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意见
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意见
梁荣栋
(中央民族大学)
摘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放却不容乐观,学校培养与农村人才需要脱节,大学生无法很好地参与到农村建设中去。为此,必须强化大学生技能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关键字:农村建设 人力资源开发 大学生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本质在于不断坚强农民的生产能力和致富能力。大学生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必须充分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一,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以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以科学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法为依据的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当中去,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二,知行合一,实践中求学求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的传统,倡导知行合一、重在于行的理念。积极鼓励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去,让大学生切身体验农村生活。
第三,大力加强校村间合作,建立农村实习基地。农村对人才的需要是变化的,没有深入农村调查现状与需求容易造成学校培养与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脱节。大学生参与到农村建设实习当中去,可以有效的弥补学校应试教育的不足,从而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去。
第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影响,大学生政治观念淡化,“一切向钱看”成为不少大学生的准则,造成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地区施展才华。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誉感,增强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志,从而让大学生全心全意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
第五,积极鼓励大学参与慈善事业。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许多孩子因为家庭贫困无法得到很好的教育条件。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均衡,更加迫切地需要更多人投身到慈善事业当中。慈善组织可以向大学生广泛宣传,吸引更多有志大学生服务农村。第六,改善福利,保证大学生权益。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对服务农村的大学生给予优惠政策,例如考公务员加分、就业补贴等。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统一发展,必须吸引更多大学生投身到农村建设当中去,切实加强服务农村大学的职业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和致富技能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大学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青联发【2002】20号:关于加强新阶段农村青年工作的意见。
【2】 李景军,宋浩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J】.乡镇建设,2006年07期。
第二篇: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2006年1月17日)
《实施意见》共分九个部分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
五、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六、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八、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九、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文明进步,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机勃勃、环境优美、和谐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基本原则。一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又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二是统筹规划,逐步推进。既要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搞好长远规划,统筹谋划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等各项事业发展,又要从经济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乡村搞起,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防止一哄而起、急于求成。三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从不同乡村的实际出发,确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以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四是依靠群众,惠及农民。充分考虑不同方面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承受能力,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维护好农民权益,使农民真正得实惠,不搞形式主义,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五是讲究科学,突出特色。坚持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注重体现农村特点,传承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搞一个模式,防止千村一面、脱离农村实际。
(3)目标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通过10-15年的不懈努力,使广大农村逐步达到“五新一好”目标:发展新产业,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现生活宽裕;形成新机制,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协会等为主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农户明显增加,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乡镇政府职能得到切实转变;建设新村镇,村镇建设纳入规划管理,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完善,村容镇貌显著改观;树立新风尚,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培育新农民,农村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逐步成为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创建好班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明显提高,基层政权真正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更加健全,基层干部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组织农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带头人。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4)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能力。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投入比重。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各级政府要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对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5)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坚
持“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农业发展思路,在保护生态和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加大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实施种子工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建设油料、棉花、水果、蔬菜、茶叶等生产加工
基地。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荒坡,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毛竹、油茶等,加大对湖泊、大中小水库、易涝低洼田、宜渔稻田等资源的开发,进一步扩大全省水产养殖规模,发展各具特色的特种水产养殖。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牧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基层兽医队伍稳定。着力培养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为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中小企业扩大融资渠道创造条件。抓好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快发展循环农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在全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具有规模效益、品牌效应和产业集聚力的优质农业产业群。
(6)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和支持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及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各类大中型流通企业直接到试点县(市、区)的乡村投资建设连锁“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7)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跨地区劳务协作,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镇有序流动,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乡镇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8)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
(9)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因地制宜抓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规划的实施,加快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继续实施以工代赈工程,积极组织贫困群众投工投劳,认真落实劳务报酬政策。继续增加以工代赈等扶贫配套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加快完成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贫困人口易地搬迁扶贫任务。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
(10)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滨湖地区的排灌设施改造,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试点。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继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水电、采矿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加大农村能源、农村电网、农村公路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
(11)加强村镇规划管理。以乡镇为单位,搞好乡镇所在地、行政村、自然村规划。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镇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规划要体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产业发展、生产生活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全面进行规划。县(市、区)要加强对村镇规划的指导和管理,建立“村庄自愿申请、乡镇审核批准、县里统一备案”的自然村新村建设申报制度。自然村新村建设申报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乡镇审核批准后才能开始实施。严禁未规划先建设、边规划边建设、违反规划乱拆乱建等现象。要加强乡镇所在地的小城镇建设,使乡镇成为辖区内的农业生产指导中心、教科文卫服务中心和社会管理中心;加强村委会所在地的中心村建设,使中心村更好地履行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的服务和管理职能;加强自然村建设,使自然村成为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12)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抓好“六改”:一是改房,做到房屋整洁。有保留价值的房子可进行整修,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名胜古迹要注意保护,没有保留价值的土坯房和“空心房”要逐步拆除。坚持“一户一宅”,引导有建房需求的农民在规划区内拆旧建新,引导独立户和散户集中建房。新建房屋要经济实用、安全美观,体现地方人文特色,注重节地、节材和节能。二是改栏,做到人畜分离。对猪牛栏进行改造,有条件的地方提倡发展畜牧小区。三是改水,做到逐步饮用上卫生安全的自来水。根据不同地方的水源条件,50户以上的村庄可以自然村为单位,使用小型供水设备抽取地下水或引山泉水,规模小的村庄和散居农户,可推广一家一户机械提水,基本实现自来水。自来水的水质要卫生安全,收费要规范,尽可能减轻农民负担。四是改厕,提倡使用水冲厕。既要推广适宜农户使用的“三格式”、“双瓮式”水冲厕,也可建设与沼气池相结合的水冲厕。五是改路,做到道路硬化。逐步做到进村道路和村内道路硬化,改善通行条件。六是改环境,做到林果成荫、环境优美。整治脏、乱、差,对水沟、水塘、垃圾进行全面清理,搞好农户家庭卫生。要与发展庭院经济相结合,宜林则林,宜果则果,搞好村庄绿化。推进“四普及”:一是普及沼气。在有条件的村庄普及沼气,推行“猪—沼—果(菜)”等生态农业模式。二是普及有线电视。在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完善县、乡、村有线电视传输网络,提高农村的有线电视入户率。三是普及电话。加强农村通信网络和互联网建设,提高农村的电话普及率和网络覆盖率。四是普及太阳能。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在有条件的村庄和农户逐步推广太阳能热水器。
五、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13)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强化政府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认真落实“一费制”、“两免一补”等政策,从2007年开始全省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完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14)继续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培养造就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15)全面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结合实际制定农村卫生发展规划,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每个乡(镇)要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设立一所卫生所(室)。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室)要逐步达到相应的配置标准。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稳步推进农村医疗救助试点,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等地方病防治。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16)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活跃农民文体生活。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
(17)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基本实现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扎实做好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6年开始抓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工作,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8)积极倡导乡风文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和谐村组、和谐家庭等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树立勇创家业的理念,大力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健康文明的丧葬文化,逐步规范并加强农村墓地管理。继续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六、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19)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继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关心和爱护农村基层干部,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
(20)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搞好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鼓舞农民,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积极发展农村村落社区组织,培育各类专业经济合作协会,推动农村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推动和引导村民理事会的健康发展,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21)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按照强化公共服务、严格依法办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切实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深化农村学校人事和财务等制度改革。推进和完善“乡财县代管”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
(22)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健康发展。深化国有农(林)场改革,逐步剥离国有农(林)场办社会的职能,转变经营机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建立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抓紧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进一步扶持农村信用社减轻历史包袱,完善治理结构,优化经营机制,强化支农服务功能,实现国家支农政策与农村信用社信贷政策的良性互动。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新增存款要保证一定比例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八、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23)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重点在“多予”和“强化”上下功夫。总的要求:一是做到“三个终结”,实现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除烟叶外)和牧业税的目标。二是做到“三个高于”,支农资金要按照法律规定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全省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三是做到“三个强化”,强化粮食直补力度,将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总额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同时强化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新增化肥储备利息补贴。四是做到“三个加大”,加大财政对粮食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国有农(林)场税费改革力度,将农(林)业职工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增加生态公益林补偿、农田水利、农业科技、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技服务和农村流通体系,加强安全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实现“三个加快”,加快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和农民培训步伐,加快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村医疗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扩大到40个。
(24)对自然村基础设施建设适当扶持。具体是“两补两免一简化”:对改善自然村通村委会所在中心村和自然村内道路通行条件,给予水泥等实物补助;对农户改水、改厕、建沼气池,给予适当的资金或实物补助。免除自然村和农户改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各种规费;免费向自然村提供规划图纸和向农户提供房型设计图纸。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方便、快捷、规范的服务。
(25)统筹安排各种支农资金和项目。省直各有关部门实施乡村公路建设、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文明村镇建设、小康示范村建设、农村村落社区建设、定点扶贫和移民搬迁等项目,要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要求,统筹安排。对中央和省分配以及来自其他渠道的各种支农资金,县(市、区)政府在不改变资金基本用途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可进行整合,捆绑用于新农村建设。对保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和农村中小学教育正常开支的转移支付资金,以及给予农民的各种补助款,要及时拨付到位,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九、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26)把新农村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各级党委、政府要全面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建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社会各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努力健全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治理机制,加强领导,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扎扎实实把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前进。
(27)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第一副组长,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指导。各设区市、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落实领导和指导责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立足自身职能,找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和措施,认真履行好工作职责,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合力。
(28)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因势利导,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积极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村庄和农户,进一步形成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要顺势而为,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人才、智力、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开创各方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局面。
(29)抓点带面,逐步推进。先选择经济条件较好、工作基础扎实、农民积极性较高的村庄进行试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年推进。各级党政机关和有关单位要建立新农村建设联系点,每年集中帮建1-2个自然村,搞好服务、协调、指导,从人财物等各方面帮扶联系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30)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各地要根据经济实力、村镇现状、人口结构、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明确工作重点,加强分类指导。自然村建设要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切忌贪大求洋,急于求成,不要搞进口草坪,不要建广场。坚决防止搞形式主义、搞举债建设。要尽可能降低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户改房建房的各种费用,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物价、工商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建筑建材市场监管,防止价格上涨抵消惠农政策给农民的好处,对借新农村建设之机乱涨价、以次充好、销售假冒伪劣建材等行为要依法从严查处。
(31)加强调查研究,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第一线,掌握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好农民群众关心并急切盼望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认真总结各地的成功经验,总结推广好的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不断扩大和巩固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32)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一年。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各种有利条件,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做好2006年和“十一五”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扎实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我省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几年来,我省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坚持“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的思路,切实加强“三农”工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地本资料权属xiexiebang.com,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xiexiebang.com更多资料推动了农业和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保持稳定。但也应当看到,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等矛盾依然突出,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只有加快发展农业经济,突出抓好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才能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明确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1)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农业和农村全面发展、奋力推进我省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广本资料权属xiexiebang.com,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xiexiebang.com更多资料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2)“十一五”时期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十一五”时期要取得重大进展,打下坚实基础。
———农村经济有新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加强,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以上,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农民生活有新改善。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多元化收入格局逐步形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农村社会事业有新进步。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职业教育网络全面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普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农村文明程度有新提高。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成效明显。传统美德得到弘扬。科学观念和法制意识逐步增强。爱国守法、勤勉自强、团结互助、孝悌和睦的文明风尚进一步树立。
———村容村貌有新变化。村庄规划编制基本完成,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备。清洁能源广泛使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初步呈现街院洁净、村庄绿化、道路通畅、通讯便捷的面貌。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新进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发挥。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普遍推行。
二、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实施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和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等重大专项研究。加强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推行和完善“专家大院”、“专家 协会 农户”等科技服务模式。实施星火富民科技工程、畜牧增收科技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鼓励企业自建或与科研院所联建农业科技研发机构,提高我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强化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提高重要农时
第四篇: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关于“抓百村促千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黄字〔2006〕2号)和县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现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以改善村镇面貌为重点,以“全民创业行动”为动力,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进农村乡风文明,健全乡村治理新机制,努力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总体目标:按照“循序渐进、扎实推进”的原则,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五年大发展”,即2006年要在示范村建设上初见成效,2008年示范村要率先达标,到2010年,全县60%以上的村要基本达标(祁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附后),其它未达标村的建设要有明显变化。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农业增加值达2.4亿元(90不变价),年均增长3%;农村劳动力转移50%以上,全县城镇化率达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00元,年均增长12%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户用沼气普及率达30%以上;实现村村通油路、通电视、通电话,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村容整洁;乡村文化教育卫生设施配套、服务体系完善,文体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全面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人人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3)基本原则:建设新农村要遵循“五个坚持”的原则,即: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强迫命令,不搞形式主义;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坚持科学规划、试点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政府投入、部门配合、以城带乡、农民参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二、建设重点
(4)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努力发展新经济。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突出特色、生态和循环农业的发展,全力组织实施生态茶业富民工程和林业生态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经济林和特色养殖等新产业。围绕培育壮大农业优势产业,促进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加快茶、林、菌、药等主导产业基地建设。
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打造“全省绿色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目标,按照“做强龙头、优化机制、延长链条、规模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着力培育扶持一批市场竞争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自属式、契约式生产基地。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壮大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反哺农民的机制。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推动农产品市场流通现代化,健全农产品市场监管体系,规范农村市场经济秩序。
强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强化公益职能,放活经营服务。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努力发展节约型、高效型农业。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完善农业主导产业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和产地认定,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保护力度,着力培育农产品品牌。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能人大户技术创新,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成病险塘库的除险加固,完善水利灌溉配套设施,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要达90%以上。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全力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做好天然林保护和林政管理工作,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草原建设等项目成果,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做好就业信息、职业介绍、政策咨询等服务,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切实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全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发展休闲观光、民俗观光和农家乐旅游等乡村旅游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加快小集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5)加快农民知识化进程,努力培育新农民。
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教育救助体系和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水平。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积极发展职业、成人教育。推进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教育布局,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倡导城镇支援农村、城乡互动的教师交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起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活费。
加强农民科技文化教育。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确保农村劳动力每人每年有一次以上免费技术培训机会,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造就一批“有技术、能创业、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阳光工程”实施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力争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未继续就读的)专业技能培训率达95%以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都能享受一次技能培训。
(6)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新村镇。
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继续推进乡村公路、有线电视、电话、信息的“村村通”工程,加快推进农村电气化建设,加强村级文化室、医疗室和计生服务室建设,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实现互联网进村入户。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加快村级道路硬化和河道、村庄的洁化绿化美化,抓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加快农村“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强村庄安全建设和农村消防建设,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积极推进新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科学制定村镇及村庄建设规划,引导农民按规划拆旧建新、以旧换新,改造住房,推进村庄改造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新村,着力改变我县“有新房,无新村”的现状。
(7)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展示新风貌。
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设施建设,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大对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和农民自发文体活动的支持,重点支持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目莲戏、采茶舞等民间文化活动。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运作,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积极倡导“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的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努力在全县农村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尚。
(8)加快农村改革步伐,努力健全新机制。
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按照强化公共服务、严格依法办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调整理顺乡镇站所的管理体制,形成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5年内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只减不增。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规范农村土地承包使用权流转、林权流转机制,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完善失地农民生产生活保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两减免、三补贴”等减负富民的好政策,严格执行涉农收费价格“公示制”、农村公费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和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加大对涉农税费的监管力度,防止变相增加农民负担。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科技服务网络、信息网络、农资供应网络及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为农民提供农业投入品供应、农产品营销、技术信息传递及政策法律等服务。建立和完善动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控制体系,增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主要病虫害防治能力。完善气象、人工影响天气和抗旱、排涝、除险服务体系,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规范农村医疗服务,认真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努力推进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完善农村“五保户”供给、特困户救助、灾民救济等制度,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9)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努力创建好班子。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管理模式,继续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职工作,健全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入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知识培训工程,提高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村干部报酬、村办公经费等基本支出。积极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渠道,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强村级组织的经济服务功能。稳妥有效地化解乡村债务,建立防止发生新债务的监管机制。
完善村民自治机制。规范“一事一议”制度,制定和完善村级事务决策、村干部任期目标管理、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干部定期审计和离任审计等制度,全面推行“两推一选”、“村民直选”制度和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真正做到干部村民选、大事村民议、财务村民管。建立健全农村纠纷调处、老人赡养及环境治理等村民理事制度,不断完善村民自治机制。
三、保障措施
(10)做好村镇规划。2006年6月底以前,各乡镇要按照《村镇规划标准》和各自功能定位的要求,合理制定和修订村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成示范村村庄建设规划。2007年要完成全县所有村级建设规划。规划的编制要通盘考虑农业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注重保护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要突出特色,体现徽风徽韵,不搞千篇一律。
(11)抓好典型示范。全力实施市“抓百村促千村”工程,在15个市级示范村的基础上,再确定一批县级示范村。对示范村实行“领导联系、部门帮扶”制度,并从县乡分别抽调一名干部组成驻村指导组,协助村两委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将工作重点放在示范村建设上,优先安排示范村建设项目,集中精力办大事,用二到三年时间确保示范村率先达标,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提供经验、树立榜样。
(12)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县政府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00万元,为市、县示范村各配套1万元启动资金。“十一五”期间,每年县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幅不低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幅。各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将所有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捆绑,集中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金融部门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信贷投入,增加农村信用贷款规模。建设、交通、水利、环保等部门对小城镇建设、村庄规划、乡村道路勘测设计等只收成本费,国土、房产部门涉及新农村建设的本级规费减半征收,其它部门办理有关手续时只收工本费,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收费原则上能免则免、能减则减。村级村庄建设规划费用由县乡财政统筹安排解决。
(13)明确部门职责。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各部门要相互配合,搞好服务,形成合力。国土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把好土地审批关,指导土地整理和防治地质灾害;交通部门要抓好村镇公路勘察设计,协助搞好中心村主干道的规划设计;建设规划部门要免费提供尽可能多的住房设计图样供各地选择;卫生、城建、农业部门要抓好环境整治、改水改厕和沼气池建设;供电、电信、广播电视部门要协调配合,做好中心村及自然村落的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工作;共青团、妇联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动员广大青年、妇女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其它部门也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做好服务。
(14)广泛宣传发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广泛参与。各级各部门要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具体任务和工作措施,特别要加大对广大农民群众的宣传力度,增强他们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意识,调动和激发他们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宣传部门要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及时报道新农村建设的新成效、好经验、好典型,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5)强化目标考核。县委、县政府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列入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目标责任重要内容。建立每季通报、年终总评的考核机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对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及个人给予表彰,对工作不利、成效不明显的,及时督促整改,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对提前达标的示范村,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其它未列入示范村而提前达标村,一次性给予8万元奖励。
(16)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高度,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科学规划,精心实施,扎实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如期实现。县委、县政府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具体负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与指导。各乡镇要结合实际,成立相应机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五篇: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
见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我省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几年来,我省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坚持“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的思路,切实加强“三农”工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地中国范例网推动了农业和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社会
事业进一步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保持稳定。但也应当看到,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等矛盾依然突出,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只有加快发展农业经济,突出抓好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才能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明确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农业和农村全面发展、奋力推进我省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广http://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十一五”时期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十一五”时期要取得重大进展,打下坚实基础。———农村经济有新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加强,综合生产能力
稳步提升。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以上,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有新改善。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多元化收入格局逐步形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农村社会事业有新进步。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职业教育网络全面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普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农村文明程度有新提高。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成效明显。传统美德得到弘扬。科学观念和法制意识逐步增强。爱国守法、勤勉自强、团结互助、孝悌和睦的文明风尚进一步树立。
———村容村貌有新变化。村庄规划编制基本完成,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备。清洁能源广泛使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初步呈现街院洁净、村庄绿化、道路通畅、通讯便捷的面貌。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新进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发挥。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普遍推行。
二、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实施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和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等重大专项研究。加强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推行和完善“专家大院”、“专家+协会+农户”等科技服务模式。实施星火富民科技工程、畜牧增收科技工程、农业科技入
户工程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鼓励企业自建或与科研院所联建农业科技研发机构,提高我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强化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
继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立足省内实现粮食自求平衡,确保粮食安全。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确保全省基本农田面积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继续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川粮优化工程、“332”优质粮食产业工
程、增粮增收“三百”科技示范工程和民族地区增粮增收科技示范工程。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效益。全省粮食生产总量保持在3500万吨左右。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农业结构。优化粮经结构,依托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优质油料、果蔬、中药材、茶叶、林竹、花卉等特色产业。优化种养结构,突出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2010年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55%左右。大力发展优质生猪、草食牲畜和小家畜禽。继续实施“人草畜三配套”升级深化工程建设。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把畜禽饲养用地纳入农业用地规划。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抓好水产品加工开发。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打造知名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优化
区域结构,根据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发展专业化规模生产,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从政策、投入、信贷、用地等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推进企业集群基地建设,构建大中小型龙头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以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扩大精深加工,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其带动农户致富的能力。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的产业化资金,除保证国家项目配套外,重点支持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生产要素入股等多种形式,使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落实好扶持政策,各级财政要安排资金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
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制定和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农业投入品标准、产品质量以及加工、运输、贮藏、包装标准。开展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扩大农业标准推广面。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注重采用国际标准。健全检验检测体系,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强化对农业标准实施的动态管理、全程监督,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积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小水电和太阳能利用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大力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探索和推广各种行之有效的循环农业模式。合理利用和处置生产生活废弃物,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培育壮大县域经济。按照“突出加工业、推进产业化、加强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的思路,立足资源优势,强化产业支撑,放活管理权限,提高开放水平,构建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继续扶持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强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加快城镇化步伐,确保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村人口转移结合起来,提高产业聚集程度和配套水平。加快重点镇建设,增强示范带动功能。
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继续把劳务开发、扩大农民就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坚持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劳务品牌工程和证书工程,提高农民工技能和收入水平。加强区域劳务协作,广辟有组织、建制化劳务输出渠道。积极推进国际劳务合作,扩大
规模,提高质量。建立健全就业咨询、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监督执行合同用工制度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积极推行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社会保险。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农民工维权救助体系建设,探索维权救助新方式。
加快发展乡镇企业。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和县域工业发展的重点。全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
程。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提高就地转移劳动力和带动农民增收的
能力。围绕城市经济和大型企业,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和配套企业,引导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进一步优化环境,改善服务,建立健全信息、信用与融资
担保、科技创新等服务体系。继续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认真落实、不断完善惠农政策。加大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力度,继续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建立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支持保护制度,继续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