生帮她“翻译”一下。她的鼻梁上架着眼镜,戴着橡皮手套的手在病历本上一笔一画地写着字,没有一丝颤抖。在10 年前,她还可以做剖腹产手术。
胡佩兰的生活几乎就是工作,她的爱好也是工作。“上班”对这位年迈的老大夫来说,是一件光荣甚至带着仪式感的大事。“多活一天,就干一天。只要还能看病,我就要上班。”对胡佩兰来说,工作是她长寿的秘诀之一。
她必须每天8 时30 分准时出现在医院,这是任何人都不能破坏的“ 铁律”。只要她坐着轮椅出了家门,看见那辆专程来接她的旧面包车,她这一天就能收获好心情。
直到一个雪夜她在走下医院台阶时,摔断了三根肋骨,才被迫休息了几个月。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上岗的医生,她常常自豪地说起自己是新中国首批全国“劳模”的事情。当她回忆起参加1951 年国庆大阅兵的往事时,一改她平日坐诊时的平静,脸上流露着满足感。
胡佩兰的病人不少是慕名前来找她看病的,有的是一家几代人,有的是同一个社区或村子里的居民。胡大夫换医院了,很多病人打听出来新地址,再去找她看病。
“ 胡大夫走到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全家妇女都找她看病。”她的病人说。
在病人看来,这位医生值得信赖的地方是,“医术好,看病仔细,而且从不乱开药”。
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
她用几句大白话总结了自己一直以来信奉的准则:“我用药,一是看疗效,二是要便宜,尽量不开进口药。”
“没这毛病,为啥还要检查?”面对一位心急的病人,97 岁的老大夫拿出医生的威严,劝说对方不要花冤枉钱“乱检查”。
2013年7月7日上午,胡佩兰的诊室内,木凳上和病床上坐满了病人,墙边还站着四五个病人。
看病时,患者诉说病情,她努力地侧过身子,仔细地聆听,有时候实在“听不懂”,旁边的学生便帮忙“翻译”。询问完病情,患者走进一门之隔的检查室,她双手用力地摁着桌子,慢慢站起来,将身子扭成45度,停留几秒后,扶着椅背,走进检查室。
检查完病人,她一手扒着门框,一手扶着桌子,缓缓落座,一笔一画写下诊断意见,她就不断重复着这样的动作,直到下午1点多,才看完最后一个病人。一个上午,老人没有喝一口水,没有上过一次厕所。
三儿子胡心一说,这是老人几十年来的习惯,看病期间不喝水,不上厕所,怕耽误了患者的时间;看病从不限号,坚持看完最后一个才结束坐诊回家。“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喝水、上厕所。”
那时的胡佩兰老人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腰部要靠钢板支撑,小腿浮肿,进出都要坐小推椅。
每次问诊结束,她都会顺手拿起桌上一沓打印的小纸条,抽出一张,夹在病历本中。有时,还会在纸条背面特意写下几行字——上面是建议去哪个医院做B超,以及注意事项,都是老人行医多年精挑细选出的“价格便宜,检查认真,距离患者相对较近”的医院。有一次,她给一个外地患者的小纸条上,清晰地标注上了检查所去医院的公交线路。
如今医患矛盾突出,应该怎样改善?胡佩兰老人在世时常说,双方要多沟通、多商量。当一名好医生,要有细心、耐心和爱心,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患者也要多体谅,医生并不是万能的,不是任何病都能治好,在健康方面,医生只能是一个拐棍,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
“病人来找你,那是信任你,你得用真心对她们。”老人从来都是为患者着想,开药便宜有效,有的家境贫困的患者付不起医疗费,她还要帮忙垫付,用她的话说:“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
20多年来,除了坚持出诊,胡佩兰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凑一起,在8年间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托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2000年,她听说共青团郑州市委正在召集志愿者,两次打电话强烈要求参加,2001年4月,终于成为郑州市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从此开始为公益事业奔波。
2005年,胡老决定想办法为希望工程做点事,她找到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陈启明,希望医院帮她开设“爱心门诊”,把收入的40%捐赠给希望工程。从此,只要身体允许,胡佩兰每次坚持坐诊三四个小时,直到看完最后一个病人。
“从2005年开始,胡老先后捐出了7万多元的退休金和坐诊收入,8年时间捐建50多个书屋。” 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副主任陈晓蔚说。那时,胡大妈每月都会从1200元退休金中拿出800元单独存着,积攒到一定数额后捐出,并计划到百岁时捐够10万元。生前老人已经捐赠了7万元,她原打算等自己百岁的时候,“再捐3 万元钱”,但遗憾的是,老人没有实现百岁捐赠的目标。
2014年1月24日,胡佩兰老人遗体告别仪式上,她的大儿子、我国著名的心血管专家胡大一代表家属承诺,要完成老人的未竟遗愿。
1月27日,胡佩兰老人的儿子李宁
一、胡心
一、李建一等一行来到市希望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代表老人向希望工程捐赠3万元。这笔捐款将用来新建12个以胡佩兰名字命名的希望书屋。
“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2014年1月21日晚上,胡佩兰老人休息前,跟家人说的最后一句话,挂念的依然是她的病人。
1月22日凌晨5时30分,“中国最年老的出诊医生”胡佩兰走了,享年98岁。她用简单平凡的一生感动了郑州,感动了中国。
2014年1月24日上午8时30分,郑州市殡仪馆内哀乐低回,花圈似海,胡佩兰的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
老人的家人、生前的同事、患者等近200人前来给她送行,表达对她的哀思和怀念之情。
老人的孩子们来了,生前的老同事来了,还有经她治过病的患者也来了。胡佩兰老人的遗像悬挂在灵堂中间,这是老人生前最喜欢的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她,面容平静、眼神温和,伴随老人的是两副黑色的挽联,一副上写着“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治的是病,救的是心”;另一副是“万众婴儿啼哭送别伟大母亲,廿座希望书角未了今生心愿”。
胡佩兰的大儿子胡大一致悼词时说,“老太太一生学医行医70年,仅接生新生儿就有6万多名;工作拼命、没日没夜,遇到难产或疑难杂症,随叫随到,一干就是十几小时不休息;老人家一辈子不好玩,麻将、扑克等与她无缘,她将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工作和学习,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学到新知识、新技术,为患者着想。”
“亲爱的妈妈,病人都看完了,咱们回家吧。”胡大一哽咽失声,现场很多人也忍不住落泪。
“胡大夫上个月刚给我看过病,想起她当时嘱咐我的点点滴滴,心里都疼得难受。”遗体告别仪式现场,患者王女士没忍住,瞻仰完遗容蹲在一边捂嘴哭了起来。
在二七区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说起胡佩兰,她的老患者72岁的高阿姨失声痛苦,泪如雨下。高阿姨说,最让她难忘的是一次看病时,胡佩兰发现她穿得太单薄,立即让卫生服务中心的其他医生为她买来了衣服。“胡老师待我像亲娘一样,我亲娘也没有这样对过我。后来,在胡老师的治疗下,我的病好了,有了幸福的家庭,所以,我的这一切都是胡佩兰老师给我的。”
回想起恩师,胡佩兰的学生唐利平几度哽咽,掩面而泣。“医德大于一切,你要对病人好,我不是你最好的老师,病人才是你最好的老师。遇事要冷静,要心里装着病人。”这是26年前唐利平见老师第一面被面授的“秘决”。唐利平说,“那个时候我就下决心,要做跟到你最后的那一个学生。”
胡佩兰的感人故事被省会媒体报道后,包括新华网、人民网在内的一百多家网站竞相转载,一时引发全国网友热议,在微博上也掀起了转发浪潮,网友写诗赞美胡佩兰是“真英雄”——
@一生平安:老奶奶心怀大爱,崇仁厚德,以治病救人为天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忠诚履行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谱写了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感人篇章。
@追风筝的男孩l:向胡老致敬,医者民心,这才称得上白衣天使。
@黎明前的桔光:在医患纠纷如此高发的社会,如果大家都能向老奶奶学习,那么社会将和谐很多,医患矛盾也会少很多。
@妖娆的背影:老奶奶是正能量美好人物的代言人,我们急切需要更多“胡佩兰”式的人物出现。
@难得糊涂:白发苍苍一老翁,白衣天使真英雄,春夏秋冬数十载,救死扶伤为人民。心静如水医德高,普度众生除病痛。人格高尚良心正,菩萨心肠人人敬。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可敬!可敬!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2014年2月10日,胡佩兰当选中央电视台2013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彤给出的推荐理由是: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胡医生用医德弥合了医患间的裂隙,更难得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医生是一个有博爱精神的职业,应该感情投入的职业,应该是有医德的职业。不应该光看着钱。”胡佩兰在接受白岩松采访时说的一番说,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令人回味。
第三篇:胡佩兰心得体会
胡佩兰事迹心得体会
齐瑜
看了胡佩兰的先进事迹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胡佩兰退休后坚持坐诊27年,直至生命终结,使我深深感动,她的“坚持有效原则、便宜原则,在有效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药;当医生不能想发财”等肺腑之言又使我惭愧于心。
白衣天使始终是抵御疾病、维护健康的中流砥柱。而“感动中国”2013人物之胡佩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一个人可以成为一面旗帜,一个人可以成为一座丰碑。她曾经是业界知名的妇产科专家,却拒绝了高薪聘请,在人生的最后26年扎根基层,以看病为乐;她认为医生最可贵的品质是勇敢,要始终像一位勇士一样承担责任,又要以医学家的科学精神救死扶伤;她一生无欲无求,却始终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为乐,活到老学到老,将一位位患者的生命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胡佩兰在98年的人生历程里,在70多年救死扶伤的职业生涯中,彰显了精湛的医技、高尚的医德,传承了大医精诚的风范。
时间是流水,胡佩兰却让人生的每一个时刻变成了传奇;人生多平淡,她却不安于现状,而要做命运的主人;世间多磕绊,她却心无旁骛,一心想着患者。胡佩兰常说,是患者给了她力量,她一辈子只想看病。当我们看到胡佩兰走出条件优越的家庭,毅然踏上革命人生的征途时,我感受到自强不息的精神;当我们看到胡佩兰一心一意治病救人,却对家人的生活无暇顾及时,我体味到伟大无私的品质。胡佩兰不仅以自己的一生履行了救死扶伤的承诺,还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了一位与她一样的大医胡大一。
在胡佩兰的眼里,看病不分时间,病情就是行动的指令;在她的眼里,看病不分场所,患者就是医生的主宰;在她的眼里,看病就是全心全意、全神贯注、全力而为。能想起一些患者的病情,已经很难,但90多岁高龄的胡佩兰却记住了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名字甚至联系电话;能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一心为患者着想,已属不易,但90多岁高龄的胡佩兰却坐着轮椅、拖着病躯、顶风冒雪为患者看病;“病人看完了,咱们回家吧!”直到弥留之际,胡佩兰想着的还是患者。
在很多急危重症患者的眼中,胡佩兰是大救星。如果没有这个大救星,她们就没有未来!在不少患者眼里,胡佩兰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天使:胡佩兰不仅解除了她们躯体上的病痛,还舒缓了她们内心的伤痛,打开了她们的心扉,为她们的生活注入了活力。特别是一些患者“根深蒂固”的想法中,她们宁愿将胡佩兰当成亲人。如果不是亲人,怎会对自己倾力相助?如果不是亲人,怎会有长达20多年不间断的关怀?这就是胡佩兰:对于患者,她甘愿奉献一切。
这是怎样一位老人啊!已经97岁高龄了,身体也已经很虚弱了,但为患者检查,她宁可扶着椅子、桌子、墙边,慢慢移过去,却从来不假手他人。她说,这样才会心中有数,才能对得起患者!这是怎样一位让众人牵挂的老医生啊!在胡佩兰老人去世后,一位位患者相继而来,在胡佩兰生前工作的诊室、在殡仪馆中、在墓碑前,鞠躬致意,为的是送老人最后一程。这就是胡佩兰的光辉一生。她视护佑群众的健康为人生的使命,特别是在退休后扎根基层的26年里,演绎了一段段医患佳话,直到人生的最后时刻仍然在想着患者。她感动了患者,感动了中原,感动了中国,成为永远散发着兰花馨香的传奇。
胡佩兰精神,被“感动中国”2013十大人物推选组委会概括为:“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这是大医精诚风范在新时代的诠释。我们所要传承和发扬的正是这样一种医德、医技、医心合一的精神,是一种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精神。
胡佩兰大夫是我国卫生战线上的先进典型,是新时期医务工作者的楷模。她心怀大爱,崇仁厚德,以治病救人为天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忠诚履行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谱写了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感人篇章。
我们要学习她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心系群众、济世救人的大医情怀,清正廉洁、两袖清风的高尚品德,克己助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凝聚正能量,树立新风尚,争做健康守护者,争当患者贴心人,认真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
第四篇:胡佩兰先进事迹
胡佩兰先进事迹
2014年1月22日5时30分,郑州98岁女医生胡佩兰逝世。这位退休后社区坐诊20年、开药很少超百元,获评2013年央视“感动中国”候选人的大医,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胡佩兰生前是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退休医生。作为194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的高材生,胡佩兰接生过的新生儿超过6万,89岁高龄仍在为患者做手术。
70岁时,胡佩兰从原郑州铁路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的职位上退休,家人都劝她歇歇,但她坚持去出诊。从1993年到现在,胡佩兰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连续坐诊了20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期间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凑一起,在8年间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她常说,人活着不能对别人没一点用,自己大病看不了,小病还能看一些,自己愿意坐诊,病人喜欢来,大家都高兴。
她的保姆王兰花说,胡佩兰开药便宜,自己记得很少有超过100块钱的,而且怕过星期天,“一坐诊精神头就来了,待病号好得很哩!”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日报等媒体相继报道胡佩兰的事迹,央视新闻官方微博转发了大河网的报道,一天时间,该微博被转发1595次,评论556次,获得1931位网友点赞。此后,胡佩兰当选2013“感动中原”人物,同时被推荐为央视“感动中国”候选人。
第五篇:学习胡佩兰先进事迹材料心得体会
学习胡佩兰先进事迹材料心得体会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此段话是对这位退休后在社区坐诊20年、开药很少超百元,甚至在病重期间,仍风雨无阻,坚持每周出诊6天,获评2013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胡佩兰大夫精辟的概括。
在学校的带领下,我认真深入学习了胡佩兰大夫的精神。胡佩兰大夫是我们河南人的骄傲、河南人的光荣。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尤其她对名与利的淡薄更值得我们深深的去领会,去学习。
胡大夫—生辛劳、殚精竭虑,奉献于病人,关怀于病人,她为世人留下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她对工作的热情、执著、深深的启发了我们,尤其她的大爱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们。在做人、做事、做学术等方面为我们做了导航,让我们学到了“大家”之见。
人生在世,首先是做人,它是做好其它方面的根基,任何竞争拼到最后都是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人人用得着的人、单位离不开的人。她教导我们要“淡薄名与利”,每时每刻都要记住这几个字:忘名、忘利、忘我,以后不管干什么,不要总是围绕自己的利益着想,要多付出与多奉献,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所有的一切,包括名与利自然而然就来到你身边。
胡大夫以睿智的哲学头脑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细节决定成败人生,认真用心做好每一件事,要集中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迎接未来的最好方法,更不要因为一点私利而损害自己的整体形象。教师要真正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启齿,都体现了对学生无限的爱,这种敬业精神真的需要我们深深的去体会。
“愿做春蚕,吐丝不已,至死方休,甘做蜡烛,奉献光明,耗尽自身”这句话可以高度概括了胡佩兰大夫的一生。胡佩兰大夫的名字家喻户晓,她的事迹有口皆碑。在做学问方面,胡大夫更是很严谨的、一丝不苟的、精益求精的,她留给我们后辈人最好的精神礼物更是“成在于学”。她教导我们要与时俱进、不与社会脱节,不断汲取多方面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胡佩兰大夫用毕生力量改善人与社会健康,她的一生是令人缅怀的、尊崇的、光辉的;她蕴含了时代变迁以及一位大夫的心路历程与人格力量,作为教师,我们景仰她,尊崇她,缅怀她,值得我们每个人用毕生去阅读,去领悟,去借鉴。
作为教师要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学习胡佩兰大夫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更好地为郑州经济社会服务,为建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郑州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