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失地农民心理分析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作业)失地农民心理分析调查报告摘要:农民从有土地到失去土地,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生活习惯和社会环境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失地农民心理分析调查报告。被征地以后农民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包括:趋避冲突导致的矛盾心理;小农意识向市场意识转变引起的不适感;集体感弱化,差距变大引发的失落感;失根状态引发生存危机感;无助无奈感和对政府不信任心理以及感染和从众心理。这些心理的产生有其原因可寻,这些心理的产生又会影响农民的行为、影响社会的发展。我们要给予我们的关怀和关注,帮助失地农民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积极融入城市生活。关键字:失地农民;心理;适应导言: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大步推进;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迅速催生出一个急剧膨胀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据有关专家分析,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至少需征用耕地500万亩,若按照城郊农民人均0.7亩地计算,就意味着每年增加700多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逾1.3亿。【1】失地农民问题已由局部地区问题上升为全国性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对失地农民的相关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在我们之前就有学长学姐们对失地的相关问题做了调查,他们的调查是针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展开的。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和浏览,我们发现,对失地农民的调查宏观层面的比较多,这些研究提出了一些基本问题:失地农民规模日益扩大(耿晓蕾,2007)、补偿模式不合理(赵继新,2009)、社会保障措施有待提高(易本容、叶志斌,2008)、再就业差(张笑喜,2009)。而从微观角度对于失地农民心理适应问题进行研究的比较少。失地农民,这个处于城市与农村的边缘群体,往往容易受到人们的忽视。我认为,关注那些处于社会弱势的群体们,不仅仅关注他们的生活现状,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因为无论你多么强壮、多么富有、多么渊博、多么伟大,如果受到不良心理的困扰,人生的幸福就会受到影响。农民失去土地就像一片失了跟的叶子,物质的补偿永远补偿不了心灵受到的巨大“创伤”。给心灵以关注,我相信有着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核心概念(1)失地农民:失地农民是指农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耕种面积少于0.3亩的统称为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部分群体。目前我国的农民失地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农转非速度太快,土地征占规模过大,失地农民群体越来越多;二是对失地农民补偿太低,不足以解决他们的长远生计;三是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再就业困难。(2)心理: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常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等。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过程。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2.调查方法根据本研究课题的特点,我们采取了访问调查法。我们在温州市瓯海区茶山镇的前村进行了深度访谈,被访者基本信息如下:被访谈者性别年龄(岁)文化程度1.男53小学2.男70文盲3.女50文盲4.男38初中5.女53文盲6.男48文盲7.男27大学8.男65文盲一.失地农民心理分析(一)趋避冲突导致的矛盾心理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或动机斗争是很复杂的。有时一个人对同一目的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这种对同一目的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4】趋避冲突的表现主要有两种:第一种表现是,一方面,失地农民对政府征用土地搞建设表示理解,伴随着土地开发,当地经济迅速发展,当地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民是愿意土地被征用的。另一方面,由于土地被征收以后,失去保障,因为年纪、文化程度、非农劳动技能、年人均收入等原因,农民又不愿意土地被征用。“你说像你们大学城,征了我们的地,培养大学生,是好事。为国家做贡献我们也不是不支持;像土地征收了建高速公路,整个大家出去都方便了对吧。但是,你们对我们失去土地的人安排不合理呀!我们以后的生活都没有了保障!”“…他们说农民不好管,没文化;骑三轮车,卖水果都不可以…”第二种表现是,失地农民对分配抱有公平期望和平均主义的价值观,希望公平地分得征地补偿利益,但又存在暴富心理。用农民的话来说就是“发横财”,一口吃成胖子。他们希望从国家那儿尽可能获得比其他人多的失地补偿费和安置费,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我们茶山的农民最苦了呐!都是地,我们一亩地才赔了3万,火车站那边一亩地赔二十万!”这种趋避冲突导致的矛盾心理,使农民在对待土地征收问题时立场极易动摇,容易因为其他原因如政府等相关部门的不当对待,其他人的鼓动以及社会流言等的影响,而产生更大的抵触情绪。(二)小农意识向市场意识转变引起的不适感在小农经济中,农民循环往复的从事单调而艰辛的农业生产,总是沿用以往的经验处理所面临的事物,久而久之,形成崇拜祖先、迷恋过去、因循守旧的习性。在长期的封闭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了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漠视社会竞争、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小农意识。而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平等性、竞争性、法治性的特征。【5】由小农意识向市场意识转变,农民产生了不适感。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农民普遍对市场的竞争性表示担忧,无法很快适应市场经济的流动性,开放性。他们有一种漂泊在经济市场,却觉得不属于这个它的心理。您觉得您家庭目前的生活比以前怎么样?【6】您家庭目前生活跟以前比怎么样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比以前好3530.730.730.7差不多4842.142.172.8比以前差2723.723.796.5其他43.53.5100.0征地后,有30.7%的农民认为“比以前好”;42.1%的农民认为“差不多”;23.7%的农民认为“比以前差”;3.5%的农民选择“其他”。土地征收以后,农民的年收入普遍增加。然而据这组对茶山农民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相当部分农民并不认为自己的生活较土地征收之前好,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心理的不适感引起的,调查报告《失地农民心理分析调查报告》。从小农社会走向经济社会,由小农意识向市场意识转变引起的不适应感使农民虽然在经济收入上较以往提高,但是生活幸福感并没有提高。(三)集体感弱化,差距变大引发的失落感有土地时农民在土地里共同劳作大家有一种集体意识,而土地征收以后集体感弱化;同时土地征收之前,农民的活动、生活方式大体相同,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人们的差异都不大。然而土地征收以后,有的人选择外出闯天地,有的人选择自己营生,还有的人在家无所事事,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我们的访问中,当问及村里其他人的经济收入、以何为生时,农民谈到讲到一些人出国等流露出的羡慕和失落神情让我印象深刻。问:那请问村里其他人土地被征收以后都干什么呢?答:很多人都出去了,有的人出国了。问:出国?答:对,去国外了。欧洲!知道吧。从下面这组调查数据中可以发现农村中的贫富差距在拉大在征地前,您一家一年的总收入有多少?【6】未征地前,您一家一年的总收入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一万元以下2622.823.423.4一万到五万6960.562.285.6五万到十万108.89.094.6十万到二十万32.62.797.3二十万以上32.62.7100.0合计11197.4100.0缺失系统32.6合计114100.0现在您一家的一年的总收入有多少?现在您一家一年总收入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一万以下2521.922.522.5一万到五万6254.455.978.4五万到十万1513.213.591.9十万到二十万54.44.596.4二十万以上43.53.6100.0合计11197.4100.0缺失系统32.6合计114100.0(四)失根状态引发生存危机感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他们的依靠,是农民身份的象征。失地农民就是处在一种失根状态。他们对以后充满担忧,觉得生活没有了保障,生存危机感在失地农民中十分普遍。问:您觉得土地被征了是好还是不好呢?答:当然不好!农民嘛,有地在,根本就还在。你说说我们现在是什么?我们是农民也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土地;工人嘛也不是,商人嘛也不是,我们现实是什么也不是啊!(五)无助无奈感和对政府不信任心理问:你好,我们是温州大学的学生,在做失地农民的一个社会调查,可以问您几个问题吗?答:你们做的这些调查也就做做也没什么用的那。问:我们会尽量把你们的问题向有关部门反映的。答:市里什么地方我们没反映过啊?政府根本不管我们,除非你反映到中央去!······问:你们有没有通过一些渠道去争取过自己的利益?答:我们是农民,一没有关系,二没有权力,找谁争取利益去啊!之前还弄过游行,然后直接武警过来,带头的还被抓了。问:那您还打算想其他的办法吗?答:还能有什么办法,费了这么大劲,不还是这样吗?,只能过一天算一天了。由此可以看出,各种渠道都把失地农民拒之门外时,失地农民往往会产生“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无助的心态。利益表达受阻使失地农民产生了如同死灰的消极心态,使他们对农民产生了极度的不信任心理。(六)感染和从众心理失地农民之间是一种朴实朴素的社会关系,当失地农民处于大规模群众场合中,受到熟人、朋友、村邻的不正确暗示时,其原有的心理(如折中、反对过激行为、试图冷静思考该怎么做等等)就极易瓦解而受到感染,人们对外界的认识和见解是受到别人或众人的认识和见解影响的。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失地农民获得的征地信息不足,给失地农民对征地的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加上权威人士(社、村、镇等各级领导)不明晰的言论,都增加了失地农民从众行为的可能性。问:你们对国家征收土地的补偿方案清楚吗?答:就是给补偿金嘛,然后还有些青苗补偿什么的。村里本来说还有什么二产、三产的,说不清呐。中央政策是好的,落实下来就出问题了。······答:本来一亩地赔23万吧,但是落在我们农民手里就两三万问:其他钱呢?答:都被其他的人分吃了啊。我们农民哪能得到那么多实惠!据说农业局、规划局、交通局······反正十几个单位,层层回扣下来,我们拿到的就这几万块钱了。问:这些事听谁说的?答:大家都知道啊,都这么传的二.失地农民心理适应能力的建议帮助失地农民走出心理困境,提高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能力需要失地农民、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多方共同努力。(一)失地农民要积极转变观念,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1.在心态上:失地农民应该从过去对农耕生活的依赖中走出来,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实现角色内涵的真正转变。同时,失地农民要更加理性的看待现实,要认识到城市是自己未来发展的道路,不可能再回到过去,只能积极的适应现有的环境,而不能让环境适应自己。2.在生存技能上:在市场经济中,失地农民仅靠出卖自己的苦力来生存只能永远处于社会的底层。对于失地农民来讲,已有的生存技能已发生严重贬值。在这种情况下,失地农民要积极地寻找新的生存手段,培养新的技能使自己能在新的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二)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失地农民度过难关1.政府多听取失地农民的意见,尽可能地帮助农民解决实事。逐步消除失地农民对政府的抵触心理和不信任心理。2.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在某种意义上讲,农民失地意味着失业,失去生活来源。在访谈中,更多的失地农民是对于失地后生存来源、养老等问题的担忧。通过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一方面可以解决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后顾之忧,降低失地农民的生活成本和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失地农民获得对城市的归属感,对市场经济的归属感3.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建立统一的就业体系。马斯洛的心理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生存的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获得生存技能已成为解决失地农民心理适应问题的重中之重。因此政府需要建立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规范就业服务机构,为失地农民就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从另一方面来看,原有的城乡隔离的就业体系仍然存在,虽然失地农民已经成为“市民”,却长期处于次级劳动力市场之内。这种就业现状使失地农民形成不平衡心理,严重影响了其向市民转化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种排斥失地农民的就业体制,政府应废除就业限制并建立最低薪酬标准,制定各种法律法规保障失地农民的工作权益,切实维护失地农民的利益,帮助失地农民摆脱无助感。3.给失地农民举行相关的心理讲座,心理培训等,通过正规途径认识自己的心理。(三)社会积极关注,建立和谐宽容的社会氛围1.媒体介入帮助失地农民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2.加强社区文明建设,形成宽容良好的社区氛围,重拾集体感。总之,所以,失地农民的心理问题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关心,我们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切实积极的努力,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1】南京大学小百合站【2】《心理影响一生》,邓叶染【3】百度百科【4】《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心理特点探析》,张传华【5】《失地农民心理适应问题研究》,耿晓蕾【6】《失地农民再就业的调查和思考》,张莲莲后记:这个学期的社会调查可以说是所有课程里上的很“痛苦”的一门课。当终于完成了报告的最后一个字,一种终于解脱的感觉。然后再次返回看自己的文章,又有了一点小小的成就感。说实话,在这个社会调查进行的过程中,我觉得后期的写调查报告等等是学到最多东西的。因为要写报告,不得不进行大量的资料查找,不得不重新一遍遍的翻看教材。写这份报告时已经是进行到大半夜了,寝室里依然灯火通明,好几个室友或奋笔疾书或在键盘上快速移动着。因为马上就要期末,一边挂心着没有复习的科目,一边还要纠结着没有完成的社会调查,所以终日“寝食难安”。个人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调查报告应该更提前2个星期开始布置写,因为和复习考试冲突,会带来非常大的矛盾情绪。于是乎,为了保证复习时间,只能牺牲睡眠时间,每每夜深人静,就要开始为社会调查而奋斗。记得刚开始当老师说完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和考试方式时,还是充满好奇和期待的。但是随着学习的真正到来,会发现,社会调查的学习并不轻松。每每都在赶工。可能最初对它的定位就是非专业课,所以很多同学也只是带着应付过关的心态学习的,但是发现无法过关。有一点小建议,我们的社会调查学习,分数是分布在各环节中的,包括问卷的设计,包括指标的设计等等,但是这些过程真是打分还是在最后期末上交。然后在最后关头,作为学习委员,催作业时看到同学们一个个拼命赶工,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组并不仅仅在赶工调查报告,还在赶工之前的东西,包括读书笔记等等。我觉得既然我们的学习成绩是分布在各个环节中的,就应该学到哪就把东西先上交。如学到指标设计,课后就要求学习委员将各组指标的设计上交,作为成绩的部分,而不是堆积在期末一起上交,这样可以督促学生更认真地对待平时的学习。虽然成绩是次要的,但是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促使学生更认真对待一门学科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二篇:失地农民调查报告1
大连市失地农民问题调查报告
作者:
系别:班级: 学号:指导老师:
2011年10 月10日
大连市失地农民问题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通过对大连市农民失地情况的调查,探讨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法学思考。
调查对象:失地农民
调查地点:大连市
调查方式:调查问卷
调查时间:2011年9月18日—2010年9月28日
调查成员:
调查内容: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民的土地被大规模地征用,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目前,我国许多沿海城市都进入了扩散型城市化阶段。随着城市的扩张,郊区化的特征非常明显,由此引发的城乡矛盾也日益突出。而失地农民问题紧密关系到我国农村的稳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笔者以大连市调研对象,试图从大连市土地征用的现状出发,对他们目前所面临和关心的土地征用补偿与安置、就业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相应的问题开展了专项调查。
一、调查背景
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的最南端,面积为13,237平方公里,总人口有613万人,全市农用地面积958521.30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0.80%。近几年,大连市大量征用土地,建园区,导致部分农民失地,而据不完全统计,大连市仅甘井子区、金州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失地农民就达6.5万人。
从调查情况得知,有些失地农民生活状况良好,比较稳定,但也有一些农户没有相对稳定的收入,生活比较艰难,情绪比较低落。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已经和将会有大量的农民离开他们熟悉的土地,同时也将离开他们千百年来不变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也随之产生了。说是农民,他们已经没有土地;说不是农民,他们又无法融入城市,只能在城市的边缘徘徊。有人曾形象地称之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
游民。这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三无”游民明天的希望在哪里?这让他们担忧,也让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感到担忧。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产生相当数量的失地农民。特别是在我国征地制度和干部考核制度不很完善的情况下,有些地方官员好大喜功,追求政绩,不顾实际情况盲目地征用大量的土地。而且采取种种不正常的手段,把国务院才能批的权限搞到县一级就能批,动辄数百亩上千亩,甚至数平方公里。还有一些地方官员看中了土地征用过程中的高额利润,更是肆无忌惮地征用土地,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失地农民。
在被征用土地的地方,人们都习惯于用货币作为补偿。同时,也往往是钱一旦付完,也就一了百了。的确,货币安置能减轻国土部门和用地单位的工作量和安置带来的压力,失地农民往往从眼前考虑,也容易接受。然而低额且有限的安置费根本无法保证失去土地的农民长期的生活来源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农民绝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低,其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都不高。现在他们一下子失去了他们熟悉的长期赖以维生的土地,需要自己去另某生活,这让他们无论在自身心理、生理还是在客观外部环境上都难以适应。还有一部分农民由于缺乏计划性,拿到自己的土地补偿费之后,很快就用光了,导致了以后生活的困难。
二、失地农民生活中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不仅对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作了调查,还对对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原因,反映比较普遍和集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被部份或全部征用后,一批失地农户无稳定收入来源,就业困难。现代企业需要有一定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工人,失地农民大多缺乏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竞争意识,思想观念落后保守,大多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操作简单、收入微薄的工作。尽管政府在征地之前与企业签定了一定比例的失地农民用工协议,但多数农民还是无法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技能的要求,只好下岗。就业不稳定,缺乏就业政策,再加上金融危机,就业环境受到很大影响,对失地农民更是雪上加霜。
(2)土地被征用之后,农民们也就失去了往日的依靠种养业的较稳定收入。同时还不得不支付对他们来说一大笔费用来购买以前自己生产的粮食和日常生活必用品,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失地农民生活更加困难。
(3)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对被征用土地的赔偿安置费是很低的,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一些地方,就连这一点农民的救命钱—土地赔偿费都不能兑现,被当地挪用甚至占用。同时一些相关的配套措施也未及时跟上,如土地没了或少了,而公粮却并没有按规定减少。这些都极大地挫伤失地农民的积极性,极不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不管是从稳定社会秩序出发和增加农民收入出发,还是从促进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顺利进行这个角度出发,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征地以及出现的种种问题。让人感到欣慰和鼓舞的是我党和政府已经充分注意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了有力措施来解决。
三、失地农民法律保障机制的必要性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的重要方针政策,三农问题又关涉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所以对于失地农民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1、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
在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农民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被排斥在正规的社会保障之外。如果要说有什么保障,只能说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家庭保障,其抗风险能力十分微弱。现在土地一旦被征用,就变成了一个既非农民又非城市居民的边缘群体。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往日从土地上得到的一切,也就失去那本就不多的一点保障,连日常的最低生活也难以维持。因此,不管从那一个角度出发,政府都应该保证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水平。
2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
随着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被征用的土地将越来越多。由于农民传统上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家庭养老保障,在失去土地之后,农民的养老保障如何解决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中、老年农民随着年龄的增加,劳动能力不断下降,其收入来源或收入明显减少,明显地表现为消费远远大于收入。对这些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是将他们纳入城市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中,还是根据失地农民的不同年龄分别实施不同的办法,都没有们明确的相关法律。因此政府在这个方面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差距颇大。
现行农村,生产力普遍较低,经济水平整体上较差,失地农民也就更是如此。对一些日常小病,大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只有自己拖着。一些大病由于医疗费用大幅攀升,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对失地农民特别是中、老年失地农民应该给予相应的医疗保障。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由于种种原因,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较低,其谋生技能较差,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一下子离开了千百年来熟悉的土地,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他们变得无所适从,手足无措,心理反差极大。我们很难现象这些较低素质的失地农民离开土地之后都够找到工作,更不用说生活得更好。因此为了让这些失地农民离开土地之后能够迅速的适应新的生活,能够拥有一个谋生的手段,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我们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就业培训。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四、保障失地农民权益
很明显农民在现目前还是一个弱势群体,地位地下,其经济能力非常有限。在土地征用过程和其它社会活动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和无法支付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诉讼的成本(时间、金钱和精力等),他们的权利和利益经常受到侵
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在农民身上也就失去意义,同时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隐患。而对失地农民进行法律援助则是让他们接近法律、实现其利益保障的重要保证,它能确保失地农民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能够顺利地进行法律诉讼的能力。
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益体系,既可使他们获得基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又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的顺利进行。令人感到高兴的是失地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已经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来保证失地农民的基本权利。正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段应碧指出的那样,城市化应当有利于农民富裕,而不是造成大批农民失地失业;应当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不是扩大社会不公。我们期待着当前的失地农民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让更多的农民沐浴在城市化的灿烂阳光下!
第三篇:消费者心理调查报告分析
消费者心理调查报告分析
消费者心理调查报告分析
学号:
姓名:
班级:
消费者心理调查报告分析
消费者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由于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而产生的行为变化,对于商业经营者来讲,如果能在消费者购物过程中不断增加积极的心理暗示,则可以有效促进商品的消费。
消费者行为对商品促销有很大联系,包括重大节日期间,商场布局与广告的发放等对商品促销、商场经济效益都是密切相关的。在本次顶岗实习期间,通过对消费者行为分析,我对商场商品促销方面总结了一些结论并提出一些注意事项。
此次的实习单位是光华华润苏果,超市是2010年新建的,是一家校企合作的实习单位。苏果位于白下区市中心一带,其营业面积达几千平方米,包括地下到地上三层楼,其经营的商品可谓是琳琅满目、成千上万。但从商品经营大类来分,主要有以下几个大类:一楼是招商类,包含青年女士服装类、青年男士服装类、中老年服装类(含鞋帽),另外还包括烟酒柜台、金银首饰珠宝类、美容化妆品类、家电类、IT数码类、体育服装用品类。二楼是百货、冲调、洗化、纸品、杂百类,三楼为食品、生鲜、日配、医药保健用品类。由于超市位于市中心,而市民经济水平都比较宽裕,这对商场的销售额和销售利润率都会产生重要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如何做好商场商品促销提高商场的销售额和销售利润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一个非常有意义且值得深思的问题。
通常来讲,进入商场的人群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有明确购买动机的消费者,无明确购买动机的消费者和无购买动机的顾客。无明确购
买动机的顾客在进入商场之前并无明确购买计划,而无购买计划的顾客则根本没打算购买任何商品,他们在进入商场参观浏览之后,或是看到许多人都在都买某种商品,或是看到自己早已想买而一直没碰到的某种商品,或是看到某种有特殊感情的商品,或是看到与其知识经验有关的某一新产品等。从而需求欲望与购买动机引起这两类人的购买欲望是零售业营销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欲望、动机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消费者彼此在商场进进出出,在商场通道之前穿行相互影响的结果。
本来我是被分配在食品部门,主要工作是负责冷冻食品的理货等,每天都要注意查看食品的保质期,因为这些食品的保质期都相对较短,大概做了两三天,就被调换到了客服中心。在客服中心的主要工作是登记班车、充水电费,公交卡、退换货、赠品发放、会员卡办理、顾客疑难解答及客诉问题处理都是我们需要做的。另外我在空余时间做了一份兼职,在收银线帮忙。在这期间,每天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消费者,并且能听到他们对苏果不同的评价。在圣诞节来临期间,圣诞装饰品、小礼品,特别是苹果、巧克力的销量特别高,一般购买对象为青年情侣、夫妻、中年消费者居多。年轻人一般购买巧克力、零食比较多;老年人则较为节省,面点、蜂蜜、鸡蛋、油、盐、大米等比较多;而一般有小孩的家庭,家长主要会购买牛奶、奶酪、糖果、书本等。其中消费者们都比较注重商品促销价格,只要促销期一到,促销商品的销量便会暴涨,而且有些限量商品很快会销售一空。在收银的时候,很多消费者非常注重特价商品,而且他们结账后会将
商品与小票仔细核对,以防出错。其中也有发现问题的时候,有些就会将特价商品放错,使消费者误解为特价商品;还有散称区的售货员会将商品价格打错,明明是土豆的价钱会误称为山药的价格,而且消费者有反应这种错误已经不止一次了,所以值班班长得负责帮消费者退货并且道歉。有时候一次小的失误会导致很大的麻烦。我们收银的时候也是,也一定要仔细仔细再仔细,不能出一点差错。
在客服中心负责退换货的时候也发现过很多问题,有顾客买过霉变的面包;开袋即食的肉制品里面发现有血,未烧熟;豆制品、肉类等发现有变质等。所以食品安全是一大问题,在这方面也一定要把好关。可以定期地对一些真空包装的食品进行抽样检查,一些生鲜食品每天都要严格把关,避免将过期产品摆放在货架上。同时在办会员卡的时候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新卡办理需要十元,另外送1000分的积分;老卡换新卡是加一块钱,老卡需要回收,另外送100分的积分。而且从七月十二号开始老卡升级统一没有积分,不少消费者对新卡办理有意见,他们觉得办卡不应该花那么多的钱,而且超市将老卡的积分全部清空了。消费者觉得没有考虑到他们的权益,有些消费者很重视积分换赠商品,这样一来,他们觉得不能理解了。还有很多消费者觉得办新卡是自己花钱买的积分所以多数都不愿办理,有些消费者还能理解,觉得还可以接受,但有些消费者根本接受不了。其实新卡的功能的确增多了,但是既然是服务性的行业就一定要从广大消费者角度出发,如果消费者在哪方面有疑惑商家一定要有明确的说明,不要让消费者产生疑惑,并且应该切实考虑到消费者的感受,为顾客的利
益着想。
此外,商场也有很多好的方面,很多消费者都喜欢超市的购物环境,觉得安静、干净。也有一些老年消费者反映商场的面点做得很棒,每天销量也很高,同时商场的赠品也很多很好。除此之外,商场是非常重视礼貌用语的,特别对收银员的要求很高。顾客来的时候要说:“欢迎光临”,顾客结账临走时要双手递小票并且说:“谢谢光临”,如果是刷的VIP卡一定要告知余额,而且说话声音要洪亮,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
我想在接下来的实习期间会多做多想,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要多关注消费者,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并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帮助消费者解决更多的难题。
第四篇:失地农民如何发展经济的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如何发展经济的调查报告
●李普龙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具有现代历史文明,但又充满古老农业气息的蒙自,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蒙自被确立为云南省经济开发区,进而又定位为滇南中心城市核心片区。从此,蒙自迎来了经济社会大发展历史时期。然而,事物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高层次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城区农民的耕地被国家征用后,失地农民如何发展经济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今年3月,我作为红河州第一批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进驻蒙自文澜镇起龙居委会,对该居委会失地农民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作了一个初步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及今后的发展思考简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起龙居委会位于蒙自城中心,现有1934户,4566人,下辖11个生产合作社。起龙居委会的前身是起龙办事处,2001年“村改委”后,改为“起龙居委会”,全部属于农业人口。
近几年来,起龙的集体经济和个私经济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这对大批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起龙居委会自身有集体房屋出租,每年租金收入10万余元,较好地弥补了自身办公经费不足的困难。除人员工资以外,镇政府每年给居委会补助5690元的工作经费。起龙的集体经济收入主要集中在下辖的11个生产合作社,从总量上看,年收入最高的是第1社(79673425元),最低的是第8社(26372573元),从年人均收入看,最高的为193853元,最低的为51593元,高低两者之间相差142250元。这些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出租建材市场、农贸市场、停车场、修理场、批发市场、家具城、娱乐城、宾馆酒店、综合楼等28个集体企业。
(二)个私经济不断涌现
据不完全统计,起龙个私经济实体现已发展到700余个。一批小养殖、小加工、小卖部、小旅馆、小酒店、小出租、小茶室、小花卉、小游戏、小超市等不断涌现。经营得好的农户,其收入也十分可观。如9社的陈慧英,经营年糕、饵块、米线加工,10社的陈跃华经营豆腐加工和养猪,1社的杨淑媛种植萄葡,5社的谭凤萍、2社的张树芬经营宾馆酒店,他们的年收入均在万元或几万元以上。
(三)集体福利逐步得到改善
起龙居委会现在对年满50岁以上的社员,年人均发放600-1800元的养老金(各社的集体经济实力有差距),每年按期为农户交纳合作医疗费(社员个人负担的部分不再交纳)。有的社从集体经济收入中开支,组织社员到北京、上海、越南下龙湾等地观光旅游。
另外,国家对每个农民均给予了生活困难补助,具体补助标准分为三等,即0岁—16岁的,每人每月交16元,国家补助46元,月领取80元;16岁—女55岁,男60岁的,每人每月交10元,国家补助40元,月领取50元;女55岁、男60岁以上的,每人每月交24元,国家补助96元,月领取120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集体企业的经济效益不理想。起龙11个合作社所办的集体企业,几乎都是房屋、场地出租,自已并未经营,所以,所获得的利润仅仅是房屋、场地出租的租金收入。而租金一般都比较低,高了无人承租,如10社办的银河建材市场,占地9亩多,建设资金投入了
90多万元,在第一轮出租时租金只订了12万元,但每年地税局向合作社收取的租赁税就达32400元,还剩下87600元,如果再扣除房屋、设备折旧费和贷款利息等,所剩无几了。
合作社自已不经营的原因有三:一是合作社缺乏流动资金。二是缺乏经营管理人才。三是群众对社干部的廉洁不放心。
(二)社与社之间的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年人均收入最高的社(1社)与年人均收入最低的社(8社)之间相差近4倍。
(三)个私经济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起龙有1934户人家,但目前有个私经济实体的才有700户,只占36%,比例还很低,且这些经济实体普遍是规模小、利润低。
(四)优惠政策扶持力度小。起龙经济发展目前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即农民失去耕地后如何实现再就业的问题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农民失去土地,等于工人下岗。国家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但对失地农民的优惠政策研究得比较少,具体扶持的力度更小。
三、对起龙经济发展的思考
起龙的经济发展(无论是集体经济还是个私经济)从总体上讲要实现四个转变,即农村向城镇转变,务农向务工(商)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农业向商(工)业转变。这个转变既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又包括体制机制、人才素质以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转变。从机制上讲,上述诸多转变中,最关键的是务农向务工(商)的转变,通过务农向务工(商)的转变,最终实现从农业到商业的跨越。
(一)以优惠政策促进农业向商业的转变
目前,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在需要与可能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多的是要研究扶持发展农业的优惠政策。失地农民在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个私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哪些优惠政策扶持?一是在一定期限内实行免税、免费政策。凡是集体或个体兴办的各种经济实体,应参照下岗工人创办经济实体的优惠政策实行免税、免费政策,使他们有一个休养生息、打牢发展基础的过渡时期。二是对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的集体经济实体或个体经济实体的银行贷款给予财政贴息。三是在确定经济发展项目的基础上,国家下达的一些项目开发资金给予一定的倾斜照顾,有条件的地方,多安排一些试验、示范项目。四是实施劳务经济培育工程,由政府免费组织培训失地农民(重点培训18岁-55岁的劳力),使他们掌握一至二项市场需要的劳动技术、技能,然后开展有组织、有领导的劳务输出工作,把更多的剩余劳动力送进广阔的市场经济领域,让更多的失地农民获得再就业的机会。
(二)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的实力
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2005)8号文件中指出:“逐步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的现代产权制度。在产权构成上,既可以由劳动群众共有,也可以由劳动者按股份所有”。在认真总结、完善现在第2社、第11社实行股份合作社的基础上,起龙的集体经济应逐步改制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按股分配的股份制企业。具体做法上可以选择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以扩股的形式,将原来的集体企业的财产折成股份,变成集体股,然后按照每股股值再吸收新股东的现金股,用以发展新的企业,扩大企业的固定资产。这样一扩股,就变成既有原来的集体股,又有新的个人现金股的股份合作企业。二是以集体股的形式,将原有集体企业的财产折成若干股份后,一部分留作集体,作为集体股,拿出一部分出售给群众,作为个人股,新股东以现金向集体企业购买股份,企业还可以再吸收个人新的现金股。企业将出售股权和吸收新股权的现金,发展新的企业或归还到期的货款。这样一出售一吸收,也将原来的集体企业改变成新的股份合作企业。三是以分股的形式,将原来的集体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成股份,一部分留给集体,作为集体股,拿出一部分分给村民,作为个人股,也可以吸收个人新的现金股。由集体分给个人的股份,称为福利股,它只是作为年终分配的依据,是一种集体对村民分配的尺码,它不能提取现金,不能转让,不能抵押,不能赠送。但应当允许继承,其股份实行“生(入)不补,死(出)不收”的政策。
上述三种形式的股份合作企业,从形式上看,虽然仍由村社领导,但其实质是已经实行政企分开,它的经营权和分配权均由股份合作企业的股东代表会和董事会负责定,有利于促进民主管理,有利于调动广大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实现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将来发展成为股份公司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个私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起龙个私经济,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量少质弱,市场竞争能力低下,传统的手工工艺,小作坊的规模,原料型的产品到处可见。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今天的个私经济,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经济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个私经济只有把自已积极主动地溶入到整个社会市场经济这个大舞台中去,要把自己生产的产品,不仅在数量上能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质量上得到广大消费者公认的品牌。二是要立足资源开发,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蒙自以甜石榴、葡萄、小红枣、大枇杷为主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几乎都以原料型产品进入市场,普遍存在产品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因此,要想方设法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对上述原料型产品进行深加工,将成为个私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三是要发挥特色经济,发展规模产业。蒙自是过桥米线的故乡,也是年糕、饵块的主产地,但这些产品现在还未成为具有规模的产业,更未成为驰名社会的品牌,至今仍停留在古老传说中的做法和吃法,其产品也不便于携带流通和保质保鲜。要把这些产品开发成系列产品,打造成品牌、名牌,也是个私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四是要发挥区位优势,经营城市、服务城市。起龙位于滇南中心城市蒙自核心片区的“黄金地段”,应当积极兴办为城市建设服务的各种行业,要把经营城市作为个私经济发展的最大载体,要积极开拓物业管理、城市美化绿化、家政家教、老年保健、幼儿教育、建筑建材、装饰装修等服务行业,使个私经济在经营城市、服务城市中得到不断壮大、不断发展。
总之,起龙经济应当成为经营城市的文化经济、参与大市场竞争的劳务经济和推动城乡共荣的和谐经济。
(作者单位:州人大常委会教工委)
第五篇:关于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1年 01 月28 日
地点:江苏省阜宁县阜益村
正文:
一、调查情况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日趋城市化,城市化的发展占用了大量的农村土地,导致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很多农民除了种地,没有其他技能,使得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失业。调查发现目前阜益村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无所适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对以后的生活一片空白。本次调查,针对他们目前的状况,政府给予的帮助,再就业培训情况展开调查。
二、总结成就、存在问题表现,分析原因,揭示规律
一部分失地农民在政府的帮助下,采取自营、联营、作价入股及租赁等方式先后建成了农贸市场、小百货批发市场、休闲娱乐区等实体,这项措施解决了部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但是据了解,大部分被征地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土地被征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征地补偿款便成了他们的希望。但目前,在征地补偿款的发放上,存在很多问题和漏洞。同时,一部分失地农民想靠着土地补偿款进行自主创业来为以后的生活做好准备,而一些地方政府不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落实好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款,常出现土地补偿款漏发、少发的现象,这不仅使想创业的失地农民失去了创业资金,丧失了创业机会,大大减弱了他们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造成了多方利益受损的局面,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政府还建立了培训机构,帮助失地农民培养技能,使得一些农民学好技能后,出去打工。但是社会上很多技能培训学校都把培训放在了课堂上,培训内容较为笼统,没有根据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有层次、有区别的开展培训,缺乏对农民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导致专业程度不够,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很差,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使接受培训的失地农民与企业的用工需求对接不上,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工人,失地人员就业变得很困难。
随着失地农民的日趋增多,国家相继出台了诸多保障措施,使得部分失地农民解决了生活困难。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很不完善,存在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全、监察执法不严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且我国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城镇人口设计实施的,农民基本上没有,导致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失败时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在我们的调查中,大部分农民对政府的征地补偿相当不满。
失地农民就业观念陈旧、就业能力较弱,导致再就业难度大。失地农民在失地以前靠种植农作物生存,采取“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存模式,与社会的接触较少,信息闭塞,思想陈旧保守,很多观念都不能及时更新,造成了大部分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无所适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对以后的生活一片空白。再加上很多失地农民文化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没有一技之长,普遍缺乏应对
市场竞争的能力,导致再就业难度不断加大。甚至存在“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观念,认为“低工资、重劳力、苦脏活”是外来民工的职业,自己从事这些工作会丢面子,就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失地农民能够再就业。
三、总结
我认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是一项长久的任务,我们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方案。
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就业能力培训。要根据失地农民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求职意愿等,开展多层次培训。政府通过制定评价标准、对培训单位进行考核、并向社会公布等方式加强对培训单位的监管,促使培训单位提高培训质量。
培训费用要遵循政府补贴与农民合理分担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和法律责任。在具体的培训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在教室里听课,培训机构可以联系一些企业,与他们进行合作,让接受培训的失地农民在实际的岗位中一边工作一边接受培训,工资可以低点,政府也可以将把补贴给农民工的培训资金补贴给企业,减少企业的损失,关键是要让受培训的失地农民真正掌握技能,可以被企业所吸纳。
建立完善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鼓励和支持失地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积极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和再就业援助活动,不断加大失地农民择业观念教育,引导和支持失地农民充分利用手中的闲散资金,发展第三产业。将低收入失地农民纳入城市“低保”。为切实保障低收入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通过认真摸底调查,将散失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纳入低保范围,享受低保政策。
我认为治病治根最为重要,如果不彻底地解决可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仅仅靠政府拨款保障,那对政府的财政将是一个大负担,社会矛盾也会继续尖锐,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失地农民应该更加努力,为自己的美好明天奋斗,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虽然目前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比较差,但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失地农民自己的奋斗,以及党中央制定完善的政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