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余昭君 大禹讲坛观后感
看见
——大禹讲坛观后感
风儿跟随梦的步伐,吹过热情如阳的毕业季,现在悄然度过了大学的第一个学期。不得不承认,这段时间过的慌张而匆忙,似乎不再是安排生活,而是追赶生活,但当我坐在大禹讲坛观众席上时,总能让自己安静下来,看着别人的故事,人有心灵深处涌动诸多情绪,闭上眼睛,感受心灵的呼吸,时间的律动。
生活的轨道,偶然中有必然,看上去很偶然的事件,也是由人们以往无数的经验和体会叠加而成的,或许,这就是学院为我们开设大禹讲坛的目的所在。在这里,我感动于吴春红学姐的坚强勇敢,被孔令文老教授讲解的水利文化的魅力深深折服,在甘子东老师的言语中体味到思想的独特与深邃……还有很多或大或小但各具特色的人生故事,对我们来说,或许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或许会在人生的下一段旅程中体验到,又或许我们永远也无法成为故事的主角,但这些故事必定会沉淀为人生的库藏,让我们感受到铅华尽洗,千帆过尽的从容淡定。
有时候,会出现许许多多的意外,时而惊喜,让人措手不及;时而无奈,让人难以启齿;时而痛苦,让人备受煎熬;因为看见过,思考过,我知道惊喜也好,痛苦也罢,只是一种历练,得到也好,失去也罢,只是一个意外,坦然地面对,默默地撑起,因为下一个路口也许就是奇迹,人生就该活的简单充实,恣意洒脱。
我感谢每一个我曾看见的故事,就像用婴儿般纯洁的眸子去看每一朵怒放的雏菊,那是对勇敢生命的感动,对努力绽放的赞美,而那些如电影一样的传奇故事,将会成为点点微光,陪我一直走下去。
余昭君 2013158207
Tel: ***
第二篇:牟子渊 大禹讲坛观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观后感
来到三峡大学已经一个学期,接触得最多的学院组织就是大禹讲坛了,每周四晚上在水电楼学术报告厅的讲座我基本都有去听,每听一次,都能让我觉得收获颇丰。如果要从中找出我映像最深的一次,那就莫过于陈光彪学长所讲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了。
当我背着行囊,满怀希望地走进大学校园的那一瞬间,兴奋、失望、迷茫同时盘聚在我脑海。我兴奋,因为我选择了三峡大学;我失望,因为有些地方和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我迷茫,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但是,正如陈光彪学长所说:无论身在哪所高校,无论在什么专业,你只需要搞清楚一件事情就可以了,那就是,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既然考进了大学,那就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了。但是,你明白自己为何而读大学吗?是为自己,为家庭,还是看见别人都在读自己跟风?明确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发至关重要,它能决定你未来所走的路。你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吗?不管是什么,你现在有实力得到吗?确立自己的目标,然后搞清楚所需要的实力,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你必将有所收获。创新先从学习开始,想要成功,你就得知道成功之人具有的品质以及付出的汗水。陈光彪学长的一个说法很恰当,成功的人一定具有四中动物的品质:牛的踏实,脚踏实地是基础做好了才有发言权;马的胸怀,一马平川,随风驰骋;狼的血性,敢作敢为,勇敢决断;龙的尊严,自信,超脱一切。
曾经,我的确迷茫过,我不知道自己的大学生活该如何度过,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但是陈光彪学长的一席话,拨开了弥漫于我眼前的迷雾。我开始思考,开始寻找,浑浑噩噩的过完四年绝不是我想要的,高中的苦拼绝不是为了在大学堕落。也许我做不到最好,但只要我做好手头的每件事,相信最后的收获也不会小!
牟子渊2013101522
Tel:***
第三篇:付碧霞 大禹讲坛观后感
我的大学我做主
--大学之规划讲座观后感
在大学,我听了不少讲座,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甘子东老师的讲座:我的大学我做主—大学之规划。
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层层深入的讲解,还结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瞬时明白了很多道理,也引起了我的深思。
老师首先讲了人生规划的前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规划,人生规划的前提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生活中定位自己。因为每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所以追求也会因人而异。然后根据自己的追求规划好自己哪个段应作些什么,让迷茫的我顿时有了些想法。
老师举例说明了中国的崛起。用ppt给我们展示了是多少人付出了多少心血才有了中国的今天。是多少人做出了大胆的设想,再做出一步步规划中国才有了这么大的进步。所以,没有哪个取得巨大进步背后没有一个细致的计划的。如果我们想要做自己心中最棒的那个自己想自己取得更大进步的就好好地规划一下自己的人生。
紧接着老师讲了人生规划的必要性。人们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就懒得计划了。其实计划还是有一定作用,虽然它有时候会随着变化而变化,但它还是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使我们的行动不断地向我们计划中的那样靠拢。比如有些人一上大学就做好了规划,虽然自己的规划总是随着变化而变化,但自己还是根据着变化重新做出规划。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朝自己的目标前进。然而还有些人看到自己的计划赶不上变化,就放弃了自己对大学四年的规划。没有了计划的约束,就会渐渐地放任自己,甚至最终变成自己所讨厌的那样。
大学就像是一个小社会,考验着我们,也是我们从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我们要好好把握这个段阶,适当地做出一些规划。大学四年的时光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要主动去安排自己的时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当自己大学毕业了,走向社会回想自己在大学度过的四年时,不是悔恨和遗憾,而是骄傲和自豪。
傅碧夏 2013108134
Tel:***
第四篇:电视剧昭君出塞观后感
电视剧昭君出塞观后感
这几天在家看了一部历史题材剧《昭君出塞》。看一部好的电视剧就像精神受了一次洗礼。颇有收获!
西汉中叶,雄踞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陷入了连年内乱之中,本已岌岌可危的胡汉关系又一次面临着历史的抉择。匈奴杰出的首领呼韩邪单于,为了匈奴的统一,审时度势,决意与汉朝盟好。而他的哥哥呼屠吾斯受一心追求权势的颛渠阏氏蛊惑,冥顽不化,坚持与汉朝为敌,兄弟俩不得不分道扬镳。与此同时,汉朝内部围绕着皇权的斗争,在胡汉关系上,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时间天下动荡,危机四伏。在边关长大的王昭君虽然才貌出众,见识过人,但是她却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不得不以后庭待诏的身份进入宫禁森严的皇宫。在宫中她不为富贵荣华所打动,洁身自好,深得众人欣赏。
在阴谋篡位的淮阳王、张博的策动下,呼屠吾斯出兵攻汉,大军势如破竹,汉廷一片惊慌。呼韩邪见状决意发兵阻止战争。淮阳王趁火打劫,准备里应外合,夺取皇位。与呼韩邪、呼屠吾斯争夺匈奴大权的屠耆也蠢蠢欲动,暗中夺取王庭。
呼屠吾斯为了救颛渠阏氏,失去了优势,战争越打越苦,最后夫妇二人兵败而死。
边患平定,为确保胡汉长治久安,呼韩邪决议与汉朝和亲。元帝下诏后宫,征寻愿随单于出塞者。昭君不愿终生禁锢宫中,决议自愿请行随公主远嫁匈奴。呼韩邪入汉,与昭君一见钟情,共同的理想志愿使呼韩邪与昭君走到了一起。
屠耆欲阻止胡汉和好,假借呼韩邪之名侵袭汉朝边塞,消息传来,朝野大哗,幸而被及时揭破真像,这才平息了事态。被指定和亲的平都公主不愿远嫁匈奴,以死相威胁。呼韩邪向元帝表示愿意迎娶一位普通汉家女子,元帝大感欣慰。皇后王政君为了自身的利益、也加紧活动,想送昭君出塞和亲。一直暗恋昭君的王莽为使昭君获得幸福,不计私利劝说元帝,而画师毛延寿更是把王昭君出塞当成自己的生命,在昭君的画像上点了一颗泪痣,种种机缘,促使元帝决定让昭君出塞和亲。
未央宫,昭君上殿,艳惊四众,元帝大为后悔。张博借机鼓动元帝以汉俗为名留昭君在宫中,呼韩邪欲携昭君出走,昭君深明大义劝阻了呼韩邪。
淮阳王向元帝建议瞒天过海,以平都公主假冒昭君。为阻止元帝妄为,王莽随王政君来到甘泉宫,陈说利害,说动太后出面阻止。太后将昭君收为义女,经过一番斗智斗勇,呼韩邪和昭君终于辞别亲人,离开长安。
途中遇到屠耆的袭击,为救昭君,表哥赵遂重伤而死,众人为其立了青冢。而一直对昭君倾心的江湖高手殷如墨,则一直追随昭君来到自己的出生地匈奴。
回到王庭后,为确保匈奴的长久太平,呼韩邪带人马西征屠耆。殷如墨借机骗昭君离开王庭,后被昭君识破,脱身逃走。但却因此引起了呼韩邪和昭君之间的误会。殷如墨自认与呼韩邪有杀父之仇,前来行刺,却误杀自己的父亲日逐王先贤掸,后惊闻身世,从此远居雪峰绝顶,发誓永不下山,苦修赎罪。淮阳王阴谋败露,与张博饮鸩自尽。
晋庙大礼上,呼韩邪问昭君:你还想长安吗?昭君说:我所有的一切都在匈奴,和你在一起。
昭君出塞后,汉匈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
观看此剧,可谓心旷神怡。昭君的美不仅是外表,在精神世界也是无人能及,无人能比。她与呼韩邪的爱情更是让世人羡慕不已,真是上天的安排,绝配!当然,剧中众多人物的个性心思也是五彩缤纷,明争暗斗扣人心弦。而其中的景物也是很美的。特别是在草原的画面:一片辽阔的景象,望无边际,让人看了不禁胸襟开阔。战场上的英雄好汉也让人佩服,同时也深感国家动荡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
看了一部好剧真能让人胸襟开阔!
第五篇:法制讲坛观后感
法制讲坛观后感
最近,老师在学校电视上播出了关于法律的讲座,令我受益匪浅。老师讲述了许多关于犯罪判刑的条例,虽说这些条例我并不陌生,在法制频道经常提到,但提到三年、五年、十年的时候我又不禁毛骨悚然,一想到那么多的时间被耗在黑屋里,与其投机取巧,还不如踏踏实实、老实地做人。投机取巧只能满足一时的需求,而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收益一辈子。
然后,老师播放了一段视频,讲述的是一位从监狱出来的人,通过他母亲要求他读《弟子规》改变人生的方式,先是到敬老院做义工,专门干又脏又累的活,受到老人们的看好,就在这时,他的人生有了巨大转变,不断有人找他去公司拿高薪上班,就是因为他的那份踏实,与肯悔改的心。他之所以能成功,不光是因为他母亲,更多的是那本《弟子规》,它一次又一次的帮助他,警戒他,使他悔改。
我不由感叹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还有五经:《诗》《书》《易》《礼》《春秋》。它们都包含了古代先哲们在政治、哲学、历史、文化以及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为人主张,是旧时与现在的伟大智慧文献,只要读透读懂这些文献,必定是能成大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