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应对
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应对
21世纪的中国一个很明显的经济标志就是外资企业的迅速崛起。一个外资企业是否能在其非本土之地占据一个重要位置,是否能够进行良好的运行,人力资源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外资企业进驻中国后,由于文化上的差异等各方面因素,人力资源管理并未随之进行改变,这给外资企业在华的运行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一、人力资源管理在外资企业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S)是指组织或社会团体运用系统学理论方法,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方面面进行分析、规划、实施、调整,从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力资源更有效的服务于组织或团体目标。任何一个企业,人力都是它的主要资源。人们在对企业管理的研究中,越来越意识到人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而对于外资企业而言,当它进驻中国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人才问题。一是需要一批精通中国事务的人才为他们服务;二是中国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提供外资企业挑选和培养;三是中国高级人才要求的薪酬水平比较低,可以节省外资企业的成本;四是招收大量中国员工可以加速国人对企业的认同。这就要求外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要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并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培训是极其重要的,是能有效促进观念转变的一种方法,同时也能提高员工的相关技能。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外资企业,员工的工作量以及工作压力远大于其他中小型企业,但员工间的竞争力也很强劲。如果外资企业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善于把员工放在适合他们的位置上,并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将使人尽其能,也将有利于企业的良好运行。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在外资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二、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1.人力资源管理缺乏长远性和部署性。许多外资企业在进行工作计划时,只把目标放在短期的销售额和赢利上,而忽视长远计划。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对企业员工的培养着重于短期内他们能给企业创造的利润,这将会使得许多人才在外企进行短时期的工作,而无法晋升为长期的更高层次的工作岗位。
2.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出现问题。(1)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与国外管理文化间存在冲突。中国传统管理主要是民主集中制,领导者多把权利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轻易下放,而国外管理更偏向于个人负责能力,而非群体决策。(2)不同背景的员工制度上和价值文化上有冲突。外资企业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在一个共同的环境中工作规范各自的标准不同。这使得许多员工未能很好的了解自己企业的文化。给工作和交流上都带来诸多的不便和不和谐,这将会使企业的导向力和凝聚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会使员工的凝聚力和责任感降低。
3.员工的心理预期得不到满足。来到外资企业工作,员工多抱有早得“钱、权”的态度。他们希望自己所付出的劳动能够换回价值基本相等的回报。同时,员工希望通过企业的发展来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然而外资企业用人制度的不灵活,轻易被解雇的现象多有发生,这就给员工造成了心理上的一定负担,当他们为自己留好退路时,很容易就会另谋高就。
4.不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导致大量的人才严重流失。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本。企业中其他资源的组合、运用都要靠人力资源来推动。在外资企业,往往会出现许多大材小用的情况。外资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非常注重应聘者的学历和能力。但往往招聘进入企业后,由于岗位需求和职位变动等多种原因,使得这些员工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能力。这就造成了把高学历的人放在低价值的职位上的现象。此外,由于外资企业竞争激烈,高一级别的领导者多会有压制自己员工的现象,这不仅体现在向他们传授知识上,也体现在为他们创造工作,晋升等机会上。这必然会造成大量人力资源的流失。
三、改善和提高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措施
1.转向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进行合理的人才使用和开发。以往,外资企业多在物资和信息上进行大量的投资。而事实上,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多是大于物资和信息回报率的。外资企业在进行人员招聘时,要看准人,应聘者不仅要有良好的综合能力,还要适合所需招聘的岗位,并与其将来的高一级岗位相适合。在人才的使用和开发上,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保值或者增值。应重视有能力的人才的提升,以增强员工的积极性。
2.完善和建立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对于外资企业这样较为开放的企业,应建立形式多样、灵活的分配制度,实行“责、权、利”对等,激励和约束同步。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运用工作激励把相关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运用荣誉激励,对表现优秀的人才进行相应的奖励,运用职务激励法及时予以提拔和重用。激励要及时,以便让员工充分感受到自己在这个企业的重要性以及所做的工作得到了认可。
3.实施绩效评估。虽然绩效评估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和准确,但它能给人力资源的各个方面提供反馈信息,并与组织中的各个部分紧密相连,所以它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强有力的方法之一。在定期对个人或团队的工作行为以及业绩进行考察、评估和测定,起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作用。企业可以通过指引员工的行为趋向组织的目标,监督员工行为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4.构建外资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对于在非本土的企业而言尤为重要。通过创建一种属于自己企业的文化,实际上就是建立了自己的团队精神,使得团队有了共同的目标,也就意味着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了明确的目标。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入每个员工的价值体系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
四、五维度人力资源管理
在“五维度人力资源管理”的原理中,提出了从五维角度认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即:一维直线(能力素质直线),二维平面(绩效价值平面),三维空间(学习成长空间),四维时间(职业发展时间),五维思维(人本激励思维)。对人力资源管理从五维度认识,可以提高对人才管理多面性、关联性、发展性与人的思维的全面认识,可以从系统角度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调整指导人才开发与管理实践中的方法与角度,更有效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与管理效益。
外资企业在刚进入中国时,发展势头良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许多外资公司面临各种困境而撤资。我们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已经成为企业公认的准则。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发展并且不断壮大,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所以,外资企业不但要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还要应对好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文化冲突问题,不断实践,和中国本土的文化和背景结合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决策。
第二篇: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应对
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应对
△管 理 纵 横△
1. 人力 资 源 队 伍 发 展 的 壮 大,总 量
行社在招聘、训、效管理、酬设计 培 绩 薪 等方面的制度和管理手段相当落后,人 力资源主管往往并不熟悉本企业的人才 现状,更不明白本企业的人才需求,不能 有效激发本企业的人才潜能,在使用人 才时只凭感觉行事,甚至只是机械被动 知 2. 旅 行 社 人 力 资 源 的 年 龄 结 构、识结构得到逐步改善。我国旅游从业人 员中旅行社经理队伍年龄结构逐渐趋于 合 理,以 中 青 年 为 主,40 岁 以 下 的 占 地例行日常事务,不对本企业的人才状况 做研究、分析,缺乏对人才的长远规划。
旅 行 社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问 题 及 应 对
增加较快。1999 年 - 2003 年,我国 旅 行 社 从业人 员 从 108830 人 次 增 加 到 229147 人 次,十 年 间 增 加 了 2.10 倍,这 个 增 长 速 度 远高于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速 度。
3. 高层 次 的 管 理 人 才 和 专 业 技 术 人
才缺乏。目前我国旅行社的各类专业技 术人员、旅行社职业经理人、旅行社营销 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等是远远不能 满足旅行社自身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需 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入境旅游业 务的不断扩展和出境旅游业务的迅猛发 展,通晓外语、能够熟练掌握出境游业务 的经理人才,还有擅长同外国领事馆打 交道,在异国有迅速处理突发事件能力 的高端旅游专才难觅是业内不争的事 实。而在庞大的导游队伍中持资格证和 高级和特级证者所占比例极低,仅 3.7%。
80.19%,七成的导游人员年龄在 30 岁以
下,年龄结构偏年轻,但基本上得到了很 好的改善; 从知识结构看,我国旅行社从 业人员的学历偏低,在导游人员中表现 更为明显。导游队伍中高中、中职、中专 学历者占 41.7%,大专学历者占 39.4%,本 科以上学历者占 18.9%。外语类导游人员 的学历比中文类导游稍高一些,但大专 及以下学历仍占 52%。郑 州
赵 丽 萍
进入 21 世纪以 来,我 国 旅 游 经 济 规 模持续扩大,国际旅游地位不断攀升,中 国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旅游大国。旅 行社作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 地位。而旅行社又是人才密集型企业,主 要靠员工的自身投入在企业运转中起主 导作用。因此,旅行社自身的发展以及其 在旅游业中所发挥的作用大小如何却与 旅行社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密切的 联系。我国旅行社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
□
3. 旅行 社 对 从 业 人 员 教 育 培 训 力 度
为解决人才发展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不 相适应的现状,旅行社普遍加大了对从 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在 2003 年 旅 行 社 受 教 育 培 训 的 人 员 达 348808 人 次,较 前 年 增 长 了 35%,提 高 了 从 业 人 员 的 整 体业务素质。从近些年游客的投诉对象 来看,涉及旅行社的投诉占总数的比例 逐步降低,2004 年更为明显,下降 6- 7 个 百分点。旅行社人力资源开发中面临的问题
加大,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有明显提高。初级证者占绝大多数,为 96.3% ; 持中级、4. 人力 资 源 整 体 素 质 有 待 进 一 步 提
高。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需 求更加个性化,他们从被动的服从者转 为
主动的参与者,要求享受到更高质量 的旅游服务,这种个性化需求反应了现 代旅游者对传统的模式化旅游方式的厌 倦和反叛。旅行社行业内人员平均素质 及学历偏低,已不能适应旅游者越来越 个性化的需求,从业人员队伍素质成为 制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1. 旅 行 社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观 念 滞 后,机构设置不完善。我国大部分的旅行社 人力资源及管理意识较为淡薄。在多数 旅行社中,一般都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 部门,人事事务仅由办公室代为处理; 对 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员 工招聘,简单培训和工资待遇及劳动合 同等方面,很少涉及职业系统培训; 有些 旅行社口头上说尊重人才,实际上却更 加相信经验,对知识和人才缺少强烈的 需求,有些旅行社虽然认识到了人才的 重要性,但很少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下 功夫,或只是把重点放在待遇的提高方 面,不能把人才管理与旅行社的发展真 正联系起来。
5. 旅行 社 员 工 流 动 性 大,人 才 流 失
严重。旅行社企业间、行业间的人员流动 现象突出。在其他行业,正常的人员流失 一般在 5%- 10%左右,而旅游企业员工的 流失 率 竟 高 达 20% 以 上。2003 年 国 家 旅 游局人教司对旅行社人力资源调查的统 计数据显示,在持证导游中,目前已不再 从事导游工作的有 65471人,占 33.2%。其 中,资 格 导 游 的 流 失 率 为 45.3%,初 级 导 游的流失率为 6.4%,中级导游的流失率 为 14.6%,高级导游的流大率为 10.1%,特 级 导 游 的 流 失 率 为 37%。2006 年 是 中 国 允许设立外资独资旅行社的头一年。一 旦外资旅行社进入中国旅行社市场,中 资旅行社的业务骨干可能大量流入外资 旅行社。人才的高流动性和高流失率为 旅行社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 力。实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若干思路
2. 旅 行 社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制 度 简 单
化。旅行社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一人从事 多项工作的现象大量存在; 员工工作内 容较灵活,绩效考核难度大。目前我国旅
22
△管 理 纵 横△
1. 树立 强 烈 的 人 才 意 识。旅 行 社 首
先应摆正态度,树立 “以人为本” 的理念,将人力资源视为组织的核心资源,围绕 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行管理 活动。旅行社企业还必须树立 “双赢” 理 念,即坚持 “企业、员工共同发 展 的 双 赢”努力留住 和 用 好 现 有 人 才,盘 活 现,有人才存量,充分发挥其作用。旅行社企业应努力建立健全旅行社人力 资源管理制度,如择优、科学合理的用人 和晋升制度,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等。在 竞争、择优市场机制 ; 用科学合理的制度 去使用人才、管理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 人才; 旅行社人事管理还要从过去单纯 的人事及培训工作,转变到以人力资源 开发和培养为主要任务上来,做好本企 业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调研、分析、规划 工作,推动旅游人力和人才资源的整体 开发。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从目前很多旅行 社的业绩评估和薪酬制度来看,评估体 系不规范,评估标准不科学,评估结果不 兑现等客观因素制约了员工的积极性,培养不了员工的工作成就感,满足不了 员工的 “尊重” “自我实现” 和 的需求。因 此旅行社要建立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员工在旅行社分享到业绩奖励、年终 的经营类型和经营方针和目标、员工工 作性质和个人特点,来确定员工培训计 划和培训重点; 在培训方法的选择上注 重向员工传授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的同 时,重视培养员工在服务过程中的判断 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积极运用市场化、国际化的创新培训机 制,引进国外人才培训的先进理念、技术 和 现 代管理机制,切实加大对紧缺急需的个人股份等之外,还应使员工能从 2. 完 善 旅 行 社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制 度。利润、职务晋升、业务培训以及工作选择的机 会; 使员工有机会参与管理,增加荣誉 秀人才建立高质高薪、高风险回报机制,坚持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原 则; 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激励措施,营造有 利于旅游企业职业经理人队伍成长的机 制,允许职业经理人有较高的报酬,可实 行年薪制、配股制、期权制为中心的激励 机制。
工作本身获得激励,得到职业阶梯设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训力度。5. 加强 企 业 文 化 建 设,为 员 工 营 造
良好的工作氛围。企业文化建设就是通 过优秀企业文化的塑造,潜移默化地增 强对员工的号召力和吸引力,让员工在 共同价值观的约束下,自主管理,自觉工 作,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心。因此 旅行社企业只有建立具有稳定性、吸附 性和包容性的企业文化,营造出一个愉 快、谐的工作环境,才能广招人才、和 留 住人才。
第三篇:浅析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仅供参考
一、基本概念
(一)外资企业、外贸企业的区别
外商独资企业,简称外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
外贸企业是指企业有从事对外贸易(进出口)的企业,在国家规定的注册企业的相关领域内,这些企业对合法产品有进出口经营权。
二、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虽然HRM在外资企业关注度和重视度较高,可是,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目标激励不切实际
目标是一指向灯,为员工指明方向,指导和鞭策员工,希望他们通过努力而达到的成就和结果。合适的目标能激发人的动力和潜能;反之,则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造成的损失不容忽视。例如:某外企的一个服装店,每个月的销售额在46万元(除特大的节日活动外),那销售目标定在50万元在情理之中,可以激励员工们冲破50万元大关;如果销售额定在60万元,员工们知道自己根本不可能完成这项艰巨任务,就会大大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结果可能连45万元的销售目标都达不到。
(二)收入分配机制不合理
“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以业绩论薪酬是企业应当倡导的收入分配模式,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很难落实。一是企业实施定岗定薪,岗位一旦确定,相应的收入基本确定(多指那些中层领导),但如何评价在岗人员是否称职,却缺乏相应的考核标准和管理手段,这使得优秀员工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而落后员工得不到鞭策;二是很多外企实施岗位绩效工资最高封顶制度,往往罚多奖少,同时具体操作也比较繁琐,真正执行绩效考核较困难;三是职位和薪酬不成正比。职务上升,意味着肩负起更重的责任,压力也随之增加,但薪酬反而减少,使得大部分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受挫。
(三)培训机制不合理
培训是一种精神激励方式。当今外企对于企业培训只是流于形式,尤其是对底层员工的培训。对待不同部门、不同工作时间、不同职位等的员工进行无区别的培训,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员工的需求并激励员工。
(四)企业文化建设不受重视
许多外企却仍然处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阶段,多以宣讲灌输为主,无视员工是否领会所讲内容的真谛。具体工作也较为分散,由企业的各个组织来推动,这样就难以形成合力共同去完成既定的目标。
(五)加班加点现象严重
在外企工作的员工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有时有加班工资,但更多时候,是没有的,原因很简单,是员工自己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所以,他们必须通过加班加点来完成工作超额的部分,属于自愿,并非公司强行要求。
(六)缺乏有效的个体激励机制
在不少外资企业里,普遍存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大多数企业过于依赖组织中的管理制度和管程序来约束员工完成的任务,为此甚至延长劳动时间而不计加班报酬或者剥夺员工公休假的权利,造成员工内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在激励手段的运用上,通常通过加薪的方法,没有考虑员工的精神等高层次需求。
(七)专业人员流失较为严重
受市场环境、企业自身环境和员工个人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企业专业人员流失比较严重,企业的人才出走的原因很多,例如:离家太远、交通不便、加班加点、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等,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待遇薪酬不理想。
(八)缺乏合理的、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效用的用人机制
企业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没有利用好人才。首先是选人机制有问题,不透明的选人机制难以做到公平公正,择优录用;再就是权责不分明,职位缺乏具体职责说明、工作指标以及配套的权力和奖惩标准,因此任职人员要么患得患失,放不开手脚;要么得过且过,敷衍了事。
三、加强外资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差距逐渐缩小,外资企业的竞争逐步转移到对人力资本的竞争,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和基础,所以,加强外资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外资企业的竞争力,在现实中,有的外资企业依靠专业化大生产的规模经济,有的外资企业依靠新颖的策划包装,取得了竞争优势,但这并非长久之计。想要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必须要依靠构筑人力资源竞争力。当代外资企业的竞争已转向知识和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为,从根本上讲人才是知识与科学技术的“承载者”。而外资企业人才竞争,更多地要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职能和能力,即企业形成的人力资源竞争力,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外资企业的唯一持久竞争优势。
四、如何加强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现在,我们已深刻意识到加强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有效措施去解决目前外资企业HRM所面临的问题。具体应对措施如下:
(一)确定更贴近实际的销售目标
外资企业的高管必须及时了解市场的供需状况,人们的消费水平的心态,结合以往的销售业绩,建立贴近销售实际的预算体系。比如,在年初要掌握整体的销售形势,对已经存在意向的大单进行全面排查,对相关市场和区域进行深入分析,熟悉客户的采购预算等。
总之,要从对企业销售的实际出发,尽量准确地确定销售目标,在保证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不受挫的情况下,尽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一过程,也是高管发现问题、建立信心的过程,也是帮助销售人员建立信心、实施销售指导的过程。
(二)合理的分配制度
以员工对公司的贡献程度为依据,超额完成公司制定的目标,就按一定比例给予提成。当然,奖罚并举,效果更佳。如果没有按预期完成任务,在保证基本工资的前提下,按一定比例扣年终奖。这样一奖一罚,起了鞭策和激励的双重作用。这主要是通过绩效考核制度对员工的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及工作态度等进行评价,并给予量化处理。这种评价可以分为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再综合评价,来决定员工的薪酬、晋升、奖惩等,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检查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三)培训与发展机会相结合“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虽然有一小部分人安于现状,但大部分人还是渴望获得晋升的。当今世界日趋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员工的知识跟不上其更新的速度,虽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通过培训可以提早认知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一来,可以对新的突发事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而不是通过“吃一埑长一智”的方法,这样既伤财力又伤人力,还伤执行者的自信心。每一次培训后适当组织考试,来测试检验培训的成果,看培训的内容来决定测试的难易程度,以此为晋升的评价之一,这样,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加强企业文化管理
“法无定法”,每一个制度、每一项规定都存在一定盲区,因为管理的对象
是“人”,当企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时,靠制度、靠组织结构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当一个企业发展壮大时,情况又不一样了,有很多人和事只靠规则和制度是管不住的,那靠什么管?——就是共同的价值观,即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力量不是1+1=2,而是企业文化共同价值观作用下成倍的爆发,是2n或是2n。
而且,根据当今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步由企业的品牌、产品、服务、渠道、技术等硬件的竞争趋向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软性竞争,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管理的灵魂。只有恰当适时融入中国的企业文化,与本公司的公司文化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和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加班应适当
偶尔加班时难免的,可是经常加班加点实在有点不人道,毕竟工作不是人生活的全部,人也不是机器。他们需要家人的陪伴、需要休息,来享受生活。加班费应依法给予。
(六)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
古人云: “军无财,士不来”,这句话在现代商业经济中仍然适用。物质激励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工资、福利和奖励直接关系到员工们切身利益,这些激励因素分配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摩托罗拉公司十分重视对员工的物质激励。为了调动员工们的积极创造性,摩托罗拉公司实行“论功行赏”的薪酬奖励原则,对于不断提高工作业绩并为公司做出贡献的员工进行金钱的奖励,并且,其公司的员工还享有公司提供的免费午餐、班车甚至住房,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首先,对于物质激励机制,必须公开、公平、公正,充分体现竞争性、合法性以及激励性;其次,建立清晰、合理的薪酬结构,合理安排工资、福利和奖励的结构,并按照个人对企业贡献的大小划分等级,制定阶梯式的激励结构,适当拉开奖励的距离,使资本的投入尽可能的发挥最大的效能;再次,制定弹性福利计划激励机制,了解每位员工的需求,为每位员工制定自助式的激励机制并根据员工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充分展现激励机制的个性化、动态化和多样化。
(七)设法留住专业人员
这里所说的“专业人员”指的是人才,人才是外资企业的灵魂所在,再好的机械化水平、策略、方案等,只有通过人才去执行才能有效实现,为公司盈利;当然,好的方案、策略,是由人才提出、策划的。留住人才的方法有很多,比如
在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家人聚会的节日,送上节日礼物和祝福,这样会使员工感受到公司的温馨,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统一安排上、下班班车等。总之,为员工营造稳定舒适的环境,保障他们的切身需求,这就大大降低了人才流走的几率。
(八)构建合理的用人机制
外资企业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对人才进行使用和开发。
首先是选人机制得透明,做到公平公正,择优录用;再就是权责应分明,职位对应的职责、工作指标以及配套的权力和奖惩标准应具体说明,具体表现如下:
1、人才来源。由外聘到培养,这种培养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培养,而且特别培养、引导员工逐渐了解、接受乃至认同外资企业的文化,通过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提升业绩,从根本上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投资有较高的回报。
2、晋升机制。由外招到内升,内升的益处有很多,除了外资企业,我建议其他的公司也采取这样准确、明智的措施:⑴内升的员工,基础知识相对而言扎实,对公司文化较熟悉,易于管理;⑵内外人际关系稳定,彼此之间了解较透彻;外招的多数还要重新建立人际关系,这需要一定的时间;⑶可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还可以增加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荣誉感。同时,用人应考虑由专业技能到综合素质。除了专业技能,还需要责任心强、合作意识强、品德高尚,这样的员工晋升后,才能服众,带领整个团队创造佳绩。
3、有效利用本公司的人力资源,以网络为工具,将处于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的人力资源有效地整合,可以大大降低人力资源的成本,并且能够长期有效地协调和配置企业的所有资源,利于企业长远发展。比如:修理部的员工没必要每个区域配备,能满足公司需求即可。
五、总结
综上所述,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体现尊重人、爱惜人、发掘人的潜力的要求和目标。只有把“个人”消化掉,方能体现整个团队的凝集力,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大象无形,指的就是一种气度和胸怀。
第四篇: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许多企业都逐渐开始开展跨国经营,跨国企业与国内企业之间特征的不同点就在于跨国企业的跨文化和多元文化情况。跨国企业在针对内部人员管理上常常会由于文化冲突产生内部矛盾,因而针对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确保跨国企业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跨国企业 管理 问题 人力资源
跨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产品、技术、资金等跨国流动,还与内部员工之间的文化差异密切相关。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面临的文化差异冲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跨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招聘、用人、销售、绩效评估等环节。所以,跨国企业要想更好、更快在海外发展壮大,必须要及时解决文化差异等原因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1)管理阶层与员工关系紧张
通常跨国企业下属公司都是由自己国家人员任职管理者,而企业内普通工作人员则多招聘当地人员任职。由于各自国家风俗文化的差异不同,管理阶层人员与普通员工之间在思想观、价值观等方面必然存在的一定的差异,在对待同一事情上的态度及处理上也会有所不同,造成员工难以有效贯彻落实管理阶层下达的指示。[1]并且,由于自身国家的文化已经深入管理者与每位员工心中,很难彻底转变,员工在工作中难以适应异国管理,甚至产生严重逆反心理,影响企业正常经营。
(2)内部工作沟通交流不顺畅
由于跨国企业中员工可能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语言及文字上存在较大差别,造成员工在工作中存在沟通障碍,难以高效开展企业活动。由于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存在沟通问题,可能造成员工对管理者下达的指示理解失误,或理解不透彻,管理阶层重大决策难以有效实施,落实情况差,对企业正常经营运行产生影响。另外,员工与员工之间存在沟通问题,可能会导致员工之间因一些小事发生误会,影响员工之间和谐关系,进而使得企业内部缺乏凝聚力,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难以形成统一发展目标。
(3)内部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
由于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企业的经营文化环境更加复杂多样,极易在内部产生文化壁垒,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存在代沟,相对国企来说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更为困难。部分跨国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管理上完全照搬本国管理经验,并未针对企业员工实际情况进行整改和修订,不仅管理者管理工作无法有效落实,而且员工也难以全部接受异国管理模式,造成管理阶层和普通员工阶层之间渐行渐远,最终导致跨国企业难以在海外运行经营。
二、加强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1)扩大相关专业人才引进
跨国企业可以将一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吸收进企业之中,但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当地文化,只有熟悉当地文化,才有助于企业今后市场拓展的顺利。[2]同时跨国企业还可选聘曾出国留学的专业人才,不仅可以促进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为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开拓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且专业人才的工作能力、适应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较强,也能为前期工作减少不小麻烦。同时,企业将专业人才纳入队伍中,能够使战略目标得到贯彻落实,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保证总部与子企业之间沟通顺畅,子企业也可借助总部优势促进自身发展。
(2)加强管理阶层培训教育
跨国企业在选派管理人员时,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让管理人员对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一个深入了解,促进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若以后遭遇突发状况时,也可以有效应对。在对管理人员的培训过程中,企业还要对管理人员的忠诚度培训引起重视,要求管理人员要将总部的经济利益当作工作的重点任务,不要过于偏重本土利益而对总部利益置之不理。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对管理人员的国际管理能力进行培训,促进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管理人才为企业服务。
(3)建立完善绩效评估制度
要想更好地对跨国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管理,还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制度。在绩效评估上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既要包括硬目标,也要包括软目标,同时还要包括当前情景目标。跨国企业必须要结合企业战略发展总方位设定员工硬目标,并科学设定各项指标在硬目标中所占比重,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在软目标评估上,需要充分联系客户、同事及上级领导进行综合考察。对员工当前情景目标的评估可以从总部政策及国际环境两个方面展开,并对硬、软目标进行科学订正,保证员工绩效考察的公正、公平、公开。
(4)制定健全企业薪酬体系
跨国企业在异国建立子公司时,首先要先对该国进行深入了解调查,并着重关注该国员工具体薪酬标准,针对员工工资、奖金、福利等制定合理、健全的员工薪酬体系。企业可以采取固定岗位工资制和计件、计时工资制等方式,结合不同员工劳动投入确定薪酬水平。另外,奖金是指对员工超额劳动发放的奖励,应联系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值来确定奖金额度,最好是具备一定弹性,有助于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福利是指企业对员工的额外补贴,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跨国企业应当依照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福利水平。
三、结束语
跨国企业内部员工之间风俗文化的不同,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因而跨国企业应正确认识、准确理解自身与其所处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深入研究不同文化对企业内部人员管理存在的积极意义,进而不断对自身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为企业跨国经营铺平前进道路。
>参考文献:
[1] 鲜智.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国际化背景下的问题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5(16):101.[2] 林肇宏,薛夏斌,李世杰.企业跨国经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及原因分析[J].管理学报,2015(05):702-709.(3)寻租金融机构中介平台。若公司考虑直接搭建借贷平台风险过大,不符资金管控,那么可以考虑与金融机构合作来实现。找几家实力雄厚的银行,为Z通信企业提供如下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公司向银行提供一份入围可贷对象的供应商和渠道清单,星级越高授信额度越高;公司向众供应商和社会渠道商推荐贷款银行;当他们向该银行申贷时,提供与公司的合作合同;公司可提供一笔相应的定存到该银行,凭借资源提供、业务促成、良好信誉等诸多谈判条件,要求银行缩小其利差,给予我方的存款利率要接近市场化利率;贷款审核依然走银行贷款的正常流程,风险也仍由银行承担,供应商和渠道享受银行优惠信贷政策。通过这样的方式,实质上也完成了借贷,且达成三赢,资金收益虽会比直接P2P借贷低,但风险也相应降低。
(4)付款加息替代承兑保函。公司的数据购买商部分通过银行承兑汇票、保函的方式付款,期限多为一个月。对长期合作信誉良好的数据购买商,提供一定的付款期限,如最长期限为一个月或三个月,在此期间按一定利率计息。对数据商而言融资成本并没提高,因银行承兑、保函的手续费未必低于我方所收的利息费用,且可以得到更灵活的融资方式,利于资金周转,也会为其乐意接受。对放贷方而言,则增收了承兑保函期限内的这部分利息,利于提高资金收益。
3、“互联网+”助力资金收付效率提升
(1)进一步提速资金归集。得益于强大的网络,营收资金已能做到快速归集,甚至是县城、乡镇的收款,借助于银行的层层分支机构以及上门收款等服务,基本能实现每日按时归集。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一方面由于银行所受压力,企业占据谈判优势,可要求其提供加速归集方案;另一方面也可通过银行之外的第三方机构开发个性化服务,实现更快捷的资金实时归集,比如偏远渠道等提倡用手机银行、电子银行、支付宝转账等方式缴款,资金能及时到账。资金归集更及时,利于尽早存款、理财等,提高收益。
(2)降低资金支付结算成本。公司核算集中的模式决定了资金支付业务量多、金额大、频率高的特点,银企互联虽已大大提高了支付效率,但仍存在问题。互联网金融中,拥有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受到青睐,结算成本很低、页面友好能提高支付效率、个性化需求能得到满足等优势明显。如能利用第三方支付成果,定可降低部分资金管理成本包括财务费用、人工成本等。出于资金结算安全需要,公司或继续选择银行服务,互联网金融推动下,银行也在不断强化电子化、互联网化,可选择革新较快的银行合作,通过谈判或招标的方式降减账户管理费、手续费等成本。
(三)“互联网+”为企业资金管理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资金管理风险较传统方式增大:第三方支付十分便利,但安全性降低,账户资金丢失、支付错误、密码被盗等事项会发生;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收益风险、赎回风险等都存在,即便是银行保理也不能百分百保本,投资者集中赎回会引发基金公司危机;P2P借贷是信用借贷,风险远高于银行借贷。
对Z通信企业而言,比原本只限于银行定期存款的资金管理方式风险会大大增加。那么资金风险控制职能将更为重要,需建立严密的资金风险控制体系,如设计一套资金风险评估体系(见图2),实时动态跟进风险评估值,一旦风险值高于公司所设最低安全界限,就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三、结语
“互联网+”下,资金管理不仅是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的资金结算、资金投融资,更应是与互联网机构合作的“网络支付”、“网络借贷”、“网络理财”,从而实现企业资金的即时管理、移动管理,提高企业资金效益,降低综合资金成本。简言之,互联网金融将对企业资金管理产生重大影响,企业资金管理面临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更好地抓住机遇提升公司的资金管理效益,值得不断去思考、探索与改进。
>参考文献:
[1]陈光立.互联网时代企业财资管理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总会计师,2013(11).[2]吴冬才.互联网金融在企业资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会计,2015(4).
第五篇: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策略
pood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策略
作者:赵妮推荐:周义彬
[摘要]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的深入,对高校后勤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后勤工作必须进行相应改革、从高校后勤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入手,结合实际分析当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答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后勤;激励机制;绩效管理[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意义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问题,相关的研究很多,众多理解各不相同,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主流理解。一是从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理论的对比角度理解。人力资源管理是有别于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的新型人事管理,它是对传统人事管理理念的继承和超越式发展。二是从功能角度理解。人力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需要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管理和利用,人力资源管理,正是实现这一功能的一种管理科学。三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和个人发展的最大化,通过各种方式对企业相关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激励,满足企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它的指导思想是经济学和人本思想,即以经济学思想来指导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
“后勤”概念起源于军事领域,它最初是指军队等武装力量正常运行所需的物质保障借用国家力量来供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后勤不仅运用在军事领域已经有很多年,并且已经在各个行业中被普遍应用到。高校后勤,指为实现高校科研育人的特殊职能提供所需保障的后勤服务工作的总和。
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各种内外部资源的有效配置,合理利用,而人力资源是这所有资源中最关键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把这个关键的战略性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和利用,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同样的道理,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在整个高校后勤的管理和发展布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后勤工作在高校的各方面工作中起着最基础的支撑作用,故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直接关系着高校各方而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在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初期采用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式,在此情况下,高校后勤管理必须结合实际,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探索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新道路,使新时期的高校后勤管理呈现与时俱进,充满活力的新景象。
与单纯的企业后勤相比,高校后勤具有其共性和特殊性。首先,高校后勤有其作为后勤部门的发展需要,在这个方而,高校后勤与普通企业后勤并无二致。高校后勤要想改革和发展,首先要面对服务和经营的两大课题。在服务上,须借鉴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范性制度,使服务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在经营上,高校后勤应该不局限于高校,立足市场,积极探求节约成本,促进经济增长的经营模式,例如,可以在同一高校圈内实现共享型后勤服务,实现降低成本,规模化发展。而要实现这些服务和经营提升目标,拥有现代市场经济和管理学知识和能力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其次,高校后勤作为高校的一部分,不可脱离高校科研育人的大前提。高校肩负着国家赋子的特殊职责,这就是引导科研发展的前沿方向,和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同时高校还应该是呼吁和维护社会道德与良心,倡导和平良知的正义之所,具有其与生俱来的道德因素和责任。因此,高校后勤应该区别于普通企业后勤,不能单纯追逐经济利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完善便利的后服务,保证高校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这也要求高校后勤人员仅具有专业知识素养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能在繁琐的工作中起到高校应有的典范作用。通过以上两个方而的分析,高校后勤对其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养都有较高的要求,这也决定了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重视不够
在开展一项工作之前,我们需对这项工作的目的、实现途径、预期效果等有个心理估计,并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突发情况进行预防和设置补救措施。而这些都有
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要对所要进行的工作,在思想上有高度的重视,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工作也是如此。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高校片面地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高校的科研和教学发展上,而对高校后勤作为高校所有工作的基础支撑作用缺乏认识,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也仅仅限于人事管理,并没有被放在应有的高度。甚至有的高校在后勤人员的安排上很随意,缺乏慎重的考虑,在一些重要的岗位上安排一些专业和服务素质都不高的人员,导致后勤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低下。所以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后勤工作人力资源工作,是目前我国高校而对的一个普遍问题。
(二)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目前我国的高校后勤人员的组成大致上可分为:编制内的学校正式员工和合同聘用制员工。而在编人员一般为学校教职员工安置的家属,机构分流安置人员等,这部分人员一般有较丰富的后勤工作经验,但在工作方式改革和模式创新方而会显得保守。聘用制员工一般是后勤企业而向社会招聘的人员,这部分人员有高学历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民工,学历情况不一而足,这部分人员在工作中有创新的意识和诉求,但工作经验上有欠缺。这样的人员构成,使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年龄构成、学历背景、业务能力等各方而的差距非常大,这种复杂的人员构成情况也很容易导致工作中各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矛盾凸显,使工作效率降低,服务质量下降。
(三)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在管理学中,激励的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的,高校后勤企业想要体提升工作,同样应该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但目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却相对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是薪酬待遇上编制内人员与非在编人员的差距过大。由于编制内人员的薪酬待遇是参照事业单位人员的标准执行的,很大程度上高于非编制人员,而不是按照每个人的工作业绩来拉开工资差距,造成员工缺乏工作热情的现象很普遍。第二是岗位安排上没有做到任人唯贤。只有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机制,才能使人力资源的配置得到优化,只有员工认可的竞争机制,才能选拔出类拔萃的员工,并使他们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同时还要关注员工的精神诉求,使每个人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才能充分发挥才能。
(四)缺乏制度性的培养计划
高校后勤服务于广大师生员工,需要其员工具有较高的素质,如果员工素质长期得不到提高,将使后勤工作陷入僵化,这就需要有效地培训机制。而在当前的国内高校中,只有很少数的后勤集团有系统的后勤员工培训提升计划,员工培训并没有得到重视。
三、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一)制定员工培养计划,纳入工作重点
在有了科学的人员任用制度后,还要根据服务对象对服务不断变化和提高的要求,不断提高后勤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故而持续有效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首先,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在思想上重视这一工作,将其纳入常规工作计划中;其次在培训中要做到有的放矢,不同岗位人员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不同比如,后勤工作人员可以大致分为管理岗和技术岗圈,对他们的培训应该是有区别的,才能使各个岗位的人员素质切实得到提升。其次,在培训后应该对参加学习的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可多种多样,试卷测试、操作测试、后续工作表现等都可以作为考核标准,再通过末位淘汰的方法,淘汰不合格的员工,提高后勤人员的工作学习动力和热情。
(二)引进高素质人才,构建专业化队伍
目前高校后勤正处于社会化改革的时期,这对后勤管理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一方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迫切地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社会化的人才队伍。另一方而,高校后勤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而且这种矛盾正处于深化的趋势。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高校必须为后勤人员队伍注入新的新鲜血液。例如扩大人才引进的途径,积极而向社会招纳人才。另外,可以用高薪待遇来吸引一些业务素质比较高的人才等。目前我国已经有一部分高校不再片面注重科研和教育人才的史新和引进,同时把后勤人员的素质提高也纳入了学校的人才计划,力图通过人才的充实和加强,来构建一直高素质的专业化后勤人才队伍,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和导向。
(三)优化分配制度,实行绩效管理
当前我国高校后勤人员工作缺少热情和积极性的根木原因在于传统的不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这种平均分配制度忽视了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成绩,导致努力工作的员工与不努力工作的员工在薪酬待遇上不能拉开差距,甚至有时候山于级别和编制的原因,努力工作的员工可能在待遇上还比不上不努力工作的员工,这就极易造成员工情绪上的松懈,怠工现象难免出现。高校后勤企业应该借鉴现代企业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制定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对每个员工的工作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科学考核。员工工资可分为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大块,绩效工资随着员工每月的考核结果浮动,而且拉开差距,并且考核结果还将与今后的晋升、晋级挂钩,这样工作的表现和成果将直接影响薪资所得和职业发展,员工的工作热情必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也能得到改善。
(四)完善配套设施,促进人力资源优化
目前我国高校后勤工作已经越来越被重视,配套设施上也越来越趋于现代化,如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消防器材等公共设施,都已经很完备了,但仍然没有一套完善的后勤服务的支持系统。例如虽然目前各高校的主页都会有后勤部门的页面,但是功能和信息普遍很简单,没有发挥出很好的交流平台作用。如果能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相关的后勤部门网站,使后勤工作信息得到及时公开,师生员工的意见得到及时反馈,另外后勤工作人员作为服务人员,与作为服务对象的广大师生进行实时交流,可以有助于双方理解,更可以真实了解到工作的不足和今后工作的重点,对后勤工作有很大的促进。另外,还应有与兄弟院校后勤部门进行交流学习的平台设施,这样有助于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大学园区尝试实行高校圈内后勤资源,包括后勤人力资源共享,以期达到节省资源,促进服务的目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应该继续深入,走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新道路
总而言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后勤人力资源的建设是需要重视问题。只有认真总结分析以往工作经验与问题,找出相关问题的改进方案,切实加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建设和管理,才能为高校的科研和教育事业提供完善的保障,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