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能简介(推荐)
公司秉承诚信、敬业、尊重、合作、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和谐发展、创造价值”的核心价值观广纳天下良才。我们的团队致力于将公司建设成为最受尊重的、世界一流、亚洲领先的硅材料生产及研发基地,同时,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中能人也将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持续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国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江苏中能硅业按照“一流科技、一流品质、一流环境”的要求,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战胜了生产多晶硅副产物难以处理的世界性环保难题,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重要成果。今年2月份,中能硅业生产多晶硅1028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是目前国内唯一月产超千吨的企业,位居亚洲第一、世界三强。多晶硅是高纯产品,科技含量高,环保要求高。中能硅业从起步阶段就把技术研发放在头等重要位置,以抢占科技制高点赢得发展新优势,赢得市场竞争力。先后聘请了一批国外专家团队成立了多晶硅技术研发中心,并集中硕士以上学位的技术人才,成立了江苏省多晶硅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投入实施研发,一举攻克了生产多晶硅副产物难以处理的世界性环保难题,率先走出了一条零排放、零污染的路子。同时,中能硅业通过循环利用等17项核心技术专利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环保质量和自动化水平,生产每公斤多晶硅综合电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能万吨多晶硅项目实现每万元GDP能耗比小于0.5吨标准煤,成为国内新能源领域环保节能的高新技术典范。
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香港上市公司保利协鑫(HK3800)全资控股的高纯多晶硅生产企业,中国矿业大学校企合作单位。2006年3月在江苏省徐州市经济开发区成立,经过三年建设,到2009年6月,建成五条共计18000吨产能的多晶硅生产线,预计2010年产能提升至21000吨,是目前世界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基地。已经建成的产能产量位列全国第一、亚洲首位,是全球第三大专业多晶硅生产商。公司目前每月多晶硅产量超过千吨,为天合光能、晶澳太阳能、尚德电力、阿特斯等太阳能企业提供七成以上的高纯多晶硅原料,公司与这些企业签订了8-15年的长期供应协议,提供总量达15.4GW,总额达237亿美元的供应合同。
第二篇:中能东道投资控股集团简介
行大道 民为本 利天下 中能东道(香港)投资控股集团
Group Profile 集团简介
中能东道集团是一个创新型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化发展平台,集团成立的目的在于联合无数相关企业集群式发展,以东方智慧为思想核心,以开发隐性宇宙能量为技术核心,以价值共生理念为运营核心,以五行架构为管理核心,打造新能源产业设计与核心技术研发平台、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平台、品牌运营全球通路平台、多元化资本运营平台、文化传播平台等五大创新系统平台,推动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共同探索以严重生态危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人类生存难题破解之道。为新能源产业树立一个榜样,形成示范效应。
中能东道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涵盖了整个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以及横向相关配套环节,将所有的组成单位置于最合适的位置,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与长处,共同以几千年的东方智慧为底蕴,兼容并蓄中西方众家之长,开发一个全新的产业,创造一套全新的“价值共生 五行聚合”运营模式。在这个运营模式里面,所有成员单位均可横向交叉持股,真正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生相辅合作共赢。从产业链的纵向观察中可以看到,投资者、管理者、经营者、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东方智慧的巧妙整合,真正实现了最完美的有机结合。这是一个真正尊重的自然客观规律,真正尊重市场法则与市场规律,去做了一个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庞大系统。
行大道 民为本 利天下 中能东道(香港)投资控股集团
Business Goal 企业文化
行大道 民为本 利天下
引领行业发展
参与制定行业新标准
推动行业升级转型
新能源产业集群化发展创 行大道 民为本 利天下 中能东道(香港)投资控股集团
Expert Advisor
专家顾问
徐錠明 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顾问 史立山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
刘 刚 国家能源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 张国宝 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
陈全世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
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电动汽车分会主任
陈清泉 中国工程院院士 行大道 民为本 利天下 中能东道(香港)投资控股集团
徐建中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院士 王志峰 中国科学院太阳能热利用及光伏系统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主任 研究员 任东明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主任 马重芳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姚志豪 中国科学院太阳能热利用及光伏系统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副会长 曾照强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 师建华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原郭丰 中国科学院太阳能热利用及光伏系统重点实验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卜向红 浙江省汽车工业技术创新协会会长 叶云岳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
施 善 美国布朗大学博士 王肃之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
林勤纬 电机系统控制专家、美国伊利诺大学电机系博士 Robert G.Malcolm 奥克兰大学电气工程学士学位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电动车集成专家 王英凤 美国加州大学MBA硕士、中国管理科学院特约研究员 一汽城建处处长、中国科学论坛副理事长
柳 俊 法国波尔多大学材料科学博士 行大道 民为本 利天下 中能东道(香港)投资控股集团
何贤武 电机技术专家 清华大学电机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
Partners 合作伙伴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联合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中国工业设计协会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
中国科技大学新能源课题组、中国循环经济新能源研究院
合肥工业大学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 中航汽车·合肥工大汽车零部件研究院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价值经济研究中心 安徽环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 北京中金浩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深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众泰控股集团、浙江永源汽车有限公司
四川野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新易成科科技有限公司
行大道 民为本 利天下 中能东道(香港)投资控股集团
Group architecture
集团架构
国家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平台
National new energy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 platform 中能东道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打造了新能源产业设计与核心技术研发平台、品牌运营全球通道平台、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平台、多元化资本运营平台、文化传播平台等五大创新系统平台,涵盖了整个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以及横向相关配套环节,将所有的组成单位置于最合适的位置,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与长处。
行大道 民为本 利天下 中能东道(香港)投资控股集团
Strategic objectives
发展目标
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化发展平台成为中华民族企业典范
创造价值共生的能力时代
以系统集成创新提升东方话语权
行大道 民为本 利天下 中能东道(香港)投资控股集团
塑造前所未有的产业链整合参照体系 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
行大道 民为本 利天下 中能东道(香港)投资控股集团
行大道 民为本 利天下 中能东道(香港)投资控股集团
行大道 民为本 利天下 中能东道(香港)投资控股集团
中国新能源之梦。在全球大背景、大趋势和大机遇面前,我们毫不犹豫,中能东通带着一胶热血,从新能源汽车领域切入,从核心技术集成创新获得领先优势,不仅为中国汽车工业带来意外惊喜,还要鼎立国际汽车市场,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汽车国梦想,不断前行。
目前合作汽车厂商:浙江永源、川汽野马、安凯大巴等。
行大道 民为本 利天下 中能东道(香港)投资控股集团
发展历程
行大道 民为本 利天下 中能东道(香港)投资控股集团
Development Planning
发展规划
研发方向
1.组建一支专注于国际国内新能源技术为发展方向的交通应用技术研发团队,打造一个研发与产业链互动的平台模式,以锂电池为龙头,电动机、电子控制、安全防护、充电设备、新材料为一体的动力系统集成体系。行大道 民为本 利天下 中能东道(香港)投资控股集团
2.将快速启动的工作重点是:新能源汽车、汽车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新材料、工业设计、工业智能化等若干领域,尝试设立重点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远程联合虚拟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技术转化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方面的具体合作模式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体模式,致力于面向产业链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3.汽车工业共性关键基础技术、汽车工程交叉学科基础理论、汽车领域宏观发展基本问题,致力于绿色化、智能化的生态汽车的研究与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领域和院、所特色。
4.添加了石墨烯的负极材料、正极材料应用于高性能动力电池;高纯石墨应用于核能、半导体高新技术产业;镁碳砖、石墨坩埚、高纯超细微粉石墨和膨胀石墨应用于炼钢、石油、化工、冶金;高导热柔性石墨和石墨烯涂层广泛用于航空航天、等离子体电视、半导体器件的散热。
研发成果
行大道 民为本 利天下 中能东道(香港)投资控股集团
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技术产品包括电机、电控、差速器、充电系统、DC/DC转换器、BMS、电池和整车控制系统,是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产品。中能东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首家新能源动力系统集成概念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依托自身卓越的研发能力,自主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并获得国家多项专利,通过权威机构检测。
行大道 民为本 利天下 中能东道(香港)投资控股集团
行大道 民为本 利天下 中能东道(香港)投资控股集团
行大道 民为本 利天下 中能东道(香港)投资控股集团
行大道 民为本 利天下 中能东道(香港)投资控股集团
行大道 民为本 利天下 中能东道(香港)投资控股集团
Research Institute·Laboratory
研究院·实验室
研究院成立
中能新能源汽车动车总成系统研究院由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联合会、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北京大学价值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中能东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及众多国内外研究单位、科研院校、著名车企等机构联合组成。是具备国际化、专业化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科研机构。
中能新能源汽车动车总成系统研究院,旨在新能源、新材料、新环境、新交通、新经济的创新发展格局下,发挥国际领先的科研技术优势和产业聚群创新优势,积极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为中能东道集团及全球合作客户提供优质的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系统、集成技术、产品及服务。
研究院汇集多位国际顶尖科研专家、行业技术专家及产业精英。具体包括:国家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大学教授、国内外顶级车企总工程师和设计师、国内外科研院校博士及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领域的权威专家。构建全球领先的集群化技术与产业设计发展平台,全面推动中能东道集团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学、研、用等一体化进程。
研究院定位
中能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研究院的定位是深入研究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 行大道 民为本 利天下 中能东道(香港)投资控股集团
应用在新能源、新材料、环境和新交通等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特别是国际先进的电动汽车整车、动力总成系统及关键系统领域的设计开发、集成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技术应用,积极探索前沿科学问题,不断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持续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打造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技术研发中心与产业孵化中心。
研究院是中能东道集团新能源产业链五大平台中“技术与产业设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份,在未来,研究院计划联合国内外专业科研机构,共同设立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汽车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新材料、工业设计、工业智能化等若干领域的重点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远程联合虚拟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技术转化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形成全球领先的集群化技术与产业设计发展平台。中能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研究院,为中能东道集团在未来新能源汽车领域保持技术创新与领先优势提供了有力保障,必将开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史的全新篇章!
实验室介绍及定位
中能新能源汽车美国硅谷实验室是一家位于世界高科技企业与机构云集的美国加州硅谷的高新型综合实验室,实验室以中能东道新能源汽车研发需求为导向,开 行大道 民为本 利天下 中能东道(香港)投资控股集团
展新能源汽车尖端领域的研发及实验,积极承担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科研任务,产生具有原始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成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突出贡献。中能新能源汽车美国硅谷实验室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凝练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和研究方向,开展了原创性、系统性科技研究,逐步攀向世界科学的高峰。
自建成以来,中能新能源汽车美国硅谷实验室充分利用区位地理优势,广泛联合当地相关行业高科技企业和机构,大力开展技术联合战略和资源共享战略,同时汇聚了一大批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具有深入研究的尖端科研精英,为中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也为中国乃至世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篇:惠州蓄能电站简介
惠州抽水蓄能电站简介
惠州抽水蓄能电站位于博罗县罗阳镇境内、象头山西南面,距县城16公里。电站为高水头大容量纯抽水蓄能电站,服务于广东省电网,是广东省第二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也是优化广东电源结构和“西电东送”必要的配套工程,属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该电站总投资81.34亿元,业主为广东蓄能发电有限公司。电站在电网中承担调峰、填谷、调频、调相和事故备用等任务,实行错峰发电运作模式(即用电低谷期抽水蓄能,用电高峰期放水发电),设计装机容量为2400MW(8×300MW),全部投产后年发电量45.62亿Kwh,年抽水耗电量60.03亿Kwh。枢纽工程由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系统、地面开关站、50万伏出线及众多建筑物组成,上水库调节库容2740万m3,下水库调节库容2767万m3,自然落差531m。
目前,抽水蓄能电站内已建成明湖酒店和登山休闲等一批高档旅游接待设施,随着好天地国际会议中心项目的启动和建设,未来,一个以生态为主题,以山水为特色,以休闲度假和商务会议为主打的高品质旅游景区必将呈现在世人眼前。
第四篇:贺能坤 教授简介[范文模版]
贺能坤 教授简介
贺能坤(1971-),男,重庆开县人,管理学硕士、教育学博士,重庆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教授、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访问学者。
一、学习经历
2013.07-2014.07 国家公派留学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社会学系访问学者1年;
2007.09-2010.07 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民族教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2003.09-2006.07 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教育经济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1992.09-1995.07 重庆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汉语言与文学教育专业学习
二、咨询报告
1.《关于促进非物质文化发展的六点建议》(张诗亚,贺能坤)被教育部《专家建议》2013年第30期全文采纳;
2.《新时期内地西藏班(校)政策调整和完善的建议》(贺能坤,张诗亚)被《教育成果要报》2015年第6期全文刊发。
三、科研项目
1.主持重庆市决策咨询与管理创新计划项目《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研究》(cstc2015jccxA00045),经费3万元,批准时间2015年7月;
2.主持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渝东南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15SKG164),经费0.8万元,批准时间2015年6月;
3.主持西藏昌都地区教育局横向委托项目《昌都农牧区学校布局调整对策研究》(11万元),批准时间2013年5月,2013年12月结题;
4.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内地西藏班教育成效及其对西藏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11XMZ040),经费12万元;批准时间2011年7月,在研;
5.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西藏特点背景下西藏教育适应研究——基于帕森斯AGIL模式视角》(10YJA880040),经费9万元;批准时间2010年10月,2013年12月已结题;
6.主持西南大学校级项目《高校教学评估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估互动研究》(已结题)
7.主持重庆文理学院校级重点项目《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传承机制研究》(已结题)8.主持重庆文理学院人才引进项目《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机制研究》(已结题)
9.主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课题《西南藏区人口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教育问题研究》(07JJD880235)(已结题)
10.主研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08JZD0027)
11.主研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资助项目《中华民族教育发展报告》(11JBGP021)
12.主研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基于文化遗产视角的城市化研究》(11YJCZH218)13.主研重庆市软科学项目《重庆市统筹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cstc2011cx-rkxA00055)
14.主研重庆市软科学重点项目《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cstc2012cx-rkxB0097)
四、学术论文
1.贺能坤.西藏与内地西藏班(校)学生合作能力比较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 2015(3): 222-226.2.屠明将,贺能坤.西藏农牧区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特殊性分析——以西藏昌都地区A县和B县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2): 28-30.3.贺能坤,屠明将.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影响因素的特殊性分析——以西藏昌都地区为例.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21-125.4.Peng Ou, He Nengkun.2014.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withi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Phase in Changdu,Tibet.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10(4).18-23.5.杨利利,贺能坤.内地西藏班初中学生合作能力调查研究.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142-147.6.贺能坤.西藏农牧区中小学生逃学差异性研究——以A县为例.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5): 73-77.7.贺能坤.教育在西藏稳定发展中的作用初探.贵州民族研究,2013(2): 178-181.8.贺能坤.学习快乐度:西藏农牧区中小学生辍学问题新解——以A县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2(5): 204-209.9.贺能坤.贫困地区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非常规模式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2(7): 170-174.10.贺能坤.利用高校优势资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以重庆市为例.社会科学家,2012(3): 126-128.11.贺能坤.中小学生教育需求指标体系研究——基于西藏农牧区的调查与思考.民族教育研究,2012(4): 9-12.12.贺能坤.西藏稳定对西藏教育的诉求.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1): 168-172.13.张学敏.贺能坤,西藏农牧区学生辍学问题与反思——基于学生读书意愿视角的调查分析.民族教育研究,2011(5): 30-34.14.贺能坤.大学教学经费评估反思.江苏高教,2010(3): 19-22.15.贺能坤,张学敏.高校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96-99.16.贺能坤.民族村寨开发的基本要素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0(1): 127-132.17.张学敏.贺能坤.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透析——基于西藏A县的调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1-4.18.贺能坤,张学敏.西藏义务教育问题与改革思考——以A县为例.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6): 6-10.19.张诗亚,贺能坤,周玉林.认识西南与西南民族地区发展——西南大学张诗亚教授访谈.社会科学家,2009(9): 3-7.20.贺能坤.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变迁的三个层次及其反思——基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的田野调查.广西民族研究,2009(3): 172-177.21.贺能坤.民族地区学校管理转型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6): 173-177.22.贺能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互动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8(5): 51-52.23.贺能坤,张学敏.构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新机制——促进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改革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8(6): 47-51.24.贺能坤.评价标准多元化:少数民族自身的教育需求.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1): 172-175.25.贺能坤.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改革研究.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8.26.贺能坤.黎明.刘厚东.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探索与实践.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59-160.27.张学敏.贺能坤.本科教学评估指标“教学经费”构成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07(11): 75-78.28.张学敏.贺能坤.边境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调查报告.教育与经济,2005(4): 12-15.29.贺能坤,张学敏.教育专款投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探索,2005(10): 23-24.30.张学敏.贺能坤.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研究——对云南省边境民族地区的调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75-79.31.贺能坤.教师评价体系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2): 50-52+95.五、学术专著
雪域红景天:西藏农牧区教育调适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
六、培训
1.2012年8月4日-12日在重庆文理学院参加教育部首届高校文化人类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
2.2012年2月27日-6月28日在四川外国语学院参加出国留学英语培训,成绩合格; 3.2012年2月7日-15日在北京大学参加重庆文理学院干部高级研修班学习,获结业证书;
4.2011年3月31日-4月30日参加重庆市2011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获结业证书;
5.2008年7月7-23日参加北京大学社会科学方法培训班学习,获结业证书。
七、学术交流
1.2015年11月13日-15日在广西民族大学参加“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暨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内地西藏班教育成效研究——基于首届毕业生视角》的报告。
2.2015年10月23—25日,在重庆大学参加第六届“藏边社会研究”学术研讨会。3.2015年7月15—18日,在泰国Thamasat University参加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2015年中期会议,并在会上作《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al Outcomes of Tibetan Schools in Inland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apital Theory》的报告。
4.2014年11月1日,在中南民族大学参加“民族教育学学科建设暨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并作了《加拿大原著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主题发言。
5.2014年10月25日—26日,参加由教育部重点文科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 理研究中心、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联合主办的“文化强国战略中民族文化特色传承”学术研讨会,并向大会作了《加拿大原住民文化传承的实践与思考——以UBC为例》的学术报告。
6.2013年6月29-30日在重庆大学参加“中国西南人类学论坛”学术研讨会;
7.2013年 2013年4月15日—17日在云南师范大学参加“第三届全国教育人类学学术年会”;
8.2012年10月8-10日在中央民族大学参加“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9.2011年11月5-6日在西南大学参加“西南民族文化与教育的人类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作《西藏和四川藏区中小学生弃学问题实证分析——以西藏类乌其县和四川甘孜县为例》学术报告;
10.2011年11月11日-13日在南京农业大学参加2011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提交论文《贫困地区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非常规模式研究》;
11.2010年1月5日在西南大学参加“社会应急机制下的教育应对”学术论坛,并作主题报告《西藏稳定对西藏教育的诉求》;
12.2010年6月5日-6日,在成都四川大学参加“西藏与四省藏区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并作《西藏农牧区学生教育需求实证研究》学术报告,引起与会者强烈反响。
13.2010年10月29-31日,在中南民族大学参加“第七届中华民族学学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学术研讨会”,并向大会作主题报告《教育在西藏稳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反思》;
14.2010年12月3-5日,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参加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并作《西藏教育投入特征及启示》学术报告;
15.2007年10月20-22日在西南大学参加2007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并在会上作《评价标准多元化:少数民族自身的教育需求》主题发言;
16.2006年3月22~25日参加“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国际论坛(”中国·重庆·西南大学),提交《西南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机制研究》并作主题发言;
17.2006年11月26~28日参加“高等学校办学成本管理与资源优化配置创新交流研讨会”(中国·海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并在会上作《高校教学经费投入研究》主题发言;
18.2004年8月14~16日参加“全国教育管理学科学术研究会暨教育管理协作研究学术年会”(中国·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提交学术论文《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管理转型研究》,提出“民族地区学校管理应有自己特点”一观点被《中国教育报》引用(李曜明.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全国教育管理学科学术委员会第七届年会综述.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31日第6版);
19.2004年10月8~10日参加“全国教育经济学2004年年会”(中国·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提交学术论文《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研究》。
八、个人获奖
1.获2010年重庆市普通高等教育优秀毕业研究生;
2.《西藏农牧区教育调适研究》获2010年西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3.获西南大学2010届优秀毕业研究生;
4.论文《构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新机制——促进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改革研究》获西南大学2008-2009研究生优秀科技成果奖;
5.《依托高校资源,壮大县域经济》获重庆市教委2007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二等奖”; 6.《高校资源优势在构建和谐重庆中的地位和作用》获重庆文理学院2007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一等奖”。
九、相关报道
《走进西藏,苍凉与喜悦相伴——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贺能坤老师的学术调研之路》,重庆文理学院报,2013-09-12(3).
第五篇:中医科简介
解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简介
中医科作为本中心特色科室;设立骨伤科及治未病专科门诊,现拥有医护人员8人,其中主治医师3人,医师1人,治疗师3人,执业护士1人。科室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针灸推拿等专业。目前人才梯队合理,医疗技术精湛,中医特色突出,团队精神一流。
中心积极宣传和普及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除了中医文化的氛围营造外,还组织专家在辖区对群众进行健康知识的讲解,发放宣传资料,传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中医“治未病”理念;并与中医医疗相结合,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服务,如“冬病夏治”贴穴治疗、灸法治疗、经皮电刺激穴位治疗等。
中医馆服务的环境、流程、方式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秉承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理念,坚持把高质量的医疗技术与优质服务融入到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本科充分发挥中西医互补优势,以系统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各类内科疾病开展广泛有效治疗,特别是对颈肩腰腿痛、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过敏性疾病、胃肠疾病的治疗采用独特疗法,均取得卓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