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道之行也中考题
义乌市·2011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乙]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6.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选贤与(▲)能(2)货恶(▲)其弃于地也
(3)故(▲)外户而不闭(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8.[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 分)
09 贵州省 铜仁地区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选贤与能与(jǔ)B.矜、寡、孤、独、废疾者矜(guān)
C.男有分,女有归分(fēn)
D.是故谋闭而不兴兴(xīng)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修(崇尚、培养)
C.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大家一样)
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3 分)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3 分)
13.根据选文,“大同”社会有以下特征:(3 分)
①②③
深圳市(08 广东省)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大道之行也,……是谓大同。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 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佁然不动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水尤清冽(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8.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 人文美。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4 分)
第二篇:《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导 学 案(教师用)
课型:精读
主备人:董云虹 张晓燕
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重、难点)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难点)
【教
法】多媒体教学法、点拨法
【学
法】预习法、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
一、自主学习
(一)复习有关《礼记》相关知识
(二)给下面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选贤与(jǔ)能
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男有分(fè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矜(鳏)寡孤独
除了以上的字,我认为这些字也很重要
根据划分节奏朗读课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四)利用工具书并结合课下注释,试译课文,将疑惑处勾划出来,以备课上交流;识记课下文言词句。
二、课堂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抽测预习,夯实基础。
(三)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四)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韵味、读出抑扬顿挫之感。)
1、自由读
2、听读
3、指名读
4、梯度读
(五)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自主翻译课文,标记出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学法提示:对译、替换、保留、删略、补充、调换。)
1、处理字词 通假字
〔选贤与(jǔ)能〕与,通“举”,推举,选举。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古今异义
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今义:宽阔的路
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回归,回到本处
矜、寡、孤、独 古义 :为两个字。“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今义:为一个词,单一,只有一个,指独自一个人。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古义:造反。
今义:“杂乱”,“捣乱”等含义。贼古义:害人。今义:小偷,窃贼。作古义:兴起。今义:作为。故外户而不闭: 古义:门。今义:窗。
是谓大同 古义:代词“这”。
今义:常用于判断词,或与“非”相对。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2.不独子其子(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⒊使老有所终(老)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⒋壮有所用(壮)形容词作名词,年轻人。⒌幼有所长(幼)形容词作名词,幼童。6.故外户而不闭(外)名词作状语,从外面。
7.选贤与能(贤)形容词作名词,品德品质高尚的人。8.选贤与能(能)形容词作名词,能干的人。一词多义
修--讲信修睦:学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长。为--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雕刻 天下为公:是。能--选贤与能:能人 能以径寸之木:能够。
分--男有分 职业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归--女有归:女子出嫁 归来见天子:回 一义多词
是故谋闭而不兴(兴起)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
翻译课文
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单单赡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只抚养自己的儿女,让老年人能可以有养老送终的处所,青壮年可以有被任用工作来养家糊口的地方,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
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捡起来)却一定不是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一定不是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兴起,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都不用关闭,这就是理想社会。整体感知:
(1)给本文划分层次。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总领全文。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六)品味赏析,拓展延伸。
1.《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本文“大同”社会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思考,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第一题,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再如,从“往来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男有分,女有归”的理想社会。第二题引导学生挖掘当前社会的积极健康因素,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七)导学反思,收获感悟。
我的收获:(提示:可以从知识、能力、方法、规律、情感这几方面来说)
我的疑惑:
(八)布置作业,巩固练习。理解、识记本篇文言文。
《虽有佳肴》导 学 案(教师用)
课型:精读
主备人:董云虹 张晓燕
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重、难点)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难点)【教
法】多媒体教学法、点拨法
【学
法】预习法、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
一、自主学习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相关知识。
1、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二)给下面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自强(qiǎng)】 【教学相长(qiǎng)】【《兑(yuè)命》】 【学(xiào)学半】
除了以上的字,我认为这些字也很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划分的节奏朗读课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四)利用工具书并结合课下注释,试译课文,将疑惑处勾划出来,以备课上交流;识记课下文言词句。
二、课堂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语: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抽测预习,夯实基础。
(三)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四)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韵味、读出抑扬顿挫之感。)
1、自由读
2、听读
3、指名读
4、梯度读
(五)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自主翻译课文,标记出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学法提示:对译、替换、保留、删略、补充、调换。)
1、处理字词
(1)一词多义 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
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
学
教学相长(学习)
学学半(教)(2)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旨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不知其善也:善 形容词作名词,好处。古今异义词:
弗食,不知其旨也。(旨 古义:甘美;今义:用意,目的)
教然后知困。(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然后能自强(强 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强大)虽.有至道(虽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教学相长也(长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4)通假字: 兑.命 兑通“说”
2、翻译课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如果)不品尝(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注:然后,这样以后。然,这样。后,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别人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整体感知:
1你认为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为什么? 教学相长也
2文中第一句和论点关系不大,能否删去?
类比引入:为论点的提出做铺垫,使读者较为容易接受。
以嘉肴,至道引出后面的论点:教学相长。层层推进论述,使文段结构严谨。3通过阅读本文,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实践出真知,重视实践,在教与学的实践里“知不足”,“知困”,不断提升自己,得到进步与发展。
(七)导学反思,收获感悟。
我的收获:(提示:可以从知识、能力、方法、规律、情感这几方面来说)
我的疑惑:
(八)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理解、识记本篇文言文。
《虽有佳肴》导 学 案(学生用)
课型:精读
主备人:吴小平
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重、难点)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难点)【教
法】多媒体教学法、点拨法
【学
法】预习法、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
一、自主学习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相关知识。
1、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二)给下面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自强 】 【教学相长
】【《兑命》】 【学学半】
除了以上的字,我认为这些字也很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划分的节奏朗读课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四)利用工具书并结合课下注释,试译课文,将疑惑处勾划出来,以备课上交流;识记课下文言词句。
二、课堂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抽测预习,夯实基础。
(三)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四)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韵味、读出抑扬顿挫之感。)
1、自由读
2、听读
3、指名读
4、梯度读
(五)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自主翻译课文,标记出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学法提示:对译、替换、保留、删略、补充、调换。)
1、处理字词
(1)一词多义
其弗食,不知其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弗学,不知其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此之谓乎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教学相长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学半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其善也: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今异义词:
弗食,不知其旨也。(旨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教然后知困。(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然后能自强(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虽.有至道(虽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相长也(长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4)通假字: 兑.命 兑通“____”
2、翻译课文
3、整体感知:
(1)你认为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为什么?
(2)文中第一句和论点关系不大,能否删去?
(3)通过阅读本文,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六)导学反思,收获感悟。
我的收获:(提示:可以从知识、能力、方法、规律、情感这几方面来说)
我的疑惑:
(七)布置作业,巩固练习。理解、识记本篇文言文。
第三篇:大道之行也 教案
大道之行也
知识目标 :
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力求当堂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理解 “大道”和“大同”两个概念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理想社会实现了吗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讲故事猜成语“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及猜电影名“天下无贼”,引课题。
二. 简介
《礼记》,由古体“礼”入手
三. 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听准字音,注意节奏划分)
2.出示字音 学生自由读 初步感知(前后监督)
3.找生读 其他生评价 教师指导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4.全班齐读
5.翻译(对照注释 如有疑难 小组讨论解答)出示ppt 关键字词
6.检测翻译情况(边译边指导朗读)
7.出示译文 自读
8.全班齐读
四. 合作探究
思考讨论:ppt出示问题
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3.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回答,在文中找出根据)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4.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尾选择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五. 拓展延伸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你知道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吗?
(孟子,陶渊明,洪秀全,孙中山)
六. 思维训练
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七. 总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背诵
第四篇:大道之行也 教案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2.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齐读《桃花源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2.背景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三礼'之一,为战国至汉初期间儒家思想和礼仪论著的选编。孔子弟子、再传弟子和后学撰著,汉初戴圣编写。《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三、整体感知
1.翻译课文
2、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四、合作探究: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3.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4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五、课堂小结
1.“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第五篇:大道之行也(教案)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重点难点:背诵课文,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内容:
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3、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l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a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b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c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a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b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提示:
A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老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作总结归纳
a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当的安排,对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B“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①故人不独亲其亲;②男有分,女有养;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
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