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典型的思想分析(定稿)
大学生典型思想分析
有一半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态度乐观,有理想,有抱负,积极努力的人,也有约四成的大学生知道未来形势严峻,但现在很迷惘,不知道该如何努力。
超过九成大学生认为人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人生追求,但是却有超过六成的大学生在追求目标的时候遇到困难想退缩,仅仅有不到30%的会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大学生普遍认为实现人生目标,最缺乏学识能力和恒心、努力和毅力。
95.3%的大学生认为实现人生追求最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以及扎实的理论知识,36.7%的认为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很重要,另外也有觉得敏感的社会洞察力、圆滑的处世态度以及感恩的心重要的。
89.8%的大学生认为幸福的生活应该是家庭美满,77.3%的认为也要身体健康,41.4%认为需要安逸闲适的生活,分别有14.1%和12.5%的大学生分别认为幸福的生活应该是财产富足、权倾一方。
78.9%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第一份工作,首先考虑的是发展前景,人才的重视和培养,12.5%会首先考虑薪酬待遇和福利,仅有7%的优先考虑兴趣爱好,1.6%的首先考虑职位的高低。
由以上的数据可以总结出关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以下几点:
1、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
一些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仅取决于个人的学识、才能、人际关系,而忽略了个人品质的关系,出现“重才轻德”的倾向。一些学生只把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而不注意培养自己的素质,导致道德或能力方面上出现下降。个别学生不讲道德、损人利己等等,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重享乐轻艰苦奋斗
在当前的消费社会影响下,不少学生不顾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追求超前消费,攀比之风盛行,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蔓延,由此也会滋生不少犯罪动机。
总的来说,虽然普遍大学生对目标和人生有一定的看法,但是对于如何实现人生追求没有实在的行动,缺乏实现人生追求的恒心与毅力。
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典型思想是:既懂得实现人生目标需要努力,但是又畏惧困难,容易遇难而退。
注:问卷资料来源:http:///report/820694.aspx
第二篇:大学生思想现状及分析
大学生思想现状分析与对策
大学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状况究竟如何呢?
一、大学生思想现状分析
(一)世界观
大学生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当前的社会状况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客观、全面、正确地评价社会问题。大部分学生有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正确信仰,充分认识到社会与个人、自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规律和矛盾。但部分学生容易受外界言论的干扰,信仰立场不坚定。
(二)人生观
1、从价值主体来看,一方面大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增强,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主要表现在对自我崇尚,对自我价值、自身利益的追求,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趋于客观,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日益强烈,但身心发展不平衡,存在许多矛盾和困惑,表现在积极进取,有理想、有追求,但理想现实化、功利化,偏重个人发展。
2、从价值取向来看,大学生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倾向于奉献与索取并重;从注重知识的价值、理性的追求,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上的享受,认为即使在追求理想和知识的同时,也需要金钱和物质享受。合理利己主义,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
3、从价值评价标准来看,具有明显的双重性,理论上知识的标准与实际中行动的标准不一致。
4、从价值观念来源来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击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来源呈现出多元化倾向,社会现实生活及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影响较大。同时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渐突出。
(三)政治观
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新科技的学习和接受快,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遵守法纪,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支持改革开放,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部分同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片面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层面上,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到困惑不解。
2、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上具有明显实用、功利的特点。对政治淡漠,缺乏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责任感,缺乏吃苦耐劳和献身精神,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3、大学生政治思想稳定、健康,政治鉴别力有所增强,但仍存在某些片面、模糊认识,政治觉悟有待提高。
(四)道德观
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社会公德水准不高,有的缺乏最基本的公德修养,普遍怕吃苦,劳动意识淡漠,缺乏对他人的理解。不再以克己、勤俭、吃苦、谦虚等为美德。缺乏远大理想、是非观念差、自我控制力差,对性自由、诚实守信、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等观念有了不同的理解。
(五)法治观
大学生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教育,对法律有一定了解,能根据法律的规定采取行为。但由于部分大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加之理性思考相对缺乏,有时会逾越法律的底线,给社会增加不安定因素。
二、大学生思想原因分析
1、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趋于客观。随着大学生的成长,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增强,对自我的认识也日趋客观与完善。但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发展,西方的实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也逐渐为部分大学生所接受。这些思想使大学生的理想意识趋于淡薄,对自我认识趋于客观,促使大学生更加注重现实的发展,而忽视了远大理想的作用和个人的未来发展。
2、大学生生活的社会化趋势。处于“小社会”环境之中的大学生,跟社会的接触日趋增多,其思想、行为等也为社会所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思想呈现随波逐流的特点,缺乏自我思考、理性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市场经济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更加注重现实的生活,其行为带有很大的功利色彩与现实倾向。
3、大学生独生子女化。计划生育缓解了我国的人口压力,但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今的大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为家庭成员所珍爱,有的甚至娇生惯养。长期的溺爱教育,使大学生缺乏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缺乏勤劳朴素、艰苦奋斗的品质。在大学群居生活与人际交往中呈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人际关系紧张。
4、德育的忽视。中学期间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格的全面发展。而大学德育课程多为说教式的灌输,不仅没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大学生思想教育对策
如何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采取正确的教育对策呢?
1、理论层面:加强“两课”建设,巩固教育主阵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加强正面教育与宣传。
2、队伍层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建设,提升德育教学者的自身道德素养,增强自身的个人魅力,发挥榜样作用;在开展德育工作的同时,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3、载体层面
网络、报纸、广播等媒介应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应加强自我管理,对学生进行健康的、科学的正面报道;学生组织应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合作互助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学校应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与困难,并及时对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与治疗。
4、学生层面
学生应及早树立班级意识适应大学生活、建立个人发展规划;妥善处理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尤其是在学习上,需要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培养学习兴趣;克服学习过渡焦虑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提高学习的紧张度;注意劳逸结合;同时强化自我的成才意识、成人意识和大学生意识。
第三篇:合同法大学生典型案例分析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的法律案件越来越多,让人深思,本论文针对这种情况,就大学生遇到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希望能给缺乏法律意识的大学生一些借鉴。
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 大学生 案例
合同法大学生典型案例分析
社会上我们或多或少的总会听说一些大学生触犯法律的案件,想象中大学生本该是高学历的人群,但是在法律上也许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从一些大学生的法律案例中我们会发现大学生对法律意识还有待提高,一些失足的大学生除了让我们遗憾外,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下面就大学生关系最密切的合同法,特别是劳动合同法问题,看部分案例。
首先让我们先对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做一下简单介绍。
所谓合同,又叫契约,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它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是引起当事人之间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产生、变更、终止的合法行为、而非事实行为。第二、合同的目的和宗旨是在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第三、合同是当事人意思一致的表示,是他们之间的协议这里的意思表示一致是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均要作出意思表示,且其意思表示是平等、自愿、真实和完全一致的。如果某一方是因为被强迫或者在其它不志愿的情况下签订的合同,则该合同在法律上属于无效合同。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平等协商,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本依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劳动用工情况多样化,劳动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一些新型的劳动关系。同时,由于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下岗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大学生就业压力叠加,形成了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在此情况下,出现了一些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随意解除劳动关系、滥用试用期、签订短期劳动合同、限制劳动者合理流动,集体合同流于形式等问题,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迫切需要根据劳动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制定一部专门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合同制度的法律,规范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终止行为,明确劳动合同中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减少劳动争议的产生。下面我们一起看几个大学生常会碰到的案例,首先是一个关于大学生兼职的案例。
苏某是某高校大一学生,为了筹措大二的学费,他在暑期间找到了两份促销工作和-份兼职录入工作。一个月过去,苏某和三家公司约定的工作期限陆续到期。于是他分别向三家公司提出领取工资的要求,结果只有文化公司依约支付了800元的报酬,其他两家公司都是一推再推。而且当他到那家商贸公司时,已是人去楼空,苏某欲哭无泪。无独有偶,当他到某信息服务公司时,当时负责暑假项目的负责人已不知去向,其他人都推说自己不清楚情况。当初苏某并没有与他们签订合同,而且手里也没有什么证据。
其实,每年有许许多多的大学生要面临这样的窘境。对于这种状况作为一名在读大学生,我深有感触。当我们利用假期勤工俭学付出劳动却得不到回报,权益受到了损害,却不受《劳动法》的保护,不能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心中的委屈与悲愤真是无法言语。
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新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对于兼职大学生在劳动法上的法律地位进行了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法》在我国首次界定了非全日制用工这一概念,即以小时计酬为主的用工形式,并且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这样就把大学生兼职纳入了我国劳动法的保护范围。此外,《劳动合同法》还约定了非全日制劳动者的特殊保护措施,比如“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再有就是《劳动合同法》规定了非全日制用工的最低工资标准,即“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需要指出的是,非全日制劳动者并不能享受全日制劳动者的所有待遇,比如《劳动合同法》规定的,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并且用人单位不需向全日制用工那样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还有一些典型案例,就是毕业生面临的法律问题。首先,我们也先了解几个概念:
1、实习期
实习期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到单位的具体岗位上参与实践工作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学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和更好地学习理解科学文化知识。这是学校教学计划要求的一部分,大中专学生在毕业前一般都有实习期(尤其是医学院),实习期满,要有实习报告和实习鉴定表,学校计算学分。在实习期间,不能和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不受劳动法调整,也无法享受正常的五险一金。
2、协议期
这里的协议期是从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开始,一直持续到签订劳动合同之后或者双方终止就业协议为止。在协议期内,双方已经确定了工作意向,但未建立正式的劳动关系,单位可以不为毕业生交纳社会保险。
3、试用期
试用期是指用人单位对新招收的职工进行思想品德、劳动态度、实际工作能力、身体情况等进行进一步考察的时间期限。是一个约定的条款,并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不得单独约定试用期;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而且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转正后工资的80%,且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4、见习期
见习期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人事制度的框架下对应届毕业生在转为干部编制前进行业务适应及考核的一种制度,不是劳动合同制度下的概念,而是人事制度下的做法。根据相关规定,国家对机关、事业单位新聘用人员,原则上都要安排见习,见习期为六个月到一年,一年是它的上限。见习期满向当地人事部门办理转正定级手续。
在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后,见习期与试用期共同存在。但必须明确的是,企业招聘录用高校毕业生不得约定见习期。见习期仅针对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因为他们没有劳动合同,而有劳动合同的企业单位不得再约定见习期
实习期、见习期和试用期有着很大的区别。但在实践中,一些用人单位将三者混为一谈,要么是故意延长试用期,以方便以“在试用期内”为由随意解除劳动关系;要么是根本没搞清楚这几个概念。现实中一定要防止用人单位用“实习期,见习期”等词混淆试用期,试用就是试用,合同上最好不要写别的词语。
案例:2004年10月18日,经河南郑州高新区法院调解结案,被告某药业公司先期支付小李后续治疗费1万元,其他费用待治疗结束后一并解决,后续相关费用由原告、被告和原告所在学校商议解决。
法官认为,实习生属于《工伤保险条例》中的赔偿对象。《工伤保险条例》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实习生为 “工伤赔偿主体”,但该条例中有关解释性条款将这种主体已包容了进去,比如,该条例第61条讲:“本条例所称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这里所说的职工或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讲的就是《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中的主体,实习生自然包括在其中,还有一个重要案例,江苏省首例在校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效力纠纷案:
2006年2月,24岁的小丽持徐州某职业技术学院发给的“2006届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去某公司应聘,此时,小丽的毕业论文及论文答辩尚未完成。经公司审核和面试,小丽被录用。公司通知小丽去上班并与其签订了《劳动合同协议书》,协议约定:小丽担任办公室文员,合同期限为一年,其中试用期为三个月,月薪为500元,试用期满后,根据评定的级别或职务最终确定月薪。上班两个月后,小丽发生了交通事故,之后未到公司上班。小丽在治疗和休息期间,经学校同意,以邮寄方式完成了论文及答辩,于2006年7月1日正式毕业。2006年11月,遭遇车祸的小丽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认定劳动工伤申请,但仲裁裁决认为小丽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仍属在校大学生,不符合就业条件,不具备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其与公司订立的劳动合同协议书自始无效
小丽遂向海门市人民法院起诉。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小丽已年满16周岁,已符合《劳动法》规定的就业年龄,其在校大学生的身份也非《劳动法》规定排除适用的对象,何况,原告已取得学校颁发的《2006届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已完全具备面向社会求职、就业的条件,被告对原告至2006年6月底方才正式毕业的情况也完全知情,双方就应聘、录用达成一致意见而签订的劳动合同应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不存在欺诈、隐瞒事实或威胁等情形,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也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因此,该劳动合同应当有效。原告的诉讼请求,法院予以支持,依法判决原告小丽与被告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协议书》有效。
接着我们来看下违约问题:
问题、近日,大四的小王同学准备报考研究生(国家公务员),但在当年9月初,他和高新区一家企业签约,然后向单位请假复习备考。小王担心如果考上的话,就要和单位毁约,按照约定就要支付单位一定数量的违约金。他的问题如何解决?(或者考上国家公务员)
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三方协议法律性质的理解。大学生三方就业协议从性质上说属于预约合同,具有法律效力,违反就业协议的当事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虽然劳动合同法在用人违约制度上更加人性化和制度化,例如第25条规定,除本法第二十二条(服务期约定)和第二十三条(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约定)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但是毕业生和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书并不是劳动合同书,而只是将来订立劳动合同,并可能形成劳动合同关系的一个意向书,所以并不受劳动合同法调整,而直接受合同法调整,所以在就业协议里单位可以约定对毕业生的违约金,而不需要受劳动合同法第25条的约束。
需注意的是,学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后,双方应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就业协议约定条款,及时订立劳动合同(聘用合同)并办理有关录用手续。劳动合同(聘用合同)订立后,就业协议就自动终止了。有一点需重申一下,学校在三方协议中的地位是鉴证和登记的作用,并非合同一方当事人。就业协议书一经毕业生、用人单位签署即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解除,违约方应向权利受损方支付协议条款中所约定的违约金。对于用人单位违约,学校可以与单位直接协商、交涉,尽力妥善解决;学校支持毕业生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毕业生违约的,学校一般会要求毕业生能够本着诚信原则,妥善与用人单位处理相关事宜,否则毁约既浪费企业的用人指标,又会让用人单位对学生及学校产生不好的印象,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从法律性质上讲,“三方协议”是民法、合同法上的“预约”,而入职用人单位后签订的劳动合同才是受劳动法律调整的“本约”。在三方协议的内容里既包括了学校对学生的就业过程进行行政管理的内容,例如移转学生档案、发放派遣证等内容,也包括用人单位和学生平等自愿协商的内容,其中关于违约金的内容就是这种双方平等协商后约定的内容。目前,各地大学生就业协议中大都规定有违约金条款,无论协议中哪一方出现违约的情况都应按照协议中的约定承担支付违约金的责任。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了解一些合同法的理论和知识,这对我们来说不无裨益,一毕业我们就会签订一系列的合同,就业合同就是大学生要签订的最典型的合同。最近看到一些报道关于毕业大学生的在签订就业合同后,在就业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合同问题。劳动法专家提醒,毕业生对于《劳动合同法》至少应该通读,对某些条款应该有清晰的理解,这既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大学生就业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冯建立:《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对策 佚名:《劳动合同法》与大学生兼职 杨勤摄:大学生应该把学习《劳动合同法》作为求职的必修课 网路:大学生学习《合同法》的心得体会 源自网络:大学生与《劳动合同法》 秦俊奇:大学生常见《劳动合同法》问题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问题典型案例分析
大学生就业案例分析
目录:
1.分析目的
2.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点
3.案例内容简介
4.案例分析过程
5.总结与启示
一、分析目的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已成为当前政府重点关切的民生问题。每年都有上百万的毕业生迟迟找不到工作,但大学生的过剩并不是表明中国不需要这些高素质的人才,恰恰相反中国正需要这些人才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本案例分析通过个案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出现问题的原因。
二、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点
1、人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其中的灵魂。
2、人生观是做人的向导,是选择人生道路的指南,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人对社会进步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
3、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4、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
6、人类主体总是受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要。
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使得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的同对象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8、时间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三、案例内容简介
杨雪在校期间表现出色,学习成绩优秀,曾获得校二等奖学金,同时,她还是学生干部,参加多个社团,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都不错。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她想找到工作不是件太难的事情,可是她就业也一样多次遭遇波折。
到了年底,部分用人单位开始进校园招聘,别的同学都忙着制作简历,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她却悠闲地在图书馆看书准备考研。她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考不上研究生,等节后再找工作也不是什么难事。转眼到了3月份,考研成绩下来了,她没有考上,这时用人单位的需求也达到最高峰,杨雪开始行动了,她向 几家中意的媒体、杂志社投出简历,也参加了一些笔试、面试,却没有单位录用她。
经历过几次打击后,杨雪开始“怀疑”自己,也变得有些慌张。于是,她开始退而求其次,决定放弃做一名媒体人的梦想。在毕业前半个月,她应聘到上 海一家五星级酒店做服务员。后来,她发现这样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差甚远,没有发展空间。于是,她孤身一人前往北京,加入到“北漂”一族的行列。
初到北京,杨雪备感彷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参加几场大型招聘会,应聘几家企业后,她被一家企业文化咨询公司录用。这家公司是给各个大型企业做人才培养和企业文化培训的。起初,她在此做经理助理,后来由于她非常喜欢这一行,就利用业余时间,主动钻研企业文化咨询服务课程,慢慢地,她成了这个领域的行家,并得到了领导的器重。
然而,她认为,在私企打工始终没有大的发展空间。随后她跳槽到一家有名的食品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要负责团队培训等工作。因为有了之前的工作经验,她很胜任这份工作。在这家企业工作两年后,她刚要有升职的机会。可是企业却被另外一家公司收购,北京的办公地马上变成了生产车间。没有了施展才华的地方,杨雪离开了那家公司。
此后不久,杨雪就被北京一家管道设备有限公司录用。这是一家国有企业,工资待遇、员工福利都非常不错。而且这次她所做的仍然是人力资源管理,为了能在这个单位发展得更好,她还自费读了在职研究生,利用空闲时间给自己充电。
杨雪在之后的总结中说到:我只能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最初的我太自信,以至于没有认清自己,对就业准备不充分。其实,大学生就业首先要有一个切合实际的就业目标,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其次要果断,机会稍纵即逝,在社会需求呈现买方市场的态势下,好的用人单位不可能等待你迟来的回复。
另外,我最想说的是,一些在毕业前还未找到满意工作的大学生,最要紧的是保持平和心态,一时找不到工作也不要太急躁,以致乱了分寸;要认准求职方向,主动出击,因为每位大学生的潜在能力都不差,都有各自的闪光点,只是有时还没有被发现而已。
四、案例分析过程
从杨雪求职一开始盲目自信,以至于没有认清自己认清社会现状,对就业的准备不充分,想当然地认为找工作不是件太难的事情。为了找到理想中的工作她屡次投递简历,希望用人单位能够录用她。但没有亲身实践的她,在临近毕业的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以至于怀疑自己的能力出现问题。
之后她又没有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以至于盲目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酒店服务生职业。她的价值理念告诉她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她的社会价值。在不断地寻求与认识社会现实的过程中杨雪也在不断的认识自己,实践的结论使得她加入北漂一族,她去北京寻求更多的工作机会。在杨雪在北京找到工作后勤恳工作得到了老板的器重她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了老板对他的认识也同时改变了自己,热爱自己的职业。不过由于杨雪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原因使得她再次的离职。这体现了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决定性作用。由于有经验使得她在新职位上工作的十分顺利。但公司被人收购又使得她感到无法施展才华,再次离职。这次的离职依然是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的决定性作用。最终杨雪选择了符合她人生观、价值观的职业。在一家国营企业工作。实践产生认识,先前的实践也让她认识到什么职位适合她,她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认识和改造了自己。相比于当初求职的她,实践让她真切的认识到自己。主流的社会意识也使得她坚定的留在了国有企业。
五、总结与启示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时期出现的阶段性问题。从案例中杨雪的求职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几个问题:一是大学生就业准备不充分缺乏实践的引导,在求职过程中没有职业规划,缺乏清晰实际的就业目标。二是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审视自己,一旦找不到工作就乱了方寸,病急乱投医,失去了对自己的定位。三是没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时认为非国有企业就一定没有前途。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除了个人因素还有大的社会因素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比如国际金融危机,社会产业结构不合理,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等带来的困难。
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国家层面来讲坚持运用马克思科学的解决问题可以不断的推动社会稳定持续地向前发展。对于个人来讲,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水平,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第五篇: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
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
-------高职学院八期一期队
2011年十二月,我们八期一期队组织全期队全体学生进行了“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的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中,我们采用选择问答题的形式,在我们期队的198名学生中进行了调查。现将问卷调查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有关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生活品质三个方面,探讨现代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到思想道德和生活品质方面的正面引导,从而树立正确和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问卷调查情况
调查对象:八期一期队全体学生
有效问卷:198份
性别:男生32.8%女生67.2%
三.主要调查结果
从调查结果中显示,一方面表现出我院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呈现积极、向上、健康的态势,学生比较关注时事,拥护党的领导和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人生态度比较积极,能够把个人价值实现与服务社会统一起来;另一方面也应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信息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社会大环境也随着发生变化,其必然影响到当今高职学院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学生在许多方面还不能够很好的自主处理,缺乏判断力,在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困惑。现将调查结果描述如下:
1.我们期队学生的思想主导方向是积极向上的,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坚持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路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思想,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90.68%的同学对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92.8%的同学认为爱国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义务。在国家需要时,选择积极应征入伍的同学占到67.4%。
2.问卷结果显示,有47.46%的同学认为假恶丑多于真善美,还有34.75%的同学表示好坏难辨,同学们对“老实人吃亏”的看法很不统一,完全赞成的比例是37.29%,比较不赞成的是21.19%,比较赞成的是22.88%,完全赞成的是16.84%。绝大多数同学把“诚信“视为做人最重要的品德。调查中,大多数同学(76.27%)认为应当大力提倡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有44.07%同学表示不会用正当的手段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道德的行为也必将受到惩罚,作为社会人,不应该抱有侥幸心理,也不应当拿生活作为违反社会公德的借口。
3.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通过网络和不良影视、书刊的传播,腐蚀者学生的心灵。有的学生因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导致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8.74%的人表示很少去网吧,对于颇受争议的网络,大多数学生明白网络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能够认清,辨别和排斥来自这方面的不良行为和诱惑,正确对待网络带来的问题。如78.65%的学生认为网络对于自己的最大意义是可以查看信息,开拓视野。
高职学院八期一期队
2011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