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难的反思(有参考内容)
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思考
2011年12月3日,双选会如期举行。游走在人群中,第一次产生了危机感。从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截止2011年夏季,我国已铸造大学生成品近1.2亿,意味着每十个中国人,就有一个大学生。人活着就要衣食住行,就要生存,就要工作——大学生就业。
目前,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保持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态,供需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1.劳动力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
从总量看目前仍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状况,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一部分在职劳动力由于技能或经验知识即人才资本存量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及其带来的新就业岗位,造成结构性失业,成为新的失业群体;同时由于人力资本质量水平低下,造成就业风险率增大,工作稳定性减弱。
2.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
与其他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的制约。
3.劳动力市场失灵。
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必然出现就业难的社会现状。事物的成因有内外之分。
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内因是主要因素。
1.毕业生专业实力不强,社交能力欠缺,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2对个人的合理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所欠缺。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毕业学生对未来职业虽然有所明确,但在具体细化和长远规划上仍存在一定的缺陷,目标不够明确。
3.其他因素。例如:缺乏挑战精神、创新能力匮乏等都是当代大学生普遍的弱点。更有甚至因为诚信缺失而造成就业危机。再者,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选地域,挑单位,重薪酬的误区。
从外因看,1.国家政策因素。首先,大学生就业壁垒重重。我国在劳动制度、人事制
度、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外部原因。由于很大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不能解决“三险一金”(三险:
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一金:住房公积金)而被大学毕业生放弃。
其次,就业渠道不畅,也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缺少统一平台的信息
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等院校因素。
首先,高等教育连续多年大规模的扩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求关系。按
照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统计口径,近年来暂时处于失业状态的大学
生约占当年度毕业生的20%到30%,这就意味着从2006年后每年超过100万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其中2006年的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为103万多、2007
年为122万多、2010年达到了160万。
其次,高等院校的教育脱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教育需要改革。各高
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许
多的课程过于宏观,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
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
其次,用人单位的择人标准不断提高,给大学生的就业抬高门槛,让许多大学
生望而却步。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当下出口减速,经济疲软。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
机,造成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出口贸易。
有研究证明,在中国经济外向度较高的情况下,中国外贸出口每波动1 个百分
点,将影响中国18万~20万人的就业。受负面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行
业。其次,紧缩的货币政策。从2008 年开始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意味
着企业资金的获取难度加大,投资受到约束。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民营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就业产生冲击。加上,原材料价格
及劳动力价格均呈上升趋势,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两税合一等政
策,也会提高出口型企业的生产成本。目前来看,受成本上升影响较大的是劳
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此对就业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大学生就业难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对农民家庭和农村经济的影响,就业难导致农民家庭贫困,生活水平明显下降。这种高投入、低回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很多农民家庭重新回到贫困的境地。
再有,就业难造成社会财富和人才极大地浪费。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年均教育成本最低为1.2万元。按
各高校学费的最低限4000元计,学生家庭承担的教育成本比例也在33%左右(而
国外通常在13%~15%),且不论还要负担除学费以外的其他费用。高校扩招以
来,我国大学生农村生源已占大多数,这意味着农民已成为高等教育投入的主
体,农民为高教改革付出了更多的成本。长期待业,已使他们所学的知识技能
处于闲置状态甚至荒废,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知识、人才的极大浪费。
更有,不能就业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已被社会边缘化,沦为新的弱势群
体,辍学率升高,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了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自然也让我们从中受到
启发,即从哪些角度去改变该状况。
针对大学生本身而言,从经济学原理分析,1.从资源的稀缺性考虑,大学生应树立弹性就业观
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因而相对于无限欲望的有限性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因此,面对就业前景的无限期望,再多的就业机会也
是稀缺的,所以大学生应树立弹性的就业观,摆正心态,正视现实,不急于求
成,也不优柔寡断,坦然做出自己的选择。
2.从就业目标考虑,大学生应采取适合自身特点的就业选择方法
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与个人必须做出选择,也就是资源配置问题。对
于大学生就业而言,必须选择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单位;而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也必须选择单位需要的人才。两者是双向的,双方都在寻求最优资源配置。
3.从边际分析法考虑,大学生应该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经济学家在决策
时还运用一种方法叫边际分析法,它所考虑的不是成本和收益的总量,而是增
加量。大学生就业时选择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虽然从短期利益考虑,其满
足程度(总效用)不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长远利益考虑,其个人发
展的潜力大。它所增加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会在很长时间内不断增加,能
够实现“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真正发挥大学生的特长,实现自身的价值。
而针对外部环境,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完善的保障体系。
首先,政府应建立健全劳动、人事及户籍等方面的制度。其次,政府可以
引导大学生投身西部建设,这样一来可以带动西部地区发展,提高西部人口素
质,二来也可以缓解东部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且对大学生自身也是一种锻炼。
第三,“大学生村官”可以继续施行,这可以引导大学生投身基层,缓解每年公
务员考试出现的“拥挤”现象。最后,政府可以鼓励大学生创业,通过在税收、工商等方面提供优惠,从而鼓励大学生创业。
各大高校应积极进行专业调整,加强就业指导。
高等院校在设置专业的过程中,要考虑市场需求,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变
化,合理设置专业,把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率放在首要地位。另外,高校还应与
时俱进,改革教育中一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做法,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出社会
紧缺型人才。
用人单位要改变自身的缺点与不正确观念,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企业贯彻离退休政策,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的新老更替,从而为大学毕业生
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减轻大学生就业负担。
另外,用人单位不可只看重学历,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大学生的综合素
质上,在招聘过程中可以采用心理测试等方法确定大学生是否适应某岗位的要
求,应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培训。
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需要全社会的共
同努力。当今情况下,最应该做的还是从大学生自身做起,改变观念,提高素
质,充实自己。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工程。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难
1.近几年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2.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3.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Recently, it gradually formed a phenomenon that the college student is hard to find a job.The low rate of the employment make the graduated depress.To have an ideal job, the student ought to explore the essence an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how to reverse the situation.Firstly, the shortage of talents who can combine fundamental knowledge with practical make it difficult for enterprises to recruit the proper man.Thus, the vital thing we should do is laying the foundation of professional study as well as applying them on the practice.Secondly, more and more students tend to find the job in the senior year.So, acquiring the job information early can help them claimed to select a favorite job.Lastly, they should low the outlook of salary.In my view,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low employment, we have confidence in hunting for a job.Equipping us with abundant skills means the chance of being employed.Following the above suggestions, we can own a fruitful future.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个人生存和尊严,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这样一个特殊的人口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妥善就业问题尤为重要。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中一支高素质的主力军。但是,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有句话常常挂在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嘴边“毕业就等于失业。”
上大学以后,我就开始关注各种大学生就业的新闻和就业形势,包括每年我们学校举办的校园招聘会,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不胜数,但是就业岗位却是少之又少,是有限的。一些用人单位还会对院校、学历、专业等进行筛选,更甚至有的对于样貌、身高、性别等个人原因有着苛刻的要求,对于广大毕业生来说缺乏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所以,这无疑是加大了毕业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一些企业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除了基本的素质教育之外,还需要其具有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社会经验等。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高校对学生这些相关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使我们在这一方面处于劣势。这些都是企业单位给我们带来的就业难。
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诚信意识淡薄、求职途径把握不准、自身定位偏差、整体素质低。一些学生因为平时没有好好学习,又缺乏实践经验,在应聘的时候就会投机取巧或者造假来通过面试,这就对毕业生的整体就业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对于平时努力学习又有经验的学生来说就是大大的不公平。同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心里定位也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毕业就业,认为自己是大学生,就应该有一份既有高薪水又轻松好玩的工作,试问:天上掉馅饼的事有吗?答案是肯定的:没有。所以大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就业致命的问题。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这个话题在近几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浪潮。所以,我觉得应该从企业单位、高校、学生个人、政府四个方面来解决。
首先,企业单位应该尊重每个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和性别,应该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让应聘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给企业创造效益。也要减少学历偏见,完善用人机制,积极吸收和储备优秀的大学毕业人才。其次,高校在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和素质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高校也应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适当的调整专业,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再次,学生个人来说,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信心,加强社会实践,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不要盲目,正确的定位就业方向,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远大的目标,从实际出发,做好合理的职业规划,树立健康的求职心态,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策略。最后,从政府方面来说,应该建立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创造大学生就业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增强吸纳能力,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鼓励各类中小企业、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更要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在能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解决就业难这一问题是一个长久而又浩大的工程,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马上能够面临就业的问题,无疑内心是忐忑的,但是,我相信,通过高校、政府、企业以及我们自身的调节和沟通,就业将不再是难题。
第四篇:浅谈大学生就业难
尴尬的大学生群体
今年对很多大学毕业生来说是最亚历山大的一年,因为今年的毕业生人数高达700万,不仅如此而且今年很多知名企业都在大幅度的进行裁员,这无疑对今年的毕业生沉重的打击,为什么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就这么大呢?这是一个伤心的话题,庞大的就业群体,“皇帝的女儿”也愁嫁。
一、大学生难就业,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角度看:
1、有人认为扩招是不妥的,还是像以前那样,少招生就没有毕业生就业问题了,就是走精英教育的老路。但是,这种传统精英教育的结果势必使大部分青年劳动力都集中在农村,受教育层次不高,他们的出路会比如今的大学生更加尴尬。
而且,现在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是一个需要高层次人才的社会,也是需要能够独立创新的社会,如果只是少数精英受到教育,大部分人仍然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或只能简单读书写字,那么这样一种文化和科技底蕴是不能够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难以应付现在的国际竞争局势,其危害不言自明。所以,大批培养大学生没有错,提高我国人民的知识水平没有错,扩教育范围总体上也没有错。精英教育的老路行不通。
2、有人认为现在我国用人单位存在歧视行为,认为女生,没工作经验等有业难就。或者认为现在毕业生难就业是因为他们集体观念和团队观念淡泊,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等等不一而足。因而,需要呼吁社会和毕业生放开眼界,消除思想误区来解决就业问题。
3、由于经济不稳定,而大学生又想找一个一步到位的工作,于是找一个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的“铁饭碗”被推崇。而所谓的好工作相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就太少了。据悉被称为“国考”的公务员招考空前炙热,一些职位的录取比例突破1000:1。于是出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部分企业在闹工荒的现象。
二、从大学生个人的角度分析如下:
1、大学生的整个群体的平均学术水平下滑。以往均是精英的大学生普通化,使得整个大学的学术和研究气氛不如以前浓厚;又因为为了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各大学往往以培养所谓实用为现实目的,这也是无奈之举。于是,很多大学生把大学看成下社会前的预备班,学习反而是其次了。相对于以往精英教育来说,无疑,大学生的学术水平、质量下降了,就业比例不好看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2、大学毕业生的人文素质需要提高。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有一身科学素养和技能就万事大吉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可以叫情商,如意志力,忍耐力,诚实守信等)和世界观、人生观也要加强,特别是人生观。时下学生有一个普遍的困惑,上了大学并没有学到什么,所谓没有学到什么是指学的东西在社会上用不上,不学不行,学了也不行。所以,不是怪教师没水平,就是怨学校学科设置不科学,学的知识不能使自己安身立命。这样,及时就业还是会失业。
总而言之,国家扩招并没有错,只是我国的生产结构还没有完全
调整到位。同时,当代大学生中的很多人很大一部分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学习能力、知识储备、心理素质还有待加强。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自己正确的人文素质,世界观、人生观和学习观,从而具备独立面对社会变化的心理素质和应对社会变化的人文知识储备。这样,大学毕业生在难于就业之时才能自己想办法,为国分忧,为家解愁,为己谋未来。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难 文档
“大学生就业难”出现新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12月18日发布报告称,尽管大学毕业生的心态已经发生转变,能够接受更低薪金的岗位,且采取多种策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但是仍难以避免在就业和生活上面临诸多社会不平等状况。在此种情形下,大学生就业难正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面貌。
该报告依据于自2010年开始的一项追踪研究。研究对象是12所高校(6所“985”高校和6所普通高校)约6000名毕业生。通过问卷调查和焦点组访谈,研究者试图了解2003年(第一届大学扩招后毕业生)以来历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收入、生活状况与消费方式、婚恋与家庭以及网络行为与社会政治态度等方面的情况,其中的一个研究重点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相关满意度。这份报告集纳于2013年《中国社会蓝皮书》之中。
毕业生的适应性蜕变
当2003年大学扩招后第一届毕业生遭遇就业困难时,毕业生及其家长几乎是措手不及,无所适从。如今,这些“天之骄子”已然接受了就业难的现实,普遍降低了就业预期,对初职月薪水平的要求不断下调,以往难以接受的较低声望和较低专业技能的就业岗位现在也可以接受。他们知道,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大学生的境遇算是比较好的了。曾经的不满被对现实的妥协代替。
与此同时,大学生采用多种策略应对就业压力,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比如:申请入党、参考公务员、考取各类资格证书、争取实习机会、了解就业信息,等等。大学生入党积极性非常高,接受调查的12所高校近三年的毕业生近半数是党员。其中:“985”高校本科毕业生41%是党员,普通高校毕业生37%是党员。这一点颇出研究者意料之外。
大学生还通过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和各种竞赛、担任学生干部、争取荣誉称号等方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就业作准备。这些因素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
研究者发现,虽然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不很严重,但隐性失业现象较为突出。应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大约3/4的人就业,而没有就业的1/4的人中只有不到半数在继续上学(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等),其余的人既不工作也不上学。
“这些人当中只有少数人在找工作(被统计为失业的人),多数人则处于隐性失业状态,他们在等待满意的工作机会或继续上学的机会。当然,真正什么也不做而‘啃老’的人只是少数,但他们中的多数人还是依赖父母的经济资助,准备各种考试或上各类的培训课程。如果有好的工作机会,他们马上就会就业。这些人是隐性失业者,应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内的隐性失业率接近10%。”此项研究的负责人说。
新学校教育无用论
调查发现,不同学历和不同类型学校有不同的就业率,并非越高学历和越好的学校就业率就越高,不同学历和学校类型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U形。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本科生和博士生,“211”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于“985”高校和普通高校。
与此相关,目前大约1/3的毕业生在从事与其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有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不到30%。极端的例子是,只有约1/6的医学专业毕业生从事医疗工作。
即使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很多情况下,用不到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而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应用实践性技能,学校教育未能提供,这导
致用人单位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而许多毕业生感到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对其就业帮助不大。
此种情况反映在研究中为,专业课成绩好坏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没有太大的关联,并且对于毕业生随后(毕业7年内)的收入增长和职位提升也没有正向作用。它导致的后果是,许多学生对学校教育不满意,认为学到的专业知识无用,对专业课学习采取应付态度,他们把主要精力用于考研、学外语、考各种证书、兼职工作等方面。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专业课教学内容常常基于教师本人兴趣和专业知识,而较少考虑学生就业需要。学校的业绩考核迫使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发表论文和申请研究项目,从而忽略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基础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教育。”此项研究的负责人说。
就业“拼爹”引发不满
虽然大部分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但其中50%的人对自己的就业状态不满意,他们抱怨收入低、待遇差、专业不对口、没有发展前途等,这导致毕业生跳槽现象频繁发生。毕业半年内有27%的本科毕业生跳槽,而大专生则有48%跳槽;毕业三年内61%的本科生跳过槽,79%的大专生跳过槽。98%的跳槽行为都是主动提出离职,而非雇主解雇。
和这种“不满”相比,另一种“不满”更显刺眼。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倾向发生明显转变,最理想的就业选择从高收入的外企转变为高福利和高稳定的体制内单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体制内就业岗位竞争十分激烈,然而,与外企就业岗位竞争不同,体制内就业岗位竞争存在着暗箱操作、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
用毕业生的话来说,要竞争到体制内就业机会是要“拼爹”,一些公开招聘是为某些人“量身定做”的“萝卜坑”,而大部分应聘的人都是“陪练”,即使考分和面试都是第一名也需要“运作”(走关系、行贿)。虽然不清楚这类不正之风到底有多严重,但在毕业生和其家长看来这类现象普遍存在。几乎每一个毕业生都能讲述几个这类故事,有些是其亲身经历,有些是他们的同学、朋友、熟人或亲戚的遭遇。只有“有关系”、“有背景”的人才能当公务员或进国有企业,这几乎为大部分毕业生所认同。
“这种印象如此强烈,以至于有些家长在给子女填写高考专业方向时声称,某些专业不适合其子女,因为这些专业的主要就业领域是机关和事业单位,而他们缺乏相应的社会关系,难以帮助子女进入这类单位。”此项研究负责人说。同样的,很多毕业生也有类似想法,他们因没有相应家庭背景而不敢竞争这些就业岗位,那些应聘公务员和国有企业工作岗位失败的人,纷纷抱怨招聘背后的“猫儿腻”,并且猜想竞聘上岗者的家庭背景。这种现状激起众多毕业生的强烈不公平感,同时也导致他们对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招聘的公正性产生质疑。不过,体制内就业者也并非事事如意。就业的最初几年,能在体制内获得工作机会的毕业生感到他们是幸运儿,不用像其他同学一样在市场竞争中焦虑挣扎。但工作大约5~7年时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会产生焦虑,对体制内工作感到不满,抱怨工作内容枯燥乏味,缺乏挑战性,人际关系复杂,职务晋升机会竞争不公平和不公开,收入低,等等。
何处安家与前途迷茫
获得一份工作只是毕业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随后他们就要考虑前途方向和
安身立命之所在,这是工作五六年之后的毕业生的主要困扰。调查发现,大城市的高房价和高租金使许多毕业生感到他们不可能在此长久定居,三四年前出现了“逃离北上广”的潮流,许多毕业生返回家乡或奔向二三线城市,但近两年,“逃离”大城市的毕业生又逐渐回流,因为他们发现中小城市的就业机会更少,发展空间更小,而要获得好机会更需要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
不论是返回大城市的毕业生还是留在中小城市的毕业生,都处于进退两难境地。坚守在大城市的人深感这里不是长久的安家之处,返回中小城市的人则感觉生活沉闷、前途无望。有一份工作和收入以维持生计,远不能满足当今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他们想要的是有品质的生活和有发展前景的工作,成为中产阶级或享受所谓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是他们的生活目标,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使他们处于焦虑状态。
此项研究的负责人不禁感叹,“近两年来,金融危机导致的生活成本不断上升和就业不稳定进一步加剧,使许多毕业生感到,他们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梦想,有些毕业生甚至感到梦想不可能实现而为此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