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概况
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概况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21年7月23-31日
地点:上 海 浙江嘉兴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 废除资本私有制”。大会确定了党成立后的基本任务。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一大选举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的中央领导机关中央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22年7月16-23日
地点:上 海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大会分析了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阐明了中国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大会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且指出要通过民主革命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创造条件,这是党对中国革命认识的一个新的重大突破。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党员条件、党的各级组织和党的纪律作了具体规定。
二大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执行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23年6月12-20日
地点:广 州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国共合作问题。大会正式决定和**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建立民主革命的统一战线。同时大会又强调指出,在国共合作中,共产党必须保持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努力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大会制定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为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创造了重要条件。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25年1月11-22日
地点:上 海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大会着重讨论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运动中的地位,以及为了参加这一运动,党在组织方面和群众工作方面如何准备的问题。提出了历次代表大会都没正式提出过的中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还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反对帝国主义工具之买办阶级”。这是党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重大进步,在实际上丰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
四大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了新的中央局。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27年4月27日-5月9日
地点:汉 口
出席大会82人,代表全国57967名党员。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党的五大是在“四•一二”政变发生后才半个月这样一个非常状态下召开的。大会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提出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主张,但对于当时夺取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均没有作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是不彻底的,在会后也并未实施。这次代表大会实际上没有解决任何问题。没有能够在紧急关头担负起挽救革命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28年6月18日-7月11日
地点:莫斯科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由于国内处于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下,在共产国际帮助下,这次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大会总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有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上,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大体上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六大把工作中心从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转动到从事长期的艰苦的群众工作,确定以争取群众作为党的首要任务,把“左”倾作为主要危险来反对,这是党的工作的一次重要转变。六大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
六大选出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3人,候补委员13人;中央审查委员会委员3人,候补委员2人。六届一中全会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
地点:延 安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七大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夜召开的,大会正确分析了形势,指明抗战的前途和任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大会通过的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七大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
七大选出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44人,候补委员33人。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56年9月15-27日
地点:北 京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
大会分析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对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的论断,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党对于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没有能够在后来的实践中坚持下去。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69年4月1-24日
地点:北 京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
大会是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在全国各级党组织还不能正常工作,绝大多数党员还没有恢复组织生活,相当多的八届中央委员仍处在被审查、被监禁的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召开的。大会自始至终为“左”倾思潮和个人崇拜的狂热气氛所笼罩。大会通过的政治报告和新党章,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及其错误理论,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组织上,把林彪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写进了党章,林彪、江青集团的一批骨干和亲信进入了中央委员会,而许多久经考验的老干部,却被排斥在外。九大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73年8月24-28日
地点:北 京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这次大会是在粉碎林彪**集团后召开的。大会批判了林彪**集团的罪行,揭露了他们的**两面派本质,但十大的政治报告和党章没有正确地分析林彪事件发生的原因,总结必要的教训,仍肯定党的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的“左”倾错误得以延续下去。在组织上,康生和王洪文当上了中央副主席,张春桥成为政治局常委,江青、姚文元当上了政治局委员,江、张、姚、王得以在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江青**势力又得到了加强。由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指导方针没有改变,因而大会不可能从根本上总结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77年8月12-18日
地点:北 京
大会主要内容用其特点 :
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取得粉碎江青**集团的伟大胜利的情况下召开的。大会宣告”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重申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党的根本任务。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认为十大的路线是正确的,肯定”文化大革命“和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这次大会没有能从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的任务。
(4)十一届六中全会同意华国锋辞去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
职务的请求,对中央主要领导成员进行了改选和增选,胡耀邦为中央
委员会主席,赵紫阳、华国锋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务
委员会委员由中央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组成,即: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华国锋,全会选举邓小平为中央军
事委员会主席,增选习仲勋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82年9月1-11日
地点:北京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大会是在经历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又经历了十一届六中全会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之后召开的。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理论。大会提出了党在 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同时提出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
地点:北 京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规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提出了加快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全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邓小平从十三大开始退出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常委,但他作为党和国家重大问题决策人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92年10月12-18日
地点:北 京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的概括,分别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构想等九个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会向全党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97年9月12-18日
地点:北 京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次大会的灵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它以这一点为标志载入史册。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阐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的指南。大会进一步论述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强调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就是要抓往机遇,开拓进取,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次大会是本世纪最后一次党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2002年11月08-14日
地点:北 京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2007年10月15-21日
地点:北 京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第二篇:党的历次代表大会
党的历次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树德里3号举行。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外国巡捕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艇上举行。出席大会的有国内各地和旅日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12人,他们是:李达、李汉俊(上海)、张国泰、刘仁静(北京)、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陈潭秋(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广州)、周佛海(日本)。另外,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憎。他们代表着50多名党员。列席会议的有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
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取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联合第三国际。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从而同崇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主张走议会道路的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划清了原则界限。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党的诞生。从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和唯一的无产阶级政党。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自从有了共产党,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2人,代表195名党员。大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和动力,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使它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大会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同时联合全国的一切革命党派,组成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和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真正民主的政治的独立国家。大会通过了《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和《中国共产党章程》,这是党成立后的第一个党章,对党员条件、党的各级组织和党的纪律作了具体规定。大会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关于“工会与共产党”的决议案》、《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和《关于少年运动的决议案》等。大会选举了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被推选为委员长。
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从而为中国各族人民指明了现阶段革命斗争的任务和方向。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的决定。
党的三大正确地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和国民党进行改组的可能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用这种形式实现国共合作,这是孙中山和国民党当时所能接受的唯一合作形式。
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对于国共两党的发展,对于中国革命的前进,都是有利的。因为这样做,使中共有可能更有力地影响国民党的政策,推动国民党的革新,推动在它影响下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群众投入革命;这样做还有利于通过国民党的组织去发动工农群众,从而使国民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获得新的生命;也有利于共产党从比较狭小的圈子里走出来,在更广阔的革命斗争的天地中接受锻炼,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时它有党员994人。这次大会的历史功绩在于:一是提出了中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二是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指出中国革命需要“工人农民及城市中小资产阶级普遍的参加”,其中农民是“重要成分”,他们“天然是工人阶级之同盟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中国革命的成功和无产阶级领导地位是不可能取得的。三是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还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建党以来尤其是国共合作一年来的历史经验后,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重大进展。这表明,党在这时已经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四大的不足之处是:对如何实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特别是如何正确处理在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中的种种复杂问题,1 并没有作出具体的回答;对政权和武装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仍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弱点,在以后革命运动发展中逐步明显地表现出来。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7年4月27日至5月10日在武汉举行。这时,党员人数比北伐战争前有了很大增长,已近5.8万人。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于苏联莫斯科举行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一次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会。它认真总结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有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上作出基本正确的回答,在党内思想十分混乱的情况下大体上统一了全党的思想。
六大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大会指出: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引起现代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因此,“中国革命现在阶段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的民权主义革命”。针对当时不少党员认为资产阶级既然已经退出革命,中国革命的性质便不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错误认识,大会指出:应该以革命任务来决定革命性质,而不是以革命动力来决定革命性质。这个判断在当时是解答了党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对中国革命的形势和任务,大会作了正确的结论:“现在,第一个革命浪潮已经因为历次失败而过去了,而新的浪潮还没有来到,反革命的势力还超过工农,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并且指明:目前“最主要的危险倾向就是盲动主义和命令主义。他们都是使党脱离群众的”。六大把工作中心从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转到从事长期的艰苦的群众工作,确定以争取群众作为党的首要任务,把“左”倾作为主要危险来反对。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次重要转变。大会的决议在全党传达贯彻后,产生了深远的积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夜,为了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争取“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在延安整风运动取得伟大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党的七大在延安正式举行,历时50天。大会正式代表547名,候补代表208名,代表121万名党员。会上,毛泽东作了题为《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和《愚公移山》的闭幕词;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作了《论统一战线》的讲话。
这次大会的主要历史功绩有四个方面:
第一,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八年抗战的丰富经验,制定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正确路线、纲领和政策。
第二,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第一次较为全面科学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及其基本内容。
第三,批评党内各种错误思想,阐述了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第四,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使全党在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主要的一次代表大会。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七大以后,全党紧密团结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显示了党的团结和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一次代表大会。大会着重解决的问题是:
第一,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了党在今后的主要任务。
第二,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第三,提出了在全国执政的情况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方针。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969年4月1日至24日,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512人。当时全国总共有党员2200万人。
这次大会是在党遭受“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尚未建立,绝大多数党员还没有恢复组织生活的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召开的。这使林彪、江青等人得以乘机把他们帮派体系的许多人塞进代表行列中,造成九大在组织上的严重不纯。林彪代表党中央作政治报告。这个报告系统地叙述了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文化大革命”的酝酿发动和发展过程,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的所谓经验。报告还歪曲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这部著作的基本精神,硬说毛泽东从那时起就提出了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报告第一次把在社会主义阶段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错误指导思想,正式规定为“我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九大通过了林彪的政治报告,从而进一步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
大会通过的新党章,对党的理论基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了歪曲的解释,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及其错误理论,砍掉了党员的权利,还把林彪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入总纲。这种作法,完全违背了党的组织原则,是同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根本不相容的。
大会选举了九届中央委员会。选出170名中央委员和109名候补中央委员。重新被选人的原八届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仅占原八届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已去世者不计)总数的32%。许多功勋卓著、在广大党员中很有威信的革命老同志被排除在外。林彪、江青帮派体系中的一批骨干和亲信进入中央委员会。随后举行的九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林彪为中央委员会唯一的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由五人组成。毛泽东。林彪(以下四姓氏笔划为序)陈伯达、周恩来、康生。在新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林彪、江青集团的骨干和亲情占半数以上;陈云、李富春、陈毅、徐向前、聂荣臻等虽然仍被选为中央委员,却被排斥在中央政治局之外。
综上所述,九大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都是错误的。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代表1249人,代表全国2800万党员。毛泽东主持了这次大会,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政治报告,王洪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这次大会是在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之后召开的。林彪事件的发生,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左”倾指导方针没有改变,也由于江青、张春桥等人的干扰破坏,因而大会不可能从根本上正确总结经验。大会批判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罪行,但却继续了九大的错误,认为“九大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都是正确的”。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坚持“文化大革命”。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行了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1510人,代表着3500多万党员。华国锋代表党中央作政治报告,叶剑英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邓小平致闭幕词。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545名,候补代表145名,代表着3900万名党员。邓小平致开幕词,胡耀邦代表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叶剑英、陈云作重要讲话,李先念致闭幕词。
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他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和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十二大确定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战略目标、重点和步骤。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是:从1981年至本世纪末,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在战略步骤上分两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战略重点是要解决好农业问题,能源、交通和教育、科学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936名,代表着4600多万名党员。赵紫阳代表十二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大会批准了这个报告,修正了党章的部分条文,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大会的突出贡献之一,是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大会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大会明确指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 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为理解建国以来的成功与失误提供了一把钥匙,也为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的武器。这是我们党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十三大的又一突出贡献,是系统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被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所一贯坚持的路线。实践证明,贯彻执行这条基本路线,是各项工作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离开了它,就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大会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对十二大规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肩负着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重大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2000名。江泽民代表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
报告的内容共分四个方面:
(一)十四年伟大实践的基本总结;
(二)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
(三)国际形势和我们的对外政策;
(四)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
在十四届一中全会上,选举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泽民为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刘华清、张震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尉健行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党的十四大的第一大贡献是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步摆脱这种观念,形成新的认识,对推动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重要谈话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党的十四大的第二大贡献就是全面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出,这个理论是在十四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的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即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祖国统一问题,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问题。
江泽民指出,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党的十四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召开的,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将驶入快车道。大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概括,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十四大是我们党和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十五大代表2048人,特邀代表60人,到会的共2074人。江泽民总书记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十五大是在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次盛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党的十五大的第一大贡献就是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十五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作出了新的科学概括,指出,这个理论是党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大会重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作了新的概括,不仅强调要继续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而且还制定了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
十五大选举产生了大会选举产生了由193名委员、195名候补委员组成的新的中央委员会。选举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15名。十五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机构,使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向着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这是十五大又一历史性贡献。
当前。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十五大制定的宏伟计划,满怀信心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2002年11月15日在北京举行。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公报
(2002年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2002年11月15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198人,候补中央委员158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列席会议。胡锦涛同志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第三篇: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纵览党史
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纵览党史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当然,这种领导是通过共产党来实现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标是实现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阶段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一共召开了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二大以来,我们的党代会都是五年召开一次,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党代会的召开不像现在这样有规律。
中共一大是1921年7月23日到31日在上海召开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当时,全国50多名党员中,有12个人出席了中共一大,分别是: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小组的陈公博,旅日小组的周佛海。这12个人中,最后站在1949年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的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
值得说明的是,中共一大召开的时候,我们党的两位重要创始人李大钊和陈独秀都因为工作太忙而没有参加中共一大。为什么我们后来把7月1号作为建党节呢?因为在革命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非常不好找,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们也都没有确切记住到底是哪几天开的会。1941年的时候中共中央发了一份文件正式规定7月1号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对中国近代以来救亡运动的发展进行立体考察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矛盾冲突运行的结果。首先,从近代中国救亡的发展轨迹看,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是近代中国最先进知识群体的必然选择。从1840年到1919年,几乎所有的西方政治思潮都在中国演绎过,西方政治制度当中好的东西都在中国实验过,结果中国的民族危难非但没有解除反而日益加深。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帝国主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先进中国人对资本主义产生了失望的情绪。正在这时,十月革命、巴黎和会引起的五四运动激起了先进中国人的新觉悟——他们经过反复比较发现只有科学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立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第二,从中国早期政党的情况来看,创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党发展到五四时期的必然产物。在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政党是随着我国引进西方政治理念而出现的政治概念和政治组织,往往由社团发展而来,而与此相关的社团具有浓厚的政治民主色彩。具有近代意义的社团最初出现在晚清,其目的就是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先进知识分子目睹了国势日衰,就希望建立社团,合群之力,开风气以明志,复兴国家,中国同盟会就是一个典型。过去我们都强调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这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却对中国同盟会所具有的社会主义色彩忽略了。1918年夏天,孙中山主动给列宁和苏维埃政府发电报,表示中国革命党对俄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十分敬佩,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孙中山对俄国革命表示欢迎的鲜明立场比李大钊写《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还早半年。这说明孙中山和李大钊是中国最早欢迎苏俄革命的政治家,孙中山晚年更是执行联俄外交战略。
第三,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来看,1920年到1921年创立中国共产党也不是偶然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思潮与五四运动是同步的,标志就是1919年5月《新青年》与《晨报》分别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随后上海《民国日报》《广东中华新报》等进步报刊跟进,南北呼应,使马克思主义传播在神州大地荡漾起来。最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当中必然注重介绍共产国际的组织建设。比如,《晨报》《民国日报》1919年5月到8月的文章,有很多都是介绍共产国际的组织建设,这些文章比较清晰地告诉中国人民,在各种社会主义政党中,只有列宁创建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派,他们主张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彻底推翻资本主义专制,要革命就要有革命党来领导,俄国革命之所以胜利,苏俄之所以在帝国包围当中挺立,就是由于列宁领导的俄共(布)的坚强领导。这对我们中国人的冲击很大,所以我们主张效仿俄国新文明时提出中国建立列宁式的党就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这体现了我们中国人、中国共产党振兴中华的一种政治自觉。所以,从以上三点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共产党二大于1922年7月16日到23日在上海举行。一大提出了一个纲领,就是规定我们党要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个远大的目标。但是这个远大的目标如何实现?我们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这就是二大解决的问题。中共二大提出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认为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是最高目标,但如果最高目标脱离实际,“建立共产主义”很有可能就会成为空洞的口号得不到人民的认可。二大提出的最低纲领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低纲领就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最低纲领,回答目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坚持最高纲领的前提是要做好当下的实际工作。所以我们要把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结合起来,把最高理想和现实事情结合起来。我们今天的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最低纲领,而这一切服务于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
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重要议题就是国共合作。国共合作和统一战线有关系。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三大法宝之一。一大的时候我们决议当中认为中国共产党应该采用独立的政策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与其他党派建立任何联系。一大以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广西、广东考察了国民党和当地的革命运动,认为国民党是一个多阶级联盟的阶级政党,在南方有着广泛的政治基础,共产党应该和国民党联合,共同进行斗争。为此,马林向国共两党提出了联合的建议。孙中山方面表示愿意联合共产党,但由于国民党是大党,共产党当时是小党,所以国民党希望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但要实行党内联合。共产党这边大多数同志表示同意孙中山的意见,但是反对合并到国民党当中去。党的二大专门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讨论,决定与全国的革新党派实行党外联合,但中共的党外联合主张没有得到孙中山的同意。为了推动国共合作,共产党在1922年8月底又在杭州召开一次会议,专门讨论和国民党合作方式的问题。会议虽然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情况下中共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但大多数同志对这种做法仍存疑虑,因此国共合作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解决。1923年1月,共产国际执委会作出了《关于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关系的决议》,这个决议对于党的合作的形式作了进一步的肯定,特别是津汉铁路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上也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为了统一全党的思想,妥善解决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问题、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三大。三大的中心议题就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所以党的三大所确定的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大革命作了准备。
中共四大于1925年在上海召开。国共合作建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国内的革命形势出现了蓬勃发展,二次大罢工失败以后,低潮的工人运动逐步恢复,广东的农民运动逐步得到发展,革命军队由于黄埔军校的建立而建立起来,国民党的各级组织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国民党左右派的分化日趋明显,为了总结国共合作建立以后的工作经验、制定新的工作方针和政策,为了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的中心议题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工人阶级如何参加民主革命运动,以及党在组织上和群众工作上如何进行准备的问题。最近我们进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首先就是学习党章。我们的党章进行了很多次修改,四大在党章修改上面有一个组织原则,在党的组织形式上为了适应革命大发展的需要,大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而且决定将党章当中“有5人以上方可组织小组”的规定改为“有三人以上即可组织支部”,最新的党章都延续了这一点。
五大是1927年4月在武汉召开的,当时全国的党员有57967名,而四大时候只有994人。中国共产党的五大是在一个特殊的节点召开的,是蒋介石集团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的半个月、在汪精卫集团日趋反动、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时召开的。大会把蒋介石的叛变革命当做整个资产阶级都叛变了,从而把民主资产阶级当做革命的对象,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的界限,同时又把汪精卫等人当做激进的小资产阶级代表,大会提出了土地革命的要求,规定了将土地无条件转给农民的原则,但又将实现土地革命的希望寄托在汪精卫集团身上。会议虽然对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进行了批评,却没有拿出纠正这些错误的办法,虽然召开在革命的危机关头,却没有承担起挽救革命的任务。不过周恩来、任弼时等一大批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有所认识、有所抵制的同志被选进了新的中央委员会,这为后来纠正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提供了组织上的准备。
六大于1928年在莫斯科近郊的一个别墅里面召开,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当中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代表大会。出席这次代表大会的代表有142人,代表当时全国4万多党员。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党员遭到屠杀,很多人开始退党,所以我们只知道一个大致的数据4万多人。这次代表大会主要是为了系统总结第一次国内革命的经验教训,批判右倾投降主义和“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明确新时期革命的性质和任务。
1928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就面临着各种艰难曲折,所以六大以后17年里中国共产党没有再召开全国党的代表大会,直到1945年4月到6月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才召开了七大。六大的时候,全国的党员是4万多人,到了七大的时候已经有121万人了。实际上,早在1937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就通过了召开七大的决议,但是1937年以后,党和人民军队一直处于极其严酷恶劣的战争环境之下,很难集中起来开会,而且全党对重大的是非问题也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直到1945年延安整风运动结束以后,这些问题才得到基本解决,所以七大才得以顺利召开。
七大是从1945年的4月23日到6月11日,是党的历史上历时最长的一次党代会,也是第一次没有共产国际参与的党代会。共产国际1943年已经解散了。七大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保障全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毛泽东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是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该报告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郑重地提出了中国人民强烈希望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基本要求。中共七大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贡献,就是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从而使全党有了思想上工作上一致、牢固的理论基础。所以,中共七大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重要最成功的一次代表大会,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以上就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召开的七次代表大会,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是多么地艰难。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共八大是在1956年9月15日到27日在北京召开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北京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当时党员人数已经达到了1073万。有59个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劳动党和人民革命党的代表团以及国内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应邀列席了中共八大。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方针政策路线,我们党召开了八大。
八大的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大会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此大会作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八大对于我们中国的主要矛盾的判断直到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我们的主要矛盾仍然没有变化,发展生产力仍然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九大和十大是在“文革”期间召开的两次代表大会,这两次大会不管是从政治、思想上说,还是从组织上说,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但中国共产党有一种敢于承认错误、勇于承认错误、能够改正错误的强而有效的自我纠错能力,这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根本保证。政党的生命力是政党先进性的体现,而政党的生命力又表现在如何对待自己所犯的错误上面,一个先进的政党总是能够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错误,分析犯错误的原因、性质和影响,尽最大的努力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而一个落后的政党总是刻意回避和拒绝自己的错误,更不会理智地分析和改正错误,结果往往是自欺欺人,而丧失掉改正错误的机会,政党的生命力也随之丧失。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表明,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充满了坎坷、迷失和曲折,在大起大落、风云变幻、柳暗花明的历史转折中,我们党总是能在挫折中奋起,在磨难中更加强大。
另外,强大的自我纠错能力也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党心、民心、人心的重要途径。党心、民心关系党的兴衰成败,党的革命和执政历史经验表明,民心不可失,民意不可违,凝聚党心、民心不可靠空喊口号、摆虚架子,而是要下功夫。土耳其发生政变时,网上有言论说自媒体在反对政变、镇压政变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实际上这是把手段、现象当成了本质。一个党只有得到老百姓的认可、为老百姓谋福利才能得到民心,而不是靠媒体,因为媒体只是一种手段。如果埃及总统得不到民心、没有老百姓的支持,他借用什么媒体也不行。决定政党兴衰成败的还是那些老命题——民心问题。所以,我们党不能喊口号,要有真功夫——坚持人民至上的宗旨和原则,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总结大会上提出,党员干部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这就是我们党敢于承认错误、纠正错误的表现。
十一大是1977年召开的,当时全国已有3500多万党员。十一大是在揭批江青集团,广大群众渴望对“文化大革命”以及“左”倾错误进行全面清理、拨乱反正的情况下进行的。邓小平在十一大的闭幕式上强调一定要恢复和发扬毛泽东主席为我们党树立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要恢复和发扬毛泽东主席为我们党树立的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要恢复和发扬毛泽东主席为我们党树立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全党、全军、全国努力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所以,十一大是一个转折点,但是在十一大以后又有一次会议,这次会议虽然不是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但是这次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八大、九大、十大、十一大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召开的四次党代会。直到现在,我们仍然认为八大所确立的社会主要矛盾也是当今的主要矛盾。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十二大是1982年召开的,当时全国有3965万党员。邓小平主持了十二大的开幕式并致开幕词,他高度评价了这次大会的历史定位,认为这次大会将是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还总结了我们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这个命题对于我们当前的改革、建设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从字面上去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对立面就是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指苏联社会主义。所以,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针对苏联模式而言的,更确切地讲是斯大林模式。
1987年召开十三大的时候,全党已有4600多万党员。十三大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了,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但我们这个社会主义还不是成熟的社会主义,而是处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所以,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根据这个初级阶段理论,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坚持而且今后也一定要坚持的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丰富和发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精辟的理论阐释。
十四大于1992年召开,党员5000多万,最大的理论贡献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继续和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过去我们讲,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要起到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今天依然在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既是我们改革的手段也是我们改革的目标,同时是我们现实当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十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大创举。
1997年,十五大召开的时候,全党有5800多万党员。十五大坚持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了我们改革和建设的新经验,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源头,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在坚持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之上继续前行。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这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贡献。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可以追溯到十五大。十五大同时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定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这些制度的确立到今天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2年,出席中国共产党十六大的代表团增加了中央企业系统代表团和中央金融代表团。这是中央企业代表团和中央金融代表团首次单独组团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与十五大的36个代表团相比,十六大的代表团增加到38个。十六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十七大是在2007年召开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的阐释,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逐步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今天主要是围绕《中国共产党的90年》一书,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为主要线索梳理了中国共产党辉煌与挫折并存、挑战与希望共生的九十多年历史。我们相信,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一系列战略举措中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前行。
第四篇: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简况
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简况
一大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开始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有13人,他们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参加了会议。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参加了会议。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3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
二大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陈独秀作工作报告。大会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出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大会制定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等9个决议案。大会选出由5名委员和3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陈独秀为委员长。
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分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任务。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农民问题决议案》等7个文件。大会选举了由9名委员和5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了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委员长。四大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20人,代表全国994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参加了会议。大会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对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规定。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和11个决议案。大会选举了由9名委员和5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了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五大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82人,代表全国57967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罗易、鲍罗廷、维经斯基等参加了会议。陈独秀作《政治与组织的报告》。大会对陈独秀的错误进行了批评,通过了《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宣言》等6个决议案。大会要求会后由中央政治局会议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主要内容是明确规定实行民主集中制、将中央执行委员会改为中央委 1
员会、设立中央政治局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等。大会选举了由31名委员和1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选举了由7名委员和3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委员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
六大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苏联莫斯科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42人,其中有选举权的正式代表84人。瞿秋白作《中国革命与共产党》政治报告,周恩来作组织报告和军事报告,李立三作农民问题报告,向忠发作职工运动报告,共产国际代表布哈林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报告。大会明确中国仍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政治决议案》、《土地问题决议案》、《农民运动决议案》、《苏维埃政权的组织问题决议案》等18个文件。大会选举了由23名委员和13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选举了由3名委员和2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审查委员会。随后召开的六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会议选举向忠发为政治局主席及常委会主席。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名党员。毛泽东致开幕词,向大会提交《论联合政府》的书面政治报告并作口头报告,朱德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的发言。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总结了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的经验,概括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大会通过了《对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案》、《关于军事报告的决议案》等决议。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增加“总纲”部分,阐明了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组织原则等以及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和特点。大会选举了由44名委员和33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随后召开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书记处书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书记处主席。
八大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因八大确定实行党代会常任制,所以这次大会又成为八大第一次会议。出席大会的代表1026人,候补代表107人,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政治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大会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的判断;确定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体现了执政党的特点,强调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群众路线,规定全国、省、县级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大会通过了《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和《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大会选举了由97名委员和73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随后召开的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为副主席,邓小平为总书记;选举了由17名委员和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监察委员会。
九大
1969年4月1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512人。当时全国有2200万名党员。毛泽东致开幕词,林彪作政治报告。政治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八大党章作了错误修改。大会选举了由170名委员和109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随后召开的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林彪为副主席。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十大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249人。当时全国有2800万名党员。周恩来作政治报告,王洪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大会通过了政治报告和经修改的党章,选举了由195名委员和12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随后召开的十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周恩来、王洪文、康生、叶剑英、李德生为副主席。十大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
十一大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510人,代表全国3500多万名党员。华国锋作政治报告,叶剑英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邓小平致闭幕词。大会宣告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重申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的任务,但没有能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大会通过了经过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关于修改党的章程报告的决议》。大会选举了由201名委员和132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华国锋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为副主席。
十二大
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600人,候补代表149人,代表全国3900多万名党员。邓小平致开幕词,胡耀邦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各项组织制度、党的纪律作了更充分、更具体的规定。大会通过了《关于十一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决议》和《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大会选举了由210名委员和138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选举了由172名委员组成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和由132名委员组成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随后召开的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邓小平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陈云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
十三大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代表全国4600多万名党员。赵紫阳作《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大会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各项改革任务。大会通过了《关于十二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的决议》、《关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和《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大会选举了由175名委员和110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选举了由200名委员组成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和由69名委员组成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随后召开的十三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赵紫阳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陈云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乔石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十四大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989人,特邀代表46人,代表全国5100多万名党员。江泽民作《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大会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大会通过了《关于十三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和《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大会选举了由189名委员和130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选举了由108名委员组成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随后召开的十四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江泽民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尉健行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十五大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2048人,特邀代表60人,代表全国5800万名党员。江泽民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划了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明确规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大会通过了《关于十四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和《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大会选举了由193名委员和151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选举了由115名委员组成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随后召开的十五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江泽民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尉健行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十六大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2114名,特邀代表40名,代表全国6635.5万名党员。江泽民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大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大会通过了《关于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
和《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大会选举了由198名委员和158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选举了由121名委员组成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随后召开的十六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胡锦涛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江泽民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吴官正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的基本情况
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的基本情况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召开时间:1921年7月23日——7月31日
召开地点:上海、嘉兴
出席人数:13人
代表党员人数:53人
大会中心议题:
讨论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会议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并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废除私有制,直止消灭阶级差别;采取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家所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
大会通过议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等。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召开时间:1922年7月16日——23日
召开地点:上海
出席人数:12人
代表党员人数:195人
大会中心议题:
大会讨论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和当前的革命任务,并发表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宣言,宣言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和对象,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然后进一步创造条件,以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大会通过议案: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等9个决议案。
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召开时间:1923年6月12日——20日
召开地点:广州
出席人数:30余人
代表党员人数:420人
大会中心议题:
大会讨论了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会议接受共产国际关于同国民党合作的主张,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会议明确规定,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并强调,拥护工人农民的自身利益是我们不能一刻遗忘的。大会通过议案:
《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农民问题决议案》等。
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召开时间:1925年1月11日——22日
召开地点:上海
出席人数:20人
代表党员人数:994人
大会中心议题:
大会讨论了如何加强党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以及在宣传工作、组织工作和群众工作方面如何准备迎接大革命的高潮。大会对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中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进一步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政治态度,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并对中国民主革
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不仅提出了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反对军阀政治的革命任务,而且把“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作为中国革命的内容。
大会通过决议案: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等11个决议案。
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召开时间:1927年4月27日——5月9日
召开地点:武汉
出席人数:82人
代表党员人数:57967人
大会中心议题:
确定党在紧急时期的任务。大会接受了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会议提出的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大会批评陈独秀犯了忽略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右倾错误,但没有提出切合当时实际的纠正右倾错误的办法。虽然大会通过了斥责机会主义的决议和实行土地改革的决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但是,对于当时夺取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未作出切合实际的回答。
大会通过决议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土地问题议决案》等7个决议案。
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召开时间:1928年6月18日——7月11日
召开地点:莫斯科
出席人数:142人
代表党员人数:4万余人
大会中心议题:
大会总结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制定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路线和政策。大会指出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现在阶段底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当前的政治形势是处在两个革命高潮之间,党的总任务不是进攻,而是争取群众,准备暴动。大会制定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革命纲领,并批判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特别是“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大会通过决议案:
《中国共产党党章》、《政治议决案》、《土地问题议决案》、《农民运动决议案》、《苏维埃政权的组织问题决议案》、《职工运动决议案》等18个文件。
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召开时间: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
召开地点:延安
出席人数: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
代表党员人数:121万人
大会中心议题:大会系统地总结24年来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深刻地论述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理论,指出党的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总结了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的经验,深刻地论述了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以及党的三大作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与自我批评。大会通过的新党章规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大会通过决议案:《对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案》、《关于军事问题的决议案》、《中国共产党党章》、《关于以“七大”名义召开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的决定》。
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召开时间:1956年9月15日——27日
召开地点:北京
出席人数:正式代表1026人,候补代表107人
代表党员人数:1073万人
大会中心议题:
总结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我们还必须为解放台湾、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和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而斗争,但是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大会坚持了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政策。大会通过决议案:《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召开时间:1969年4月1日——24日
召开地点:北京
出席人数:1512人
代表党员人数:2200万人
大会中心议题:
这次大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大会的政治报告把“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观点概括为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这些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
大会通过决议案:《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
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召开时间:1973年8月24日——28日
召开地点:北京
出席人数:1249人
代表党员人数:2800万人
大会中心议题:
大会声讨了林彪反党集团的罪行,一致拥护永远开除林彪的党籍,永远开除林彪反党集团主要成员的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大会继续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预言“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将长期存在”,并错误地肯定“九大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都是正确的”。
大会通过决议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
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召开时间:1977年8月12日——18日
召开地点:北京
出席人数:1510人
代表党员人数:3500多万人
大会中心议题:
大会总结了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宣告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重申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党的根本任务。这次大会没有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反而加以肯定,因而这次会议未能完成从理论和党的指导方针上拨乱反正的任务。
大会通过的决议案:《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关于修改党的章程报告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召开时间:1982年9月1日——11日
召开地点:北京
出席人数:代表1545人,候补代表145人
代表党员人数:3900多万人
大会中心议题:
大会总结了拨乱反正的经验,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正确纲领,制定了新的完善的党章。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了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大会提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大会确定:从1980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大会还规定了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即农业、能源、交通以及教育和科学技术。大会还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大会通过决议案:《关于十一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 中国共产党章程 的决议》、《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召开时间: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
召开地点:北京
出席人数: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
代表党员人数:4600余万人
大会中心议题:
大会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会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大会规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大会提出要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逐步建立起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大会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的领导体制。
大会通过决议案:《关于十二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 的决议》、《关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召开时间:1992年10月12日——18日
召开地点:北京
出席人数:1989人,特邀代表46人
代表党员人数:5100万人
大会中心议题:
大会回顾改革开放14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对于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战略决策作出了郑重的结论,称这14年来的实践为“一场新的革命”。大会第一次郑重地提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科学地论述和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把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九个方面,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确立了这一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大会还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大会通过决议案:《关于十三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
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召开时间:1997年9月12日——18日
召开地点:北京
出席人数:2048人,特邀代表60人
代表党员人数:5800万人
大会中心议题: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大会提出了旗帜问题,认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大会指出邓
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大会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大会围绕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制定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大会认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股份制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并确立了“调整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大会提出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大会通过决议案:《关于十四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的决议》、《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十六大
2002年北 京
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1、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
3、十六大报告一个鲜明的亮点和特色,就是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系统地深刻地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
5、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个重要论断,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揭示了发展与执政、兴国与执政的内在关系,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发展为己任,以兴国为目标,以富民为取向。同时也表明,在党面临的一系列任务中,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根本任务、中心任务。党和国家其他任务都要围绕这个“第一要务”来进行。
6、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
十七大召开时间: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
地点:北京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内容: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共分十二个部分: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五、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六、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九、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十、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十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十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