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8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14:5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8》,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8》。

第一篇: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8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女大学生的比例逐渐增加,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1、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普遍低于男性。

2、女性毕业生收入低于男性。

3、女性毕业生普遍遭遇性别歧视。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与结构失衡,是造成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2、传统的性别歧视及女性生理、心理条件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

3、职业性别“隔离”造成的影响。

4、高校培养方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脱节以及就业指导不到位影响女大学生就业。

5、政策失灵的不利影响。我国促进妇女平等就业的相关法律及规定主要在《妇女权益保障法》及《妇女发展纲要》中集中体现,其中有关禁止就业性别歧视、促进男女平等就业的条款多为一些原则性规定,缺乏对性别歧视内涵和范围的明确界定和处罚规则,让用人单位有机可乘,利用法律漏洞进行隐性招聘,逃避法律的责任。同时,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企业需要承担女性员工的生育成本和劳动保护的责任,提高了雇佣成本。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1、逐步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社会保障机制,给女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一是健全国家政策立法,加大执法和监督的力度。针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补充具体详细的实施措施和惩罚条例,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明令禁止招聘时的性别歧视现象,对于违法行为要及时制止并立即给予严厉的惩罚,为女性毕业生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生育成本社会化。因此,将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障责任转移出去,由政府建立生育社会保障制度,承担生育保险责任和女工劳动保护责任,在计划生育范围内,由社会统筹统一发放妇女“三期”的工资,降低用人单位的成本负担,在社会运行机制上保障女性权益。三是税收调节和女性雇佣配额制。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调节的方式来协助企业降低使用女性员工的成本。在强制企业招用女性的同时,辅之以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基金支持等政策。同时可以采取配额制,通过政策倾斜,使高层次高工资报酬职业中保证一定数量的女性员工参与。

2、高等学校教育人才培养要与市场需求衔接,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在学科规划、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应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女性教育特点和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对女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注重女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多为女大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机会。加强正确性别观的引导,增强女大学生的独立、自强的意识。在就业指导方面,应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应聘技巧、职业规划、求职心理指导。及时帮助她们解决就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缓解她们的心理压力,使她们信心十足地走进就业市场。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开发和培育新的就业岗位。大量发展第三产业有助于解决女性毕业生的就业。较长时期以来,我国许多行业一直处于产业链加工制造这一低端环节,而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高附加值的服务性环节涉足较少,直接影响了我国大学生尤其是女性毕业生的就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企业发展的产业升级和品牌战略,不仅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加强对女性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指导与支持。近几年,各地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在融资、税费、工商管理等方面制订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却很低。要设立相关的创业指导中心,帮助缺少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培养有创业潜力的青年,开发有商业价值的创意,并持续提供专业人才和资本支持,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最好的创业平台与成长环境。

第二篇: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随着多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接受教育的女性大幅增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女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然而,社会各界对高校女生就业歧视却日趋严重,“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并日益成为政府、社会、家庭和女大学生个人密切关注的问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不仅给女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心理压力,还可能助长部分女大学生“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女大学生就业难还直接导致女大学生考研率高,然而,即便是拥有了研究生学历,她们也得不到应有的公平的待遇,女大学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就业歧视在我国呈现出日益普遍化的趋势,所谓的就业歧视是特定的经济关系在人们理论思维中的再现,它深刻、完整地反映了现实经济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其中最严重的是性别歧视,即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所谓的女大学生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的各个环节中,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生或提高对女大生的录用标准从而导致女大生平等择业机会的丧失及其他损害的情况。1

虽然我国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都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但是,关于何谓歧视以及法律要反对怎样的歧视,我国法律并无任何明确界定。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开宗明义反对就业歧视,在总则的第三条明确写到:“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但也没有就就业歧视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现实生活中就业歧视依然存在。

在现实择业过程中,男女存在着极大的不平等,目前社会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就业过程中,“女硕士=男本科、女本科=男专科”,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男生一般投2到3份简历即可得到一次面试的机会,而女生要得到一次面试机会,要投8到10份简历。女大学生就业歧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每年女大学生考研比例高于男生,考研也成为女生逃避就业的一种方式,可是就算一路考到博士,仍然对就业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甚至造成女大学生“赢在考试输在就业”的现状。女大学生就业前途惨淡。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用人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

经济学假定人都是理性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资源条件下追逐个人效用最大化。对用人单位而言,即利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组合追逐利润最大化。总之,用人单位要全面衡量使用某种劳动力的“性价比”。由于生理因素、婚姻因素,以及生育保险费用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等等,使得“女牌”劳动力的“性价比”低于“男牌”劳动力,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2、女大学生对工作期望、要求较高。

女大学生一般都会认为自己经过多年的苦读,且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对未来的工作都有一个过高的期望:不希望工作流动性太大、对工作稳定性的要求高、对劳动环境的要求也较高、不能从事劳动强度高的工作、有些工种也不适合女性、还有人身安全问题,这些都需要用人单位给予额外的关怀和照顾,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这些要求无疑也限制了女大学生的择业范围。

3、女性家庭角色的局限。

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对某一事件做怎样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该事件的态度。调查表明,大多数女性认为女人应把妻子的角色放在第一位,其次是母亲,第三位才是工作,因此,婚后的女大学毕业生家务劳动仍是其主要职责,这必然会导致她们工作时精力分散,从而降低劳动生产率。此外,女性较重家庭的观念也会使用人单位不好安排工作,而男员工却可以随时待命、随时出发。

4、女大学生自身特点。

男女两性在生理上存在差异,大多数女性在体力和精力上往往不如男性,这是众所周知且无法选择的。男女两性生命周期的显著差异就是女性承担着生育孩子和哺乳的任务,由此必然造成女性职业生涯的中断。

三、解决女大学就业难问题的相关对策

现如今,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要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需政府出台相应政策以支持,还需女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一)女大学生自身应如何应对

1、女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端正择业态度。

女大学生首先应正确的认识自己,不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其次应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努力发展自我、提高自我,以自己的实力、能力赢得社会的认可,从容应对社会的不公正待遇。

2、女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我价值。

女性心思细腻、有耐心、忍耐力强,这些性格优势使她们能够从事一些枯燥单调的工作。女大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更能接受新事物,更好地适应新工作。此外,女性天生的亲和力、善解人意和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在社交和人际协调方面显示出极大地优势。

3、树立维权意识和敏锐的社会认知。

女大学生要树立维权意识,树立敏锐的社会性别意识和权力认知,善于发现和抵制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维护自己的合法劳动权益。同时树立良好的心态,正确的面对就业中的不公正待遇,并积极、从容应对。

(二)政府的应对策略

生育行为是人类繁衍和文明延续的基石,是事关民族、国家的大事,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女性肩负这一神圣职责,却因此在就业中遭到歧视,所以,政府应采得力、务实的措施将这一成本社会化,而不应由女性这一弱势群体承担,也不应完全由用人单位承担,应多方共担。

1、给企业以一定的税收优惠,从而弥补其“性别亏损”,鼓励企业雇佣女大学生。

2、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家务劳动市场化,使女大学生从家务中脱出身来,从而专注于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3、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反歧视立法,把对女大学就业的保障提升到法律层面,并严格执行。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把就业歧视真正落到实处。

此外,学校应加强对女大学的就业指导,特别开设女大学生求职技能培训和

心理辅导班,培养她们的求职能力、化解就业焦虑;帮助女大学生尽可能多地搜集就业信息,降低女大学生的求职风险和求职成本。

总之,在劳动力市场上以及工作环境中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它们对女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而克服这种不平等则需要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由于,女性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减少这种不平等,将有助于女性和整个社会的发展。

第三篇: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7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因此了解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深入分析这一社会问题的成因,从而提出解决这一难题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一)总体就业形势严峻

首先,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工作岗位的缺口在1300万至1400万左右,而“十一五”时期,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其次,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速度,高校毕业生供求矛盾突出。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然而根据全国的调查,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有限,仅占新增岗位的22%。最后,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剧,目前就业压力集中体现在地域和行业上的不均衡。

(二)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我国的封建社会有几千年的历史,“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等男权主义思想在社会的两性观念中根深蒂固。尽管女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学历与文化水平,而且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总体学习成绩往往优于男生,但在就业中却因为用人单位的传统观念,常常处于劣势。

(三)法律法规不完善,国家劳动与保障政策的操作性差

对于保障女性的就业权利,我国的《宪法》、《就业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都有明文规定。《就业促进法》第三章第二十七条规定:“国家保障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女子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妇女的录用标准。用人单位录用女职工,不得在劳动合同中规定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在《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章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七条也有类似的规定。可在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却经常遭遇性别歧视。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6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或规定女性在聘用期间不得怀孕生育。其原因在于这些法律条文原则性太强,在实践中可操作性较低,对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无法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一)生理特点影响女大学生就业

一般来说,多数女性在体力和精力上不如男性。传统的社会分工机制决定了带有浓重体力色彩的工作一般由男性承担,因此造成了女性在选择职业时处于这种性别分工的边缘地带。另外,女性承担着生育后代的重任,女职工在孕产期不但要中断正常的工作,单位还得根据国家福利制度担负补偿费用较高的成本,加上女性比男性要早退休5-10年,女性雇员就要比男性领取更多的退休金。这些都不符合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宗旨要求。

(二)错误的就业观念影响女大学生就业女大学生常有不同程度的自卑,自信心不足,表现为畏首畏尾、缺少自我推销的勇气,求职时要有同伴相陪,做决定时优柔寡断,难以让用人单位信任。还有的择业期望值过高,向往大城市和高薪水,愿作“白领”而不屑于作“蓝领”,好高骛远。农村生源的女生则普遍存有跳出“农门”改变身份的想法,毕业后宁愿漂泊于城市也不愿回到自己落后的家乡,从人为上窄化了就业空间。有的女大学生求职择业缺少主动性,对家庭对社会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依赖性,存在等、靠、要心理,从而耽误了如期就业;还有部分女大学生认为“学的好不如嫁的好”,把人生未来寄托在婚姻而非事业上。

(三)就业能力不足女生在校期间一般学习都比较刻苦,成绩也较好。但过于看重学习成绩,不愿参加更多的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忽略了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了女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造能力等等落后

于男生。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与市场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更注重毕业生的事业心、吃苦耐劳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更加青睐复合型人才。还有的女大学生过于注重在外表上包装自己,期望以青春和外貌做筹码,却忽略了自身修养和内在素质的加强,这种不良意识同样影响就业。

三、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就业岗位

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途径在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扩大劳动力需求,从总量上缓解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为女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经济学界的统计分析表明,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社会就增加10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采取有效措施,挖掘就业潜力,扩大有效岗位供给,以便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

(二)优化社会环境,完善保障制度

首先,要提倡民主、文明、公正的性别文化,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形成有利于女性充分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特别是用人单位应当认识到女性的生育也属于社会责任,应该得到关怀和支持,而不应该成为就业的障碍。其次,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还应充分认识到女大学生的优势:女大学生往往具有更强的形象思维,记忆力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做事细致认真。另外,她们的责任心、事业心、吃苦精神也不亚于男性。用人单位应根据岗位的特点给予适当的考虑,不能为了降低成本而全盘否定。再次,在政策法规上,国家应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保障制度,例如,通过国家给企业减免税收或由企业、保险业和国家共同负担女性生育保险等办法,建立起女性生育保障制度,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使女大学生就业难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三)高校在学科规划、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应以市场为导向

目前高校中依然存在着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盲目开办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失衡;另一方面对一些冷门专业没有及时根据市场调整招生人数,没有及时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导致了学生未毕业先失业。因此,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高校可以尝试增加选修课比重,因材施教,使开设的课程更有弹性,方便女大学生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此外,从每年各省、市举行的大型招聘会来看,大部分企业只招聘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或专业骨干,其理由是若招聘应届毕业生,至少要培训半年以上。这给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一定困难,对于应届女大学毕业生来说,难度就更大。所以,学校应增加社会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措施。

(四)转变女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目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对女性的就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女大学生应适应时代的要求,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摒弃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讲实惠、图安逸的功利化的择业价值取向,鼓励和提倡女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古人说得好“,猛将必拔于卒伍,贤相必起于郡县。”到基层工作并不意味着将来没有大的成就。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开拓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和途径。女大学生应找准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人生的价值。

2.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观念。竞争意识和创新观念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思想素质。市场的激烈竞争迫切要求人们具有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作为新时期的当代女大学生,必须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独特的创新精神,才能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学校和社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往往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很多用人单位对应

届毕业生态度冷淡,主要是因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社会工作与生活经验,角色转变慢,需要培养的成本太高。女大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对来说更少,因此在社会经验上更处于劣势。教育部、人事部和劳动保障部已经对大学生的见习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社会各界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女大学生应该借助社会实践平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切身的感受和体验,尽可能全面了解社会,正确评价自我,找到与自己知识水平、性格特征、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最佳职业。

4.鼓励高校女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强调,要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狠抓政策落实,努力营造“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制度化环境。各高校应继续组织实施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及时总结经验,使现有项目可持续发展。要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力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要持续开展主题突出、生动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推广“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新型就业观和成才观。各高校也要将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工作纳入就业培训总体规划,开展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实训,推动高校毕业生创业基地建设。

总之,女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各方要多管齐下,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敬海波.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透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6).[2]叶文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J].商业时代,2006,(17).[3]段玉强.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4]游钧.2006-2007年:中国就业报告—探索素质就业[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5]陈昊、郑伟.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7(31).招生与就业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03 95

第四篇: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4

女大学生就业难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李 瑾,彭建章

(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处,河北保定 071000)

摘 要: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女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满意度都低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就业难作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备受关注。结合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分析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积极促进女大学生成功就业。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难;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13X(2011)02-0104-0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和大学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受当前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受到一定性别歧视,这一群体逐渐成为一个日渐边缘化的就业人群,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笔者以抽样调查和统计资料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华北电力大学2010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6份,回收率为95.2%,其中有效问卷466份,其中男生266人,女生200人,有效率为93.4%。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理论内涵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内涵

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与人口、劳动者受教育水平、经济结构以及经济体制等因素有关[1]。所谓的“女大学生就业难”,不是说女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是指与同班或同届的男生相比,女生择 业时间相对较长、工作单位相对较差[2]。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女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低于男大学生;二是指女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低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就业呈现边缘化的趋势,就业领域的范围和机会大大减少,并且就业的福利待遇等条件明显低于男大学生。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理论注解

1.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3]。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在《人力资本》一书中认为:唯一决定人力资本投资量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这种投资的有利性或是收益率[4]。即在人力资本的投资过程中,成本和收益是决定人们投资意向的最主要因素。只有良好的收益,才能促进人们对成本投入的积极性,反之则会影响人们对成本的投入。

2.女大学生就业难反作用于人力资本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女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她们通过一系列系统的学习,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人力资本的价值不断提升,成为女性中的优秀群体。根据数据统计,女大学生在大学环境中的个人素质不亚于男大学生。四年的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升值,女大学生强烈希望能够通过就业将人力资本转化成产品或劳务,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女大学生投入了与男大学生相同甚至更多的成本,却出现了因性别问题而不能就业或不能就好业,这就影响了人力资本合理转化成收益回报,进而影响社会、家庭、个人对女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导致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

(一)国外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显现

在发达国家中,“女大学生就业难”也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美国女大学生协会在2003年的一项调查结果发现:美国女性在接受大学教育方面已经获得了和男性相同的地位,而且在过去的20年间,女性从事管理和专业工作的机会也在不断增加,但女大学生能够充分地进入那些待遇好、地位高的行业的几率依然很小。在日本,尽管女大学生的比率逐年增加,但各企业在招聘时对女大学生敬而远之,女大学生的就业率每况愈下。从求职、录用人数和供需比率看,女生是1∶0.61,而男生为1∶1.43,有差不多40%的女大学生找不到工作[5]。在韩国,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少,而且结婚后大多数被迫辞职;女大学毕业生大多数从事秘书、服务员和一般办事员等工作,很难进入管理阶层。在金融危机下,韩国经济不景气的现象日渐明显,韩国校园出现了“结婚热潮”,用结婚来替代就业。

(二)国内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1.女大学生的就业数量、就业率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见图1),1998年女大学毕业生占总毕业生的比重为36.64%,2003年增加到 44.29%,2005年又增加到45.17%。2004年,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分别为139.7万和116.2万,男生的比例比女生高9个百分点;到2008年男女生数量分别增加到281.9万和277.5万,两者在比例上的差距不到1%[6]。

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是指大学毕业生在离校时,已经确定就业去向的毕业生人数占全体毕业生总数的比例。根据调查统计,女大学生投递简历的份数多于男生,获得面试机会却少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的求职成本高于男大学生,找到第一份工作花费的时间也比男大学生长。根据厦门大学叶文振教授对2002年1 068名本科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在同等条件下,女生一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性别减少了女生落实就业单位的概率,降低了签约单位拟付的工资水平。根据数据统计,最近几年的女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也低于男大学生(见图2)。

女大学生的毕业人数持续不断增加,与男大学生比例相差不大,然而女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却远低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的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成为就业的弱势群体,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2.女大学生就业的满意度

大学生就业问题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是就业的“量”,即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另一个就涉及到就业的“质”,表现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一般意义上的工作满意度,通常是指某个人在组织内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对工作本身及其有关方面(包括工作环境、工作状态、工作方式、工作压力、挑战性、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等)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状态[5]。根据调研数据得知,女大学毕业生中有49.5%的同学想要到大中型城市及沿海地区发展,有35.5%的同学会选择自己的家乡及附近地区就业,只有4.5%的同学选择到西部及城镇或农村发展,说明女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地区的期望值较高。

此外,根据调研数据得知,65.5%的女大学毕业生想要到党政机关或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仅有 11%的女大学毕业生会选择外企或乡镇企业,说明女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期望值比较高(见表

1)。

表1 男女大学生对工作去向满意度对比图 %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

男生13.4 41.6 21.8 3.5

女生4.5 35.0 17.0 3.0

在调查数据中,三成以上的女大学毕业生把薪资水平、职业稳定度、工作所在地、工作环境、公司职业及个人的发展空间作为择业时看中的因素。女大学毕业生对薪资水平的期望值和实际所获工资直接的差距也是比较明显的,对择业时看中的因素的满意度与男生相比也普遍不高(见图4,表2)。

表2 男女大学生对各项指标的满意度 %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

薪资感觉女4.0 25.5 22.5 6.5

男11.1 40.1 23.7 5.4对单位的发展前景

女 3.5 37.0 14.5 4.0

男 13.4 48.5 16.8 1.9

对单位的工作环境

女 4.0 35.0 17.0 3.0

男 10.3 43.1 21.8 5.4

总体满意度

女 5.0 37.5 14.5 2.0

男11.8 47.7 18.3 2.3

三、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

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法律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还包括女大学生自身不足的影响。

(一)传统性别歧视观点的延续

中国是从几千年封建社会中走来的,必然会带有某些历史性的痕迹。在封建社会留给我们诸多 的、传统的价值观中就有一个在今天仍然有一定市场的、灰色的价值理念:男尊女卑。斯坦福大学理姬薇(Cecilia Ridgeway)教授在其“互动理论”中指出:人们对不同的性别具有不同的行为期望,从而造成了制度化的不平等,形成了两性间显著的差异,造成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地位[8]。所谓“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就是指用人单位在招录高校毕业生的过程中,对女大学生采取了或明或隐的手段排斥雇佣女大学生或者对女生提高准入门槛,附加相应不合理或者男生没有的条件,使她们在就业过程中没有和男生享有同等就业机会[9]。

传统的观念不仅束缚着女性而且还影响着男性,男性的这种观念又反作用于女性的价值取向。目前许多女大学生也认同“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的性别观点,并且产生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认识。2008年,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共同完成的一份“女大学生就业调查”显示,三成女生表示愿做“全职太太”,问及原因,选择最多的答案是“找工作太难”

[10]。

(二)社会法律缺陷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法律法规是保障社会公平和公民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必要保障。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及各项保障措施,但是立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保障制度方面也存在一些空白。

1.法律、法规的缺陷

在保障女性就业的法律条款中,我国的《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都有明确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虽然上述法律规定了男女平等的就业权,即男女在就业机会的获得方面一律平等,对性别歧视问题起到了积极的矫正作用。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原则性较强,对性别歧视的内涵和范围界定不清,缺乏操作性及具体的法律责任规定,严重损害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权威性。在实际的求职中,用人单位无视法律法规的约束,或明或暗地限制女大学生的就业,而女大学生也无法运用法律法规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2.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国家强制性政策保护的减弱与国家劳动保障政策的不完善,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政策性原因。

女大学生毕业时,大都到了结婚生育的年龄,毕业后工作没多长时间,就会出现休婚假、休产假的情况。目前我国没有建立女职工生育基金补偿制度,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必须由用

人单位承担,这必然会增加用人单位的经营成本。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再实行强制分配就业,用人单位有了选择的自由,为了节省经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录用女大学生时再三权衡,甚至提出苛刻要求,也是无可厚非的。

(三)女大学生自然附着成本的存在自然附着成本,一般是指由于自然和社会传统的原因,横在女大学生求职路上的与生俱来的生育、抚养小孩、操持家务等问题。首先,女大学生婚育会耽误很长的工作时间。在产假期间,用人单位不仅要支付女大学生休假期间的工资,还需要承担期间岗位空缺带来的额外的成本,以及女大学生重返岗位后的再培训支出。其次,由于女大学生生理原因导致的劳动效率的降低。女性在每个生理周期和怀孕前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疲劳及情绪波动,导致工作状态和工作效率比平常都要低,严重者甚至不能参加工作。再次,女性员工的福利成本比较

高。女性的节假日比较多,比如说母亲节、妇女节等,公司企业在这些节日往往会给女性发放一些福利。女性退休早于男性,而寿命一般长于男性,也就是说女性工作时间远少于男性,却要比男性领取更

长更多的退休金。

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额外支出的自然附着成本,是用人单位拒招女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用人单位在就业中性别歧视的“合理”成分。自然附着成本的存在以及雇主对当前成本节约的偏好,使得用人单位甚至宁愿雇佣能力较差的男生,也不愿雇佣较优秀的女生[11]。

(四)女大学生体能弱、心理差

男女两性平均智力、特殊能力各有千秋。女大学生在体力上处于弱势,有的还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致使许多属于重体力劳动的装卸、搬运、高空等行业都不适宜女大学生工作。在心理上,“跨文化研

究表明,女孩子一般比男孩子更愿接近和寻求帮助,更具养育的天性和忍耐力,另一方面,男孩比女孩更愿吸引别人的注意,维护自己的统治,并采取具有侵犯性的行为”[12]。

基于女性的生理特点而引申出来的一些消极的心理因素,不同程度的困扰着女大学生的就业。第一,自卑心理。独立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较弱,不愿意从事那些风险大、挑战性高的工作,成为成功就业的绊脚石。第二,攀比心理。很多女大学生习惯于和她人作比照,容易错失宝贵的就业机会。第三,孤傲心理。一些女大学生过分看重自己出众的外表、优异的学习成绩或响亮的学校牌子,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第四,依赖心理。女大学生缺乏积极竞争和主动参与的意识,一些女大学生过分依赖家庭或其他社会关系。

四、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一把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而女性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性别歧视也是女性在社会中的一种地位的反应。要想消除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需要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一)改变传统的性别歧视观念,重塑性别平等的新理念

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道格拉斯·C·诺斯(Douglass C.North)曾经说过要想彻底解决一个社 会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阻断和这个问题相关联的所依赖途径和根源[13]。因此,首先要彻底改变传统观念中对男性和女性定义的差别观念,建立起以人为本,性别平等的新理念,这是从根本上消除性别歧视传统的影响。其次,要借助媒体等力量进行性别平等的宣传,增加社会对女性劳动价值的认可,大力宣扬女性的相对优势及对社会的贡献,使得女性能够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加快就业立法的步伐,完善就业保障制度

国家和社会各界应该切实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以此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完善我国各项关于就业和反对性别歧视的立法,保护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应该享有的权益。在立法中要加大对

用人单位歧视女性行为的惩罚力度,使得用人单位意识到性别歧视所要付出的成本代价,进而降低性别歧视行为的发生,切实保障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合法权益。针对女大学生“自然附着成本”的存在是用人单位拒绝女大学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得女性生育成本社会化,降低用人单位雇佣女大学生的成本。例如,社会保障部门建立生育社会保障制度,给生育的女性提供社会补助,并改革女性员工生育及哺乳期间的工资支付方式。政府采取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基金支持等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女大学生。

(三)女大学生发挥优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据。要想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外,更关键的是女大学生要做到“打铁还须自身硬”,认清自己的特长与不足,扬长避短,培养优秀的就业品质。

与男性相比,女性虽有不足,但是也具有男性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第一,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研究表明,女性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女性驾驭语言和运用文字的能力会更强。女大学生可以在文献整理、文字编辑、翻译及教育等工作上发挥自己的特长。第二,缜密的思维能力。研究表明,女性在思考问题上更加的细致、周全,具有独特的感性认识能力。这样的优势有利于女大学生从事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工作。第三,亲和的交往能力。女性普遍温柔、和蔼、宽容、感情丰富且善于倾听,更容易与人相处,在社交场合或工作协调中能表现出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女大学生从事商品推销、签订合同、对外联络等工作具有较大的优势。此外女大学生还具有超强的忍耐能力和良好的管理能力。因此,女大学生在就业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才华,把握机会,成功就业。

女大学生要克服各种消极的就业心理,既不能对自己评价过低,对竞争失去信心,也不能高估自己的能力,以至于错失良机。女大学生要相信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的,做好观念、教育、知识结构等各方面的准备,把握、捕捉新的机会,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需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女大学生们不但会有职业,会有事业,还会有成就,有一个充实而美好的生。注释:

① 图1的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② 图2的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4-2008)》,表3—5,2004—2008年分性别初次就业率情况(%),86

③ 图

3、表1的数据来源于“大学生就业满意度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2010届200名女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地区的期望和实际工作地点的选择及工作去向满意度的评价。

④ 图

4、表2的数据来源于“大学生就业满意度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2010届200名女大学毕业生对薪资水平的期望和实际工资的选择及各项指标的满意度评价。

参考文献:

[1] 苏 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D].硕士论文,2002.[2] 潘锦棠.北京女大学生就业供求意向的调查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4(3).[3] 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跨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及其战略选择的人本视角与考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4] [美]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5]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国外..[6]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4—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6.[7] 百科名片.工作满意度.http://baike.baidu.com/view/925907.htm,2010-08-02.[8] 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82.[9] 马 斌.西方劳动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5):309.[10] 中国青年报.女大学生为何赢在考试却输在就业 就业难在那儿[Z].2008-03-21.[11] 胡安荣.企业拒绝女大学生的经济学分析—贝克尔歧视理论的拓展和运用[J].财经科学,2004(4):36.[12] [美]文森特·帕里罗,约翰·史汀森.当代社会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45.[13] [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 郁,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A strategic study of the employment of the female graduates

LI Jin, PENG Jian-zhang

(Student Affairs Office, North-China Power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China)Abstract:It is acknowleded that female graduates achieve a lower rate of employment, and that this is

also a social question.This paper offers investigation of the difficulty of employment with statistics, and

then analyses the causes.Key words:female graduate;difficulty in employment;influence;strategy

第五篇:女大学生就业难分析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公共政策分析

新闻:

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9日表示,就业是民主之本,我国非常重视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有效的公共政策推进女大学生就业。

宋秀岩是再国务院新闻办9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做出如上表述的。宋秀岩之处,在整体就业形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要保证女大学生拥有公平而充分的就业机会还应做出更大的努力。为了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开展了促进就业的各项活动,是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建立更加便捷、相互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在招生和教育全过程中加强指导,使毕业生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高就业能力。据介绍,2008年以来,教育部、人设部和全国妇联共同开展了女大学生创业导师行动以及创业扶持行动,全国已经创建了女大学生的实践基地6000多个,帮助了一大批女大学生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实现创业就业。

同时,国家还出台了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的财政政策,就是对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国家将提供5—10万元的小额大款,由国家贴息扶持女大学生创业就业。目前全国已经贷出妇女创业就业的小额贷款260多亿元,国家和省级财政已经贴息将近1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妇女中包括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的创业就业问题。

分析:

从公共政策的特征上来讲,首先,国家对于促进女大学生毕业就业以及创业的问题所出台的政策就是国家的一项公共政策,这个政策是由国务院提出并经过审核通过实施的政策,因此它具有合法性和强制性,一切政策只有经过合法化的过程,才能对公众有约束力,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公共政策,因为经过了国家的认可因此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从而加大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并为女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提出了综合的政策来增加就业量,还从根本上加强了女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创建实践基地,不仅创造就业机会还有效的锻炼了他们的工作能力,使其更适应社会上岗位的需要,一个问题多方位解决,这就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整体性和多样性,正因为各个击破所以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任何一项政策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万无一失,他可能导致人们希望的结果也可能出现人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对于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其真正的功能不言而喻,可以降低女大学生的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新一代的发展,但他们也有明显的副作用,在未来可能会出现女大学生利用政策作出违法乱纪的事:逃税等,还有可能让他们的竞争意识降低从而不求上进等问题,这就充分体现了公共政策的多样性。

最后,国务院能够就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个问题做出全方位的应对措施,从各个方向考虑来解决问题,从自身条件到外在环境都考虑周全,这也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明确性。就业难的问题不能单单加大就业量那样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且坚持的时间也不会长久,所以,我们国家的政策不仅从外部环境上作出很大的调控,以经济支持女大学生创业,还能享受很多优惠政策,从大学生自身上也做出了应对措施,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习好基础知识,还要加强自身素质以及能力的培养,建立实践基地等都给他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明确提出为保证女大学生拥有公平而充分的就业机会还应做出更大的努力为这个政策指出了明确的目的,充分体现政策的明确性。

下载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8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8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6[5篇范例]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以中华女子学院女生为例 张 霞 (中华女子学院 管理学院,北京 100101) 摘 要: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而要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浅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浅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浅析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经济、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高校毕业生人数也高速增长,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严重,本文简要探讨了就业难问题的根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前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金融海啸引发经济衰退、高校扩招引发的毕业生人数骤增、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社会需求、用......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论文女大学生就业难论文[五篇范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女大学生就业难论文:现阶段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剖析 摘要:现阶段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陷于就业的困境,为了帮助女大学生走出就业的困境,深入分析这......

    女大学生就业难心得(最终版)

    透 视 女 大 学 生 就 业 难 课 题心 得透视女大学生就业难课题心得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高达630万,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关系......

    关于就业问题的论文: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我国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高校学生人数不断攀升,2000年到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