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共产党xx镇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词
中国共产党xx镇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词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xx镇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全镇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共同努力下,经中共xx市委批准同意,今天隆重开幕了。这是我镇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大会的召开表示诚挚的祝贺!这次代表大会,是在告别“十一五”,进入“十二五”的起步之年召开的。过去五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的领导下,依靠全镇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的共同艰苦奋斗,夺取了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胜利。全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投资环境不断优化;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创出新的特色。特别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今后五年是我们把握机遇,加快发展的关键五年。在我们面前,既有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又存在着制约发展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希望各位代表不辜负全体党员的重托,集中思想和精力,认真开好这次会议,选举好新一届中共xx镇委员会和xx镇纪律检查委员会领导班子,要在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指导下,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畅所欲言,广开思路,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为加
强我镇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和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献计献策,真正把这次大会开成一个发扬民主、振奋精神、奋发进取、鼓舞人心的大会,形成一个加强和改进党风,开创两个文明建设新局面的大会。
各位代表,我相信,只要我们全体代表和与会同志共同努力,这次大会就一定能够实现预定的目标,完成预定的各项任务。
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XX镇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开幕词
中国共产党
开
(二
XX镇第十一 次代表大会幕词O一一年四月十六日)
各位代表:
在县委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形势下,中国共产党XX镇第十一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了!我代表大会主席团向各位代表致以诚挚的问侯,并向到会的县派指导组的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
这次党代会的召开,是我镇全体党员政治生活中的大喜事。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共109名,是经过全镇广大党员充分酝酿选举产生的,充分体现了代表的先进性和广泛性,体现了党内的大团结和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我们这次代表大会的总的指导 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为依据,以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为手段,把
我镇党委建设成为团结、高效、务实、创新的战斗集体,带领全镇人民发挥优势、苦拼实干,致力打造
镇,文化名镇,商贸重镇
拓全镇工作新局面!“经济强”,奋勇开
这次代表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五年来党委、纪委的工作,研究部署
镇
XX的发展大计,选举产生新的中XX共镇第十一届委员会、纪律检查委
XX县第十二员会和出席中国共产党
次代表大会代表。
完成这次代表大会的任务,对于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健全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
实现XX,“十XX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
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各位代表:我们肩负着重要的 使命,肩负着全镇党员的重托,肩负着全镇人民群众的期望,我们一定要以饱满的政治热情,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正确行使党章赋予给我们的权利和义务,共商我镇发展大计,圆满完成大会预定的各项任务,把这次大会开成一次团结鼓劲,民主求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大会,开成一次集中智慧,凝聚力量,推动我镇各项事业再创辉煌的大会。
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第三篇: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解读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解读
中共华池县委党校
史宗平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于4月24日—28日在省城兰州隆重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大业,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大会的代表一共是623人,其中庆阳代表33人,华池2名(县委赵书记和县农广校副校长李晓莉)。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甘肃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和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及甘肃省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大会选举出中共甘肃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75名、候补委员14名,中共甘肃省第十二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45名,甘肃省出席党的十八大的代表39名。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市委书记张晓兰同志,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强同志当选为中共甘肃省委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张晓兰同志和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李学宏同志当选为中共甘肃省第十二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张晓兰同志和市工商局副调研员、西峰区非公企业党建指导员、甘肃庆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权有让同志当选为甘肃省出席党的十八大代表。第十二次党表会,是在全省上下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喜迎党的十八大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这次代表大会,全面总结了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深入分析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选举产生了中共甘肃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和中共甘肃省第十二届纪律检查委员会。会议期间,各位代表牢记使命重托、认真履职尽责、共商发展大计,在一系列关系全省发展的重大问题上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凝聚起了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大会始终充满了民主团结的氛围,始终洋溢着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一次高举旗帜、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大会,是一次统一思想、明确方向、鼓舞斗志的大会。贯彻落实好大会精神,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甘肃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政治任务。大会4月28日胜利闭幕后,省、市、县上迅速掀起了学习会议精神的热潮,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闫晓辉、市委讲师团副团长赵怀洲先后来到我县传达全省党代会精神。县委宣传部孙部长就全县学习宣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进行了具体的安排部署。今天上午由我为大家作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解读辅导,其实,也谈不上辅导,只是结合近期对党代会报告的学习、思考和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一下。
大会精神主要体现在王三运书记代表中共甘肃省第十一届委员会所作的题为《科学发展 转型跨越 民族团结 富民兴陇——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里。报告共分为七个部分。总结为五句话:
一、陇原福祉全国同步奔小康
2012年的春天,是一个攸关甘肃未来的新起点。刚刚闭幕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心描绘了未来五年甘肃发展的宏伟蓝图,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大业,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而努力奋斗。一时间,千里陇原春潮涌动,一幅壮美的时代画卷在甘肃大地徐徐展开。
无疑,这是一次承载着全省2600万各族人民希望和梦想的盛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盛会。陇原儿女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共同奔小康、谋福祉的豪情。
(2)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甘肃发展的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面临的历史使命,就是让甘肃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小康”一词,语出《诗经》。后来,《礼记》将“小康”阐述为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数千年来,朝朝代代,历经兴衰,人们向往小康、追求小康,但从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康。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数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在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真正成为中国人民的火热实践,成为当代中国人幸福生活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用“小康”概念,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后来,他又把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界定为达到小康,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一千美元。这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和极具感召力、凝聚力的目标。正是这样一个坚定的国家信念,激发了亿万人民改革发展的巨大热情,开启了贫困中国走向富强的历史征程,创造了翻天覆地的人间奇迹。
追求幸福、实现小康的历史潮流势不可挡。2000年,20世纪结束时,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已经胜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矗立起一个里程碑。紧接着,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又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毫无疑问,这对于今天的中国和甘肃来说,都是最神圣的使命。
(3)全面小康,甘肃曾经离它如此之远;而今天,甘肃从未离它如此之近。
甘肃地处祖国大西北,被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裹挟为一个狭长地带。全省4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多为高原山地、戈壁沙漠。由于干旱少雨,水土流失极为严重,许多地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甚至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历史上,甘肃有过辉煌,有过富庶,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与干旱、战乱、闭塞、偏远这些苦涩的字眼紧密相关。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世世代代都在为填饱肚子而忍受煎熬。100多年前,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向封建朝廷奏称“陇中苦瘠甲于天下”。就是解放多年后,我省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一些人家的全部家当不值几十元钱,一家人一床被子合着盖,一家人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的现象,并不鲜见。一些人喝的是涝坝水,住的是土窝棚,一遇灾荒,就举家外出乞讨。1972年,周恩来总理了解到甘肃人民的生活状况后,曾难过得流下了眼泪。如此境况,小康于甘肃似乎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知穷而图变,知耻而后勇。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发展日新月异,史无前例地迎来了小康的曙光。新世纪之初,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曾经世世代代缺吃少穿、穷怕了的甘肃人,彻底解决了吃饭穿衣难题,跨越了绝对贫困的门槛,迈开了奔向小康的坚实步伐。
不仅如此,在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甘肃经济面貌、社会面貌、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粮食连年增产,突破千万吨大关,实现了省内自足有余。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强力推进交通、水利、生态、能源、通信及城乡公用设施等骨干项目建设,干成了一批关系长远和全局的大事。工业、文化、科技、交通、水利、民生之光普照陇原,为甘肃的小康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从“绝对贫困”,到“解决温饱”;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回望历史,“小康”二字深刻地改变着古老的甘肃。特别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人民万众一心、攻坚克难,谱写了黄土地上精彩灿烂的篇章。生产总值和投资规模连跨三个千亿元台阶,分别翻了一番和两番。即便遭遇地震、泥石流旷世大灾,我省仍然无比顽强地夺取了抢险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胜利。在甘肃的发展史上,没有任何一个5年,综合实力有如此巨大的提升,城乡面貌有如此巨大的变化,社会建设有如此巨大的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如此巨大的提高。全面小康的美好现实,正一步步走进人们的生活。
(4)2012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600多位党代表面对新的形势,用新的眼光审视甘肃:在全面小康的坐标上,甘肃处在什么历史方位?
在省党代会上,省委的基本判断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认同,这就是:在看到小康建设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欠发达省份,我省最大的矛盾是发展不足,与全国的差距拉大。以GDP而论,我省刚刚达到5000亿,而全国一些省区和直辖市早已超过万亿,广东还超过5万亿。甘肃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既是宏伟的目标,更是巨大的压力和考验。
从时间坐标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赛程过半”,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留给我们的时间只剩下8年。8年,不足100个月,不足3000天!时间不等人,一旦耽误,不仅甘肃欠发达的面貌难以改变,还会直接影响全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影响全国实现现代化。
从小康建设现状来看,我省与全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既有总体的差距,也有局部的差距;既有量的差距,也有质的差距。据统计分析,我省小康进程全国倒数第五,城乡居民收入倒数第一,人均GDP倒数第三。同时,我省小康建设很不全面,很不平衡,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对滞后。按照国家新标准测算,贫困人口达1300多万,占全省农村人口的80%,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1/10。
从国家发展大势来看,一些发达地区已经率先进入小康,即将基本实现现代化。近年来,我省发展势头不错,但必须看到,我们快,别人可能更快;我们好,别人可能更好。面对我省的发展现状,面对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我们如果安于现状、小富即安就会停滞不前,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只能永远落后。唯有只争朝夕,奋起直追,立跨越之志,行赶超之为,才能不辜负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与期望。
(5)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今后5年,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接近西部平均水平,再经过3年多的努力,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对于刚刚跨越绝对贫困边缘的甘肃来说,是多么美好的愿景,既任重道远,更充满希望。
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后发是一种落后状态,但也是一种优势。因为后发,更能激发出奋起直追、赶超跨越的豪情斗志;因为后发,可以少走弯路、多走捷径,少交学费、多拿高分;因为后发,可以更大程度地挖掘潜力,释放出加速跨越的能量。
今天的甘肃,虽欠发达,但毕竟不是昔日的甘肃,我们已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迈上了加速转型跨越的高位平台。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省区位、资源、能源、市场、劳动力等比较优势日益彰显。特别是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以及为我省量身定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使我省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集中叠加期和效应释放期。还有,今天的甘肃人,思富求变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赶超跨越的信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小康建设的氛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浓厚。
天时,地利,政通,人和。这些都是巨大的发展潜力,充分利用好这些前所未有的基础和条件,我省将步入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
(6)什么样的道路,才是通往全面小康的捷径?答案只有一个:坚持科学发展,矢志转型跨越。
这是历史经验的结论。过去5年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办好甘肃的事情,必须解放思想,深化对省情认识,不断完善和创新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这是走向未来的需要。小康路上,甘肃从低水平起步,必须深入学习掌握政策,全面借鉴先进经验,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唯其如此,甘肃的小康建设才能不走弯路、不走回头路,才能不停步、迈大步、抄近路、闯新路。
必须牢记,科学发展观过去是、将来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大的思想武器。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核心问题就是要明确发展取向。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工作总体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和甘肃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特别是“八个发展取向”,不但让我们的前进方向更加明确,也使衡量、判断工作的标准更加明晰。循着这样的思想轨迹,我们一定能开拓出一条内陆边远地区开放开发和艰苦贫困地区后发跨越的新路子。
(7)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既是一个激励斗志的高标准,也是一项真抓实干才能完成的硬任务。
人人都知道,小康社会是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发展经济是实现小康的刚性要求,是第一要务。然而,不容回避的是,甘肃经济总量不大、速度不快、质量不优的矛盾仍然突出。我们必须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在发展中加快转型、在转型中加快发展。要着力把做大经济总量同提高发展质量结合起来,把调整优化存量与引进扩大增量结合起来,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升我省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样不容回避的是,我省发展不足,从根本上说,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差距在“三化”,出路和希望也在“三化”。对甘肃来说,发展提速靠“三化”,优化经济结构靠“三化”,转变发展方式靠“三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要靠“三化”。我们要坚持“三化”同步推进,加快形成“三化”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奋力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特别应当看到,甘肃从来就是扶贫开发最艰苦的战场,贫困问题始终是横亘在小康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就在农村,就在贫困地区。贫困县不脱贫,贫困户不脱贫,全面小康就没有希望。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攻坚,新十年扶贫也在攻坚。我们要举全省之力,以深入实施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载体,打一场扶贫开发的攻坚战和整体战,切实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8)小康社会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更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指标。全面小康,重在“全面”,贵在“全面”,难在“全面”。
从我省小康建设的现状来看,社会领域的指标比较滞后,改善民生的压力、建设文化的压力、保护生态的压力也很大。解决这些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我们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建设小康社会,竭尽全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小康为要,民生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向与根本要求。我们要坚持惠民、利民、富民、安民导向,统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加大民生工程实施力度,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全省人民生活得更加富裕幸福。
我们谋求的全面小康,既是经济的小康,也是文化的小康。而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尤其需要文化的提振、支撑和引领。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提升甘肃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生态环境是一个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我省生态脆弱、环境质量不好,是全国生态建设条件最艰苦、难度最大的战场。我们必须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努力开创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9)正确的路线方针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性的“第一要素”。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关键在党,根本在人。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引领者、组织者和推动者。要坚持把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真正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锻造成小康建设的战斗堡垒和时代先锋。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的大局上来,形成同频共振谋发展、齐心协力奔小康的强大合力。
人民群众永远是我们党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依靠人民群众来推动工作。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和人民至上观点,让人民群众能够在最需要的时候感受到党的温暖、看得见干部的作为,真正让全省人民共享多享发展的成果。
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既是一场整体战、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其时间之紧迫,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不进行超常规的谋划,不采取超常规的举措,绝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在这场超常规的小康征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坚韧智慧、开明开放、求实创新、勇于争先”的新形象。坚持这样的精神,具有这样的气魄,我们就能追赶上全面小康的国家步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看甘肃发展
二、解放思想谋发展
解放思想,从来都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
解放思想,犹如春风化雨,引领我们一次次冲破障碍,一次次取得胜利。改革开放30多年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甘肃在实践中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离不开解放思想。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始终是推动甘肃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之源,始终是引导我们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的先导之策。省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开启的新的发展时期,我们更要以思想的持续解放、观念的持续转变,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3月19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在省市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研究政策经验、谋划推动转型跨越”研讨班上指出:当前,要在全省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热潮。
实践告诉我们,越是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越需要大胆解放思想;把握政策机遇、抢抓历史机遇,反映着担当重任的水平,体现着思想解放的程度。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我省经济社会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特别是去年人均GDP迈过3000美元大关,标志着我省经济已经具备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快速增长的基本条件。从国内外发展的经验看,这个阶段是一个非常关键和特殊的阶段,我们既面临着黄金发展期、难得机遇期和奋力跨越期,也面临着观念转变期、利益调整期和矛盾凸显期。
实践告诉我们,越是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越需要大胆解放思想;越是大胆解放思想,越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大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各种发展机遇和要素用足用活用好了,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我们就能够实现跨越发展、缩小与全国的差距;如果我们因循守旧,不但会错失发展良机,而且这个特定发展阶段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会进一步凸显,难以如期实现全面小康这一历史重任。
这些年,国家对西部、对甘肃非常关怀,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扶持政策。可以说,甘肃已经从过去的“盼政策、要政策”,迎来了当前的“有政策、多政策”,步入了大有可为的机遇叠加期,步入了大势所趋的黄金发展期。处在这样的机遇叠加期,我们要倍加珍惜,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落实,让政策变成实实在在的项目和举措。
把握政策机遇、抢抓历史机遇,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态度,凝聚着心血和责任,反映着担当重任的水平,体现着思想解放的程度。
只有大胆解放思想,才能不断推进开发开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开发开放,才能为我们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甘肃在改革和发展中取得的每一项重大成就,都是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结果。历史经验昭示我们,时代步伐永不停顿,社会实践永无止境,解放思想必须一以贯之。只有在解放思想上不断超越自我,我们的发展才会打开全新的局面。每一次解放思想,都伴随着生产力的大解放;每一次解放思想,都会产生历史的闪光点。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随后,我省接连开了两个座谈会。全国省一级真理标准座谈会,甘肃开得最早,甘肃省委的态度,也是最鲜明的。
1979年,宕昌县哈达铺公社党委在全省第一个公开实行包产到户。几乎同时,会宁县青江驿公社青江驿大队搞起了大包干。紧接着,甘肃省委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全国最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份之一。
1994年,张掖市有年金龙集团公司董事长宋有年第三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终获通过。“老板入党”,是我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一次重大突破。
„„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使我们的事业之树常青;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开发开放,才能为我们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新时期新阶段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开发开放。在这样一个时期,更需要大胆解放思想的开拓精神。
应当看到,甘肃目前开发开放的活力还不够。事实证明,开发开放是欠发达的甘肃实现跨越发展的最大希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甘肃对开发开放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坚持高起点的大开发,是对现有资源的节约利用、高效利用和创新利用,是对我省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有效使用。坚持全方位的大开放,是对周边省份和国内外的开放,是思想观念解放、体制机制转变、发展环境优化基础上的大开放。无论是大开发,还是大开放,归根结底是思想上的大解放、观念上的大转变。“文章看器宇,事业见精神。”开发开放是探索,是创新,是敢为人先。没有一点“闯”的劲头,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新路。要坚持用创新的思维谋划发展,用开放的方法推动工作,打破安于现状、亦步亦趋的惯性和惰性,增强敢闯敢试、敢走新路的胆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树立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市场观点,认真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省内外的好经验好做法,才能不断拓宽发展的思路,创新发展的理念,拓展开发开放的空间。
转变作风,就是转变思想观念,拓宽发展思路;在非常关键和特殊的发展阶段,更需要开拓进取的干部,更需要求真务实的作风。
作风,是思想政治素养的外在表现。在转型跨越的关键和特殊阶段,更需要开拓进取的干部,更需要求真务实的作风。要把转型跨越、富民兴陇的伟大工程落到实处,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文件上,要见行动、见实效。
转变作风,就是转变思想观念,就是拓宽发展思路。这些年来,甘肃经济社会之所以取得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在不断地向好的方向转化——
2010年,省直机关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不仅提升了省直机关自身作风建设,而且向全省各级机关部门树立了勤政、为民、务实、清廉的好榜样。
2010年4月底,我省全面启动创先争优活动。全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深入一线、深入群众,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破解发展难题,帮扶效果显著。
2012年2月20日,全省40余万名干部联系40余万户特困户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全面启动——这是一次解放思想、转变作风、锻炼干部的重大举措。
3月19日,省市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研究政策经验、谋划推动转型跨越”研讨班开班,这是一次思想解放、提升开发开放能力,改进作风、推动工作落实的创新之举。
„„
我省是一个欠发达和内陆边远地区,长期以来,广大干部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团结和带领全省各族人民艰苦创业,尤其是“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是我们不断进取奋斗的强大动力和宝贵财富。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在思想解放不够,工作落实不力。一些干部工作责任心不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既不认真学习政策,也不用心落实政策;一些干部工作态度不端正,部门本位主义和个人利益至上;一些干部工作落实能力不足,理解机械化,缺乏创造性,落实不得力。这些现象反映的是干部的能力和作风,影响的是甘肃的良好形象和发展大局。
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发展潮流浩浩荡荡。我们要冲破那些阻碍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涤荡一切腐朽陈旧的“暮气”和“惰气”,打开思想的天窗,让新鲜的空气和阳光进来,把全部精力凝聚到开发开放、转型转移、创新创业、民族民生、安全安定的发展大局上来。
甘肃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让我们高擎解放思想的大旗,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会议精神,一起描绘甘肃科学发展、转型跨越的宏伟蓝图,共创幸福美好的新未来!
三、转型跨越求突破
转型跨越,是解决诸多矛盾问题的根本举措,是加快甘肃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未来5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也是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面临的最大矛盾是发展不足,最大机遇是政策叠加,最大希望是开放开发,最大责任是富民安民。在这个新的起点上,省委高瞻远瞩,面向未来,作出了转型跨越发展的重大决策,旨在努力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转型跨越,就是针对甘肃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和体制机制性矛盾,坚持把推进改革开放与增强发展动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新路;就是立足基础条件和发展相对滞后的基本省情,谋划超常规的思路,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实现超常规的发展。
转型,就是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机制来推动发展。跨越,主要是讲速度、讲推动力。转型跨越,就是要在转型中跨越,在跨越中转型,在转型跨越中发展,从而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开启的新的历史时期抢占发展制高点。
唯有转型,我们才能迎头赶上;唯有跨越,我们才能奋起直追。甘肃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就必须赶超发展,必须跨越发展
经过多年来全省上下的共同奋斗,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各种原因,我省是欠发达省份的省情还没有根本改变,与全国和兄弟省市发展差距的拉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全国倒数第一,人均GDP全国倒数第三,全面小康进程全国倒数第五。
以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论,2010年我省是62.7%,比全国低17.4个百分点,比西部平均水平低8.7个百分点。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每年平均增速必须达到3.4%,而前10年我们只有1.73%,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以扶贫开发论,按照国家新标准测算,我省贫困人口预计达到1300多万,占全省农村人口的80%,不仅贫困面广,而且贫困程度深,与全国同步脱贫面临巨大压力。
以“挑大梁”的工业来论,我省主要工业大都是依托资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结构单一,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性强,节能减排的压力大、任务重。
那么,如何摆脱困境?如何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关键在于转型跨越。唯有转型,我们才能迎头赶上;唯有跨越,我们才能奋起直追。我们如果不谋划超常规的思路、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实现超常规的发展,要实现赶超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甘肃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就必须在转型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步伐,把转型和跨越有机统一起来,形成新的发展优势,真正实现富民兴陇。
必须清楚,提出转型跨越发展重大决策,是基于对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未来5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也是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我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指示和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努力推动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加快发展、缩小差距的战略机遇期,转型跨越发展意义深远。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欠发达就意味着有后发优势;我省有六大后发优势,就意味着具有巨大的赶超潜力、广阔的发展空间、强劲的内生动力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逐步形成了“六大后发优势”——叠加的政策优势、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齐全的产业优势、厚重的人文优势、重商的环境优势。后发优势是竞争力,是生产力,是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支撑。
那么,如何激活这些后发优势?甘肃转型跨越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
成功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突破的样本。
因为有了突破,中国首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在酒泉建成投运。由此,我国风电产业进入了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因为有了突破,《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获通过,这是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全国第一个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由此,开启了我省科学发展的新时代。因为有了突破,兰州新区被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确定为重点新区之一。由此,兰州新区成为全省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跨越之路,突破者王。唯有大突破,才有大转型,才有大跨越:
在加快开发开放上实现大突破,紧紧依靠外力拉动助推转型跨越。开展大招商、招大商,积极承接国外和东部产业转移,努力打造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大通道。
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实现大突破,紧紧依靠产业带动支撑转型跨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倾力打造富民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在实施区域战略上实现大突破,紧紧依靠多极联动推进转型跨越。培育打造兰白核心经济区增长极,培育打造“西翼”、“东翼”经济增长极,使之同频共振、合力推进。
为确保转型跨越,还须从体制机制、科技、人才、作风4个方面进行制度保障。唯有此,转型跨越才能成功推进,转型跨越才能顺利实现。
天时、地利、人和,大环境、小环境,都为跨越发展做好了准备,跨越发展的各项条件已经成熟。可以说,现在,我们有能力、有机会开启一次跨越的崭新之旅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甘肃已经来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跨越发展的战略准备和物质储备日渐成熟,跨越发展的各项条件已经具备。
——发展基础有力夯实,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基础条件日臻完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新兴产业异军突起。
——发展机遇叠加向好,发展优势明显突出,发展思路日趋科学,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同时,“十一五”完美收官,“十二五”顺利开局,为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生产总值和投资规模来看,5年来,我省连续跨越3个千亿元台阶,由2006年的2277.35亿元和1024.87亿元,分别增加到2011年的5020亿元和4547.66亿元,分别翻了一番和两番。
从财政来看,5年来,财政总收入增长2.17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19倍。
从农业来看,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去年,粮食产量突破1000万吨关口,达到1014.6万吨,再创历史新高,连续8年实现粮食丰收。
从工业来看,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去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2%,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0位,是2006年以来增速在全国位次最靠前的一年。
从消费来看,“消费马车”拉动作用凸显,去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8.31亿元,是1996年以来仅次于2008年的第二高增速。
国内贸易、对外经济、金融、文化、卫生、体育等,都实现了长足发展。
量的积累,已经为质的飞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再把眼光转向全国,各地发展百舸争流,各省跨越千帆竞发。形势逼人,时不我待。唯有树转型跨越之雄心、干转型跨越之大事。我们方能迎头赶上,书写甘肃传奇。
天时、地利、人和,大环境、小环境,方方面面,都为跨越发展做好了各项准备,形势对我们非常有利。可以说,现在,我们有能力、有机会开启一次跨越的崭新之旅。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坚信,只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攻坚克难、开拓进取,认真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甘肃定有崛起之日,必有腾飞之时。
四、富民兴陇展宏图
富民兴陇,是发展的出发点,是工作的落脚点。
在2011年底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指出,发展一方经济归根到底是要造福一方百姓,让老百姓尽可能地实现更高水平的共享和多享。省委、省政府把实施民生工程作为常态工作来抓,每年梳理若干项群众最需要、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实事作为民生工程建设的内容,投入财力物力,集中力量攻坚,为群众排忧解难。“民富国强,众安道泰”。富民和兴陇相辅相成、相互统一。没有兴陇,富民将失去根基;没有富民,兴陇将失去意义。兴陇更要富民,同样,富民也能推动兴陇。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开启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将富民与兴陇同步推进,努力实现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宏伟目标。
长期以来,我省民生事业历史欠账多,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愿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解决好民生问题,我们责无旁贷
改善民生,枝叶关情。解决好民生问题,群众热切期盼,我们责无旁贷。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也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我们虽然穷,但在民生事业建设方面却舍得投入,舍得花钱。以去年为例: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933.62亿元,财政支出1790.25亿元,增幅分别达到25.28%和21.9%,收入与支出同步增长。而在财政支出部分,各级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就占到78.4%之多。
去年,我省十大惠民工程惠及一大批城乡群众,10项27件实事全部兑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都在13%以上。
近年来,一系列惠民生的政策措施陆续推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幸福指数稳步攀升。然而,长期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民生事业历史欠账仍然很多,特别是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愿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就对我们的民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民生事业的量和质的提升上实现新的突破。
改善民生,提高收入,既要靠发展,也要靠改革。
发展,就是要把经济总量这个蛋糕做大,特别要大力发展富民产业,让产业发展有利于就业、有利于增收;
改革,就是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实现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有效的保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和包容性增长。
发展富民产业是破解我省城乡居民收入低、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根本路径;资源是推动富民兴陇最基础、最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是我省在新一轮区域发展格局中最具特色、最具比较优势的法宝
当前,我们的最大责任是富民安民,只有让老百姓逐步富裕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安居乐业。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富民安民?富民兴陇的突破口在哪里?
发展富民产业是破解我省城乡居民收入低、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根本路径。必须把产业选择、项目建设和资源利用同富民惠民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共同促活,着力拓宽富民产业发展的渠道空间;坚持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共同打造,着力提升富民产业发展的层次水平;坚持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技术帮扶共同推进,着力营造富民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让富民产业铺天盖地,使强省与富民同步推进。
应当看到,甘肃最大的优势就是资源丰富,经济林果、中药材、畜牧业等都有一定的基础,应考虑如何把各地的优势用好,通过招商引资和资金扶持,尽快把规模做大,打出品牌,抢占市场。这些产业做好了,老百姓就能够更多地从种植和养殖环节中获得经济效益。同时,应在加大劳务培训、就地转化劳力、开展劳务输出方面,进一步加强引导,这是促进农民增收最快、最现实的渠道。此外,应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尽快取消不合理的企业负担,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努力实现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同步优化、兴陇与富民同步推进。
应当看到,我们还有很多资源“宝贝”,这是我们赖以发展的“家底”。我省是中国的有色金属之乡,目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60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有10种居全国第1位。这些年,我们在资源开发利用上做了很多文章,取得了很大成效。可以说,资源是推动富民兴陇最基础、最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是我省在新一轮区域发展格局中最具特色、最具比较优势的法宝。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资源利用的作用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甘肃跨越发展的水平。
但应当看到,我省资源利用比较粗放,没有做到“吃干榨尽”;配套产业发展不够快,产业链条比较短,后续产业和相关产业没有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目前,资源已经开发的程度同对我省财税的贡献和群众收入的提高不成比例,我省已开发资源效益的“转出效应”和“闲置现象”十分突出。今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突出富民兴陇这个导向,做到资源开发市场化、资源应用产业化、资源效益最大化、资源利用永续化。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富民兴陇的具体实践,事关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事关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
我省人均纯收入、人均GDP、小康进程,全国排名靠后,使建设全面小康的担子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甘肃人的肩上。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刻,省委决定开展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以此作为甘肃实现超常规发展、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目标的一种办法,一种载体。
今年2月20日,以全省58个贫困县、8790个贫困村为重点,由40余万名干部联系40余万特困户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全面启动。从此,40余万名干部纷纷走出机关,来到贫困乡村,牵手特困户,嘘寒问暖,了解实情,共谋发展大计„„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甘肃工作重要指示精神,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立足推动转型跨越新实践,着眼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新要求,作出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是一次解放思想、转变作风、锻炼干部的创新之举,是一项固本强基、促进发展、造福群众的务实之策。开展这项行动,符合中央的要求、发展的需要、人民的愿望。
这项行动实施以来,各级领导带头深入联系村和联系户,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这一行动顺利开展做出了表率。各地各部门行动迅速、措施有力,从各自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优化整合各种资源,探索创新,将这一行动与本职工作两手抓、两促进,努力找到切入点。群众反映说:“这真是旱地里下了一场及时雨啊,干部们有思想、见识广、水平高,有了他们的热心帮助,我们肯定能早一天过上好日子!”“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富民兴陇的具体实践,事关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事关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事关富民兴陇的未来。
目前,这项行动整体上已由全面推开转入纵深推进新阶段。只要我们在不断深化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在具体帮扶中进一步突出实效,在推动工作中进一步创新方式,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定能实现富民、兴陇,实现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目标
五、绿色发展谱新篇
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是一项重大使命,是时代所需、民心所向、使命所系!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顺应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望和使命的重托,为甘肃的未来描绘出了新的篇章。
幸福美好的感受来自于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还来自于生态绿色持续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取向,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结合我省实际必须要迈出的重要一步。迈出这一步,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都将会来得更加实在。坚持绿色发展取向,将生态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奋斗目标增添了鲜明特色
生态环境是一个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一个地方民生关切的重要方面。国务院批复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都开宗明义地明确了甘肃在国家经济社会中重要生态屏障、经济通道和战略走廊的定位。
就生态地位和作用来说,我省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就生态现状来讲,我省生态脆弱、环境质量较差。究其原因有三:即自然的演变、发展中的问题、人为的因素。
关于生态的一个振聋发聩的声音,是在去年底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上发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指出,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谋划在全省范围建立国家级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示范区,力争早日上升为国家战略。
生态的“国家战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是国家支持我省的五大战略之一,对于甘肃来说定位准确,众所期盼。
现在,甘南的生态保护和治理问题已引起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并已批示国家有关部门研究。这对我省挖掘生态经济、争取国家更大政策支持,是一个非常难得的重大契机。
将甘肃生态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重大决断,无疑吹响了我省向“生态绿色持续发展”进军的号角。接下来,在明确了生态在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后,就要紧扣国家的大战略,立足自身生态的脆弱性,采取有效的大举措,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
推进绿色发展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基于甘肃的基本省情,推进绿色发展就成了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坚持绿色发展取向,被郑重地写入了王三运同志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报告中。
绿色发展取向,直指把加快发展同高效利用资源能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广节约型生产方式、低碳型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我省是中国的有色金属之乡,目前已探明的有60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位,有10种矿产居全国第1位。但资源富有并不代表着富足、富裕。甘肃要发展,就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甘肃要可持续发展,就要让发展更经济地循环起来。
甘肃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由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资源利用的作用和效果来决定。但我省已开发资源效益的“转出效应”和“闲置现象”却十分突出。
正如王三运在不久前召开的省市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研究政策经验、谋划推动转型跨越”研讨班上指出的,虽然在资源开发利用上我省也做了很多文章,但我省的资源利用方式比较粗放,没有做到吃干榨尽;配套产业发展不够快,产业链条比较短,后续产业和相关产业没有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目前,资源已经开发的程度同对我省财税的贡献和群众收入的提高远不成正比。
今后,以绿色发展为取向,必须珍惜和用好宝贵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做到资源开发市场化、资源应用产业化、资源效益最大化、资源利用永续化;资源的利用要着眼产业链的延长和拉伸,做到集约高效。
尊重自然、善待环境,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保护好生态环境,既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需要,也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推进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正如王三运同志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把“两型”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对于我省而言,由于有打造生态安全屏障的国家战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就成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并要在植树造林、水源保护、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等方面突出整体战的功效,全力打造生态建设、保护与补偿试验区,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努力把我省建成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应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这其中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应是题中应有之义。报告指出,按照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的要求,认真实施《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建立和完善法规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7大循环经济基地,培育1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加快形成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产业体系。以试点示范城市、企业和园区为重点,突破一批新技术、新工艺,培育打造一批龙头企业,推动循环经济大规模、多层次、高水平发展。
报告还对着力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和综合利用水平进行了阐述,指出要坚持资源开发市场化、资源应用产业化、资源效益最大化、资源利用持续化,摒弃粗放外延扩张,强化集约内涵挖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深入推进找矿突破行动,积极推进开采、加工一体化,促进资源整装勘查、规模开发、综合利用,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和就地转化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加强水资源管理,深化水权制度改革,坚持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生活节水并举,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最终是生存的需要。还百姓一方碧水蓝天,留子孙一片青山沃土。在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提高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加大兰州等重点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力度等工作的同时,要积极倡导节约、健康、文明、科学的绿色生活方式,形成尊重自然、善待环境的社会风尚。
生态绿色持续发展,关乎发展的取向,关乎发展的质量,关乎发展的水平,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
春潮犹劲,夏花盛开,新风扑面,祥瑞盈怀。沐浴着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惠风,一个幸福美好的新甘肃,正向我们走来。
第四篇:中国共产党西平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闭幕词
中国共产党西平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闭幕词
1(2011年6月 24日)
王新强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西平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全体代表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大会的各项议程,即将胜利闭幕了。
一次党代会,一个里程碑。这次党代会,作为我县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将载入西平发展的史册。大会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审议通过了中共西平县第十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并作出了相应的决议;经过充分酝酿和民主选举,产生了中共西平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和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大会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地回顾和总结了我县五年来的工作,认真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机遇,确定了今后五年全县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主要措施,为今后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会期间,全体代表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党章赋予的权利和义务,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对县委五年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本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今后五年的工作重点,1群策群力,谏言献策,表示了高度的赞同和拥护,对西平的明天充满了信心。在此,我代表大会主席团,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因为工作需要,几位上届的常委调任或离任,对于他们多年来的辛勤工作和为西平各项事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我们表示衷心地感谢,并以大会的名义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次大会开得很成功,是一次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大会,是一次求真务实、凝聚人心的大会,是一次发扬民主、团结奋进的大会。大会的圆满成功,必将对我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的目标要有新的风貌,新的征程要有新的作为。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县向新目标迈进的起步之年。我们必须鼓足干劲,突出重点,继续全力抓好项目建设、工业发展、“三农”工作、城镇建设、商贸流通、民生保障等项重点工作,加快“两大”转变,推进“三化”进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今后五年,将是我们经受新的考验,夺取新的胜利的五年;将是我们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五年。要确保今年工作落到实处,确保今后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贵在合力攻坚,重在抓好落实。全县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把抓落实体现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体现在创新思路、开
拓进取上,体现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上。要带着对人民的炽热感情、对历史的崇高责任、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与时俱进谋发展,奋发有为干工作,锲而不舍抓落实,不断开创西平改革发展的新局面。要在全县上下进一步营造干事、创业、为民的浓厚氛围,让实干精神在党员队伍中、干部队伍中蔚然成风。
这次党代会确定了今后五年全县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主要措施,集中精力贯彻好大会精神,是我县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大会结束后,全县各级党组织要立即广泛开展传达学习贯彻落实活动,以十一次党代表大会的精神统一认识,鼓舞斗志,调动和激发全县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意气风发,信心百倍地投身于经济社会建设。各单位、各部门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制定出贯彻落实大会精神的具体措施和步骤,通过贯彻大会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开创全县各项工作的新局面,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谱写西平发展的崭新篇章。
各位代表、同志们,加快西平发展,致力强县富民,是全县人民的殷切期望和迫切要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在上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同心同德,开拓前进,为实现本次党代会提出的宏伟目标,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的新西平而努力奋斗!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 4月16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贵阳隆重开幕。陈敏尔代表中共贵州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的报告。
陈敏尔同志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我省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记嘱托、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大会会场庄严、热烈,鲜艳的红旗簇拥着金色的党徽。主席台正上方悬挂着“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会标。会场悬挂着“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的标语。
大会由孙志刚同志主持。孙志刚宣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应到代表和特邀代表共733人,实到725人,符合规定人数。孙志
— 1 — 刚代表大会主席团,向应邀参加大会的老领导、党外朋友和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表示热烈欢迎。
在主席台前排就座的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委员有:陈敏尔、孙志刚、王富玉、谌贻琴、刘晓凯、孙永春、秦如培、陈刚、慕德贵、夏红民、王盛槐、王晓光、李邑飞、李再勇。大会主席团其他成员在主席台就座。
根据中央有关规定,大会主席团邀请了龙志毅、王思齐、王正福3位同志作为特邀代表出席这次代表大会,与大会代表享有同等权利。
党中央对此次大会的召开十分关心,特派中央组织部和中央纪委有关同志亲临大会。
上午9时,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幕。
在热烈的掌声中,陈敏尔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共分4个部分: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二、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三、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任务;
四、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陈敏尔在报告中从7个方面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他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贵州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一是深学笃用系列重要讲话,“四个意识”明显增强。用思想理论上的清醒保障了政治上的坚定,贵州各族人民正 — 2 — 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二是奋力冲出“经济洼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发展实现了在西部地区赶超进位的历史性跨越,全省人民加快发展的信心更强、底气更足。三是全力总攻“绝对贫困”,人民福祉不断改善。发展成果普惠于民,贵州人民为家乡的发展变化倍感振奋、倍加自豪。四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空前释放。开放创新的贵州已经成为一片充满生机的热土,正昂首阔步走向世界。五是深入推进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在成为多彩贵州的主旋律。六是积极构筑“精神高地”,文化自信极大提振。各族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充分释放,贵州人民充满了自信、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干劲。七是着力净化政治生态,党的建设切实加强。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增强,团结和谐、风清气正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
陈敏尔指出,过去五年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已经载入了贵州史册,融入到贵州大地,铭刻在贵州人民心中。取得这样的成绩,最根本的是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得益于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得益于总书记对贵州的关怀厚爱。五年的日日夜夜,全省各族干部群众认准了路在干、铆足了劲在拼,经受了各种严峻考验,办成了一批大事新事。五年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事在人为。贵州人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摆脱无奈的困境、撕掉贫困的标签、贴上靓丽的
— 3 — 名片。只要我们继续艰苦奋斗、团结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新的长征路上再创佳绩、再铸辉煌。
陈敏尔指出,五年砥砺奋进,积累的发展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对标看齐,才能明确方向;接力奋斗,才能继往开来;干在实处,才能后发赶超;力推创新,才能走出新路;厚植民心,才能凝聚力量;从严治党,才能强身壮骨。这些经验启示,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丰富发展。
陈敏尔指出,面向未来,我省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处于摆脱贫困的攻坚期、改革开放的窗口期、同步小康的关键期。综观形势,我省既面临“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叠加的历史性机遇,又面临中央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支持我省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政策性机遇,所有这些将更好汇聚起贵州在未来征程中赶超跨越的强大势能。在看到机遇的同时,要清醒看到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坚定信心、保持清醒、力推创新,用心用情用力把贵州的事情办得更好。
陈敏尔强调,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4 — 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力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牢记嘱托、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陈敏尔指出,今后五年,我省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到2020年必须实现的首要目标。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扎实推进“五个一批”工程,确保到2020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稳定实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决不让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省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在赶中加速,在转中跨越,在改中突破,实现经济发展新跨越、民生改善新跨越、体制改革新跨越、生态文明建设新跨越、社会治理新跨越。在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基础上,我们将与全国一道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多彩
— 5 — 贵州新未来。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最根本的目标是,实现总书记对贵州提出的“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要求。百姓富核心指向是追求物质富、精神富,让老百姓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卫生与健康服务、更丰富的文化生活,让全省人民拥有更多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生态美核心指向是彰显自然美、人文美,让贵州山水“颜值”更高,让贵州大地“气质”更佳,让自然与人文美美与共,让多彩贵州更加珍贵。
陈敏尔强调,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必须把握以下总体要求。一是更加坚定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二是更加自觉地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这是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殷切嘱托。三是更加扎实地推进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这是我省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四是更加有效地实施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产业拉动。这是今后五年我省发展的重大引擎。五是更加全面地营造良好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和政治生态。这是实现贵州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陈敏尔说,奋斗目标的实现,是靠干出来的。今后五年,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实际,把握关键,狠抓落实,把全省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一要坚决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 — 6 — 社会发展全局,精准推进产业扶贫,狠抓易地扶贫搬迁,强化扶贫政策保障,务求脱贫攻坚实效,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确保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二要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高标准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三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坚持走差异化创新路子,不断激发内生源动力、引入外部生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四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富省、绿色惠民,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全力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长城。五要千方百计增进民生福祉。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之以恒实施民生工程、办好民生实事,促进就业创业增收,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安定环境。六要全面提升文化自信。不断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弘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着力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七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推进法治贵州建设,凝聚共同奋斗力量。
陈敏尔指出,办好贵州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深入贯彻中央部署,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从严从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 7 — 做到管党有方、治党有力、建党有效。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时时事事处处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不懈抓好思想理论武装。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突出政治领导,实施分类指导,强化有效督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不断凝聚推进各项工作的强大合力。要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使每个党组织都成为激浊扬清的战斗堡垒,使每个党员都成为扶正祛邪的时代先锋。要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把好干部选出来、用出来、管出来、带出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多彩贵州成为优秀人才的向往之地、集聚之地、创业之地。要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更加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巩固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加强党的群众工作,严格党内监督。要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统筹抓好发展第一要务和党建第一责任,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陈敏尔号召,伟大时代召唤着我们,伟大事业激励着我们。在贵州这片充满红色基因的土地上,闪耀着共产党人的光荣与梦想。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撸起袖子加油干、迈开步子加快赶,走好新的长征路,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奋 — 8 — 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在陈敏尔作报告的过程中,全场多次响起热烈的掌声。会议邀请了不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的十一届省委委员、候补委员和十一届省纪委委员,不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的十二届省委委员、候补委员和十二届省纪委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不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的省军区、省直正厅级单位、省政府驻外办事处、本科高等院校、省委管理正职企业和部分中央在黔单位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省管企业改制后由其他企业控股、国有资本占有一定比例的单位党组织负责同志,外省在黔金融机构党组织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会议还邀请了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主要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代表作为特邀来宾参加大会开幕式。
【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4月20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贵阳胜利闭幕,大会选举产生了贵州省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在贵州参选的中央提名的代表候选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以全票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20日上午,大会举行正式选举。全体代表怀着对总书记的崇高敬意和赤胆忠诚,用一颗真诚感恩的心,投下了神圣的一票、忠诚的一票、圆满的一票。当大会宣布习近平同志在选
— 9 — 举中以全票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时,全场爆发出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总书记在贵州参选,这是全省广大党员的无比光荣,是对贵州各级党组织的极大信任,是对贵州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是对贵州脱贫攻坚的巨大激励。总书记全票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是730多名省党代会代表的共同意愿,是全省170多万名党员的共同心声,充分体现了4000多万贵州各族干部群众对总书记的衷心爱戴,体现了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衷心拥护,体现了我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贵州省第十一届委员会报告和中共贵州省第十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二届委员会、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二届纪律检查委员会。
陈敏尔主持闭幕式并发表讲话。
在主席台前排就座的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委员有:陈敏尔、孙志刚、王富玉、谌贻琴、刘晓凯、孙永春、秦如培、陈刚、慕德贵、夏红民、王盛槐、王晓光、李邑飞、李再勇。大会主席团其他成员和特邀代表在主席台就座。
中央组织部和中央纪委有关同志到会指导。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关于中共贵州省第十一届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充分肯定了中共贵州省第 — 10 — 十一届委员会的工作,高度评价了陈敏尔同志代表中共贵州省第十一届委员会所作的《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的报告。大会认为,报告对过去五年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对未来五年贵州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对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出明确要求,通篇贯穿了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通篇贯彻了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通篇体现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指导和推动贵州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的纲领性文件。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关于中共贵州省第十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充分肯定省第十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要求全省各级纪律检查机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笃定笃行严明政治纪律,从严从实强化党内监督,抓常抓长深化作风建设,精准精细实践“四种形态”,聚焦聚力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善做善成深化标本兼治,严抓严管加强自身建设,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综合施策,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提供坚强纪律保证。
大会各项议程完成后,陈敏尔作了讲话。他指出,这次大会
— 11 — 开得很成功,圆满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政治任务,全面描绘了宏伟蓝图,选举产生了领导班子,充分展示了良好会风,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一次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大会,是一次发扬民主、凝聚共识的大会,是一次纪律严明、风清气正的大会,必将对推动贵州改革发展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这次大会为标志,贵州各项事业发展掀开了崭新一页。现在,战略部署已定,目标任务已明,剩下就是一件事:干。我们要朝着大会确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撸起袖子加油干,迈开步子加快赶,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陈敏尔强调,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更加坚定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时事事处处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深学笃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更好地在贵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必须奋发有为促发展。要大力弘扬黄大发同志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奋斗、不懈奋斗,紧紧咬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统筹实施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产业拉动,坚定不移走百姓富、生态美两者有机统一的新路。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必须全力以赴抓落实。要以“功成不必 — 12 — 在我”“功夫必须在我”的境界,对照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深入研究细化,完善路径举措,拿出实招硬举,敢于担当担责,善于克难攻坚,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必须同心同德聚合力。全省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代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研究制定学习贯彻方案,全面准确领会大会精神,把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大会决策部署上来,形成同心同向、团结干事的强大合力。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履行领导责任又要落实示范责任,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作出表率。各位代表要带头学习宣传好、贯彻落实好大会精神,把大会描绘的美好蓝图一笔一笔镌刻在贵州大地上。
陈敏尔最后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振奋精神、砥砺前行,为实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大会在雄壮的《国际歌》声中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