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历次货币政策调控一览(最终版)

时间:2019-05-13 14:2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历次货币政策调控一览(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历次货币政策调控一览(最终版)》。

第一篇: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历次货币政策调控一览(最终版)

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历次货币政策调控一览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2011年历次货币政策调控一览

1月14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月8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2月18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3月25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4月5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4月17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5月12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6月14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7月7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第二篇: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

货币政策委员会成立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是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咨询议事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于1997年7月成立。2003年12月27日新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十二条明确指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应当在国家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制定和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委员会职责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责是,在综合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宏观调控目标,讨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控制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有关货币政策的重要措施、货币政策与其它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等涉及货币政策等重大事项,并提出建议。

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

货币政策委员会通过全体会议履行职责,在每季度召开例会,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应当以会议纪要的形式记录各种意见,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提出的货币政策议案,经出席会议的2/3以上委员表决通过,形成货币政策委员会建议书,应当将货币政策委员会建议书或会议纪要作为附件,应当将货币政策委员会建议书或者会议纪要,一并备案。

第三篇: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调研报告

关于中国人民银行 货币政策的调研报告

对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存在广泛的争论。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们可以预期到货币政策的变动从而改变其行为,导致货币政策的失效,即“卢卡斯批评”。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对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样表示怀疑,认为中央银行应放弃“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而遵循既定的规则。凯恩斯学派认为,在低利率情况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即存在“流动性陷阱”。尽管如此,新凯恩斯学派认为价格和工资具有“粘性”,而且信息不充分,这就使得货币政策很可能是无效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新的挑战。一个国家如果允许资本流动,就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保持固定汇率,这就是著名的“克鲁格曼不可能三角”。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还有一层涵义,即要保持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必要的独立性。简单地说,要实现物价增长控制目标,就必须加强其他目标特别是财政财务约束,即把货币政策目标放在更加优先的地位。这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经济体中尤为如此。

尽管对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存在争论,但在一些方面经济学家已有共识:良好的微观经济环境、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公信力以及有弹性的汇率体制,对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尤为重要。宏观调控是建立在微观基础之上的,所谓货币政策的微观基础指的是各微观主体能够遵照市场经济原则行事,对宏观经济变量较为敏感。在我国,情况却并非如此,许多经济部门垄断所带来的高利润使得企业自身资金充裕,不需要太多的外部融资。这些企业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差。此外,从要素市场情况看,地方政府拥有大量的土地和银行资金,为了追求经济的短期发展,地方政府往往以低价给企业土地和贷款。这无形中减少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其利润率。如果该企业是内资非出口型企业,就会因为高利润率引起投资冲动。如果该企业是出口或外商投资企业,则不但会引起投资冲动,而且会因为出口增加和外资流入引发外汇储备的积累。因此,财政分权、企业利益分配格局都会对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产生影响。

当前经济金融发展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全球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逐渐增多,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进一步巩固,但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更加迫切,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以及防范金融风险的任务依然艰巨。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要把握好货币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维护金融体系健康稳定运行。总量适度增长。要继续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业绩考核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把短期目标和中长期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信贷资金的相对均衡投放,促进全年货币信贷调控目标的实现。要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继续落实“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努力缓解农业和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产能过剩行业以及新开工项目的贷款。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积极扩大直接融资。研究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潜在系统性风险。

第四篇:中国军队历次裁军数据一览[范文模版]

中国军队历次裁军数据一览

第一次:计划将军队总数由550万压缩到400万

新中国成立之时,解放军的总员额达到了550万人,基本上还是“小米加步枪”的以步兵为主体的陆军,没有空军,也没有海军,技术兵种也很少。1950年4月,中央决定将全军总员额由550万减至400万。

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精简工作未能继续进行,军队又进行了扩编,到1951年12月总人数增加到627万,是解放军历史上兵力最多的时期。

第二次:627万减至400万

1951年底,国内大规模剿匪作战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已转入阵地防御作战阶段,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形势,中央军委决定于1952年再次对解放军进行大规模精简整编。

1952年精简工作全面展开,至年底结束,全军总人数降为400万余人。第三次:减至320万

朝鲜停战和国内大规模的剿匪作战基本结束后,1953年8月28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面对国民经济一五计划全面展开等大好形势,决定对人民解放军再一次进行精简整编。

此次精简工作到1955年底顺利结束。全军兵力精简到了大概320多万人。第四次:降为240万

1956年9月,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降低军政费用占国家财政开支的比重。中央军委1957年1月召开扩大会议,确定全军总人数再裁减1/3。

这次精简工作从1957年开始到1958年底结束,全军总人数降为240万。在步兵减少的同时,海、空军和特种兵得到了加强,占到全军总人数的32%。

第五次:裁军计划流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军队数量再次大幅度上升。1975年,解放军总人数高达610万。为了解决比例失调和部队臃肿问题,1975年6月至7月,中央军委决定3年内将军队减少60万人。

但是随着“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在全国展开,这次裁军随之夭折。第六次:继续完成第五次精简整编任务

1980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大力精简机关,压缩非战斗人员和保障部队。8月15日,中共中央颁布实施精简方案,精简机关,压缩军队员额,减少保障部队和非战斗人员。这次精简还裁并了各级机关的重叠机构,撤销了省军区独立师,部分野战军步兵师改为简编师。

第七次:军队总员额减至400余万

1982年9月,中央军委下发精简方案,将军委炮兵、装甲兵、工程兵机关改为总参下辖的炮兵部、装甲兵部、工程兵部;军区直属的炮兵、坦克和野战工兵部队,大部划归陆军的军内建制;将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到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所驻省、自治区、直辖市。

至此,中国军队总员额减至400余万人。第八次:裁减员额百万

1985年7月11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转发了军队精简方案。根据方案要求,这次精简整编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压缩军队总员额,全军总人数减少100万。到1987年,百万大裁军的浩大工程基本完成,解放军总员额为300万人。

与裁军同步,陆军航空兵部队、电子对抗部队等新兵种,以及预备役部队相继成立。陆军中技术兵种比例首次超过步兵,人民军队迈出由摩托化向机械化转型的关键一步。

第九次:裁减员额50万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在80年代裁军100万的基础上,将在今后3年内再裁军50万。到1999年底,裁军50万的任务已经完成。

第十次:裁减员额20万

2003年,中国宣布将在“九五”期间裁减军队员额50万的基础上,2005年前再裁减20万,使军队总规模降至230万。

第十一次:裁减员额30万

2015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裁军30万。如果这一计划完成,军队规模将保持在200万人左右。

数据来源:中国军网、《纵横》2007年07期《共和国军队的十次裁军》、《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第五篇:2010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一览

2010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一览

5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准备金率年内第三次上调 加息几率减小

4月1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完善商品住房预售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未获预售许可项目 的开发商不得收取定金。

4月17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通知要求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的政策。

4月15日:国务院颁令,二套住房贷款首付款不低于50%,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首套住房且建筑面积逾90平米的,首付比例不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大幅度提高首付款和利率水平。

4月14日:总理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称,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实行更加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抑制投机性购房,加快研究制定合理引导个人住房消费的税收政策。

4月11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行不应对投机购房作出贷款,如无法判断,则应大幅提高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

4月7日:国家发改委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地产市场调控,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供给,支持普通自住和改善性住房消费及大力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

4月2日:财政部发通知,对两个或以上共同购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若其中一人或多人已有购房记录,该套房产的共同购买人均不适用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契税优惠政策。

3月23日:国资委要求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退出地产业,并在15个工作日内制订方案。

3月22日:国土资源部提出,今年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没有编制公布前,各地不得出让住房用地。

1月10日:国务院出台“国十一条”,严格二套房贷款管理,首付不得低于40%,加大房地产贷款窗口指导。

下载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历次货币政策调控一览(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历次货币政策调控一览(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房地产政策调控一览

    中国房地产政策调控一览 中麦讯:为拽住高房价的韁绳,中国政府新年伊始再出调控新招,包括调高二套房首付、全面铺开"限购"、开征房产税、扩大营业税徵收范围,其严厉程度均大大......

    深究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论文五篇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在货币经济学理论文献中指货币当局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制定的货币政策,通过特定的传导机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程度,即货币当局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及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及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一、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目标 (一)最终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第规定,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

    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历次调整一览表

    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历次调整一览表 存款基准利率 贷款基准利率 调整日期 调整前 调整后 幅度 调整前 调整后 幅度 2012年7月5日 3.25% 3.00% -0.25% 6.31% 6.......

    2010年楼市调控政策一览及影响

    调控政策及影响近期: 1、存款准备金率 11月16日起,央行第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达18%的历史最高点。其实质影响与其说是对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链的调控,不如说是对......

    中国近两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一览

    中国近两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一览 2011年1月至12月,房价同比涨幅分别为9.5%、10.7%、11.7%、12.8%、12.4%、11.4%、10.3%、9.3%、9.1%、8.6%、7.7%、6.4%。 2010年以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措施,将......

    中国近两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一览

    中国近两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一览 2011年1月至12月,房价同比涨幅分别为9.5%、10.7%、11.7%、12.8%、12.4%、11.4%、10.3%、9.3%、9.1%、8.6%、7.7%、6.4%。 2010年以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措施,将......

    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进程一览

    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进程一览(10年10月) 历经五个月的调控後,中国房价仍然居高不下,迫使中国政府近期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在中国政府国庆节前宣布加码房地产调控之後,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