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语突破第二回
成語突破第二回七年班號姓名:
一、注音20%(一題2分)
1.毛骨「悚」然()2.獨占「鰲」頭()3.「咫」尺天涯()4.改「弦」易轍()5.吹毛求「疵」()
6.曲高「和」寡()7.「尸」位素餐()8.東施效「顰」()9.阮「囊」羞澀()10.味如「嚼」蠟()
二、選擇%40(一題2分)
◎請選出正確的成語
1.()比喻人空佔職缺,卻白領薪俸,不好好做事(A)拾人牙慧(B)獨占鰲頭(C)改弦易轍(D)尸位素餐。
2.()原比喻知音難尋,懷才不遇;後也用來形容文章或意見太過深奧,沒有幾個人能了解(A)味如嚼蠟(B)曲高和寡(C)
殷鑒不遠(D)栖栖皇皇。
3.()形容人盲目的模仿別人,缺乏自知之明(A)退避三舍(B)東施效顰(C)坐井觀天(D)尸位素餐。
4.()比喻方向、制度、計畫上的改變,有棄舊圖心的意思(A)反璞歸真(B)改弦易轍(C)氣象萬千(D)孜孜不倦。
5.()比喻一味抄襲別人的意見或語言文字(A)拾人牙慧(B)味如嚼蠟(C)殷鑒不遠(D)力爭上游。
6.()比喻距離雖然很近,但心意不能相通,感覺很遙遠(A)流離失所(B)相敬如賓(C)咫尺天涯(D)獨占鰲頭。
7.()多用來形容開創事業的艱辛困苦(A)蓬頭垢面(B)篳路藍縷(C)翻山越嶺(D)流離失所。
8.()自覺容貌舉止不如別人,而感到羞慚;常作自卑的用語(A)阮囊羞澀(B)退避三舍(C)毛骨悚然(D)自慚形穢。
9.()引申為前人失敗的教訓就在眼前,應引以為戒(A)拾人牙慧(B)殷鑒不遠(C)金科玉律(D)咫尺天涯。
10.()科舉時代稱考中狀元,現多用於在競賽中得到第一(A)名落孫山(B)獨占鰲頭(C)名列前茅(D)力爭上游。
11.()盡善盡美的科條法令,或寶貴而值得遵守的格言(A)金科玉律(B)殷鑒不遠(C)拾人牙慧(D)栖栖皇皇。
12.()比喻去盡虛偽的浮華造作,回歸到原本純真的本性(A)味如嚼蠟(B)搖曳生姿(C)反璞歸真(D)一貧如洗。
13.()多指在災禍或戰亂中到處流浪,生活艱苦,無處安身(A)翻山越嶺(B)一貧如洗(C)風餐露宿(D)流離失所。
14.()往返奔波,內心徬惶不安,沒有主見的樣子(A)流離失所(B)翻山越嶺(C)捨近求遠(D)栖栖皇皇。
15.()比喻人身上錢太少或沒有錢(A)阮囊羞澀(B)一貧如洗(C)流離失所(D)雪上加霜。
16.()坐在井裡看天,比喻眼光狹窄,見識淺薄(A)氣象萬千(B)東施效顰(C)坐井觀天(D)退避三舍。
17.()景象千變萬化,非常宏偉壯觀(A)世外桃源(B)咫尺天涯(C)氣象萬千(D)感人肺腑。
18.()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奔波勞苦(A)流離失所(B)捨近求遠(C)風餐露宿(D)孜孜不倦。
19.()多用來形容文章或說話枯燥乏味;有時也指心情不好,對什麼都沒有感覺(A)拾人牙慧(B)曲高和寡(C)味如嚼蠟
(D)吹毛求疵
20.()因怪異、驚險或陰森的情景感到恐懼的樣子;有時也指感覺非常寒冷(A)搖曳生姿(B)毛骨悚然(C)自慚形穢(D)
雪上加霜。
21.()由狹窄幽暗轉為開闊明亮;除了用於環境的變化,也常用來形容突然頓悟道理,或問題即將有轉機,得到解決(A)破
鏡重圓(B)尸位素餐(C)反璞歸真(D)豁然開朗。
22.()本來是形容與世隔絕,沒有遭受戰亂,人們過著安居樂業生活的地方;後多用來比喻風景美麗,人煙罕至的地方(A)
世外桃源(B)翻山越嶺(C)咫尺天涯(D)捨近求遠。
23.()捨去近的,去追求遠的;比喻做事不得要領或方法不切實際(A)東施效顰(B)捨近求遠(C)翻山越嶺(D)名落孫
山。
24.()吹開皮膚上的毛來找毛病;比喻故意挑剔過失,硬找出錯誤(A)雪上加霜(B)力爭上游(C)吹毛求疵(D)蓽路藍
縷。
25.()本指交戰時,退兵九十里相讓;後引申為主動退讓,不與人相爭的意思(A)自慚形穢(B)獨占鰲頭(C)退避三舍(D)
力爭上游。
◎請選出正確的近似詞或反義詞
1.()與「篳路藍縷」相近的詞是(A)坐享其成(B)胼手胝足(C)家徒四壁(D)風塵僕僕。
2.()與「東施效顰」相近的詞是(A)鸚鵡學舌(B)索然無味(C)邯鄲學步(D)不落俗套。
3.()與「獨占鰲頭」相近的詞是(A)金榜題名(B)手不釋卷(C)自命不凡(D)求全責備。
4.()與「拾人牙慧」相近的詞是(A)鸚鵡學舌(B)不落俗套(C)耐人尋味(D)索然無味。
5.()與「雪上加霜」相近的詞是(A)錦上添花(B)遊手好閒(C)名落孫山(D)禍不單行。
6.()與「咫尺天涯」相近的詞是(A)千變萬化(B)見多識廣(C)跋山涉水(D)天涯若比鄰
7.()與「阮囊羞澀」相近的詞是(A)手頭拮据(B)一擲千金(C)雅俗共賞(D)井蛙之見。
8.()與「風餐露宿」相近的詞是(A)風塵僕僕(B)好逸惡勞(C)遊手好閒(D)捨易求難。
9.()與「殷鑒不遠」反義的詞是(A)自甘墮落(B)舉案齊眉(C)重蹈覆轍(D)安居樂業。
10.()與「尸位素餐」反義的詞是(A)枵腹從公(B)顛沛流離(C)索然無味(D)禍不單行。
11.()與「坐井觀天」反義的詞是(A)井蛙之見(B)高瞻遠矚(C)雅俗共賞(D)天涯若比鄰。
12.()與「流離失所」反義的詞是(A)安居樂業(B)顛沛流離(C)披星戴月(D)風塵僕僕。
13.()與「自慚形穢」反義的詞是(A)當仁不讓(B)先發制人(C)處之泰然(D)夜郎自大。
14.()與「一貧如洗」反義的詞是(A)一無所有(B)手頭拮据(C)腰纏萬貫(D)錦上添花。
15.()與「雪上加霜」反義的詞是(A)禍不單行(B)錦上添花(C)覆水難收(D)宵衣旰食。
第二篇:水浒传第二回读后感
篇一:水浒传第二回读后感
第二回是“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此章回,话峰迅速的从宋仁宗到英宗、神宗、哲宗,由哲宗引出全书最要紧的人物,哲宗的弟弟九天王,端王。这个端王就是哲宗死后当了皇帝的徽宗。
说端王,先说高俅。高俅是端王的拐杖,端王是高俅的梯子。
说一百零八个妖魔,也是先说高俅。金圣叹对此评曰:“乃开书未写一百人八,而先写高俅者,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
评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只是罪过都加在了高俅的身上。
高俅成了乱自上作的代表人物。
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因高俅陷害,被逼逃往延安府,途中成了九纹龙史进的师傅,到此,水浒传就言归正传,一场大戏就此拉了大幕,各色人等,都渐渐登场亮相。
表面上看,这一章回的题目提到的人物是王进和史进两人,实际上全文写了两大场景,一是官场二是民间。看官场是如何玩法,民间又是一番怎样景象。王进被官方所逼,远走他乡,就将这二个场景联系了起来。
官场景象是由端王,也就是后来的皇帝徽宗,端王的姐夫,驸马王晋卿和高俅为主角。以高俅的发迹史而说明官场的腐败,以蹴鞠,和一对羊脂玉的镇纸狮子,笔架等来表现皇家的奢华。高俅能为皇家所用,正是官场堕落的写照。
民间的景象是民匪不分,史进在不知不觉中同少华山的强盗成了一家人,法已不服众,官府的管控能力下降到极点,史家村和少华山强盗合做一处了。
这二个场景,正预示着天下大乱。是谁乱了大宋的江山呢?故事慢慢道来。
故事从此开始,一百零八个妖魔先后出场。
以《水浒传》为鉴,今日景象如何?
篇二:水浒传第二回读后感
哈哈,好高兴啊,妈妈要领我去买书了,一到书店,我便像一匹饿狼是的寻找起来,心想:买什麽书呢?对了,任老师推荐我们看看四大名着。
第三篇:《水浒传》第二回读后感[范文模版]
《水浒传》第二回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浒传》第二回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水浒传》第二回读后感1今天,我读完了《水浒传》第二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读完之后,心里非常佩服鲁提辖。
第二章主要写的是一个提辖官,他叫鲁达。一次,鲁提辖和史进在一家饭馆里吃饭,吃饭时忽然听见里间有人哭啼,鲁提辖就坐不住了,砸了桌子去问为什么哭啼,原来是一对姓金的父女被一个叫郑屠的卖肉人陷害了,现在要靠卖唱挣钱还债。于是鲁提辖就去找那个号称镇关西的郑屠,三拳就把他打死了。鲁提辖看见把他打死了,就赶快逃到了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
读完了第二章,你们是否也非常敬佩鲁提辖呢?他不仅武功那么厉害,还非常善良,又是那么讲义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难道这样的人还不值得我们大家佩服吗?同时我还非常憎恨郑屠这种横行霸道的人,这种人不会有好下场的。
《水浒传》第二回读后感2今天,我读了《水浒传》中的第二回。
书中,讲述的是: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后,为了安身避难,于五台山文殊院出家做了和尚,法名鲁深。因为鲁智深不守佛门清规,所以被推荐到相国寺做执事僧。相国寺方丈见其长得凶悍,命其看管酸枣门外的菜园,鲁智深于菜园内制服众泼皮,倒拔垂杨柳。
本章的描写使得鲁智深的形象更为厚重,一个粗犷不失慎密、武力过人、敢于斗争胡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再看看自己在生活中,每次校运会都非常紧张、害怕,不敢参加。看过本章,我学会了勇敢。
通过读文章,我立志要像鲁智深一样做个勇敢的人。
《水浒传》第二回读后感3今天,我读了《水浒传》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王教头谓王进。由于王进患病在身,在家调养休息,他无妻无子,只有一位老母亲。谁知,刚上任的太尉竟是浪荡子弟——高俅,高俅在一次比武中被王进的父亲用棍棒打倒在地,所以怀恨在心,高俅逼着王进带病进见。无奈,王进只得来见高俅,又被高俅痛斥一顿,早已算出高俅要将他至于死地。王进的老母亲让儿子自己逃走,王进不肯,硬要母亲一起走。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母子乘着夜色逃走了。不久,被高俅的人发现,高俅立马押下文书,行开诸州各府,捉拿逃军王进。
我觉得,在古代,小人当道,王进是个志士,但英雄无用武之地,真令人惋惜。今天,我们中国繁荣昌盛,只要你有才华,就不用愁报国无门。所以,我们必须好好学习,努力争做国家的栋梁之才。
《水浒传》第二回读后感4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的是《水浒传》,在《水浒传》的这些故事中,最令我有感触的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在经略府有一个提辖,名叫鲁达。一天,他在酒店听到有女子的哭泣声,便赶了过去。当他得知是当地的镇关西要逼这位女子与他成亲时,便决定去找镇关西算账。他来到镇关西的肉铺先要了十斤瘦肉,再要了十斤肥肉,最后再要十斤寸金软骨时,被镇关西发觉自已被人戏弄。鲁达将两包肉扔到镇关西的'脸上,一拳打在他脸上,将他鼻子打歪了,鲜血直流。再一拳将他眼珠打出。当打完第三拳后,镇关西便不醒人事,躺倒在地。鲁达见了,说:“你小子装死,改天和你算帐。”
原来,鲁达知道大事不妙了。我觉得鲁达是一个充满正气的人。首先,他听到有女子的哭泣声,便连忙奔过去询问。其次,他为了帮助那位女子讨回一个公道,竞冒着生命危险打死了镇关西。
这一点是我们一般人都不可能做到的。在我的现实生活中也发生过这种事情。我们组的胡辰宇成绩不太好,因为今天的数学题目做错了,被老师喊了过去。老师问了几个问题,来开通他的思路。可这几个问题胡辰宇都不会,他无可奈何,只好过来问我这个组长。我听了连忙用理由来推辞。这不是因为我不想教他,而是因为我怕教错了,被老师喊过去“开通思路”。这个事情现在想起来令我有些惭愧,鲁达为了帮助别人讨回一个公道,竟冒着生命危险;而我不教本组同学数学题,居然是怕被老师教训!
从这个故事我也能看出鲁达是一个有机智的人。因为他在为女子讨回公道路的时候,先是耍了耍镇关西,让他尝点教训。而且他在打死镇关西后,见大事不妙,便灵机一动,说:“你小子装死,改天和你算账!”我相信,如果换成一般人的话,他们的第一反应肯定就是逃走。而鲁达却是镇定自若地说了那句话,然后正大光明地走了。好一个充满正义、机智聪明的鲁达啊!
《水浒传》第二回读后感5哈哈,好高兴啊,妈妈要领我去买书了,一到书店,我便像一匹饿狼是的寻找起来,心想:买什麽书呢?对了,任老师推荐我们看看四大名著。
于是,我买了一本《水浒传》,回到家,我便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我读书,那叫一个快,10分钟不到,已经读完了第二回合,讲的是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读完这一回合,我感觉到鲁智深也蛮好的,比如:当金氏父女没有盘缠时,鲁智深毫不犹豫的把自己身上仅有的五两银子全部放在了桌上,帮助金氏父女渡过难关。还有一次呢,鲁智深为民除害,就让镇关西尝了一些苦头,可是,没想到的是,那镇关西经不起打,鲁智深仅用三拳就让镇关西与世长辞了,他没想到自己竟杀人了,心里很担心,俗话说的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前,救过的金氏父女知恩图报,又救了鲁智深一命。
通过这一回合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及时的伸出援助之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如果人人能这样做,我相信,我们的国家会更美好,就会少一些坏现象;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我相信,再也不会有抢劫、杀人,这些令人心惊胆跳的事情发生了;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我相信,我们的国家秩序会更好,大家会更和谐的相处在一起!哦,忘了说了,我们还要知恩图报哦!
第四篇:水浒传第二回读后感
水浒传第二回读后感
范文一:
今天,我读了《水浒传》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王教头谓王进。由于王进患病在身,在家调养休息,他无妻无子,只有一位老母亲。谁知,刚上任的太尉竟是浪荡子弟——高俅,高俅在一次比武中被王进的父亲用棍棒打倒在地,所以怀恨在心,高俅逼着王进带病进见。无奈,王进只得来见高俅,又被高俅痛斥一顿,早已算出高俅要将他至于死地。王进的老母亲让儿子自己逃走,王进不肯,硬要母亲一起走。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母子乘着夜色逃走了。不久,被高俅的人发现,高俅立马押下文书,行开诸州各府,捉拿逃军王进。
我觉得,在古代,小人当道,王进是个志士,但英雄无用武之地,真令人惋惜。今天,我们中国繁荣昌盛,只要你有才华,就不用愁报国无门。所以,我们必须好好学习,努力争做国家的栋梁之才。
范文二:
今天,我读完了《水浒传》第二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读完之后,心里非常佩服鲁提辖。
第二章主要写的是一个提辖官,他叫鲁达。一次,鲁提辖和史进在一家饭馆里吃饭,吃饭时忽然听见里间有人哭啼,鲁提辖就坐不住了,砸了桌子去问为什么哭啼,原来是一对姓金的父女被一个叫郑屠的卖肉人陷害了,现在要靠卖唱挣钱还债。于是鲁提辖就去找那个号称镇关西的郑屠,三拳就把他打死了。鲁提辖看见把他打死了,就赶快逃到了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
读完了第二章,你们是否也非常敬佩鲁提辖呢?他不仅武功那么厉害,还非常善良,又是那么讲义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难道这样的人还不值得我们大家佩服吗?同时我还非常憎恨郑屠这种横行霸道的人,这种人不会有好下场的。
范文三:
在《水浒传》里,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像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等等,而豹子头林冲则是比较早出现的其中一位。他有一个美丽且贤惠的妻子,有美满的家庭和很高的社会地位。可在“官逼民反”的背景下,却使林冲这位本不会造反的人偏偏铤而走险,走上了梁山。
林冲从屡遭迫害却不愿反抗到横竖是没有活路,只有奋起反抗在灾难中杀出一条血路。使他成为“官逼民反”的代表和象征,终于显露出真英雄的本色。在林冲上梁山故事的前一部分,《水浒》以十分细腻的艺术笔触,反复描写林冲虽屡受迫害,却不愿反抗的心态。在高衙内调戏他的妻子时,他为了不得罪他的顶头上司,而又保住他那“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的职位,所以他忍受了这奇耻大辱,以求平安无事。
“误入白虎节堂”是高俅陷害林冲的一个大陷阱。由于当时“上司如父母”的封建社会,他怎么也不敢把上司往坏处想,更不会想到上司还会无端地陷害他。此外,恐怕他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利用这次机会与高俅套近乎。所以,他把一个骗局当真了,自己把自己的眼睛捂起来,往陷阱里跳。直到被捉,才醒悟过来。
到了被刺配沧州牢城,由于柴进的书信,他暂时在牢中过得还不错,也只等着有一天遇赦,便回东京去。然而高俅仍然不放过他,派陆谦和富安来谋害他。草料场得一场大火,林冲侥幸没有被烧死,可是会东京的路却被烧断了。于是林冲只好把陆谦三人都杀了,并且剖开了陆谦得心。尽管林冲的杀人手段是残忍了一些,可是他有好好的一个家庭,这样顶天立地的一个禁军教头却被高俅,陆谦迫害得家破人亡、有国难投,就更应该用这种严厉的手段惩罚仇人!只是这个时候,林冲才显露出他那真英雄的本色!终于是气魄宏大得造反英雄!林冲在奔往梁山的途中,在朱贵酒店的粉墙上写了一首诗:
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他年若得志,威震泰山东。
这首诗概括了一个朝廷命官被逼上梁山的原因和经过,显示了林冲丢掉幻想以后激发出来的反抗精神,回荡着一股悲壮的英雄气。
总而言之,林冲终于是英雄了,终于是一个气魄宏大的造反真英雄!
第五篇:老残游记第二回之我见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老残游记》第二回之我见
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被海内外学着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家、慈善家”。他涉猎众多领域,著述颇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刘鹗本人也是富有学识又得不到抱负的人。
《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吴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只眼的。
1903年8月,刘鹗写作的《老残游记》,首次在《绣像小说》上连载,以其独特的立意和优美的文字,使晚清小说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作为一个思想开明、勇于进取,具有富国救民热情的实业家,刘鹗的事业艰难坎坷,屡屡失败。《老残游记》是他为中国的命运也为自己的命运而痛惜,希望唤醒沉睡中的民众,补救残破的国家的“哭泣”之作。
《老残游记》批判晚清社会的腐败,其视角更为独特,着重揭露所谓“清官”之罪恶和所谓“好官”的昏庸,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政治的统治支柱,可谓切中要害。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成于一九○六年。书中借老残的游历见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攻击,揭发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做大官”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客观上帮助人民认识到对整个官僚集团是不能寄以任何希望的。这里反映出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比较进步的一面。但他的基本政治观却是落后的,甚而是反动的。他坚决拥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这在书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因而,《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老残游记》的描写艺术从它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称赞。无论是景色描写,还是形象刻画,无论是心理活动,还是气氛渲染,刘鹗的文笔都举重若轻,清新朴素,情景逼真,气韵生动。胡适先生说:《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是描写的技术,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滥调铸新词,作实地的描写。在这一点上,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
整部书中,作者用独特的手法进行形象刻画和景色描写,这种娴熟特别的描写手法在文章的处处都与体现,在文章的第二回更是突出。下面就以文章的第二回为例,谈一谈我对这篇的看法。
第二回里写大明湖千佛山美景,文中这样写道:“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如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
清楚。„„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汽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这段描写语言自然准确,形象生动,色彩明艳,立体感很强。
胡适在《<老残游记>序》(1925)中认为,《老残游记》对文学不思想,而在“描写风景”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旧小说里简直没有。胡适在这里提出的是一个值得重视而仍未真正解决的重要的小说美学问题,就是为何古典小说中缺乏好的风景苗希额,为何风景描写在刘鹗这里取得如此高的成绩。他把这种匮乏的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是古代文人少出门,因而“缺乏实物实景的观察”,二是文言中滥调套语的限制。第一点显然是不正确的,从杜甫、李白到柳宗元、苏东坡都是饱游天下之人,即使是小说家如施耐庵、冯梦龙、金圣叹等,也不能说是足不出户之人。第二点确实是点中了要害,“白话小说里主要承担风景描写任务的,并不是白话散文句式,二是引入的骈文诗词曲赋等韵文形式”,是胡适眼中的陈词滥调。确实,如果我们对比《水浒传》中描写浔阳楼江上风景的文字:
宋江便上楼来,去靠江占一座阁子里坐了,凭栏举目看时,端的好座酒楼。但见:雕檐映日,画栋飞云。碧栏杆低接轩窗,翠帘幕高悬户牖。吹笙品笛,尽都是公子王孙;执盏擎壶,摆列着歌姬舞女。消磨醉眼,倚青田万叠云山;勾惹吟魂,翻瑞雪一江烟水。白苹渡口,时闻渔父鸣榔;红蓼滩头,每见钓翁击楫。楼畔绿槐啼野鸟,门前翠柳系花骢。宋江看罢,喝彩不已。
这段风景描写的文字,比起刘鹗笔下的大明湖畔和千佛美景,确实差了一大截。小说中的风景描写已经成为一种程式和套子,四六骈文,一到写景的关头便涌上来,实在不能给人真实新鲜的感受。
与之相反,胡适称赞《老残游记》“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滥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写。在这一点上,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这种白描的功夫真不容易学,只有精细的观察能供给这种描写的底子;只有朴素新鲜的活文字能供给这种描写的工具”。与前面批评匮乏的两点原因相对应,胡适认为刘鹗之成功全在于两点,一是“实地的观察”,二是建立在这种观察基础上,用新鲜活泼的白话表达出来。
胡适对白话语言的敏感,使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才注意到刘鹗的风景描写确实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这当然不是说,中国古典文学缺少对自然山水的关注,恰恰相反,中国传统有蔚为大观的山水诗文、小品游记,但它们与《老残游记》的写景片段不是在一个系统里。刘鹗以白话而达到真切挚诚的描写,开创了现代描写文的先河。
其次,第二回关于音乐的两段描写。刘鹗以酣畅细腻的笔调将鼓书艺人白妞的精湛技艺刻画得出神入化,曲尽其妙,成为古典小说中描写音乐的绝唱。首先以烘云托月之法层层铺垫,为白妞登场蓄势。一纸招贴,倾城若狂,人人争夸绝调,书场人如潮涌是第一层,浓墨重彩渲染热烈气氛。接着写戏台的简陋,是第二层铺垫,单凭一副歌喉足以夺人魂魄。丑陋男人奏技不凡弦音抑扬顿挫,入耳移情,引人渐入佳境;鸭蛋脸的姑娘,歌喉清脆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让人叹为观止,却又是白妞的妹子黑妞,此为第三层铺垫,作者故弄玄虚,使文章跌宕起伏,使读者乍疑乍喜。至此,白妞方登台亮相,自然光彩夺目:“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写白妞的演唱,工笔俏丽,善用妙譬,化无形为有形,将难以捕捉、稍纵即逝的声音形象化为清晰可见的视觉形象。如形容声音高亢“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峭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乃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犹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妙语连珠,让人如身临其境,享受画面之美、声音之美、语言之美。通过比喻,唤起读者的生活体验,从而愈发联想,进入读者所营造的艺术境界。
在《老残游记》中,刘鹗对白妞的描绘十分传神:“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刘鹗写法的绝妙让人在百年之后还能品味到白妞独特唱腔的无穷韵味。白妞就是王小玉。济南市曲艺团的姜桂成团长说,白妞王小玉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王小玉,山东郓城人,早在进入济南之前就已在临清闯出了名头。来到济南后,在大明湖畔湖居演出,清末凫刀刃道人在《旧学庵笔记》中说,历城有白妞、黑妞姐妹,奏技于明湖居,倾动一时。与王小玉同时的文人王以敏观看了她的演出后题诗留念,并在著作中说,王小玉技艺高超,名噪济南数年。刘鹗听到了白妞的鼓书,以白话文章留下了记载,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黑妞在历史文献中着墨甚少,在《老残游记》中,黑妞成了白妞出场前的铺垫。刘鹗对白妞表演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但其主体,可以概括为白妞声音的“攀高”与“就低”。济南市曲艺团的王振波老先生说,白妞所表演的“梨花大鼓”,有个显著特点——音调跨越两个半“八度”,超越了大多数曲艺形式,而大多数的曲艺形式以中音为主。从高到低的变换过程,自然意味无穷。只有素质好的演员才能唱好“梨花大鼓”。
本书流行五十年来,拥有相当广泛的读者。许多人都称道它的文字艺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赞说:“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来看,无论在语言运用上、在对生活的观察上、在细节的描绘上,都看得出作者不愿因袭、追求创造的精神。与晚清的同类小说相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
作为一部出色的文学著作,想要真正读懂读透,还需要假以时日的慢慢品味。今天论述的观点只是我对这本书的某一部分的认识,或许不够客观,不够全面,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可以通过对其的进一步的了解,慢慢体会其中的独特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