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就业新特点(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3 13:4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90后大学生就业新特点(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90后大学生就业新特点(本站推荐)》。

第一篇:90后大学生就业新特点(本站推荐)

“90后”大学生就业观呈现新特点

历经了市场经济发展、就业模式转变、WTO加入、金融风暴洗礼等社会经济变迁,“90后”大学生的个性上印刻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思想解放、积极上进、求真务实、敢说敢干、独立负责,同时他们自我意识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功利心也强。这些独特的“90后”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就业的看法。就业观是一个人对就业的认知和态度,它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就业方面的具体体现,它指导着一个人的求职行为,对求职成功具有导向作用,指引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那么,“90后”大学生的就业观呈现出哪些新特点呢?

职业兴趣多元化,择业方式多样化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意识形态,在不断冲击着“90后”大学生的职业兴趣,从而出现“90后”大学生职业兴趣的多元化倾向。这种倾向主要体现在职业选择方式的多样化上。

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生的“90后”大学生,他们处在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家庭成长环境使得他们有条件去培养各种兴趣爱好,从而成为多才多艺的“90后”新青年,所以,他们不一定根据自己的专业找工作,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职业,这种多元化的职业兴趣和多样化的择业方式体现了我国社会的进步。

工作性质趋党政,就业意向重稳定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90后”大学生在衣食无忧的家庭中长大,生活水平的提高满足了他们的生理需求,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更能带来安全感、归属感、尊重感和自

我实现感。因此,“90后”大学生更倾向于工作相对稳定、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企事业单位。

政府机关成为“90后”大学生比较看重的职业。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企业的容纳能力减弱,出现了人才过剩的情况,工作开始出现不稳定因素。而公务员职业具有的稳定性强、福利高、制度正规、社会地位高、退休后保障健全等优势促使许多“90后”大学生向政府部门靠拢。政府高薪、体面、舒适的工作,迎合了“90后”大学生的就业观。

求职渠道靠网络,社会网络首当先

“90后”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优先体验者,网络对他们的求职行为和就业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90后”大学生更善于运用网络求职,获取就业信息,如微博、QQ群、飞信、博客、人人网、校园网、邮件等,通过人与人的信息传递及时了解就业信息,高效便捷。

还有一种网络称为“社会网络”,指社会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通过社会网络人们获得了使用关系的机会。在各种求职渠道中,“90后”大学生最看重社会关系网络,因为他们亲身感受了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和大学生就业竞争的激烈性,他们感到通过家人、朋友等社会关系网络寻求工作更易在激烈的竞争中求职成功。

就业理想更理性,就业目标更务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90后”大学生的就业理想和就业目标越来越理性和务实。他们能够理性地看待社会现象,并根据自身实际客观地调整就业理想。他们注重薪酬福利,注重假期休闲,注重工作生活平衡,注重发展机会,趋向于给自己带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工作,就业心态也更加务实。他

们的理性就业观如一盏明灯,正确指引着他们的未来职业生涯,使他们在纷繁复杂,充满变幻,充满挑战的社会竞争中更加坚定、自信、从容和充实。(来源:中国教育报)

第二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呈新特点

高校毕业生就业呈新特点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近日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网站发布的“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统计”,显示了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与特点。

据了解,这一调查是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继2003年6月和2005年6月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之后,于2007年6月又进行的第三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其目的是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教育决策和毕业生就业提供更丰富有效的信息。就业落实率达七成 专科优于本科

课题组的调查显示,毕业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为40.4%,“升学”与“出国/出境”的比例合计为16.8%。如果将三者均视为“确定去向”的话,则毕业生毕业时的“落实率”达到了70.9%。

调查显示,2007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仍是学历层次越高就业状况越好,毕业生“待就业”的专科和高职为24.3%,本科为23.0%,硕士和博士分别为12.1%和10.1%。但有意思的是,虽然从“待就业”指标看专科毕业生就业困难仍然最大,但从“落实率”看,专科毕业生优于本科毕业生。特别地,专科生在“已经确定单位”、“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和“其他灵活就业”方面的比例显著高于本科生,而本科生只是在“升学”和“出国/出境”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一半毕业生起薪1500以上 男性高于女性

课题组的统计结果显示,有一半的高校毕业生的月起薪在1500元以上。50%的毕业生月起薪在1000—2000元之间;80%的毕业生月起薪在800—3000元之间;90%的毕业生月起薪在700—4500元之间。2007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月起薪为1798元,比2005年增加了210元。

调查显示,毕业生学历越高起薪越多。专科生为1410元,本科毕业生为1788元,硕士为3469元,博士为3252元。调查还显示,男性毕业生起薪高于女性,男性月起薪为1500元,女性为1300元。

另外,工作单位性质、工作类型、就业地点的不同,起薪也存在差异:科研单位、三资企业和国家机关的平均月起薪较高,高等教育单位、部队、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居中,中初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和乡镇企业最低;行政管理工作、企业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的收入位居前三甲,技术辅助工作、服务工作和一线农业从业人员居中,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收入最低;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平均收入最高,为2074元;地级市的平均收入为1635元;县级市或县城的收入平均为1507元;乡镇和农村的收入分别为1332元和1567元。

大中城市就业四成以上 私企人气渐旺

调查显示,2007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状况,按就业地点划分: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工作的毕业生占45.2%,在地级市的占35.0%,在县级市或县城的占14.1%,在乡镇的占4.4%,在农村的为1.4%。与2005年相比,在大中城市工作的毕业生所占的比例略有回升。按按工作单位性质分: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成为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单位,分别占34.2%、23.5%和12.7%,特别是私营企业一跃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单位,2007年所占比例增加了17.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学校和科研单位所占的比例显著下降。国家机关所占的比例略有增加,上升了3.5个百分点。

另外,从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来看,各类专业技术工作(如工程师、会计师、教师、医生、律师等)依然一枝独秀,占34.3%,但是与2005年相比,各类专业技术工作所占的比例显著下降,减少了10.9个百分点,而各类技术辅助工作(如技术员、护士、秘书、出纳等)、各类行政管理工作、各类服务工作、一线生产工人所占的比例均有所上升,显示出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趋向多样化,有更多的毕业生愿意从事服务工作和一线生产工作。

就业市场更加规范 竞争主要靠学识

毕业生就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调查显示影响就业的因素由重到轻的是:

1、工作能力强;

2、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

3、学历层次高;

4、应聘技巧好;

5、形象气质好;

6、热门专业;

7、学校名气、地位高;

8、就业信息和机会多;

9、亲戚的帮助;

10、学习成绩好;

11、老师的推荐;

12、朋友的帮助;

13、为学生干部;

14、往届毕业生的声誉好;

15、拥有就业地户口;

16、为党员;

17、性别状况为男性;

18、送礼买人情。调查认为,统计结果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更加规范,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识和能力方面,而性别因素和送礼买人情等因素的影响较小。

择业重视发展前景 体现人生价值最重要

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们普遍重视的是哪些因素?调查显示影响毕业生择业意向的从重到轻的是:

1、发展前景好;

2、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

3、福利待遇好;

4、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5、经济收入高;

6、工作稳定;

7、工作单位的声誉好;

8、对社会的贡献;

9、工作自由;

10、工作单位的规模大;

11、工作单位在大城市;

12、工作舒适劳动强度低;

13、易(能)获得权力和社会资源;

14、可兼顾亲友关系。与2005年相比,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意向基本没有改变,把施展个人才华、体现人生价值看得最重。

最重要的求职信息源于学校

调查显示,43%的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求职信息来源于学校(包括院系)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需求信息。另外,与与2005年相比,父母、亲戚介绍的信息以及朋友或熟人介绍的信息重要性显著增加,网络招聘信息的比例也显著上升。可见,学校、亲朋好友、网络成为毕业生求职信息的最主要来源。

从毕业生对从学校获得的就业信息的帮助程度看,有11.0%的毕业生认为就业信息帮助非常大,有32.0%的毕业生认为帮助比较大,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已经获得超过40%的毕业生的积极肯定,说明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

第三篇:90后大学生就业观呈现新特点

90后大学生就业观呈现新特点

历经了市场经济发展、就业模式转变、WTO加入、金融风暴洗礼等社会经济变迁,“90后”大学生的个性上印刻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思想解放、积极上进、求真务实、敢说敢干、独立负责,同时他们自我意识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功利心也强。这些独特的“90后”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就业的看法。

就业观是一个人对就业的认知和态度,它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就业方面的具体体现,它指导着一个人的求职行为,对求职成功具有导向作用,指引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那么,“90后”大学生的就业观呈现出哪些新特点呢?

职业兴趣多元化,择业方式多样化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意识形态,在不断冲击着“90后”大学生的职业兴趣,从而出现“90后”大学生职业兴趣的多元化倾向。这种倾向主要体现在职业选择方式的多样化上。

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生的“90后”大学生,他们处在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家庭成长环境使得他们有条件去培养各种兴趣爱好,从而成为多才多艺的“90后”新青年,所以,他们不一定根据自己的专业找工作,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职业,这种多元化的职业兴趣和多样化的择业方式体现了我国社会的进步。

工作性质趋党政,就业意向重稳定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90后”大学生在衣食无忧的家庭中长大,生活水平的提高满足了他们的生理需求,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更能带来安全感、归属感、尊重感和自我实现感。因此,“90后”大学生更倾向于工作相对稳定、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企事业单位。

政府机关成为“90后”大学生比较看重的职业。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企业的容纳能力减弱,出现了人才过剩的情况,工作开始出现不稳定因素。而公务员职业具有的稳定性强、福利高、制度正规、社会地位高、退休后保障健全等优势促使许多“90后”大学生向政府部门靠拢。政府高薪、体面、舒适的工作,迎合了“90后”大学生的就业观。

求职渠道靠网络,社会网络首当先

“90后”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优先体验者,网络对他们的求职行为和就业

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90后”大学生更善于运用网络求职,获取就业信息,如微博、QQ群、飞信、博客、人人网、校园网、邮件等,通过人与人的信息传递及时了解就业信息,高效便捷。

还有一种网络称为“社会网络”,指社会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通过社会网络人们获得了使用关系的机会。在各种求职渠道中,“90后”大学生最看重社会关系网络,因为他们亲身感受了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和大学生就业竞争的激烈性,他们感到通过家人、朋友等社会关系网络寻求工作更易在激烈的竞争中求职成功。

就业理想更理性,就业目标更务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90后”大学生的就业理想和就业目标越来越理性和务实。他们能够理性地看待社会现象,并根据自身实际客观地调整就业理想。他们注重薪酬福利,注重假期休闲,注重工作生活平衡,注重发展机会,趋向于给自己带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工作,就业心态也更加务实。他们的理性就业观如一盏明灯,正确指引着他们的未来职业生涯,使他们在纷繁复杂,充满变幻,充满挑战的社会竞争中更加坚定、自信、从容和充实。

求职就业倾自主,勇于创业成趋势

伴随着网络的成长,“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快捷,知识面广,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远远超越了“80后”。信息量的极大丰富和创造力的提高,使得他们思维灵活,敢于创新,对就业有想法有主见有创意。他们不愿平平淡淡工作,更愿意凭着自己的个性开辟一番新天地。

此外,国家和社会也提倡大学生创业,鼓励、支持和扶持大学生创业,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环境。再者,受市场经济的熏陶,“90后”大学生的经商观念和经商经历都比较早,这对他们后来的自主创业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者:上上兼职网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

赵 鹏

摘 要:本文对新形势下,若干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提出了高等教育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具有的新特点、新方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明确高校的教育目标,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过去在普通高校中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已不完全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努力为人民服务、刻苦钻研业务、立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又红又专的专业人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这要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认真总结经验分析形势,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科学的再认识。这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国家建设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前所未有的重要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原来被限制或被拒之门外的公司和企业将大举进入中国市场,这将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扩大对人才的需求,使大学生有更广阔的舞台发挥自己的才能。但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也会随之而来,这必然形成思想

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多样化状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这就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一大难题。

2.信息网络化、全球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21是知识和信息的时代,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大学校园网的基本建立,网络已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新阵地和开辟舆论斗争的新舞台。网络信息是开放的超越国家和民族的公用信息,由于各种社会政治力量都力图在网络上占据一席之地,不同文化的传播和碰撞在网络上表现的更加剧烈。任何一个问题都难以用一个标准的答案加以界定。学校教育者在学生传播接受信息的权威地位被打破了,学生自己判断是非标准的自主性、独立性更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不容易。这就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内容。

3.近几年高等教育的自身改革和发展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课题。一是高校扩招带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使学生在思想上由过去的“上大学难,上了大学要珍惜机会,好好学习”转向“大学有的读,要选好的学校和专业”,因而使没有考取好的学校、好的专业的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产生较多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二是伴随改革的深入,高校的办学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和特色化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深入研究和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三是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变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是从过去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必然进程,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所趋于分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保证覆盖面,如何采用灵活多样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基于上述种种因素,在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将更多变、更活跃。这就要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与学生思想实际相同步、相适应,又要进行科学的预测。要认真研究改革开放形势下的社会环境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以及对大学生思想觉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认真研究分析大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新思想、新问题,从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力求把思想

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水平及心理防御能力,增强其在改革开放形势下渗透进我国腐朽思想的免疫力。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形势下,处于主动的地位并富有成效。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具有的几个新特点

1.结合时代特点,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特征。首先,充分体现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时代特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成员思想观念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日趋明显。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根本指针,整体建构与培育“四有”新人目标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方面引导学生增强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开拓、进取、创新的观念和功利、信息等功效性价值观念,并基于市场经济的风险性、不确定性,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良好心理素质。

其次,充分体现与对外开放相适应的时代特点。对此,要进一步贯彻“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继承借鉴,发展创新”十六字原则。一方面,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教育的全过程,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道德教育;另一方面,采取策略,使西方的改革开放、权利义务等观念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组成部分。

最后,充分体现与网络化社会相适应的时代特点。面对新兴信息传播渠道带来的挑战,要积极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第一,化被动为主动,调整德育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第二,开发新的德育资源,发挥“中国德育网”、“校园网”等主阵地的正面效能,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形成正确的校园信息导向。第三,德育工作方式科学化、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德育时间,拓展德育空间。第四,开发和研制德育软件,使网络德育具有可

操作的运行载体。第五,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信息素养,全面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2.深入了解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教育效果的取得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其中充分了解教育对象是个重要因素。了解教育对象,也就是要在大学生中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调研工作,对各种事件、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了解他们相信什么,需要什么,追求什么,想要实现什么,这样思想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从思想道德状况来看,有理想、有追求,是其思想主流,但在时代变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也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我们要有科学的分析:从总体上看,主流是好的,但问题也不少;思想情绪较为稳定、活跃,但在许多问题上表现出矛盾心态;从表面上看趋向于务实,从深层次看陷入迷茫困惑。另一方面,成才意识强,参与意识强,创新意识强,自我意识强;但集体观念弱,社会公德弱,心理素质弱,自我控制弱。只有了解了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3.切实关注学生思想动向,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是广大青年学生们的知心朋友,不仅要引导启发、教育他们健康成长,同时要努力反映他们的呼声和愿望,切实表达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必须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入手,着眼于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与人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出现的思想和情绪。这就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密切联系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才可以对学生的情绪和思想的变化了如指掌,这样在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够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把握时机,积极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

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取得好的成效,还必须树立为广大青年学生服务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们感到温暖,才能增强新形势下,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的可行性和可信度,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广大学生中的威信,才能团结和带动广大青年学生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宏伟大业。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具有全面性、系统性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要从整体的情况与需要出发,从一种全局性的战略观念来指导具体工作,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一盘棋,构成整体功能,取得整体功效。人的思想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改革开放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是新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解决他们思想认识问题,要根据不同的年纪,采取不同的方式,紧紧地围绕党的基本路线,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等,使广大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

去年8月兴起的华尔街金融危机诱发全球金融震动,花旗、美林、贝尔斯登、雷曼等经济大鳄出现巨亏或濒临破产,银行、证券、房地产从高峰跌入低谷,危机风暴波及各行各业,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宣告到来。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突破600万人,而把人力作为一种资源看待的今天,同样纳入市场供需关系的范畴,在供需关系不平衡的情况下,使得本已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和迷茫。很多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可能会选择回国就业,这势必会加大国内高端人才市场的竞争。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毕业和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一边是更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另一边却是工作岗位减少。不少企业停工歇业,大量员工被“裁”等现状凸显在我们面前。不少急于就业的毕业生在竞争中往往采取“自降薪酬”来博取优势,而更多的是自己仍有较高期许的人陷入“供求两难”的尴尬境地。

面对这严峻仍至残酷的形势,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一、要调整好心态

保持处惊不乱清醒的头脑,既然“寒潮已经袭来,就要有“过冬”的准备。认真分析近几年的就业形势,转变观念,正确审视自己。因为你可以不了解别人,但必须了解你自己,对自己剖析的深度和广度比以往时候更重要,如自己的优点、缺点、能力、性格及弱点,切忌好高骛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尤其需要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诚然,由于受压力、焦虑、浮躁等情绪影响,仰或没有时间和心情去思考这个问题,但必须甚至挤出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绝不能茫茫然不知所措或是自怨自哎。

二、准确的职业定位

近年来,“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已经不是什么新鲜名词,多数大学生在走进校门的第一天就被辅导员灌输了“职业生涯”的理念。每个职业人都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期,在择业方面容易迷茫,更需要有一个适合的正确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要结合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考虑,大学生在为自己进行职业定位时,不能抱着完美主义的想法,一开始的要求不能过高,最好是围绕自己的专业,不要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或者不要从事自己不适合、不擅长的工作,那是没有发展空间的。

三、要注重掌握专业技能

如今,很多企业在招聘中越来越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大学来说主要就是专业能力,而非学历。一般来说,学历仅意味着更雄厚的理论基础和技能,然而,对于那些学历不高或学校一般的大学生,如果能在大学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并参加专业的培训,我们的实际技能并不一定比名牌大学的学生差。而很多的企业在用人方面是很实际的,会综合考虑一个人学历和技能。所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把自己的专业技能的提升作为重点来考虑,不断强化自己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的含金量。

四、提高社会实践经验

很多公司在招聘都有一条“要有几年的工作应验”,这是现在社会的就业准则,很多公司都希望能招到能马上胜任工作的人。因此,大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能把理论技能应用到实践中,一定要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要围绕自己的就业目标来参与目标行业或职业的实践,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这样就能以学生的身份提早踏入社会实践,在毕业之后就有了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

五、综合素质的提升

虽然学习和专业知识很重要,但社会中需要的是复合人才,职业中更是非常看重情商和逆境商。如果能力太单一,那么职业发展也会很受限制。所以,大学生还需要掌握其他综合能力。如掌握一些工具类的技能,如网络、外语、谈判等。提高自己在人际交往、沟通协作方面的能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几年的学习,让自己能真正独立和成熟起来,能通过在学校中参与处理各种关系,参加各种活动来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人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让自己具备自信、谦让、果断、责任心等美德,以良好的形象进入职场。

金融危机虽然给全世界带来了恐慌,失业人口增加,就业压力增大。理性选择,就业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尽管金融危机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

金融风暴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信心到社会中去竞争,去搏奕,去接受新的东西。正如温总理所说“信心比黄金重要”,谁能经得住考验,谁就是最终的胜利者。

上面的兄弟回答的很具体,但我觉得太教条。太书面化。不实在。

但总是谈到“金融危机”,诚然“金融危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对大学生就业机会带来了很大冲击。但我觉得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因为一两场“冲击”带来的,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十年甚至二十年或更长。“人多”造成的。这是句废话。但是实话。

还有其实找工作并不难,你想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就不容易了。好多大学毕业生觉得自己念了这么多年书毕业就拿个千八百块钱,心有不干。“你”总是心有不甘,但到最后也只能“心甘情愿”了。我想说的问题就是放下姿态,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得知道自己是吃几碗“干饭”的。别老想别人工资多少多少钱。得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干什么尽量能干好。总之,就是把心态放平和,不管别人挣多少钱,别羡慕别人的高薪,尽量做好自己。

补充:而且现在找工作走后门的情况也是非常严重,就拿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事业编来说,都是猫儿腻很大。这也打乱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秩序。但没辙,谁也没辙。最后就比谁的人儿硬了。我虽说说的有些绝对,但这也是事实。

现在的就业形式在这里我不像多说,大学生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在调查过程当中了解到,现在大学生也正视到了这一点。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那么大学生就业究竟面临怎样的难题那?具体请看调查报告

下面是调查过程:

据了解,多数人无法一次应聘成功:2.7%的人应聘次数在5次以内;2成的人应聘次数在6—10次。而且人们在求职的过程中花费很大:2/3以上的人不足500元;将近2成的人花费在500—999元之间。在求职成功后,据不完全统计:10.8%的人很满意;52%的人比较满意;不满意者仅占3.2%。另外,求职时间长也是一个因素:20%的人在1个月之内就找到了工作;24.8%的人在1—2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22.9%的人在2—3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人均费时3.13个月,有的甚至成为“校飘族”。

就拿计算机行业来说吧。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

1.供与求平行上升,供求矛盾并不突出。

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分明显。

3.冷与热分布不均,冷热两极反差强烈。

一是不同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平衡,名牌大学、工科院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热,而一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冷。

二是用人单位热,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表现冷。从社会总体需求来看,社会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很多单位急需计算机专业人才,有的单位是高薪引进,有的单位则是降格以求。而现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还不能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认为学计算机专业是高投入,在找工作时应该得到高的回报,习惯于和以前的师兄师姐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攀比,导致期望值与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报酬相距甚远。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对一般用人单位表现出极为冷淡,有的甚至“宁愿失业,也不要找一个自己不满意的工作”。

三是学校热,用人单位冷。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主动跑市场、跑职场,为学生找就业的门路。但由于高校师资队伍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毕业生,对毕业生表现为冷。

四是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在就业时热,而能力差的同学在就业时受到用人单位的冷遇。在机关、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在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企业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因此,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就业时非常抢手,而素质一般的学生在就业时就显得十分困难。

总儿言之,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症结何在,经过一个假期的调查和了解,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专业面太窄;缺乏社会关系;信息不足;性别歧视。

据了解,在填写了试用期月均净收入的学生中,不含社会保险的男生月均净收入为1915元,女生为1820元;转正后月均净收入男生为2706元,女生为2441元。进一步分析发现,校际差异大于性别差异,名校女生的收入最高,试用期与转正后月均净收入分别为3291元与3975元;而同校男生为3012元与3670元。如果我们将名校女生中一名到国外就业、月收入高达15000元去掉后,女生月均净收入跌至2974元和3660元,低于同校男生,但仍明显高于其他9所高校的男生与女生。

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应大力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给大学生更多实践机会;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规范就业市场,制止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

作为一名大学生,“坚决拼一个美好的未来”是他们的目标。他们已经觉得没有退路了。所以他们很苦——这是我的感觉。两天的时间中,我接触了很这样的“校漂族”,很多时候我都被他们的这种精神感动着。他们真的很苦!我感觉到他们所承受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拮据,而更大是他们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用他们的话说,他们己经没有退路了。从心底里我佩服这些人。但我觉得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状况,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后勇敢面向社会,理性分析,理性选择,去寻找适合发挥自己才智的新天地,自立自强,回报社会,这才是进取的人生态度。

下载90后大学生就业新特点(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90后大学生就业新特点(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大学生就业

    浅谈大学生就业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认为很有必要根据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但前提是要懂得分析当前的情况然后做出相应的调整。下面......

    大学生就业

    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据统计......

    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 中国是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劳动力大国,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是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民生问题。近若干年来,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就业形势相对平稳......

    关于大学生就业

    关于大学生就业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越来越快,招生规模也随之越来越大,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快速形成并且有迅猛增大的趋势。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误区与人才市......

    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摘要:随着国家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教育制度由精英化逐步走向了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高峰期已然而至,再加上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寒流,......

    大学生就业[范文模版]

    大学生就业 作为一名二本学校的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毕业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不是很好的学校,也不是最好的一个专业,在大学里也没有学到很好的专业技能,所以走出校园,竞争非常......

    大学生就业

    1,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 一.国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优惠政策,二.毕业生预征入伍服义务兵役享受的优惠政策,三.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四.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可获......

    大学生就业

    摘要:上个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对产业转移原因的研究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工业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使大量的劳动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