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预测分析

时间:2019-05-13 13:4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就业预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就业预测分析》。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预测分析

2012年大学生就业情况预测分析

时间:2011-12-14来源:作者:diaoyanzaixian点击: 240 次

大学校园里用“毕业=失业”的等式来描述毕业生,社会上也有“大学毕业找工作,不如趁早当民工”的传言。这种戏谑之词虽然是夸张的说法,但也能从某个侧面揭露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收入水平低的现象。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

世界所有企业都缺优秀的管理者和优秀的员工,中华民族企业也是如此。我在前篇文章中就指出了“我国将长期处于优秀管理人才极为匮乏的时期”。我们大学生的就业空间与发展空间很大,为什么大学生不能抓住这样的机会来发展呢? 关键在于大家是否做好了这些方面的准备。大学生就业难的的根本原因不是社会没有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也不是市场没有提供足够合理的工资水平。而是大学生本身没有做好就业准备。在校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有限,大学生缺乏对就业问题的思考,缺乏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缺乏根据社会工作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对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结果,数十年寒窗苦读后,面对实际工作大脑一片空白,单位不仅不能把大学生当做人才用,还要把他们再次当做学生进行打造和培养,才能真正融入工作。因此,作为盈利性组织的企业,宁愿选择具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而不愿花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去重新培养。

总之,目前的社会并不缺乏平常人和普通人,而是缺乏优秀的人才。所以,大学生就业难就在于大学生没有把自己锻造成优秀的人才。为此,我忠心地告诫在校的大学生以及已经走出校门但尚未准确定位自我的毕业生,一定要尽早地给未来定位,并坚持不懈地把自己打造成未来成熟、优秀的人才,才能保证就业,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第二篇:200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

200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

中国人才测评中心授权

中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权威指导网站

中国毕业生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本报告以权威,实用,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为基本原则由资深就业指导专家对网上的现有大量资料进行了精度筛选后整理而成,在报告正式发布前,我们广泛征求了业界同行的意见,力求资料的权威与实用性。在咨询的过程中,报告的价值得到了众多工作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第一线的资深专家的认可。

本报告中的所引用的文字及图片版权归属于原媒体,同时特别声明:本材料仅供同行参考与大学生就业指导使用,严禁将此材料用于任何商业或者其它目的。

中国毕业生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综合筛选全国500家以上媒体资讯,在简历写作,面试指导,职业规划方面提供国内最为权威实用的就业指导,同时提供简历封面、简历模板、面试试题、职业规划方案等资料的免费下载服务,不定期举办全球职业规划师在线答疑活动,欢迎访问!

引言:

“2007年,全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前不久举行的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对2007年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时给出了这样的判断。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

张小建表示,妥善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明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在去年年底中国毕业生网(http://www.xiexiebang.com)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我们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而根据张小建副部长的判断我们只能用就业的冬天来描述200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接下来,我们对2006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总结。

第一部分:2006年大学生就业状况总结

2006年7月16日,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公布,该调查涉及的样本包括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

[签约] 调查结果显示,截至5月底,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而北京高校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比例达到了60.37%。

[专业] 调查结果显示,农学、管理学和工学的就业率排在前三位,分别为78.38%,58.02%和55.44%。而一直很热门的法学和医学专业,就业率只有37.85%和31.01%,属于后三位之列。

[薪酬] 调查结果显示,在薪酬预期上,有六成以上(66.10%)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元-2000元,甚至还有1.58%的学生愿意“零工资”就业。而在调查中,77.3%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讳言人际关系网络对于用人环境的影响,但此次调查显示,人际关系网络仍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有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

[企业] 报告中显示,有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值过高的情形,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问题] 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普遍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成为就业最大的门槛。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制约了大学生就业。

[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64.09%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要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调整个人心态,而27.14%的大学生则以降低择业标准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即使在经历了求职过程中的一些挫折后,也有高达76%的学生认为“找工作的过程是一次必要的人生历练,可以丰富人生经验并使自己更成熟”。

[其它] 同时调查结果显示,七成企业不看重外语能力。在受访的44家企业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企业看重外语能力,而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都在60%左右。企业对毕业生自我表达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要求,也都在50%左右。

第二部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沈阳地区1990年至2004年6月淘汰了30个职业,又新生了60个职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上海,2003年高校中60%的本科生在机械类、电工类、土建类、经济学类和管理工程类等10个专业,而生物制药、城市发展、现代物流、汽车与成套设备、新材料、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大量人才缺口,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又跟不上。紧缺的13大类101个职业岗位需大于供。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农业人才需求错位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的最突出问题。据统计,我国目前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只有科技人员 0.023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达45%—65%。(2003年底统计)

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解决这个矛盾,要从“三教”(教材、教学、教师)入手,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从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高校要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着眼整合师资资源,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调整教材,创新教学方法,用就业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两把尺子衡量高校的运行质量。

二、知识沉旧,转化率低

被调查的 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2003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大学以基础设施和师资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愿景,在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中培养专业人才。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在对近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据国内一所较为知名大学计算机和外语两个专业学生抽样调查反映,部分教师的实际知识占有量不如应届的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摩尔定律9个月一个周期,不到社会上学习,毕业后所学知识多数都过时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知识转化率的高低,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当代大学生要学会鉴别知识(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应用知识,哪些是当今世界前沿知识),敢于抛弃知识(筛掉过时知识、垃圾知识),善于转化知识(把握知识点,形成量到质的转变),用智慧统帅知识才能在现实社会中靠自己的实力生活,用自己的能力赢得胜利。

把知识和才能物化为真正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人才。就业率在统计过程中,应多元化确定其概念,大学生就业问题应以市场化视角来认识,并鼓励支持多元化就业。如:非单位就业、非组织就业、隐形就业,随着产权多元化、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化,评价大学生就业的指标体系也应不断创新和完善,改变培养与就业信息不对称的统计方法。

三、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我们在调查后的比较分析中发现,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如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应届大学毕业生职业目标状况

美国生涯理论专家萨珀(D•E•Super)讲:“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件的方向,表现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是人生自青春期到退休所有有酬给或无酬给职位的综合;生涯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中国也有俗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一大批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这里我们推荐大学生们去中国毕业生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看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文章。

应届大学毕业生职业目标状况

生涯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 30%,解决这一问题,大学生入学前就应做生涯规划,在确定所学专业前,进行自我评估→生涯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行动计划与目标→执行→评估与反馈,做这样一个流程运作,并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进而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

四、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独立”这一概念应是很强的,近年来我国也经常组织“成人节”、“成人仪式”,宣传鼓励青年人成为社会上有用之人。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在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我国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自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 40%。我们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经常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在发达国家,到十八岁生日时,家长就会主动提醒,“孩子从今天起,自己的事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处理问题。”我们的大学生自己做了一件独立完成的大事,家长反而道说:“哦,小子长大了,告诉你,长出胡子也是我的儿子。”这种反差,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年青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我们的家长在培养子女问题上应做到不管少管,支持发展,大学生的成长是家长一次次放手的过程。

在调查中还发现,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即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在走向社会前,大学生应象报考大学时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知己知彼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五、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在调查中,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理念也存在四大误区: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部分重点院校三分之二学生毕业首选出国,不研究家庭、自己所学专业是否适应和承受力大小,结果“海归”变成“海待”;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 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新增产值7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和创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中小企业发展空间,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都大于外企;三是“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而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大树底下长不出大树,勇于从误区中走出;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别无选择,在大学里流传“大四不考研,天天都过年”,学习已不成为乐趣,但还选择了再学习之路。社会实践证明,本、硕、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

树立正确就业理念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小企业有重要岗位,偏远地区有最适合发展机遇,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练人的意志,祖国需要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成长最快的地方。

能力是人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当今社会已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职业再生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我们在日常人才市场运行中发现,就业率高的专业毕业生和易于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指数都很强,这些大学生平时很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按就业岗位说明书指标进行修炼;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这些都属就业指数,把握这些并不断提升,就业就变成了快乐事情。

六、选人用人,缺标少准

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企业使用的技术和设备已达到发达国家 90年代后期水平,但管理方面是发达国家20年代水平。1000—9000万资产的中小企业中严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更是缺少。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选人用人方式,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组织架构设置及岗位的科学设定、岗位需求计划都属空白,多数企业选人用人凭经验靠感觉、不科学。这种现象的存在,制约了企业发展,也影响了选择人才的成功率,在我国现阶段有一种现象,越是小企业越不愿意选大学生,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而外企,特别是500强企业,企业发展中愿意选择大学生进企业,从头培养。这种用人上的差异与企业文化、企业规模、CEO战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度关联。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重要的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选人、用人思想观念问题,培养战略性思考,养成正确选人、科学用人、合理择人的习惯,使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有较为充足的人才资源保证。

七、市场配置,手段粗放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人才市场运营分析证明,大学生进市场的总量每年都在递增,而人才市场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部门为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差距,具体表现为定位初级、管理粗放、产品粗糙。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告诉我们,以人为服务主体派生出来的职业很火爆,如:形象包装师、美容师、色彩设计师、职业推荐师等。但从社会供需双方看,每 280万大学生的服务,从业人员和专业性公司都很少,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学扩招速度和大学生总量的增长快于为人才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增长;二是人才服务机构过去一直由政府所属机构独立经营,缺少竞争性,发展较慢;三是人力资源服务业传入我国较晚,其技术性、技能性、理论性以及专业化的公司还没有成长起来。

大学生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也是经济建设中的稀缺资源,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占从业人员 37—40%,而我国占5%。合理配置有效开发好大学生资源是我国人才战略中的重要工作。当前需要从三方面研究与实践:一是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化公司,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性、技能性、专业化的服务。目前我国大学教育还处于知识型教育,四年的大学缺少能力培养和技术的培训,从校门到厂门还有一段距离,这段路要由专业化的公司为大学生设立不同职业的能力模型,通过测试、咨询、培训来提高大学生的上岗前的职业能力,以快速适应岗位需求;二是规范就业市场,提升中介机构服务能力,要在逐步规范中设定人才中介机构的服务产品标准化、规范化、个性化、多样化,以满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三是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发布渠道,在全国真正形成就业代码规范,就业信息统一开放,就业指导科学合理,区域性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互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定期由专门机构发布大学生就业资源和相关政策,在公益性和公共化服务中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做细、做深、做好。

第三部分:200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

据劳动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而2006年这些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与2005年实际接收安排的毕业生人数相比,降幅达到22%。“三个22%”,一个“19.9%”不但充分显示出2006年高校毕业生十分严峻的就业寒流,而这股寒流,还将持续影响2007届毕业生的就业,并可能再度“降温”。

一、2007年大学生就业政策解读

1、教育部人事部五项举措

鉴于以上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部人事部等5部委共同宣布了5项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

措施一是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通过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生活费补贴等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

措施二是完善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体系。

教育部部长周济说:“对高校毕业生以灵活方式就业,到基层就业的,要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认真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的失业登记工作,为他们提供职业介绍,培训等系列服务。”

措施三是要求所有高校都必须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同时要将就业指导课列入必选课。

措施四是完善就业工作评估体系,从明年起,在教学评估中突出对就业状况的考察。

措施五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80%的学生毕业时要获得双证书,也就是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最后,由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改委、国资委5个部门发起并在北京联合启动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希望通过整合岗位信息和毕业生资源信息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就业。

2、劳动保障部四大举措保大学生就业

一、大力发展适合毕业生求职特点的互联网就业服务

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确定专人与失业毕业生联系

三、未就业毕业生积压较多的地区要联系跨地区招聘

四、积极向教育、人事部门及高校提供市场分析信息

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健说:“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增量多、压力大,而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因此,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国务院领导明确要求,对高校毕业生要落实好、执行好鼓励他们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切实加强对他们的就业服务,努力提高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张小健表示,劳动保障部门将从四个方面做好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首先,与教育部门、人事部门加强配合,做好大学毕业生离校前的求职指导、就业服务、职业资格培训、就业见习等工作,为巩固和提高初次就业率做出贡献。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专门服务窗口的作用,积极举办针对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发展适合毕业生求职特点的互联网就业服务。要与教育部门及高校合作,推动职业指导进高校,强化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资格培训,积极推开“双证书”试点。

其次,劳动保障部门将以登记失业、求职困难的毕业生为重点,开展“一对一”的服务。对进行失业登记的应届和历届积存的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确定专人联系,并依托基层平台跟踪了解情况。对每个登记失业的毕业生,承诺在3个月内免费提供1次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提供3次基本适合的岗位需求信息;对申请参加职业资格培训和就业见习的,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对失业时间较长或家庭生活困难的毕业生,要重点援助,帮助其尽快就业;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要认真落实小额担保贷款、个体经营收费减免等相关政策。

第三,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城市的工作指导。各地特别是中西部省份要确定一些经济欠发达、未就业毕业生积压较多的地区,作为重点,会同有关部门,强化对未就业毕业生的服务,联系跨地区招聘,开展劳务输出,帮助他们尽快就业。大中城市劳动保障部门,要总结2006年开展“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的经验,适时开展集中性的就业服务专项活动。通过以点带面,逐步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第四,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分析工作,强化分析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状况,积极向教育、人事部门及高校提供市场信息,引导毕业生择业,并为高校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教育改革和调整课程设置提供依据。

二、2007年个别省市就业形势简述

北京地区2007届高校毕业生将近20万人,其中研究生人数首次突破5万人,达到历史新高。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分析指出,研究生找工作的难度比前几年有所增加,在找工作的时候就不像过去那么抢了,本科生需求大致还是可以的,专科生这2年有明显的好转,但从总体上来讲,专科生就业难度比研究生和本科生要大些。

广东省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比今年至少增加5万人,可能突破27万。2006年广东省参加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有21万多人,其中研究生13130人,本科生69699人,专科生127589人。截至2006年10月31日,研究生就业率为89.82%,本科生就业率为91.11%,专科生为88.51%。

湖北省2007届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总数约为27万人,若加上研究生3万多人,总数超过30万人,而2006年的30万毕业生中,仍有5万名待岗,他们也将加剧2007届毕业生的求职竞争。

南京地区2007年大学应届毕业生将达14万人。南京市已接收普通高校毕业生25695人,同比增加20%。其中清华、北大、复旦、同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著名高校硕士研究生2498人,本科毕业生14372人。非公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人数达到19189人,比上年增加20%,占接收总数的75%。高层次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排名省内城市之首。

厦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最新调查摸底显示,2007年厦门预计新增20万个就业岗位,操作工、电子、服装和餐饮服务四大劳动密集型行业可能出现用工紧缺。据了解,去年厦门劳动力市场部分行业就已存在比较严重的缺工情况,缺工较多的工种有电子操作工、工厂一线普工、车工、餐饮业服务员、保安、营销人员、数控模具、软件技术人员等。为此,不少企业相应调高了工资水平,去年厦门劳动力市场平均工资已从2005年的700元-1000元提高到1000元-1200元,且不少企业开始改善各种福利待遇,提供吃住等方便。

三、2007年热门行业、大学生薪水走势、整体就业率预测1、2007年四大热门行业

中华英才网HR专家就2007年热点行业趋势作出预测,指出通信、汽车、快速消费品及石油能源等四大行业人才需求大,且有较明显的人才缺口。此外,明年另一个职场趋势是海外人才市场将进一步升温,更多的外国公司白领职位将会越来越多地投向中国。以中华英才网与美国MONSTER合作的国际频道所发布职位的趋势分析,精通外语、具有某项专业优势、具有外资企业或国内知名企业的工作背景的求职者,将会赢得更多的海外发展机会。

通信业需求旺盛,营销人员比重继续上升。今后几年,通信业人才需求将主要分布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新增电信企业和政府部门,市场营销服务人才比重将超过技术人才。人才构成进一步变化为:经营管理类、通信技术类和市场营销类人才需求比例为2∶3∶5。这个比例中经营管理与市场营销人员比重较之前有所上升,预示着更多非通信专业人才将涌入通信行业。目前通信业进入行业的调整期,业内人才存在严重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相当一部分人由于不具备更高的战略眼光,很难担当更高的职位;而对于目前从事的工作已无新鲜感,一大批中级人才遭遇“天花板”。这为有冲劲、积极主动的新人提供了很多机会。

汽车业人才全面紧缺。未来5年,根据汽车发展的水平和需要来看,人才供求矛盾的变化将不是渐增,而是激增。这意味着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尤其是研发机械工程师、销售和市场人员的新增工作机会将非常可观。在汽车企业的招聘中,不是哪类人才比较重要,而是各类人才都很重要;不是哪类人才紧缺,而是全面紧缺。国家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发布的公告指出,汽车人才已高居北京2006年紧缺人才榜首。目前汽车业招聘按岗位集中在研发、销售、品牌、售后领域,尤其缺少既了解汽车构造、产品性能,又了解企业文化和市场需求综合性人才。2007年汽车人才需求领域包括:汽车研发人才、维修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汽车服务人才等。

快速消费品营销人才缺口大。快速消费品行业的人才缺口将依然主要来自市场营销岗位。近年来,该行业大量的市场、销售人员,特别是品牌建设人员流向其他行业,而从其他行业流向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市场人员并不多。从2006年8月份开始,不少快速消费品行业知名企业开始2006年下半年的新一轮招聘,蒙牛、联合利华、青岛啤酒、达能等均在其中。据猎头人士分析,快消企业对营销专业人才需求量最大,未来的市场缺口也最大。最热门的营销职位包括品牌经理、产品经理、城市经理、大区经理、渠道经理、KA经理(重点客户经理)等。在某招聘网发布的7月就业指数中,上海、广州两地消费品行业职位数量在各行业中排在前列,上海消费品业职位数占总职位数的8.53%,居各行业第四;广州占12.06%,位居第二,仅次于计算机/信息行业。中华英才网职业顾问分析认为,快速消费品行业销售类人员通常占企业员工总数的30%以上,每当行业对人才出现集中需求时,首当其冲的是市场营销类人才。除了大量需求一线业务推广人员、销售代表之外,对营销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也较为迫切,这也是快速消费品行业缺口较大的人员。在2007年的人才市场,快速消费品的营销人才将非常抢手,相关企业将有必要继续对此类人才进行储备。

石油业专业人力资源匮乏。石油行业招聘企业以特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石油服务公司为主。外资石油企业方面,其在中华英才网上所发布的职位显示出,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地质工程师和钻井工程师有明显的人力资源匮乏的现象。同时,因为目前石油企业人才流动的内外部条件还未成熟,所以外资企业虽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等优越条件,招聘到所需的研发技术人员也有一定难度。国有企业方面则是从事跨国经营的人才极为紧缺——就陆上石油企业而言,无论是各石油企业还是三大集团公司直属机关,从事跨国经营的管理人才都不足总人数的1%。

2、2007年大学生薪水走势

据某招聘网站2006年企业薪酬调查结果,全国应届生从业第一年的税前收入由2005年的34635元(中位数,下同)下降为2006年的33322元,总体降幅为3.8%。但是,在不同行业中情况却千差万别。例如房地产行业企业中,应届生从业第一年的税前收入由2005年的30029元下降为2006年的23956元,下降幅度高达20.0%,如果平均到每个月,则月收入下降506元。而在医药行业中,同样的统计值则由2005年的26471元下降到2006年的22147元,降幅为16.3%,折合每月下降360元。由此可见,应届生总体薪酬的继续下降是确实无疑的。

在一片“降”声中,也有个别行业逆势而动,薪酬不降反升,这就是今年就业热点的IT业。调查数据显示,在IT业中,应届生从业第一年的税前收入由2005年的38099元升到2006年的41239元,增幅8.2%。

高等教育成本逐年上涨,带来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是,学历的“投入产出比”。那么,学历对薪酬的影响在2006年是怎样的局面呢?

根据该招聘网站前不久公布的最新企业薪酬调查结果,专科生毕业首年税前总收入为21689元(中位数,下同),本科生为32746元,硕士(不含MBA)47834元,博士72122元;比例关系是1∶1.51∶2.21∶3.33——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硕士高出本科46%。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较高的学历不但可以带来较高的起薪,在工作的第一年中收入上涨或所获奖金和补贴的金额也更高。从该招聘网的调查结果来看,MBA的“新丁”们在工作首年的收入明显超过非MBA的硕士,达到68460元,直逼博士的水平。

行业差别:金融行业薪酬多出近五成,担心“入错行”是很多求职者的心态。从该招聘网历年的薪酬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选择不同的行业的确会带来不同的收益。以北京为例,2006年各行业为工作仅一年的应届生们平均付薪38655元,其中金融行业以57089元位列各行业之首,较平均水平高47.7%。IT行业以56022元紧随其后,广告业和制造业的情况和平均水平持平,电子行业为30656元,其后依次是房地产行业26352元、快速消费品行业20068元、物流行业19175元、耐用消费品业18871元。在其他城市中,广州的制造和电子行业、天津的房地产业、上海的金融和电子行业均较为兴盛,薪酬也相对较高。

进入外资企业一直是很多毕业生的梦想,在大家的心目中,外企是和良好的工作环境、高收入以及较大的发展空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那么,外企所能给予的被大家所向往的高薪到底能高多少呢?从该招聘网2005年和2006年两年的企业薪酬调查结果来看,对于应届毕业生,外资企业的付薪水平确实高于其他性质的企业,但除个别以高薪著称的企业外,总体上高出的幅度约为15%-20%,远没有达到传言中的50%。

据该招聘网人才研究中心副总监杨雪梅透露,其实很多大型国企虽然固定月薪较低,但各类补贴、奖金等等加在一起,往往与很多私营企业的总付薪水平相当甚至高出,一些效益较好的国企的薪酬则完全可以和外企媲美。

据调查显示,近7成的毕业生就业时将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作为首选。该招聘网2006年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调查指出,上述几个城市的学生对月薪的预期也远高于其他城市,高出金额为500-1000元。由此可见,除了就业机会更多之外,预期薪酬高也是众多毕业生扎堆四大城市的重要因素。那么,实际的调查结果如何呢?在该招聘网2006年对全国各地企业薪酬统计结果中,上述四个城市确为应届生全国薪酬之最。其中,上海以均值39813元拔得头筹,其后依次是北京38655元、深圳36485元、广州35390元。在其他城市中,厦门、杭州、珠海、苏州较高,约在33000元左右,而石家庄、沈阳、西安、济南、哈尔滨的薪酬水平则在省会城市中处于较低位置,约在23000元上下。

2007年应届毕业生到底希望每个月能拿多少钱?这里以中等城市杭州为例,每日商报对50名毕业生做了一个随机调查,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五成希望起薪在1000元—1500元之间。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对起薪要求相对较高。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已有不少学生提出,起薪多少要依据城市的生活成本而定。

调查发现杭州大学生中起薪要求在1000元以下的占2%,要求在1000-1500元的占50%,起薪要求在1500-2000元的占26%,起薪要求在2000元以上的占到了22%。参与调查的人群中,对起薪要求较高的多来自通信、计算机、电子类专业,部分学生提出了3000元左右的起薪。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HR人士称,具体的薪资数要依企业效益、毕业院校有所调整。一些效益好的企业会开出两三千的起薪,但如果企业效益不好,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拿千元左右的起薪也很正常。有能力的IT从业人员薪水也会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值而增长。工作四五年后,在杭工作的IT人员薪水一般能达到5000-6000元,好点的企业可达到7000-8000元,外语水平高的月薪甚至上万。

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对薪酬的预期相对较低,多在1000-1500元之间。一位会计专业的吕同学表示,他希望能进外企或者合资企业,起薪1500元。财经专业的陆同学则希望能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起薪在1000元-1500元之间。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毕业生在考虑起薪时主动注意起生活成本问题。“在不同地方生活,薪水肯定不一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编辑出版专业汪同学说,如果找的工作在杭州,起薪至少要2000元,因为要独立承担住房、饮食等支出。而如果在老家,只要岗位有潜力,起薪1000元他也愿意尝试,毕竟节省了住房等开支。还有同学提出,薪水也要考虑当地的薪资状况。同样是计算机专业,在上海与在杭州工作,自己开出的起薪肯定不一样。

同样的专业,不同的毕业院校,开出的薪水就会不一样。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和毕业生就业”课题组2005年的调查也表示,学校的声誉和学生个人所学专业对起薪的影响很显著。例如,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入“211工程”的高校,其毕业生的月薪平均要比一般院校高400元左右。

在调查中,浙大通信专业的毕业生都要求起薪为3000元,而同为通信专业的浙工大毕业生则要求起薪在2500元左右。3、2007年应届大学生整体就业率预测

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11月16日召开的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表示,今年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了75万人,总量达到413万。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今年高校毕业生约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

对于2007年全国就业率的预计,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专家康小明的回答也并不乐观:“排除统计误差,到2007年7月能达到60%已经很不错了。”这一数字与2005年的72.6%相比,也出现了较大的落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对2005年毕业生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211”工程重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而一般专科院校只有59%。康小明表示,目前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可能在3-5年后得到缓解。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分析

未雨绸缪天道酬勤

——当代大学生就业我之见

即将离开校门的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求职就业等问题,为了未雨绸缪,提前了解当代的大学生求职现状以及社会方面的政策制度,我们小组在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或总中进行了深入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式分别对不同专业的同学们进行了调查,我们多次进行了小组讨论等活动,自感在此次活动中受益匪浅。下面是我个人活动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当代社会中,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集体是社会上需求量较大的集体。然而随着当代经济危机的阴霾尚存以及扩招带来的大学生总体素质普遍下降且眼高手低等因素,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容乐观。为了改变这些局面,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的来对自身综合素质进行提升来适应企业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提高了自身素质,也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问题,同时,我们还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光与热。

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我们平时利用暑假或是五一等长假参观或是进入一些较正规的企业进行实习等。在格子间中体验工作技能,了解工作环境以及同事相处之道。这样方便自身更深刻的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竞争力以及企业对于员工的素质要求。工作技能的提升让我们在求职大军中更具备脱颖而出的能力,而和谐的人际关系则为我们的自身发展铺就笃定的基石。

2.我们可以平时多与专业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请求老师对我们进行专业的指导。专业导师知识丰富,经验充足。我们可以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省去许多弯路,更方便快捷的实现自己人生的涅槃。

3.我们平时多浏览一些求职类的网站和综艺节目。在这里我有比较好的一些网站和综艺节目推荐给大家。应届生求职网,这个网站对于应届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一群出入社会的菜鸟们在这里进行交流进步。此外还有智联招聘,这是一家大型的照片网站,里面的求职方面的建议很具有可实践性。我个人非常推崇的一档综艺节目是《职来职往》。里面的达人们经验丰富,风格迥异,也都很耐心诚恳,主持人很有良知,主持风格清新自然。

4.我们应该博览群书。目前大学生的学习是很功利性的,只对自己专业绩点有帮助的书籍才会认真对待。殊不知,只有自己的人文精神素养的层次提升了,智商智慧也便提升了。书中是作者们丰富生活的写照,我们认真的阅读品味书中精神内涵便经历了作家们的生活历程。这是很好的提升自我的途径。多读书,让自己的生命充满着书卷的气息。这样也会帮我们在求职的过程中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和学校的角度来说,可以建议他们平时多提供机会和讲座来指导大学生们进行就业培训以及指导。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庞大的一个团体,具备基础的知识技能,在精神和技能水平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应该立足于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在接下来的求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力争突破和提升,充分利用好在学校和社会中每一次机会,细心发现,脚踏实地,逐渐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和就业技能。在即将面对的就业市场上凸显自己的激昂文字,未雨绸缪;在即将面对的人生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飒爽英姿,成就自我。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分析

大学生就业分析

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十分困难,社会中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据调查,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559万人,同时大学生的就业趋势也越来越险峻。

首先,面对大学生的就业,现对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率分析一下。2011年大学生的就业率分析:据数据分析,2011年大学生就业率总体来看很不乐观,大多数学校只关注本校毕业生是否有工作,而不问工作是什么和工作时间的长久性,高校为了公布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本校的知名度,导致就业率没有质量,只有数量。

2010年大学生的就业率分析:大家还记得,当年,国际经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明显,导致2010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而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据调查,2010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2010年大学生毕业后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百分之六十。为什么出现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才就业的现象?因为大学生毕业刚步入社会,社会经验不足,导致无法找到工作,而如今的工作岗位都挑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优先。

2009年大学生的就业率分析:据调查分析,2009年有415万大学毕业生落实去向与2008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这现象分析,说明每年就业岗位都有所增加,但每年大学生人数增长幅度高于岗位增长幅度,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局势还有所困难。

对以上三年的大学生的就业率分析,现如今我们大学生应该对社会就业局势有更深的了解。下面再看看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去向,他们在努力向哪个方向去寻找就业岗位。

不言而知,当今,公务员的职位最受广大求职者青睐,而且在国内院校中,随着院校级别的递增,大学生越倾向于公务员职位,因为其工作岗位固定,轻松且待遇高,导致求职者蜂拥而至,一个公务员职位有几千个求职者在抢。同时也有很多大学生喜欢到农村任职,他们想从基层锻炼。还有一类大学生,他们先通过就业,攒足资金,再自主创业。

对以上的大学生的就业趋势来看,他们选择就业方式有多种,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呢?我分析了两点:

第一,专业问题,时代在进步,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学的专业多种多样,要学会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自我特色,把自己的专业学到精。专业,要么学精了,要么就不要学。如今社会竞争力特强,跟你同一专业的人很多,若你把专业学精了,就占到优势。

第二,大学生自以为学历高,而对就业期望值过高,这现象是不少大学生错过了就业机会,他们都觉得自己应该能到待遇好、工作环境好的单位工作,这想法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大学生刚步入社会,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也没工作经验等。

在我看来,大学生在校不仅要好好学习,取得优异成绩,而且在校期间,要学会慢慢接触社会,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最后愿大学生心想事成。

薛红玲2012.12.19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一个国家政治成效和经济景气的重要指标。失业问题是我国在很长时间内依然要面临的重大宏观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关系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这场经济大战中,大学生是就业群体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因此,通过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大学生就业成因的分析,提出了国家、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等多元因素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瓶颈,进而从四个方面研究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最后指出通过国家、学校、企业和个人的努力,大学生就业困难能够得到暂时缓解和最终解决。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挑战

1.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背景:劳动力多,经济不发达,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少。

2.大学生就业现状:大学生就业率逐年下降。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成因分析

1.国家招生规模的急剧增加。

2.高校所设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3.企业的某些人力资源制度及其投入造成的就业障碍。

4.大学生陈旧的就业观念。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研究

(一)加速经济发展、搞好需求预测、实施政策调控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

(二)适时调整专业、抓好思想教育、进行就业指导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措施。

(三)鼓励和指导企业办好职业教育、转变用人制度。

(四)改变就业观念、增强综合素质、树立信心勇气是大学生解决就业难的必备条件。

下载大学生就业预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就业预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就业分析

    大学生就业分析如果你不存在生存问题就选择爱好;反之选择有前景的专业!我以审慎的态度告诉你:通信业:需求旺盛,营销人员比重继续上升,通信业人才需求将主要分布在基础电信运营企......

    大学生就业分析

    大学生就业分析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3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摘要 根据近年来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多方面调查分析,我了解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扩招的政策使大学生的人数飙涨,同时也......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 要】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得各级高校都进入了大势扩招期,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变化性导致高校所开设专业与社会的供求......

    2011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最复杂的......

    关于2013年大学生就业分析

    关于2013年大学生就业分析 最近一次的“麦可思2013届应届大学生毕业流向跟踪调查”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签约进程明显低于上届同期水平,有实习(工作经历者)签约率高,制造大类、......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影响到国家稳定、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时,首先要把就业问题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