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大学生的软实力
论大学生的软实力
学院 泉城学院班级 电升Q3 学号20113024078 姓名 姚玉环
引言知识经济的发展,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社会竞争趋于白炽化。大学生面临的综合素质、就业等问题逐渐的增多,大学生不再是昔日的天之骄子。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铸造坚实的软实力!
摘要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软实力成为实现个人价值、服务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软实力是指思维
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领 导力、快速学习能力、团队协作和性格品质等无法用证书考核的 能力,是一种个人文化的体现。硬件实力往往很容易量化出高低优劣,但软实力发于无形,甚至是决定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大学生软实力的强与弱,直接关系到成功与否!
关键字大学生社会公德就业现状规划人生 提高 软实力
一 大学生面临的现状
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以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逐渐的淡漠,甚至于连基本的礼貌也抛之脑后!不得不说,很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待改正或者重塑!古语云“诚者,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也;信者,诚实不欺,信而有征也”。然而大学生的失信现象屡屡发生,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更是习以为常,屡见不鲜。自我意识的膨胀,集体观念淡薄,甚至有个别同学追求功利化,缺失奉献精神!
正是这些被人所忽视的最基本的社会公德和个人素质能力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如今单位招人标准,不仅包括学历、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专业技能等硬件因素的要求,也包含了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要求,并把后者即所谓的软实力,看作是更加重要的方面来加以考查。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3972个企事业单位中,73.8%的企业在对员工职业技能评估中,把包括交流、有效写作等能力在内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同等对待;而8万多名已就业的被调查大学生中,大约每3名毕业生中就有1人因工作能力缺乏而失去工作。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建设硬实力的同时,必须努力发展就业竞争的软实力。事实上,软实力体现出来的强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大学生的顺利求职、成功就业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学好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要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转化为专业能力,很大程度上,需要“软实力”来铺路搭桥。
那么大学生,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软实力,为自己增加成功的砝码呢?
二 提升软实力的对策转变观念,为提高自身“软实力”提供原动力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能力格局,诸如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甚至机动车驾驶证等“硬实力”已不再独霸一方,个人思想品德、创新精神、人际沟能力、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等内在“软实力”正在悄然崛起。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必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修养,塑造个人魅力,完善自己的软实力。
1.1努力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团队合作
沟通是合作的开始!团队成员如果只顾低头拉车而没有沟通,则达不成共识,没有共识就没有默契,也就无法形成团队合力,团队绩效更是无从谈起。对于大学生来说,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的重要资本。大学生要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与他人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能力。
通常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或困难,不及时与同事沟通交流,等到领导过问时才汇报,耽误工作的进展,这是交往沟通能力缺乏的表现。大学生求职择业的过程,本身就是求职者和招聘者之间有效沟通、交流的过程。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有意识地加强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的训练,多参加一些相关人文课程的学习,将人际交往沟通的技能与课程学习结合起来,将知识融会贯通,做到表达清晰流畅。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主动与人交往,锻炼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团队合作意识是现代从业人员的一个重要素养,也是适应现在职业发展趋势的一个软实力。企业需要的是能够运用自己良好的沟通能力与企业内外有关人员接触,能够合作无间、同心同德、完成团队的使命和目的的人。优秀的企业都注重团队协作精神,希望大学生能将个人努力与实现团队目标结合起来。
许多大学生往往满怀抱负、血气方刚,在团队中常常流露出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而这样的毕业生即使业绩再出色,能力再强,企业也不会欣赏,最终会被淘汰。许多人力资源经理、企业高管认为,能力过人、出类拔萃的应聘者非常难
得,具有团队精神的就更难得,经常的情况是,发扬协作精神比个人能力要重要得多。
1.2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
罗素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无法用知识去弥补。职业道德是人才的根本。大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就要养成良好的敬业精神,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是人们基于对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工作责任心,也是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道德要求。具有敬业精神的人会在内心形成对自己职业的高标准要求,从而使人们在从业过程中尽职尽责,保证工作高质量完成。用人单位十分看重毕业生的敬业精神。
大学生就业之初首先要获得社会认可的工作素质就是敬业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进入社会后靠能力吃饭、靠本事生存的严酷现实马上就会摆在面前,如果缺少敬业精神,即使有一定的才华,也谈不上有竞争力。
用人单位青睐那些工作态度认真、热情、尽责,工作行动快捷、有序、高效,工作作风踏实、严谨、进取的大学生。而那些工作态度马虎、冷漠、敷衍,工作行动迟缓、无序、低效,工作作风浮躁、轻率、消极的大学生,在企业中难以长久立足。
诚信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讲诚信的毕业生,其就业的成本最低,也最能获得企业的青睐。在求职过程中,有的毕业生向企业提供虚假论文、获奖证书等资信证明;有的在进入企业后,随意单方面撕毁劳动合同。毕业生不讲诚信,等于给自己的就业旅途上人为地设置了重重障碍,其代价是高昂的。
1.3管理自我,建立健全积极的人格
彼得·鲁克曾说“管理就是用智慧代替鲁莽,用知识代替习惯和传统,用合作代替强制。”因此,在日常学习中,大学生要在学习好自身专业,增强硬实力建设的同时,也应该拓宽自己的视野,不应把自己的知识结构固定在一个专业、一门学科,要有意识地及早从日常点滴小事做起,努力培养、锻炼自己的“软实力”,做到一专多能。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实验、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协作能力。人际关系上,学会沟通,学会表达,这也是以后走上的社会的必用技巧。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搜索自己所喜欢的书目、专题,加以浏览,储备更多的知识,以备将来能够更好的获取更多的机遇,因为上帝从来都是青睐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1.4客观评价自我,合理定位职业
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是大学生迈向成功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首先要弄明白“我的职业兴趣爱好、优势特长在哪里?”、“我的缺点不足有哪些?”、“我的职业目标是什么?”,等等。然后对照自己的职业选择,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
职业兴趣是一个人想从事某种职业的愿望。一个人对某种职业感兴趣,就会对该种职业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并积极思考、探索和追求。如果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职业,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
现代社会,机会只给予有准备者,而成功只青睐于把握机会和善于把握机会者。大学生无论去什么单位、从事何种工作,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就没有努力的方向,这样无论做什么都会半途而费。
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是提升大学生竞争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应在客观评价自我、合理职业定位方面早作准备,把大学四年看成是为接受终身教育奠定基础和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的过程,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和努力方向。有了这种管理计划能力,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随时调整个人实践中的偏差,学会如何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更自如地应对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各种职业变动。正视社会现实,增强承挫能力
大学生要主动适应社会现实,面临着严峻的就业竞争,需要增强就业竞争意识、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告别依赖和从众心理,勇敢地面对社会竞争的挑战和压力,勇于承受在人才市场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虽然机遇在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职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机遇也很难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步入成功,但是,只有正视现实才能抓住机遇,消极等待只能丧失机遇。
当然,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软实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求大学生作好长期的准备,付出艰辛的努力。自觉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积累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全面锻炼其动脑、动手的能力,可以使大学生直接感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技能的要求,从而自觉调整期望值来符合社会需求。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素质能力。同时,企业对创新人才求之若渴,创新能力成为用人单位最重要、最看中的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需要创新的能力。
因此,大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进入企业,了解企业文化,初步学习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在企业真实演练自己的沟通、协作、学习等能力,也进一步明确自己距离一名优秀的工作人员还有多大差距。以便于自己为个人综合素质充电时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为将来步入社会,进入企业打下基础。
三 总结
在这次论文的资料查询过程中,我发现我们当代的某些大学生身上存在许许多多的自身问题,如盲目的骄傲,不进取(60分万岁)、好逸恶劳等等。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却很少去注意这些问题,甚至某些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殊不知,细节铸就成功,以一斑窥全豹。正是这些我们不注重的缺点决定着我们的成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自己都管理不好的人,哪来的软实力,又谈什么未来呢?值得反思。不过亡羊补牢,犹未晚矣,从现在开始,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剔除身上的瑕疵,把自己雕琢成一块待放光的芒玉。管理和规划好自己人生,然后拼搏未来!
四 感悟及致谢
在这一学期的《管理学概论》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人常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想我学的是织网的方式,在此感谢马老师的教导!一篇论文就是一个小的管理体系,由定主题到列提纲到定内容最后到资料的选取,都渗透着管理的概念。可想而知,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可以用管理的理念来规划。虽然目前运用的还不够好,但路漫漫其修远兮!我相信,终有一天我可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五 参考文献:
[1]鲍新龙等.浅谈IT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软实力[J].咸宁学院学报,2008,2.[2] 戴国强.论大学生就业软实力[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杨云英.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准备[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4]梁爱强.制约当代大学生是高软实力的因素与对策 [J]《教育理论与实践》
[5余鸣 论当代大学生社会道德意识缺乏的原因探析及其提升途径 陕西科技大学外国语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第二篇:论中国文化软实力
论中国文化软实力
中文摘要;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文化以其独特的影响力成为国家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之一。面对时代的变化,中国应当发挥自身优势,扩充文化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关键字:中国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地位实力
正文
中国近些年认识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在推广文化软实力方面大力支持。从巨星成龙、姚明、章子怡等在国外宣传中国形象到着手开办了孔子学院和语言文化学院。杂技表演、书法国画展览,踩高跷、太极拳等等。中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同时面临很大的挑战。在国内,很多年轻人形成了一种崇外媚洋的思维,周围人会说几句英语就对他刮目相看:喜欢韩星,爱看国外电影,使得中国电影一度失音。另一方面,由于官场比较腐败,人权自由相当不如他国,人们对于自己国家比较不自信,将自己的眼观更多的放在国外。而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拆除古老建筑,不注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使得中国文化大量流失。目前中国高楼大夏一座座拔起,而代表中国文化的建筑却无声的消失了。从历史上来看。在发动了所谓的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被逐渐唾弃。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并迅速扩展开来。
政府应
提高文化安全度,保护文化知识产权进一步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以及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价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一方面,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文化产业展现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通过世博会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规范外资引进和文化产品进口,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大力开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教育工作,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做精雕细刻、潜移默化、入耳入脑、深入人心的工作,并以此带动社会道德规范、法制规范和行为规范建设,促进全党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特别要重视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统筹协调。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对外文化宣传。
由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地位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二是外部世界。综合国力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基础;外部世界是影响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中国要做的就是利用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庞大的海外华人网络和海外华文媒体提高自身软实力,加大国际影响力提高国际地位,抓好发展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抵御外来文化入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篇:论媒体软实力
论媒体软实力
蔡尚伟 王命洪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Softpower,亦译作“软力量”、“软权力”,与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硬实力”相对)概念后,中国社会有关方面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软实力”真正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性概念还是在中共十七大上。“软实力”在中国浮出水面的背景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并没有得到同等程度的提高。中国虽是文化大国,但不是文化强国,虽是文化资源大国,文化产业却不发达。面对国际文化竞争的现实情况,具有国际竞争意味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进入了中共十七大报告。自此,“软实力”成为从官方到民间,从政治、文化到经济等各个领域中国人的共同话题。
实际上,“软实力”是有不同层次的,除了国家软实力,还有区域软实力、城市软实力、企业软实力、媒体软实力等多种表现形态。这里提到的“媒体软实力”,意指“媒体的软实力”,区别于人们现在耳熟能详细的“媒体作为软实力要素”的意义。后者是在“文化软实力”的框架内将媒体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与实现手段,前者将焦点集中在媒体本身,关注媒体自身的问题,包括与媒体竞争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多种柔性要素,如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吸引力等等媒体的内在属性。
一、“媒体软实力”凸显媒体竞争的新阶段、新命题
媒体软实力问题从来都是存在的,只不过在媒体发展的初期阶段,硬实力的发展和竞争更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媒体的生死存亡。硬实力竞争发展到极致就是“唯收视率论”,这和地方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出现的GDP中心主义有颇为相似之处。需要说明的是,在一定阶段内的收视率中心主义是有积极作用的,对于促进媒体硬实力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硬实力建设周期的完成,媒体发展和竞争进入到了新的阶段,这时候一部分媒体已经摆脱了在低端竞争、刚性竞争的胶着状态。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和更好的收益,各个媒体在增强自身竞争力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通过资金投入、设备更新、人员培训、栏目策划与改版等一系列尝试之后,媒体内部资源得到有效清理,媒体风格、媒体市场相对成熟,媒体竞争格局相对稳定。由此,媒体之间的竞争重点开始转向媒体软实力的竞争。
从媒体竞争的底线来看,中西方媒体存在较大差异:在中国,一般媒体从原则上说是没有生存危险的。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媒体长期在资金、人员、设备等方面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和保障。虽然这种依附关系导致媒体资源出现强制性行政分割,导致资源浪费和同质化竞争严重,不利于市场化整合,但对单个媒体来说,并不存在因市场竞争而真正死亡的危险,在最困难的时候总会出现上帝之手来拯救。因此,在生存无忧的情况下,媒体更要着眼于自身发展的长远问题、战略问题。另一方面,潜在的竞争是永远存在的。对于一些主要媒体来说,不管是经济实力已经比较强大的媒体,还是在硬实力不太可能在短时期得到较大程度提升的媒体,在竞争格局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如何增强自身的软实力与综合竞争力,应该是这些媒体考虑的主要问题。我们认为,要提高媒体的竞争力,既要坚持硬实力要硬,又要加强媒体软实力建设,做到软硬兼施。
二、媒体软实力的具体含义和内容
根据约瑟夫•奈的论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硬实力主要表现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等。软实力主要表现为对一种吸引力。他在对软实力的阐释中指出,软实力指的是“一种能够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而且这种影响不是强迫的,是通过无形的渗透达到的。软实力要达成的目标就是要软实力的作用对象自愿做软实力拥有者想要其做的事情。奈给软实力下的定义是“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达到的目的的能力。”用中国的话说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与此相似,媒体竞争中也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部分。媒体硬实力包括资本、人才、技术等在内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软实力则往往表现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力量。硬实力是刚性的,软实力是柔性的。硬实力是阶段性的,现时性的,可以在短时期内得到改善和发挥作用。比如媒体资金短缺,濒临倒闭,而一旦注入资金之后,则可以很快起死回生。软实力是战略性的、长期性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在长期的媒体实践中逐渐形成。对硬实力的评估比较容易,评估指标基本上可以测量和计算;对软实力的评估比较困难,评估指标难以量化。
作为构成传媒实力的两个方面,“硬实力”与“软实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要想实现“软实力”,必须先要建设“硬实力”,先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但是光有“硬实力”是远远不够的,媒体要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扩大影响,最终依靠的还是“软实力”。媒体软实力一旦确立,并被人们感知之后,就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够通过其价值取向和在受众中的威望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并且不会轻易被其他媒体复制和取代,对媒体发展具有决定性和长期性的意义。
三、媒体软实力的表现向度
媒体软实力很大程度上首先体现为媒体自身文化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体软实力与此前提倡的媒体文化具有某种程度的同位关系,只是媒体软实力概念的外延更宽泛一些,更具有媒体竞争的针对性意义,更强调媒体关系中的文化较量,是对媒体内在文化建设的外在表现与社会效果的强调。在这里,为了叙述的方便,特别是针对当前媒体软实力建设的现实状况,我们主要从媒体文化、媒体精神和媒体责任三个向度展开论述。
1.媒体文化
媒体文化的概念在过去也时有表达,比如媒体的CIS系统等。在很大程度上,媒体提出这些概念主要是出于赶时髦的需要,尽管他们也编制了书面的媒体文化,并提炼出了整齐乃至华丽的话语来予以表达。但是,书面的媒体文化与真正落到实处的媒体文化可能风马牛不相及,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媒体进行自身宣传的广告语和口号,并没有内化成媒体的自觉追求,并非其真实的媒体文化表现。真正的媒体文化是内化的,是通过媒体行为自然而然体现出来的。当然,如果书面的媒体文化与行动中体现出来的媒体文化能够保持一致,那最好不过,但现实情况是这二者往往是分裂的。
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媒体行业,我们应该实施“百年媒体建设”战略,塑造有深厚底蕴、有深刻影响力的媒体。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媒体的年龄都很短,中国大陆还没有一家媒体有上百年的历史。媒体文化的积累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得到社会认同和自身内化的媒体文化。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许多西方媒体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很多西方媒体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塑造了自己的形象,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孕育了自己的媒体文化。在中国要实施“百年媒体建设”,除了通过政府行政手段保证其生存外,更重要的是媒体要有自己的底蕴和内涵,要用自身媒体文化作为其长远、持续发展的保证。白芳芹说,一个媒体最重要的东西是文化。和企业文化一样,媒体文化体现的就是媒体的追求、媒体的价值观。相对来说,制度可以变,版式可以变,媒体人更是流水的兵,但是媒体文化一旦形成,便不会轻易发生变化。在建设百年媒体的战略中,更应该将媒体文化提到百年大计的高度上来。
从本质上说,优秀的媒体文化可以激发媒体内部人员的热情和干劲,规范他们的行为,而且这种规范是他们的自觉行动,而不是外在要求。同时优秀的媒体文化对外还可以塑造媒体的良好形象。
从媒体从业人员来说,媒体文化表现为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比如凤凰卫视全球首位三进阿富汗进行战地、在巴格达市区进行现场报道、被誉为“战地玫瑰”的闾丘露薇,距别斯
兰人质现场仅30米作现场报道的卢宇光,无不让人肃然起敬。凤凰中文台副台长、著名航拍摄影家赵群力更是在拍摄《寻找远去的家园》时将生命献给了他所钟爱的事业。
媒体文化在节目上则体现为媒体立场、传播理念等。比如凤凰卫视,有一个新闻理念叫做“以善意揭示真相”,他们在揭示真相的过程中,总是坚持善意、稳妥、中立和建设性的立场。像《冷暖人生》、《社会能见度》等节目,就是要把所谓的“灰色地带”变成“透明地带”,给每个生命以应有的尊严。通过维护社会正义、社会道德,促进民生问题的妥善解决,展示中国以人为本的国际形象。凤凰卫视还特别注重自觉地传播其人文关怀理念,将浓厚的人文色彩融入到节目中去。比如在对美伊战争的直播报道中,独创的情绪段落都是对和平、反战愿望的真情流露,不断地展示其厚重的人文关怀,甚至每一次主持人与前方记者的连线都会有细心的叮嘱,片言只语间让受众直接感知到了凤凰卫视的媒介文化。
建设媒体文化,在当前最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加强媒体自觉,媒体要对自身位置、使命、任务等进行系统、理性地思考,要进行真实的思考。现在虽然很多媒体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应景性的,程序性的,并没有从媒体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担负的历史使命出发,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
二是要加强研发能力。在对媒体进行定位和媒体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很多媒体采用自我认同的方式。除了自身看自身外,媒体还应该通过外界对自身的评价来获得对自身的认识。山外看山,更容易看到整体和全貌。
第三,精心培养传媒领袖和传媒精英。对任何一个传媒机构来说,领袖风范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传媒文化,特别是传媒的精神领袖,要富有战略眼光和进取精神。这些传媒领袖和传媒精英会在无形之中铸造媒体文化。
第四,要加强媒体内部文化精神的梳理和塑造,并形成制度。媒体文化建设通过制度建设来保障。
2、媒体精神
媒体精神即一个媒体表现出来的追求,就媒体行为来讲,集中体现在作为个体的媒体人和作为整体的实体对超越自我的不懈追求。在构建媒体软实力的过程中,媒体既要依据自身资源,又不能局限于自身资源,而是要充分利用资源,不断超越自我,它是媒体主观能动性的文化表现。这种超越精神,会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同和尊敬,从而建立起媒体的吸引力。
以湖南卫视为例,湖南是一个经济不怎么发达,文化也不怎么发达的内陆省份,但湖南卫视敢为天下先,勇于超越资源限制的精神,体现出其内在的价值观和追求。今天的湖南卫视,它的硬实力不是全国第一,但软实力在省级台中绝对是全国第一。湖南卫视在发展过程中,以放眼全国的眼光给自己定位,“锁定年轻,锁定娱乐,锁定中国”,要打造“中国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快乐中国”已成为其醒目的标签。这份追求精神,让人尊敬。在观众心目中,湖南卫视就是中国省级卫视的第一把交椅。这是不以不喜欢湖南卫视的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将湖南卫视与上海卫视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上海卫视具有典型的传媒口岸优势,经济发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观众的消费能力强,并具有长期的历史、地理优势,但是上海卫视的业绩并不突出,尤其是东方卫视以前的上海卫视,基本无所作为。即使东方卫视出来后,其影响力也不能压倒湖南卫视。个中原因,细细体味各自的定位、追求,差异立现。
另一个例子是贵州卫视。和湖南卫视类似,贵州卫视也是典型的传媒口岸不好,偏处西部,经济不发达,本省人口3800万,而且收视人群的消费购买能力有限。但贵州卫视是有精神的。毛主席说“人是要有精神的”,媒体也是要有精神的。贵州电视台从李新民到白芳芹,全身心投入改变自身媒体环境的不懈努力,使贵州卫视这个欠发达地区的欠发达电视媒体实现了一种超常规的发展,取得的成绩让人不得不心生敬意。2002年,贵州卫视立足贵州,面
向全国,提出了“西部黄金卫视”战略,成为省级电视区域化发展的探路者,这也是贵州卫视跨区域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思维。台长李新民作为“西部电视的开拓者”被评为2003年首届“中国时代十大新闻人物”。李新民的继任者白芳芹继续跨区域合作之路,2007年9月与甘肃卫视合作,突破行政区域首度结成产业联盟,它的信号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实际的经济意义。贵州台通过多年的锻造,在区域整合中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区域电视整合发展的先行者。坐守黔中,志在全国!这种气魄,这种勇气,是很多人所不具备的。白芳芹也因此成为“2007十大广电传媒领军人物”。2007年5月16日,曾作为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的龙永图嘉宾主持的身份出现在《论道》节目中,这是国内第一档省部级领导作为嘉宾主持长期坐镇演播室、邀请各行业重量级嘉宾进行尖峰对话的节目。节目形式虽有跟风之嫌,比如,学习以大众文化载体传播精英文化的《百家讲谈》,但是其思路是值得很多省级媒体学习的。《论道》的高明在于对资源的充分挖掘。龙永图本为湖南人,但作为贵州省属最高学府贵州大学最有影响的校友之一,也属于正宗的贵州元素。从《论道》节目也可以看出贵州卫视运用大贵州概念整合资源,将贵州元素用到了极点。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要想超越自己,增强媒体影响力,占据竞争优势,对媒体来说都是可能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掘自己的资源,突破资源的限制。特别是那些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大省的省级媒体,他们已经在硬实力上占得先机,只要拿出媒体的亮剑精神,敢作敢为,勇于进取,就一定能够打造出自己的软实力。
这些传媒口岸较差、媒体硬实力并不占优的媒体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取得了很高的传媒效率。这同时提醒我们,在评价媒体成败的时候,更多的要看传媒精度、传媒效率,这也是媒体软实力的构成部分。在硬实力评价中,我们更多的是从总量角度进行评价,资金总量、技术能力、收入等方面进行评价。但在软实力评价中,则应该以资源与业绩比、投入与业绩比、产出的人均比率等为评价标准,这样的评价结果更科学,更能反映问题的本质。
3.媒体责任
媒体责任本身也是软实力的一个维度。媒体有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在媒体传播的过程中以远大目标引导自己,以较高的品位要求自己。中国媒体要具有自觉的责任意识,要认识到媒体首先是获得了社会资源的国家化让渡,认识到自己获取媒体资源是具有垄断性的。在中国,由于国家需要、政府需要,媒体具有很多特权,获得了很多社会资源。从这个角度说,媒体首先是社会资源的受益者,因此要对社会负有责任,这是不可推卸的。这也是我们国家的媒体和西方媒体不一样的地方,西方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可能会少一些,那主要是因为他们得到的垄断性社会资源有限。但西方社会也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
媒体责任通过媒体功能得以实现。从媒体功能或媒体重要性上来看,媒体不仅需要解决自身的经济利益问题,更要当好“喉舌”,要服务于、服从于当地中心工作,这是大家都明了的。同时,在区域竞争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媒体还代表着一个区域的形象,是区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的“脸面”。媒体的“脸面”功能发挥得越好,媒体在区域内部各部门重要性的竞争中也越有利。就一个区域内部而言,其竞争对手是本地区的其他社会单位,在这个时候,媒体软实力就显得尤为突出,就硬实力来说,媒体行业比之于其他行业,恐怕很难占据优势。拿媒体与电信而言,如果单纯从硬指标来看,从利税贡献,就业贡献等方面来看,一般来说,媒体都比不过电信,但媒体对区域的贡献,除了利税,更重要的是其“喉舌”与“脸面”功能,展现的是一个地方的形象,体现的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精神。不管是出于媒体自身利益还是区域发展的需要,媒体应该在更大范围内承担自己的责任,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
“喉舌”功能:代表党和政府发表意见,但有被动作喉舌与有创造性的主动作喉舌的区别。在构建媒体软实力的过程中,媒体应在地方党政的思想指导下主动发挥喉舌功能,有突破,有创新。
“脸面”功能:对于媒体所在的城市和地区来说,媒体代表并可以通过媒体塑造一个地方的形象和脸面。通过媒体产品进行形象塑造,既是塑造媒体自身形象,也是塑造区域形象。地方形象是人们对某地区可感知特征的主观看法和印象,是通过媒体对该地区的传播实现的。比如重庆市在直辖后,能较快地树立起充满活力的“新重庆”的形象,和重庆电视台的迅速崛起关系密切。在短短的时间内,重庆电视台就从一个地级水平的电视台跃升为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电视台,很多人对“直辖市重庆”的认识直接来源于重庆电视台一些耳熟能详的节目,重庆电视台由此成为重庆的“文化脸面”。
“智囊”功能:媒体在未来的作用,要成为区域发展的智囊聚合平台,集全区域之力出谋划策,推动整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
“牵手”功能:作为资源整合平台,媒体在社会上广泛地牵线搭桥,推波助澜,通过创意促使分散的社会资源整合,产生社会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样一来,媒体既能在各种媒体活动中增加自己的刚性收入,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媒体的影响力、社会责任与追求。不可否认,从某种程度上说,特别是在一定的期限内,“责任”可能会成为媒体的经营发展负担。因此媒体责任有效的实现方式,就是把“媒体责任”的实现变成“媒体软实力”的实现,把媒体自身发展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将媒体的社会责任与媒体的自身追求统一起来,将媒体回报社会与自身长远发展统一起来。
四、结束语
媒体格局相对稳定、媒体竞争进入到新的更高的阶段后,提升媒体软实力必然成为媒体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这对一些还未完全摆脱经营困境的媒体来说显得奢侈了些,超前了些。但我们应该看到,媒体软实力并不是要等到硬实力非常坚实以后才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事实上,不注重软实力建设的媒体,恐怕很难真正建立起强大的硬实力。软实力的竞争,是媒体硬实力竞争的基础,提升软实力,正是提升硬实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已经取得竞争优势的媒体来说,从从容容系统打造软实力,更是保持、巩固硬实力的有效手段,是保证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对于任何媒体来说,都需要“软”“硬”协调,均衡发展,才能有效提高媒体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媒体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著,吴晓晖、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2]陈湘菂,解析凤凰卫视的成功之道,传媒观察,2007.4。
[3]丁柏铨、王涛,论媒体“软实力”——以另一种视角考察媒体竞争力,新闻传播,2006.12。
[4]胡颖,由凤凰卫视谈传媒核心竞争力,新闻传播,2006.12。
[5]刘长乐,2008:中国媒体的视力、实力与压力,传媒,2008.2。
[6]谭平剑、朱秋生,资源整合与资源独享——解读湖南卫视“快乐中国”品牌的开发,新闻爱好者,2007.12。
[7]周妍,电视传媒经营的文化本质管理理念——来自凤凰卫视现象和贵州卫视现象的启示,商场现代化,2006.3。
[8]王晓晖,软实力时代的媒体责任,中国记者,2008.1。
第四篇:软实力
【中国铝业网】“前几天楼主去一家企业面试,HR说:年薪23W(万),代价就是天天要陪客户喝酒应酬!如果现在有份这样的工作摆在你们的面前,你们是选择接受还是拒绝呢?”连日来,在武汉某知名论坛上,一则“求助”帖吸引了不少网友“七嘴八舌”:喝酒伤身,但待遇如此优渥,要不要一试?在喝酒、打牌、拉关系等“灰色技能”在职场“横行”时,掌握一两项“灰色技能”的“多才多艺”者往往会被老板另眼相看,而这也成了不少职场白领的“隐痛”。
女白领很纠结:年薪20万需要喝酒换
记者通过论坛短站联系上了发帖者于小姐,进而了解到:她今年26岁,曾在外企公关部门任职四年,社交能力强。春节前,于小姐就接到猎头的电话,一家民营企业在招聘市场部经理,几天前,她正式与该公司招聘负责人面谈,当得知年薪和职位需求时,心里有点打鼓。“当时听说天天陪客户喝酒应酬,我就犹豫了。虽说我酒量还行,但对方提出的这一要求,感觉企业文化和我一直呆的外企相差太大,担心没法适应。”
当就业、高薪和喝酒应酬挂钩,部分白领感到纠结。“会不会喝酒?”“酒量有多大?”记者在招聘会上与部分求职者交流时也发现,一些用人单位在面试时会提出类似问题,令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颇感无所适从。
“这种情况只存在于少数行业的少数企业当中,不能一竿子打死一船人。”街道口一家科技公司人力资源主管邢先生表示,“一般这样的企业属于刚刚起步,还在发展中,硬实力比不过同行,可能就要靠应酬、拉关系来发展业务。”
员工们吐苦水:不能喝酒会被边缘化
在采访中,不少职场人尤其女白领都反映,酒桌上的应酬对她们来说,是一项非常头疼而又不能回避的社交活动。
在一家大型旅行社行政秘书岗位工作近3年的杨小姐表示,自己曾经不大会喝酒,但工作岗位注定了要应酬,“以前怕喝,好几次谈重要业务,领导都不带我出去,我觉得有点被边缘化了,后来就慢慢练酒,现在还是能喝两三瓶啤酒,领导也开始愿意带我出去应酬了。”杨小姐形容这就叫“人在职场混,哪能不喝酒”。
乔乔在丁字桥一家公司上班,做的是销售内勤。半个月前的一个晚上,她和老总、2个部门经理一块陪客户吃饭。“我看他们喝得很高,也没注意到我,碰完杯对方正在喝时,我也假装脑袋一仰,然后把酒杯往肩后一甩,偷偷把酒倒掉了。”乔乔说,以为自己做得神不知鬼不觉,结果却被坐在旁边的顶头上司逮住了。
“我们部门经理凑过来悄悄对我说,这样做很不给客户面子。”乔乔告诉记者,入职这一年,为了躲喝酒她想了不少招数。“这次被抓了现行,还不知道后果如何,忐忑啊!”职场人拥有软实力才能“够硬”
目前,花近千元参加几天课程,提升发音技巧,在K歌时一鸣惊人;学几个有趣的小魔术,在公司年会时露一手„„已然成为现代职场人士为应对职场各种“突发事件”必要学好的技能之一。记者在招聘会上也发现,求职者有特长已成为不少用人单位的要求。比如唱歌、跳舞、打球、喝酒„„这些与所招岗位完全不相关的特长,正在成为用人单位筛选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
1、软实力培训受追捧
在闲暇时学习一些与生活情趣相关,又能提高个人品位的“手艺”,是很多白领梦寐以求的。因此,与强调考证的主流培训相比,像舞蹈、魔术、唱歌、瑜珈、厨艺、化妆等方式灵活、气氛轻松的“软实力”培训,受到许多白领的追捧。
每个周六的下午,在某公司工作的小倩都会准时赶到厨艺培训中心,认真学习厨艺。她告诉记者,因为工作较忙,她过去从不下厨。但经过学习,现在,她不仅能像模像样地做出
几十道菜,还经常请同事或朋友到家里聚会,既品尝到自己的“手艺”,又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与小倩不同,刚进入公司不久的陈世成报名参加的,是魔术班培训。如今,他不仅快速融入了团队,成为团队中最受欢迎的一员,而且成为同事眼中的开心果,而这一切,全都源于魔术。陈世成说:“这些小魔术虽然简单,但很能调节气氛。刚进公司时,看到办公室气氛很沉闷,我就利用午休时间,给大家变变魔术,没想到一下子就把大家的兴致都调动起来了。现在,大家的话题越来越多,距离也越来越近。”
在小倩和陈世成看来,比起常见的IT、英语以及资格证书等培训,这些“软实力”培训更像是一种“生活”培训。他们说,学厨艺的过程是一种放松身心的享受,也是热门的人际交往方式,绝对是以“食”会友;而魔术更像是生活中的调味剂,为忙碌的工作增添多样的乐趣,同时也提升了自身魅力。
事实上,唱歌、跳舞、厨艺等特长确实有助于增强白领的个人魅力。最近,在一个人气较旺的论坛上,有网友总结出《最热的10大职场软实力》,其中“会唱歌、酒量好、写字漂亮、会打扮”等名列其中。不少网友表示,虽然应聘时是“硬指标”说了算,但在实际工作中,“软实力”往往能起到出其不意的作用。
2、软实力为职场加分
聊起这一话题,在某建筑公司当绘图员的小蒋颇有心得。3年前,小蒋还是一个职场新丁,一心只想着做好本职工作,对公司里另一个一起入行的同事小张很不以为然,认为对方“只会喝酒吹牛拍马屁”。但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极大地震撼了他。当时,公司好不容易接到了一个市政工程,报价300万元,对方回价260万元,双方谈了好几轮都谈不下来。最后,公司高管设了一个饭局宴请对方领导,席间,小张说学逗唱样样拿手,酒量也完全拼倒了对方,对方领导十分赏识小张,尽兴后大笔一挥,合同竟然异常顺利地以280万元成交了,一顿饭工夫就为公司多赚了几十万元!从那之后,小蒋再也不敢小瞧小张了,私底下也开始猛练酒量。现在,他已经想通了一个道理,在如今的职场里,干好正职远远不够,“特长”才是加分项目。
经常陪客户应酬的资深广告从业者方小姐透露,陪吃陪唱是“联络感情”的最好方式和手段,“多学些发音技巧,好好练练酒量,能更好地与客户交流。”
现在,很多职场人士已经认识到,职场竞争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历和文凭等硬实力比拼,为此,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开始将目光投向更人性化和个性化的“软实力”比拼中去。与此同时,不少业界专家和企业高管也表示,职场“软实力”已成为评价个人非常重要的标准,同时他们也承认,在平时的工作聚会或者公司年会上,拥有一技之长的员工,比如有的员工歌唱得特别好,往往能吸引众人的眼球,甚至引起高层的关注,从而获得更多同事的认可和领导的青睐。
据了解,由于软实力的培训一般都由专业人士任教,因此培训费用相对也较高。如舞蹈培训班,15天的课程,标价通常都在千元以上;厨艺、歌艺等才艺班的培训费用也多在几百上千元。对此“行情”,白领们基本还是可以接受的。不少白领还表示:“如果能让自己在短时间内多掌握一门技能,并在同事聚会或公司年会上获得良好的印象分,那么这笔钱花得还是很值得的。”
3、职场迎来软实力较量时代?
看到越来越多有“特长”者受到领导特别关照及褒奖,有人提出,不久的将来,职场将迎来软实力较量时代。和以往不同,这里所说的软实力不是指家庭背景、裙带关系,而是指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能够切实给公司和单位带来利益和好处的个人素质和能力。软实力的内容没有定式,一切依实际需要而定。显而易见,一名具有当代意识的职场人士,不会再把工作以外的“特长”当作旁门左道,也不会把花在学习“特长”上的时间看作是浪费光阴。当
然,这里并不是说只要有软实力就够了,而是说在你的本职工作做得和别人一样好的情况下,软实力就成了一道“选做题”,做好了,同样能多挣不少分。
4、专家:
心理素质层面的“软实力”提升也很重要
对于白领热衷参与“软实力”培训班的现象,广西人才市场相关专家表示,唱歌、跳舞、茶艺等技能特长培训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身心,并且帮助处于高度紧张的白领减压,扩大交友圈,增强信心等。但对于白领而言,心理素质层面上的“软实力”提升也非常重要,需不断充实和提高。一些企业高管也表示,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还是看学历、职业素质、从业经历等硬件指标,但对部分岗位来说,如果应聘者具备相应的“软实力”,确实可以加分不少。
第五篇:软实力
如何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要加强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高“硬实力”,为增强文化“软实力”夯实基础;
②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③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进行文化创新;
④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会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⑤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⑥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⑦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 ⑧借助大众传媒及其他各种途径,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对比政治与经济,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持久,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不断深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是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中华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与竞争中却处于弱势,文化软实力展示和运用不足,民族文化面临着被侵蚀和渗透的危险。
挑战与问题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逆差严重
在中国外文局主办的“2006跨文化传播论坛”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在演讲中指出,越过跨文化障碍,加强中国对外交流,是时代的一个重大命题。但由于跨文化差异等原因,中国对外的文化逆差严重。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
以图书为例,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2004年,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输出14种;从英国引进2030种,输出16种;从德国引进504种,输出20种;从日本引进694种,输出22种。2005年,对美版权贸易是4000:14。同一年,我国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口总额220万美元,进口总额2136万美元,逆差近10倍;全国图书、报纸、期刊累计出口总额2546万美元,进口总额1.6亿美元,逆差为6倍。
文艺演出也有类似状况。从1999年到2002年,仅俄罗斯就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同期中国到俄罗斯演出的文艺团体只有30个,相差10倍。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其中,美国几乎占到了一半。而我国影片出口则屈指可数。从全球文化的大范围看,在许多国家,有人如果听不懂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的作品,就被认为不懂音乐,但听不懂《二泉映月》则似乎很自然。
韩国服装、韩国电视连续剧、韩国歌舞被称为“韩流”广泛向世界传播;日本动漫和音乐,受到我国青少年追逐。据2004年的一项调查,中国青少年喜欢日本动漫的占60%,喜欢欧美动漫的占29%,喜欢中国动漫的占11%。
在语言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美国高中学生只有2.4万人学中文,而学习法语的美国高中学生则达100多万。须知,中国人口有13亿,法国人口只有8000
1多万。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里,有近800所开设了汉语课程,但在中国,连小学甚至是学前班,都开设英语课程。大学生不考GRE或托福会被认为不思进取。
赵启正认为,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力,和中国文化本身的内涵和魅力相比,相差甚远。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除了长城,可能还有大熊猫,但这远远不是中国文化的全部。中国的风景、文化遗产、音乐和风俗的文化短片都不乏上品,但出口到国外的则不多。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严重赤字和入超,与跨文化差异和障碍相关,但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文化这个软实力本身不够强大。因此,提高文化实力,是全民族的事业
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
在跨文化传播论坛上,许多专家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以至于国人都难以名状。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很明显我们无法用一句很简单的话去概括或者定义它。而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某种意义上就像一个国家的品牌,目前象征中国文化的符号还不是很清晰。如果把中国文化看成一种产品,我们需要给它一个鲜明和富有吸引力的品牌和商标。以目前介绍中国文化的书为例,要么太长,要么太专。当前缺少一些篇幅不太长,但能够把中华文化的精华用浅显易懂的事例来说明的书,使外国人看了之后,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能够前进一步。今天的时代正呼唤着这样的作品问世。
文化价值观缺乏广泛认同
认同是信息化时代的核心问题,接受一种文化或拒绝一种文化,都与是否认同其价值有内在联系。麦当劳文化是一种典型的美国文化,迪士尼文化体现的是美国精神,在形式的接受背后,是价值认同上的接受。软实力就表现在让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异国文化的价值观。由于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和西方对东方文化的敌视,使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缺乏认同,甚至被视为西方文化的对手和敌人。国际上主导的价值观念,包括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法治,等等,话语权仍然掌握西方。这也是制约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原因。面临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
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并没有因为苏联的解体而放松其对外文化宣传,相反是加大资金投入,更进一步地提升了对外宣传的地位。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直把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发展因素,放在与军事和经济等同样重要的地位。积极利用其大众传媒,向全世界宣传其文化价值观,试图使全球“美国化”。对这问题,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大失控与大混乱》的文章中,更是说得没遮没拦:“增强美国文化作为世界各国‘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是美国维持其霸权地位所必须实施的战略”。向世界推销西方文化价值观,是西方文化霸权的主要表现和重要内容。它一般是以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为手段和工具,强调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全面胜利就是西方霸权主义的目标之一。西方对华文化霸权的战略构想,是以经济全球化框架中的经济上的优势为主要依托,附加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促销”,从经济领域入手再向教育、文体等领域辐射。利用文化作为全球称霸的扩张工具,既有一定程度的合法性和隐蔽性,且渗透力强。正如约瑟夫·奈所说:“在全球信息化时代,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等软实力的来源是成就大国的部分因素。国家的强盛不仅取决于谁的军队能打胜仗,还要看谁能服人。”
机遇与出路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拥有5000年文明的厚实积淀,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强大的文化优势,但是必须承认,中华文化在对外交流与竞争中仍处于劣势,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上面临着如何发展、如何繁荣的重大课题。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交往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有了较大的进展。一些文化机构、文化企业与海外文化机构加强合作,推进中国文学、美术、摄影、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马戏及民族民间工艺等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市场。
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等当代科技手段也使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速度加快。同时,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等西方大国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产生的兴趣,客观上也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应内外兼修,重点应把握以下几点。
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寻找普世价值理念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各国的相互依存空前加强,一国利益往往与其他国家密切相关,并且一些与各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全球性问题也需要世界各国共同来解决,这就决定了国与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至关重要,而合作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能否平等相待,恪守诚信,互惠互利。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谐”,讲究“和而不同”,主张平等相待、诚信合作、互利互惠的理念,在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家与家之间的冲突方面可以发挥作用,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发展。以“和谐”为主要价值目标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国际竞争形势下,能够发挥独特的协调、平衡、包容作用,为解决新形势下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心态,发挥以“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传统文化的比较优势,发掘其中的普世价值观,不断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学者的研究表明,近几年来,“韩流”汹涌,把中国文化的内蕴精神表现到了极致。尽管韩剧中的故事情节和社会场景皆为韩国的和现代的,但融注于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情世理、生活习俗、道德准则、伦理矩制、思维范式等,则一应都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制、延伸与创新,特别是通过对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把儒家文化的精髓表现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这就启示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不但具有丰富的内蕴、恒久的价值、广泛的适用性和极强的再生能力,而且具有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和当代信息社会的高度契合性与强大亲和力。这一事实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东西方价值观与审美观的冲突,我们中国为什么不能创造出有强大魅力和普世意义的文化精品?
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化安全战略
世界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文化,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各种文化是在交流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面对西方文化霸权的不断渗透,我们既要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又要正确对待西方文化。要通过更深入地研究西方文化霸权的理论与实践,充分揭露西方强权国家采用其文化扩张和渗透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种种伎俩。站在维护和扩大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上,切实快速地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安全战略和思维模式。
加强文化软实力展示和运用
软实力竞争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作为强势的西方文化,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的手段,可以畅通无阻地向世界各个角落扩散,而弱势文化若想对外传播,却是步履维艰。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的文化强权,还有就是文化的现代化问题。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主要是因为它率先完成现代化的过程,实现了与现代科技、现代市场的结合,然后有意识地在全球推广。长期以来,我们国家没有制定出一个明确而完善的对外文化发展战略。文化企业缺乏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文化品牌建设薄弱,特别是缺少国际性的、符号化、可参与性的文化品牌。像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传承、开发、推广明显不足。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意识和手段落后于国际潮流,很难以商业化的手段,进入西方主流销售渠道。因此,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开发、传承、推销,文化产业部门应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扩大文化产品的输出,才能改变我们在软实力竞争中的弱势地位。
展现当代中国文化风采
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在软实力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但只有经过现代化的提炼,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优秀文化才能与人民和国家的行为联系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先进文化,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应该看到,国际社会主要想了解的是当代中国文化。因此,中国当代文化是我们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主体和重点。当前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我们急需培养一批像姚明、刘翔、章子怡、巩俐、黄豆豆、谭盾、郎郎等代表当代中国文化形象的民间大使。
文化“走出去”关山重重
值得重视的是,一段时期以来,当中国文化软实力尚处于“初级阶段”时,西方舆论已开始不断称赞中国的软实力崛起,炒作中国软实力威胁,以达到遏制、围堵和捧杀的险恶用心。美国的战略家们更是将中美软实力竞争视为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2005年12月29日刊登约瑟夫·奈题为《中国软实力的崛起》的文章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