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宅”现象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宅”一族,何去何从?
——大学生“宅”现象的调查分析
摘要:网络的发展及普及迅速催生了“御宅族”这个的群体,宅文化在全球悄然兴起,越来
越多的大学生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列,成为当代的“宅男宅女”。校园“宅”现象,引发大众的思考和讨论,于是,我们小组以此为调查主题,在广州各大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希望借此调查更好地了解现今大学生“宅”现象的现状、成因及其影响,进而对大学生“宅”现象进行更好的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宅现象宅原因出“宅”之道
当代大学生宅现象概述
这次,我们小组主要是对广州各大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170份,回收问卷170份,回收率达100%。调查对象涵盖了大一至大四所有的年级,包含了文科、理科、工科的专业。
一.大学生对宅的定义模糊,存在矛盾
“宅男宅女”又被称为“御宅族”,是专指那些热衷于动画、漫画、电子游
戏,以至于足不出户的人。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逾六成的学生对“宅”
是一般了解,只有27.6%的学生对宅是十分了解,55.9%的学生认为不外出
活动,一有空就窝在宿舍就算宅。近一半的学生对宅持否定态度,认为宅
不健康,会让人失去活力和动力,导致社交能力的下降,但同时也有46.5%的学生认为自己可能是一个宅男或宅女,14.1%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就是一
个宅男或宅女,只有36.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宅男或宅女,通过交互
分析(见附录),我们发现,大学生对“宅”存在着矛盾的认识。这也就表
明,大学中宅现象还是普遍的,值得我们去探讨。
二.大学生“宅’现象在性别、专业、城乡、是否独生上的差异不显著
为了验证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城乡差异、是否独生之间的学生是否在“宅”
行为上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对样本进行了交互分析(见附录),结果显示,“宅”的行为在性别、专业、城乡、是否独生上的差异不明显。“宅”是一
种普遍的行为,不局限于经济的发展状态,也不是特定的人群的特定行为,它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高校具有普遍的影响力。
三.生大学 “宅”现象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1.客观原因: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电脑的普及。近年来,电脑不断普及,各高校的校园网络也在不断完善,为大学生的“宅”生活提供了载体。
通过调查发现,除正常的休息时间外,41.8%的大学生白天呆在宿舍的时间大约是3小时以上。而在宿舍的时候,92.4%的大学生会选择上网。
网络的发展是大学生“宅”现象繁衍的重要基础。现实的压力,逃避现
实是大学生选择“宅”的另一原因。调查显示,,41.2%的大学生觉得“宅”的原因是现实的压力太大。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在学业,就
业,情感方面都容易遇到挫折,重重的压力,使得大学生宁愿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宿舍里尽情的做自己想要做的事,而暂时逃避外面世界的压力。大学宽松的课程设置和充裕的时间为大学生“宅”提供了便利。
在中国的大学里,大学对学生的管理较宽松,课程不多,且没有父母的管教,没有升学的压力,大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支配自己的时间,行动自
由,不受约束。这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在在宿舍,宅在自己的世
界。
2.主观原因: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调查发现,68.8%的大学生认为“宅”的原因是性格内向,不自信,自卑心理作怪。46.5%的大学生认为“宅”的原因人际关系差,没有朋友可以陪伴。一些大学生由于自身的性格较
内向,不擅长与人交际,感觉到与人交流是一件困难的事,长此以往,他们便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宅”在宿舍,生活在狭小的圈子里。
懒是大学生“宅”的另一重要原因,调查也发现。70%的大学生认为“宅”的原因是懒惰,觉得在宿舍比外出更舒服。用一些宅人自己的话说,就
是呆在宿舍就可以解决的事,干嘛还要出去呢?72.4%的大学生在宿舍
会使用QQ等聊天工具聊天,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他们足不出户就可
以与朋友交流,网上购物,满足自己的需求。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是大学
生“宅”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74.7%的大学生在宿舍时候会选择睡
觉。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无法适应大学生活,迷失了自己,觉得生
活很无聊,没有什么奋斗的目标,找不到前进的动力,正好为他们“宅”
在宿舍提供了理由。
大学生“宅”现象的评价及“出宅”之道
调查发现,对于外出活动,38.2%的大学生觉得新奇且有趣,30.6%的大学
生觉得是锻炼的好机会,只有10%的大学生觉得无聊、很累。而在外出活
动的原因时,56.5%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外出活动的原因是自己需要,74.1%的大学生表示他们拒绝外出活动是因为有其他重要的事情要做。认为“宅”
有很大好处的只占2.4%,37.1的大学生认为“宅”没有好处。对学校里的“宅男宅女”,大家评价褒贬不一,我们认为。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在正确的看待“宅”的基础上“宅”,既能“宅”出水平,“宅”出精彩。又能随
时做好“出宅”的准备。
一. 大学生“宅”现象是当今大学生群体寻求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新方
式,应正确看待“宅”现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追求也不尽相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出现“宅”现象是各
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当今大学生群体追求自我,实现
自我的一种方式,本身无可厚非。大学生通过“宅”这种特有的方式,在网络世界中舒缓压力,寻求快乐。更大限度的获取各种资讯、资源,在自己热衷的事物上,专心致志,努力探求。我们不能把“宅”完全等
同于是一种消极的避世的方式,才能更好的了解“宅”一族,让“宅”
向着良性发展。
二.目前“宅”现象大多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应适当的引导。
大多数大学生“宅”在宿舍,不出外锻炼,不规律的饮食、作息,会让
很多大学生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引发诸如肥胖、近视、腰椎病
等,不利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再者,长久“宅”在宿舍,缺乏与人面
对面的交流沟通,会使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大大下
降,不利于大学生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对此,学校应加强引导。首先,学校应多开展各类有益的活动,帮助“宅”一
族走出宿舍。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交流会,或请一些专家来开展关于
大学生生活规划、大学生就业与人生规划等的座谈会,鼓励学生多与外
界接触,必要时,也可采取强制的形式;再者,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的素
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大学生
要走出宿舍,走进社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后,学校应成立一些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开展专业的心理辅导,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挫折,正视自己,勇敢地面对困难。
三.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建立明确的目标
现在很多大学生,整天无所事事,被动的生活,学习。大部分“宅”一族在宿舍只是看看电影,玩玩游戏,对生活没有热情,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大学生应结合自身实际,确定自己的目标。每个人内心都装有自己最想要的东西,细细地聆听内心的呼唤,做一个有明确目标的人。这样,即使是面对网络,大学生也能更加合理地利用,给自己安排适当的上网时间,调整自身的行为习惯。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罗非曾说过,“作为大学生,把自己‘宅’起来是不合适的。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的‘宅’的行为不好。各种行为方式,只要不影响他人,又不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都是无可厚非的。但人的心理、性格、能力的培养,有一部分是在青年到中年时期完成的。大学生如果过早把自己‘宅’了起来,那么,他可能永远丧失了利用大学这种当代中国青年可以进行群体社交活动的重大场合的机遇,这对于心理和性格的发展都是很不利的。”
最后,我们希望此次的调查分析,能引起有关学校及其学生的重视,正确的看待“宅”现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宅”一族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既能有选择的“宅”,“宅”的有思想,又能够随时出“宅”,融入社会。
第二篇:关于大学生宅现象(范文)
关于大学生宅现象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常常听到宅这个词语,宅又不仅仅只是一个词,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在宅文化的影响下,宅男宅女成了大学生中最为普遍的群体。他们大多都喜欢呆在寝室很少出门活动,与外界的沟通很少,经常活在自己固定的圈子中,宅文化从心理和生理上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同的影响,但更多的是消极的影响,因此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应该引起极大重视。
关键字:宅男宅女;大学生;大学寝室;网络
随着网络的普及,“宅男”、“宅女”已经成了早已流行的词语,也成就了一种新的特殊的生活方式。所谓“宅”,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 80 年代,当时日本出现一个名词,叫“御宅男”,御宅男专指过分沉迷于网络、漫画、游戏的人,但是他们当中很多人每月拿着丰厚的薪水,对昂贵的动漫游戏及周边产品有着强大的购买力,并有收藏癖好。而如今网络上俗称的宅男宅女,大多指那些痴迷于某事物,依赖电脑与网络,足不出户,厌恶上班或上学的新新人类,多为80 后,甚至 90 后。
在网络上,一个自称“六星级宅女”的小李这样描述自己的每一天:起床,穿着睡衣开电脑,然后打游戏、看电影、看漫画,吃饭在老妈的再三催促下胡乱吃几口„„[1]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的“宅男宅女”现象主要集中在两类人群:大学生和白领。这两类人群在“宅”的行为特征、社会生活背景及个人背景等方面都有较高的相似性。[2]面对宅这个社会现象,我们要首先弄清楚什么叫“宅”。“宅”字,我国古已有之,《说文解字》中说“宅,所托也”为住所、住处。从本义引申出名词“家”之意,同时,可用作动词,表示“居住”,“居于、处于某种境地”。显然,宅无法用传统词义来解释。现在,它们日益活跃在新闻中、网络中和口语中,而意义却和传统不相传承,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些“宅”词呢?[3] “宅”一词源自 20 世纪80 年代日本出现的名词“御宅族”,由日本漫画家中森明夫1983 年在漫画杂志上提出,主要是指那些对动漫着迷到几乎不顾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 的人。而后由我国台湾地区、香港逐渐进入大陆,“宅”就逐渐演变成对那些待在家里,沉迷于个人趣爱好,而与社会脱节的青年的形容。[4] 大学生的“宅”主要表现为课余时间均居于室内,足不出户,渐成一种习惯性行为。调查大学生身边“宅”的程度时,14.3%的人认为很严重,51.09%的人认为较严重,认为不严重的为 26.09%,另外 8.70%的人表示不知道。有宅行为的学生已经超过了 73%,可见“宅”现象较为普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问题[5]。
一、大学生宅居现状
现阶段中国大学校园里流行一种宿舍新文化:男生打游戏,女生看电影。无数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不再与精神良伴为伍,也不再热心于精彩的或刺激的娱乐活动,而是天天窝在宿舍,守着电脑、漫画,甚至只是发呆。[6] 在大学生宅男宅女的生活中,电脑网络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能达到10小时,主要是游戏、论坛、聊天、电影、网购等。网络的强大功能和丰富性,使其能够满足宅男宅女们的各个层次的需要[7]。“御宅族”的饮食睡眠极不规律,经常吃零食、泡面,叫外卖,或让舍友带饭,他们玩累了就睡会,醒了继续玩,经常昼夜颠倒。
高校“御宅族”经常自己想听的课就听,不想听的就不去,他们经常逃课,只有在点名、交作业或最后一次课才去,一般不喜欢本专业[8]。在御宅现象中,大学女生御宅程度略高于男生;高年级和低年级在“收藏癖”和“爱独处”这两个方面差异显著,前者御宅程度高于后者。[9] 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大学生宅人与非宅人群体的差异性所在:
1、大学生宅人群体更擅长伪装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及真实动机;
2、大学生宅人群体单位闲暇时间做与工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更多;
3、大学生宅人群体在网络环境中交际广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较缺乏社交活动[10]。
二、大学生“宅”的成因
大学里相对轻松的排课及寝室这个稳定的居所给大学生提供了“宅”的基础。事实上,“充足的课余时间、丰富的校园生活、美好朦胧的校园爱情”这样的大学生活只能在文学作品中得以实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活只用“宅宿舍”这三个字就能完全概括。[11]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韩鹏副教授分析认为,长时间沉迷网络,导致与人交往能力下降,使得他们对人际交往恐惧、刻意回避人群,以及部分学生自身性格内向,加重了社交障碍,这是他院学生新生群体“宅一族”出现的两种可能原因。[12] 总的说来原因有三点,1.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影响。2.部分大学生角色转化过程中的迷失。3.部分大学生对自身定位偏差,对社会认识不足。[13]
三、宅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我们在看到互联网发展在缩小我们的生活空间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其在一定程度上也拉伸了我们的认知空间。大学生若能利用网络平台搜寻信息、扩展视野、开展调查研究、学习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适度的“宅”生活能实现个人更全面的发展。[14](一)积极影响
1、释放了一部分人的精神需求。在社会竞争愈演愈烈的压力下,宅反而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内心的压力,释放了精神。
2、带动新的消费市场,推动力社会的变革。
3、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们的认知空间。[15](二)消极影响
“宅”,对于大学生而言,能够使大学生自由自在地生活,抛弃压力,简化了生活方式。但是,“宅”的坏处远远要大于它的好处。[16]
1、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长期不规律和不充足的睡眠会引起睡眠周期紊乱和神经衰弱;长期饮食不规律,造成营养不均衡。[17]
2、对学业发展的影响。学业荒废,成绩下降,学习态度很悲观 [18]
3、对人际交往的影响。长此以往,会导致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下降,也使得部分同学疏远现实人际沟通,冷淡处理现实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从而疏离了亲情,冷漠了友情。[19]
四、大学生“宅一族”的对策分析
(一)提高个人自觉自律
心理咨询学有一句经典的话:助人自助。作为大学生本身,真正要克服御宅带来的负面影响,还需要从个人角度出发加以努力。[20]大学生需加强自觉性,积极与外界沟通,逐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21]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生力军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积极的人生观,并脚踏实地的向着目标去努力。[22](二)营造温馨氛围,增进情感交流 家庭是个体成长最重要的微观环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应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23]
(三)改变生活习惯,树立积极人生观
“御宅族”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逃避现实中的挫折和压力。要弱化其过“宅”的行为,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尤为重要。要经常及时了解他们的动向及其平时的习惯。[24]
(四)社会层面的措施。
大学生“宅居”问题因其特殊性,应该受到特别关注。公众与媒体要给以客观的评价,深入了解原因,给予积极引导,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同时,社会也应该尽量多包容大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社会实践和展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使大学生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与社会观,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25]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受到很大冲击,加上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等,极易产生心理障碍,很多高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不断上升,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必修、选修课程以及专题讲座、报告等,在学生中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有意识地皮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帮助的意识。从而使大学生“宅”现象得以好转,让大学生们都充分利用时间做一些对未来有益的事。
参考文献:
[1] 黄春芳.当代大学生的假期“宅男宅女”症.[J].才智.2009(19)[2]杨敏.当代大学生“宅”生活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1(01)[3] 李 伟.“宅”词新解.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第36卷第3期
[4] 柳长兴,秦 琴.大学生寝室宅居与自我期望调查———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 年第25 卷第11 期
[5] 于 游 李 勍.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东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7.[6] 薛海鸣.“宅”生活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探讨.山 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第12期)001934 [7] 檀娟.大学生‘宅居”现象探究.商界论坛前沿探索.[8] 李 智.顾正虎.“御宅族”心理探析及“出宅之道”.[J].当代传播研究,2010(10).[9] 孙 洁.方双虎.大学生御宅族的人格特质研究.教育心理
[10] 刘青 李燕雯.大学生宅人群体消费心理行为特征分析与网络营销理念初探.中国外资 2013年5 [11] 李 叶 余卫宁.关于高校“宅”生活的思考.社会观察 月下 总第289期
[12] 卜雪章.浅谈我院学生新生群体“宅一族”.职校论坛.2010 年 第 19 期.[13] [18]邓 倩, 刘林沙.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宅”现象成因分析及健康引导.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成都.611756 [14] 王裙.邱洋松.关于大学生寒假“宅”现象的冷思考.高教研究.2013年2月刊
[15] 于 洋.当代大学生“宅”生活的心理解析.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6] 刘梅.大学生“御宅族”现象分析及对策探索.职业教育 [17] 郑碧强,张叶云.大学生“宅”生活热的冷思考———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19] 张皓.“宅”时代下大学生沟通能力研究.教育与职业交流平台.第18期(总第 766 期)
[20] 张 洁.大学生“宅文化”的心理探究.社会心理科学 第26卷2011年第5-6期·应用研究·
[21] 郭秀荣, 韦迎春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宅”现象解析.青年现象.[22] 林春。积极选择还是消极逃避——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御宅族”现象解读.《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ul.2010 第 29 卷第五期 总第 67 期
[23] 刘元元,王媛媛.浅析大学生“宅一族”的几个相关问题.网络财富,2008,(11).[24] 邹华.探析当下大学生“宅”现象.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25]郭少东,柴书剑.大学生“宅居”现象的调查研究———基于河南某大学新校区的问卷调查.高校辅导员学刊.第4卷第3期2012年6月.
第三篇:关于大学生“宅”现象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宅现象”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目的:让人们了解大学中宅男宅女现象产生的缘由及其他 形式:做访问,问卷调查
地点: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及周边大学
组织者:徐方超(10级会展设计专业)学号:2010050107045
在我们身边,到底有多少“宅”着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真像我们想的那样隐蔽吗?我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查阅各种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二.我们的调查研究
1.我们在教育超市进行了采访,56%的同学认为自己身边存在宅男宅女。
2.我们在孔子路进行了调查,在我们对路人的询问中,大部分人认为互联网的便捷,可以让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因此导致出现了大学中宅男宅女现象。半数的人认为宅并没有什么危害,也有人认为宅会使宅人们的交际能力下降。
3.我去了新华书店,学校的图书馆查阅资料,但关于宅男宅女这方面的资料非常少。
4.为了摆脱困难,我利用网络进行了研究。在网上我们查找了更多关于宅男宅女的资料,使我们对“宅人”现象有了更为深刻印象的认识。
四.“宅”的来源
“宅男”一词来自台湾,是日语“御宅男”的简称。进入台湾后,“御宅男”被简称为“宅男”或昵称为“阿宅”,并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语义渐趋中性,泛指痴迷于网络、整天待在家中或宿舍上网的男性。近年来,“宅男”一词从台湾传播到大陆,语义进一步泛化,指整天待在家中,不出门、不修边幅的男性,成为网络媒体比较时尚的词语.五.大学生“宅男宅女”的特点
在没课的时候“宅”在宿舍,也有甚者为了宅而逃课,在宿舍无外乎睡觉、上网。他们除了睡觉电脑几乎都开着,聊天、逛论坛、看网页、打游戏、写博客、看视频„„即使没事做也要挂在网上。他们饮食不规律,常吃零食、泡面,或让同学带饭。也有人“宅”在网吧,饿了叫外卖或在网吧买泡面,困了就躺在椅子上休息。特别是大四生和研究生,经常没课,自我要求低一些,很容易宅。还有一些专业的学生,学习要通过电脑完成,所以经常坐在电脑前不动弹。在大学食堂,经常可见穿着拖鞋睡衣、头发散乱的学生去打饭。这种宅的状态不仅在学校,还延续到家中。很多大学生寒暑假也宅在家里,不用上课、写作业,不用担心吃饭,宅的心安理得。宅的内容无非还是睡觉、上网,有的人除了吃饭上厕所就是躲进自己的房间,甚至很少与父母交流。
六.大学生被养成“宅男宅女”的原因
1、客观原因
(1)电脑的普及与网络的发达
大学生“宅一族”的生活往往都离不开电脑和网络,这也是他们呆在室内不愿出来的主原因。首先,网络为大学生建立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他们可以从网络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论坛上与网友交流,通过qq等聊天工具与朋友联系,以写博客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并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还可以在网上购物、订餐,使生活真的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其次,网络游戏的巨大吸引力。不同地域、年龄和身份的人因网游聚在一起,游戏过程中的交流、竞争、刺激,让人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的愉悦和成就感,在许多大学生眼中,它不仅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甚至全新的世界。
(2)、大学生闲暇时间相对充裕和自由
首先深究现在大学生上课现状,很多大学生反应课程内容乏味,难以和实际相联系。而且大学教师上课照本宣科,难以吸引大学生的兴趣,这给大学生逃课“宅”在宿舍提供了理由;其次,现在大学管理制度松弛,学生考核全用分数说话,考核内容单
一、死板,从而使很多同学即使平时缺课,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也能顺利通过考试,这使得大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宅”在宿舍,因此使大学生被养成了“宅男宅女”。
2、主观原因
1.“懒”
用“宅人”自己的话讲。“只是懒得动而已”。他们懒得出门,觉得奔波的生活很令人疲惫,又有幸赶上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世界万象,与朋友沟通交流,甚至可以通过网购获得他们想要的任何商品,于是网络成了他们的生活必需品。他们认为“宅”在家里就可以完成生活的步骤,何乐而不为呢?.缺乏奋斗的目标
每个大学生在高中时期,都积极努力学习,希望有一个更高的分数,考一个更好的大学。而进入大学,如果没有对人生做好规划,没有一个清晰、坚定、明确的目标,就会感到无事可做,毫无动力。而每个人都有惰性,懒惰是人之常情,刚开始是出于偏好舒适,懒散,享乐,可一旦养成习惯,再想要提起干劲来都会觉得力不从心,渐渐的人也会变得淡漠,消极,丧失斗志。于是便成为了宅男宅女。
3.逃避压力
当代大学生面临更多的压力,如学业、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等,也会在激烈的竞争下遭受挫折和打击。面对逆境,有的人相信风雨之后总会见彩虹,奋斗改变
命运,选择直面而上;而有的人浑浑噩噩,却选择了逃避。“宅”就成了大学生的一个“避难所”。
七.“宅居”现象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
针对“宅”对大学生生活产生的影响这一问题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学生认为会导致交际狭隘,55%左右的学生认为会导致个人语言表达、交际能力下降,39%的学生认为会产生生活障碍、影响生活质量。而只有28%的学生认为“宅居”是缓解压力,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对大学生会造成如下影响:
1.影响身体健康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依赖于“宅”,喜欢将自我封闭起来呆在家里。但不规律的饮食、睡眠以及缺乏运动,让“宅男宅女”们也感到自己身体状况已趋向于亚健康。身材走形,不爱运动。对健壮的人心存嘲讽,对肌肉和力量心存恐惧。崇尚中性美和病态美。又会表现出病态的固执。这样就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方面弱不禁风,另一方面又偶尔会有惊人之举.2.影响学业
有些同学经常“宅居”寝室而不去上课.就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时间,从而耽误他们的学业。有些同学为了宅在宿舍部分人选择逃课,长时间的沉迷网络必然是大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致使他们耽误学习,甚至荒废学业。同时网络具有很大诱惑性,网络中没有压力,没有约束,长时间的网络活动会使他们忘记现实、忘记自我、忘记学业。这些对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今后发展皆有弊无利。
3.影响人际关系
“宅居”限制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减少了文娱社团活动,即便是在BBS上闲逛,大多数时候。他们也是处于“隐身”状态。长此以往,“宅人”们便逐渐不喜欢人际交往。交际能力下降,与社会联系减弱。从而使他们易形成性格孤僻冷漠等不良心理与人格特征,同时焦虑、孤独、抑郁、等负情绪的增加也容易使他们逃避现实、感情淡薄、社会退缩,这非常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八.关于“宅”现象的相关建议
对于大学校园里“宅男宅女”的现象的出现已不是稀奇的事情了,而对高校里出现的“宅”一族,师生评价褒贬不一。总之,对于这种现象,大家的看法各不尽相同。我认为,作为大学生,长期缺乏与人交往,会导致基本社交技能的退化。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关注自身的发展,因此我提出了我们对“宅男宅女”们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合理使用电脑,参加实践活动
“宅生活”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的状态.对任何人而言,这都绝对不是最终的生活目标。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自我成长的力量,有着种种对生活的期待和渴求,试着聆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声音,慢慢激发起改变的愿望,宅男宅女们要相信自己是可以而且有能力改变的。所以,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有明确目标的人吧!大多数“宅男宅女”呆在自己的宿舍里大部分时问是用在电脑上的,把电脑当作寄托,在不断的上网中依赖起网络。所以在利用网络上把握好其中的度十分必要。
必须合理安排自己的上网时间,这样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
(二)学校多开展各类活动,帮助学生走出“宅居”生活
在帮助大学生走出“宅”的过程中,学校应该扮演起帮助者和辅导者的角色。大学生生活在校园里,学校有责任为学生们营造出积极的且有活力的生活氛围。学校可以多请专家来开展一些关于大学生生活规划、大学生就业与人生规划、网络的现代价值与使用等相关主题的讲座与座谈会;也可实施一些适度的旦有强制性的措施,诸如:提出勿过多上网的要求,要求学生更多地去亲身参加活动等等。
九.对”宅男宅女”的看法
1大家对”宅男宅女”的看法
“宅男宅女”的现象应该被关注,而不是去担忧。宅人的出现从一定的角度来说是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社会是多元化的。每一种文化的产生有他的背后深刻的内涵。宅人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我们应该正确理解他,去研究宅人们的内心状况,并对消极的部分及时给予指正纠正。中国的宅男宅女的数量上升已经成为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大家的身边也许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宅人。但是如果宅南宅女达到一定的数量,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警惕。我对宅男宅女的看法
大学生是宅男宅女的典型代表,我们太安逸的生活给了我们宅的条件,宅的空间。我们美其名曰接受高等教育来到园林般的校园,我们每天只需上几节课便早早回宿舍,学校的食堂,小卖部,外卖永远为我们开放,我们接着学习的名义早早配置了电脑,我们的父母省吃俭用为我们提供充足的生活费。我们走进了宿舍,走进了网络世界,体验着我们所谓舒适的宅男宅女生活。我们现在很安心自在的宅,当出了大学门,我们能骄傲的说我们大学到底收获了什么吗?难道是我们为我们没挂科自豪,还是为我们的宿舍的宅生活而骄傲呢?恐怕到找工作的时候我们真的会被用人单位排挤在门外,回家做一次真正的宅人了吧。
梁启超先生的孙子梁从诫先生说:“人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有一点追求。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可以选择另一种生活。”大学的“宅”生活确实过着很安逸,但在这种安逸下我们也应该试着想想我们为什么不用另一种方式。我们是只能仅仅宅在宿舍,守在电脑旁,我们还可以宅在图书馆,宅在自习室。
生命时间屈指可数,有意义的生命时间更是寥寥无几。我们不要越宅越窄,我们要在”宅”中学会去摘,摘下充满知识的星星,摘下孕育智慧的果实,摘下我们支持我们未来的目标,摘下最宝贵的学习时光,摘下我们无悔的青春。参考文献
[ 1] 吴荇.中国闪现闷居一族: 宅男宅女是怎样炼成的.[2]中国青年报调查中心.你有“御宅”倾向吗? [冈田斗司夫《御宅学入门》..1996.5《聚焦“宅世代”中国宅男宅女研究报告》GroupM Knewledg Center 群邑智库.[3]陆华杰.“宅男宅女”叩问校园文化.
[4] 安莉.”宅男宅女宅”生活
第四篇:大学生犯罪现象调查报告
大学生犯罪现象调查报告
犯罪概念是对犯罪各种内在、外在特征的高度、准确的概括,是对犯罪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简要的说明。犯罪概念一般分为形式概念、实质概念、混合概念。中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是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犯罪混合概念。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大学生犯罪现象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在我院近两年受理的刑事案件中,出现了一个本不该出现的犯罪群体:大学生。这些生活在象牙塔中、备受社会关注的天之骄子们为何走上犯罪的道路,承办人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减少大学生犯罪现象?带着这些问号,笔者对我院受理的大学生犯罪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
犯罪类型:大学生犯罪涉及的罪名十分单一,从目前统计情况看,仅涉及盗窃与故意伤害这两种罪名,笔者在调查前主观认为应存在的高智商犯罪没有一例;涉案大学生男女比例为7:1,男大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女大学生无一例外全部是涉嫌盗窃罪;
涉案金额:涉嫌盗窃罪的大学生们下手的目标都是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如移动电话、信用卡、随身听等,且涉案金额都比较小,多数都在千元左右,仅有一例涉案金额为七千元;而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情节最高是“轻伤偏重”,绝大多数为轻伤;
侵害客体:大学生犯罪侵害的客体多是同学,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如同宿舍同学。不认识的人被侵害权益的仅有两例;
强制措施:大学生犯罪以取保候审为主要强制措施,且被取保人一般能遵守法律,仅有一例因传唤不到而改变强制措施的;
处理结果:处罚一般都较轻。不起诉案件占15%,其余均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刑罚;在审理程序上一般适用简易程序。
人员成分:在涉案大学生中,以民办高校的本专科、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学院的本专科与公立高等院校的专科为主。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尚未出现公立高等院校本科学生犯罪的情况。
年龄结构:以本科一、二年级与专科一年级的学生为主。本科三、四年级学生犯罪的情况没有出现一例。
户籍特征:以外地来京上学的大学生为主。仅有两例本地学生犯罪案例。
犯罪主观故意:这些大学生主观恶性比较小,没有顽抗情绪,全部都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口供十分稳定,从侦查阶段到庭审阶段,均未出现翻供现象。
1、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辞职信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2、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的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学生们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电视与书报杂志。一些港台不良影视作品与杂志从视觉和心灵上冲击着学生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一言一行。某些长期浸淫其中的学生在脱离中学的“高压管理”进入较为自由的大学后,思想放松,有可能会走上歧途。虽然绝大多数犯罪的大学生案发后都后悔不已,但已无济于事。
从学校小环境来看,在犯罪大学生所属的学校中,民办大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位居第二的是成人教育学院。不可否认,某些民办大学为吸纳高考落榜学生与低分学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人教育学院也为社会上希望继续进修的人员提供了机会,但二者注重经济效益、实行松散管理的办学模式也为当地的社会治安埋下了隐患,更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3、犯罪大学生心理原因分析
侥幸心理、冲动心理作祟。大学生犯罪当中,蓄谋犯罪的几乎没有,多是冲动型犯罪,即临时起意。犯盗窃罪的大学生多存在贪慕虚荣,贪图享乐思想。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鬼使神差般地将他人物品“顺手牵羊”,仅有一例是出于好奇、刺激的心理去偷窃;犯故意伤害罪的大学生多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待到把人打伤后又追悔不已。
受心理失衡感、失落感的影响。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犯罪主体全部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尤以外地学生居多。外地大学生初来北京求学,远离家乡与亲人,周围环境变动很大,心理处于学生向成人过渡的转型期;再加上自己囊中羞涩,心理易产生失衡或彷徨,孤独感也油然而生。自制能力差或是思想一贯懒散的学生这时如果没有人从旁开导,容易走上歧途。
4、诱使大学生犯罪的“导火索”分析
诱使大学生犯罪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诱使犯罪的导火索是被害人自身防范意识不强,给思想不良大学生以可乘之机。在盗窃案例中,被盗物品多是由被害人随手放置在暴露于公共视线之内的地方,引发了思想不良的大学生顺手牵羊;故意伤害案例中,被害人对有暴力倾向的大学生缺乏防范意识,不懂得适时避让,以退为进,结果造成自身不必要的伤害。
1、承办人在办理大学生犯罪案件中,应以挽救为主,以攻心为上,针对个案制定案件审查方案,对不同性质的大学生犯罪要采取不同策略。辞职报告范文对一贯表现良好仅是一时糊涂的大学生,要给予其适当安慰,鼓励其继续学业;对于确属主观恶性较大、劣迹斑斑的个别“害群之马”,承办人员也应注意将其与一般刑事犯罪分子区分,仔细审查后作出适当的结论。
2、承办人员应及时与学校、家庭沟通,深挖犯罪大学生的思想根源,不能草草结案了之。大学时代是一个学生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在办案中忽略了对犯罪大学生身边环境的了解,就不可能做好大学生犯罪预防工作。承办人员应以检察建议的形式督促学校健全规章制度,树立良好的校风,尤其做好新生入校后的入学引导工作,加强大学生日常法律基础教育,加大对大学生的管理力度,使学校在教育产业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完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3、承办人特别应注意办案后的回访工作。犯罪的大学生主观恶性不大,多是轻型犯罪,一般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会刑满回归社会,还有不少被判处缓刑的大学生回归社会时间更短。在很短的时间里,这些大学生经历了自己人生最惨痛的一次教训,凭自身的努力很难做到“哪里摔倒哪里站起来”,更多的是需要周围的亲人朋友的帮助。然而一些学生家长“恨铁不成钢”,又是断绝家庭关系,又是对刑满归来的孩子冷嘲热讽,进一步打击了犯罪大学生的生活信心,很有可能会促使这些大学生破罐破摔,再次滑向犯罪的深渊。承办人员应该关注自己经办的大学生犯罪案件,通过写信、通电话等方法了解其近况,鼓励其改过自新,及时帮助犯罪大学生打消消极的念头,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4、承办人员应针对大学生犯罪个案或同类案件及时调研,找出相似之处,及时与案发大学联系,以讲座、宣传材料等各种形式强化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要求大学生们平时注意保管好钱财,遇事要冷静沉着,不能意气行事等等,均能起到很好的犯罪预防作用。
第五篇: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报告
调查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意义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很多人的梦想,但是如今的校园里却弥漫这一种逃课的风气,而且这种不良风气的扩散的范围广,持续的时间长,对校园文化有很大的破坏性。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对大学生逃课问题的调查,找出大学生逃课问题的主要原因,为高校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提供帮助,加强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社会之间的共同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融洽师生关系、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等措施,尽早解决大学生的逃课问题,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大学生逃课情况抽样设计方案本调查采取抽样调查。我们将从周口师范学院学生中抽取600名进行抽查。抽样方法采取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把所有学生按年级分成三个层次,每个层次抽取200人。其次在每个层次中分系别进行整群抽样,以20:1为比例在各系进行调查。
大学生逃课情况调查问卷设计本次问卷调查通过网上查找资料,询问同学等方法设计出以下个问题。由于大四学生正在实习无法进行有效地调查,故本次调查主要以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在校学生为对象。开卷语亲爱的同学:您好!我们是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05级的学生。为了了解大学生的逃课情况,并进一步探寻其中的原因,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真诚地希望得到您的合作,协助我们完成这份调查问卷。感谢你的配合!(本次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问卷(一)基本资料1 请问你的性别? a 男 b 女2 请问你是大几的学生? a 大一 b大二 c 大三3 请问你的系别?__________
(二)调查内容4您在大学期间有逃过课吗?a从不b基本不c.有时d.经常如果您有逃课,您认为a.逃课是不对的 b.偶尔逃一次无所谓 c.有些课不得不逃 d.不逃课不算大学生
6.逃课的时候您一般做什么?a.上网 b.上自习或去图书馆 c.运动 d.去逛街购物 e与男(女)朋友在一起f.做兼职 f.其他你认为逃课的原因是:(多选)a 老师讲课很无聊b 课程本身很无聊,没有兴趣c 确实有事 只是不想上课d 不喜欢某个老师 去了也是睡觉,没什么收获e 老师不经常考勤f 认为反正最后考试老师会划重点,去不去无所谓g 其它
8.您经常逃的课___(多选)a.马哲,邓论等基础课b 教育学心理学等公共课c.英语 d.专业课 e.选修课f.视情况而定请问你一周逃几节课?a 1节-3节b 4节-6节c 7节-10节d 11节以上你所在的班级对逃课是否有相关的条文约束?a.是b.否11 你认为大学生逃课是否会影响其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提高?a.是 b.否
(三)逃课行为检测11 你逃课后的心理?a 很内疚b 比较自责,但下次还会逃 c 无所谓
12.对经常旷课的同学的看法?a、影响了班级荣誉b、完全理解他c、好羡慕d、真的佩服,做了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e、____________
(四)对减少逃课行为的建议13您认为要想使您不逃课,老师该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a.风趣幽默一点b.多讲点课本以外的知识c.学识渊博一点d.与学生有更多的交流你认为怎样才可以使大家减少逃课?(多选)a.学校出台严厉的措施b.老师改善课堂教学方式c.进行良好的学前教育d.同学之间互相监督 e.出勤率作为综合测评的一项指标与奖学金挂钩f.其他
15您认为以后逃课的现象会怎样?a.不会消失,将成为一项“大学传统”b.一定会消失c.不好说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本次调查不足的地方,请同学们多多提出意见,我们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