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

时间:2019-05-13 13:49: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

第一篇: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

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

王银忠

(安徽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2011级 生计2班)

摘要:本文主要从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旨在说明当代大学生应必备的基本素质,这样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问题;基本素质

以前,人们常说大学生是国之栋梁,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而如今,这种声音越来越少,倒是“大学生的总体素质越来越低”、“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等等诸如此类的言论却越来越多。或许有人会说:“物以稀为贵,以前大学生很少,所以他们自然是非常难得的人才,然而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自然就算不上什么人才”。或许,这是一个原因,但我认为这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还是出现在大学生自己的思想素质上。所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迫在眉睫。下面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一、当代大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体素质不够高

按理说,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穿着得体,语言文明。然而,我们在大学里随便走一走,便随处可听到“我靠”、“你妹”等不文明语言;有些大学生经常会为自己丢水瓶而愤怒;乱扔垃圾等。

2.爱国主义意识不够强

比如大学生对于国家事实的关注远没有对一些娱乐新闻来的兴趣大。

3.盲目攀比的心理比较普遍

现在的大学生几乎什么都想比,比谁家里有钱,比谁的父母官大,比谁穿的衣服、鞋子是名牌。

4.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大学生上课迟到、早退、逃课的现象屡见不鲜。

5.对父母不够孝顺,对老师不够尊重

“百行孝为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前人的古训仿若被某些大学生忘得干干净净。现在,在我们学校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老师在讲台上讲课讲得口干舌燥,同学在下面睡觉,聊天,玩手机。这是对老师劳动成果不尊重,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6.心理承受能力差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在家都娇身冠养,所以导致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很容易想不开,抑郁等。比如如今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以屡见不鲜。

二、从问题剖析当代大学生应必备的基本素质

(一)对于自身的修养

1.优秀的学习素质

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必须拥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

2.良好的身体素质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良好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我们才能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取得好的成绩。

3.高尚的道德素质

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做一名优秀大学生的前提,新世纪的人才首先要有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二)对于能力的培养

1.独立生活能力

参加工作后,往往要自己处理衣、食、住、行等全部事务,对独立生活能力要求较高,这是毕业生无法回避的一种能力素质训练。

2.适应环境能力

大学生毕业之后,所面临的是找工作,参加工作,然后定居。它们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大学生要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只有这样,即使是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下,也能够变不利的因素为有利的因素,从而为大学生以后事业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3.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际中,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即是实际工作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毕业生本人顺利成长的基本条件。

4.沟通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社会交往的关键,一个具有很强沟通能力的人,能把工作做得得心应手。

(三)对于生活的调节

1.心理承受能力

社会与学校相比,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都有着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难免会使那些心存幻想、踌躇满志的毕业生造成心理反差和强烈冲突,这时,心理的承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克服心理障碍,使自己在心理意识上与外部环境取得认同。

2.正视自己能力

真正站在顶峰的总是少数人,因此成功总是相对的。人生难免有很多挫折。面对挫折,必须做到重视自己,接纳自己。如果不能接受自己,就不能真正的发展自己。一个人受挫之后,一定要保持沉着和理智,即“平常心”。因为有竞争就有胜败,无论如何都要输得起。

3.竞争能力

竞争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项活动多必备的一种心理特征,也是大学生及至人类都在追求的一种能力品质。

总而言之,如常言道:少年强则国强。历史的车轮永远是向前进的,大学生就是车轮上的润滑剂,他们能让车轮转的更快,让社会发展的更好。相信有一天,大学生们不再为找工作而烦恼,因为他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能力,他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当之无愧的时代骄子!”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素质教育》 夏威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第127页

[2]《当代中国青年心理素质教育概论》陈友良 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出版 第23页

[3]《素质德育论》 郑永廷 李小鲁 主编人民出版社2008出版 第77页

第二篇: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摘 要 文章从实际工作出发,阐述了怎样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坚持“三贴近”,躬身践行“走转改”从而提供自身的素质。

关键词 新闻工作者;基本素质;“三贴近”;“走转改”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0-0123-02

2016年2月,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关于新闻工作者的指示。这些指示既是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又是全面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思想武器,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行动指南,还是新闻工作者基本的职业要求及素质,更是对新闻工作的基础思想提出了概括和论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中国融入整个世界的步伐与进程加快,新闻舆论工作的各方面,诸如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新的挑战以及巨大的机遇,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这就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更要始终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三贴近”,深化“走转改”,以扎实苦干的职业姿态,真实朴素的新闻作品,担负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努力争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国家历史的记录者、时代风云的观察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坚持“三贴近”,践行“走转改”是对新闻工作者党性原则的最基础锤炼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新闻的生命是其具真实性。必须立足于现实。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实事求是。既要准确报道个别真实事实,又必须从宏观上把握整个事件或事物的全貌,还原事件或者事物的真相。这就要求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三贴近”,躬身践行“走转改”,直面工作中面对的实际问题,直面群众口中现有的舆论,直面社会中所存在的丑恶现象。同时当发表一些带有批评性的报道时候,必须要客观分析,事实准确,千万不要人云亦云,胡编乱造。要深入一线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更必须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在众多素材中找到反映时代之精神、引领社会之风尚、能引起广泛群众共鸣的材料。要基于现实、勇于创新,运用丰富的新闻语言、形式、方法、技巧创作出精品力作来。坚持“三贴近”,践行“走转改”是新闻工作者自身建设的最好完善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对于新闻宣传思想工作。新闻工作者一方面不能人云亦云,不加辨别地跟着各种思潮跑,另一方面又不能抱残守缺,不思改革,对于社会上所存在的各种呼声置若罔闻;对当前的各种社会思潮,不能受随意性的支配,如何能冷静地通过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这就要走到最基层,面对最广大人民群众,躬身践行“走转改”,用最贴近地气的感悟来充实自己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有些新闻记者自以为自己本身就出自于基础,存在于在基层,对基层的情况了然于心,就不需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了。一旦存有这种想法就脱离了群众,脱离了社会之现实。便会在思想、心理、感情、语言、行动等与人民群众所想背道而驰,就不会写出让群众接受的作品。也有一些新闻媒体和记者走基层走的很“实惠”,密切联系群众蜕化为联系“领导”“歌功颂德”不觉脸红;反映问题“隔靴搔痒”,使自身素养和职业操守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服从于利益需求,成了“拜金记者”和“采购记者”。这些现象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所不相容的,严重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威信和声誉。

新闻媒体在社会阶层的位置容易让新闻工作者滋生一些不良作风。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在脑子里必须始终紧绷一根弦,以“走转改”为新闻工作的基本准绳,促进自身建设和个人品行的完善。就像温家宝同志倡导的那样,“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实现、维护、发展作为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做到眼睛向下看,身往基层走,躬行于实际。要在新闻队伍建设中充分体现党所贯彻的群众路线,引导新闻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面对群众的时候,必须要在思想上尊重,在感情上贴近,在工作上依靠。更加从内心自觉主动的服务群众。坚持“三贴近”,践行“走转改”是新闻工作者业务能力的最大提升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同样坚持“三贴近”,践行“走转改”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工作作风之一。报道写得好与坏,真实与否,是否浮夸,与新闻工作者能否深入采访、深入实际不仅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息息相关。现在很多基层工作者工作过于浮夸。调查研究不深入,不实际,浮于表面,为利益服务。坐在办公室里咬笔头、拍脑袋、想题目、裁简报、查电脑来拼凑稿子,即使走下乡了,也只是“走马观花”浮于表面而已。要知道群众生活、基层实际,是新闻工作的灵感之源、情感之基。记者走基层,不仅仅是为群众服务,更是自身素质的提高,因为群众不只是作为服务对象,更是最好的老师,把基层当成课堂,虚心学习。从基层汲取养分,充实自己。我们长岛县是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辖32个岛屿,岛岛之间海海相连,靠渡船通行的独特地理区位使“走基层”更具有了实质意义。近年来,全台记者、主持人每年都组成采访小组,根据全县的工作中心和发展大局,科学拟定各个时期的报道重点,分赴全县10处乡镇40个渔村,深入到海珍品底播海域、虾夷扇贝销售现场、海带收获加工一线、外来务工人员厂区、多品种养殖海区、海珍品育苗车间、驻岛军营、小岛医院,采访拍摄了大量反映海岛发展变革、渔村生产生活和艰苦行业典型等接地气的稿件,同时在新闻节目中开办了《记者走基层》《最美劳动者》《一线蹲点》《倾听民声》等栏目,使基层新闻媒体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基层”。坚持“三贴近”,践行“走转改”是新闻工作者“三个一切”的具体体现

“三贴近”和“走转改”与其说是一场顺应时代要求,契合新闻规律,促进队伍成长的实践,不如说是我们新闻工作的常态,是当代新闻舆论宣传工作走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立足“走转改”,践行党一贯的群众路线,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决好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之声的问题,解决好“为了谁、我是谁、依靠谁”的问题。群众是否接受我们的材料、报道及宣传,关键在于我们的宣传是不是立于现实、实事求是,真正把根扎于基层。来源于群众又贴近群众。央视四套用了相当长的时段录制播发了极具“走转改”风格的大型纪实报道《远方的家:边疆行》《远方的家:沿海行》,央视的《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开往春天的校车》《寻找最具孝心少年》等大型公益活动,通过记者深入偏远山区、边疆、海岛的采访报道,既真实的再现了最基层的一幕幕生活场景,也在某种意义上培养了一批业务过硬、作风扎实、敢打敢拼的新闻工作队伍。从他们的身上真正体现了“新闻在路上”的职业追求及职业素养。

“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群众才是新闻工作者的老师,基层才是新闻工作的广阔土壤,实践才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于基础,把握实践,实事求是,躬行实际,新闻工作才能蓬勃发展。只有走进基层,才能找准定位。增进群众感情,更好地立足现实、服务群众,才得以真正的实现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引导力[J].党建,2016(3):4-6.[2]习近平.习近平论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摘编[J].党建,2016(3):7-10.

第三篇:大学生基本素质调查报告

大学生基本文明素质调查报告

本周我们小组对大学生文明素质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认为加强大学生的文明素质是很有必要的。

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核心,是大学生的科学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素质”表示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固有的潜在质量状态。影响一个人素质的因素有内部和外部因素。高校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外部文化环境,大学教育对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教育就是要承担起对大学生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的重任。这一切都要靠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去探索与实践。

国内形势与社会发展对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的要求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一个普遍的关注焦点之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社会的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普遍评价是:专业水平有所提高,但综合素质不高;分数很高,但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不强:学历虽高,但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质不高等。高校在注重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时候,开始加强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实践活动的磨炼,使学生既具有改变世界的知识储备,又具有修养身心,提高培养自身品格的能力与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可见加强大学生文化科学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在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研究方面也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近百部学术专著,发表了数千篇学术论文,召开了近百次学术研讨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领域对文化素质教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又表明了大家的重视程度和提高文化科学素质的重要性。

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渗透到课堂,以开展多种公开课、选修课的行事为主。通过在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时外,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实际需要选择相关的课程。这样,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有意识的充实自己,提高相关知识,从而提高相关素养。

落实到丰富的课外活动中,以教授专家讲座、学生辩论赛、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学校定期有专业教授、老师进行不同话题的讲座,覆盖知识面广,从英语演讲的艺术、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到电器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和突破,针对不同专业、不同领域有相关的最新的知识信息提供与扩展提高。校级科研项目给学生提供了提高自身素质的很好的平台。

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同样不可忽略

现代大学生承载着社会和家庭的较高期望,面临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习和就业问题,自身发展压力普遍加大,自身心理素质面临严峻挑战。“环境塑人”这句谚语说的很有哲理,说明环境对人的各方面的影响的重要程度。

一个处处充满健康环境的校园,一方面使学生亲自感受乡土自然的气息和乡土生态文化及对生态文化的直观认识和保护生态的意识,是一个生态教育的绝好场所,同时优美自然的环境具有增进学生健康、陶冶学生心灵、熏陶学生行为,提高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文明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乃至于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至关重要。大学生作为较高文化层次的人群,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新世纪的建设人才,他们自身的道德文明素质对整个社会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所以,要着力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并以此带动全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整体提高。

从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明道德素质的主流是好的,是应该肯定的。但从纵向来看,当代大学生的文明素质与时代和社会对人才的期望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应遵循道德养成的基本规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

第一、建立和维护基础文明建设的各种规章制度,发挥制度,规范对大

学生日常行为的“他律”作用。可根据本校的情况,制定规章制

度,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行为提出明确要求。

第二、要全方位多途径的开展基础文明建设的宣传和培训,奠定大学生

日常行为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基础。大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不

仅靠制度约束限制,更多靠理论教育、标榜示范。大学生成长是

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他们的道德观尚未最后形成,有待

继续修正和完善。我们要把握好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

进的对其开展教育和培训。学校应充分利用广播、板报等载体,广泛宣传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的重要性,还要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让大学生亲身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作为高校,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多形式多渠道对教师进行正规化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信息和信念。教师应自觉提高自己的师德意识和育人能力,使自己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知识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大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学到素质相应方面,而这些是在社会中比较难以学习的,人们都说社会是个大染缸,在社会中常常使一个纯洁的方面被污染,而课堂上就比较容易接受到纯正的教育,所以大学生素质应在课堂上提高。

首先要提高认识。社会公德要求的文明范畴是最基础的文明行为。如果一个受到高等教育的人连这些基础文明行为都做不到,那将是教育的悲哀。因此高校必须意识到,公德教育史关系到能否培养合格人才的问题,而人才的素质又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为此,许多国家对学生的价值观及道德教育都非常重视。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教育,不近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会做人。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吧大学生的基础文明建设和社会公德教育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并坚持不懈的抓下去。

其次是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加强管理,包括公的行为方式。加强管理师为了更好的育人,而优良的育人环境,优良的校风校纪的形成,一方面要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必须有一定的管理措施作保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原则。只有思想教育而无具体措施,文明习惯、优良传统、优秀作风是不容易养成的。只有把养成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风尚和文明习惯。教育史为了提高自觉性,而管理则是使这种自觉性形成习惯,是各项管理制度和促使得到贯彻落实,只有形成文明的习惯,社会公德才能形成。实践证明,公德教育就应以社会里有常规教育为起点,进行养成教育,是大学生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公告道德。这不仅是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做人最基本的条件,决定着大学生能否以一个文明人的姿态步入社会。

再次是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它包括共同循序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校园精神、校园学风以及校园文化设施等。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组长:聂雪娇

组员:王媛媛、王俊诚、孙凯、应晨旭

水利水电工程114班

2012年4月11日

附件:

大学生基本文明素质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

感谢您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我们的问卷调查,您的回答将是我们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参 考,谢谢!

第1题 你是否注意过自身的不文明行为?

A.注意过,并努力改正B.多次注意到,但改正不了

C.多次注意过,但没想过要改正D.没注意过,认为自己已很文明

第2题 你对于大学里一些不文明行为如闯红绿灯、插队等有何看法?

A.为了赶时间,可以原谅B.感到厌恶C.无所谓

D.惩处制度不完善E.赞同F.他们素质低

第3题 你是否遇到过学生情侣在校园或其他公共场所过分亲密的情况?

A.经常遇到B.偶尔见到C.极少见到D.从未见过

第4题 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

A.感情交流很正常B.非常厌恶C.有些厌恶D.不关自己的事

第5题 对于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行为你持什么态度?

A.偶尔为之也无妨B.自己不做就行C.应该抵制D.支持

第6题你对“课桌文化”“厕所文化”风景区随意刻画的现象如何看待?

A.张扬个性,显示品位B.随意刻画,破坏公物

C.反正自己不做,无所谓D.其他

第7题 你认为说脏话: A.无所谓B.个人习惯,无碍大节C.素质低,厌恶

第8题 你如何看待在寝室走廊里打篮球、不适时打电话的行为?

A.影响他人休息,很厌恶B.无所谓

C.其他D.自己想做就做,不必理会别人的看法

第9题 你如何看待旷课、迟到、早退的现象?

A.赞同,去了没多大收获,不如自学 B.无所谓,反正自己不做

C.反对,是对自己不负责任D.偶尔不去,借此可以放松一下

第10题 在路上遇到老师是你是否主动打招呼?

A.经常会;B.从不C.偶尔会

第11题 你主动向老师打招呼的原因:

A.内心尊敬老师B.个人习惯

C.碍于社会舆论和社会道德D.给老师留下好印象

第12题 你不主动向老师打招呼的原因:

A.怕老师不认识自己B.其他

C.人人平等,不会主动打招呼D.不好意思

第13题 你认为在当今社会讲究勤俭节约如何?

A.社会在发展,这种观念早已过时B.无所谓C.是传统美德应该继承和发扬

第14题 你如何看待在图书馆、自习室大声喧哗、嬉闹?

A.自己不做,别人无所谓B.影响他人应禁止C.太闷了调节一下气氛

第15题 发现小偷行窃,面对周围人的冷漠你会怎么想?

A.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正常B.冲上去制止C.失望,愤怒D.其他

第16题 你如何认识当前大学生的文明素质情况?

A.很好B.整体较好,个别人素质较低C.整体较差D.很差

第17题 你认为产生这些不文明素质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A.身处的环境B.教育体制的作用C.父母的影响D.社会的影响

第18题 你认为当今的教育机制是否可以提高学生素质?

A.必须提高B.无法改变C.不清楚

第19题 你认为素质高低是否可以影响社会的发展?

A.有影响B.无影响C.不清楚

第20题 你最想对现今国民素质说些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当代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当代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饶贵生

各位老师,同志们:

今天我在这里以“当代高校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为题作个发言,意在抛砖引玉,共同探讨,引发大家的思考与重视,以此推动我院的教师队伍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目前,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909所,其中本科院校740所,高职(专科)院校1169所;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达2583.50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达1884.9万人;全国各类高校教师120万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3%,(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按照国际通行惯例,毛入学率达到15%,即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成功实现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新跨越,我国高等教育不仅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高等教育规模已居世界首位。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办大学既要建大楼,更要育大师,养大器。能否培育出一支素质好、水平高、作风实的师资队伍是关系到一所大学能否培育出优秀合格人才的关键问题。

一、教师的含义

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在我国秦朝以前,以吏为师;汉代以后,以儒为师。唐朝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近代,教育学辞典中,教师定义为“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和专业人员”。古往今来,教师有着诸多雅称,如:

师长:老师与长者。《周记•地官》:“三日顺行,以事师长。”后用为教师尊称。

先生:按《礼记》注:“先生,老人教育者。”《孟子》注:“学士年长着,故谓之先生。”用作教师的尊称。

教授:宋以后学官名称,掌学校课试等事,现作高等学校教师职称。

讲师:古为讲解经籍的教师,今为高等学校教师职称。

助教:学官名,始于晋,协助博士教授学生,近代成为高等学校教师职称。

人梯:指那些为别人的成功而做出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人。

蜡烛:为他人照亮道路,让他人看见光明,燃尽自己照耀人间。(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赞誉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

慈母:师如父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园丁:管理花园的人员,指教师辛苦、勤劳。

灵魂工程师:塑造人类的灵魂,是教师的崇高使命。

老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

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第三条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从老师的含义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老师是一个崇高的、神圣的、受人尊敬的群体,从事教育工作尽管非常辛苦,责任重大,但无尚光荣,令人向往,意义重大。进一步明确教师的真正含义,有利于增强大家的责任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高校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高教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教育部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总之,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师说》第二句话即指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韩愈用简短的一句话全面概括了教师的基本任务。这句话自此流传,并被后世广为认同。根据16号文件精神,我认为,高校教师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教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全面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同时应肩负起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责任:

一是岗位责任

教师岗位是专门承担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及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岗位。

首先,教师必须树立忠于职守、献身教育的信念。干一行,爱一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决不能为金钱所动,为名利所惑,为地位所诱。忠于职守是一切职业的共同要求,甘于献身体现教师的崇高职业道德境界。教师只有忠心耿耿地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才能有利于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安心工作,懈怠或玩忽职守,就不可能把教书育人这项神圣工作做好,从而就会造成损害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的利益。

第二,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师生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热爱学生,是教师在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挚的亲密感情,它也是一种社会感情,教师只有把这种感情带到工作之中,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但是热爱学生并不是对学生溺爱、迁就和放纵,而是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真正做到“严中有爱”,“严师才能出高徒”。

第三,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业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高为师。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从事本岗位工作的知识、技能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知识更新非常迅速,教师必须刻苦钻研、勤奋学习,才能接受新思想,获得新知识,才能将最新、最准确的信息传授给学生。身正为范。在学生眼中,教师就是榜样,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熏陶和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

二是社会责任

大学教师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作为知识传播者,大学教师自身拥有知识仅仅是其职业使命的阶段性实现。大学教师的社会责任在于把“自己所获得的知识,真正用于造福社会”,知识传授技能应成为每一位大学教师所必须掌握并日臻完善的技能,成为大学教师的一项基本的专业能力。

首先,大学教师要牢记自身的社会使命。通过促进科学进步,不断提高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引导人们在开发大自然宝藏的同时,丰富完善自己的物质生活,并引领人类迈入道德高尚的生活境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大学教师应在自己的学科专业领域尽己所能,以自己的探索活动完善学科专业,时刻牢记自己的知识探索活动与伟大而壮丽的人类事业联系在一起:自己的进步影响着人类发展的其他领域的进步,应该永远走在其他领域的前头,以便为人类的发展开辟道路。

其次,大学教师应注重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重完善”。学者的社会使命在于优先地、充分地发展自身的社会才能、敏感性和传授技能,在于借助自己的知识探索活动为社会提供一个学者所能提供的最大化服务,从而实现“社会完善”这是老师们积累探索知识的最终价值体现。但“社会完善”的实现又直接建立在“个人完善”的基础上,即在实现该目的的过程中,通过努力,最终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双重完善”。

三是国家责任。

我认为,教师还肩负着重要的国家使命,肩上的担子有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教师必须承担“责任”奉献“师爱”。所以,要成为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第一要义在于树立起教育报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的意识、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教书育人的意识。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一名教师也必须将自己从事的职业置于整个国家的建设事业之中。航天英雄(杨利伟)首飞成功举世注目、人民教师育人成材万众敬仰,二者的立足点都是国家的发展、只是分工不同罢了。当有了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意识之后,我们就有了强大的推动力去从事我们所做的平凡甚至是枯燥而琐碎的工作。

大学教师在大学中担负着培养青年学生的主要角色,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肩负着培养青年学子理想信念和民族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的重任,这一点,我们教师一定要明确。

第一,教师自身首先要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不能忘记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特别是1840年以来内忧外患、饱经风雨、经受了无数的屈辱和磨难的沧桑史,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战争的硝烟已远离我们了,但我们国家目前仍面临着巨大的隐性民族生存压力与挑战,如由于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所导致的“经济侵略”,高科技差距所造成的民族生存高压态势,能源安全,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的威胁,反华势力的干扰等等,这些问题不论你是否察觉但都客观存在的,这些危机已成为中化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严重障碍。所以,我们高校教师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要有忧患意识,并使之转化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第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给青年学子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强化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不断改革和创新,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责任意识转化成为学习知识和成长成才的强大动力,通过大学的学习和培养,将来能主动担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三、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李岚清指出:教育是崇高的公益事业,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并在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等各个方面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针对大学老师肩负的重任和职业要求,我认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十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第一、高尚的道德情操

要当好一名大学教师,首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志存高远,富有爱心。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正的好教师爱生如子,一想到学生,责任感就自然升腾。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包括学习好的、学习不好的、顽皮的、犯过错误的,他都能看出学生各自的优点、长处、潜在的能力与发展前景。好教师是学生集体的核心,具有亲和力、影响力、带动力。

要为人师表,就必须首先端正自己,加强自身修养。中华民族优良的教育传统认为,修身的主要方法是端正思想。心正才能身正,心修才能身修。所以人的修养主要是修心,即加强内在的修养。如果做教师者常常不满足所得到的利益,终日忿忿然,那么其所思所想就容易偏激,就不能公平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一切。如果身为教师贪图安逸玩乐,放肆无节制,看问题就会背离常理,处事就会违反常理,对学生将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做教师者,其行为举止之先,必须解决端正思想的问题,应时时内省自律,慎言敏行,诚信不欺。孔子说:“五日三省吾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己,焉能正人?教师是学生和人民的直接榜样。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

同时,教师还要重义轻利。“临难勿苟免,临财勿苟得”(遇到危难,不要总是想怎么去逃脱它;看到钱财,不要总是想怎么去占有它;),要注重名节,不要见利忘义。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教师者,就应该在富贵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其所惑,即使应得的富贵,也要节制自己,不能丧志忘义。在生活中有一定困难时,也不要为非分之利所扰,而要坚持自己的道义信念。即使在强暴威胁下,也不能与邪恶同流合污,要身透正气,给学生以正气的熏陶。教师的一切作为都应是为道义,为了学生,而绝不应为个人的名利。

总之,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缺乏职业道德的教师,就是不具备正确灵魂的教师;而缺乏正确灵魂的教师,其职业道德和能力则无从谈起。

(孔子:万世师表,千古圣人。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一切以道义为先。现在世界各地都纷纷建立“孔子学院”。)

第二、广博的专业知识

高校的教学内容常常处于本专业知识的最前沿,掌握广博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是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走进教室的前提。俗话说,自己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瓶水,没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对专业的深入了解.就无道可以传给学生,也不可能“授业、解惑”。

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够灵活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才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教书是教师的天职,知识和学问是教师履行教书职责的看家本领。因而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博学,首先,表现为精通专业理论,具有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的知识储备,要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今天,精通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理论,前沿动态及发展方向,并据此更新和改革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

其次,要具备起码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知识,懂得教育教学规律;

再则,要广泛涉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相关知识,尽量拓宽知识面,努力使自己成为通才,要有文化素养,文化素养主要指教师的受教育水平,生活阅历、知识面的广度与深度,交叉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等。

总之,要厚积薄发,处理好“一桶水”与“一瓶水”的关系,要使自己的教育对象在大学里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否则是难于完成 “教书育人”的重任,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的基础,必须夯实。

(亚里士多得: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马克思称他“最博学的人”。其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有哲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政治学、文学、宗教等著作近千部,为后世的科学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高超的教学艺术

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善于传播知识。教师的教学艺术和风格,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教师如果掌握了精湛的教学艺术,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会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表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会使学生在愉快和享受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学到坚实的知识,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强烈欲望。我们评价一节好课或说这个教师的课上得“漂亮”,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在肯定该老师的教学艺术和风格。对于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而言,研究和掌握教学艺术,逐步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这是对教学基本功更高层次的要求,但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关键要清楚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所包含的要素,加上刻苦勤奋,使自己成为教学艺术家是完全可能的。这就需要了解教学规律并掌握专业教学方法和传播知识的本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教师必须了解并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将这些理论和方法灵活运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并使学生通过学习既能获得知识,又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教师授课过程中应注意科学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职业性、适应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主动性与启发性想结合等原则。

一般地说,青年教师要掌握教学艺术,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必须在实践中刻苦磨练,形成以下六种教学能力,即教材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述能力、教学组织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命题组卷能力等。这些能力要素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教学艺术的重要基础。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其根源必然体现在教学能力要素的差别上。

在知识的传授中,首先,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必需的。语言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准确鲜明,形象生动、逻辑严密、赋予节奏感具有趣味以吸引和感染学生。其次,还应有一定的组织管理才能,在课堂上要调动全班学生的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有时还要处理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这都需要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最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在辅助教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教师应有一定的多媒体操作技术,编写制作教学课件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新环境下的教学要求。

(于丹:百家讲坛著名讲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她的教学在北师大最受欢迎,上大课连走廊都站满了学生。这来源于她的教学艺术,尤其是语言艺术,生动的描述能力,逻辑思辩能力。如:“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第四、超前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大学教师的必备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日益更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如此。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提高,这就是创新。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我们的教师应保持对信息获取的欲望与需求,工作中要不囿于传统习惯和模式,要敢于质疑,勇于突破,善于超越,提升自己的创造力。

一是观念要创新。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一直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学生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教育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教师必须树立新型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价值观。

二是知识要创新。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不断丰富自己,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否则,作为教育者本身可能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文盲。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的,因此,创新意识决不只是科学家的专利,他应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也是教师培养未来科学家的基本特征。

三是方法要创新。近年来,教学方法创新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大大地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教学方法创新在于有模式而不唯模式,要结合学生实际,找准学生获取知识的切入点,用良好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我院引进了德国先进的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是管理要创新。教师的创新意识还表现在管理上,首先,教师要树立管理育人的意识,通过规范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思维习惯,而不能把管理看成是整学生、压制学生。其次,加强管理的民主性,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管理,要给每一位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再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管理上需要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乃至行为习惯,都会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所以,要管好学生,教师必须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从而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是情感管理,要融管理与情感之中,做到言、行、情融为一体。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团结的情感环境,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相信学生,亲近学生,设法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赢得学生的信任,教师要以情感动学生,以爱学生为出发点,把微笑洒向学生,洒向课堂,并以此为纽带,架起师生心心相印的桥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令则行”、“春风化雨”目的。

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先进的科技对人的知识水平无论从深度、广度上都提出了新要求,科学本身就是创新,作为培养科技管理人才的大学教师更应具备创新意识,这是时代赋予教师光荣的使命。

(蔡元培:革命家、教育家,北京大学校长。致力改革封建教育,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文理通科,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发祥地,北大从此成为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

第五、强烈的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的意思。即是对某种事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并且在理想、言论和行动上专心致力于自己的理想,达到事业有成的境界。大学教师树立敬业精神主要应依靠教师自身努力。

一是要立志从教,爱岗敬业。立志是爱岗敬业的前提,敬业是理智的岗位表现。只有立志才能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才能实现立志。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氛围中,价值观和利益观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教师选择从事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利国利民的崇高事业。教师既然立志从教,就应爱岗敬业,无悔于自己的职业选择,把育人事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把国家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定位在“桃李满天下”和让学生成才上。

二是要专心致志,以事其业。教师既然立志从教,就必须爱岗敬业,专心致志,把精力集中在受教育者的培养上。

第一,在高等学校职能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要自觉坚持以育人为本,把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能统一和结合起来。

第二,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关心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三,根据社会需求和科学文化发展的新趋势,自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更新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以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为核心。

第四,要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严格要求自己,言传身教、教学相长、为人师表,使自己成为受学生尊重、社会知名的学者专家。

三是要矢志不移,默默奉献。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时代,教师立志从教有种种机遇和有利条件,也有种种困难和矛盾。教师要矢志不移,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需要宽阔的胸怀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此,一是在各种价值观冲击和利益机制驱动面前,要增强立志从教的坚定性,淡化名利,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二是,面对由于某些制度不完善和政策欠公正等引发的矛盾和困惑,要增强适应性,不断提高自己的识别、分析和抗干扰的能力,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反映实际情况,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善于从国家全局和长远眼光出发正确对待,调整自己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三是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勤业、乐业,提高自己的素质,适应育人的需要,攀登科学文化的新高峰。四是面对人与人之间的网络关系,要坚持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统一。既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和学术风格和水平,又要学习他人的长处,善于与人合作,努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西南联大教师的奉献敬业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也是有口皆碑的,教师从未发生过讲课迟到、早退、缺勤等现象。教师们备课很充分,对讲课内容有深入的理解,讲课熟练,强调少而精,注重启发性,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引导讨论步步深入,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如主讲中国历史的雷宗海,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教学认真,上课堂不带片纸只字,但对历史人名,历代重要人生卒年月、地名、年代、参考书目,娓娓讲来如数家珍,随手板书,从无错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发现老师讲课有不妥之处,可以当场提出意见,老师总是虚怀若谷地表示考虑、感谢。有时一些教师一旦发现自己讲错了,也会当众承认错误,决不文过饰非,因而更加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尊敬。

(方永刚: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1985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入部队院校任教,年均超额完成200%的教学工作量,连续多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在身患结肠癌的情况下,顽强工作,还做了1000多场报告,听众达40多万人次。主编了16部理论研究专著,发表论文100多篇,完成国家课题7项,获奖28个。他的敬业语言是“我要让我的每一堂课都讲成精品。”“我不惧怕癌症,但我害怕离开我最钟爱的三尺讲台。”胡锦涛等领导看望了方永刚,他被评为2007年“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2007人物”。2008年3月25日在北京病逝。)

第六、务实的工作作风

学校教师队伍有没有务实的工作作风,是事关学校能否办好的重要原因。好的工作作风能促进大家勤奋努力地学习、扎扎实实地工作、艰苦朴素地行事、清正廉洁地用权、情趣健康地生活。所谓好的工作作风就是真抓实干、雷厉风行,“讲真的、干实的、来快的”,体现在工作上就是“快、严、实”。“三分决策,七分执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各项工作不仅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要树立“能快不快是失败、能超不超是失责”的理念,该今天完成的工作决不推到明天,该今年做好的事情决不拖到明年,一天也不能荒废,一刻也不能懈怠。要努力克服简单、急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增强将工作抓细、抓实、抓具体的精神,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在攻坚克难上下功夫,在管理创新上下功夫,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一步一个脚印把工作推向前进。好的工作作风就是要脚踏实地干事,一切以服务学生,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为出发点,不计较个人得失,克服华而不实,飘浮虚荣的工作作风,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我们要对照以下标准衡量我们的工作作风:①在政治思想方面是否做到立场坚定、服从大局、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有无组织观念淡薄、师德败坏、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②在职业道德方面是否能做到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教书、全心全意育人,有无得过且过、敷衍塞责、误人子弟的现象;③在教育教学方面是否做到理解、尊重、信任和关爱每一位学生,有无侮辱学生人格、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④在工作态度上是否做到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有无迟到早退、备课简单、上课马虎、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

(陶行知:著名人民教育家,第一个提出教育下乡,改造乡村教育,并身体力行,勇于献身,辞去大学教授,带着全家妻儿老小下乡,创办“晓庄师范”,并长期在此执教。一生注重乡村教育,职业教育。为民众教育,民生教育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第七、浓厚的慈心爱意

最能体现教师职业品质的就是仁爱、宽厚,包容、施大爱于学生。爱心是教师全部工作和职业生涯的源泉与起点。热爱学生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一个对学生缺乏爱心的人要想成为一名称职合格的教师是不可能的。师爱既不是血缘姻亲之间的“亲爱”,也不是至交故旧之间“友爱”,更不同于舔犊式的“溺爱”,它是人世间最圣洁无私,最无世俗杂念的如同海阔天空般的大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自然,最纯洁,最有力量的沟通连接点,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思想与情感保障。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明白: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在工作中我们要怀着一颗慈母般的至善高尚之心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上有缺失的学生,更要施以博大深厚的爱,促其转化上进,优化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目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独生子女居多,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孩子们的优越感较强。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个性强,养成了部分大学生特有的逆反心理。我们就要凭着一颗爱心来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要想把学生教育好首先要爱学生,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习惯,而后对症下药。用我们的真诚去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关心。更主要体现在行动上,做到像真诚的朋友一样,重视学生,赏识学生,学会倾听学生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忧学生之忧而忧,乐学生之乐而乐”。

(启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一生爱学习、爱学生、爱民众。虽中学辍学,但发愤自强,成果丰硕。由于书法精湛,有人模仿赚钱,朋友劝他上告法院,而他只是笑笑说:“此人也许有难处”。心胸宽厚,待人慈祥,深受师生和各界人士的喜爱。尤其是《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日陋。身无名,一齐臭。”充分体现了他博大的胸怀,为人十分谦和。)

第八、良好的个人形象

教师的个人形象包括:仪表美和心灵美两个方面。南开学校校门正厅镜屏上方挂有一幅这样的格言警语:“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整,肩容宽,背容直,气像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正是用母校的格言警语规范自己的言行,以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在取得事业巨大成功的同时,也给世人树立了风度和仪表的典范与楷模。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仪表仪态方面的极端重要性。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学生心目中的一座丰碑,他不仅要有精深的学识,博大的师爱,独特的教育法,同时还要有符合职业要求的仪表仪态。只有把端庄的外貌,得体的衣着,文明的语言,高尚的情怀,儒雅的风度融为一体,才能使学生时时从自己身上感受到一种美的召唤,雅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现代文明人,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向完美的境界迈进。

仪表是会说话的,不管是刻意装扮还是漫不经心,从中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家庭教养、职业、社会地位、生活经历、道德观念甚至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教师应以良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风度儒雅,气质不俗。着装款式简洁大方,色彩雅致;化妆自然清新,整体形象庄重合体,富有品味,使学生肃然起敬,心向往之,给其以美的启迪和享受。切忌形象递退,胡子拉碴,蓬头垢面,不修边幅,更忌热衷于时尚,胡里花哨。教师的仪表整洁得体,端庄大方、雅而不俗。要学会从职业中树品味,得体中扮漂亮。

在心灵方面,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情操,为人正派,淡泊名利,乐于奉献,远离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真正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品德高尚的人。

(鲁迅:北京大学教授,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一身正气。尤其在青年中的形象顶天立地。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广为传唱。)

第九、敏锐的世界眼光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学院是一所外语外贸类高职院校,学院提出了“按国家标准建校,用世界眼光办学”的办学思路,学院能有今天的发展,实践证明,这个定位是正确的。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世界眼光。

眼光有多远,思路就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世界眼光,要想培育新世纪的英才,是不可能的。何为世界眼光?我认为,在教书育人时把自己的标准放到世界范围来衡量,把教育理念放到世界的“棋盘”中去比较,就是要用世界的眼光培养学生,达到世界教育水平。“世界眼光”是“火眼金睛”,具有常人所未有的穿透力。在信息共享的网络时代,如果还在搞封闭教育,就会捆住手脚,学院就很难发展,只有树立世界眼光,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广。

要做有世界眼光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学习外语。记得罗素曾经在《西方的智慧》一书中这样来定位外语的,说在当今和未来的时代,要想在某个领域获得相当的造诣,没有掌握好一两门以上的外语几乎是不可能的。外语首先是一个交流学习的工具。你掌握了一门外语,也就多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工具。我们国人要想提升,想更好的创造,必须了解国外,懂得外语就能原汁原味通读国外原版书籍,直接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和理念,引进各国的文明成果。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了解世界各国的社会动态,把握世界教育发展的脉搏;二是 坚持学习教育专著,包括国外名家的作品;三是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并能坚决的运用到工作中去。用世界眼光从事教育,把最先进的知识和人类的共同文明传授给学生,培养出能在世界舞台上施展才华的合格人才。

(亚当.斯密: 英国人,爱丁堡大学教授,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国富论》中他用世界的眼光来看贸易,从经济方面促使英国成为一代超级大国——大英帝国)

第十、强壮的健康体魄

教书育人是一项十分繁重的工作,高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要求每一个教职工都应有一个强壮的体魄。但是由于来自于生活、学习、工作及家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平时不能合理地安排好工作与生活、加强健康投资和增加体育锻炼,就会使精神高度紧张,打破正常人体生物钟的规律,使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酿成大病。有关教师健康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近20%的高校教师处于各种疾病状态,约70%的高校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只有近10%是健康状态。在这种形势下,教师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情况已经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钟南山:中山医科大学教授,工程院院士。2003年SARS第一功臣。他从小喜爱运动,坚持锻炼,在读大学时就拿过全国400米栏的冠军。是运动健将。他常说“要做事,做大事没有强壮的体魄不行”。至今74岁还工作在岗位上。)

因此,注意健康投资,从日常生活做起,科学合理的安排饮食、工作和休息,并适当的进行体育活动。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是非常重要的,学校的环境相对较好,锻炼的场地很多,大家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多运动,多锻炼,练就一副强壮的体魄,去应对繁重的教书育人工作,让自己的生命之树常青,谱写出一曲曲永载史册的育人新篇章。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

当今大学生早已经不是什么天之骄子,原本大学生是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可是狭隘的,盲目的“普及教育”,使大学生群体以空前的速度增长,在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下,造成整体大学生素质明显下降。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迷失了方向,加之,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度逐渐下降,倘若我们大学生不能正确定位自己,我们将为社会所淘汰,连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都无法找到!我们常常听到各种各样评价大学生的声音,“大学生动手能力差”,“大学生素质越来越低”,“大学生难就业”,“大学生蚁居”等等。这种种现象表明了我们的处境或即将面临的处境将是多么困难。那是不是所有大学生的水平在退步呢?显然不是,我们仍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在各行各业有出色表现的大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展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可为什么会有如此对大学生的一些评价呢?我们都应该扪心自问,上大学真是自己的理想吗?自己真是热爱大学的专业学习吗?能为其倾注足够的汗水,坚信自己能干出一番事业吗?将来能孜孜不倦地继续从事有关的工作么?也许我们中,大多说答案会惊人相似。我们从小都有一个共同“伟大的志向”,为考上名牌大学而读书。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或许已经让你“深恶痛绝”,但你没有选择自己前途的机会,只是给家长老师牵着鼻子,和其他人一样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拼得你死我活。等到考上了,你也迷茫了。选专业要不就是凭对专业名称的直觉碰运气,要不就是哪个热门或就业好就哪个。我们丝毫没有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没有想想自己是否对它有兴趣,是否能为其投入饱满热情,是否有能力学好它将来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这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我们永远那么被动,没有资格向往自己所热爱的东西!似乎念大学是实现家长的期望,完成老师的任务。带有这样的动机来到大学,也许有的人能继续埋头苦学,一心为考试,但是有天毕业了却发现自己除了考试,啥都不会。找工作到处碰壁,学的东西工作怎么都用不上,时常还被身边也许学历低于自己的同事看不起,这种滋味绝对不好受!

学术钻研,理论研究在一个社会上只是少数人能从事的,这与诸如性格,兴趣,价值取向等许多方面因素密不可分!况且想物理学这种高度完善的学科,近一步的研究新的理论是相当困难的事,我们固然需要一些热衷物理学,具有完备理论知识的人才去研究,但如果让太多人继续去钻,只会是人才资源的浪费。我们或许天生有自己擅长热爱的东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什么不能去坚持呢?非要念大学才是成功吗?也许我们的父母因为没有念大学,因此希望我们念大学,这样才能过上更宽裕的生活。可是如今的大学生规模过于庞大,分配制度的取消,让大学生的工作并不再好找。用人单位也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经验,而并不仅仅是一张文凭而已。没有谁想可见只有能学到真真有用的可以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关键,念大学绝不是衡量年轻人才华的标准!那有这么多的人去从事科学研究,理论研究呢?我们更多的学生将来应该从事广泛的普通职业,我们更需要的是学习必备的职业技能。这无论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是一种合理的人才培养!正因为中国教育曲解人才的概念,才造成当代大学生为什么工作难。例如,一个擅长绘画的孩子偏要逼他学化工,到头来不仅什么都没学会,自己的兴趣也没有很好的发展。几年大学出来找个工作,还与化工无关!倘若他能选择美术学习,说不准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师,成为真正的人才。这种现象在当今绝对不在少数,又如现在一个奇特的现象,无论本科毕业,研究生还是博士,甚至很多学理工科的,都挤破头地考公务员,这说明了什么?不言而喻了~~~~这绝对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资源的浪费。诸如大学生卖猪肉,做擦鞋匠,掏粪工,环卫工人的例子真是枚不胜举。这些难道是普及教育带来的好处吗?绝对不是,那绝对是教育制度造成的悲剧!今天无数鲜明的例子告诉我们念大学不等于你的明天更精彩,不等于你就是社会精英。但是,学习是不可少的,没有知识的注入,没有人天生就是人才。念大学不是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因为它片面的看待了人才的养成。发达国家大学阶段人才培养中将培养方向分为两类,一小部分从事学术研究,更多的是职业技能的培养。两者地位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而中国的教育的模式是盲目强调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重理轻文,通过选拔考试,去念职业学校的是被淘汰的考场失利者。甚至到高中选专业,选美术,体育等等的都被歧视,认为他们是文化成绩无法过关的“差生”!其实这种观念极其荒谬,在教育阶段就把学生三六九等的进行分类,用不合理的标准严格区分什么才是好的学生。这种观念侧面反映的是封建思想在中国的延续,自然也是职业无法平等,收入分配严重不均的原因之一!作为一个现代文明社会,社会的包容性,平等性应该越来越高,各行各业都有优秀的人才,不同学科的学习者、深造者都有可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关键的是否能成才因素在于自己的是否肯为之努力,不是能否按期完成老师的任务,能否念上好大学。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当你有兴趣去从事某事时,你才能以饱满热情投入,才为你成才更好地创造条件!

大学生再也不应该消极地虚度光阴或盲目的为考试而学习,应该好好为自己将来想想,做出合理的规划,并为此努力。倘若你所学的专业极其不对胃口,你应当适当在课余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学习一些对自己未来就业有帮助的技能,加强实践经验,锻炼自己的能力。不要把所有精力浪费在一门你根本没兴趣,将来根本不可能从事与之相关职业的专业上,这样你不仅自己过得痛苦,而且没有很好地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将来进入社会等待自己的是万丈深渊。如果你对自己的专业充满热情和兴趣,那你是幸运的,这将会为你的未来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你应该为此付出足够的汗水,但切勿陷入只追求考试成绩的漩涡中。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在校成绩优异的学生无法立足社会的主要原因。应试制度弯曲了学习知识的目的,造成我们思维的定势,我们一定要分清事实,领悟自己学习的真正目的!国家的教育制度我们无法左右,但我们有能力为自己的未来努力拼搏,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1、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

1.1 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康德说:“道德之所以有如此崇高和美好的名声,就是因为它总是伴随着巨大的牺牲。”道德理想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理想,是人们在道德生活中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我国的德育目标规定,当代大学生最高层次的道德理想是共产主义理想。它要求当代大学生应自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兵。然而,当前大学生中道德理想功利化,低俗化的现象却相当普遍。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 制的建立,拜金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资本主义的低俗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扩张蔓延,这种庸俗的处世哲学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1.2 缺乏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类最重要的努力,是在我们的行为中追求道德。我们内心的安定,甚至我们的生存,都离不开道德,只有道德的行为,才能给生命以美和尊严。”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提倡每一位公民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发扬奉献和牺牲精神。然而,部分当代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目标缺乏科学的把握和理性的认识,人生理想的追求变得越来越务实。比如,在入党动机的问题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为入党是 为了个人利益,有利于毕业时找个好工作。认为入党是为了信仰共产主义,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大学生可谓凤毛麟角。在就业的问题上,绝大多数大学生考虑最多的是经济收入,升迁的机会等因素,很少有人认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是就业考虑的主要问题。1.3 诚信缺失。诚信是人的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是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也是时代对大学生的基本人格要求。然而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水平却十分令人担忧。比如,考试作弊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最集中的领域。根据对某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调查,有近半数的学生认为作弊无所谓,另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其他人作弊我不作弊就是对我就不公平”。仅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考试不作弊是基本的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

苏荣作序:青少年应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苏荣在序言中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是引领社会思潮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有利于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民族凝聚力、国家向心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既是一项光荣使命,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苏荣说,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阶段,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确保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繁荣发展的迫切需要。

苏荣表示,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精心组织编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0例》一书,归纳了理想信念、民主法治等12个方面的内容,并用100个生动的小故事,配以名言点评,形式新颖活泼,内容丰富厚实,既深刻又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读书教育活动将覆盖每一位学生

就全省如何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读书教育活动,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刘上洋14日进行了部署,并提了具体的要求。

他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读书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以培养“四有”新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工夫:把握基本内容,在领会精神实质上下工夫;丰富活动载体,在培育道德养成上下工夫;培植先进典型,在形成文明风尚上下工夫。各地要切实抓好这个读本的征订发行工作,在坚持学生自愿购买的前提下,学校也要用公用经费购买一定数量的读本发放给贫困学生,并发动社会力量捐赠学习读本,力争使主题读书教育活动覆盖到每一位学生,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我省暑期将开展学习教育夏令营活动

据悉,参加此次主题读书教育活动的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中学生、中职生以及小学五六年级学生。

在具体活动安排上,内容也十分丰富。4月,我省将组织省直文明单位开展向贫困地区中小学和119个全国和省级“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重点联系点捐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0例》读本活动;4月至9月,举办主题读书教育活动网上征文比赛;5月至8月,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组织宣讲团到大中小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7月至8月,分别组织全省中小学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夏令营活动;8月,举办全省青少年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讲故事比赛;11月,进行总结表彰。

1.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当代大学生人格结构的背景及意义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每一个社会制度或同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发展时期,都有相应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难以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不可能形成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与基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市场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

击。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地引导。在青年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学生,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其排除干扰、驱除杂念,坚定信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同时,人格是人们的自我意识、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等主体理念的内在行为规范的外在表现。换言之,人格集中地体现着个人对自我社会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和感悟,凝缩着个人对社会、对周围环境和外在关系的一种价值判断,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活动方式。所以,不同的人格演绎各异的行为方式,决定个人的活动走向、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的发挥,同时也决定社会对个人的评价。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智商群体,有着文化底蕴深厚、知识水平较高、智能潜力大的群体优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希望和未来。所以,我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特殊历史时期,对新型人才的期待是全社会的共识,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大学生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经济的转轨、社会结构重新调整、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和重建、道德和价值体系的再塑等,这一切把大学生的人格培养置于全新的环境和氛围中。

因此,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的人格如何修炼,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是值得研究的重大现实课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完善和健康的人格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质量,选择符合大学生实际的人格培养对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表现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突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难题的理论体系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实践意义

(一)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二)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

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别的主义、别的道路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进步的问题。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下载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 09汉语言文学 杨春怡 学号: 098305126 主要人物:小春子,小雨,小林,小草,小玲,肥猫,女清洁工寝室 小春子:(唱)明年又今日,又试再失眠,饭碗都反转,期待你碗面,在同学新开面店,呆呆......

    大学生理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原创所系 翻版必究 07政教班演讲稿 大学生理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讲“秩序”、有“爱心”、守“诚信” 07政治学类林远萍 作为青少年一代最具代表性的群体,我国社会主义事业......

    大学生基本素质与就业问题调查

    大学生基本素质与就业问题调查 1、为什么上大学? A.为了取得文凭 B.为了掌握一技之长好就业C.完善自我D.其他 2、在和别人讨论时,如果你有问题你会怎么做? A.主动提出个人见解B......

    当代大学生自荐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抽阅我的这份自荐材料,这对一个即将迈出校门的学子而言,是一个莫大的鼓励。相信你在给我一个机会的同时,您也多了一份选择,在工作中,我会让您......

    当代大学生爱情观

    当代大学生爱情观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长新的人生话题。人们不惜用最美丽的语言来描述爱情的永恒和不朽,认为爱情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激励,情绪上的欢愉,生活上的充实,没有爱情的......

    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及成才目标 (一)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1.继往开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担当科技创新重任 3.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历史使命 江泽民......

    当代大学生责任

    1、你有没有在思考如何活过明天之余,想想为什么要活过明天呢?2、当一个人知道他想要什么时,整个世界也将为之让路。3、不管你盖了多少高楼大厦,也不管你征服了多少世界高峰,但你......

    当代大学生经验交流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学弟学妹们,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材料工程系17G521班的魏丽鑫,在这个苍翠欲滴,清风送爽的金秋时节,我们来到这里进行学习和经验交流,作为社团联合会副主席和一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