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就业形势及就业策略[范文]
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策略
今天的中国在外国人眼中是一块肥沃的土地,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为何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却如此严峻?是因为我们的高等教育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转的形势,还是另有他因?我想,这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虽然是个社会化的过程,但是一个人的发展不会游离于大环境之外,而是与国家、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
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7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在中国毕业生网最近发布的2007年和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其次,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再者,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
三、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但是,归根结底,大学生自身才是主要原因。因此,我认为,我们当代大学生需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
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第二,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尽管,当前就业形势总体并不乐观,但是,我们应当对自己充满信心。毕竟,个体在就业中存在差异,同时,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找份好的工作是完全没问题的。
第二篇:当前就业形势
篇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2.1毕业生个人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涮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能力还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等,特别是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用人单位考察的一个重点因素。2.2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
近几年的高校扩招确实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据2005年全国l%人u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仅占总人121的5.18%.而发达国家占20%以上。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n3800美元左右时,需要10%左右的大专以上人才。绝对数是1.4亿人。现在我们这个数字是6300多万,2020年要比现在增加7000多万。也就是说,从现在到2020年,我们年均需要增加600万左右大专以上的毕业生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另外,(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2000万人。这个数据分析反映出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理导致某些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多了。2.3高校扩招
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来,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2.4大学生的就业流向
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 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2.5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 2.6教育机制的弊端
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3.1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学生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与其它产品一样,高校培养大学生也存在着“产销”是否对路、供求是否平衡的问题。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被就业市场牵着鼻子走,要认真研究、善于把握就业市场波动的规律,学会比市场变化快一拍,只有增设一些新兴的、前瞻性的专业。才能充分掌握就业市场的主动权。同时政府也应尽快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向高校随时发布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专业设置供求不平衡给高校以警告。
3.2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高校应搞好专业技能教育。
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非专业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包括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所以对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3.3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将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相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传统的择业观必须改变。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应该明白职业选 择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择业观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3.4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择业就业
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作为沟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部门不仅要承担起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职能,而且要承担起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的职能。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继续坚持将“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放在“请进来”.办好校园招聘会。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网站,利用互联网拓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渠道。3.5政府应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 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与此同时,各地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就业,一些地方还通过“政府购岗”,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据教育部介绍,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工作.辽宁省开发了1万个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优先安置困难家庭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由省财政提供工资补贴。同时,各地方扩大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等项目规模.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
3.5.2政府应大力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
政府要加大支持创业丁作力度.实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明品增加。要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创业实践。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等帮助和服务。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需要国家,企业,大学生自身,教育机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4 参考文献:
[1] 刘晖,马良,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
[2] 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3] 邹云龙,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基层”路径的探讨.东北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李迎军.大学生就业——高校的责任与对策.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5]刘东菊.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6]刘清亮,黄垄.大学生就业与就业能力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 篇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下降,供需比日趋上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社会方面,大学生方面
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社会原因,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 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自身原因,很多大学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
也不能期望太高。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
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
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
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
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 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 力,在各自的工作岗
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篇三:如何真确面对当前就业形势
如何看待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就问题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十分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是整体上就业困难,个别地区就业形势较乐观。这些主要和我国经济还处在转型期,不稳定,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衡等情况有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关系到目前的国家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的各项政策的制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体国民素质水平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一,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不能跟上高校扩招的速度,国家经济虽然在快速的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经济底子薄,科学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人口多,尤其就业年龄段的人群密度大。经济的发展并不能给大学生毕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而高校的扩招无疑又加重了这个问题。
二,再加速gdp的发展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是不可能的,国家经济需要健康稳步的发展,减少高校的扩招也是不可能的,这关系到国民素质整体提高,人才的培养。
大学生就业有其弊端。实践能力差,眼高手低尤为突出。学生经过高考的刻苦努力考上了大学,成为了大学生。他们在高中时就没有什么时间去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到大学后,一些人选择继续埋头苦读;一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而更多的大学生则是没有方向和目标,没有动力,感到盲目了。到毕业时,成绩好的同学能考研的考研,推向市场的要么是专业知识不牢固,要么是时间能力差。
北大学学生处处长郑虹说;“现在用人单位重视的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力’,也就是适应工作的能力和潜力。”但在学习期间未曾“热身”过的毕业生,不知道自己的“就业力”在哪里,就被匆匆地推到了就业的主战场,许多同学毕业了,只能在人才市场待业。中国学生为能考上大学而拼命努力学习,上了大学则松了口气,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60%的中国大学生没有“职业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那些职位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职业目标的相对模糊,使一大批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不能理智地把握。而且很多大学生没有做好就业的准备,造成了更多就业的弊端。
郑虹处长所说的就是很多大学生就业的真实写照。“实践能力差,眼高手低”几乎的大学毕业生的代名词。当然,也有很多优秀的大学生,但是在人才流通混乱,企业、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交流不流畅等情况下,整体大学生就业的不够合理,也造成了就业难度的加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有其客观的原因。
不能不承认现在有些企业的效应不好,能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多,并且还是只需一些低学历的人就能胜任的工作,企业也就没有必要花大价钱聘请大学生,避免支付更多的工资。也有“大材小用”之嫌。有些企业需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更多的是,目前中国的企业的工作岗位需要“蓝领技术工人”,中国的产业处于转型中,这是避免不了的客观原因。
在这个时期,上大学的年龄段的人的密度大,我们的父辈都有很多的兄弟姐妹,虽然我们这一代实行了计划生育,但这个年龄段的人的密度还是很大,这是另一个客观的原因.高校扩招使大学生就业变成一种社会问题,大学生自身也有其弊端。在政府加强政策以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改善社会就业环境下,在我看来,大学生更多能做的是:找差距、克毛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找差距,清楚的认识到当地的经济状况和自身的能力水平,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与方向。
二,克毛病,克服自己眼高手低的毛病,排除毕业有路子,有背景能帮助自己等错误的观念,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三,树立正确是就业观。在大家都日渐接受“先就业,后择业”的情况下,大学生自己也应明确自身的“职业生涯”观,选择自己能有热情奋斗的职业,在完善行业知识,提高能力的情况下,再进行创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把自己的素质提高,这样才能增加更多的就业成功率,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社会就业的这个角度,我觉得大学生又偶自身的优势。如年轻(青)、热情有学历。重要的是,在就业后,自己的能力确实满足单位是要求,也干着自己满意的工作,当然这里并不否定人才流动带来的更多好处。
当然,个别地区的“就业率”偏高不能代表整个中国大学生的就业现象,并且“就业率”高就不是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形势一片大好。针对中国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这些不能说明什么。
如何对待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是如何对待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我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和大学生自身的自我素质的提高,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协调和合作。
高校方面,尽管学校大多都有就业指导中心,还有专业的老师指导,但限于师资的稀缺和学生人数的众多,学生对于毕业就业的问题还是模糊不清的。学校仍需做更多的工作。
首先,正确的了解学生的价值观,职业兴趣。搞一些讲座,使学生对就业工作的进一步了解,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客观方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积极性。有很多的学生受就业难的压力的影响和对就业形势的不了解,易自我迷失、堕落、颓废。没有积极上进的毕业心态,学校的工作能使他们加强信心,使他们更加自信,不至于会出现招聘会在一些学校举行都不去的现象。
其次,学校应该了解更多用人单位的信息。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也能让用人单位对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这些学校都在做,但是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沟通”不是很流畅,很多人责怪人才市场的混乱就是很好的例子。
综上所述,当代青年大学生都关心的毕业就业的问题有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其社会的客观原因。就业的问题总体的体现出来是就业难的问题,但我们仍可以看到,就业难只是中国经济在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交融的过程中,经济改革和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清醒的对待这个问题,从自身做起,抓住矛盾的两面性,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这个时期既是挑战也是种机遇,因此大学生应该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在广大的天地中干出一番事业。展现新中国大学生的风采。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探讨 环建学院 06旅游管理1班 林丽杨 2006734124 摘要: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国家、学校教育、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长52万;而据预测,2011年这一数 字将达到峰值758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2.1 高校扩招。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来,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
2.2 大学生的就业流向。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
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2.4 教育机制的弊端。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3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需要国家,企业,大学生自身,教育机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3.1 国家方面。3.1.1针对大学生当前的就业问题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例如对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时,给于资金支持或是优惠政策。帮助其自主创业。同时引导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农村及基层单位就业。
3.1.2稳定的就业环境。制定法规保护大学生就业的切身利益。例如规定最低薪酬,并且针对金融风暴的影响,更要创造稳定的就业环境。而且要平衡中小城市与珠三角的人才竞争政府积极为毕业生到农村等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例如: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要切实关心这些毕业生的发展,使他们真正感觉到在基层大有作为。
第三篇:当前就业形势和对策
当前就业形势和对策
王又军2010-08-31
摘 要: 通过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在解决失业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种重要手段。联合国开发署
将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的关系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高经济增长、就业机会扩大类型;二是高经济增长、低就业或无就业类型;三是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机会下降类型;四是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机会有所扩大的类型。我国基本上属第一种类型,即在保持经济较高水平的增长态势下,就业机会是不断扩大的。因此,为扩大就业,必须保证每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关键词: 经济增长,失业率,就业机会,扶持政策
一、当前我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最新发布的就业报告显示,全球金融危机远远没有结束,发达国家的就业岗位在2013年前都无法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而发展中国家就业岗位的恢复也要等到2011年。我国今年的就业形势同样比较严峻。
(一)城镇登记失业率趋于上升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我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挑战。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速度的加快以及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度的加大,使得城镇失业现象日益严重。最近5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每年都在8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高于4%。截至2008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86万人,比上年增长6.7%;城镇登记失业率4.2%,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
(二)就业形势更为复杂
在失业率继续攀升的同时,我国就业形势越来越复杂:“40~50”(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20~30”(青年学生)的就业问题又浮出水面。当前,既有就业机会不足的问题,又有就业环境恶化的问题。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中,出现下岗失业增加和用人需求萎缩并行的趋势,劳动力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高素质、低成本、低年龄劳动力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而低素质、高年龄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越来越没有竞争能力,呈现出就业困难群体数量急剧增加的趋势。
1、“40-50”再就业难。据调查,40岁以上的下岗职工占登记失业总人数超过70%,而对这个年龄段的单位用人需求仅占总用人需求的30%。
2、大学生就业难。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我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只有74%。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0万,再加上历届没有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庞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今年将更为突出。
3、农民工务工难。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农民在比较利益驱使下将更多选择进城务工,但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加之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农民工进城找工作较为困难。
(三)就业压力沉重
1、人口和劳动力增长的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即使按现在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我国的人口总量到2030年也将突破16亿人。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未来劳动年龄人口将不可抑制地扩张。据有关测算,2005年-2015年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速度约为1.3%,平均每年新增的劳动力规模达1000万左右。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大约4.7亿人,若按每个劳动力耕种10亩地计算,农业共计需要劳动力1.9亿人,再加上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劳动力1.3亿人,可以说,还有1.5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规模大约为每年1000万人左右。
2、经济体制改革的压力。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结构性失业人员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一方面,滞留在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大多数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再就业相当困难;另一方面,仍有一部分企业要进一步裁减人员,破产关闭企业职工安置工作任务也将进一步加大。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将涉及更大范围的下岗分流。据统计,地方政府机构现有正式员工548万人,预计将减缩50%,加上非正式员工,将有近300万人需另谋出路;有1000多万职工的事业单位改革,也将分流出大批人员。据统计,我国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总量将达到1460万人,加上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00万人,全国有2000多万的下岗和失业人员。今后,随着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改革继续推进,还将向社会释放1/3以上的冗员。
3、科技进步的压力。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先进的机器设备和自动化操作取代人工操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竞争优势成为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形成了“机器对人的排挤”,大量的产业与产品的竞争,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取得,对人提供的就业机会下降。同时,大量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的涌现,使许多工作岗位需要的技术和知识与寻找工作的人所拥有的技术和知识不一致,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结构型失业。
二、新形势下扩大就业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
(一)通过各种举措着力改善就业环境
1、完善和贯彻落实有关就业的法律政策。一是全面落实就业促进法。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三是应着眼于提高人力资源市场的配置效率。要抓紧出台和实施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条例,适时推出社会保险法,研究制定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实施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接续办法。
2、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建立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及时向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双方提供各
种信息,降低信息需求者的信息搜寻成本;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提供权威的评估和鉴定等。建立健全县乡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探索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应特别注意监控重点人群的就业情况,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复员转业军人等各类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3、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缓解结构性失业。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在职业培训投入上,建议坚持“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改变过去由政府统包的做法,逐渐转向国家和社会相结合的方式,解决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
4、整合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将劳动力和人才两个市场整合为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改变目前两个市场各成体系、互相封锁、重复建设的状况,提高市场管理效能,减少市场运行成本,进而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户籍制度、社保关系转移等方面的改革;大力发展和规范人力资源服务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介绍机构,并加强监管;引导人力资源服务单位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
5、加快社会保障社会化,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财政转移支付在GDP中的比重与国外标准相比较低,应加大社会保障支出的力度,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和监管,促进社会保障物质基础质和量的提高。通过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合理确定保障标准、保障制度。财政支持也应由单纯保障基本生活向促进再就业转变。
6、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自主创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在提供就业机会方面的贡献远远大于大企业。国际上的规律是:一个国家96%以上的企业是微型和中小企业;65%-80%的劳动力在非登记、登记的微型和中小企业中就业;每个中小企业的平均就业人数范围在9-15人左右;发达国家每千人口的非登记和登记企业数量为45-55个左右。我国中小企业普遍自有资本少,经济实力较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小企业经营更加困难。要加强中小企业
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为其成长提供良好的融资等服务,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二)发展经济,提升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
通过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在解决失业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种重要手段。联合国开发署将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的关系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高经济增长、就业机会扩大类型;二是高经济增长、低就业或无就业类型;三是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机会下降类型;四是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机会有所扩大的类型。我国基本上属第一种类型,即在保持经济较高水平的增长态势下,就业机会是不断扩大的。因此,为扩大就业,必须保证每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从经济结构来看,不同产业类型对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明显不同。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第三产业是最能吸引劳动就业的产业。就等量的资本投入来看,每投资100万元,轻工业可创造700个就业岗位,重工业能创造400个就业岗位,而第三产业能创造1000个就业岗位。研究显示,第一、二、三产业就业弹性顺次提高,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最高;1979年-2008年我国平均就业弹性达到0.7,而同期第一、第二产业平均就业弹性仅为0.13、0.45。因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加快发展其中就业弹性最高的传统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
(三)重点做好特殊人群的就业安置工作
1、要特别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作为高素质人群,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最近出台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好。高校毕业生是最适合自主创业的群体之一。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不仅能够解决其就业问题,而且能够帮助社会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应大力扶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实行促进创业的工商、财税、金融政策,加强创业培训,让高校毕业生
成为创业的生力军。
2、要积极落实农民工就业各项扶持政策。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岗位信息对接,大力开展有组织的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一要推动农业深层开发、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扩大农村就业容量,在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快其城市化进程等方面下工夫,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二要为农民工就业和创业提供有效帮助。要下大力气抓好就业信息服务和培训工作;通过改善农村融资环境,进一步完善小额贷款制度,积极帮助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工自主创业,以繁荣家乡经济,带动更多的农民转移就业。
3、解决下岗工人等就业困难。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落实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集中开展上门服务和“一对一”援助,积极扶持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第四篇:当前我国就业形势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战略转变
一、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一)城镇劳动力供需总量矛盾较为突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从供给方面看,以往我国历次就业高峰都是由新增劳动力特别是城镇劳动力形成的,而现阶段与以往不同的是,我国的就业工作同时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压力: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约300~400万人需要安置;农村上亿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其中相当一部分将进入城镇务工;国有企业中现有的2000多万富余职工需要分流,其中企业自身无法进一步消化的部分将逐步走向社会。几项合计,1994年,全国城镇需要安置就业的人员总数为1213万人。而从需求方面看,国有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从整体上看,已趋于饱和,甚至超负荷;城镇集体经济用人也呈减少的趋势;其他各种经济类型单位吸纳就业人数近些年快速增长,但容量有限,目前尚远不足以解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近几年,从城镇登记的失业人数看,失业人员逐年递增,1994年已达476万人,城镇失业率达2.8%(不包括已进城但务工无着落的农村劳动力和实际上已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的企业内富余人员及其他不充分就业人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这一矛盾将更加突出,失业率可能还会有所上升。
(二)总体就业压力大,结构性矛盾突出
1.劳动者(特别是待业青年)的择业愿望、职业素质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的矛盾日趋突出。一些新兴行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发展很快,但适应其要求的高素质劳动力不能满足需要;而一些传统行业(如纺织、煤炭、机械等行业)普遍招工难,迫使部分企业为维持正常生产不得不大量招用农民工。这使得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企业存在富余人员与大量使用农民工的结构性矛盾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
2.失业人员再就业及特殊群体的就业难。再就业的失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素质较低、技能单一,竞争能力比不上新成长的劳动力(即待业青年),再就业难的问题突出。
3.企业富余人员问题缺乏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强调企业富余人员以企业内部消化为主,并不是不愿落实企业自主权,更多地是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的:一是大量企业富余人员流向社会后,目前承受能力很弱的失业保险基金无法保障其基本生活;二是在社会就业压力本已很大的情况下,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其再就业问题,极可能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二、当前就业工作面临的两难选择
1.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与扩大企业就业容量
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实现“四个自主”,为提高效率、保证企业资产的保值增殖,企业必然要裁减冗员,从而使大量企业富余人员走向社会。而在就业压力本已十分沉重的情况下,社会希望企业多招工而不是裁员。如果大量企业富余人员涌向社会,目前社会无力全部解决其就业问题,甚至连其基本生活都难以保证(因现有失业保险基金远远无法适应短期内大量失业人员的出现)。
2.企业破产与减少失业
推行企业破产制度是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要改革举措。资不抵债的亏损企业不破产,不断沉淀下来,这是我国企业优胜劣汰机制无法形成、亏损企业越积越多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纯经济的角度,资不抵债的企业破产,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对国家财政减支增收都是有利的,既可以减少国家财政补贴,又可以有效利用现有的闲置国有资产。但这一经济上的合理行为与减少失业的社会目标是相冲突的。目前破产工作之所以难以启动,关键是破产后,企业原有职工的安置问题难度很大,大量失业人员的出现会大大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而使得政府决心难下。
3.农村劳动力进城与城镇劳动力就业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既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也有助于农民脱贫致富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进城农民工为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很多领域中进城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已成为城市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除交通、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因素外,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也在很多领域对城镇劳动力就业形成巨大冲击。
以上问题典型地反映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长期来看,只有改革(包括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破产制度等)才能提高效率、才能推动经济的更快发展,也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的矛盾,从而降低失业率。国有企业不裁员,效率不提高,就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完全不准裁减富余人员,等于坐视国有企业背着沉重的包袱慢性自杀;但从近期看,企业大量裁减冗员、不吸纳或少吸纳社会劳动力以提高效率,或资不抵债的企业全部破产,势必大量增加失业,可能超出社会的承受能力,造成社会不稳定。这就需要我们寻找治标与治本、长远与近期的最佳结合点,既要促进经济更快发展,又尽量不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三、新时期就业战略的调整
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量“上山下乡”的知青返城逼出了一个“三结合”就业方针,这是我国就业战略的一次大的历史性转变,从单靠国有经济安置就业转向多种经济成分并重。应该说,在过去的15年中,“三结合”就业方针,启动和推动了我国城镇个体、私营经济的大发展,同时,也正是依托于城镇个体、私营经济的大发展,“三结合”就业方针为我国就业形势的稳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时至今日,就业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对增加就业的作用已远不如初期明显了,在这种新形势下,社会对通过发展经济来增加就业总容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了,迫切要求我国的就业战略进行大的调整,确定增加就业的新支撑点。
1.确立以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岗位增加的积极就业战略
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关键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而这就需要确立有利于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有利于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就业战略。在搞活企业的基础上,通过企业效益的提高,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整个经济规模的扩大、就业岗位的增加,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在现阶段,具体地说,就是适应深化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大局需要,实现就业工作重点的转移,即从以安置待业青年为主,转向在安置好待业青年的同时,重点加强和做好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和失业职工再就业工作。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真正难点,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即富余职工和失业职工的安置问题。不解决企业现有富余职工的出路问题,现代企业制度就无法推开,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就难以搞活。在这种形势下,现阶段我国的就业工作应在安置好待业青年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转到企业富余职工安置和失业职工再就业上来,为深化企业改革开路。只有这样,就业工作才能与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挂上钩,才能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而也才能使我国的就业形势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得到根本的改观。
2.确立发展中小企业的就业战略
在发展经济、扩大经济规模以缓解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的同时,继续调整就业的企业结构(发展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所有制结构(发挥非国有经济在就业中的作用)及发展多种灵活的就业用工形式对增加就业总容量仍是十分重要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通过发展中小企业来扩大就业容量的作用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目前,对于第三产业发展,国家已有“发展纲要”,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重视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作为活跃的经济“细胞”,充当大企业的产品市场和协作伙伴,既彼此竞争,又相互依存,在扩大生产、活跃流通、增加出口、维持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些作用是大企业所无法替代的。特别是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劳
动密集型企业,大企业资金(技术)密集程度越来越高,对劳动力需求日益减少的今天,广大中小企业在扩充就业门路、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将起越来越大的作用。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国家在发展企业集团、促进工业企业巨型化以应付“入关”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同时,应为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创造更为宽松的生存空间和更有利的发展条件,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
3.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大军的整体素质,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
客观地看,在市场经济中,只有促进经济发展,就业岗位增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只能减少结构失业,而不能从总量上解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但由于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已不能视而不见,需要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训练,使劳动者的技术、知识结构适应市场的需求,减少因劳动者的技术素质不符合市场的需要而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为此,国家在财政预算中应相应增加对职业培训特别是就业训练方面的投入,以进一步扩大职业培训规模,调整教育培训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优化劳动者的技术、知识结构,同时加强职业介绍等项就业服务,减少因供需的结构性矛盾而造成的结构性失业。
4.加强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统筹调控
目前继续实行城乡完全隔离的政策已不可能,城乡统筹已成大势所趋。首先,应在推动农业深层开发、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扩大农村就业容量,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快其城市化进程等方面下功夫,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同时,现阶段,根据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与可能,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大中城市的规模、速度、从业范围(尽量使之与城镇劳动力互补)等方面进行适度调控,使之有序化,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目前对农村劳动力进城的控制还不宜放得过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为主线,同时采取灵活的政策措施稳定当前的就业形势,二者相结合(即长远与近期、治本与治标相结合)应成为新时期就业政策的基调。
第五篇: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班级:土木卓越1101
姓名:陆 峰
学号:3110601528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随之产生了。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下降,供需比日趋上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合适的工作,即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难,现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1、不同专业和学校类型毕业生的就业率有所差异,研究型大学(“211”高校)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为94%,毕业时就业率为88%。非研究型本科大学(非211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毕业时就业率为59%,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毕业后半年内实现的。高职专科院校的半年后就业率为84%,毕业时的就业率为43%,近一半的毕业生是毕业半年后才找到工作。
2、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企业或单位接受毕业生就业的数量不同,调查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最多的中西部地区的大学就业压力最大,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不了大学本科毕业生所需要的工作机会。因此,这些地区的毕业生在其大学所在生就业的比例大大低于其他大学所在地的比例。与之对应,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就业率相对较高,最突出的是北京、上海、广东,除了本省市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也吸引了大量外省市优秀毕业生流入,当然也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3、不同专业、职业的大学生就业率差异很大,调查发现,在就业率最高的
专业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其专业性很强,其他专业毕业生不易进入,这些专业所就业的领域是中国增长较快的行业或职业,如医学仪器、建筑业、运输业、注册会计师等;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两大类型专业,一个大类是艺术类专业,包括美术、音乐和音乐表演专业;另一个大类是生命科学类专业,包括医学、生物学和农学专业。并且就业率最高的本科专业,薪资也比较高,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薪情”也不乐观。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用人单位误区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
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2、大学毕业生误区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第三,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据中新网(2004年7月23日)报道,2004年第二季度本科生最难找工作。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人倍率分别为0.96、0.92、0.91,0.87,1.42。即100名初中生竞争96个岗位,而100名本科生只有87个岗位可供竞争,造成本科学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状态。第四,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3、高校的误区
我国目前高校存在不少问题,如: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 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 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学生评价期考一锤定音;对教育内容及方法,轻视教养,专业知识面狭窄;研究型人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2],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
1、用人单位的对策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基本上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第一步初选。按照岗位要求,考核硬性指标。如年龄、文化程度、经验等,要查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及相应能证明经验能力的成果和有关获奖证明等,确定初步合格的人选。第二步考试。包括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形式,主要考核相关业务能力。第三步复试。经过双方
面谈,做出录用决定,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层次与岗位对受聘者的满足程度是否相符,最后录取合适者。、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3、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首先,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其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现有科类结构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必须适时调整。实施高校扩招后,必须协调高校招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必须实行不同层次教育要求水平不一的政策,如对高职教育实行宽松政策,对于本科及以上教育采取宽进严出政策,保证教育质量。必须强调的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技术工人需大于供的态势,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极度缺乏,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时,缩短高职教育年限,变现在的3年为2年,既有利于这类学生提早就业,也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的需求。第三,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
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首先,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其次,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延缓大学生就业时间,也为社会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第三,鼓励大学毕业生出国进一步深造。当前可以鼓励经济条件允许的大学毕业后到发达国家深造,学习国际一流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学成归国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第四,鼓励大学生到条件艰苦地方就业,特别鼓励大学生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苦地区工作2年或2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第五,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人才政策,取消落户限
制。第六,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在能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使得高校毕业生这支宝贵的人才队伍,到祖国最需要的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国家,发挥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