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起步作文1讲:主题 文章的灵魂
起步作文十六讲1:主题 文章的灵魂
知识点透视
主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心思想。主题在文章中的作用,就好比是人的灵魂,军队的统帅,主宰着全篇,是写好文章十分重要的因素。
生活中如果某些人或事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使我们触动,让我们得到启发,引起了我们的联想,这时,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想反映事物、表达感受的念头。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我想要告诉别人什么”,先前朦胧的感觉就会明确、突出起来,于是一篇文章的主题就这样诞生了。因此,生活是主题的基础,思考是主题的关键。
如果用一个句子来表达主题的话,这个句子应该是一个很明确的肯定句,而且是一个概括性的句子。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主题就表达为: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解决它们,最后就会战胜巨大的困难,取得胜利。
主题应该是鲜明正确的、单纯集中的、深刻新颖的。对于我们初一同学来说,最应该做到的就是主题鲜明、集中。
名家美文
人和书的亲情
梁晓声
大约在三十年前,一个上海女孩儿成了云南插队知青。她可算是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了,才十四五岁。她是个秀丽的上海女孩儿,曾被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导演邀去试过镜头。女孩儿的父母作为大学里的领导,“文革”中在劫难逃,自然是被首批打入另册的了。女孩儿的家自然也是被抄过的了。在“文革”中,知识分子的家一旦被抄,那么再也找不到一本书了。女孩儿特伤心,为那些无辜的书哭过。
然而这女孩儿天生是乐观的,因为她已经读过不少名著。书中某些优秀人物那时就安慰她,开导她,告诉她人逢乱世,襟怀开阔乐观是多么重要。
艰苦劳动女孩儿只当是体魄锤炼,村荒地远女孩儿只当是人生的考验。女孩儿用歌声和笑容,以青春的本能向那个时代强调和证明着她的乐观。
但女孩儿也有独自忧郁的时候。对于一个爱看书的女孩儿,到哪儿都发现不了一本书的时代,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时代啊!
有次女孩儿被指派去开什么会,傍晚在一家小饭馆讨水喝,非常偶然地,她一眼看到一本书,那本书在一张竹榻下面。人不爬到竹榻下面去,是拿不到那本书的。女孩儿的眼睛一旦发现了那本书,目光就再也不能离开它了。
女孩儿的心激动得怦怦跳,女孩儿的眼睛都发亮了!
女孩儿声音颤抖地问:“那……是谁的书?……喏,竹榻下面那本书……”大口大口地吃着饭的男人们放下了碗,男人们擎着酒杯的手僵住了,热闹的划拳行令之声停止了……小饭馆里那时一片肃静,每一个人的目光都注视在女孩儿身上——人们似乎已经好几个世纪没听到过“书”这个字了,似乎早已忘了书是什么……“书……竹榻下那一本书……谁的?……”
一个男人终于回答她:“别管谁的,你若爬到竹榻下拿到手,就归你了!”
女孩儿喜上眉梢,乐了。
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于是,十四五岁的,秀丽的,已是云南插队知青的这一个女孩儿,在众目睽睽之下,当即往土地上一趴,就朝竹榻下面那一本书爬去——云南的竹榻才离地面多高哇,女孩儿根本不顾一身干干净净的衣服了,全身匍匐着朝那本书爬去……
当女孩儿拿着那本书从竹榻下爬出来,站起来,不仅衣服裤子弄脏了,连脸儿也弄脏了,头发上满是灰……
但是女孩儿的眼睛是亮晶晶的了,因为她已经将那本书拿在自己手里了啊!“你们男人可要说话算话!现在,这本书属于我了……”
小饭馆里又是一阵肃静。
女孩儿疑惑了,双手紧紧将书按在胸前,唯恐被人夺去似的……
大男人们脸上的表情,那一时刻,也变得肃然了……
那一本书是《青年近卫军》。
如今,当年的女孩儿已经当妈妈了,她的女儿比当年的她还大两岁呢!
她叫林哲,是“文革”结束后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位法学博士中的首位女博士。人之爱书,也是足以爱得可爱的啊……
(选自新华出版社《沉默的墙》一书)
【阅读手记】
本文的主题非常鲜明:人,要热爱读书。作者在文中多次强调了这个主题:①当家被抄后,女孩儿“为那些无辜的书哭过”——为书而“哭”,就是一种爱啊。
②当女孩儿由上海来到云南,“女孩儿也有独自忧郁的时候”,因为找不到一本书——为书而“忧郁”,也是爱呀。
③当女孩儿偶然发现一本书时,“心激动得怦怦跳”、“眼睛都发亮了”——为书而“激动”、“喜悦”,这就是爱。
④当听说拿到书就可以归自己时,女孩儿不顾自己干干净净的衣服,在众目睽睽之下就向书“爬”去——为书而愿意付出任何代价,这不正是爱吗?
⑤当把书终于拿到手时,女孩儿“双手紧紧将书按在胸前”——担心书被夺走,正是爱的表现。
⑥文章开头写女孩儿从上海到云南,遭遇人生的重大变故但依然乐观;文章结尾写女孩儿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位法学博士中的首位女博士”——正因为爱书,女孩儿才能如此幸运。
由此可见,如果能够用主题贯穿全篇,并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之中体现主题,那么主题就一定会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深深地打动读者。
佳作示例
我和书的故事
刘 雄
今天闲着没事,从书架上取下《水浒传》随意翻看。书中夹着一个书签,翻到那页一看,是“智取生辰纲”这节,我的思绪不由得又飘到了那个星期天……
那已是上学期的事儿了。星期天我做完作业,就随手取了本妈妈书架上的《水浒传》来看。没想到不看不知道,一看就离不了,于是我干脆拿着书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真没想到,书中还有这么奇妙的世界,以前我单知道动画城里的节目好看罢了。“王教
头私走延安府……”我轻声念叨着,禁不住为作者的文字而暗暗叫好。“啪”!书突然被合上了。我转头一看,原来是俺老娘来了。“不看了,写作业!”母命难违,写了一会儿作业,我挂记着吴用的妙计成功与否,又不由自主地拿起了《水浒传》。可我担心妈妈再来突袭,于是把作业本当“羊头”挂在了《水浒传》的上面,又用一只“顺风耳”隔着“三重门”时刻探听**的动静。这恐怕是“三心二意”的最高境界吧,只要有点儿风吹草动,我就立刻“改头换面”。“好!真是好!”看到宋公明三打祝家庄一节,那种酣畅,实在是令人拍手称快。岂料“随风潜入室,进屋静无声”,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经站在我身后了。这下好,被抓了个“书赃俱获”——我的《水浒传》,就这样被妈妈收缴了。
后来,我又趁爸妈不在家之机将书盗回我处,在作业时间享受“水浒大餐”,再次被妈妈逮个正着,饱餐了顿“竹笋炒肉”。摸着自己可能已经红肿的屁股,我跌跌撞撞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口中还念念有词:“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熊瞎子三抓水浒迷。”(我可亲的母亲大人尊姓“熊”)
再后来,我们语文课上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老师要我们比赛说水浒人物、水浒故事,我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老师的赞赏、同学的钦佩普降我身,那个开心啊!(作者系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六中学生)
【评析】
如果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这样说:我爱书。小作者把“我爱书”这个主题贯穿在情节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
开端:只看了几眼,就被《水浒传》迷住——这是“爱不释手”;
发展:被妈妈抓住后,用作业本掩护继续看书——这是“爱书”不顾一切;
高潮:看到精彩处,“得意忘形”再次被妈妈抓获——这是“爱书”忘记了一切;
结局:虽因看书而挨打,但比起课堂上看书带来的喜悦,就不值一提了——这是“爱书无悔”。
用主题来统帅全篇,又在文章的各个部分紧扣主题,文章自然重点突出、主题鲜明、夺人眼球。写作百宝箱
在确立主题时,时代的要求有时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历代以昭君为题材的历史剧,它的主题都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密切相连,表现出鲜明的时代印记。
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通过汉元帝与王昭君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抒发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对异族压迫的愤懑;郭沫若笔下的王昭君则是不畏强权、反抗强暴的叛逆者形象,颂扬了反封建的精神——这正是“五四”时期的时代呼声和时代精神;剧作家曹禺遵照周总理嘱托创作的《王昭君》塑造的是一个自愿出塞和亲、有胆有识、功绩卓著的巾帼英雄,表达了十年**刚刚结束后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第二篇:起步作文十六讲6
起步作文十六讲6:过渡,文章的桥梁
知识点透视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气势恢弘的诗句讴歌了“桥”的作用,使“天堑”变得畅通无阻。文章亦如此,也需要架设“桥梁”,通过“桥梁”使文章内容衔接自然,天衣无缝,浑然一体。这个桥梁就是“过渡”。
过渡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它可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例如臧克家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前一段用一句话高度概括总结上文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学者风范,后一段自然过渡下文重点写“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内容。作者一线穿珠,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以过渡贯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也可以运用过渡句来衔接上下文。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有多处插叙,而读者丝毫没有突兀之感,得益于过渡句的运用。还可以使用表示过渡的词语。比如表示意思转折的用“然而”、“但是”、“可是”等,尤其是文章的记叙顺序采用倒叙、插叙、补叙时,为了不使读者因为内容的转换而产生杂乱的感觉,这些词语显得尤为关键。名家美文
年 感 梁 衡
钟声一响,已入不惑之年;爆竹声中,青春已成昨天。是谁发明了“年”这个怪东西,它像一把刀,直把我们的生命就这样一寸一寸地剁去。可是人们好像还欢迎这种切剁,还张灯结彩地相庆,还美酒盈杯地相贺。我却暗暗地诅咒:“你这个教我无可奈何的家伙!”
你在我生命的直尺上留下怎样的印记呢?
有许多地方是浅浅的一痕,甚至今天想来都忆不起是怎样划下来的。当小学生时,苦等着下课的铃声,盼着星期六的到来,盼着一个学年快快地逝去。当大学生时,正赶上“文革”年代,整个乱哄哄地集会,莫名其妙地激动,慷慨激昂地斗争,最后又都将这些一把抹去。发配边疆,白日冷对大漠的孤烟,夜里遥望西天的寒星。——这许多岁月就这样在我的心里被烦恼地推开,被急切切地赶走了。年,是年年过的,可是除却划了浅浅的表示时间的一痕,便再也没有什么。
但有的地方,却是重重一笔,一道深深的印记。当我学会用笔和墨工作,知道向知识的长河里吸取乳汁时,也就懂得了把时间紧紧地攒在手里。静静的阅览室里,突然下班的铃声响了,我无可奈何地合上书,抬头瞪一眼管理员。本是被拦蓄了一上午的时间,就让她这么轻轻一点,闸门大开,时间的绿波便洞然泻去,而我立时也成了一个被困在干滩上的鱼。当我和挚友灯下畅谈时,司马迁的文,陶渊明的诗,还有伽利略的实验,一起被桌上“滴答”的钟声搅拌成一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陶醉,我们盼夜长,最好长得没底。而当我一个人伏案疾书时,我就用锋利的笔尖,将一日、几日撕成分秒,再将这分分秒秒点瓜种豆般地填到稿纸格里。我拖着时间之车的轮,求它慢一点,不要这样急。但是年,还是要过的。记得我第一本书出版时,正赶上一个年头的岁末。我怅然对着墙上的日历,久久地像望着山路上远去的情人,望着她那飘逝的裙裾,但她也没有负我,留下了手中这本还散发着墨香的厚礼。这个年就这样难舍难分地送去了,生命直尺上用汗水和墨重重地画下了一笔。
想来孔夫子把40作为“不惑”之年也真有他的道理。人生到此,正如行路爬上了山巅,登高一望,回首过去,我顿然明白,原来狡猾的自然是悄悄地用一个个的年来换我们一程程的生命的。有那聪明的哲人,会做这个买卖,牛顿用它生命的第23个年头换了一个“万有引力”,而哥白尼已垂危床头,还挣扎着用生命的最后一年换了一个崭新的日心说体系。时间不可留,但能换得做成一件事,明白一个理,却永再不会失去。而我过去多傻,做了多少赔钱的,不,赔了生命的交易啊。假使把过去那乱哄哄的日子压成一块海绵,浸在知识的长河里能饱吸多少汁液;假使把寒夜的苦寂变为积极思索,又能悟出多少哲理。时间这个冰冷却又公平的家伙,你无情,他就无义;可你有求,他就给予。人生原来就这样被年、月、时,一尺、一寸、一分地度量着。人生又像一枝蜡烛,每时都要做着物与光的交易。但是总有一部分蜡变成光热,另一部分变成了泪滴。年,是年年要过的,爆竹是岁岁要响的,美酒是每回都要斟满的,不过,有的人在傻呵呵地随人家过年,有的却微笑着,窃喜自己用“年”换来的胜利。
这么想来,我真清楚了,真的不惑了。我不该诅咒那年,倒后悔自己的过去。人,假如30或20就能不惑呢?生命又该焕发出怎样的价值?
(选自南方出版社《时文选粹》一书)
【阅读手记】
年是喜庆的。在鞭炮齐鸣、张灯结彩之时,人们常常陶醉于人为制造的气氛之中,但当这一切沉寂下来之时,很多人对旧年的逝去、新年的到来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感触。《年感》就是这样一篇引人深思、令人回味的文章。
作家梁衡在不惑之年诅咒“‘年’这个怪东西”,但是当他用“你在我生命的直尺上留下怎样的印记呢”这个设问句单独成段作为过渡时,对年的叩问亦即对生命的叩问便随之而展开:“浅浅的一痕,甚至今天想来都忆不起是怎样划下来的”——蜻蜓点水,便荡起层层涟漪。随之作者笔锋一转:“但有的地方,却是重重的一笔,一道深深的印记”自然过渡到下文,作者思绪如夺闸而出的江水,一泻千里,浮想联翩。最后当作者自己清楚“真的不惑了”便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便有发人深省、令人深思的疑问:“人,假如30或20就能不惑呢?生命又该焕发出怎样的价值?”真是令人心旌摇荡,回味无穷„„ 佳作示例
我曾是个小学生
丁 宁
午后的阳光静静流淌着,翻开相册,轻抚着我们六(3)班那张毕业照,捕捉着每份感动。树叶在耳畔沙沙作响,钟声颤巍巍地飘向远方。回忆似乎在蔓延,渐渐的,眼泪止不住地流淌,滑过脸颊,任目光抚过一张张笑脸。记忆在无限地延伸……
我曾是个小学生。在教室里坐得笔直,调皮地学着古人,头大幅度地摇晃着,一遍遍地读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会为了老师奖励的可爱的小礼物,在课堂上争着发言。会为了代表优秀的小星星,认认真真地做好作业。下课后,会与同学玩着不知名的游戏,一声声“你拍一,我拍一”如夏日中最动听的旋律,在每个角落回荡……
我曾是个小学生。呼朋引伴地爬上楼顶,和风一起呼喊。用一张张精美彩纸,连同我们的美好愿望一起折进一架架飞机,然后深吸一口气,将热气全“哈”到飞机的顶端。“一二三,飞!”霎时,十几架飞机顺着风,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绚丽的弧线,飞机带着我们的温度和热情,与梦想一起飞得更高,更远……
我曾是个小学生。在绿色的田野上与姥姥一起做着游戏。风儿轻轻笑着,我抬起头望着它:“您也是在羡慕我吧?”它微笑着点头。“我也羡慕您呢!您看您有多么美丽的衣裳,冬天是白裙子,春天您就穿上绿衣裳了!”风儿还是微笑,轻轻抚摸着我的脸,凉凉的,滑滑的。“啊!风儿姐姐,您身上还有泥土和花儿的清新味道呢!”我如找到了宝藏的孩童高兴地大喊着。银铃般的笑声,响彻田野,更绽放在姥姥密密的皱纹里,再暖暖地流到我那童稚的心中。
我曾是个小学生……
时间如水流过卵石,如此匆忙。
六年过去了,如琴键上的音符,弹指一挥间。
铭记——我曾是个小学生。
快乐,无忧!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北师大南山附中学生,指导教师 王 青)
【评析】
小作者通过细腻的文笔,生动地描绘出色彩斑斓的“我曾是个小学生”的生活,再现了无忧无虑、放飞梦想的童年。她用自己的睿智捕捉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校里与伙伴一起欢乐的笑声,站在楼顶放飞理想,在绿色的田野里,与风儿谈笑风生……不经意间会让你流露出会心的微笑。
在结构上小作者以“翻开相册,轻抚着我们六(3)班那张毕业照,捕捉着每份感动”为由头,让回忆在蔓延,让记忆在延伸,自然过渡引出下文一串串美好的回忆。同时还运用了反复咏唱的形式,既用“我曾是个小学生”点题,又用它过渡,仿佛键盘上的音符,奏出美妙动听的旋律。
另外,小作者的文笔活泼生动,联想丰富,想象大胆,以致于太阳的微笑、时间如水流过卵石、六年如琴键上的音符等等,都争先恐后诉诸笔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写作训练】
作文题目:《年味最浓的春节》。600字左右。
【思路点拨】
“年味”是什么?
你可能会说,年味就是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边吃边玩边看“春晚”,年味就是看五彩斑斓的耍龙灯、舞狮子、腰鼓队,年味就是听震耳欲聋弥漫喧天的锣鼓声,年味就是荡漾空中欢歌笑语的甜蜜;年味就是将书本作业束之高阁从早疯到晚,年味就是按捺喜悦时不时偷偷地数一数口袋里的压岁钱……
然而随着年龄的长大,你对年味的理解变了,对年味的要求变了,因而也就有了对年味最浓的春节的记忆。
在记叙“年味最浓的春节”时,请注意发挥“桥梁”的作用!名家美文
在那颗星子下 ——记我的中学生时代
舒 婷
母校的门口是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两旁凤凰木交错成荫。夏天,海风捋下许多花瓣,让人不忍一步步踩下。我的中学生时代就是笼在这一片花雨红殷殷的梦中。
我哭过、恼过,在学校的合唱队领唱过,在恶作剧之后笑得喘不过气来。等我进入中年回想这种种,却有一件小事,像一只小铃,轻轻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记忆中摇响。
初一那年,英语期末考试前夕,是星期天晚上,我串通了另外三个女同学去看当时极轰动的《五朵金花》。我们咂着冰棍儿东张西望,一望望见了我们的英语老师和她的男朋友。他们在找座位。我努力想推测她看见了我们没有,因为她的脸那么红,红得那么好看,她身后的那位男老师(毫无根据地,我认定他也教英语)比我们的班主任长得还神气。
电影还没散场,我身边的三个座位一个接一个地空了。我的三个“同谋犯”或者由于考试的威胁,或者良心的谴责,把决心坚持到底的我撂在一片惴惴然的黑暗之中。
在出口处,我和林老师悄悄对望了一眼。我撮起嘴唇,学吹一支电影里的小曲(其实我根本不会吹口哨,我少年苦练终是无用)。在那一瞬间,我觉得她一定觉得歉疚。为了寻找一条理由,她挽起他的手,走入人流中。
第二天我一觉醒来,天已大亮。老外婆舍不得开电灯。守着一盏捻小了的油灯打瞌睡,却不忍叫醒我起来早读。我跌足大呼,只好一路长跑,幸好离上课时间还有十分钟。
翻开书,眼前像骑自行车在最拥挤的中山路,脑子立即作出判断,哪儿人多,哪儿有空当可以穿行,自然而然有了选择。我先复习状语、定语、谓语这些最枯燥的难点,然后是背单词,上课铃响了,b-e-a-u-t-i-f-u-l,beautiful,美丽的。“起立!”“坐下。”赶快,再背一个。老师讲话都没听见,全班至少有一半人像我一样叽里咕噜。
考卷一发下来,我发疯似的赶着写,趁刚才从书上复印到脑子里的字母还新鲜,把它们像活泼的鸭群全撵到纸上去。这期间,林老师在我身旁走动的次数比往常多,停留的时间似乎格外长。以至我和她,说不准谁先抗不住,就那样背过气去。
成绩发下来,你猜多少分?113分,真的,附加两题,每题10分,我全做出来了,虽然beautiful这个单词还是错了,被狠狠地扣了7分,从此我也把这个叛逃的单词狠狠揪住了。
那一天,别提走路时我的膝盖抬得有多高。
慢!
过几天是考后评卷,我那林老师先把我一通夸,然后要我到黑板上示范,只答一题,我便像根木桩戳在讲台边不动了。她微笑着,惊讶地彷佛真不明白似的,在五十双眼睛前面,把我刚刚得了全班第一名的考卷,重新逐条考过,你猜,重打的分数是多少?47分。
课后,林老师来到教室门口等我,递给我成绩单,英语一栏上,仍然是叫人不敢正视的“优”。
她先说:“你的强记能力,连我也自叹不如。以前,我在这一方面也是很受我的老师称赞的。”沉默了一会儿,只听见一群相思鸟在教室外的老榕树上幸灾乐祸。她又说:“要是你总是这么糟蹋它,有一天,它也会疲累的。那时,你的脑子里还剩些什么?”
还是那条林荫道,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园那个拐角处,我不禁回头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从她的身后川流成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星,在记忆的银河中,我的老师。
【阅读手记】
读舒婷的文章,如同在美丽的海滩散步,海风习习,撩拨着散乱的头发,引起人无限的遐思;光脚踏着细细的沙滩,如同在松软舒适的地毯上;海水嬉戏般的舔着脚丫、咬着脚踝,不由得将飘散了的思绪拽回现实……
中学生时代的喜怒哀乐林林总总,“却有一件小事,像一只小铃,轻轻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记忆中摇响。”作者运用“却”笔锋一转,自然过渡到下文——这就是作家诗人舒婷《在那颗星子下》具体描述的学生时代师生间的故事。
除了明显突出的过渡外,有时候行文发展的时间、空间的转换也可以视为一种过渡的形式——没有过渡的过渡。请看:从考前看电影被老师发现——考试发卷前的抱佛脚突击复习——成绩出来后“膝盖抬得有多高”的惊喜——考后评卷黑板示范的尴尬——课后林老师语重心长的谈话,内容可谓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但是行文却流畅无痕,这无疑是时间、事件自然发展过程的结果。它告诉我们,无需借助过渡词语、过渡句子或者是过渡段,仍然可以将往事一线串珠,天衣无缝。佳作示例
字 趣 张芷溪
仔细想想,咱中国人的老祖宗就是有才!没人教,没人帮,就最先发明了捕鱼、打猎、种田的技术……我们的老祖先可真是为世界文明创造了无数宝贵的财富呢!说到宝贵的财富,指南针,火药自然是。可是咱老祖宗最伟大的发明,便莫过于我正用着的汉字了。
您可能会问:“汉字咋了?人家洋人的老祖宗还发明了A、B、C呢!”那可不一样!咱中国的方块字才真是大有学问,太奇特、太深奥了!它的一个字,可能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真理,而且每个字里,可都蕴藏了无穷的趣味呢!
您可能会问:“趣味?能有啥趣味呀?不就是横竖撇捺,一板一眼的,没见出啥趣味呀。”但我得告诉您,那其中的趣味可真大着呢!
举个例子吧。
就拿“歪”字来说吧,“歪”由两个字组成:“不”和“正”,连起来就是“不正”,既然它“不正”,那不就是“歪”的么?
若这一个字说服不了您,就再举个例子吧。
看看“赚”和“挣”的差别吧。现在的人们流行炒股票,一般都是上班族在办公室里闲着没事,就抱着个电脑炒股赚点小钱,真正啥工作没有成天炒股的倒不多。一般我们都说“炒股赚钱”,不说“炒股挣钱”,这是为啥?关键就在这“赚”字上。“赚”字里有个“兼”,那就说明炒股应做兼职;而“挣”字里有个“争”字,那就说明在工作岗位上要靠双手努力打拼,爱拼才会赢嘛!可炒股票时拼得太狠,说不定哪天就会破财。
我们的老祖先在吃饭方面也挺有讲究,就拿“鲜”字说吧。“鲜”由“鱼”和“羊”组成。不用我说,大家都想到了,定是那么个创新意识发达的古人把鱼羊煮到一块儿,熟了,一闻,一喝,嘿,真“鲜”!所以就创造了“鲜”字,说不定现在饭馆盛行的各式鱼汤、羊肉泡馍都是从“鲜”字来的呢!
咱中国字是象形文字,写字都像画画一样美,不信?那就观察一下“商人”的“商”字吧。
“商”字上半部分(一点,一横再两点)就像商人的帽子。底下的框就像商人肥胖的脸盘。因为古代商人爱留胡子,显派头,所以呢,一撇一捺就代表他们的胡须,因为商人要与客户交流,自然要说很多话,所以,胡须下面那张大了的嘴自然就少不了。您瞧,多像!
……
要说汉字的趣味,那可真是数之不尽、道之不竭呀!我举了那么多例子,不知说服您了没有。这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却还没被淘汰。您说,这是为啥?不正是那些字趣吸引着、影响着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并记录演绎着我们辉煌的历史吗?
朋友,好好写字吧,为了给生活增添乐趣!好好写字吧,为了我们中国千年的文化瑰宝!好好写字吧,为了报答那些辛苦造字的老祖宗们!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实验学校麒麟中学部学生,指导老师 夏文瑾)【评析】
小作者在行文上,由启到放,再由放到收,扣题而发散,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尤其是那巧妙的过渡,不得不令人赞叹!小作者先用一问“汉字咋了?”引出读者的思考,再用一问“趣味?能有啥趣味呀?”把文章推向纵深。接着作者精心选用几个饶有兴味的例子对汉字的“趣”进行了巧妙、睿智的解释,使文章脉络清楚,衔接紧凑,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再者,小作者独特的视角打开了读者的心扉!
你看,他匠心独运,整篇文章着眼在一个“趣”字上。写出了自豪骄傲,写出了灵动睿智,写出了俏皮幽默,也写出了洒脱自如……看似信手拈来的几个例子,是小作者聪明而精心采撷的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巧妙灵动的行文创意,是小作者精心缀连的一挂美丽项链,字里行间,让读者品味出汉字的无穷意蕴,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整篇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油然而生。
【写作训练】
作文题目:
——面对小学毕业照
要求:
1.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正标题,然后作文;
2.600字左右。【思路点拨】
淡淡的往事,淡淡的回忆,《在那颗星子下》却成为作者舒婷脑海中永恒的星座。那个如星子一般纯真、闪亮的年轻老师,也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位读者的记忆中。可爱的同学,在你记忆的银河中,肯定也有一颗颗这样明亮的星!请打开你记忆的闸门,让往事的珍珠荟萃于你的笔端。当然,不要忘了让“过渡”成为串起粒粒珍珠的那根红线哟!
第三篇:初中起步作文十六讲
初中起步作文十六讲-16:细节,文章的细胞
知识点透视
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它好比人体的细胞,是文章(主要指文艺作品,也包括写实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场景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节描写要具有真实性,要服从艺术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主题思想的表达需要。其中“真实性”是前提,是关键。只有文章细节真实,才能使文章具有真实性。只有使文章具有了真实性,它才能打动读者,发挥其熏陶感染净化等功能。所以,新课标特别强调写作要“说真话,抒真情”。而要确保细节的真实性,我们必须有敏锐的目光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古人为了画老虎,深入险地在树上搭棚,日夜观察;有人为了画牛,把自己打扮成牛,深入牛群,以便做到“以牛观牛”。有了这种辨细察微的精神,我们的细节描写就会真实传神。当然,万千的事物,我们不可能一一观察,怎么办?那就要多读书、多思考、多总结,在大量阅读中掌握生活常识,了解动植物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性。这是把握“生活真实”的一条捷径。其次,细节描写的目的要十分明确,即必须为刻画人物、发展情节、表现主题服务。这就需要我们对生活中的细节精心地筛选,才能确保文章中的细节具有典型性。只有典型化的细节,才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有助于描绘典型环境,有助于表现作品的主题。
名家美文
等一个电话
苏苏
办公室里很静,静得可以听到墙上挂钟滴答滴答的走秒声。我在电脑前坐立不安,心里没着没落的,手中的文件一遍遍拿起又放下,始终不能静下心来做事。我在等一个电话。
想起女儿中午回家时满脸的委屈,不由得一阵内疚,不用说,今天的迟到一定挨批得不轻。早上一觉醒来时天已大亮,手忙脚乱梳洗一番便带女儿冲出家门。屋漏偏逢连夜雨,车刚驶出小区大门就熄火了,半天启动不了,这下我可慌了神,心虚地问女儿:“要不,你自己走去呀?”她懂事地点点头。看着女儿背着大书包慌张跑远的背影,心里有隐隐地不忍,走着去肯定要迟到了。
吃午饭时女儿郑重地提出自己骑车去上学,考虑再三,我同意了。饭后,她把小自行车骑到小区的修理铺里去修,调试刹车,整理支腿,又把轮胎充足了气。然后兴冲冲地走了。“要注意安全,靠右边骑,不要和别人争道,路上不要贪玩,到家打电话给我„„”我扯着嗓子大声唠叨时,她已拐出了我的视线,远远飘过来一句:“妈妈,再见!”
看着这个弱弱小小曾经寸步不离的可人儿,终于可以不要我张着羽翼护送,第一次自己骑车上学了,心里除了高兴还有深深地不安。要知道从家到学校必须走过长长的两条路和三个红灯,途中还要拐两个弯。小区后面那条路的两边,每天早晚都有卖菜做生意的把摊子一直摆到路中央,机动车辆、行人杂乱无章地穿行其中,走走停停,险象环生。最让人担忧的是学校门口那段路,每当放学时间,人流如潮,车流如潮,大人呼,孩子应,嘈杂无比。虽然明白孩子迟早要放手要自己飞翔的道理,可做母亲的那颗心却怎么也放不下。
我不时心烦意乱地看看钟,都五点了,电话怎么还没来?路上不会出什么意外吧?昨天中午她骑车在小区里转,结果回来时手蹭破了,裤子也破了个大洞,说是被一辆突然拐弯的汽车挤的。还有那天和我一起去买菜,她居然骑到逆行道上„„我的心一下子揪紧,被自己的想法吓一跳。
要不,是作业没做完被留下来了?女儿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一贯任性妄为,经常拖拉作业。
也许是她又在路边看到挤在筐里叽叽喳喳待卖的小鸡崽,挪不动腿了?这两天她都在央求我买几只来喂养。每次看着她兴奋地说起某个街道溜达小狗,或谁家门口依偎着小猫时,眼里闪过的向往和热望,我也有过动摇,想想自己的懒散,又不忍看着一只只鲜活的生命由于我的疏忽大意而从眼前消失,都断然拒绝。
也有可能她现在又蹲在哪丛花下,细心地捡起飘落在草丛中的花瓣。在春天公园灿若星辰的花树下,经常看到她惋惜地拾起一枝枝被人折断扔掉的花枝,走到公园的进口处,分送给游人,请大家入园后手下留情。
孩子到底怎么了?我心里七上八下的,不行,得赶紧去找找。
飞快地收拾一下,抓起外套正准备出门,电话响了。女儿甜美悦耳的声音穿过空间悠扬起来:“妈妈,我到家啦!”兴奋中透着自豪。我一时无语凝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孩子,你真了不起!”
在人生的旅途中,孩子迟早都要走这样的路,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我明白一直在等的不仅仅是一个电话,而是一次成长的过程。
(选自2007年6月1日《扬子晚报》)
【阅读手记】
文章记叙了一位母亲等待女儿第一次自己骑自行车上学返家后一个报平安电话的过程。作者在文中巧妙地运用插叙的手法,通过对往事的回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交代了事情的原委,凸现了女儿“任性妄为”、充满爱心的性格,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懂事,活泼可爱的天使形象。尤其是,作者在文中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逼真地展现了“我”在等待女儿电话时的心理,如:“我”“手中的文件一遍遍拿起又放下,始终不能静下心来做事。”“我不时心怀意乱地看看钟”等处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我”焦躁、不安、担忧等复杂的心理活动,与下文女儿最终平安到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写作训练】
请以《我的童年》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半命题的写作题。写作这类题目时,先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将题目补写完整。那么,题目空缺处究竟该填写什么词语呢?这是需要认真思考一番的,因为这是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就本题而言,因为题目对所填写的词语没有作出任何规定,所以,我们主要从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入手,选择给自己印象最深刻,或最具教育意义的事件的特征来填写。如自己小时候特爱哭,则可以填写“爱哭”;如自己小时候特别要求独立,则可以填写“独立自信”等。这样不仅避免了以往同学们惯用的“幸福”、“欢乐”等过于宽泛俗套之弊,还有助于突出文章的个性,显得很新颖。然后,再根据自己确定的题目的重心,从童年生活中选取那些真实的细节,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名家美文
二十年以后
[美]欧·亨利
纽约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着街走着。一阵冷嗖嗖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十点,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昏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他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这儿没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这是二十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光亮,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二十年前的今天晚上,”男子继续说,“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混钱。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与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吉米约定:二十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不论我们发生什么情况,也不论我们在什么地方,我们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这听起来倒挺有意思,”警察说,“你们分手以后,你就没有收到过你那位朋友的信吗?”“哦,收到过他的信。有一段时间我们曾相互通信。”那个男子说,“可是一两年之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你知道,那西部是个很大的地方。而我呢,又总是不断地东奔西跑。可我相信,吉米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来这儿和我相会的。他是我最信得过的朋友啦。”
说完,男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巧玲珑的金表。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九点五十七分了。”他说,“我们上次是十点整在这儿分手的。”“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当然喽!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嗖嗖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们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若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官先生。”“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店铺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住了耳朵。“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喔,我已经设法获得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一般化,一般化。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的。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地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二十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然而,二十年的时间有时候却可以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
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吉米
(选自江苏文艺出版社《中外微型小说精品鉴赏辞典》一书)
【阅读手记】
故事情节富于戏剧性,结局出人意料,是欧·亨利作品的一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尽管本文的篇幅比较短小,这一特色也是十分鲜明的。不过,除此之外,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也十分精当,且为结局的戏剧性变化做了许多铺垫,使人读来并不感到突兀,大大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作者没有正面写鲍勃为什么会被通缉,但他那“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的“小巧玲珑的金表”,他“已经设法获得”“所需要的一切东西”的表白和他几次关于不得不“东奔西跑”的感叹,以及他右眼角附近的伤疤——那当然不会是二十年前就有的,使人不难从中窥见一斑。还有吉米离开鲍勃前“假若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的问话,不仅为下文做了必要的铺垫,而且突出了吉米作为一个警察的精明干练,真乃“一石二鸟”,堪称精妙之笔。
佳作示例
老人的心事
天津一考生
我外公、外婆的生活似乎没有一般老人那种灰暗的色调。每天清晨,他们会结伴出去锻炼,然后回家做做家务、看看书。下午外公出去下棋,外婆则热衷于串门、打毛衣。吃过晚饭,他们又一起出去散步。生活谈不上丰富多彩,却也安闲自在,难怪他们的脸上总挂着笑容。
一次过节,外公和外婆特别高兴,一大早就开始忙,又买菜,又收拾家。我在旁边看着好笑,忍不住说了句风凉话:“又不是有客人,何必那么折腾?”
外婆笑着说:“过节了,大家又不常回来,难得团圆嘛!”
中午,舅舅一个人回来了。外婆问:“小倩和她妈妈呢?”
舅舅说:“今天下午厂里放电影,她们不来了。我也只是回来拿东西,吃过饭就走。”
外婆一听,脸上的笑意全没了,怔怔地站着,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过了一会儿才喃喃地说:“不是说好下午一家人去翠湖吗?怎么又不去了?”
舅舅淡淡地说:“改天去吧,电影可是最后一场。”
妈妈在一旁说:“妈,我和小娟要去买东西„„”
外婆猛地抬起头,声音微微颤抖:“什么?你们也不去?”她的眼神黯淡下去,隐隐透出失望,似乎一个美好的愿望被狠狠击碎了„„很久,外婆默默地靠在沙发上,似乎倦得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
外公走过去,轻轻抚着她的肩,说:“他们有他们的事,咱俩去不是挺好吗?”声音沙哑,语调凄凉,眼睛望着窗外,嘴里反复说着刚才说过的话,不像在安慰外婆,倒像在安慰他自己。
我想,他们一定谈了很多。妈妈和舅舅并没有注意这些,各自仍旧忙着自己的事。
中午吃饭时,外公和外婆没有说一句话,好像有着同样的心事和烦恼,往日的笑容消失了,眉梢上结着忧郁。
外公、外婆去翠湖了。我的心绪始终不能平静。他们表面愉快,内心却深藏着强烈的孤独。
他们多么希望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却很少能实现。而我们做晚辈的,有谁能真正理解老人的心事呢?
【评析】
小作者以细心的观察解读了老人们渴望与儿女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心事。过节时,外公外婆特别高兴,做了精心准备。然而,儿子一人回家,还是刚回即要走,女儿也留不住。这一切,使文章有了波折。一扬一抑,再现了老人的失望,也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氛围。更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能着力于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如“外婆一听,脸上的笑意全没了,怔怔地站着”,“外婆猛地抬起头,声音微微颤抖”,“外公走过去,轻轻抚着她的肩”等,都突出表现每一次情节变化时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的不同变化,使文章显得生动感人。此外,结尾处以反问收笔,令读者思索回味,发人深省。
【写作训练】
不息的流水,是大自然的神奇之物。潺潺流水,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之情;悠悠流水,引发人们对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的怀想;滔滔流水,让人感悟到生活的时起时落„„
生命因流水而鲜活,景色因流水而秀美,情感因流水而丰富,艺术因流水而灵动„„
请以“流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自选。或描述经历,或抒发情感,或表述说明,或阐发观点,同学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字数在600字左右。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目所给出的只是写作的一个范围,同学们有较大的写作空间。要注意的是:一要认真读题,弄清题意及写作的要求。二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材料,最好是亲身经历的。三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
第四篇:起步作文作文主题分析
作文主题分析
知识点透视
主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心思想。主题在文章中的作用,就好比是人的灵魂,军队的统帅,主宰着全篇,是写好文章十分重要的因素。
生活中如果某些人或事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使我们触动,让我们得到启发,引起了我们的联想,这时,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想反映事物、表达感受的念头。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我想要告诉别人什么”,先前朦胧的感觉就会明确、突出起来,于是一篇文章的主题就这样诞生了。因此,生活是主题的基础,思考是主题的关键。如果用一个句子来表达主题的话,这个句子应该是一个很明确的肯定句,而且是一个概括性的句子。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主题就表达为: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解决它们,最后就会战胜巨大的困难,取得胜利。
主题应该是鲜明正确的、单纯集中的、深刻新颖的。对于我们初一同学来说,最应该做到的就是主题鲜明、集中。
名家美文
人和书的亲情
梁晓声
大约在三十年前,一个上海女孩儿成了云南插队知青。她可算是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了,才十四五岁。她是个秀丽的上海女孩儿,曾被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导演邀去试过镜头。女孩儿的父母作为大学里的领导,“文革”中在劫难逃,自然是被首批打入另册的了。女孩儿的家自然也是被抄过的了。在“文革”中,知识分子的家一旦被抄,那么再也找不到一本书了。
女孩儿特伤心,为那些无辜的书哭过。
然而这女孩儿天生是乐观的,因为她已经读过不少名著。书中某些优秀人物那时就安慰她,开导她,告诉她人逢乱世,襟怀开阔乐观是多么重要。
艰苦劳动女孩儿只当是体魄锤炼,村荒地远女孩儿只当是人生的考验。女孩儿用歌声和笑容,以青春的本能向那个时代强调和证明着她的乐观。
但女孩儿也有独自忧郁的时候。对于一个爱看书的女孩儿,到哪儿都发现不了一本书的时代,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时代啊!
有次女孩儿被指派去开什么会,傍晚在一家小饭馆讨水喝,非常偶然地,她一眼看到一本书,那本书在一张竹榻下面。人不爬到竹榻下面去,是拿不到那本书的。女孩儿的眼睛一旦发现了那本书,目光就再也不能离开它了。
女孩儿的心激动得怦怦跳,女孩儿的眼睛都发亮了!
女孩儿声音颤抖地问:“那……是谁的书?……喏,竹榻下面那本书……”大口大口地吃着饭的男人们放下了碗,男人们擎着酒杯的手僵住了,热闹的划拳行令之声停止了……
小饭馆里那时一片肃静,每一个人的目光都注视在女孩儿身上——人们似乎已经好几个世纪没听到过“书”这个字了,似乎早已忘了书是什么……“书……竹榻下那一本书……谁的?……”
一个男人终于回答她:“别管谁的,你若爬到竹榻下拿到手,就归你了!”女孩儿喜上眉梢,乐了。
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于是,十四五岁的,秀丽的,已是云南插队知青的这一个女孩儿,在众目睽睽之下,当即往土地上一趴,就朝竹榻下面那一本书爬去——云南的竹榻才离地面多高哇,1女孩儿根本不顾一身干干净净的衣服了,全身匍匐着朝那本书爬去……
当女孩儿拿着那本书从竹榻下爬出来,站起来,不仅衣服裤子弄脏了,连脸儿也弄脏了,头发上满是灰……
但是女孩儿的眼睛是亮晶晶的了,因为她已经将那本书拿在自己手里了啊!“你们男人可要说话算话!现在,这本书属于我了……”
小饭馆里又是一阵肃静。
女孩儿疑惑了,双手紧紧将书按在胸前,唯恐被人夺去似的……
大男人们脸上的表情,那一时刻,也变得肃然了……
那一本书是《青年近卫军》。
如今,当年的女孩儿已经当妈妈了,她的女儿比当年的她还大两岁呢!
她叫林哲,是“文革”结束后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位法学博士中的首位女博士。人之爱书,也是足以爱得可爱的啊……
(选自新华出版社《沉默的墙》一书)
【阅读手记】
本文的主题非常鲜明:人,要热爱读书。作者在文中多次强调了这个主题:①当家被抄后,女孩儿“为那些无辜的书哭过”——为书而“哭”,就是一种爱啊。
②当女孩儿由上海来到云南,“女孩儿也有独自忧郁的时候”,因为找不到一本书——为书而“忧郁”,也是爱呀。
③当女孩儿偶然发现一本书时,“心激动得怦怦跳”、“眼睛都发亮了”——为书而“激动”、“喜悦”,这就是爱。
④当听说拿到书就可以归自己时,女孩儿不顾自己干干净净的衣服,在众目睽睽之下就向书“爬”去——为书而愿意付出任何代价,这不正是爱吗?
⑤当把书终于拿到手时,女孩儿“双手紧紧将书按在胸前”——担心书被夺走,正是爱的表现。
⑥文章开头写女孩儿从上海到云南,遭遇人生的重大变故但依然乐观;文章结尾写女孩儿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位法学博士中的首位女博士”——正因为爱书,女孩儿才能如此幸运。
由此可见,如果能够用主题贯穿全篇,并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之中体现主题,那么主题就一定会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深深地打动读者。
佳作示例
我和书的故事
刘 雄
今天闲着没事,从书架上取下《水浒传》随意翻看。书中夹着一个书签,翻到那页一看,是“智取生辰纲”这节,我的思绪不由得又飘到了那个星期天……
那已是上学期的事儿了。星期天我做完作业,就随手取了本妈妈书架上的《水浒传》来看。没想到不看不知道,一看就离不了,于是我干脆拿着书回到了自己的房间。真没想到,书中还有这么奇妙的世界,以前我单知道动画城里的节目好看罢了。“王教头私走延安府……”我轻声念叨着,禁不住为作者的文字而暗暗叫好。“啪”!书突然被合上了。我转头一看,原来是俺老娘来了。“不看了,写作业!”母命难违,写了一会儿作业,我挂记着吴用的妙计成功与否,又不由自主地拿起了《水浒传》。可我担心妈妈再来突袭,于是把作业本当“羊头”挂在了《水浒传》的上面,又用一只“顺风耳”隔着“三重门”时刻探听妈妈的动静。这恐怕是“三心二意”的最高境界吧,只要有点儿风吹草动,我就立刻“改头换面”。
“好!真是好!”看到宋公明三打祝家庄一节,那种酣畅,实在是令人拍手称快。岂料“随风潜入室,进屋静无声”,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经站在我身后了。这下好,被抓了个“书赃俱获”——我的《水浒传》,就这样被妈妈收缴了。
后来,我又趁爸妈不在家之机将书盗回我处,在作业时间享受“水浒大餐”,再次被妈妈逮个正着,饱餐了顿“竹笋炒肉”。摸着自己可能已经红肿的屁股,我跌跌撞撞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口中还念念有词:“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熊瞎子三抓水浒迷。”(我可亲的母亲大人尊姓“熊”)
再后来,我们语文课上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老师要我们比赛说水浒人物、水浒故事,我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老师的赞赏、同学的钦佩普降我身,那个开心啊!
(作者系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六中学生)
【评析】
如果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这样说:我爱书。小作者把“我爱书”这个主题贯穿在情节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
开端:只看了几眼,就被《水浒传》迷住——这是“爱不释手”;
发展:被妈妈抓住后,用作业本掩护继续看书——这是“爱书”不顾一切;
高潮:看到精彩处,“得意忘形”再次被妈妈抓获——这是“爱书”忘记了一切;结局:虽因看书而挨打,但比起课堂上看书带来的喜悦,就不值一提了——这是“爱书无悔”。
用主题来统帅全篇,又在文章的各个部分紧扣主题,文章自然重点突出、主题鲜明、夺人眼球。
写作百宝箱
在确立主题时,时代的要求有时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历代以昭君为题材的历史剧,它的主题都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密切相连,表现出鲜明的时代印记。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通过汉元帝与王昭君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抒发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对异族压迫的愤懑;郭沫若笔下的王昭君则是不畏强权、反抗强暴的叛逆者形象,颂扬了反封建的精神——这正是“五四”时期的时代呼声和时代精神;剧作家曹禺遵照周总理嘱托创作的《王昭君》塑造的是一个自愿出塞和亲、有胆有识、功绩卓著的巾帼英雄,表达了十年**刚刚结束后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第五篇:教学文章——如何做好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
如何做好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
马口小学 靳习
小学三年级是教与学明显发生转折,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学年,经过了两个的学习,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智力上已有了明显的提高,这种提高的标志之一,就是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看图说话,写话和一定的遣词造句的能力。这种能力又是很低级、很初步,甚至很朦胧的,在这一种犹如种子发芽,但又未破土而出的特定环境和特殊条件的制约中,对如何有效的开展和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尤为重要。而纵观几次的习作,大多数孩子写出的语句常常是颠三倒
四、前言不搭后语,错字连篇,标点符号也不会运用,内容干巴巴,老师批改起来非常困难。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肤浅的做法:
一、鼓励学生多仿写。
我们都知道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又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仿写已不是一个新名词,但是,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仿写能减缓学生写作的难度,使他们由读到写,由不会写到会写,把自己身边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转化成个性鲜明的语言文字,帮助他们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成功地搭起一座桥,顺利完成从书本到生活的过渡。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之法。可能很多老师反对仿写,认为仿写不利于学生的造,写出来的作文大同小异,或者可以说是千篇一律。但从训练角度来说我认为是有好处的。如学习了12课《听听,秋的声音》学完后我就要求学生仿写片段。而其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听 听,秋的声音,蜜蜂扇动翅膀,“嗡嗡”,是和花朵告别的声音。
又如在指导孩子写观察日记时,我首先让孩子细心观察后交流,然后进行写作的指导;并找来几篇范文让孩子们欣赏,欣赏别人的谴词造句,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学习日记格式,然后让孩子们进行仿写。这样孩子们的思路更清晰了,觉得自己有话可写了。你看,这样的仿写不是很有实效吗?其实,我觉得三年级还是刚刚起步,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我们老师教课文就是教学生学思路、方法、语言表达„„刚开始学生不会写作文,让他们仿写几篇有什么不好?能仿写也是一种进步,仿多了自然就学会写。总之,仿写是学生写作的起始,是写作兴趣培养的基石,就如同书法中的临摹。只要由易及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二、鼓励学生多观察。
罗丹曾经说过:世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套用这句话,我想说,生活中无所不有,就看你有没有留心观察它。如果你留心观察了,你会发现很多微妙而有趣的东西。例如:第三单元的作文要求是:选一幅秋天的图画进行写作。一开始我是要求孩子们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然后根据画上的景物进行写作,而孩子们写出的作文都不尽如意,大部分孩子都写了一些与自己根本没有接触过的,或者没见过的事物,有的写了下雪的情景,有的写了苹果熟了,有的写了杏树叶子黄了„„看到孩子们的作文,我真感觉头疼呢。这样根本写不出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就这种情况,我改变了策略,于是我带他们参观了我们学校,观察了秋天学校有那些变化,特别观察了学校的花草树木,这样学生的思路好象清晰了。接着我就上了一节以《秋天的校园》为题的作文指导课,首先我让孩子们把老师带他们参观校园的景点按顺序在脑子里重现, 然后让他用手中的笔画出来并涂上颜色,这样一幅幅秋天校园的画面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接着我还指导他们的观察方法,写作方法,指导他们把景点说具体,这样孩子们就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了,而且写出来的习作质量还真不错。又如我在上第四单元的作文时,我一开始是这样做的:首先布置学生回去观察你感兴趣的事物,然后回校与同学交流。第一次我发现他们是应付式的,观察的事物比较平凡,比较随意,根本说不出有自己的新发现,这不是我要的效果。于是我重新布置他们回去再观察,而这次是以比赛的形式进行“看谁的发现最有创意?”,即与众不同的。这次孩子们可积极了,他们的发现可新奇啦:有的发现了蜗牛走过的地方为什么总留下一条长长的线;有的发现金鱼为什么睁着眼睛睡了——原来,金鱼不和人一样,金鱼是没有眼皮的!所以,金鱼就算很困了,它也不会眼皮打架;有的发现了蜗牛长触角的顶端有一个小黑球,那是它的眼睛,短触角相当于它的鼻子„„很多同学都写得很出色,很有意思,其实细读起来,没有谁写的是惊天动地的大发现,但就是这些微小的变化,被我们的同学捕捉到了,观察到了,从而记录了下来,这不是很有趣吗?听了孩子们交流的发现,我倍感欣慰,我想有时一个小小的激励或者是一次小小的比赛,孩子们的兴趣、劲头就截然不同了,所以有时我们要多想办法,以引起孩子们习作的兴趣。
三、鼓励学生多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广泛阅读是实现语言积累的一种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于他们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越广泛越好,让他们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语言。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名人名言、好的句段、古诗词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阅读课上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 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孩子们总有所见、所闻、所感,总有喜、怒、哀、乐,抓住生活这面多棱镜,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分析生活中的事,真实可靠,写来得心应手,容易真情流露。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学时引导学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去观察、去创新、去体验,学生就会运用自己的笔记录下生活中最精彩的一页。
四、引导学生多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二学段“习作”的其中一条要求是“增强习作自信心”。对于起步习作而言,乐于表达比表达效果更重要,习作信心比习作结果更重要。怎样提高学生习作的自信心,怎样才能让对学生来说是“难于上青天”的习作变得让他们容易下笔,好下笔,这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根据我多年来教三年级语文的心得,我认为利用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多练笔对增强学生习作自信心,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认为小练笔,能够开启作文教学大课堂。
例如,在开学之初,我上第2课《金色的草地》时,因为里面写到了蒲公英,说草地因为蒲公英花会变色,所以草地也会变色:早晚草地是绿色的,中午草地是金色的。蒲公英对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一点也不陌生,许多学生不仅见过、玩过,而且还吃过。于是我就叫他们写一篇关于蒲公英的作文。因为熟悉的缘故,许多学生写出了质量很高的作文,让我看了一点也感觉不到是他们的第一篇作文。事后我问他们,作文难不难,他们说一点也不难。说不难是假,只能说我叫他们写的是言之有物的作文,写起来不用抓耳挠腮,搜肠刮肚罢了。
还如,我上《槐乡的孩子》,学到里面写天热的段落时,我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己另写几句天热的句子,还变出花样写《天多冷》,学生也很快写出了自己在天热天冷时的感觉,读起来是既新奇又有趣;上《风筝》一课时,学到第三段写放风筝时,我问学生:“你们放过风筝吗?”没有一个回答是否定的,我于是又让他们写自己放风筝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从作文反馈的结果来看,大多也很真实可感,读来也很吸引人。
练笔的另一种途经是记日记。记日记本,不在乎长短,只要不写成“早上起床白天吃饭晚上睡觉”就行。日有所记,记有所得,得有所悟,悟有所思,每日如此,善莫大焉!我并不强求学生每天都写日记,凡是有意义的事,印象深刻的事,生活中的思考、感悟,等等都可以写,每星期一两即可,但不得懈怠。
总之,教小学生作文难,教三年级的学生写作更难。以上的只不过是个人看法而已,正所谓“教无定法”,我们人人心中都有一把钥匙,至于怎样开启,那就需要我们各施其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