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3 13:4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调查报告》。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调查报告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05033329 叶婧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

在经过了高考这座残酷的独木桥,踏入自己理想的大学校园之后,我们真的可以安枕无忧了吗?

今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去年实际就业减少22%。专家认为“这意味着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由此可以看出,进了大学我们同样“睡不成安稳觉”。

本人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搜集资料,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由于数据收集上的原因,统计分析只比较了文科类、理科类、工科类、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其情况如下:

1.师范类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现出了最大的担忧

调查结果表明:理科类和工科类的大学生对06年就业形势的看法比文科类和师范类大学生更自信、积极,而师范类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现出了最大的担忧。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06年就业形势的看法:

理科 文科 工科 师范类

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 21.08% 15.13% 17.59% 11.43%

通过努力可找到工作 43.23% 46.50% 46.33% 28.57%

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25.38% 31.37% 25.17% 38.57%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10.32% 7.01% 10.91% 21.43%

2.师范类的大学生对薪酬期望最低

文科及理科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最多的集中在2001-3000元之间,而文科及师范类的大学生则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最多的集中在1001-2000元之间,师范类的大学生更明显,有55.71%的大学生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在1000-2000元之间。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选择比较(元/月):

理科 文科 工科 师范类

500-1000元 3.66% 5.57% 1.56% 15.71%

1001-2000元 30.97% 34.08% 28.29% 55.71%

2001-3000元 36.99% 29.14% 33.41% 18.57%

3001-4000元 17.85% 19.27% 21.60% 8.57%

4001-5000元 5.59% 6.69% 7.57% 1.43%

5001元以上 4.95% 5.25% 7.57% 0.00%

·如何写调查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的格式 ·农村调查报告 ·中学生手机消费调查报告

·高中生调查报告 ·暑假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大学生调查报告参考题目

3.大学生区域样本就业分析(北京 广州)

本次调查采集了北京、广州两城市(典型代表南北两方)的大学生数据作样本统计分析,经过数据分析,发现两地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1)北京大学生比广州大学生就业时更自信

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北京大学生在对待06年就业形势看法上比广州的大学生更自信。北京大学生选择“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的比例明显高于广州大学生的选择比例。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对06年就业形势看法选择:

北京 广州

自信可找到合适的工作 23.44% 16.67%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 40.11% 46.97%

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 28.02% 29.92%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8.42% 6.44%

(2)广州大学生比北京大学生更青睐选择外资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广州大学生比北京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外资企业,北京大学生比广州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国企。这可能和被北京广州本地的企业性质比例有关系。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期望选择就业单位的性质比较:

北京 广州

民营企业 2.93% 7.58%

国营企业 27.29% 14.39%

外资企业 36.26% 43.94%

私营企业 6.23% 1.52%

合资企业 6.59% 9.09%

政府机关 16.30% 18.56%

自主创业 4.40% 4.92%

(3)大学生就业以本地区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流动缓慢

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的差异,是两地大学生所能表现出来的最主要差异,从统计结果看,统计数据支持这样的结论:大学生就业还是以本地区就业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的流动比较缓慢。大学生更青睐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两城市的大学生中,只有很少的大学生选择去中部或西部就业,长此以往会形成区域性人才浪费及区域性人才紧缺并存的现象。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毕业后期望选择就业区域的比较:

北京 广州

北京 56.04% 0.76%

上海 11.72% 5.68%

广东 4.21% 74.24%

其他沿海发达地区 8.42% 9.85%

中部地区 4.21% 0.76%

西部地区 2.93% 0.00%

暂没有考虑 12.45% 8.71%

4.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及需求分析

(1)大多数企业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把招聘大学生作为充实自己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每年都招聘:71.17% 偶尔一两年不招聘:12.52%

偶尔一两年招聘:15.71% 从来不招聘:0.60%

(2)对招聘的大学生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

调查显示,企业对已经招聘的大学生的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满意:11.93% 一般满意:47.91% 一般:29.62%

不太满意:9.54% 不满意:0.99%

(3)多数企业年度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在50人以下

多数企业年度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在50人以下,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301人以上:3.58% 201-300人:2.58% 101-200人:4.77%

51-100人:12.52% 11-50人:40.76% 10人以下:35.79%

(4)06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

整体上看,06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不确定:11.13% 基本不变:25.45%

有所减少:28.03% 有所增加:35.39%

接下来就对2006年整体的情况再做个统计:

1.毕业生对06年就业形势的看法:06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调查显示06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8.09%

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适合的工作信心不足:28.87%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42.96%

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20.08%2.“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日趋流行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先就业再择业:44.21% 先择业再就业:13.95%

信心十足、应对自如:13.39% 车到山前必有路:13.11%

期望就业形式好转:6.835 茫然失措:4.04%

焦急:3.35% 其他:1.12%

3.外企是毕业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调查显示: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而作为容纳毕业生就业的很重要的民企、私企但来说,受到毕业生的相当冷落,自主创业最受毕业生冷落,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毕业生就业的供需性矛盾冲突。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但却是最多毕业生毕业时的首选;政府机关也成为许多毕业生毕业的首先,结果是近几年越来越火的“公务员热”也就成了一个必然的现象。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外资企业:29.85% 国营企业:25.80% 政府机关:15.20%

合资企业:10.32% 民营企业:8.23% 私营企业:6.42%

自主创业:4.18%4.毕业生的薪酬期望绝大部分在3000以下(元/月)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1000-2000元及2000-3000元之间,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5001元以上:3.49% 4001-5000元:3.91%

3001-4000元:11.30% 2001-3000元:37.52%

1001-2000元:40.45% 500-1000元:3.35%5.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是毕业生就业时的首选毕业生选择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十分严重。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24.69% 广东:21.67% 其他沿海发达地区:16.46%

上海:10.74% 中部地区:9.62% 西部地区:7.39%

暂没有考虑:9.34%

6.06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在06届毕业生眼中,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61.23%),其远远领先于其他条件;其次是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社会经历”(26.93%);而“学校名气”(21.62%)排在第三位。一下依次为:潜力(17.17%)、专业技能(17.57%)、学历(11.16%)、品德(10.32%)、专业成绩(9.34%)、性别(6.83%)、生源(1.39%)。最后得出的结论:a. 06届毕业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在校大学生就业信心相对更不足,表示就业形势堪忧的比例相对增加很多。大学生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期望薪酬上仍高于企业对其预期。b. “先就业后择业” 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流观念,由此可能引发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成为“为别人做嫁衣”,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时可能更趋于保守。c. 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大学生对招聘单位的选人标准、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岗位知识等方面与企业本身有巨大差异。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籍贯性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就业选择方面也不尽相同。d. 大学生更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道德”沦为大学生遗忘的角落,而对用人单位来说,“德才兼备”始终是其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这些方面,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严重分歧。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是简单的由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造成,从调查中至少可以看出社会、用人单位、高校、政府及大学生本身等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一个影响。a.大学扩招:合理利用这柄双刃剑高校大学生的急剧扩招直接造成了毕业生数量的急剧扩大,而原来容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单位并不能如高校一样急剧扩大工作岗位,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如何协调好二者间的关系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而从调查的结果看,这似乎是一个表面现象,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还没有到位。b.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c. 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 品德不应该受冷落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d. 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调查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沟通。似乎看到这样的现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 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只要我们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就不要徘徊在事业的端口,勇往直前吧!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调查报告

http://biz.163.com/06/0403/18/2DQAN7R500020QDS.html 目录

一、调查说明2 1.1调查目的2 1.2 调查时间2 1.3 调查对象3 1.4 调查数据3 1.5 报告撰写3 1.6 版权声明3

二、调查摘要3 2.1针对大学生3 2.1.1基本情况3 2.1.2 就业需求描述4 2.1.3 深度分析5 2.2 针对用人单位6 2.2.1 现状描述6 2.2.2 需求描述6 2.3 毕业生与企业人力资源供需之间现状分析7 2.3.1 硬性方面7 2.3.2 软性方面7

三、调查报告8 第一部分、大学生现状及需求分析8 1.1大学生就业现状描述8 1.2 大学生就业需求描述15 1.3大学生就业时需要的指导22 1.4 不同籍贯、区域、性别、专业大学生在就业现状及区域上的差异23 1.5大学生区域样本就业分析(北京 广州)28 第二部分、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及需求分析30 2.1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现状描述30 2.2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情况描述32 第三部分、毕业生与企业人力资源供需之间现状分析38 3.1 硬性方面:就业人数、就业区域、就业企业性质、工作薪酬38 3.2 软性方面:就业态度、困扰因素、毕业生条件、能力及素质42

四、结论与建议50 4.1 结论50 4.2 建议51

五、调查背景51 5.1 大学生背景51 5.2 企业背景52

一、调查说明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上关注的焦点问题,但作为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企业,则较受冷落,很少有把关注的焦点聚焦到企业,征询企业对毕业生的看法或总结企业的聘人之道。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上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及企业的对其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2005 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系列公益活动(以下简称“关注活动”)是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支持,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中人网)和《大学生就业》杂志社承办的一项全国性的公益活动。作为本次活动的内容之一,调查了解最真实的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及需求,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为大学毕业生、为高校、为企业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息是本次调查主要目的之一。

1.1调查目的

最真实的掌握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了解未来几年大学生的就业趋势;最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以尝试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建立一次沟通对话的机会。从而能为大学毕业生、为高校、为企业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促进学生就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次调查采用线下调查和网络调查两种方式同时收集数据。

1.1.1 线下调查

针对大学生:由“2005 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系列公益活动项目组深入高校发放学生版调查问卷针对企业:对象主要是企业人力资源从业者,利用中人网丰富的线下培训,对参与培训的企业人力资源从业者发放企业版调查问卷。

1.1.2 网上调查

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大学生就业需求调查(企业版)”主站点,在大学中人网上发布“大学生就业需求调查(学生版)”主站点,同时新浪教育、网易商业、腾迅教育、中青在线、中国教育在线、中国外包网等网站发布调查站点地址。

1.2 调查时间

2005年11月-12月

1.3 调查对象 1、06届大学毕业生及在校大学生

2、企业hr从业者或企业中高层管理者

1.4 调查数据

大学生数据:共收集有效数据3456份,其中,网上收集数据1836份,北京地区数据1092份,广州地区528份。

企业hr从业者或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数据:503份 1.5 报告撰写

2005年12月-1月

1.6 版权声明本调查报告的全部版权归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所有,任何媒体、企业或其他的单位引用相关数据时请注明数据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调查报告”.二、调查摘要

2.1针对大学生

2.1.1基本情况

a.毕业生

调查显示06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仅有20.08%的受调查毕业生表示“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高达42.96%的毕业生表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毕业生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不自信;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有44.21%的06届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这一方面表示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在引进大学毕业生后,如何吸引、保留人才成了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调查显示: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高达29.85%的毕业生表示会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其次为国企,有25.80%的毕业生把国企作为自己的就业时的首选单位;政府机关排名第三,所占比例为15.20%.选择前三类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70%.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1000-2000元及2000-3000元之间,所占比例分别为40.45%,37.52%.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十分严重。b.在校大学生

与06届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看法上表现出了更多的不自信,而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的比例相应增加,这可能说明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预期更加不乐观。

在校大学生由于还没有被马上推到就业的时间,所以还有很多可以选择思考的时间,所以抱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学生比例增加较快,与06届毕业生(13.11%)相比,比例上升为19.91%.而表示“信心十足、应对自如”的比例相应下降,与06届毕业生(13.39%)相比,比例降为8.01%.外企仍是在校大学生中的最青睐的就业单位,与06届毕业生(29.85%)相比,选择比例有了一定提高,达到35.82%.政府机关的选择比例(18.18%)超过了国企(15.69%),这预示着未来“公务员热”可能继续升温。

在校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第一份薪酬的期望整体高于06届毕业生,与06届毕业生(11.30%)相比,3000-4000元的薪酬期望(比例:25.22%)大幅增加,另外4000元以上的比例也相应增加,说明在校大学生对自己薪酬的预期还是挺高的。

北京、上海、广东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仍是最吸引大学生的就业地区,其中北京(25.32%)对在校大学生的吸引力与06届毕业生(24.69%)相比,略有升高。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吸引力有下降的趋势,与06届毕业生(9.62%、7.39%)相比有比较大的下滑,分别仅为5.63%、6.06%.2.1.2 就业需求描述

a.毕业生

数据统计显示,06届毕业生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方法选择最多的是“提高自己的技能”(41.28%),其次为“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31.94%),两项选择因素均与大学生自身有关。这说明毕业生对自己在高校所学知识和技能缺乏自信,对自己职业素质能否符合单位要求缺乏信心,同时也说明毕业生对高校的教育内容缺乏自信。“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45.47%)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中的首要因素,这说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缺乏有效、实质沟通交流,供求之间没有建立相互了解的渠道。

“专业水平”(49.23%)成为06届毕业生认为毕业生需要具备素质及能力最多的选择,其次为“沟通能力”(43.24%)及“适应能力”(41.42%)。

在06届毕业生眼中,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61.23%),其远远领先于其他条件;其次是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社会经历”(26.93%)。

“如何面试”(30.82%)、“如何了解一个企业”(30.13%)、“企业选人的标准”(29.15%)三项成为06届毕业生求职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识。

b.在校大学生

与06届大学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更加注重“提高技能”(47.94%,06届毕业生:41.28%)及“提高职业素质”(41.88%,06毕业生:31.94%)。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的缺乏了解”成为困扰06届毕业生(45.47%)和在校大学生(41.45%)求职中的首要因素,仍说明企业和学生之间沟通了解的机制存在很大不足。

在校大学生和06届毕业生这方面看法比较一致,相比较而言,在校大学生更关注“专业水平”(56.60%,06届毕业生:49.23%),对“适应能力”(35.71%)关注相对比06届毕业生(41.42%)小一点。

与06届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关心招聘人员的“潜力”(第三位;06届毕业生:第四位)更甚于关心招聘毕业生的“学校名气”(第六位;06届毕业生:第三位)。

在校大学生与06届毕业生在这方面相当一致,没有多少差别,前三项都为“企业选人标准”、“如何面试”、“如何了解一个企业”.2.1.3 深度分析

a.不同籍贯学生分析 调查显示:不同籍贯性质的大学生,均把外企作为毕业就业时的首选。其中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选择外企的比例最高,来自中小城市、城镇、农村的大学生选择外企的比例依次下降。来自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大学生选择国有企业的比例高于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选择国有企业的比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虽然不同籍贯大学生求职中最困扰的三项因素相同,但轻重有所不同。对于来自大城市及中小城市的大学生生来说,首要困扰他们的因素和来自城镇及农村的大学生一样,均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但第二项因素与来自城镇及农村的大学生不同,他们更困扰于“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来自城镇及农村的大学生,他们更困扰于“能力不足”.从这一方面说明可能来自城镇及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大城市或中小城市的大学生对自身能力更缺少自信。

调查显示: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首先认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沟通能力”,而来自中小城市、城镇、农村的大学生都首先认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专业水平”,而且对“专业水平”看重的程度从大城市、中小城市到城镇、农村选择比例依次升高。对“沟通能力”的选择上则相反,从大城市、中小城市到城镇、农村选择比例依次降低。这个发现也很有意思。

b.不同区域学生分析

从统计分析来看,来自东部地区的大学生对就业难看法相对更积极、自信,担忧程度相对最小,来自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对就业难看法相对消极,更缺乏自信,对就业难的担忧程度则大幅增加。

调查显示,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比东部地区的大学生更加注重“通过加强实习等多种方式更加了解企业”的解决就业难的方式。

与来自不同区域的大学生选择相比,来自东部地区的大学生相对认为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沟通通力”及“心理素质”,而。来自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则相对认为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专业水平”.c.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分析 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北京大学生在对待06年就业形势看法上比广州的大学生更自信。北京大学生选择“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的比例明显高于广州大学生的选择比例。

从数据统计来看,广州大学生比北京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外资企业,北京大学生比广州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国企。这可能和被北京广州本地的企业性质比例有关系。

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的差异,是两地大学生所能表现出来的最主要差异,从统计结果看,统计数据支持这样的结论:大学生就业还是以本地区就业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的流动比较缓慢。大学生更青睐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两城市的大学生中,只有很少的大学生选择去中部或西部就业,长此以往会形成区域性人才浪费及区域性人才紧缺并存的现象。

2.2 针对用人单位

2.2.1 现状描述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把招聘大学生作为充实自己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受调查者所在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71.17%),偶尔一两年不招聘大学生企业比例为12.52%.调查显示,企业对已经招聘的大学生的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表示对所招聘大学生感到“满意”的比例为11.93%,表示“一般满意”的比例为47.91%,表示“一般”的比例为29.93%.整体上看,06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调查显示:35.39%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28.03%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有所减少,25.45%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基本不变。

在企业看来,大学生对企业薪酬福利的要求,仍处于偏高状态,认为大学生要求的薪酬福利合适的比例仅仅约有5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对自己第一份薪酬的期望和 企业所能给与大学生的薪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企业招不到人,而大学生又就不了业的局面。

2.2.2 需求描述 对比一下大学生和企业人士在“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上的选择的话,发现有很大不同。在企业人士看来,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调整就业心态”,而“学生提高职业素质”、“提高学生技能”反倒其次,而在学生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反而并不主要。

在困扰大学生求职因素上,企业人士和大学生有一定相同点,都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企业人士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及“能力不足”也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与大学生的选择有一定区别。大学生更倾向于“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及“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

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为“潜力”,第三为“品德”.而“专业技能”、“专业成绩”、“社会经历”等相对不重要。这个结果和大学生所认为的结果有很大不同。

企业对毕业生素质及能力的要求中,首先是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其次是毕业生的“专业水平”,第三为毕业生的“品德”.这与毕业生对自己素质及能力要求的最大不同在于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要求远远高于毕业生自己对“品德”的要求。

在企业人士看来,首先大学生要提高“专业知识”以符合企业要求,其次是“实践经验”,第三为“心理素质”.在众多hr给大学生的建议中,建议最多的是要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

在hr给大学生的建议中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一种是建议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一种是“先择业,后就业”,有代表性的建议前者是: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再发展;后者很有代表性的建议是:不要报着先就业再择业的短期行为想法,高流动率使得用人单位望而却步;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提高。

2.3 毕业生与企业人力资源供需之间现状分析

从高校大学生和企业的调查结果的对比情况来看,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会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形成巨大的鸿沟,从而导致人力资源不能合理、有效配置,对整个社会来说会造成巨大的人力浪费,同时由于人力供需之间结构性的差异,资源内耗将会持续增加,对企业及毕业生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具体差异之处可以从硬性和软性条件两方面来看

2.3.1 硬性方面

据统计2000年至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06年各类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高达410万,06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是5年前的三倍,而从我们调查的企业06年招聘大学生的人数来看,并没有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同步,在调查的企业中,只有35.39%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而且还有28.03%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有所减少,所以从用人单位来看,06年招聘大学生人数只是有小幅增长,远远落后大学生人数的增长。

不论从06届毕业生的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还是从在校大学生对预期的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都呈现相同的趋势:大学生对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青睐,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而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人力资源供给相对较少,对人力的需求相对不足,区域性人力供给矛盾显著。

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无论在校大学生还是06届毕业生都对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外企、国企、政府机关,三者所占比例接近70%,可见大学生就业选择上“扎堆”现象突出,可预见的未来是“公务员热”将继续升温。

从对大学生的调查看,大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薪酬期望已经调到1001-2000元,在校大学生对薪酬期望略高,大部分也集中在1001-3000元之间。但这样的预期在企业看来如何呢?从企业的调查数据看,仍然存在很大差别。仍然有近40%的企业hr认为毕业生对企业薪酬要求偏高。

2.3.2 软性方面 从调查数据看,无论是06毕业生还是在校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已经成为主流,然而即使这样,这样的观念就一定适合吗?我们从企业hr者给大学生的建议中还是能听到另外一种声音的:“不要报着先就业再择业的短期行为想法,高流动率使得用人单位望而却步;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提高。”整体的来看,在解决大学生就难上,大学生和企业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大学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从而拥有更大竞争力,在就业竞争中胜出,而企业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到了“学生调整就业心态”上,认为更多地应该从从认知上解决。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和企业在困扰毕业生求职因素选择上,有很大的一致性,“对企业专业岗位知识缺乏了解”成为毕业生、在校大学生、企业一致性都选择的困扰毕业生求职的首要因素。可见学生和企业都认识到了彼此缺乏有效的相互接触、了解的途径。

整体对比一下大学生和企业二者对“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及能力”的选择,在对“品德”的选择成为二者最大的差异。不论是06毕业生还是在校大学生,品德都被他们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06毕业生选择中,“品德”排在最后一位,在校大学生中,“品德”排在倒数第二位,而对企业来说对“品德”的选择仅次于“专业水平”及“沟通能力”.这种差异的形成值得我们思考:到底大学生“成才”的价值取向该如何选择呢?

对比一下大学生和企业的选择可以发现,除了“综合能力”上,企业和大学生看法一致外,其他方面没有一致的。二者之间差异的选择上,如果大学生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可能对大学生在校学习时培养自己的方向上产生一定的歪曲,最后使自己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企业在选择毕业生时,选择看重毕业生学历学校名气的比很小,可现实中的情况似乎是企业对毕业生这方面的条件非常看重。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矛盾。其二,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生对自身“品德”的重视程度高的多。从中看出,企业选人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德才兼备;而毕业生更倾向于表现“才”的方面,而对“德”的方面重视不足。

三、调查报告

第一部分、大学生现状及需求分析 1.1大学生就业现状描述

1.1.1 06届毕业生现状描述

分析对象为06届毕业生,包括在校大四学生及研究生三年级学生。

a.毕业生对06年就业形势的看法:06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

调查显示06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仅有20.08%的受调查毕业生表示“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高达42.96%的毕业生表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毕业生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不自信;有28.87%的毕业生明确表示“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另外,有8.09%的毕业生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对能否就业可能会表现出很大程度上的担忧。详细数据统计如下表:

b.“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日趋流行

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有44.21%的06届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这一方面表示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在引进大学毕业生后,如何吸引、保留人才成了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相关内容分析见报告其他部分。仍有13.11%的毕业生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就业心态,对就业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表示。而选择“先择业后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仅为13.95%,可见在“先择业后就业”还是“先就业后择业”问题上,后者目前更受毕业生认可。但毕业生就业只是其职业生涯的开始,抱有“先就业后择业”的也的心态的毕业生可能会给以后的企业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c.外企是毕业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

调查显示: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高达29.85%的毕业生表示会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其次为国企,有25.80%的毕业生把国企作为自己的就业时的首选单位;政府机关排名第三,所占比例为15.20%.选择前三类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70%.而作为容纳毕业生就业的很重要的民企、私企但来说,受到毕业生的相当冷落,仅有8.23%和6.42%的毕业生把民企或私企作为自己的就业时的首选。

自主创业最受毕业生冷落,仅有4.18%的毕业生表示就业时会选择自主创业,这与几年前热闹的毕业生创业热潮相比,冷清了很多。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毕业生就业的供需性矛盾冲突。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但却是最多毕业生毕业时的首选;政府机关也成为许多毕业生毕业的首先,结果是近几年越来越火的“公务员热”也就成了一个必然的现象。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d.毕业生的薪酬期望绝大部分在3000以下(元/月)

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1000-2000元及2000-3000元之间,所占比例分别为40.45%,37.52%.考虑到这份薪酬期望为全国范围内的整体分布,针对性很弱,在报告的其他部分会对薪酬期望有进一步详细解读。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e.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是毕业生就业时的首选

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十分严重。

调查显示北京是最受毕业生青睐的就业地区,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有24.69%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北京就业,其次为广东省,比例为21.76%.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1.1.2 未来毕业大学生现状描述

分析对象为大学三年级及三年级以下在校大学生

a.06年就业形势:在校大学生更加不自信,更加担忧

与06届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看法上表现出了更多的不自信,而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的比例相应增加,这可能说明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预期更加不乐观。

在校大学生表示“自信可找到合适的工作”的比例与06届毕业生(20.08%)相比降为15.04%,而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的比例与06届毕业生(8.09%)相比则升为11.15%.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b.面对就业:在校大学生的态度选择

在校大学生由于还没有被马上推到就业的时间,所以还有很多可以选择思考的时间,所以抱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学生比例增加较快,与06届毕业生(13.11%)相比,比例上升为19.91%.而表示“信心十足、应对自如”的比例相应下降,与06届毕业生(13.39%)相比,比例降为8.01%.值得一提的是在校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把“考研”作为面对就业的一种选择,调查中选择“其他”(3.68%)的学生中,绝大多数表示会选择“考研”来作为就业的选择,这个选择值得人们注意和思考。

c.外企成为更多在校大学生的就业首选

外企仍是在校大学生中的最青睐的就业单位,与06届毕业生(29.85%)相比,选择比例有了一定提高,达到35.82%.政府机关的选择比例(18.18%)超过了国企(15.69%),这预示着未来“公务员热”可能继续升温。

民企和私企仍是受到在校大学生的冷落,选择比例依旧很低,仅分别为6.39%、5.74%.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d.在校大学生薪酬期望整体高于06届毕业生

在校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第一份薪酬的期望整体高于06届毕业生,与06届毕业生(11.30%)相比,3000-4000元的薪酬期望(比例:25.22%)大幅增加,另外4000元以上的比例也相应增加,说明在校大学生对自己薪酬的预期还是挺高的,但具体到能不能得到自己预期的薪酬还需要市场的检验。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e.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仍是大学生就业时的首选

北京、上海、广东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仍是最吸引大学生的就业地区,其中北京(25.32%)对在校大学生的吸引力与06届毕业生(24.69%)相比,略有升高。

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吸引力有下降的趋势,与06届毕业生(9.62%、7.39%)相比有比较大的下滑,分别仅为5.63%、6.06%.1.2 大学生就业需求描述 调查分析中采用分组方式,力图反映特定学生群体的就业需求,问卷选项采用迫选法,每个问题选择认为最合的两个答案,数据分析中,主体圈定两类人群:06届大学毕业生、大三一下或研一研二在校大学生。希望从中得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需求特点,以及未来大学横就业的需求特点,调查结果证实了分析的基本假设,详细分析如下:

1.2.1 06届大学毕业生需求描述

a.“提高自己的技能” 是06届毕业生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最主要途径

数据统计显示,06届毕业生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方法选择最多的是“提高自己的技能”(41.28%),其次为“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31.94%),两项选择因素均与大学生自身有关。这说明毕业生对自己在高校所学知识和技能缺乏自信,对自己职业素质能否符合单位要求缺乏信心,同时也说明毕业生对高校的教育内容缺乏自信。

排在第三、第四位的是“获得更多的就业渠道”(24.84%)、“通过实习等更加了解企业”(23.15%)。

有意思的是“调整就业心态”(22.87%)、“调整择业期望值”(17.15%)被毕业生放到了第五、第六位,这个结果和调查分析的企业对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看法有巨大差异。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b.“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中的首要因素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45.47%)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中的首要因素,这说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缺乏有效、实质沟通交流,供求之间没有建立相互了解的渠道;“求职方法技巧欠缺”(31.66%)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的第二大因素,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仍没有掌握较好的求职方法和技巧,这表明学校的就业指导仍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要,社会的相关渠道也没有有效建立起来;“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30.54%)成为困扰毕业生生求职的第三大因素。

在困扰毕业生求职的前三大因素中,关于企业的因素就有两项,说明毕业生有强烈了解企业的愿望,但相关的渠道并没有建立起来,供需之间存在巨大矛盾。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c.06届毕业生:毕业生应具备的首要素质及能力是“专业水平” “专业水平”(49.23%)成为06届毕业生认为毕业生需要具备素质及能力最多的选择,其次为“沟通能力”(43.24%)及“适应能力”(41.42%)。

有意思的是,06届毕业生对“品德”(14.50%)的关注程度最低,品德成为最受毕业生忽视的因素。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d.06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在06届毕业生眼中,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61.23%),其远远领先于其他条件;其次是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社会经历”(26.93%);而“学校名气”(21.62%)排在第三位。一下依次为:潜力(17.17%)、专业技能(17.57%)、学历(11.16%)、品德(10.32%)、专业成绩(9.34%)、性别(6.83%)、生源(1.39%)。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e.06如何面试成为毕业生求职前最想获得的知识“如何面试”(30.82%)、“如何了解一个企业”(30.13%)、“企业选人的标准”(29.15%)三项成为06届毕业生求职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识。这三项和06届毕业生就业有直接关系。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1.2.1未来大学毕业生需求描述

a.在校大学生更加注重“提高技能”以应对当前就业难的现状

与06届大学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更加注重“提高技能”(47.94%,06届毕业生:41.28%)及“提高职业素质”(41.88%,06毕业生:31.94%)。

与06届毕业生相比,“通过实习等更加了解企业”(29.76%)比例超过了“获得更多的就业渠道”(21.32%),排在了第三位。相反,“调整就业心态”、“调整择业期望值”等选项比例均有所下降,这说明校学生还没有面临毕业时,更多的把解决就业难的方法投向了提高自己的素质上。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b.“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的缺乏了解”也是困扰在校大学生求职时的首要因素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的缺乏了解”成为困扰06届毕业生(45.47%)和在校大学生(41.45%)求职中的首要因素,仍说明企业和学生之间沟通了解的机制存在很大不足。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c.在校大学生: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及能力的选择

在校大学生和06届毕业生这方面看法比较一致,相比较而言,在校大学生更关注“专业水平”(56.60%,06届毕业生:49.23%),对“适应能力”(35.71%)关注相对比06届毕业生(41.42%)小一点。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d.在校大学生: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条件选择

与06届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关心招聘人员的“潜力”(第三位;06届毕业生:第四位)更甚于关心招聘毕业生的“学校名气”(第六位;06届毕业生:第三位)。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e.在校大学生:求职前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在校大学生与06届毕业生在这方面相当一致,没有多少差别,前三项都为“企业选人标准”、“如何面试”、“如何了解一个企业”.详细数据图表统计如下:

1.3大学生就业时需要的指导 a.“就业的专题讲座”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最主要形式

调查显示 :“就业的专题讲座”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最主要形式,其次为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而提供“就业法律、政策装业指导”及“就业心理辅导”的比例则相对较小。提供“到对口单位深入实习”的比例最低。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b.大学生对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满意度非常低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满意度非常低,表示“很满意”的比例仅1.20%,表示“满意”的比例也仅为6.43%.相反,表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达到了29.41%、13.51%.调查结果表明高校目前提供的就业指导远远没有满足学生的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c.“长期深入到企业实习”是当前大学生认为最应该提供的就业指导形式

调查表明:“长期深入到企业实习”是当前大学生认为最应该提供的一种就业指导形式,比例为52.37%,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的机制。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表:

d.“就业和职业规划的专题讲座”最不受大学生欢迎 调查显示:与企业相关的就业指导方式,是大学生的最感兴趣的,“提前进行企业入职培训体系的学习和训练”(53.99%)与“与企业进行多种方式的互动沟通”(51.74%)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形式。“就业和职业规划的专题讲座”大学生最不感兴趣。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1.4 不同籍贯、区域、性别、专业大学生在就业现状及区域上的差异

1.4.1不同籍贯的大学生在就业现状及区域的上的差异

a.大城市大学生更偏睐外企

调查显示:不同籍贯性质的大学生,均把外企作为毕业就业时的首选。其中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选择外企的比例最高,来自中小城市、城镇、农村的大学生选择外企的比例依次下降。

来自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大学生选择国有企业的比例高于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选择国有企业的比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

详细图例、数据如下图、下表:

表:不同籍贯的大学生对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差异

单位性质籍贯大城市中小城市城镇农村

民营企业5.13%5.47%7.78%9.83% 国营企业14.42%20.00%22.77%20.22% 外资企业43.91%36.79%27.67%27.27% 私营企业5.45%5.85%5.19%7.05% 合资企业9.94%10.00%11.24%12.24% 政府机关17.95%16.98%17.58%16.33% 自主创业3.21%4.91%7.78%7.05% b.不同籍贯大学生:求职中最困扰因素的选择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虽然不同籍贯大学生求职中最困扰的三项因素相同,但轻重有所不同。对于来自大城市及中小城市的大学生生来说,首要困扰他们的因素和来自城镇及农村的大学生一样,均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但第二项因素与来自城镇及农村的大学生不同,他们更困扰于“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来自城镇及农村的大学生,他们更困扰于“能力不足”.从这一方面说明可能来自城镇及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大城市或中小城市的大学生对自身能力更缺少自信。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c.大城市大学生首先认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沟通能力” 调查显示: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首先认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沟通能力”,而来自中小城市、城镇、农村的大学生都首先认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专业水平”,而且对“专业水平”看重的程度从大城市、中小城市到城镇、农村选择比例依次升高。对“沟通能力”的选择上则相反,从大城市、中小城市到城镇、农村选择比例依次降低。这个发现也很有意思。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d.不同籍贯大学生:求职前最必须具备的四项知识和能力选择

不同籍贯的大学生对求职前最必须具备的四项知识和能力选择有所不同。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认为首先具备的应该是知道“如何面试”其次为指导“企业选人的标准”,第三为获得“必要的资格证书”,而“到企业长期实习的经历”及“如何了解一个企业”,则相对不受重视。

来自中小城市的大学生认为首先具备的应该是知道“企业选人的标准”,其次为“如何了解一个企业”,第三为“如何面试”,而“到企业长期实习的经历”及“必要的资格证书”,则相对不受重视。

来自城镇的大学生选择的前三项都是关于企业的,分别是 “如何了解一个企业”、“到企业长期实习的经历”、“企业选人的标准”;“如何面试”及“必要的资格证书”则相对不受重视。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认为首先具备的应该是知道“如何了解一个企业”,其次为“如何面试”,第三为“企业选人的标准”,而“到企业长期实习的经历”及获得“必要的资格证书”则相对不受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从大城市、中小城市到城镇、农村,对“如何了解一个企业”的选择比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对获得“必要的资格证书”的选择比例却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这可能和大学生从小所处的成长环境有一定的关系。详细数据统计如下表:

表:不同籍贯大学生:求职前最必须具备的四项知识和能力选择籍贯因素如何了解一个企业企业选人的标准如何面试必要的资格证书到企业长期实习的经历

大城市22.76%31.73%32.37%24.68%23.40% 中小城市30.94%31.13%27.36%22.26%24.15% 城镇30.84%28.24%27.09%22.19%28.82% 农村33.77%29.68%31.91%14.10%24.86% 1.4.2不同区域的大学生在就业现状及区域的上的差异

a.东部大学生对就业难看法相对更积极、自信;西部大学生对就业难看法相对消极,更缺乏自信按照来自不同区域的大学生分类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了一种比较有规律的变化。

在对待大学生就业难的看法上,来自东部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的选择比例最高,来自中部、西部的大学生选择比例依次降低。

在“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及“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上来自东部地区的大学生选择比例最低,中部及西部的大学生选择比例依次升高。

从统计分析来看,来自东部地区的大学生对就业难看法相对更积极、自信,担忧程度相对最小,来自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对就业难看法相对消极,更缺乏自信,对就业难的担忧程度则大幅增加。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表:

表:来自不同区域的大学生:对就业难的看法

就业看法来自区域 东部中部西部 自信可找到合适的工作18.32%18.91%12.31%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45.73%44.28%41.54% 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27.55%27.69%30.77%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8.40%9.12%15.38% b.来自不同区域的大学生: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前三项方法选择

调查显示,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比东部地区的大学生更加注重“通过加强实习等多种方式更加了解企业”的解决就业难的方式。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表:

表:来自不同区域的大学生: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前三项方法选择

区域方法提高技能提高职业素质 通过加强实习等多种方式更加了解企业

东部地区42.29%37.88%25.48% 中部地区44.61%38.81%27.86% 西部地区44.59%32.43%33.78% c.来自不同区域的大学生: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哪些素质及能力

与来自不同区域的大学生选择相比,来自东部地区的大学生相对认为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沟通通力”及“心理素质”,而。来自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则相对认为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专业水平”.详细数据统计如下表:

表:来自不同区域的大学生: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哪些素质及能力 区域选项专业水平心理素质沟通能力适应能力

东部地区50.41%32.64%46.42%40.08% 中部地区56.22%32.34%41.96%34.66% 西部地区66.22%22.97%41.89%43.24% 1.4.3 性别不同在就业现状及区域上表现出的差异

a.女性大学生更青睐于外企和政府机关

调查显示,与男性大学生相比,女性大学生更青睐于外企和政府机关,而男性大学生则相对更青睐于国企。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表:

表:男女大学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上的特点

性别单位性质外企国企政府机关合资企业民企私企自主创业

男性31.40%22.36%15.70%7.90%9.04%7.33%6.28% 女性36.19%15.36%19.20%15.66%4.43%3.99%5.17% b.女性大学生最关心“如何面试”、男性大学生更关心“如何了解一个企业” 调查发现,男性大学生更关心“如何了解一个企业”,其次为“企业选人的标准”,第三为“如何面试”;而女性大学生则正好相反,她们首先关心的是“如何面试”,其次为“企业选人标准”,第三为“如何了解一个企业”.这个调查结果也很有意思。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表:

表:男女大学生:求职前最必须具备的四项知识和能力选择 性别选项如何了解一个企业企业选人的标准如何面试到企业长期实习的经历

男性32.45%29.59%27.97%24.45% 女性27.03%31.17%32.20%26.29% 1.4.4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就业现状及区域的上的差异

由于数据收集上的原因,统计分析只比较了文科类、理科类、工科类、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需求状况。

a.师范类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现出了最大的担忧

调查结果表明:理科类和工科类的大学生对06年就业形势的看法比文科类和师范类大学生更自信、积极,而师范类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现出了最大的担忧。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表:

表:不同专业大学生:06年就业形势的看法

选项专业性质理科文科工科师范类

自信可找到合适的工作21.08%15.13%17.59%11.43%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43.23%46.50%46.33%28.57% 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25.38%31.37%25.17%38.57%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10.32%7.01%10.91%21.43% b.师范类的大学生对薪酬期望最低 文科及理科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最多的集中在20001-3000元之间,而文科及师范类的大学生则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最多的集中在1001-2000元之间,师范类的大学生更明显,有55.71%的大学生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在1001-2000元之间。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表:

表:不同专业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选择比较(元/月)

选项专业理科文科工科师范类

500-1000元3.66%5.57%1.56%15.71% 1001-2000元30.97%34.08%28.29%55.71% 2001-3000元36.99%29.14%33.41%18.57% 3001-4000元17.85%19.27%21.60%8.57% 4001-5000元5.59%6.69%7.57%1.43% 5001元以上4.95%5.25%7.57%0.00% 1.5大学生区域样本就业分析(北京 广州)

本次调查实地采集了北京、广州两城市的大学生数据作样本统计分析,经过数据分析,发现两地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1.5.1北京大学生比广州大学生就业时更自信

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北京大学生在对待06年就业形势看法上比广州的大学生更自信。北京大学生选择“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的比例明显高于广州大学生的选择比例。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表: 表: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对06年就业形势看法选择:

选项城市北京广州

自信可找到合适的工作23.44%16.67%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40.11%46.97% 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28.02%29.92%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8.42%6.44% 1.5.2广州大学生比北京大学生更青睐选择外资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广州大学生比北京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外资企业,北京大学生比广州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国企。这可能和被北京广州本地的企业性质比例有关系。详细数据统计如下表:

表: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期望选择就业单位的性质比较

企业性质城市北京广州

民营企业2.93%7.58% 国营企业27.29%14.39% 外资企业36.26%43.94% 私营企业6.23%1.52% 合资企业6.59%9.09% 政府机关16.30%18.56% 自主创业4.40%4.92% 1.5.3 大学生就业以本地区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流动缓慢

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的差异,是两地大学生所能表现出来的最主要差异,从统计结果看,统计数据支持这样的结论:大学生就业还是以本地区就业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的流动比较缓慢。大学生更青睐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两城市的大学生中,只有很少的大学生选择去中部或西部就业,长此以往会形成区域性人才浪费及区域性人才紧缺并存的现象。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表:

表: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毕业后期望选择就业区域的比较

选择区域城市北京广州

北京56.04%0.76% 上海11.72%5.68% 广东4.21%74.24% 其他沿海发达地区8.42%9.85% 中部地区4.21%0.76% 西部地区2.93%0.00% 暂没有考虑12.45%8.71% 第二部分、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及需求分析

2.1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现状描述

2.1.1大多数企业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把招聘大学生作为充实自己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受调查者所在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71.17%),偶尔一两年不招聘大学生企业比例为12.52%.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2.1.2对招聘的大学生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

调查显示,企业对已经招聘的大学生的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表示对所招聘大学生感到“满意”的比例为11.93%,表示“一般满意”的比例为47.91%,表示“一般”的比例为29.93%.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2.1.3 多数企业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在50人以下

多数企业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在50人以下,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2.1.4 06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

整体上看,06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

调查显示:35.39%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28.03%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有所减少,25.45%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基本不变。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2.1.5毕业生对企业薪酬福利的要求,仍处于偏高状态

在企业看来,大学生对企业薪酬福利的要求,仍处于偏高状态,认为大学生要求的薪酬福利合适的比例仅仅约有5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对自己第一份薪酬的期望和 企业所能给与大学生的薪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企业招不到人,而大学生又就不了业的局面。

数据统计显示:只有49.90%的企业表示大学毕业生对企业要求的薪酬福利是合适的,而高达37.18%的企业表示大学毕业生对企业的薪酬福利要求偏高。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2.2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情况描述

2.2.1 企业人士:大学生最应该调整就业心态

对比一下大学生和企业人士在“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上的选择的话,发现有很大不同。在企业人士看来,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调整就业心态”,而“学生提高职业素质”、“提高学生技能”反倒其次,而在学生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反而并不主要。

企业和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认知有很大差距,但是现在人才市场是供大于求,而这这种情况不会在短时间内有所缓解,所以大学生就业时还是应该参考一下企业人士的看法,更多的来调整一下自己的就业心态。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2.2.2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

在困扰大学生求职因素上,企业人士和大学生有一定相同点,都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

其次企业人士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及“能力不足”也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与大学生的选择有一定区别。大学生更倾向于“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及“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2.2.3 企业招聘最看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潜力及品德

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为“潜力”,第三为“品德”.而“专业技能”、“专业成绩”、“社会经历”等相对不重要。这个结果和大学生所认为的结果有很大不同。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2.2.4适应能力、专业水平、品德成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三项素质及能力

企业对毕业生素质及能力的要求中,首先是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其次是毕业生的“专业水平”,第三为毕业生的“品德”.这与毕业生对自己素质及能力要求的最大不同在于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要求远远高于毕业生自己对“品德”的要求。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2.2.5 大学生要提高“专业知识”以符合企业要求

在企业人士看来,首先大学生要提高“专业知识”以符合企业要求,其次是“实践经验”,第三为“心理素质”.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2.2.6 HR给大学生的建议

在众多hr给大学生的建议中,建议最多的是要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举例如下:

第三篇:关于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的调查

逛在拥挤的招聘市场中,四处瞻顾,不禁为大学生的未来就业捏了一把汗。全球的经济风暴更是掀起了广大学子心中一波一波的浪涛,经济的低谷让我们看到了现实处处是深渊,我们必须小心翼翼的择地栖息。唯有踏踏实实的站在安稳的大地上,我们才能安心的生存着。仿佛稍不谨慎便会掉进深渊,遍体鳞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因此,本人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搜集资料,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比较了文科类、理科类、工科类、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其情况如下:

1.师范类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现出了最大的担忧

调查结果表明:理科类和工科类的大学生对06年就业形势的看法比文科类和师范类大学生更自信、积极,而师范类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现出了最大的担忧。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今年就业形势的看法:

理科文科工科师范类

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21.08%15.13%17.59%11.43% 通过努力可找到工作43.23%46.50%46.33%28.57% 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25.38%31.37%25.17%38.57%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10.32%7.01%10.91%21.43%

2.师范类的大学生对薪酬期望最低

文科及理科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最多的集中在2001-3000元之间,而文科及师范类的大学生则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最多的集中在1001-2000元之间,师范类的大学生更明显,有55.71%的大学生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在1000-2000元之间。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选择比较(元/月):

理科文科工科师范类

500-1000元3.66%5.57%1.56%15.71%

1001-2000元30.97%34.08%28.29%55.71%

2001-3000元36.99%29.14%33.41%18.57%

3001-4000元17.85%19.27%21.60%8.57%

4001-5000元5.59%6.69%7.57%1.43%

5001元以上4.95%5.25%7.57%0.00%

3.大学生区域样本就业分析(北京 广州)

本次调查采集了北京、广州两城市(典型代表南北两方)的大学生数据作样本统计分析,经过数据分析,发现两地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1)北京大学生比广州大学生就业时更自信

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北京大学生在对待今年就业形势看法上比广州的大学生更自信。北京大学生选择“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的比例明显高于广州大学生的选择比例。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对今年就业形势看法选择:

北京广州

自信可找到合适的工作23.44%16.67%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40.11%46.97%

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 28.02%29.92%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8.42%6.44%

(2)广州大学生比北京大学生更青睐选择外资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广州大学生比北京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外资企业,北京大学生比广州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国企。这可能和被北京广州本地的企业性质比例有关系。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期望选择就业单位的性质比较:

北京广州

民营企业2.93%7.58%

国营企业27.29%14.39%

外资企业36.26%43.94%

私营企业6.23%1.52%

合资企业6.59%9.09%

政府机关16.30%18.56%

自主创业4.40%4.92%

(3)大学生就业以本地区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流动缓慢 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的差异,是两地大学生所能表现出来的最主要差异,从统计结果看,统计数据支持这样的结论:大学生就业还是以本地区就业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的流动比较缓慢。大学生更青睐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两城市的大学生中,只有很少的大学生选择去中部或西部就业,长此以往会形成区域性人才浪费及区域性人才紧缺并存的现象。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毕业后期望选择就业区域的比较:

北京广州

北京56.04%0.76%

上海11.72%5.68%

广东4.21%74.24%

其他沿海发达地区8.42%9.85%

中部地区4.21%0.76%

西部地区2.93%0.00%

暂没有考虑12.45%8.71% 4.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及需求分析

(1)大多数企业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把招聘大学生作为充实自己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每年都招聘:71.17%偶尔一两年不招聘:12.52%

偶尔一两年招聘:15.71%从来不招聘:0.60%

(2)对招聘的大学生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

调查显示,企业对已经招聘的大学生的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满意:11.93%一般满意:47.91%一般:29.62%

不太满意:9.54%不满意:0.99%

(3)多数企业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在50人以下

多数企业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在50人以下,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301人以上:3.58%201-300人:2.58%101-200人:4.77%

51-100人:12.52%11-50人:40.76%10人以下:35.79%

(4)今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

整体上看,今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不确定:11.13%基本不变:25.45%

有所减少:28.03%有所增加:35.39%

接下来就对今年整体的情况再做个统计:

1.毕业生对今年就业形势的看法: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调查显示今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8.09%

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适合的工作信心不足:28.87%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42.96%

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20.08%2.“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日趋流行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先就业再择业:44.21%先择业再就业:13.95%

信心十足、应对自如:13.39%车到山前必有路:13.11%

期望就业形式好转:6.835茫然失措:4.04%

焦急:3.35%其他:1.12%

3.外企是毕业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调查显示: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而作为容纳毕业生就业的很重要的民企、私企但来说,受到毕业生的相当冷落,自主创业最受毕业生冷落,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毕业生就业的供需性矛盾冲突。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但却是最多毕业生毕业时的首选;政府机关也成为许多毕业生毕业的首先,结果是近几年越来越火的“公务员热”也就成了一个必然的现象。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外资企业:29.85%国营企业:25.80%政府机关:15.20%

合资企业:10.32%民营企业:8.23%私营企业:6.42%

自主创业:4.18%4.毕业生的薪酬期望绝大部分在3000以下(元/月)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1000-2000元及2000-3000元之间,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5001元以上:3.49%4001-5000元:3.91%

3001-4000元:11.30%2001-3000元:37.52%

1001-2000元:40.45%500-1000元:3.35%5.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是毕业生就业时的首选毕业生选择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十分严重。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24.69%广东:21.67%其他沿海发达地区:16.46%

上海:10.74%中部地区:9.62%西部地区:7.39%

暂没有考虑:9.34%

6.今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在今届毕业生眼中,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61.23%),其远远领先于其他条件;其次是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社会经历”(26.93%);而“学校名气”(21.62%)排在第三位。一下依次为:潜力(17.17%)、专业技能(17.57%)、学历(11.16%)、品德(10.32%)、专业成绩(9.34%)、性别(6.83%)、生源(1.39%)。最后得出的结论:a.今届毕业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在校大学生就业信心相对更不足,表示就业形势堪忧的比例相对增加很多。大学生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期望薪酬上仍高于企业对其预期。b.“先就业后择业” 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流观念,由此可能引发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成为“为别人做嫁衣”,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时可能更趋于保守。c.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大学生对招聘单位的选人标准、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岗位知识等方面与企业本身有巨大差异。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籍贯性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就业选择方面也不尽相同。d.大学生更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道德”沦为大学生遗忘的角落,而对用人单位来说,“德才兼备”始终是其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这些方面,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严重分歧。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是简单的由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造成,从调查中至少可以看出社会、用人单位、高校、政府及大学生本身等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一个影响。a.大学扩招:合理利用这柄双刃剑高校大学生的急剧扩招直接造成了毕业生数量的急剧扩大,而原来容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单位并不能如高校一样急剧扩大工作岗位,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如何协调好二者间的关系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而从调查的结果看,这似乎是一个表面现象,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还没有到位。b.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c.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品德不应该受冷落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d.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调查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沟通。似乎看到这样的现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另外,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那么大学生就业究竟面临怎样的难题呢?据了解,多数人无法一次应聘成功:2.7%的人应聘次数在5次以内;2成的人应聘次数在6—10次。而且人们在求职的过程中花费很大:2/3以上的人不足500元;将近2成的人花费在500—999元之间。在求职成功后,据不完全统计:10.8%的人很满意;52%的人比较满意;不满意者仅占3.2%。另外,求职时间长也是一个因素:20%的人在1个月之内就找到了工作;24.8%的人在1—2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22.9%的人在2—3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人均费时3.13个月,有的甚至成为“校飘族”。

就拿计算机行业来说吧。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

1.供与求平行上升,供求矛盾并不突出。

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分明显。

3.冷与热分布不均,冷热两极反差强烈。

一是不同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平衡,名牌大学、工科院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热,而一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冷。

二是用人单位热,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表现冷。从社会总体需求来看,社会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很多单位急需计算机专业人才,有的单位是高薪引进,有的单位则是降格以求。而现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还不能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认为学计算机专业是高投入,在找工作时应该得到高的回报,习惯于和以前的师兄师姐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攀比,导致期望值与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报酬相距甚远。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对一般用人单位表现出极为冷淡,有的甚至“宁愿失业,也不要找一个自己不满意的工作”。

三是学校热,用人单位冷。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主动跑市场、跑职场,为学生找就业的门路。但由于高校师资队伍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毕业生,对毕业生表现为冷。

四是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在就业时热,而能力差的同学在就业时受到用人单位的冷遇。在机关、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在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企业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因此,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就业时非常抢手,而素质一般的学生在就业时就显得十分困难。

总儿言之,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症结何在,经过一个假期的调查和了解,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专业面太窄;缺乏社会关系;信息不足;性别歧视。

据了解,在填写了试用期月均净收入的学生中,不含社会保险的男生月均净收入为1915元,女生为1820元;转正后月均净收入男生为2706元,女生为2441元。进一步分析发现,校际差异大于性别差异,名校女生的收入最高,试用期与转正后月均净收入分别为3291元与3975元;而同校男生为3012元与3670元。如果我们将名校女生中一名到国外就业、月收入高达15000元去掉后,女生月均净收入跌至2974元和3660元,低于同校男生,但仍明显高于其他9所高校的男生与女生。

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应大力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给大学生更多实践机会;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规范就业市场,制止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

作为一名大学生,“坚决拼一个美好的未来”是他们的目标。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后勇敢面向社会,理性分析,理性选择,去寻找适合发挥自己才智的新天地,自立自强,回报社会,这才是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策略

摘 要:随着就业人数的逐渐增加,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人数与岗位的不平衡性、就业区域的不协调性、专业与人才的不匹配性等一些就业现状,文章分析了这种就业现状的原因,研究出了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趋势。

关键词:就业人数;就业现状;就业趋势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院校扩大招生,高校毕业生大量涌入社会,造成了严峻的就业形式和巨大的就业压力。据统计2016年的就业人数大幅提升竞争压力巨大,高校毕业生高于770万加上出国回来的往届毕业生,就业人数预计达到1000万。

(一)大学生人量与岗位数不平衡。近年来高校扩招造成了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2016年的就业人数达到700万加上出国回来的毕业生大学生就业形式非常严峻,已有的岗位出现严重不足,尤其是企业事业单位加上新生岗位也不能满足上涨的毕业生数量,随着大学生数量与就业岗位的不平衡现象2016年的毕业生将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就业区域不协调。大多数毕业的学生都去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这就造成了发达地区就业人数大幅增加,而相对于大中型城市,小型城市及县城大学生毕业人数比例占大学生人数的20.2%,到乡镇农村的就业比例分别为7.7%和0.9%,26.6%的毕业生对于应聘地点没有具体的要求。选择大中城市的毕业生比率为76.6%,这就造成毕业生就业区域不平衡。

(三)专业与人才之间不匹配。我国目前各个行业发展不平衡,近年来计算机、电子类等行业需要大量的毕业生,而毕业生数不能满足岗位数需求,造成了毕业生岗位需求大于毕业生人数,文科、农林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超过了就业岗位数量,造成了毕业生行业与人才之间不平衡。

(四)学历对于就业形式造成了重大的影响。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学历非常看重,高学历毕业生达成了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模式,用人单位在招聘有时候会提出学历要求,而低学历学生就业范围非常局限,一般情况下低学历学生找工作的模式也形成了另一种系统。学历与工作形成应对形式学历对于找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五)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对就业产生较大影响,随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同的行业发展趋势对于大学生就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继续加强学生就业。

(六)参加招聘会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据调查,在大学生求职过程当中参加招聘会的学生大约有50%,通过e-mail邮件有15%简历邮寄有14%直接面试的有10%大型双选会招聘的有29%学校老师推荐的有26%,家庭联系的有24%新闻媒体应聘的有9%朋友介绍的有6%中介机构介绍工作的有2%,通过以上的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就业选择招聘会形式这种招聘虽然很直接但是单一,这种求职方式也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原因。

二、就业现状的原因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有专家做过专门研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就业教育不足。导致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原因不仅是由大学扩招所导致和高等学校的教育有很大关系,20世纪以来在高等学校教育发展下形成了高等学校教育的方式,在学校思路下围绕着经济发展改革,对高等学校教育进行全面的发展明确了新方向,大力促进了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但是高校的改革还没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造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二)毕业生就业受户籍限制。近年来国家出台很多就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各类企业去学校招聘,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取消城市落户限制,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这些就业政策对于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户籍管理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档案不能在城市之间流动,由于缺乏户籍档案管理制度,毕业生的档案问题成为学生毕业办理手续的困难问题,这就造成了一些机构以盈利为目招收高校毕业生存放档案户口,这种现象容易出现档案存放的不安全。

(三)就业制度与大学生就业心态相互矛盾。高校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面对就业与人才的双向选择,学生就业的主动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但部分学生不能很快找到工作,有些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工作出现了就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就业制度学生就业心理有很大关系。

三、毕业生就业趋势

(一)就业方向逐渐多元化。虽然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大中型国企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选择,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高校毕业生开始转变就业观念,从以前的高级管理人员学校教师机关等单位等就业意向开始逐渐转变为企业单位非国有企业外企等单位的职位。这种就业方向的改变不仅增加了就业而且也满足了社会对于高校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自主创业很大的缓解就业压力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形成了一种新的就业方式,大大提高了高校的就业率。

(二)多元化的就业领域。一方面随着就业观念的转变大学生就业也出现了多领域的变化,专业的多元化能够促使大学生在报考专业时根据社会需求填报,随着专业种类的增加也扩大了行业就业面,另一方面是工作领域的多元化,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就业形势,例如外语类专业依然得到很大的应用,外语类专业的学生随着现有的就业形势就业方向也逐渐增多,金融管理方面的人才这几年有了较好的去向,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就业行业范围也逐渐增多,计算机电子类专业的学生随着行业的发展,这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也非常高学生容易就业。中文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岗位如编辑、记者、秘书、管理,历史,社会。哲学等专业的学生可以报考公务员或其他行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政策的改革,大学生就业由以前的东部地区逐渐转移到西部地区,农村就业得到了改善西部大学生就业的比率增加,随着国家对西部就业的支持以及人才引进的政策,大学生毕业后到西部地区工作人数逐渐增多。

(三)民营企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学生毕业后寻找的工作中大部分企业提供的岗位已经不能满足毕业人数,民营企业的增长较快成为主要接收毕业生的企业,随着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民营企业的岗位不断增加,促使毕业生去民营企业就业。大学生就业的不断流动性和再就业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另一种形式,有些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存在着先就业后择业的心理,有些单位更希望能招一些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所以有些学生不能进入选择的单位就会再次就业,这样就造成了过快的人才流动,有些单位经常处于招聘状态许多人处于择业状态,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不利于就业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大学生从学校毕业,更注重在以后工作中自我的实现,所以公司的发展行业的发展也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四、结语

总之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毕业生大量涌入社会,造成了严峻的就业形式和巨大的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很快就能完成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和大学毕业生的共同努力,面对就业的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依靠市场机制和社会活动规律,依托一些企业事业单位建立就业基地为应届毕业生和已经毕业没有就业的学生提供见习机会,改变招生和专业设置的结构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同时大学毕业生要改变就业观念,积极调整心态充分了解社会需求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此外,要加强市场调节促使劳动者自主择业,同时政府不断创新完善现有的机制,找到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现状解析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英语师范09级陈杨乐

摘要:2010年在国际金融风暴引起的事业浪潮日渐消退之后,我国大学生的就

业情况在2011年略有好转,但情况依然不容乐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命题。针对发现的问题以下从不同的角度将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经过网上和实际的调查,很多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用比较简介精炼的言辞进行的了评价和分析,用诸如不容乐观,惨不忍睹,难于上青天,还有你懂得,等网络词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对策

一、就业难,不容乐观的就业现状

每年六月,各种招聘就会像雨后春笋般重现各大城市,规模、数量真是与时俱进,然而,面对招聘会,求职者到底能不能找到合适的职位,能不能找到职位?总体来说,前途是不容乐观的。再加之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了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解决社会就业的根问题。其中最为令人不解的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的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理应十分的迫切,但是为什么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越来越不乐观,问题越来越严重呢?

现在我们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如今,大学生往往一毕业就会加入世界上最为宠大的失业大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但我们能视之为一种知识危机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人类文明在飞速的进步,科技在高速发展,所以说知识越来越得到重视与应用。现在是个知识的时代,如果你所学的知识不能够满足现实的需要,那就将被现实社会所抛弃,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就是验证知识适用性的现实说法,所以毕业生们只有清醒的认识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和真实原因,才能更理性的寻找工作,找到理想的工作,发挥和 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

而且,各个典型的现象就很明显的反应了就业难的现状。现象一,前不久广州有386名大学毕业生为争11个社区岗位的空闲岗位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一番角逐之后,淘汰了其余的375人,像这样上成百千名毕业生争抢一个职位的实例举不胜举,这就是知识的竞争。现象二,2006年辽宁省沈阳市科学宫举行了一次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主办方上午9点开门,9点半就关门不许毕业生再进入会场,仅开门半小时时间会场就被3000多名前来应聘的大学生挤满了,主办方怕进的人太多,造成安全隐患,所以被迫提前关门,据相关领导介绍,不仅大型的招聘会如此,就连平时周末的人才市场招聘会也是同样的拥挤,难道中国的“人才”真的过剩了吗?现象三,曾经在各大新闻和媒体上报道的《北大毕业生武小峰回家卖糖葫芦》和《清华大学毕业生陆步轩卖猪肉》,这样的情况非属个别,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学知识是为了工作,如果工作都找不到的知识还要学吗?现象

四、多家网站与媒体都曾跟踪报道过《洪刚求职经历》,他是一名来自郑州的、新闻系的、本科毕业生,一年赶了N次招聘会,投了800份电子版和文字版的求职简历未果,初次应聘又受骗,后来平均每两天他就要去面试一次,同学们都送他一个绰号叫“面霸”,这个“面霸”真实的道出了大学生面临就业的尴尬,在有些大学学不到实用性的知识,四年寒窗得到的只是一文不值的一纸文凭,用洪刚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找工作比考大学还难”,难到什么程度?多数大学生应该都有过与洪刚一样的真实感受。现象

五、下面是摘自2006年10月《河北省定州日报》的一则招聘信息:定州市公路局现招80名养护公路工人,其中有一条醒目的要求:必须是大专或本科学历。我们想想,这仅是一个县级市的普通工作岗位,用人的级别如此之高,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可想而知。

二、就业难,不容乐观的原因

首先,由于经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公司为了减小公司开支在金融风暴中求得一丝生存之机,就减少了甚至取消了招聘计划,接着就行成了供过于求的现象。所以,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发挥自身价值的平台,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像是“无业游

民”一样徘徊在各个人才市场,始终找不到出路。这样,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第二,当代的大学生们理论知识虽然扎实稳固,却严重缺乏实践,各高校也因为各种原因减少了实践课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也就得不到充分的,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培养。再加上企业需要的是能为其创造财富,获取利益的员工,自然就会选择理论强操作能力更强的应聘者。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想花费人力物力去培养能力不够的新人对其进行额外的培训和辅导,这些也就间接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

第三,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问题,“高不成,低不就”是周围已经工作或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员对当代大学毕业生最普遍的评价。大学生们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估计过高,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又因为缺乏对工作的胜任能力,眼高手低,以至于找工作的时候四处碰壁,这是比较直接的造成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

第四,另一个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原因则是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压力。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高校专业设置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二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最典型的就是持续上涨的房价。三是,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从沿海波及内地。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外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裁员,至少开始调整和大幅压缩招聘进人计划。这使得本来严峻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面临近年来最冷的寒冬。四是,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有的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大专生已经足够胜任,但其往往一味地给自己树“金字招牌”,体现领导在形式上对知识的尊重,纷纷打出

“招研究生”、“招名校生”等招牌。有的人为地设置性别、身高、年龄等限制条件,门槛越来越高,致使不少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和就业难。五是,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三、解决就业难,不容乐观的对策

第一,确实现在的就业压力很大,希望刚刚毕业的学生们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先找一个工作先干着,给自己一个实践社会的机会,这样也是为了以后更深入的了解社会打下一个好的基础.第二,要认清现状,不要总想着跳槽。因为研究生越来越多,所以大学生就业难也很正常,一般高中都只考虑研究生毕业,而根本不把本科生的档案放在眼里,所以一定要认清自己,明确给自己定位,否则高不成低不就,必然失业。再者,很多大学生自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对月薪1000元不以为然,殊不知,一个月挣10万的是绝没有应届毕业生的,还是要定位!要知道我们差的太远,就业不难,难在我们对社会、对自己一个正确的认识.第三,要有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踏踏实实的从基层做起,任何人都会有好的前景的。只有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才会有明确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进行下去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也会更有效率的实现自己的目标和规划。

第四,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要提供更充分、更客观信息。为学生做就业服务,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便是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出就业信息,提供给学生,帮助他们合理定位。做到这一点,只要多花工夫,并非不可能——每所高校可以整理出近年来来校招聘(或者毕业学生签约就业)的用人单位数据库,然后组织学生志愿者联系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询问今年的招聘意向,便可获知比较接

近于真实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结合这些信息,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包括为学生设计应聘方案,同时设法拓宽就业渠道。

第五,当然,靠一所学校自行收集全面的就业信息,不够。国家和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也是重要的教育信息服务来源。此前,教育部在学生报考大学时,公布过部分专业的就业情况,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服务;而在大学生就业之时,建立政府部门、社会中介机构、高校就业服务部门三位一体的信息服务网,大有必要,大有作用。可以说,这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究竟有多大,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

四、对大学生的建议

了解自己想做什么。首先要自己问五个问题:我要去哪里?我要去哪里?我有什么?我的差距在哪里?我要怎么做? 以上五个问题涵盖了目标、定位、条件、距离、计划等诸多方面,只要在以上几个关键点上加以细化和精心设计,把自身因素和社会条件做到最大程度的契合,对实施过程加以控制,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知晓趋利避害,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具有实际意义。

做好职业定位 定位是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的统一,只有在了解自己和职业的基础上才能够给自己做准确定位。检视个人特质

(一)欲望(Desires))(做事的能力)在此人生阶段,你究竟要什么?

(二)能力(Ability)你擅长什么?(一般技术以及特别技术)

(三)性格特质(气质、性质)(Temperament)(气质、性质)你是什么类型的人?在何种情况下有最佳表现?

(四)资产(Assets)(有形与无形)你有什么比别人占优势的地方?

每个人群都需要定位,其目的是保证自己持续地发展。但是各个群体定位的重点不同:定位重点在于澄清自己有什么。过高或者过低估价自己,过于看重自己的文凭,或者看重自己的成绩,有的过于低估自己身上的潜质,所以,既需要认真地分析自己,又需要多了解社会需求,以求定位准确。

找工作同做其它事情一样,也有方法和技巧。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做事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在找工作过程中没有运用正确的方法和一定的技巧。所谓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⑴.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知识、技能、性格、爱好以及身体状况等。找工作之前,你必须先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一定得知道自己能做那方面的工作,不适合做哪方面的工作。找工作不能眼高手低,明明自己没有能力做的工作却偏要做,那结果一定是被拒之门外的。

⑵.了解你所选择的职业和行业。了解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和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可以向亲朋好友中做过相关工作的人了解有关情况,也可以向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其他人请教,他们经验丰富,体会深刻,能给你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他们工作过程中的失败教训,对你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而他们的成功经验又是你可以借鉴的。

⑶.自我推荐。在了解自己和工作的基础上,就开始求职了。求职就是寻找和得到工作的过程,通常包括获得用人的信息、争取面试、谈话、签约等环节。找工作就像推销商品一样,要让顾客买你的产品,你必须告诉对方,你的商品质量如何的高,价格怎样公道,才能吸引人们来买这种商品。同样,找工作时也要围绕着“我真正有能力做好这份工作,而我提出的要求也是十分合理的”这样一个中心来展开。一定要学会推销自己,这样别人才会认可和录用你

最后祝早日找到称心的工作开始美丽人生!

参考文献:《国内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现状与解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下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论文

    论文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不健全的法律法规、投资主体单一、服务水平低的现状。大学生就业市场在构建模式、规模、方法上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论文关......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感悟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感悟 随着我国三十多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全面走向了大众化,毕业生数量的逐渐增多,加上全球经济依旧不景气,大学生们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大......

    2015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2015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求采取......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调查问卷 1.在校期间哪些环节将会对你的就业帮助最大的是:(可多选) 专业课程 教学实践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专业实习社会活动及实践 担任学生干部 就业指导 2.你觉得自己目前......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绥化学院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包瑞20085161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赵卫绩绥化学院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系别:计算机学院年级:2008级专业:计算机......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摘 要: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场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还导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各校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