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大学生社会实践简介(共)
上海大学生社会实践简介
2008年7月31日 14:13
来源:共青团上海市委 选稿:黄丽春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已经成为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自1979年起,本市部分高校在暑期里组织优秀大学生开展以学习考察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1984年,团市委、市高教局联合在全市高校开展了以“改革与大学生的责任”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标志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式开展。
2003年以来,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团市委、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市学联等主办单位的共同领导下,上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指导思想,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先后开展了以“永远跟党走”、“汇聚在光辉旗帜下”、“科学发展促和谐,服务农村作贡献”、“共建家园迎奥运,改革开放伴成长”等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潮流中。
五年来,上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覆盖面不断扩大,已形成全体在校大学生全面参与的良好局面。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全市共有15000支实践团队、50余万人次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足迹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地区。
活动形式从以学习考察为主,发展为政策宣讲、科技支农、医疗卫生、支教扫盲、扶贫帮困、法律援助、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培育出勤工助学、志愿服务、优秀大学生挂职锻炼等一系列社会实践品牌项目。组织手段从单一利用暑期组团出访,发展为覆盖平时、双休日、寒暑假,项目化、经常化、分散化的活动机制,通过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形成长效机制,并进一步探索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就业实习相结合、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等新的工作方法。
在主办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发展、不断深入,覆盖面不断扩大,活动形式不断创新,评价激励机制不断健全,社会化运作不断取得新成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显著,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显示出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一、紧扣主题,引导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
自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以来,每年的实践主题就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结合当年国家建设的重大事件,以鲜明的活动主题引导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引导青年学生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潮中。
1984年,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经济开放,我国改革开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当年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改革与大学生的责任”为主题,组织大学生以实践考察、参观走访的形式,了解实行改革开放的现实背景与重大意义。
1987年,国家教委、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广泛组织高等学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当年的实践活动以“建设者的风采”为主题,引导广大学生加深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所取得成就的了解,增强大学生在建设中的历史责任感。
1991年,结合建党70周年纪念活动,全市组织大学生赴江西开展“了解工农受教育,科技兴农作贡献”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组织大学生以参观革命圣地和反抗侵略压迫的历史遗址为主要内容的“追寻党的足迹,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系列实践活动。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全市适时地组织开展了“了解改革形势,参与祖国建设”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广大青年学生奔赴经济建设主战场,投身改革发展的浪潮。
1993、1994年分别开展了以“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行”、“市场经济与我同行,改革开放育我成长”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市场经济、接触市场经济。
1998年是改革开放20周年,社会实践活动以“改革开放育我成长”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寻访改革开放重要事件见证人、考察改革开放重大建设成就、“市政变化一日摄”等活动,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重要意义的理解认识。
2007年,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2007年、2008年的社会实践活动分别以“科学发展促和谐,服务农村作贡献”、“共建家园迎奥运,改革开放伴成长”为主题,引导大学生宣传实践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支援抗震救灾、投身奥运志愿服务、巡访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果的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参与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勇于探索,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重点项目体系建设
上海在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结合工作实际,紧紧围绕社会热点和专业特长,着力突出青年需要和学校特色,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和对社会实践的需求出发,努力通过增加项目的数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机会,通过拓展活动的类型来满足不同学生的社会实践需求,通过提高活动的质量、加强分类指导来彰显社会实践的育人效果。上海高校共青团组织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建设了一批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内涵深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色活动项目,引导和吸引大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基本事实和亲身体会来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努力使全市大学生最广泛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
1、面向全国,通过开展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提高上海大学生服务全国的意识和能力。
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在全国开展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上海依托自身的经济、科技和人才优势,在全市各高校广泛开展了“三下乡”活动,连续五年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工作奖”。上海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参与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重要途径。五年来,上海大学生通过“三下乡”活动奔赴祖国的城市农村,开展扶贫支教、送医送药、科技支农、文化下乡、法律援助等各类实践服务活动,直接服务各地群众20余万人次,完成调研课题7000余项,完成经济技术服务项目近2000项,集中体现了上海大学生胸怀祖国、乐于奉献的精神面貌和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
2、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广泛发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育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
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就近、就地、定期开展社会实践的主要途径。五年来,上海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发展,共有400余万人次的大学生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2007年特奥会、女足世界杯、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世界银行“全球扶贫大会”、F1世界锦标赛中国大奖赛、世界乒乓球竞标赛等国际会议或活动中,处处可以见到大学生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在上海的街道社区、农村乡镇、公益场馆等场所,常年有大学生志愿者提供热情的服务,他们深入开展“爱心学校”、特奥世博社区宣传、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活动,积极参与社会调查、课题调研、节能环保宣传、义务献血、骨髓捐献、“青春红丝带”艾滋病预防知识宣讲、文化志愿者行动和“为奉献者奉献”大学生义务家教等志愿服务,全面服务于上海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目前,上海大学生志愿者已经成为上海倡导文明新风的先锋队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成为上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与优秀人才培养相结合,通过推进优秀大学生挂职锻炼工作,提升优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003年,市委组织部、市科教党委、团市委共同开始实施“选苗育苗”工程优秀大学生暑期挂职锻炼项目。五年来,全市各高校共有10000余人次的在校优秀大学生参加了校、院、系等各级开展的培训实践和岗位锻炼,有2600余名优秀大学生前往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市级优秀大学生挂职锻炼。
三、努力创新,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主办单位于2005年5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上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若干意见》(沪团委联[2005]17号),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上海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提出了具体任务和明确要求,建立了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团市委、市学联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任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并明确了联席会议的组织结构、主要职能和各成员单位间的分工合作等。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促进下,市有关部门充分整合,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并通过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机制研究,制定支持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具体措施,探索鼓励全社会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体系,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深入发展。全市各高校积极落实文件有关要求,成立了由分管领导牵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宣传、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共青团、后勤保障等部门分工合作,统筹协调,并加大了师资和经费的投入力度。上海已明确要求各高校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设立社会实践必修学分或选修学分,要求每名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寒暑假社会实践、科技发明、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构建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格局,主办单位积极制定《上海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命名、管理办法(试行)》,命名并建设一批与学校联系广泛、合作成效突出、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街道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为“上海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相关工作开展以来,先后命名并建设本市及外省市对口支援地区、长三角地区、革命老区社会实践基地37家。同时,各高校、学校各院系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积极与有关合作地方、单位等联系,建立了一批成规模、有影响、见实效的大学
生社会实践基地。五年来,由市级、校级、院系级构成的三级上海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体系已基本建立。
第二篇:上海简介
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也是我们大家的土豆家园所在地.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现今的松江区),范围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带,南到海边,东到下沙.至2006年末,上海有18个区、1个县,共106个镇,3个乡,104个街道办事处,3413个居民委员会和1862个村民委员会.到上海必须旅游的景点:
1.一大会址位于兴业路76-78号,中国gongchan党诞生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二大会址位于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
3.孙中山故居位于香山路7号,1920年至1924年为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的寓所。
4.鲁迅故居位于山阴路132弄9号,为鲁迅生前居住和工作的寓所。在这里,鲁迅进行了大量创作、翻译与编辑工作。
5.周公馆位于思南路73号,1946至1947年间为中央驻上海代表处。周恩来总理多次在这里举行重要的记者招待会,会见过许多著名爱国人士。馆内陈列着周恩来总理的墨迹及珍贵纪念物。
6.毛主席故居位于威海路583弄7号,1924年2月中旬,毛主席在上海工作期间,曾在此居住。
7.孔庙,位于嘉定区。
8.龙华寺,位于徐汇区,龙华寺是上海市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的佛教寺院。
19.豫园,位于市中心,豫园保存完整,是“奇秀甲于东南”的江南名园。
10.朱家角,素有“上海威尼斯”之称,是上海保存最完好的江南水乡古镇。
11.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12.上海海洋水族馆
13.老城隍庙,汇聚具有浓郁海派文化特色的古玩商品和餐厅、茶楼。
14.南京路,是上海最早的一条商业街,有“中华商业第一街”的美称。
15.外滩,是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从外白渡桥延伸至南浦大桥,全长4公里,是上海十大新景观和十佳旅游景点之一。外滩西侧矗立着各种风格迥异的中西建筑,堪称“万国建筑博览”,是近代上海历史的缩影。
第三篇:上海世博会简介
2.上海世博会简介
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自1851年以来所有国家的工业展览都在伦敦举行,世界博览会已日以卓越,作为经济,科技和文化的交流的盛大活动,为展示历史经验,交流创新的意念,发扬团队精神,展望未来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中国有一个长长的文化源远流长,主张国际交流和爱世界的和平。中国之所以成功申办世界博览会在于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对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信心。举办世博将会是第一个在发展中国家注册的世界博览会,它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期望。
中国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向世界传达会什么?毫无疑问,中国人民将向世界展示成功、精彩和难忘的博览会。
中国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个伟大的事件,探讨城市生活的全部潜力如何在 21 世纪和城市中的演变。预计到2010年将会有55%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城市。展望未来城市生活,是全球关注的课题,涉及所有发达或欠发达国家以及他们的人民。北京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的主题是城市,在2010博览会将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府和人民,关注的主题是“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为其184天,与会者将将充分展示城市文明、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 并且探索新世纪人居环境、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的新方法。他们将学会如何创建一个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维护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的核心是创新和互动,创新是灵魂,而文化交流则是世界博览会的重要使命。在新的时代,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多样性和双赢的合作,共创美好未来做出贡献,构成了新世纪以突出创新和互动的主旋律。
中国政府将竭尽全力,使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一个延续传统,开启未来新境界的特殊事件。我们的座右铭是:“在为世博会做准备的六个月的同时,铭记未来60年的发展。” 我们指望继续受到所有爱好和平国家的继续的注意、支持和参与。
第四篇:上海交通大学爱心家教暑期社会实践简介
*****爱心接力,真情回访*****
——记2011家教部暑期社会实践
为了更好地了解“爱心家教”的学员,更好地发现“爱心家教”活动自2008年扩大规模和更新制度以来的不足和缺点,同时为了与家长和学生一起探讨“爱心家教”活动的未来。学生事务中心家教部于7月2日至7月12日开展了主题为“爱心接力,真情回访”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下为具体内容。
【家访活动】:为了全方位了解爱心学员的各科成绩、兴趣爱好、未来规划,为爱心学员建立数据库,更好地搭配爱心教员和爱心学员。同时也为了广泛地听取家长和学生的意见,更好地了解家长和学生对爱心家教的需要,进一步提升爱心家教的服务质量。家教部于7月4日至7月11日组织了对部分爱心学员的家访活动。
7月8日,家教部部长蒋志鹏带队访问了今年高考以优异成绩考入华东师范大学的愈同学和接受爱心家教辅导4年的汤同学。闵行电视台全程跟踪了我们的家访活动,并于7月12日在闵行电视台报道。
(插视屏)
【游交大活动】:为了能够使爱心家庭的爱心教员能够切身感受到交通大学的学术文化氛围,使学员能够在我们的激励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创造自己更加美好的明天,家教部于7月7日举办了游交大活动,借此活动我们也希望能够扩大爱心家教的影响力,鼓励更多的同学参加到这个爱心接力中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闵行报记者跟踪报道了该活动,并与7月15日报道。解放日报记者也于同日报道了我们的爱心家教活动。
(插解放日报)
【颁奖典礼】为了表彰长期以来在爱心家教中默默奉献的爱心教员,为了给学员和教员之间创建一个感恩互动的平台,也为了更好地宣传爱心家教、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弱势群体。学生事务中心家教部于7月3日举办了爱心家教颁奖典礼。
(插颁奖典礼图片)
在我们的整个活动当中,家长对我校志愿者的满意率几乎百分之百。江川路各街道,各位家长和学生对我校“爱心教员”的志愿者行为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表示希望这项活动能够像爱的接力一样继续进行下去。
相信在广大“爱心教员”的大力支持和家教部全体部员的努力下,爱心家教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第五篇:上海大学简介
上海大学于1994年5月由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和原上海大学合并组建而成。
上海工业大学的前身上海工学院建立于1960年,1972年与上海机械学院合并,工学院院址为新上海机械学院总部,1979年两校分开,并经教育部同意,改名为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建立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负责筹建,时任校长是华东分院院长,各系系主任由相关学科领域的中科院在沪研究所所长兼任,学校与研究院、研究所关系十分密切;原上海大学建立于1983年,下设文学院、国际商学院、美术学院、工学院和法学院,这些学院的前身分别是复旦大学分校、合并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分校与上海机械学院分校、上海美术高专、合并的华东师大分校和上海科大分校、上海法律高专;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上海第二科技学校建立于1959年,1981年升格为高专。
在1994年四校合并时,江泽民总书记为新上海大学题写校名,李鹏总理为新上海大学题词:“发扬光荣传统,培育跨世纪人才”,李岚清副总理也为学校题了词:“自强不息,砺志改革,发挥联合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题词含义深远。在上世纪20年代,上海曾经有过一所上海大学,它建立于1922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校长为国民党人于佑任,共产党人恽代英任总务长,瞿秋白任社会学系主任,还有不少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和著名学者在该校任职任教。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强行关闭了该校。该校学风严谨、革命气息浓厚,虽然建校历史很短,但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其中包括李鹏的父亲--革命烈士李硕勋、曾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等。在当时,就有“武有黄埔(军校),文有上大”的盛誉。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现任党委书记是于信汇教授,常务副校长是周哲玮教授。
1922年10月,国共合作曾创建了上海大学,校长为于右任,教务长为瞿秋白。这是一所被誉为“武有黄埔、文有上大”的革命学校,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关闭。
1994年5月,上海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原上海大学(成立于1983年)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9年)合并,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上海大学的广大师生立志继承与发扬 “老上大”的革命传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作出更大贡献。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钱伟长教授于1983年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1994年续任上海大学校长,他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开创了学校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的新局面,推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上海大学现设有28个学院和2个校管系;设有71个本科专业、131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类别(其中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类别中含18个专业领域)、3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自主增设二级学科博士专业、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4个教育部重点学科、9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2个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大学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初步形成了由大师领衔、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国际化、高素质、基本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并已在多数学科领域中形成了若干有特色、有影响、有潜力的学科团队。现有专任教师27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300余人,占专任教师的47.7%;教授486人,占专任教师的17.7%;副教授842人,占专任教师的30.6%。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400余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4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1人。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招生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之一,是上海市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建立了以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素以“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学校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就业经验典型高校”之一。2003年10月,学校率先通过了由国家教育部举行的首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学校现有学生38700余人,其中研究生8800余人,本科生25800余人,高职生4000余人。另外,还有成人教育学生12000余人。
上海大学的科研实力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先进水平。现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还有各类研究所、研究中心100多个。近五年来,学校科研经费一直位于全国高校20位左右,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的学术论文数一直位于全国高校30位左右,专利申请与授权数位于全国高校20位左右。2010年新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达132项,经费4300余万元。随着学校文科的快速发展,文科科研实力大为增强,2010年新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44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3项。上海大学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迄今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中外合作办学稳步发展。与此同时,学校不间断地派遣教师出国进修、考察和开展学术交流。学校在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2800余人,其中学历生500余人。学校与海外高校共建了4所孔子学院,为推广中国语言文化、增进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
上海大学校园占地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形成了以宝山校区为“一体”、延长校区和嘉定校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校园格局。图书馆建筑面积5.47万平方米,馆藏图书近360万册,中外报刊3450余种,其中中文纸本报刊3000余种、外文纸本刊450余种。校园通信光缆连接三个校区以及所有大楼,建成了较完整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学校体育场馆功能最全、设施先进。学校还建成了一批先进的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多媒体教室。
上海大学一贯重视党的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1998年荣获全国“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称号。1994年以来,学校已7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并且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2008年上海大学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如今的上海大学,无论是办学水平与效益,还是整体办学条件,在全国高校中都已跻身前列。钱伟长校长倡导的“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和“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弘扬光大、生生不息。
上海大学正在制定学校“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提出更高的奋斗目标。展望未来,上海大学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不断优化富有上海大学特色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推进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改善办学条件,建立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努力朝着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迈进。
055201 英语笔译硕士
翻译硕士(MTI)是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我院翻译硕士教学采用互动研讨式、口译现场模拟式、项目翻译、专家讲座等多种教学方式。重视实践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翻译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学员应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可申请学位论文的写作。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按规定程序申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的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
指导教师:朱振武、程琪龙、谢之君、冯奇、周平、唐述宗、庄恩平、庞好农、肖福寿、唐青叶、王晓元、尚晓进、朱巧莲、姚喜明等
研究方向:01、英语笔译(文学作品翻译、理论文献翻译、实用文体翻译)
招生人数:35
考试科目: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11翻译硕士英语
3.357英语翻译基础
4.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5.英汉互译(复试科目)
备
注:联系方式: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联系人:徐老师
邮编: 200444
联系电话:021-66133062 传真:021-66133058
电子邮箱:mti@s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