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莱芜市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情况调查与分析
莱芜市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主要经济作物种植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加大了农业生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以“三辣一麻”(生姜、大蒜、大葱、花椒)为主的经济作物,经济作物发展较快,种植面积相对较大,经济作物种植已成为我市发展高效农业、振兴农村经济、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市大蒜种植面积17.5万亩、生姜种植面积12万亩、大葱1.3万亩、花生种植面积8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4.5万亩、地瓜6.8万亩。仅生姜、大蒜种植面积比小麦种植面积还要多。
二、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状况
我市在大力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但是经济作物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发展难度也比较大。生姜、大蒜播种由于农艺种植要求高,机械播种很难达到农艺要求,国内目前还没有生产生姜、大蒜播种机的厂家及机具,只能靠人工播种,我市曾引进韩国制造的大蒜播种机,进行了播种试验,由于播种种子入土方位达不到农艺要求,影响大蒜正常生长和产量,未有得到顺利推广。我们在生姜、大蒜机械化播种很难实现的情况下,积极在机械化收获方面寻找突破口。近几年我市主要在生姜、大蒜机械化收获环节上,进行了机具的研制、引进和推广。目前我市生姜机收面积 0.7万亩,机收率 5.42%;大蒜机收面积0.9万亩,机收率 6.36% ;马铃薯机收面积2.8万亩,机收率 63.63%,经济作物收获机械化水平还非常低。生姜、大蒜生播种收获生产环节季节性强,作业期集中,人工作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农民对生姜、大蒜机械化生产要求迫切。
我市十分重视经济作物机械化的发展,为了加快我市生姜、大蒜收获机械化进程,我们积极做好机具研制工作。一是4SS-180型大蒜收获机研制成功。市农机局领导在深入农村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自行研制大蒜收获机的建议,局长王谦昌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从设计、制图、安装、调试,到田间试验,带领科研人员克服种种困难,四年历经上百次反复试验,成功研制出了单机作业幅宽1.8米的大型大蒜收获机,并在莱城区张家洼、杨庄、口镇等乡镇进行了试验、示范。该机与上海50型以上拖拉机相配套,动力大、运行稳定,性能可靠,故障少,操作方便,可一次性将整畦蒜铲出,并能将蒜拢到拖拉机腹部形成蒜铺,而且带土率低,伤蒜率、损失率均小于2%,生产效率达到每小时5-8亩,是人工作业的200多倍,大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4SS-180型大蒜收获机的研制成功,把蒜区农民从繁重的手工劳作中彻底解脱出来,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缩短了大蒜收获时间,深受蒜区农民的厚爱。二是自行研制了4JS-I型生姜收获机。该机配套社会保有量较大的手扶拖拉机作动力,前设计割台,对姜苗实施部分切除,后牵引专用环式深松挖掘犁,通过改变生姜根茎周围土壤的结构并使生姜整体上移而实现挖掘作业。最大收获幅宽400mm,最大收获深度为300mm,损失率、损伤率均小于2%,生产率为2-3亩/时,是人工的20-30倍。
该实用新型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为:ZL02270279.2,并获省农机办核发了推广许可证书,编号为:LT2003106。目前我市自行研制的生姜、大蒜收获机械已形成小批量生产,正在逐步推广应用。
在搞好自身研制的同时,还积极搞好机具引进试验推广工作。我们全方位的捕捉机具信息,只要从新闻、电视、报纸、杂志、网页上发现有关生姜、大蒜机械化方面的信息,就积极与他们联系并前往考察,曾前江苏、安徽、泰安、济宁、菏泽等地进行过考察。2009年从肥城、寿光引进了生姜大蒜收获机进行了试验推广。目前,还没有质量过关、性能可靠的机具,大部分是仿制,设计制造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性能差、适应性差、质量差,都处在试验阶段,还没有形成定型产品。
三、发展生姜、大蒜收获机械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级政府和农机部门对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投入少,发展严重滞后。
2、宣传和培训力度不够大,还没有形成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的良好氛围。
3、生姜、大蒜收获机械质量不过关,达不到农艺要求。一是机具适用性差,作业质量差。一般机具在沙壤土地里作业效果较好,在粘壤土地中作业效果较差,甚至不能作业;二是工作可靠性差。在机具作业过程中,故障频发,严重影响了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也影响了推广应用。
4、机具价格高,作业效率低,经济收益相对较低,影响了机具的推广。由于生姜、大蒜的收获期较短,一般机手有效作业时间短,经济收入相对较低,姜农、蒜农和农机手购机的积极性不高。
5、地块小、种植模式不统一,影响了生姜、大蒜收获机具的适用性,阻碍了机具的推广应用。特别是丘陵山区地块更不利于机械化作业。
6、生姜、大蒜的收获季节性强,遇到阴雨天气,无法机械作业,影响推广应用。
四、对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的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目前粮食生产机械化已达到较高水平,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的地区和丘陵山区农民对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要求迫切。各级政府和农机部门要在大力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同时,积极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切实把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加强对此工作的领导,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加快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进程。
2、加大资金投入,搞好机具研制。各级要安排专用资金支持农机科研部门和有关单位加大攻关力度,也可抽调专门技术人员组成专题研究组,进行机具专题研究。研制质量过关、性能可靠的经济作物机械化新机具,对我市来讲特别是研制生产生姜、大蒜、马铃薯等方面的收获机械和播种机械。
3、加大推广力度,搞好新机具推广。把生姜、大蒜机械化收获列入创新示范工程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示范基地,实施辐射带动。在生姜、大蒜种植集中的地区、乡镇要建立生姜、大蒜生产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方面要把示范基地建成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推广示范基地,统一生姜、蒜种植模式,建立标准化的种植体系,引导规模化生产,为机械化收获作业创造先决条件;另一方面要把示范基地建成生姜、大蒜收获机具引进和研究的试验基地,确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和农民需要的生姜、大蒜收获机械,并通过召开生姜、大蒜收获现场会、机具演示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做好生姜、大蒜收获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
4、利用购机补贴政策,促进机具推广应用。把经济作物机械化新机具纳入重点补贴范围,并提高补贴比例,促进经济作物机械化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5、认真搞好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各级农机部门要把宣传和对姜农、蒜农、机手的技术培训列入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以示范点为阵地采取广播、电视、印发宣传单、明白纸,举办培训班、召开机具作业现场演示会等形式搞好宣传和培训。让农民了解并接受这些新技术,尽快提高机手理论水平、技术素质、操作技能和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促进生姜、大蒜机械化技术的应用。
6、充分发挥农机服务组织的作用,促进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农机专业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最了解农业、农民、农村及农艺的要求,在研制和引进试验过程中要虚心征求他们的意见,在推广应用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利用他们搞好示范带动,促进经济作物机械化快速发展。
第二篇:莱芜市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莱芜市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掌握我市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水平,加快农机化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按照省办要求,莱芜市农机部门抽调有关技术人员,采取实地调研、走访农户与部门沟通相结合的形式,在全市展开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情况调研工作。尤其对花生、“三辣”(大蒜、生姜、大葱)、薯类(马铃薯、地瓜)、林果等大宗经济作物种植情况、机械化生产及收获现状、现有机械状况等进行了认真细致地调查和汇总分析。
一、主要经济作物种植情况
莱芜地处鲁中山区,耕地面积103万亩,经济作物面积达62万亩,经济作物主要以生姜、大蒜、大葱、花生、地瓜、马铃薯等蔬菜为主。中西部泰莱平原,素有“山头三千河西流,盆地尽沃土”之称,土质肥沃,以盛产莱芜“三辣”久负盛誉,大蒜种植面积21万亩,生姜种植面积14万亩,大葱种植面积3万亩。大蒜和生姜的年产量都在200千吨以上,畅销国外和全国各地,在国际市场享有一定信誉,深受中外顾客赞扬。山区主要种植花生、地瓜,林果以花椒、苹果、桃为主。全市花生种植面积11万亩、地瓜7万亩、马铃薯4.6万亩,林果业中桃树种植面积13.7万亩、花椒树14.9万亩、苹果树3.2万亩。尤其是“大红袍”花椒,椒皮厚实,色泽鲜艳,香味浓郁,与生姜、大蒜、鸡腿葱并称为莱芜“三辣一麻”麻辣九州,香飘四方,年总产量达0.72万吨。因此,莱芜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生姜之乡”和“中国花椒之乡”。
二、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现状
近几年来,借助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强势拉动,莱芜市农机部门不断加大新机具新技术的宣传和示范推广力度,目前全市已拥有经济作物种植机械317台,收获机械327台,田园管理机械639台。种植机械中花生播种机械305台,其中专用机械275台;收获机械中花生收获机械135台,其中花生专用机械125台,生姜收获机52台,大蒜收获机80台,马铃薯收获机60台。花生机播4.8万亩,机收2.8万亩,机播、机收率分别达43.6%和25 %;生姜机收0.8万亩,大蒜机收1.5万亩,机收率分别达5.7%和7.1%;马铃薯机收1.8万亩,机收率达39%。各类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率比去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全市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比较缓慢,花生、“三辣”、薯类及林果等大宗经济作物生产作业中各个环节机械化水平还比较滞后。尤其是在大蒜种植过程中,播种、覆膜全靠人工,劳动强度较大,严重制约了大蒜种植面积的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迫切需求,已成为推进全市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瓶颈”。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各级政府对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资金投入少,发展严重滞后。
二是机具少,装备水平低,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本市辖区内还没有一家生产经济作物机械的企业。农机部门的研发推广单位也由于资金缺乏、技术水平低,在研发、引进推广方面后劲不足,特别是在新机具的研制方面缺乏创新意识。
三是自行研制的4JS-I型生姜收获机、4SS-II型大蒜收获机虽然经过多次试验改进,但均受农民传统种植习惯的制约,加之作业地块的限制,使机具不能运用自如;机具性能还需进一步完善提升。
四是由于花生覆膜播种机适宜大田作业,山岭地地块小,覆膜过程中易出现地膜卷曲,影响压膜。生姜收获机受姜瘟地块影响,容易传染,致使农民不愿意随便使用,影响了机具的推广。
五是生姜大蒜等部分经济作物,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地块小、种植结构不一,机具利用率低,特别是蒜农有在蒜地内穿种玉米的传统种植模式,致使机械无法进地作业,影响了机具的推广应用。
四、发展趋势和突破方向
“三辣”及薯类经济作物生产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农民迫切需要一种省时省力、作业性能好的机械,替代高强度的劳动,腾出更多的劳力从事二三产业,让更多农民文明生产,体面生活。这就要求农机研发推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尽快解决三辣和薯类作物生产机械化的关键技术问题,在种植、收获(挖掘、采摘)、装运等一系列环节上下功夫,联合攻关,不断提高机械的可靠性、经济性和适用性。此外随着果蔬加工新技术、新品种大量涌现,作为我们农机技术推广部门应创新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在抓好粮食及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的同时,积极搞好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的推广应用。
五、加快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和农机部门要在大力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同时,积极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切实把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快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进程。
二是加大对经济作物机械的科技投入,搞好机具研制与推广。各级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机科研部门和有关单位加大攻关力度,加快农机化科技创新。在搞好自身研制的同时,积极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性机具,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不断满足经济作物生产对机械的需求。
三是认真搞好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是提高机械化水平的基础,各级农机部门要以示范点为阵地采取广播、电视、印发宣传单、明白纸,举办培训班、召开机具作业现场演示会等形式搞好宣传和培训。让农民了解并接受这些新技术,尽快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技术素质、操作技能和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促进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的应用。
四是充分发挥农机服务组织的作用,促进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农机专业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最了解农业、农民、农村及农艺的要求,在研制和引进试验过程中要虚心征求他们的意见,在推广应用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利用他们搞好示范带动,促进全市经济作物机械化快速发展。
五是建立示范基地,搞好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把重点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列入创新示范工程项目,建立和扩大示范基地,发挥其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农机和农艺相结合,建立标准化的种植体系,引导规模化生产,为机械化收获作业创造先决条件。农机、农业技术人员要相互学习,经常交流沟通,密切配合,采取措施使两项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新技术推广应用的效果,扬长避短,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贡献。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组织演示会、现场观摩会等多种技术推广活动,进一步宣传机具,扩大推广范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六是利用购机补贴政策,促进机具推广应用。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启动地方政府配套补贴资金,扩大经济作物机械化新机具的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比例,促进经济作物机械化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第三篇:莱芜市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莱芜市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掌握我市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水平,加快农机化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按照省办要求,莱芜市农机部门抽调有关技术人员,采取实地调研、走访农户与部门沟通相结合的形式,在全市展开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情况调研工作。尤其对花生、“三辣”(大蒜、生姜、大葱)、薯类(马铃薯、地瓜)、林果等大宗经济作物种植情况、机械化生产及收获现状、现有机械状况等进行了认真细致地调查和汇总分析。
一、主要经济作物种植情况
莱芜地处鲁中山区,耕地面积103万亩,经济作物面积达62万亩,经济作物主要以生姜、大蒜、大葱、花生、地瓜、马铃薯等蔬菜为主。中西部泰莱平原,素有“山头三千河西流,盆地尽沃土”之称,土质肥沃,以盛产莱芜“三辣”久负盛誉,大蒜种植面积21万亩,生姜种植面积14万亩,大葱种植面积3万亩。大蒜和生姜的年产量都在200千吨以上,畅销国外和全国各地,在国际市场享有一定信誉,深受中外顾客赞扬。山区主要种植花生、地瓜,林果以花椒、苹果、桃为主。全市花生种植面积11万亩、地瓜7万亩、马铃薯4.6万亩,林果业中桃树种植面积13.7万亩、花椒树14.9万亩、苹果树3.2万亩。尤其是“大红袍”花椒,椒皮厚实,色泽鲜艳,香味浓郁,与生姜、大蒜、鸡腿葱并称为莱芜“三辣一麻”麻辣九州,香飘四方,年总产量达0.72万吨。因此,莱芜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生姜之乡”和“中国花椒之乡”。
二、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现状
近几年来,借助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强势拉动,莱芜市农机部门不断加大新机具新技术的宣传和示范推广力度,目前全市已拥有经济作物种植机械317台,收获机械327台,田园管理机械639台。种植机械中花生播种机械305台,其中专用机械275台;收获机械中花生收获机械135台,其中花生专用机械125台,生姜收获机52台,大蒜收获机80台,马铃薯收获机60台。花生机播4.8万亩,机收2.8万亩,机播、机收率分别达43.6%和25 %;生姜机收0.8万亩,大蒜机收1.5万亩,机收率分别达5.7%和7.1%;马铃薯机收1.8万亩,机收率达39%。各类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率比去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全市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比较缓慢,花生、“三辣”、薯类及林果等大宗经济作物生产作业中各个环节机械化水平还比较滞后。尤其是在大蒜种植过程中,播种、覆膜全靠人工,劳动强度较大,严重制约了大
蒜种植面积的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迫切需求,已成为推进全市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瓶颈”。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各级政府对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资金投入少,发展严重滞后。
二是机具少,装备水平低,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本市辖区内还没有一家生产经济作物机械的企业。农机部门的研发推广单位也由于资金缺乏、技术水平低,在研发、引进推广方面后劲不足,特别是在新机具的研制方面缺乏创新意识。
三是自行研制的4JS-I型生姜收获机、4SS-II型大蒜收获机虽然经过多次试验改进,但均受农民传统种植习惯的制约,加之作业地块的限制,使机具不能运用自如;机具性能还需进一步完善提升。
四是由于花生覆膜播种机适宜大田作业,山岭地地块小,覆膜过程中易出现地膜卷曲,影响压膜。生姜收获机受姜瘟地块影响,容易传染,致使农民不愿意随便使用,影响了机具的推广。
五是生姜大蒜等部分经济作物,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地块小、种植结构不一,机具利用率低,特别是蒜农有在蒜地内穿种玉米的传统种植模式,致使机械无法进地作业,影响了机具的推广应用。
四、发展趋势和突破方向
“三辣”及薯类经济作物生产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农民迫切需要一种省时省力、作业性能好的机械,替代高强度的劳动,腾出更多的劳力从事二三产业,让更多农民文明生产,体面生活。这就要求农机研发推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尽快解决三辣和薯类作物生产机械化的关键技术问题,在种植、收获(挖掘、采摘)、装运等一系列环节上下功夫,联合攻关,不断提高机械的可靠性、经济性和适用性。此外随着果蔬加工新技术、新品种大量涌现,作为我们农机技术推广部门应创新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在抓好粮食及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的同时,积极搞好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的推广应用。
五、加快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和农机部门要在大力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同时,积极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切实把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快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进程。
二是加大对经济作物机械的科技投入,搞好机具研制与推广。各级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机科研部门和有关单位加大攻关力度,加快农机化科技创新。在搞
好自身研制的同时,积极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性机具,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不断满足经济作物生产对机械的需求。
三是认真搞好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是提高机械化水平的基础,各级农机部门要以示范点为阵地采取广播、电视、印发宣传单、明白纸,举办培训班、召开机具作业现场演示会等形式搞好宣传和培训。让农民了解并接受这些新技术,尽快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技术素质、操作技能和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促进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的应用。
四是充分发挥农机服务组织的作用,促进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农机专业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最了解农业、农民、农村及农艺的要求,在研制和引进试验过程中要虚心征求他们的意见,在推广应用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利用他们搞好示范带动,促进全市经济作物机械化快速发展。
五是建立示范基地,搞好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把重点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列入创新示范工程项目,建立和扩大示范基地,发挥其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农机和农艺相结合,建立标准化的种植体系,引导规模化生产,为机械化收获作业创造先决条件。农机、农业技术人员要相互学习,经常交流沟通,密切配合,采取措施使两项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新技术推广应用的效果,扬长避短,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贡献。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组织演示会、现场观摩会等多种技术推广活动,进一步宣传机具,扩大推广范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六是利用购机补贴政策,促进机具推广应用。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启动地方政府配套补贴资金,扩大经济作物机械化新机具的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比例,促进经济作物机械化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第四篇:鄄城县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情况调研
鄄城县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情况调研
鄄城县位于山东省鲁西南平原地区,土地肥沃。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8万亩,其中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0.5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1%。近年来,随着经济作物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如何又好又快提高全市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推进全市农机化工作科学发展,是鄄城县农机部门今后工作的一项重点,对此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全县经济作物种植和机械化生产的基本情况
鄄城县经济作物种植主要有花生、棉花、大蒜、大葱、瓜类、蔬菜等,其中种植面积较大且占主导地位的是花生、棉花。大葱、瓜类、蔬菜只是小面积的小范围的种植。近几年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花生种植和收获基本上是人工操作,费时费力,种植面积出现逐年减少的趋势,瓜果、蔬菜的种植和收获以及田间管理也完全是人工劳动。经济作物由于种植工艺复杂、环节多、费工量大、技术含量和要求标准高等原因,目前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尚满足不了当前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需要,也成为制约全县农机化综合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耕整地、开沟起垅、作畦、打洞、铺膜、播种、制钵、育苗、移栽、植保中耕、追肥、节水灌溉、插播(收获)等机械化技术。
二、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现状
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产值呈逐年上升趋势,与粮食作物效益相比,产出效益较高。但是,经济作物由于种植工艺复杂、环节多、费工量大、技术含量和要求标准高等原因,目前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尚满足不了当前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需要,也成为制约全市农机化综合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耕整地、开沟起垅、作畦、打洞、铺膜、播种、制钵、育苗、移栽、植保、中耕、追肥、节水灌溉、插播(收获)等机械化技术。
目前,全县经济作物种植、管理、收获到贮存保鲜等环节机械化应用程度还较低。全县主要经济作物(、花生、棉花)机械化播种、收获程度很低,生产环节中,耕整地机具已形成系列化、通用化,生产也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播种机具已经部分解决,但土豆、花生、棉花等播种机械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少,但机具的总体性能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收获是经济作物生产最薄弱的环节,定型的机具不多,成熟和批量生产的机具更少,不少作物(草莓、棉花等)的收获机械还没有破题。
三、存在的问题
1、与粮食作物相比,对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推广力度不够,投入少,专业人才少,研制、开发、引进等力量弱,许多想法不能变成现实,致使经济作物机械化创新、推广工作相对滞后。
2、宣传力度不够大,还没有形成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的良好氛围。
3、机械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机具通用性差。有些机具在沙壤土地里作业效果较好,但在粘壤土地中作业效果较差,甚至不能作业;二是有关机具可靠性差,影响了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三是有关作业环节中,机具作业效果达不到农民要求。
4、培训不到位。对部分技术含量高、操作较复杂的经济作物机械,由于对农民培训不到位,致使在实际作业中操作不正确、不规范,出现这样那样的故障和问题,从而使老百姓对机械失去信心,影响了机具的推广。
5、机具价格相对较高。部分新型机具生产厂家和生产商,为了尽快收回机具研发所投入的资金,把产品价格定得较高,让农民“望机兴叹”,一定程度制约了机具的推广。
6、规模化作业程度不高,示范带动作用不大。目前全市尚没有经济作物机械合作服务组织,农民抱团创市场的局面还未构成,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服务处于分散经营、小打小闹阶段,示范带动力远远达不到要求。
四、措施及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和农机部门要把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此工作的领导,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科研推广队伍力量,加快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进程。
2、加大推广力度,搞好新机具推广。把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首先列入创新示范工程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示范基地,实施辐射带动。在种植集中地建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方面要把示范基地建成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推广示范基地,统一种植模式,建立标准化的种植体系,引导规模化生产,为机械化收获作业创造先决条件;另一方面要把示范基地建成收获机具引进和研究的试验基地,确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和农民需要的机型,并通过召开现场会、机具演示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做好示范推广工作。
3、利用购机补贴政策,促进机具推广应用。把经济作物新机具纳入重点补贴范围,减轻农民的购置负担,促进经济作物机械化的推广应用。
4.认真搞好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各级农机部门要把宣传、技术培训列入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以示范点为阵地采取广播、电视、印发宣传单、明白纸,举办培训班、召开机具作业现场演示会等形式搞好宣传和培训。确保培训质量,注重宣传效果,让农民接受并掌握这些新技术,促进机械化技术的应用。
5、加大投入,增强科技创新力量。设立专项资金,保障新机具的研发、考查、选型、引进、试验和改进、调研等工作。抽调爱钻研、懂技术、业务棒的人员充实农机科研队伍,使全市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研发、推广有保障。
6、积极扶持成立经济作物机械服务组织。实行政策照顾、技术培训、重点服务等措施,不断壮大经济作物机械服务组织,增强示范带动效果。
7、制定对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的考核制度。根据各镇街区不同的作物种植情况,相应制定经济作物发展考核标准,纳入年终社会综合事业的考评内容,督促各乡镇对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的重视。
8、建立并落实奖励机制。对在经济作物机械化推广中做出贡献的人员实行一定奖励,调动科研、推广人员以及老百姓对经济作物机械的研制、改进、示范等积极性,从而推进全市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第五篇:济宁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任重道远
济宁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任重道远
2009年,根据山东省农机办和省农机推广站关于大力开展 “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的工作理念和济宁市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的实际,从10月下旬开始,我们济宁市农机局组织开展了全市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现状与需求的调研工作。我们重点选取种植面积较大的花生、棉花、大蒜等经济作物,分赴泗水、金乡、汶上、曲阜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拍摄了照片,并进行了认真科学的分析总结。
一、经济作物生产的基本情况
(一)经济作物种植的基本概况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辖12个县市区,南北长167公里,东西宽158公里,面积10685.7平方公里,人口812万,耕地面积750万亩,东部是丘陵山区,中西部是平原、洼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棉花、大豆、大蒜、马铃薯、蔬菜等为主。经济作物种植分布广泛,全市十二个县市区都有种植,种植面积476万亩。其中花生、马铃薯主要集中在东部曲阜、邹城和泗水的丘陵山区。花生常年种植面积60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14万亩。棉花、大豆主要集中在西部、西北部和南部的嘉祥、梁山、汶上、金乡和鱼台,常年种植面积130万亩。大蒜主要集中在金乡、嘉祥和鱼台,常年种植面积90万亩。随着产业政策的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将会进一步增加。
(二)经济作物生产的机械化情况
1、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的现状
据调查,全市经济作物生产作业的各个环节(包括育苗、种植、管理和收获)基本上以人力为主,机械化程度较低。全市经济作物机械化播种面积仅为40万亩,占种植面积的8.4%,其中花生机播面积29万亩,占经济作物机播面积的72.5%,占种植面积的6.1%。泗水县花生机播面积14万亩,占全市花生机播面积的48.27%;机械化收获面积仅为3.79万亩,占种植面积的6.32%。经济作物机械装备程度低下,2009年全市新增经济作物机械数量1871台,其中花生播种收获机械308台,棉花播种机、拔柴机80台,大蒜收获机41台,薯类收获机5台,设施农业机械1437台。花生播种机、花生收获机以青岛万农达花生机械公司生产的机械为主;大蒜挖掘机以鱼台强进大蒜挖掘机制造厂生产的机械为主。
2、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的必要性
目前,我市农机化发展正处于中级发展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时期,我市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75%,而经济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尤其是种、收,有的刚刚起步,有的尚是一片空白,经济作物机械化已成为制约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今后几年,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对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我市大蒜、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比例不断增加,面积逐年加大,但经济作物人工作业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农民迫切需要机械化作业来取代人工作业。以大蒜收获为例,全市大蒜种植面积接近110万亩,若大蒜收获实现机械化,不仅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降低作业成本。经测算,机械作业和人工收获相比,生产效率可提高70倍,亩收获支出降低一半以上,而且能显著地降低损伤率。
二是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还是以收获大蒜为例,机械收获大蒜每亩收取作业费90元,按单机年作业量300亩计,机手每年作业收入2.7万元。同时,还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从事农村二、三产业。三是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是农机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当前,经济作物尤其是大蒜、花生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已成为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目前,我市的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基本上还是空白。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特别是大蒜、花生、薯类生产机械化任重而道远。
二、我市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生产规模小:济宁市经济作物大部分是个人种植模式,种植面积小而且分布零散,不适宜机械化的成片规模作业,不会产生规模效益,这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
2、市场窄:由于规模小,生产成本高,自然而然地导致市场面窄。济宁市所产出的经济作物绝大多数是在本市内销售,少部分才能销往邻近的省市县。就连济宁市目前发展势头最好、商品化程度最高的金乡大蒜,也难以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使得济宁市经济作物的发展缺乏动力,严重阻碍了济宁市经济作物的发展。因此,坚持“走出去”的政策,勇于向外扩展,开拓更大更广的市场,是济宁市经济作物发展的决定因素。
3、生产技术低:济宁市经济作物种植技术普遍偏低,农民仍然是在凭经验种植,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持。基层农机、农技站普遍存在“线断、网破、人散”的问题,农民文化素质低,不能通过自学来获得所需科学技术,这些都是导致济
宁市经济作物种植技术偏低的原因。生产技术低,就意味着产品质量低,对农民来说,就意味着销路不旺,价格偏低,收益减少。农民不能因经济作物获得较高收入,使得他们无力扩大再生产,从而导致了济宁市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低。
4、投入少,经济作物机械装备数量少:在对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的投入方面,不管是政府还是个人都是偏小的。虽然近几年国家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进行补贴,但还是“粥少僧多”,不能满足农民需求。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装备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而经济作物生产机械数量少,装备水平低。
三、济宁市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落后的原因
济宁市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落后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
1、客观因素:地理条件:济宁市东部多山地、丘陵。山地多有利于林木业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但交通不便让林木生产成本较高,难以成为经济作物的支柱产业。花生、马铃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又比较分散,种植成本高,运输困难。因此东部山地、丘陵成为济宁市发展大规模经济作物的制约条件。
2、主观原因:(1)农民观念落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在农村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农民希望的是“小富即安”的生活,不愿、不敢承担风险,不敢尝试和创新。农民缺乏竞争心,不愿作“第一人”,正是这种心理让农民固守在传统的种植模式上,不敢向收益更高好的经济作物种植迈进。农民观念落后是阻碍济宁市经济作物发展的根源所在。(2)政府投入少,支持和扶植的力度不够,缺乏合理的引导:政府对农民的投入少,技术支持太小;缺乏合理的引导;税费改革以来,农民的负担确实减轻了。但此次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农民仍然认为现在税费太高,农民的收费太多,劳作一年,除去成本和税费已所剩无几。
四、对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的政策建议
1、加大对经济作物机械的科技投入,对生产企业进行科研补贴,研制出具有先进性、科学性、适用性、可靠性的新型机械,不断满足经济作物生产对机械的需求。
2、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农机以及国家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部门要积极推广应用示范新技术、新机具,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然后农民才会去购买新型农业机械。
3、推进经济作物生产的设施化、信息化,为农民提供产业信息,使经济作物生产与销售、加工企业紧密结合,延长经济作物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经济作物效益。
4、抓好关键技术的培训,提高经济作物生产者的技能和素质。经济作物种类、品种繁多,技术性强,更新快,需要较强的科技人员作支撑。因此必须抓好
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以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5、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对农民购买农机实施补贴政策,就因为农业利润空间太小,农民收益太低,积极性不高。加大对机械购买、使用者的补贴力度,会提高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从而加快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五、济宁市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对机械的需求展望
根据济宁市经济作物种植情况,目前我市急需购进以下机械,以满足经济作物发展的需要。
1、设施农业需要机械为电动卷帘机、田园管理机、臭氧消毒机、蔬菜喷灌机等;
2、花生生产需要机械为花生播种机、花生收获机;
3、大蒜种植收获过程需要机械为大蒜挖掘机;
4、棉花生产需要机械为棉花拔柴机;
5、其他机械如核桃采摘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