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辽宁石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流程
辽宁石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流程 为更加完善公司的各项管理规定,使公司生产协调一致,加大管理力度,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促使公司更好的发展,制定此生产流程。
第一,销售部跟客户签订生产合同及技术协议(包括各个部分的明细)。
第二,技术部门按销售部门签订的生产技术协议(包括产品的种类、名称、规格)整理出相对应的图纸、标准件、外购件、外购设备(包括标准、规格、型号及设备参数)的总体明细/单台,下至生产部、采购部、材料库、生产车间。
第三,生产部根据技术部下发的图纸、标准件、外购件、外购设备的总体明细/单台,算出所用的钢材种类及数量,标准件的种类及数量,外购件的种类及数量,外购设备的种类及数量。做出相对应的采购计划,经本部门领导审核,在经公司总经理审批,一式三份最后下发至采购部、材料库,生产部留一份。
第四,采购部按生产部下达的采购计划进行采购,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厂确保公司正常生产。
第五,材料库待钢材、标准件、外购件、及外购设备回厂后,通知生产部。
第六,生产部按回来钢材的实际情况。对机加和铆焊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安排生产,并严格要求工期及质量,确保我公司正常的生产运
行,以达到我们预期的生产目标,并最好能提前完成公司下达的生产任务。
第七,机加车间按生产部下达的生产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加工,最后成品入库。
第八,铆焊车间按生产部下达的生产任务,按照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之后转出喷漆。
第九,最后整体组装,按技术要求及图纸进行组装。(组装单位按技术要求的明细领用各个部分的自加工的成品件、标准件、外购件及各种设备。)
第二篇: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坐落在辽宁省抚顺市风景秀丽的浑河岸畔,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学校1950年始建于大连,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1953年迁至抚顺办学;1958年升格为抚顺石油学院;2000年2月由中国石化总公司划转为辽宁省人民政府领导,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2000年10月抚顺煤炭工业学校整体并入;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建校60年来已培养8万多名毕业生,其中大部分已经成为我国石油石化、煤炭等各行业的各级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和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机遇,及时分析形势,调整目标定位和办学思路,确定了“以人为本、质量第一、强化优势、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按照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全力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使学校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实现了新跨越。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学校在校学生23650人,其中研究生1300人、本科生15800人、高职专科生3200人、成教本专科2600人、少数民族生750人。到2006年,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学校征地1300亩、投资6.5亿元、建筑面积24.7万平方米,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人文与自然景观和谐交融的新校区全部建成。新老校区连成一片,成为融教学、科研、人文、生态于一体的具有现代风格的大学园区。新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和现代化体育场等拔地而起,多功能电子阅览室、语音室、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和高速宽带校园网络等一应俱全,教学科研设施、设备和现代化教学技术堪称一流。学校拥有基础和专业实验室112个,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49个,先进的大中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200台件。学校占地面积1906亩,校舍建筑面积61.4万平方米,馆藏各类图书总量243.4万册(含电子图书139.7万册),各类运动场所面积近1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25亿元。同时,学校注意改善教职工的生活条件,在建设2万平方米教授博士公寓后,又建设了15万平方米教职工公寓,使近千名教职工的住房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
学科建设不断优化。2005年以来学校确立了“坚持特色、突出重点,促进交叉,强化创新”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紧紧围绕辽宁省做大做强石化产业和抚顺市建设中国北方石化城等发展战略,在原有石化、机械、信息等工科学院的基础上,新组建增加石油工程、化材、环境、计算机等工科学院,形成了以重点学科为先导的石油化工、石油工程、材料科学、环境生物、化工机械、控制工程、信息工程等体现行业和地区经济特色、适应行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群。学校还注重培育新兴、交叉和应用学科,发展人文和社会学科,先后建立了一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专业。目前,学校设有石油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学与材料、环境与生物、机械工程、信息与控制、计算机与通信、经济管理、数理、外国语、马克思主义、体育、高职、顺华能源、继续教育、教育实验、国际教育、民族教育、研究生和营口大学园石油化工等20个学院,建成2个省级高水平重点一级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资助学科、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4个省级高校创新团队、2个联合培养博士点,26个硕士点,11个工程硕士领域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49个本科专业,26个高职专科专业。学校还被教育部确定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基础培训基地和新疆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生培
养基地,被辽宁省确定为石油化工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以石油石化为特色,工、理、经、管、文、法、教等七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学校初步建成一支较为稳定、结构较为合理、政治和业务素质较为全面的师资队伍。学校从2005年起开始实施“博硕工程”(45岁以下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5年内力争获得博士学位,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5年内力争获得硕士学位)和“151工程”(培养和引进10名领军人才、50名学科带头人、100名教学科研骨干)。2007年5月召开第一次人才工作大会,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面启动了以“理念 思路 质量 特色”为主题的人事制度改革,推动了学校人才结构朝着优质、高效、协调、高层次的方向发展。目前,学校拥有专任教师91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0.6%,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占70.6%,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97人。教师中有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1人入选国家和省的百千万人才工程,58人为国家和省部级科技专家、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学校在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研究和推进企业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取得较大成绩。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揽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550余项,获国家和省市科技成果奖46项,实现科研进款1.5亿元,申请专利110项,其中发明专利56项,出版著作、教材196部,参加国际会议82次,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714篇,其中被SCI、EI、SCIE、ISTP收录582篇。根据国家科技部公布的统计结果,我校被《SCIE》和《EI》收录论文近5年平均分别居全国高校第170位和140位。学校公开出版《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个科技核心期刊。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构建了“厚基础、宽专业、素质高、能力强、重德育、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出了弹性学分制、双学位制、学雷锋示范班、理论班、教学改革实验班等教改新举措,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通过建立大学生科技社团、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专项资助科技学科竞赛活动、提供科技活动平台和开放实验室、建立创新实验室、开辟校外实习基地等措施,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积极开展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近三年学生直接参加教师160多项科研项目,公开发表论文68篇,在全国、省科技和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87项、省级奖232项。学校毕业生以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全面,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名列省内高校前茅。
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多彩。学校积极推进“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工程”,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学校总结凝练的学雷锋“五个一”精神(“一颗钉”的爱岗敬业精神、“一滴水”的团结协作精神、“一团火”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块砖”的普通劳动者精神、“一片叶”的感恩反哺精神),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力量。学校通过抓“两课”教学、开设“雷锋精神在线网站”、开辟“百家讲坛”、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体育文化节和“百场报告进校园”大型系列讲座、组织“红色之旅——走进西柏坡”和“走进棚户区系列活动”等,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艺术团被评为
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大学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被评为辽宁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学雷锋示范班和大学生学雷锋理论与实践协会被授予辽宁省“雷锋号”;雷锋精神在线网站被评为辽宁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奖;雷锋“五个一”精神办学特色被辽宁省评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学生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学校设有橄榄球、击剑、定向越野、羽毛球、乒乓球、龙舟等各具特色的运动队,其中击剑队、羽毛球队是高水平运动队。大学生定向越野队6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大学生橄榄球队在国内外历次比赛中,均获得前两名;大学生击剑队荣获第14届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男子重剑冠军和花剑季军;大学生羽毛球队代表辽宁省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羽毛球比赛中获得男双和混双铜牌,荣获第12届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混双季军;大学生龙舟队荣获第2届全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男子1000米直道竞速亚军。近三年学生在省级以上体育竞技比赛中共获得集体奖和个人奖32项。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展。目前学校已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埃及等10个国家的2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开展
“2+2”、“1+2+1”、“4+1”等培养项目,已有11批学生成功赴英国、美国、俄罗斯、比利时、法国学习。2007年学校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成功举办了以 “能源产业的机会与合作” 为主题的大型合作论坛,独联体国家有5个高校和4个科研机构参加。2009年学校与中石油集团公司和俄罗斯4所高校成功举办了以 “金融危机下中俄能源产业合作” 为主题的合作论坛。2010年学校与辽宁省科协成功举办了“低碳经济下石油石化行业发展机遇与战略(国际)论坛”,有中外30多所大学的校长参加。学校常年聘请外籍专家和教师来校任教,并派出大批教师到国外留学、访问和进行合作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科研整体水平的提升。2007年学校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2010年学校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近三年学校先后被辽宁省政府和辽宁省教育厅授予“先进党委”、“文明单位”、“依法治校示范校”、“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民主管理先进单位”、“辽宁省平安校园”、“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0年3月学校成功实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四方共建我校,为我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新的平台。在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世纪,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全体师生将满怀信心、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石油石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自身优势和办学特色,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较强,省内先进,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行业特色教学研究型大学。(党政办公室二〇一〇年九月更新)
第三篇:(13)2018年石油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民主生活会议程
2018年石油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民主生活会议程
时
间:2018年4月4日下午3:30 地
点:公司二楼会议室 总公司领导:战** 参 加 人:公司领导班子成员 列 席 人:分公司经理、书记 主 持 人:远** 会议议程:
(一)民主生活会
1、公司经理志**同志代表领导领导班子进行对照检查发言;
2、班子成员依次进行对照检查发言,开展自我批评,每位同志发言后,其他班子成员进行批评帮助,并依次逐人进行;
3、总公司领导讲话;
4、党委书记远**同志总结会议情况。
(二)组织生活会
1、党委书记远**同志代表支部班子向广大党员报告去年以来的工作情况;
2、党员进行个人对照检查;
3、党员之间进行互评。
(三)开展“双评议”
1、民主评议支部班子及成员;
2、民主评议党员。
第四篇:(15)2018年石油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民主生活会主持词
2018年石油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民主生
活会主持词
同志们:
根据总公司战委的安排,今天我们召开公司2017基层单位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 会议主题是:以战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公司2018年工作会议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打赢深化改革、全面盈利、持续发展攻坚战。今天的会议公司战委高度重视,战经理亲自参加,指导工作。在此,我代表公司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参加今天会议的人员有班子成员、分公司经理、书记共17人。
首先,我代表公司 领导班子通报一下这次民主生活会的准备情况。为了开好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收到《关于开好2017基层单位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的通知》(总公司发[2018]**号文件)后,公司战委当即召开支委会,对公司 2017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的准备工作进行了研究安排,从三个方面扎实开展了此项工作。
一是广泛征求意见。鉴于我公司生产经营繁忙的实际,为不影响正常生产,我们因地制宜,采取班子成员个别访谈的方式,分别深入群众,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从日常履职中存在问题及工作生活中的细节着手,筛查问题、找准
第五篇: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概况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坐落在辽宁省抚顺市风景秀丽的浑河岸畔,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学校1950年始建于大连,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1953年迁至抚顺办学;1958年升格为抚顺石油学院;2000年2月由中国石化总公司划转为辽宁省人民政府领导,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2000年10月抚顺煤炭工业学校整体并入;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建校60年来已培养8万多名毕业生,其中大部分已经成为我国石油石化、煤炭等各行业的各级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和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机遇,及时分析形势,调整目标定位和办学思路,把“顶天立地”作为长期发展战略,把强化内涵建设作为战略重点,大力推进人才战略和外向战略,全力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使学校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实现了新跨越。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学校在校学生23650人,其中研究生1300人、本科生15800人、高职专科生3200人、成教本专科2600人、少数民族生750人。到2006年,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学校征地1300亩、投资6.5亿元、建筑面积24.7万平方米,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人文与自然景观和谐交融的新校区全部建成。新老校区连成一片,成为融教学、科研、人文、生态于一体的具有现代风格的大学园区。新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和现代化体育场等拔地而起,多功能电子阅览室、语音室、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和高速宽带校园网络等一应俱全,教学科研设施、设备和现代化教学技术堪称一流。学校拥有基础和专业实验室112个,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49个,先进的大中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200台件。学校占地面积1906亩,校舍建筑面积62.8万平方米,馆藏各类图书总量243.4万册(含电子图书139.7万册),各类运动场所面积近1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25亿元。同时,学校注意改善教职工的生活条件,在建设2万平方米教授博士公寓后,又建设了15万平方米教职工公寓,使近千名教职工的住房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
学科建设不断优化。2005年以来学校确立了“坚持特色、突出重点,促进交叉,强化创新”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紧紧围绕辽宁省做大做强石化产业和抚顺市建设中国北方石化城等发展战略,在原有石化、机械、信息等工科学院的基础上,新组建增加石油工程、化材、环境、计算机等工科学院,形成了以重点学科为先导的石油化工、石油工程、材料科学、环境生物、化工机械、控制工程、信息工程、经济管理等体现行业和地区经济特色、适应行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群。学校还注重培育新兴、交叉和应用学科,发展人文和社会学科,先后建立了一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专业。目前,学校设有石油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学与材料、环境与生物、机械工程、信息与控制、计算机与通信、经济管理、数理、外国语、马克思主义、体育、高职、顺华能源、继续教育、教育实验、国际教育、民族教育、研究生和营口大学园石油化工等20个学院,建成2个省级高水平重点一级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资助学科、1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4个省级高校创新团队、2个联合培养博士点,43个硕士点,11个工程硕士领域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50个本科专业,26个高职专科专业。学校还被教育部确定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基础培训基地和新疆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生培养基地,被辽宁省确定为石油化工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以石油石
化为特色,工、理、经、管、文、法、教等七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学校初步建成一支较为稳定、结构较为合理、政治和业务素质较为全面的师资队伍。学校从2005年起开始实施“博硕工程”(45岁以下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5年内力争获得博士学位,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5年内力争获得硕士学位)和“151工程”(培养和引进10名领军人才、50名学科带头人、100名教学科研骨干)。2007年5月召开第一次人才工作大会,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面启动了以“理念 思路 质量 特色”为主题的人事制度改革,推动了学校人才结构朝着优质、高效、协调、高层次的方向发展。目前,学校拥有专任教师92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0.6%,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占70.6%,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97人。教师中有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1人入选国家和省的百千万人才工程,58人为国家和省部级科技专家、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学校在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研究和推进企业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取得较大成绩。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揽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550余项,获国家和省市科技成果奖46项,实现科研进款1.5亿元,申请专利110项,其中发明专利56项,出版著作、教材196部,参加国际会议82次,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714篇,其中被SCI、EI、SCIE、ISTP收录582篇。根据国家科技部公布的统计结果,我校被《SCIE》和《EI》收录论文近5年平均分别居全国高校第170位和140位。学校组建了22个省级、18个市级校友联谊分会和学校校友联谊总会。与抚顺、营口市政府和10多家大型石化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与抚顺市联建了信息技术中心、精细化工研发中心、新能源研发中心。学校公开出版《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个科技核心期刊。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构建了“厚基础、宽专业、素质高、能力强、重德育、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出了弹性学分制、双学位制、学雷锋示范班、理论班、教学改革实验班等教改新举措,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建成国家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2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教学团队8个,获得省教育教学成果奖20项。学校通过建立大学生科技社团、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专项资助科技学科竞赛活动、提供科技活动平台和开放实验室、建立创新实验室、开辟校外实习基地等措施,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积极开展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近五年学生在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393项。毕业生以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全面,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名列省内高校前茅,连续6年获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多彩。学校积极推进“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工程”,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学校总结凝练的学雷锋“五个一”精神(“一颗钉”的爱岗敬业精神、“一滴水”的团结协作精神、“一团火”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块砖”的普通劳动者精神、“一片叶”的感恩反哺精神),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力量。学校通过抓“两课”教学、开设“雷锋精神在线网站”、开辟“百家讲坛”、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体育文化节和“百场报告进校园”大型系列讲座、组织“红色之旅——走进西柏坡”和“走进棚户区系列活动”等,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艺术团
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大学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被评为辽宁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学雷锋示范班和大学生学雷锋理论与实践协会被授予辽宁省“雷锋号”;雷锋精神在线网站被评为辽宁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奖;雷锋“五个一”精神办学特色被辽宁省评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学生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学校设有橄榄球、击剑、定向越野、羽毛球、乒乓球、龙舟等各具特色的运动队,其中击剑队、羽毛球队是高水平运动队。近三年学生在省级以上体育竞技比赛中共获得集体奖和个人奖32项。
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展。目前学校已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埃及等10个国家的2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开展“2+2”、“1+2+1”、“4+1”等培养项目,已有11批学生成功赴英国、美国、俄罗斯、比利时、法国学习。2007年学校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成功举办了以 “能源产业的机会与合作” 为主题的大型合作论坛,独联体国家有5个高校和4个科研机构参加。2009年学校与中石油集团公司和俄罗斯4所高校成功举办了以 “金融危机下中俄能源产业合作” 为主题的合作论坛。2010年学校与辽宁省科协成功举办了“低碳经济下石油石化行业发展机遇与战略(国际)论坛”,有中外30多所大学的校长参加。学校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加强了留学生、对外汉语本科生、俄语和小语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主动为石油石化海外发展战略培养人才。学校常年聘请外籍专家和教师来校任教,并派出大批教师到国外留学、访问和进行合作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科研整体水平的提升。
2007年学校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2010年学校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近五年学校先后被辽宁省政府和辽宁省教育厅授予“先进党委”、“依法治校示范校”、“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民主管理先进单位”、“辽宁省平安校园”、“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010年3月学校成功实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四方共建我校,为我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新的平台。2010年9月25日学校成功举办了六十年校庆活动,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各级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出席庆典的贵宾及海内外校友1200余人,收到捐赠2000余万元,各大新闻媒体报道校庆盛况32次,极大激发了全校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的自豪感与凝聚力,提升了学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为学校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十二五”时期,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全体师生将满怀信心、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石油石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自身优势和办学特色,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较强,省内先进,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行业特色教学研究型大学。(党政办公室二〇一〇年十二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