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考研政治:党的历次会议(范文)
党的历次会议是考研政治的重点之一,在考研中经常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把握重要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对提高客观题的成绩十分必要。下面中国教育在线小编就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会议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1.一大,1921年,上海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二大,1922年,上海
(1)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意义。
(3)瞿秋白在其中最早提出“统一战线”的概念。
(4)中共二大之后,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为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而斗争的新征途。
3.三大,1923年,广州
(1)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保持共产党在在组织上、政治上的独立性。
(2)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基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4.四大,1925年,上海
(1)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加强党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以及在宣传工作、组织工作和群众工作方面如何迎接大革命的高潮。
(2)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3)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4)大会明确将资产阶级分为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5.五大,1927年,武汉
(1)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决定党的重大方针政策
(2)五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6.八七会议,1927年,汉口
(1)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2)会议撤消了陈独秀的总书记职务,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投降主义)路线的统治;
(3)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当的主要任务。
7.六大,1928年,莫斯科
(1)大会肯定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社会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确定: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中心任务:工农民主专政的实现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力量:工农阶级;革命的前途: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势:两个高潮之间,新的高潮即将到来。【革命路线】
(2)批评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王明的左倾盲动主义,提出加强党的无产阶级基础。【继续批评左右倾错误】
(3)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8.古田会议,1929年,上杭县古田村
人民军队的建设问题。有效地纠正了由于红四军党内组织基础最大部分是由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成份所构成,由于红军尚在幼年时期,当的领导机关缺乏一致的坚决斗争,而产生和发展的各种错误倾向。领导干部之间消除了隔阂,统一了认识;全军上下增强了团结,军队中呈现出一派崭新的精神面貌。
9.中共六届四中全会,1931年
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占统治地位,重要表现有:在革命性质上:混淆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把反资和反帝并列;在革命形式上:强调革命高潮的到来;在革命道路上: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在军事方面:军事教条主义,用所谓的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
10.瓦窑堡会议,1935年,瓦窑堡
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彻底地解决了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的问题。
11.遵义会议,1935年,遵义
(1)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
(2)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到了成熟。
12.中共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延安
(1)主要是总结抗战以来的斗争经验,纠正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明确党在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地位,以争取抗战的胜利。
(2)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3.七大,1945年,延安
(1)大会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科学的概括和阐述,从而使其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被正式确定下来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2)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1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西柏坡
(1)毛泽东详尽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现状以及党应采取的基本政策;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2)毛泽东同志在大会上提出:两个转折: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两个务必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5.中共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北京
(1)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确定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任务,以及实现这些任务所必须开展的各项工作和战略策略方针。
(2)毛泽东向全会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指出:全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重要任务,是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
(3)报告中把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一个重要条件。
(4)毛泽东在会上还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提出:“我们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个方面进攻。”“我们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不反对我们。”
16.八大,1956年,北京
(1)大会讨论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的建议》。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确立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来。任务: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3)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会议主要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新结论,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强调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重申了党反对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
(4)陈云提出改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方法:以国家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个人经营为补充;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在国家许可的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17.中国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北京
(1)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召开全党和全国人民认真贯彻执行,争取在15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会后,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大跃进”高潮。
18.中共八届九中全会,1961年,北京
(1)会议正式通过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要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经济。
(3)会议确定1961年经济工作要贯彻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放在首位的方针,要求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支援农业。
19.九大,1969年,北京
(1)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林彪代表党中央作的政治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其中党章把林彪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入总纲。
(2)九大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20.十大,1973年,北京
十大的召开,继续了九大的“左”倾的错误。
21.十一大,1977年,北京
(1)大会总结了同“四人帮”的斗争,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重申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
(2)党的十一大召开,虽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从而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北京
(1)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3)制定了关于加强农业发展的决定;
(4)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5)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重新评价了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
(6)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在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起点。
23.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1979年,北京
(1)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理论宣传战线的基本教训,把思想理论上的重大原则问题讨论清楚,统一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来,以及研究全党工作重心转移之后理论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
(2)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他在讲话中首先概括了三中全会以后各项工作的成绩,同时也指出经济上存在的困难和一些干部群众在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他指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搞建设要适合中国国情,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国情有两个特点,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中央认为,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3)四项基本原则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根据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逐条论证了重新提出这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和意义,并强调指出,每个党员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
(4)他还论述了民主问题与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重申努力发扬民主,是党在今后一个长时期内坚定不移的目标。
24.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北京
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重新建构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确立了毛泽东的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5.十二大,1982年,北京
(1)明确规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提出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高度精神文明,制定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方针,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2)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做了重要补充: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再次肯定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26.十三大,1987年,北京
(1)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2)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7.十四大,992年,北京
(1)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
(2)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4)大会作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三项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28.十五大,1997年,北京
(1)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2)大会指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进一步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做全面部署;确立跨世纪发展宏图;明确回答了邓小平逝世后中国怎样继续前进这个重大问题。
29.十六大,2002年,北京
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1)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
(3)十六大报告一个鲜明的亮点和特色,就是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系统地深刻地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
(5)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个重要论断,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的科学内涵,揭示了发展与执政、兴国与执政的内在关系,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发展为己任,以兴国为目标,以富民为取向。同时也表明,在党面临的一系列任务中,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根本任务、中心任务。党和国家其他任务都要围绕这个“第一要务”来进行。
(6)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
30.十七大,2007年,北京
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1)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这次大会的突出贡献,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大会报告中,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是: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4)大会要求:第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31.十七届五中全会,2010年,北京
会议集中讨论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勾勒出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1)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5)全会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2.十七届六中全会,2011年,北京
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关注。
(1)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4)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 “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6)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7)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8)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
(9)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来源:圣文学习站www.xiexiebang.com,圣文电子书zbtstudy.100xuexi.com)
第二篇:2013考研政治-常考的毛泽东文献和党的历次会议总结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出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2.《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农民问题丛刊》——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3.《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伟大纲领。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揭示中国革命对象。
4.《井冈山斗争》、《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11月——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否定了照搬外国的“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中国革命中心转移。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重要标志。
6.《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阐明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重要性,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标志着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
7.《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的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8.《实践论》、《矛盾论》——1937年——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路线。
9.《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中国革命只能靠武装斗争解决问题。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和形式,提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的思想。运用联系的观点具体分析了战争问题,指明战争是中共主要的斗争;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战争进程,确定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10.《论持久战》——1938年——批判了“亡国论”、“速胜论”;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分析了中日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关键)、敌寡助我多助,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建党条件基本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酝酿。
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正式开幕。出席者有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留日学生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陈独秀和李大钊因公务在身未出席会议,而在代表们心目中他们仍是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袖。
一大选举中央领导机构,代表们认为目前党员人数少、地方组织尚不健全,暂不成立中央委员会,先建立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并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由此产生。会议在齐呼“第三国际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声中闭幕。
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2名。
大会根据世界革命形势和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大会宣言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它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党的最高纲领。为了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大会提出在目前历史条件下的最低纲领,这就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31号(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陈潭秋、恽代英、瞿秋白、张国焘、李立
三、项英等来自全国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近40人出席大会,他们代表了全国420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陈独秀主持会议并代表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报告。
大会的主要议程有三项:
一、讨论党纲草案;
二、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
三、选举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陈独秀在报告中,着重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决定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依据和过程。代表们就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经过讨论,大会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指示,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这些文件的中心思想是,党在现阶段“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文件还规定了要保持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独立性的一些原则。
党的三大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原则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扬民主,在分析中国社会矛盾和明确中国革命性质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建党初期党内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存在的重大分歧,统一了全党的认识,正式确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策略方针,使党能够团结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党的三大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孙中山先生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召开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胜利地举行了北伐战争,促进了中国革命的高涨。但是,大会对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和军队问题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为了总结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加强对革命运动的领导,回答党所面临的许多新问题,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大会围绕当前的中心工作,通过了《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等11个议决案,并选出了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新当选的中央执行委员共9人: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项英、瞿秋白、彭述之、谭平山、李维汉;候补执行委员5人:邓培、王荷波、罗章龙、张太雷、朱锦堂。在随后举行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陈独秀当选为中央总书记兼中央组织部主任,彭述之任中央宣传部主任,张国焘任中央工农部主任,蔡和森、瞿秋白任中央宣传部委员,以上5人组成中央局。
党的四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该知道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参加”。“无产阶级是最有革命性的阶级”。所以,民主革命“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关于工农联盟,《对于农民运动的议决案》阐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原理,强调了农民在中华民族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此外,大会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较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又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这表明,此时党已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
党的四大作出的各项正确决策,为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作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此后,全国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大革命的高潮来临了。
第三篇:2015考研政治:中共党史上历次重要的会议汇总
会议名称 时间 地点 解决的主要问题
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确定党的纲领
一大 1921.07.23 上海 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
12名代表来自七个地方,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会议
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提出“两步走”计划
二大 1922.07.16 上海
三大 四大 五大 八七会议 六大 遵义会议 瓦窑堡会议七大 1923.06 1925.01 1927.04 1927.08 1928.06 1935.01 1935.12 1945.04 通过第一部《党章》
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
广州
战线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
上海 盟问题。此后,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大革
命的高潮来临。
武汉
批判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汉口
会后,党派出许多干部分赴各地组织武装起义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
集中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在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问题上,指出现阶段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引起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依然是资产
莫斯科 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二是在革命形势和党的任务问题
上,明确了革命处于低潮,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
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会后,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跳出包围圈
遵义 1935年6月,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
1935年10月,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 1936年7月,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 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分析了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决定建立最广泛的抗日
瓦窑堡
民族统一战线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延安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总结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
七届二中全会 1949.03
西柏坡 提出党的建设问题
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在革命胜利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八大 九大 十大 十一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六中全会
十二大
十二届三中全会
十三大 十三届四中会会
十四大
十五大
十六大 十七大 1956.09 北京1969.04 北京1973.08 北京1977.08
北京1978.12
北京1981.06
北京1982.09
北京1984.10 北京1987.10 北京1989.06
北京1992.10
北京1997.09
北京2002.11 北京2007.10
北京做出把党和国家的重心由革命转到建设上来
指出党在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提出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错误理论
宣告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
纠正了“左”倾错误,恢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路线
把党的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提出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
审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
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
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迅速推向全国
通过《关于经济体制革命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献
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
科学概括和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提出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
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第四篇:党的历次会议(十六大,十七大)
十六大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
1.大会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大会的议程为:(1)听取和审查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2)审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3)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4)选举十六届中央委员会;(5)选举新一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十六届一中全会
2002年11月15日
选举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通过中央书记处成员;决定军委组成人员;批准中纪委选举产生的书记、副书记和常委人选。
十六届二中全会
2003年2月24日至26日
推荐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审议通过《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
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11至14日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十六届四中全会
2004年9月16日至19日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十六届五中全会
2005年10月8日至11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十六届六中全会
2006年10月8日至11日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六届七中全会
2007年10月9日至11日
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讨论并通过了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七大的报告,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定将这两份文件提请党的十七大审议。
十七大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
1,听取党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工作报告;
2,审议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3,审议并通过《中国共产党(党章)修正案》;
4,选举党的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5,选举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十七届一中全会
2007年10月22日
选举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通过书记处成员;决定中央军委人员;批准中央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书记、副书记和常务委员人选。
十七届二中全会
2008年2月25日至27日
全会审议通过了拟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和拟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决定将这两个建议名单分别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主席团推荐。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同意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十七届三中全会
2008年10月9日至12日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七届四中全会
2009年9月15日至18日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研究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
十七届五中全会
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温家宝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第五篇: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1959年4月)一次会议(1954年9月)
二次会议(1955年7月)
三次会议(1956年6月)
四次会议(1957年6月)
五次会议(1958年2月)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9年4月~1965年1月)一次会议(1959年4月)
二次会议(1960年3~4月)
三次会议(1962年3~4月)
四次会议(1963年11~12月)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9年4月~1965年1月)
一次会议(1964年12月~1965年1月)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75年1月~1978年3月)一次会议(1975年1月)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78年3月~1983年6月)一次会议(1978年2月~3月)二次会议(1979年6月~7月)三次会议(1980年8月~9月)四次会议(1981年11月~12月)五次会议(1982年11月~12月)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83年6月~1988年4月)一次会议(1983年6月)
二次会议(1984年5月)
三次会议(1985年3月~4月)四次会议(1986年3月~4月)五次会议(1987年3月~4月)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88年4月~1993年3月)一次会议(1988年3月~4月)
二次会议(1989年3月~4月)
三次会议(1990年3月~4月)
四次会议(1991年3月~4月)
五次会议(1992年3月~4月)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93年3月~1998年3月)
一次会议(1993年3月15日~31日)
二次会议(1994年3月10日~22日)
三次会议(1995年3月5日~18日)
四次会议(1996年3月5日~17日)
五次会议(1997年3月1日~15日)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98年3月~2003年3月)
一次会议(1998年3月5日~19日)
二次会议(1999年3月5日~16日)
三次会议(2000年3月5日~15日)
四次会议(2001年3月5日~15日)
五次会议(2002年3月5日~15日)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03年3月~)
一次会议(2003年3月)
二次会议(2004年3月)
三次会议(2005年3月)
1、届:因为一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一个重要议题是换届选举中央委员,大会完毕也就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所以几届几中的届是第几届委员的届,而非第几次会议。比如十七届一中全会,并不是因为十七大才叫十七届,而是因为十七大产生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的全体会议才叫十七届。可能有人要说,这有什么区别?当然,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但这并不代表没区别。假设一种不太可能的情况,由于某种原因,某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换届流产,那么会后老一届中央委员的全体会议只能延续上一届的“届”。例:党的19999届中央委员已经开了5次全会(19999届五中全会),而在第20000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没能换届成功,中央委员还是第19999届的,那么他们在此后召开的全体会议只能叫19999届六中全会,而不能叫20000届一中全会。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新的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每届任期5年。但由于政治运动等原因,九大直到1969年才召开,而十大、十一大均比党章规定提前一年召开,到了1982年的十二大及以后各次党代会,才真正按“八大”确定的党章的规定,5年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我们某次党代会的中央委员会议为“几届几中全会”。
2.“中”:是指中共中央委员会议,如“七届二中全会”就是指七大的党代表选出来的中央委员召开的第二次中央委员会议。
八大二次会议全称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八大二中全会 全称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第一个是全国的党代表参加,第二个是全部的中央委员参加。
一、党的会议
1、全国代表大会
全国代表大会5年召开一次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党的十六大”
2、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简称中央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简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解释: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意思是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的第五次全体会议)
二、人大会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简称: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开的第三次会)
2、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
(简称: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解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的人大常委会委员开的第22次会)
三、政协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简称: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解释:政协全国委员会第十届委员开的第三次会)
历任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1954年9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毛泽东(1954年9月27日—1959年4月27日)
刘少奇(1959年4月27日—1968年10月31日)
宋庆龄,董必武(1968年10月31日—1972年2月24日)(副主席代行主席的职权)董必武(1972年2月24日—1975年1月17日)(以代主席名义行主席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
宋庆龄(1981年5月16日授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82年以后)
李先念(1983年6月18日—1988年4月8日)
杨尚昆(1988年4月8日—1993年3月27日)
江泽民(1993年3月27日—2003年3月15日)
胡锦涛(2003年3月15日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机构中的一种。自1954年开始设立。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它对外代表国家。根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第六十二条选举产生,任期五年,最多可连任两届,根据宪法规定:国家主席必须是年满45周岁并有选举权及被选举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实践上则同时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以上的高级干部。
宪法第三章第二节界定了主席的职责与义务。主席的主要权力包括,根据全国人大和其常委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总理和国务院其它组成人员、发布特赦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动员令、授予国家勋章;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事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批准或废除与外国缔约等。
按宪法,主席职务仅仅是象征性的国家的元首。如果主席同时任别的职务,其实际权力则来自其他职务,自杨尚昆开始,国家主席一般都兼任中央军委主席或副主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如果国家主席出缺,由国家副主席继任;如果正副主席都出缺,则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代理主席职位至新的国家正副主席人选产生为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设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4年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此时只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一职;1954年国家主席的设立至1975年第二部宪法对国家主席的撤消;自1975年国家主席在宪法上的缺位至1982年第四部宪法对国家主席的恢复;以及1982年至今国家主席制度的稳步发展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
新中国建国初期到1954年,在国家机构体系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国家主席,行使国家主席职权的国家机关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设主席1名(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6名,委员56名,秘书长1名。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主持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和领导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工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机关,不是国家元首,而只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过在实际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行使了一部分属于国家元首的职权。因此,在新中国建立至1954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就相当于国家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置国家主席开始于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规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下设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取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国家主席是政治体制中一个独立的国家机关,既是国家的代表,又是国家的象征。同时第一部宪法还对国家主席的产生、任期、地位和职权等一系列问题予以明确的规定。
1954年至1965年,中国的国家主席制度基本上得到正常运转。1954年9月至195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分别担任国家主席和副主席。1959年和1965年,刘少奇两次当选为国家主席。在1954年至1965年期间,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了大批的法律法令,召开了多次国务会议,接见外国使节,并进行了其他许多有关的职务活动。1966年至1975年间,由于担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被迫害致死,国家主席职位长期处于空缺状态。
取消国家主席时期。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部宪法。宪法正式取消了国家主席的建制。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三部宪法。该部宪法仍然坚持不设置国家主席。不过,1978年宪法把1954年宪法所规定的由国家主席行使的一些职权,包括: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和法令,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同外国缔结的条约,授予国家的荣誉称号的重要职权,改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行使。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四部宪法,恢复设置国家主席、副主席。1982年宪法于1988年4月、1993年3月、1999年3月和2005年4月经过了四次修正,每次都继续坚持国家主席、副主席的设置,从而使国家主席制度得到确立。
第一届(1954年——1959年)毛~~泽~~东为国家主席
第二届(1959年——1965年)刘~~少~~奇为国家主席
第三届(1965年——1975年)刘~~少~~奇为国家主席
第四届(1975年——1978年)未设国家主席,朱~~德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第五届(1978年——1983年)未设国家主席,叶~~剑~~英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华~~国~~峰为国务院总理
第六届(1983年——1988年)李 先 念为国家主席
第七届(1988年——1993年)杨 尚 昆为国家主席
第八届(1993年——1998年)江 泽 民为国家主席
第九届(1998年——2003年)江 泽 民为国家主席
第十届(2003年——至今)胡 锦 涛为国家主席
军委主席:
毛泽东(1949年10月~1954年9月)
邓小平(1983年6月~1988年4月)
邓小平(1988年4月~1993年3月)
江泽民(1993年3月~1998年3月)
江泽民(1998年3月~2003年3月)
胡锦涛(2005年3月~2010年3月)
中央局书记:陈独秀(1921年7月中共一大选举产生)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选举产生)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1925年1月中共四大推选)
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1927年4月至5月中共五大推选)
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1928年6月至7月中共六大选举产生)
(注:1931年向忠发被国民党逮捕杀害后,由王明代理)
中共中央总书记:博古(秦邦宪)(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洛甫)(1935年1月遵义会议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45年6月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56年9月中共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69年4月中共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73年8月中共十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1977年7月十届三中全会追认)
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1977年8月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1982年9月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1987年11月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92年10月19日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97年9月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