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报告提纲
社会实践调查的方案设计
选题: 关于大学生道德现状的调查分析
时间:2011年3月至5月
地点:贵州大学南校区
社会意义: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大学生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在大学里,又接受了更高等的教育。关于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大家可能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很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也生活在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在一切物质在向好的方面发展时,大学生的道德却在这时候出现了问题。现在讲究的是一个和谐社会,道德的问题和以前比起来就会被放大。关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值得我们去调查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大学生的道德出现了问题。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又该怎样做。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内容设计:(1)发放调查问卷;
(2)统计调查结果;
(3)分析问题所在;
(4)总结。
调查报告结构:①调查意义,内容,结果;
②存在问题的分析;
③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
调查小组成员(共二人):张元俊(组长)电话:***李宇(组员)电话:***
2011-3-22.
第二篇:开题报告提纲
篇一:开题报告提纲标准格式
课题题目(小二宋体加粗)学 生:(五号宋体)指导教师:(五号宋体)(三峡大学 科技学院)(五号宋体)
一.课题来源(三号黑体)课题来源可从以下三方面写:
1、从课题的背景:如选自某设计工程。
2、课题实际意义:如某课题的研究的实际意义。
3、创新性:如有实际的经济和实用价值。100至200字左右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三号黑体)1.背景: 2.目的: 3.意义:
三.阅读的资料以及文献
1、阅读文献
15篇以上,要求有资料出处、作者、出版社、发表时间。
2、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途径
1、主要设计内容
2、设计过程(基本思路)
五、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参照任务书写
六、最终目标及完成时间
写最终完成的时间和要提交的成果
七、现有条件及必要措施
资料准备情况、课题主要内容了解情况、难点重点及基本设计思路等。
八、协助单位及鸣谢篇二: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七、教研室可行性论证结论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题目:现代语境下自觉消解类人学本质的第一人――论施蒂纳哲学及其重要价值
研究目的及意义: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人物和逻辑终结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费尔巴哈甚至是启蒙思想以来的古典人本主义逻辑,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现代性的语境中第一个自觉地消解形而上学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传统的思想史教学中,施蒂纳被贬为一个小丑式的浅薄理论家,虽然国内目前有个别学者深刻地认识到了施蒂纳的重要意义并作了简要的分析,但这种不受理论界重视的情况仍未完全改变。我的研究试图对施蒂纳的代表作的理论特色及其思想对费尔巴哈、马克思等当时各种哲学的巨大影响进行阐述分析以及对其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当代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进行浅要发掘。
研究计划:立足现有资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纳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内容与理论逻辑,同时参照早年和现有学者对施蒂纳的研究成果(如张一兵《回到马克思》中对施蒂纳的研究),然后进一步寻找分析施蒂纳反对形而上类本质思想的当世影响,以及他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及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章节目录
一.施蒂纳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绍
(1)施蒂纳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2)施蒂纳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3)施蒂纳的理论观点及对其分析。二. 论施蒂纳的当世影响与冲击
(1)施蒂纳思想对当时各种哲学(重点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2)施蒂纳对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响。
三.施蒂纳思想的后世意义:分析施蒂纳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后现代思想的相似性。
1. 施蒂纳与克尔凯郭尔2. 施蒂纳与尼采 3. 施蒂纳与阿多诺 4. 施蒂纳与后现代思想 四.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务馆89年版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孙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大出版社2004年版 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三联书店2001年版。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馆1982年版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商务馆1992年版 尼采《权力意志》商务馆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馆2000年版
赵敦华《西方现代哲学新编》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谭培文《唯物主义如何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哲学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 总第39期 崔子修《利 己 主 义 与 自 我 实 现——— 马克思与恩格斯对施蒂纳利己主义批判的一个视角》,《探索与争鸣》
一、论文题目:中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探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止2001年底,我国上市公司已达到1174家,总股本超过5050亿,其中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328亿,市价总值高达5.55万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8%,约有股民6800万人,约占城镇人口的40%,资本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据统计,截止2001年底,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10547亿元,实现利润1519亿元,分别占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32%和63%,国有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各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在国有资产质量上,上市公司已成为优良资产的富区,同时上市公司也成为中国人投资的主要领域。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不仅会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而且会显示出更重要的作用。但也不 可否认,在我国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下滑,竞争力下降,据资料反映,2001年我国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369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0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53%,比上年同期下降22.55%,有151家公司亏损,亏损面为12.67%,较上年又进一步扩大;二是部分上市公司内部违规现象严重,据了解,2001年有100家上市公司因各种违规问题而受到证监委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查处;一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虚增业绩,大肆“圈钱”,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三是二级市场投机行为盛行,一些机构操纵股价,牟取高利,严重地扰乱了市场秩序。为了解国上市公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有效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和社会的监督职能,加快建立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机制,全面净化证券市场的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建立上市公司的效绩评价体系。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对我国国有企业制定了效绩评价制度,并正在逐步推开,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还没有建立这项制度,所以本文的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三.本文研究的内容
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探讨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建立。
第一部分主要从六个方面阐述建立我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意义,这六个方面是:
(一)有利于国家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二)有利于推动上市公司建立科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三)有助于对上市公司经营者业绩的全面考核。
(四)有利于引导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
(五)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的形象意识。
(六)有助于投资者的理性投资。
第二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建立我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可行性。这三个方面是;
(一)国有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上市公司开展效绩评价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我国上市公司现有的基础比较好,更适合效绩评价工作的开展。
(三)政府有关部门、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比较支持上市公司开展效绩评价工作。
通过上述两个部分的分析论证,说明我国建立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部分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提出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设计方案。设想从五个方面构建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框架。这五个方面是:
(一)全面阐述和分析效绩评价体系六个基本要素的内容、作用。
(二)重点研究效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效绩评价的核心,初步思路是参照国有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指标体系,结合上市公司现状和特征,设计上市公司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数配置。
(三)确定评价标准采用行业标准和评议参考标准。
(四)制度评价方法。评价方法考虑采用工效系数法和综合判断法。
(五)提出组织实施的方法。建议在起步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第四部分是实例分析。运用本文设计的效绩评价体系对某一家上市公司2001效绩进行评价。
四、本文研究的结果。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是旨在引起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建立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二是为有关部门研究和制定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三是从理论和实践老感两个方面提高本人的专业知识水平。
开题报告的格式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第3部分第2)项“格式”的规定。开 题 报 告
学 生: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论文综述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国内研究的综述
4、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前言、一、1、2、3、·
二、1、2、3、··
三、1、2、3、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篇三: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包括提纲)写法以及范例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意义
论文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开题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又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真实性,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其中真实性体现在研究计划上。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要准确、规范、简炼。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最好引用成熟的理论术语来构造题目,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
简练就是课题简短精练,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
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及写作技巧
1.论文开题报告格式论文开题报告的一般内容包括:
(1)课题来源、开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文献综述,着重阐述该研究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发展方向、研究方法、应用领域,同时介绍查阅文献的范围以及查阅方式、手段。(3)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4)研究计划。包括学术构思、研究方法(包括拟采用的实验手段)、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包括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课题工作量和经费)、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5)主要参考文献,列出所查阅参考的文献。(6)研究工作进度计划。2.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1)选题合适是前提
一个清晰的选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因此选题应本着以下原则:
* 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综合训练的基本要求,难易度及任务量适宜。* 与自己实际教育背景、科研工作或生产实践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
* 是自己专业中发展迅速影响重大而需综合评价的部分。* 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 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2)研究目标具体却不死板,有价值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
(3)收集资料,积极学习研究课题所需理论是论文开题报告的基础 首先,收集资料。我们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
文献资料是撰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文献越多,就越好写。选择文献时应选择本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等,要注意所选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学性、优先选择阅读近期的(近3~5年),后读远期的;广泛阅读资料,有必要时还应找到有关文献所引用的原文阅读,在阅读时,注意做好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其次,学习理论。我们要掌握与我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研究工作才能有深入进去,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要加强,这样我们写开题报告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开题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要注意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资料。该部分应是是评论性的,本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4)正确的指导思想是论文开题报告的政治保障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对于范围比较大,时间又很长的课题来讲,大家在总的方面,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就可以避免出现理论研究中的一些方向性错误。(5)研究计划是开题报告的核心 研究计划,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研究计划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一个好的计划,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或者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因此研究计划要科学、要务实,切忌脱离实际。(6)参考文献要有代表性。
(7)进度计划要细致,这样完成论文的时间才能比较准确。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答辩
为了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论文质量,就必须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价。
论文开题报告会由3~5位相关学科的专家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议,与企业合作的重大科研项目可以聘请1~2位相应企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参加,不同学科的论文开题报告的侧重点不同。
论文开题报告会上学生应对课题进行详细汇报,并对专家提问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论文开题报告的成绩考核以合格、不合格记。评审小组成员最后签名并给出学生是否合格的评审意见。论文开题报告成绩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课题研究。附1: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浅析视觉营销在服装卖场中的作用 姓名:xx
第三篇:关于花卉业报告提纲
引言
花卉业是世界各国农业中唯一不受农产品配额限制的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近10多年来,世界花卉业以年平均25%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世界经济发展的平均速度,是世界上最具有活力的产业之一。
中国花卉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最初5年花卉基本未形成一定的“商品”量,在种植业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经过近20年的恢复和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花卉生产初具规模,全国花卉生产面积从1986年的2万hm2,产值7亿元左右,到2000年全国花卉栽培面积达到14.75万hm2,居世界首位,总产值127.52亿元,销售额达160亿元;到
2001年花卉种植面积达24.60万hm2,销售额215.84亿元,出口额8003.4万美元。
研究报告目录(每行后面的数字为页码)
第一章 花卉产业的基本概念 5
1.1 花卉 5
1.2 花卉产业的定义 6
1.3 花卉产业的特征 7
1.4 花卉产业化研究 8
第二章 国际花卉业现状分析 10
2.1 世界花卉生产与销售概况 10
2.2 世界花卉业发展现状 14
2.2.1世界花卉生产和贸易情况 14
2.2.2世界花卉消费市场情况 16
2.3 生产、经营与流通分析 17
2.4 消费需求 17
2.5 新技术应用 18
2.6 发展特色 18
第三章 中国花卉产业分析 19
3.1 中国花卉业发展史 19
3.1.1 恢复阶段(1978~1989年)20
3.1.2 快速发展阶段(1990~1997年)21
3.1.3 巩固和提高阶段(1998~至今)21
3.2 中国花卉产业现状 22
3.2.1 中国花卉产业现状 22
3.2.2 中国花卉业特点 23
3.3 中国花卉业与亚洲其他国家比较分析 24
3.3.1 与日本花卉业的关系 24
3.3.2 与韩国花卉业的关系 25
3.3.3 与泰国花卉业的关系 25
3.3.4 与印度花卉业的关系 26
3.3.5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花卉业现状 26
3.4 中国花卉主产区特点比较 28
3.4.1 云南花卉业 30
3.4.2 广东和广州花卉业 31
3.4.3 上海花卉业 32
3.4.4 浙江花卉业 33
3.4.5 江苏花卉业 33
3.4.6 河南花卉业 34
3.4.7 山东花卉业 34
3.4.8 福建花卉业 34
3.4.9 中国台湾花卉业 35
3.4.10 他省份花卉业 36
3.5 北京花卉业 37
3.5.1 北京花卉业生产统计分析 37
3.5.2 北京花卉生产产区分析 39
3.5.3 北京花卉业产品结构 40
3.5.4 切花生产 40
3.5.5 盆花生产 41
3.5.6 种球、种苗生产 41
3.5.7 花灌木生产 42
3.5.8 草坪草生产 43
3.5.9 北京花卉业综合分析 43
3.5.10 北京花卉流通分析 44
3.5.11 北京花卉消费调研分析 50
3.5.12 奥运对北京城市绿化发展的需要及对北京花卉业的推动作用 51
3.5.13 2008-2015年发展预测 51
第四章 中国花卉业产销分析 53
4.1 中国花卉生产 53
4.1.1 中国花卉生产面积和产值 53
4.1.2 中国花卉进出口情况 54
4.1.3 中国花卉品种结构 56
4.1.4 中国花卉保护地情况 60
4.1.5 中国花卉生产布局 61
4.1.6 中国花卉经营实体 62
4.2 花卉生产因素分析 64
4.2.1 需求 64
4.2.2 收益 64
4.2.3 自然条件 65
4.2.4 技术进步 65
4.3 中国花卉的供给弹性分析 67
4.3.1 短期供给 67
4.3.2 长期供给 68
4.4 中国花卉的生产组织 69
4.4.1 龙头带动型 69
4.4.2 基地推动型 70
4.4.3 市场辐射型 70
4.4.4 技术进步型 71
4.4.5 出口型 71
第五章 中国花卉业消费分析 72
5.1中国花卉业消费水平分析 72
5.2 收入对购花的影响分析 74
5.3 购买时间对经营者的影响分析 75
5.4 鲜花购买品种趋向分析 76
5.5 购买目的(用途)分析 77
5.6 购买途径分析 78
5.7 购买者送花对象分析 80
5.8 对插花艺术的关注程度分析 81
5.9 消费者购花价格分析 82
第六章 花卉市场行业分析 84
6.1 花卉价格波动分析 84
6.2 最新花卉报价 85
6.3 地区差价分析 88
第七章 中国花卉业流通分析 89
7.1 花卉流通渠道 90
7.1.1 自产自销渠道 91
7.1.2 生产者—零售商—消费者的渠道 92
7.1.3 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渠道 92
7.1.4 生产者—代理商—零售商—消费者 92
7.1.5 生产者—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渠道 93
7.2 市场类型 93
7.2.1 农贸市场 93
7.2.2 专业批发市场(产地)93
7.2.3 消费专业批发市场 94
7.2.4 花店 94
7.3 交易方式 94
7.4 花卉交易主体 96
7.4.1 农民 96
7.4.2 农民合作组织 96
7.4.3 花卉生产企业 96
7.4.4 花卉贩运商 96
7.4.5 产地集货商 97
7.5 中国花卉零售业现状 97
7.5.1 传统零售花店 99
7.5.2 超市花店 99
7.5.3 网上花店 100
7.5.4 连锁花店 100
7.5.5 各种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101
第八章 中国花卉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03
8.1 中国花卉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03
8.1.1 研究开发工作落后 103
8.1.2 技术推广普及滞后 104
8.1.3 贮运、营销及售后服务落后 104
8.1.4 信息服务落后 105
8.2 对策与建议 105
8.2.1 加强科研 105
8.2.2 加快科技成果转换 106
8.2.3 建设市场体系 107
8.2.4 信息咨询系统 107
第九章 中国花卉业的发展趋势 109
9.1 中国花卉业的特点及优势 109
9.1.1 种质资源及自然资源优势 109
9.1.2 劳动力资源优势 109
9.1.3 市场潜力优势 109
9.1.4 花文化优势 109
9.2 目前花卉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0
9.2.1 政策 110
9.2.2 技术 111
9.2.3 产业组织 112
9.3 中国花卉业发展趋势 112
9.3.1 花卉生产发展趋势 112
9.3.2 技术发展趋势 113
9.3.3 不断完善花卉市场体系 113
9.4 七种苗木花卉市场前景分析 114
第四篇:竣工报告提纲
竣工报告提纲
一、工程概况
包括:工程名称、项目名称、项目地址、工程类别、使用性质、占地面积、建筑面积、高度、各楼层使用功能、标准层面积,建设、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单位的基本情况等。
二、总品面布局和平面布置
包括:防火间距、消防车道、消防扑救面、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配电室、锅炉房的设置情况。
三、建筑内部装修情况
包括:装修面积、装修材料的选用
四、防火防烟分隔、防爆
包括:耐火等级、防爆泄压、防火墙、防火门、防火卷帘、管道井分隔、防火分区、防烟分区
五、安全疏散和消防电梯
包括:安全出口、疏散楼梯、前室、疏散走道、消防电梯、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的设置形式、数量
六、消防水源和消防电源
包括:市政供水的管径、进水数量;消防水箱、水池的位置容量;主电源的消防负荷等级及供电形式;备用发电机;消防配电末端切换
七、水灭火系统
包括:消防水泵的规格、型号和数量、吸水方式;室外消火栓、水泵接合器设置形式、数量、标记情况;室内消火栓同层设置数量、位置、标记机配件;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湿报阀组水流指示器、减压孔板、节流管等设置情况;喷头的规格、型号、公称动作温度、响应指数
八、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包括:火灾报警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消防通讯、消防广播的设置位置、规格、选型、数量
九、防烟排烟系统
包括:自然排烟设置位置、开启面积;机械排烟口、防排烟风机、送风口、排烟防火阀的设置位置种类、规格、型号、数量
十、建筑灭火器
包括:选型、数量、距离、位置
十一、其他灭火系统基本情况
第五篇:读书报告提纲
读书报告讨论提纲
小组成员:刘鑫 刘姝莹 吴甜甜 张翰祥 李白璐 选取书目《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一、讨论前准备工作
(一)集体讨论时间:2014年6月18日早晨8点图新楼一楼大厅座椅区
(二)准备东西:纸、笔、书、各自准备的内容
(三)讨论形式:轮流发言,进行讨论,总结分工
二、讨论提纲
(一)首先对整本书大体内容进行沟通交流
(二)以小见大,选取书第二章“政治现代化:美国与欧洲之比较”作为报告重点
(三)具体讨论第二章将为大家进行展示的内容1、2、(1)现代人与传统人对人与环境关系及对基本法的认识的差异
(2)在权威合理化的过程中美国与欧洲的发展之路的差异
3、(1)在比较美国和欧洲的政治发展时,要对“功能”和“权力”两个概念进行区分
(2)美国一向主张以野心抑制野心,而欧洲大陆却不存在立法职能与司法职能的完全分
离,由此对美国与中世纪欧洲在分权上的差异进行思考。
4、都铎制度与大众参与(吴甜甜负责)
(1)保持都铎制度的原因及破坏因素;欧美在政治参与方式上的区别。(2)美国虽然政治参与的扩大发生早、发展迅速、却未放生**和暴力的原因;美国在
政治方面的独特贡献。
5、(1)美国——都铎制度的继承者
(2)美国政府的现代化道路
三、总结
(一)初步形成制作展示的主要材料内容(以讨论提纲为主)
(二)除对第二章重点介绍外,也对作者及文章整体稍作涉及
(三)对下一步制作进行分工
1、各自制作自己负责部分ppt
2、对ppt进行整合,并制作开篇与结语
3、推选一人担任主讲人篇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
洪啸
皖西学院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0901 引言:马克思哲学新视界生成于1845年。这一年他写下的两部论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下称《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的产生。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撰写正标志着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如何正确把握与理解辩证唯物实践观就成为真正读懂马克思的“瓶颈”,是在理解马克思社会视域中的其它理论的切入口。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条件下的实践活动,并在自己的对象化活动中,人把本质力量连同自己的合作关系一并凝结于对象化产物中,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表现为“物化”和“异化”。本文试图解读《提纲》中的辩证唯物实践观思想,从而更好理解“异化”的概念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的理论基础。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科学实践观、辩证唯物实践观
一、关于《提纲》
《提纲》写于1845年春,最早发表于1888年。对于这个《提纲》,恩格斯给予了高度地评价,认为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24、25页)在《提纲》中,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在这个《提纲》中心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就表现在他十分强调实践的作用上。实践问题,就好是一条主线一样自始至终地贯穿在整个《提纲》的每一条中。在这里,马克思非常强调实践在人们认识中的作用、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强调指出用革命的实践去改造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前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之点。由于马克思十分强调实践的作用,并把人的活动了解为实践活动,把人看作是能够改造世界的实践的动物,这就为以后系统的制定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奠定了基础。因此,强调实践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中所做革命变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就内容而讲,整篇文章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一、揭露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第一条)
唯心论先验论看到了主体的能动性,但夸大了能动性
旧唯物论承认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否认了主体的能动性
二、以实践为基础,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反映论统一起来,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点明新唯物主义的特点:实践的能动性。(第二条)
辩证唯物论能动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对实践作了科学规定——人类感性、能动、批判的活动。
2、提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相联系,实践中主体和客体构成双向关系,表现为:
人化自然(客体主体化):主体把自身的目的、愿望赋予客体,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东西。
自然人化(主体客体化):主体吸收了客体的本质、属性,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把主客观相联系。
实践是主观指导下对客观存在的改造,实践把主客观相联系。
三、以实践为基础,把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相结合,对旧唯物主义的各种错误进行一一的解剖和批判。(第三~九条)
1、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概括
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实践是人和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社会生活的最终根源在于实践
3、思维、理论的世界根源于现实的世界
四、在指出新旧唯物主义立足点的不同的基础上,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第十~十一条)
1、过去的哲学停留于“解释世界”,而不在力于“改造世界”。
2、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1)、一种理论作用的发挥只能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
(2)、一种理论作用发挥的程度在于人们实践活动中被接受的程度。(3)、正确的理论最终会被大多数人接受,也才会在思想史上留下它的地位,成为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
二、心的评论
《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正是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马克思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
三、总结
在对《提纲》进行了解读后,我们可以总结,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史观相对于唯心主义史观和直观唯物主义史观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主观作用于客观环境的感性活动,体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是联系主体和客体、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和纽带,具有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特征。实践的基
本特点在于它走出了意识活动的范围,指向了主观领域之外的客观世界,成为一种能够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活动。然而,实践自身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对立并不是僵死的、抽象的对立,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规定,从而克服各自的片面性。在实践中,一方面人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同样,实践也在不断扬弃人的主观性,把主观性、目的和理想付诸现实,使超感性的东西感性化。人正是通过这种自身所特有的感性活动把观念转化为直接现实性的存在,使自己的思维对象化。主观世界以及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实践本身就是主观作用于客观的活动,并使主观和客观真正意义上达到了统一。
第二,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在实践中,相对于客体来讲处于主体地位,实践的发动与运行,以及所产生的结果,都是从实践主体的利益和需要联系在一起的。人通过实践能够认识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利用规律使物按人的要求同人发生关系达到物被人所掌握和占有的目的。实践的自主性确立了人对自然界的主体地位。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实践活动,实际上也是个体与社会统一的过程。第三,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实践活动最大特点是具有能动性、创造性,这说明人的实践不是简单地适应自然,也不是简单地复制自然,而是对自然的积极改造。但同时人的实践活动也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实践活动使得客体主体化,使得人在实践过程中日益把非人的纯自然物质力量越来越多地转化为人所驾驭支配的属人的物质力量。随着实践的发展,主客体矛盾和主客观矛盾关系也在变化发展,新的事物、新的规律涌现出来,成为人的新的制约力量,由此也使人的受动性得以改变和扩大。人只有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获得驾驭并改造世界的自由,实现人的能动性,实现人的本质和价值。
第四,科学性和价值性的辩证统一。实践的受动性要求实践具有科学性,实践的科学性就是实践合乎规律。人们要成功地实践,必须以自身所面对的世界为前提和基础,正确地认识它存在及其运动、变化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人的活动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但人的创造并不是无中生有,也不能随心所欲。人类的伟大在于能自觉和全面地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认识和理性掌握的程度越深,范围越广,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就愈益得到提升和增强。人类的实践活动越符合自然规律,就越具科学性,也就越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实践价值性也在于实践的“目的性”。人们探索和认识世界,追求真理,不是为了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任何实践都是出于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实现要求,实践的价值性就在于实践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实践活动中既要遵循科学性,又要追求价值性,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意志和意识”,把世界变成了人类所理想的现实。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人们既通过主体客体化过程创造出主体所需要的价值世界,又通过客体主体化、人性化的过程,创造了主体自身的价值需求,实现了创造活动自身的价值。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人只有在创造性的劳动中,才能显示自己的能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马方来:《论科学实践观》,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
3、尤作欣:《试论马克思哲学新视界中社会关系》,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篇三:读书报告发言提纲
读书报告发言提纲 过去的一周,我阅读了《德国民法通论》的法人制度部分,并且进行了相关背景阅读,其中主要的是《德国民法典》中相关规定、部分介绍德国法人制度发展的论文,以及相关书籍。现将我的读书情况,主要分为六个问题,向老师和同学们作一个简单的汇报:
一、《德国民法典》中关于法人的规定的特点及相关理论:
《德国民法典》在第一章第二节规定了法人制度,这是法人的第一次制度化。其第二章共69条,59个条文规定社团,9个条文规定财团,最后一个条文规定公法法人准用私法人制度的若干制度。其对于法人制度的规定有如下几个特征:
1、纵览其全章,并没有对于“法人”这一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亦即,如 果我们想要知道究竟什么是“法人”,在《德国民法典》中是找不到答案的。这在以概念精确严谨而著称的《德国民法典》中是罕见的。
2、与自然人一节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德国民法典》的法人一节并没有对法
人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做出明确的规定。
3、最后,它也没有指出“法人”这个法律上法律命名的“人”,与自然人有
什么区别。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说,《德国民法典》对于法人制度的规定是只有“然”,而没有“所以然”,可以说是不完备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法人制度在德国民法学中是可有可无的或者心血来潮的规定。相反,在德国理论界,法人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课题,学者们对于法人究竟是什么,亦即对于法人的本质是什么产生过激烈的争论,甚至,德国民法典之所以没有对法人有一个明确而完善的规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没有水落石出。
争论中存在三种学说,即法人拟制说、法人实在说,和人格化的目的财产说。法人拟制说的代表人物是泰斗级的法学家萨维尼(savigny)。他认为只有自然人是天生的并且预设的法律秩序的法律主体,因为只有自然人是能在上帝面前负责的并且能道德自律的生物。如果要使超个体的社会团体像自然人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能力,只能借助于客观法所创制的使其与自然人享有同等地位的方法,而且这种同等地位并不能取代人所固有的属性,仅仅是拟制而已。拉伦茨在《通论》一书中的第180页的注解中提到,有学者对于萨维尼是否持拟制说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但是一般的观点还是把萨维尼看作拟制说的代表人物。拉伦茨并不能认同拟制说,在拉伦茨看来,拟制说并没有回答什么是法人以及法人和自然人的关系的问题。
第二种观点是人格化的目的财产说,持该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brinz。这种学说基于法人团体所具有的目的性,认为倘若承认超个体的社会团体并不能当然的是法律上的人,而只能通过法律制度使其与自然人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那么同样也应当承认具有特殊目的的但是没有主体参与的特别财产的法人地位。该学说的一个最重要证据就是机构法人和财团法人历来就没有成员。
而拉伦茨显然是不赞成这个观点的,他在《通论》180页的注解3中写道:“因为德国民法典意义上的财产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全部财产权,这就是说,特别财产权所创立的权利可以自己享有,这显然是一个矛盾,所以,以这种方式并不能令人满意的回答关于财产承受人的问题和机关行为责任主体的问题。”
法人实在说,也就是书中的“实在的组织人格”理论,是吉尔克(gierke)与 beseler所提倡的。这种学说认为团体是超个体生物,是社会实体,他们通过其机关来行动就如同自然人通过其肢体与器官来行动一样,所以团体只要在社会生活中以一个行动单位的面目出现,并且别人也认为它们是一个行动单位,那么原则上就可以在法律中将他们作为与自然人一样的法律上的人来对待。
拉伦茨也是不赞成这种观点的,他认为忽视了作为自然界生命体的和在伦理意义上的人与那些有法律所规范得的社会世界的产物之间存在差别。他认为两者根本不存在相同,最多是一种类推。
二、拉伦茨对于法人的界定
综上,拉伦茨并不完全认同上述任何一种关于法人本质的学说,在本书中,拉伦茨对于法人给出了提出了自己的定义: “通过私法行为设立的长期存在的人的联合体或者组织体,它本身是其全体成员和管理人员互相分开的实体,它本身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通过其机关的行为取得权利并履行债务,发挥自己的作用并参与法律交往。” 事实上,拉伦茨在这里避开了关于法人本质的争论,以一种描述性的界定给法人下了定义。这也是后来德国理论界对于法人的基本看法,认为关于法人本质的争论是徒劳无功的,这个问题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
而迄今为止,关于法人所达成的共识也就在于:首先,只有人的结合团体与依特殊目的所组成的财产才能成为法人;其次,法人并非当然享有法律人格,其法律人格的享有只能基于国家的承认行为;第三,法人的标志以及主要法律意义在于其作为主体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能力。
这一点,中国法律对于法人的规定与《德国民法典》有所类似但也有所区别,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中国法律给法人下了一个定义,即《民法通则》第三十六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这与《德国民法典》中一开始就规定法人的登记制度,而对法人的概念没有任何界定不同。然而中国法律对于法人的界定,亦即给出的概念也只限于对于法人外部特征的描述,而没有深入内里纠缠于本质问题,可以说跟拉伦茨的界定有着很大程度的相似。
三、对于德国民商法中与法人有关的团体的简单分类
为了明确法人的范围以及在德国民商法中的位置,仅以是否拥有独立人格、是否拥有独立财产以及是否拥有独立的主体资格尤其是诉讼主体资格为标准,将德国民商法中的团体作如下分类:
民法上的联合体 有权利能力社团(独立人格、财产、主体资格)
权利能力联合体分别共有
共同共有合伙
无权利能力社团
商法上的联合体营利为目的的联合体 有权利能力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公司
- 登记合作社 无权利能力-无限公司(责任能力)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联合体 -两合公司(向资合过渡)
四、与公法人的概念比较
1、设立方面
私法人这一概念的出现以及现实生活中参与民事法律关系的合理性,全部来源于《德国基本法》第九条的规定,即:“所有德国人都有结成社团和团体的权利”。而私法人设立登记制度是一种国家对私权、对私人的合意的确认和保护。而公法人的设立是源于公法法律的规定以及国家权力的实施。可以说,私法人的设立是依“权利”而生,而公法人是依“权力”而来。
2、定义方面
拉伦茨将公法人界定为“首先是国家(联邦和州),和作为国家的分支但是拥有自治权的地区法人(乡县)此外还有公法上的各种团体和机构、财团。”
德国行政法学界将公营造物、公法上之社团法人、公法上之财团法人并成为公法人。其应有以下特点;“有法律依据;有法人地位,得为权利义务主体,并得提起诉讼或者应诉;是行政组织之一种,享有固定的职务管辖等等;受母体的监督,包括人事、财务等;公法人做成行政决定时必须遵循行政程序法,其处置发生外部效果,并且人民得对之提起诉讼。”
所谓公营造物,奥托·梅耶的观点虽然经二战后德国理论界所扬弃,但是他有关公营造物的分类还是值得借鉴。他认为公营造物分为三种,首先是以军队为代表的,是国家为了公共福利而提供,并且是为了确保秩序与安全;其二是与文化科技事务相关的,以天文台与学术研究所为代表;其三是以促进公民个人的利益而经由服务提供,例如学校、信用社、医院、邮局、铁路等等。现在德国行政法学界对于上述分类有所改动,比如有的学者将大学归属于社团法人一类,但是上述分类对于我们认识公营造物是个很好的工具。公营造物事实上是一种负担特定目的的行政机构,其核心是“特定目的”,区别于科层式行政机关。
所谓公法上的财团法人是由政府出资捐助而设立的,以便履行由捐助者所指定的服务公众或某类特定群体的目的。典型的例子有残障婴儿照顾基金、宗教文物照顾基金等等。其与私法上财团法人的分别主要在于出资来源以及设立、运作的目的 不同。
所谓公法上的社团,同样是公民依自愿组成,可以分为身份组合与地域组合两种,前者比如同业工会,比如农会、渔会等等。后者主要是县市、乡镇,以及不同的县市乡镇之间就某项业务联合而组成的“目的事业公法人”。德国法上的社团法人有四个最主要的特点:循区逐级而上、强制入会、强制收费以及会员惩戒。这四点与私法上的社团法人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首先是循级而上,由于公法上的社团法人与地域和行政层级有着天然的关系,因而内部的民主体制与外部的循级制构建就在所难免,而私法社团法人建立在平权的基础上,不可能出现级别问题。
其次是建立在比例原则的强制入会与强制收费制度,这两者是保障公法社团的稳定性与财政收入的必要手段,而私法社团的设立建立在全然自愿的基础上,如果行政机关强制加入或者强制收费无疑是对于公民私权的侵犯。
最后是会员惩戒法庭,这一点与《通论》中所提到的私法社团的处罚权形成了鲜明对比。前者的程度可谓严厉,并且带有极强的程序性。主要可以分为告诫、罚款、取消会员代表资格、暂停被选举权,以及最为重要的惩戒即宣布被惩戒人不再拥有执业资格。会员惩戒法庭的组织与程序相当的法治化,堪比法院,并且设置了上诉和再审的制度。而私法社团的处罚,拉伦茨将其定义为一种“纪律罚”,认为它并非针对不法行为,而是“一种违反一个有着紧密联系的社会集团的特定秩序和它对其成员要求的反应。”亦即,这种处罚必须以章程规定为限,不得进行法律罚。而在处罚救济方面,拉伦茨认为应当拓宽法院审查的限度,以法院可以审查其合法性为原则,以其程序满足法治国家的最低要求为基础。
3、区别与联系
私法人与公法人主要有一下区别:其一,与其他民事主体发生纠纷列为被告时,提起的诉讼不同,如果被告是公法人,提起的多为行政诉讼;如果被告为私法人,提起的多为民事诉讼。其二,公法人的侵权行为多属于特殊侵权行为,适用专门的归责原则;而私法人的侵权行为多属于一般侵权行为,适用一般的归责原则。其三,公法人着眼于公共利益,而私法人着眼于私人利益。其四,设立、变更、撤消的程序不同。
二者的主要联系在于法典89条的规定,即对于公法人准用私法人关于机构以及无支付能力程序的规定。亦即其
一、社团对董事会及其成员或其他组织上任命的代理人执行职务时的损害行为负责;其
二、无支付能力程序的申请权责以及迟延申请时的责任负担。这两点规定,公法法人是准用私法法人的规定的,二者是一致的。
五、法人理念的新发展
《通论》一书中,拉伦茨对于法人制度给予了详细论述,从拉伦茨此书以及拉伦茨的时代出发,纵观立法与司法判例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德国的法人制度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说中不享有法人资格的团体,在实践中也不能剥夺其权利能力,如无限公司和两合公司的权利能力在《德国商法典》第124条就有所规
定,并且其权利能力与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权利能力范围几
乎相同。
2、团体内部结构方面,过去的学说认为在法人中仅在成员与作为独立
3、法律主体的法人间存在法律关系,而各个成员之间并没有关系。但是在现在的人合公司中,公司可以对于其成员行使违反义务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等权利。在资合公司中,联邦最高法院历时近二十年,通过几个重要判例确定了在有限责任公司以及股份有限公司中股东之间的责任,从而将共同共有和法人之间的差距缩小到几乎为零。司法判例确定了法人可以作为人合公司的股东,这种司法判例在德
国是一种特有的制度。亦即在这中无限公司或者两合公司中,承担无限
责任的是一个有限公司,并且该有限公司在无限公司或者两合公司中承
担经营管理的任务。
六、关于姓名权还是名称权的问题
(das)namensrecht一词,书中把它翻译成姓名权,出现在第237页,以及第182页等地方。德语中,将(der)name一词解释为“一个词,人或者物可以通过它被识别。”(die wort,unter dem man e-e person oder sache kennt derch das man sie identifizieren kann)可见,(der)name有姓名的意思,也有名称的意思。
而姓名权在《德国民法典》仅在自然人一节作了详细规定,法人一节,没有规定法人以及社团的权利,法人以及社团是否拥有“姓名权”就没有明确的答案。其后的司法判例中确定了法人可以拥有人格权,但是无论是判例还是理论界,包括拉伦茨都认为法人并不能够享有自然人全部的权利,即并不能象自然人一样享有一般人格权。
而在中国的民法理论中,姓名权往往带有很强的人身性质,被认为是一般人格权所含有的一种。比如梁慧星老师在《民法总论》中认为:“人格权有一般人格权与特别人格权之分。一般人格权,指关于人之存在价值及尊严之权利,其标的包括生命、身体、健康、名誉、自由、姓名、贞操、肖像、隐私等全部人格利益。因此,一般人格权是以主体全部人格利益为标的的总括性权利。??特别人格权,指法律就特定人格利益所规定的权利。”而中译本此处将(das)namensrecht一词翻译作“姓名权”似乎很容易引起概念上的混乱。并且,中国法律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权”,而法人享有的是“名称权”,因而即使不考虑理论上的争议,仅仅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乱的考虑,中译本从中国的习惯出发还是应当翻译成“名称权”比较好。
背景阅读资料:
1、《德国民法典》 杜景林、卢谌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2、翁岳生:《行政法》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3、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 1998
4、托马斯·莱赛尔:《德国民法中的法人制度》(张双根译)载自:《中外 法学》2001.1
5、王晓东:《关于法人制度的几点思考》 载自《当代法学》 2001.6篇四:1110530105+郑策_读书报告提纲
读书报告(提纲)
题 目 成像侦察技术
专 业 信息对抗技术 学 号 1110530105 学 生 郑策 指 导 教 师 赵雅琴 答 辩 日 期 11月11日
成像侦察技术 1110530105 郑策
(现阶段成像侦察技术主要以星载形式实现,因此本报告主要介绍成像侦察卫星)
绪论 正文
1.成像侦察技术原理
1.1光学成像侦察卫星原理介绍 1.1.1光学成像技术原理介绍 1.1.2光学成像侦察卫星有效载荷分析 1.1.3光学成像侦察卫星轨道配置 1.2雷达成像侦察卫星原理介绍 1.2.1合成孔径雷达(sar)原理介绍 1.2.2雷达成像侦察卫星有效载荷分析 1.2.3雷达成像侦察卫星轨道配置 2.成像侦察技术应用 2.1成像侦察技术设备
2.1.1成像侦察技术设备类型及特性 2.1.2国外成像侦察卫星技术及性能参数 2.2国外现用成像侦察卫星介绍 2.2.1“kh-12”光学成像侦察卫星 2.2.2“长曲棍球”雷达成像侦察卫星 2.2.3“8x”混合型成像侦察卫星 3.成像侦察技术发展
3.1国外成像侦察卫星发展现状 3.1.1美国成像侦察卫星
3.1.2苏联/俄罗斯成像侦察卫星 3.1.3法国成像侦察卫星 3.2成像侦察卫星发展趋势
3.2.1成像侦察卫星可改进的技术 3.2.2侦察监视技术与设备发展前景与展望
成像侦察技术读书报告提纲 1110530105 郑策篇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
思政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心得
学院名称:********学院
班 级:**级*班 姓 名:*** 学 号:******** 成 绩: 2012 年 8 月 20 日
《提纲》曾被恩格斯称为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读完《提纲》,我才知道恩格斯对于它的评价并不为过。在《提纲》中,我们始终可以看到两个非常重要的字眼——实践。正是“实践”贯穿了整篇文章,它是《提纲》的中心思想,是灵魂。诗人陆游也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也正是“实践”的重要性。
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马克思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在强调了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的缺陷之后,马克思提出了他对于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认为“环境的改变”、“人的自我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改变”三者是统一或一致的,缺一不可。在实践中,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造是统一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发展而不断改变和变化的。人不仅是“现实的人”,更是“历史的人” 因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思考自身的地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我国和世界的历史发展轨迹基础上,对当代的社会形势、国际关系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从而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做出正确的预期。因此,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关注社会时事,根据时代的需求培养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学术能力。
同时,在第四条中,提到了矛盾和统一的关系。“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其实,不仅是文中所提到的“世俗的基础”,而且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也都不能用自我矛盾来解决。一旦遇到了矛盾,我们首先需要分清的就是哪些是主要矛盾,哪些是次要矛盾,然后,先解决主要矛盾,也许此时那些次要矛盾也就不攻自破了。然而对于矛盾的理解也不能一概而论,要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可能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那个曾经让人愁眉不展的挑战会变成一个绝好的机会。
下面,《提纲》中谈到了“人”的本质,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只是限于“人类”的这种自然属性,他还没有认识到人以实践为根本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根本属性。马克思在解释他所理解的人的本质的时候,也首先是完全肯定了人是自然存在物的事实,但是他更进一步地提出了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他认为只有把人的社会性进一步具体为不同生产关系中的人,把人放到社会这个大家庭里面,才能在社会中看到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本质。总之,人本身就是生产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者。
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我们作为大学生,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就必须首先使自己社会化,使自然赋予自己的潜能在社会实践中变为现实。要从实践的根本出发,在现实的社会中、在历史的社会中吸收经验、锻炼自己,从而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根本价值的“人”,从而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提高自己。
马克思的这种“新的唯物主义”之所以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就是因为它强调了实践在人们认识世界中的重要作用。《提纲》中强调:“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地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指出了人的认识源泉在于社会实践,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然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那么我们大学生在学习任何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在文字的表面对书本死记硬背,而是必须结合实践经验,从实践出发对理论知识进行再吸收、再理解,从而形成对于客观世界的深刻的、有实践意义的认识,所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理论上的空想是不够的。我们要更多地深入实际、深入社会中,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自我的认识。然后在我们得到一定的认识之后,就可以通过这些从实践之中得到的认识反过来指导下一步实践的实施。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了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正如毛泽东说过的“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精通如果只限于精通,却失去了它原本的应用这个目的,那么精通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我们都知道,多数人一致的认识,并不一定是真理,而有时候真理却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而要证明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在人的主观范围内是得不到的,同样客观事物也不会回答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性的标准,因为实践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因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对于我们工科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不能凭空捏造实验数据,只有真正地去认真做了,才能得到真知。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开创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部不朽之作,它在马克思哲学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意义。同时,我们作为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需要深刻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把它们付诸实践,融入生活学习之中,更应该扎实掌握和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了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