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的启示作文题及

时间:2019-05-13 14:3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绿树的启示作文题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绿树的启示作文题及》。

第一篇:绿树的启示作文题及

绿树的启示

【材料设计】

人们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然而,绿树为了这一切,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有人曾做过试验,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五公斤之多。

把握上述材料的内涵,准确立意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材料解析】

材料作文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的主旨。抓主旨最好通过抓关键句或关键词的方法解决。

有的同学抓住“人们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这句话立意,结果写成“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但这是文章的核心句吗?

当然不是,因为后面出现了转折连词“然而”,在一句话中如果存在转折连词,语意的重心一定在转折连词后,所以我们知道“人们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这句话不是核心句。但是“然而”后面有两句话,哪句话是核心句呢?

很显然,“有人曾做过试验,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五公斤之多”只是通过列举数据来说明材料,它只能属于材料中的附属句。

“绿树为了这一切,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这才是材料的主旨句。但这句话中有模糊语意,即“这一切”。,我们明确它的指代意义,即可得到“绿树为了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这样我们就认识到该材料的主旨:“吸收”是“给予”的基础,想“给予”必先“吸收”。核心词语为“吸收”。所以我们可以立意为:“为了更好地奉献=F家庭、社会,青少年时代必须充分吸取知识等各种营养。”

【范文点拨】

人生的摄取与奉献

哲学家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可我认为更需要摄取。因为如果没有摄取为前提,何来奉献?摄取和奉献缺一不可。(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人生更需要摄取,摄取是奉献的前提”,入题迅速。)

在这里所说的摄取,并不是向别人索求“成品”;奉献也不是把所要的“成品”再送给别人,这是无意义的。摄取是吸收“原料”;奉献的是经过自己加工而成的成品。就像绿树在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然后再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深入分析关键词“摄取”、“奉献”,让文章说理透彻。)

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向人类奉献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司马迁为了完成这本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搜遍各类文学书籍。他所摄取的知识绝不是一本书可以写全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如果司马迁奉献的是一条小溪,那么他必定融化了不计其数的冰丁和雪粒。天文学家哥白尼,他给人类带来了“日心说”。这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言论,也不是一年半载所能提出的学说,它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观察,无数日日夜夜的研究和计算。他摄取的是无数的现象和数字,而奉献的是天文学前进的推动力。人们看到哥白尼的奉献,而更应该感觉到他奉献的前提——摄取。(选取司马迁、哥白尼一中一外两个典型事例,细致分析,透彻阐明了“摄取是奉献的前提”这一道理。)

当然,要想让摄取的东西真正地转化为奉献的资本,还需要汗水。例如:曹雪芹在《红楼梦》出世之前对它进行十次增删,所用十载;霍金经过无数日夜观察和计算,出版了惊世之作《时间简史》;李时珍用二十七年跋山涉水完成巨著《本草纲目》……对我们而言,他们的奉献是重要的,而对他们而言,可能在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所付出的汗水是最值得回味的。(此段对中心论点补充说明,告诉我们“要想让摄取的东西真正地转化为奉献的资本,还需要汗水”,让文章饱满、丰润。)

作为学生,如果想为社会奉献点儿什么,那么现在就必须好好学习,以摄取足够的“养料”。不断摄取,奉献自己,回报社会。(此段联系现实,告诉同学们,只有现在有志于学业,将来才能有为于社会。)

为了奉献而汲取

人生就像树,在它幼小的时候努力汲取生活的养分,而在它长成参天大树之时,便向外无私地奉献着绿意与希望。它撑起一片阴凉,供人休憩,直到叶落干枯。(开头巧引材料,由绿树到人,贴切自然。)如果人们把一株小树的养料和水分截断,那么人得到的是什么呢?那小树只有在饥渴中过早地夭折,何谈奉献?只有在汲取了足够的养分之后,才可以把奉献两字写得完美。(反面分析材料,进而提出中心论点。)乘着时间的快车,我们来到了法国巴黎大学。突然,大学里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玛丽。她正匆忙赶去听老师授课,她像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在图书馆里不倦求索。

转眼间,时间定格在三十年之后。一对夫妇正在一锅锅熬着煤渣,终于,他们提炼出了在瓶中微微发出亮光的镭。若不是居里夫人在大学汲取了无尽智慧的养分,她又怎能制出那一堆堆黑色的污物中隐藏着的蓝色的精灵呢?

坐着时空机器继续航行,忽然看到一个穿着便装的绅士立于船头。他——达尔文,为了做生物研究,随着一艘考察船做为期半年的旅行。他每时每刻都注意着各种生物的变化并收集起它们的标本,积累了大量资料。他努力吮吸着大自然的智慧,他默默积聚着……

终于,待回国以后,他撰写了轰动全球的著作《物种起源》,把自己最宝贵的研究资料奉献给了全人

类。但是,如果没有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汲取,他怎能把上帝的意识写进自己的著作呢?(较为详尽地使用居里夫人、达尔文的例证,先写他们如何汲取营养,再写他们如何奉献于人类,十分契合观点,可称用例精当。)

朱自清如果未受北大、牛津两所大学名师的熏陶,他能写出那样壮丽的诗篇吗?袁隆平如果没有汲取生物科技方面的知识,他有能力成为“杂交水稻之父”吗?李素丽如果没有受到家人爱心的影响,她能数十年如一日地面带微笑,真诚助人吗?(集中使用朱自清、袁隆平、李素丽的例子,让文章详略分明,素材丰富。)没有汲取,哪来奉献?

我们中学生,要努力汲取学习的养分,来积聚足够的力量。只有这样,才有我们的一片天,才能使我们更好地为祖国奉献我们一点一滴汲取、积聚起来的力量。(此段联系中学生来谈,让文章有了更为强大的现实意义。)

为了奉献,让我们像小树那样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吧!这样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尾段虽然语言简练,但既再点材料又回扣观点,妙!)

第二篇:绿树的启示(命题作文)

绿树的启示

[材料1]人们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然而,绿树为了这一切,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有人曾做过试验,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五公斤之多。

[范文]

在给予中享受吸收的快乐

绿树只有将根系深深扎进土壤,不断汲取水分和养料,才能葱郁茁壮,为大地带来一片新绿,一丝沁凉;

野花只有努力舒展每一片绿叶,汲取每一滴甘露,沐浴每一缕阳光,才能吐蕊飘香,为春天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同样,我们每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吸收知识的给养,不断充实完善自我,才能最大限度地为世界给予我们的一分责任和力量。(由物及人,引出观点)

生命有限,追求无限。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在求知、做人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险境,只有多渠道地去获取知识,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才能厚积而薄发,释放我们全部的热情和能量,在奉献中实现自我的价值。/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在短暂的生命里努力汲取知识,大英博物馆图书阅览室里桌椅下的清晰下沉的足印便是明证,即使是散步休息,他也没有停止记录下每一个灵感,正是他的不断吸收,才有了鸿篇巨制《资本论》的诞生,才为人类的解放铺就了一条光明大道。/要想给予必先吸收。“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不广泛深入地吸收知识和养料,怎么可能享受给予的快乐?(主体论证1——吸收是给予的前提和基础)

吸收是给予的前提和基础,给予才是吸收的终极目的。/物理学告诉我们,能量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总是守衡的。只一味地吸收而不大方地给予,只会造成能量的积压和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从情感的角度看,只吸收而不给予是懦弱和自私的表现。中国古代有一类特殊群体,他们博采众长,才高八斗,却孤芳自赏;满腹经纶,但自视清高,不屑入朝为官,最终空有一身才华却只能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随滔滔东逝的流水远去,也许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无奈,但逃避生活终一无所获,因此不能称其为大写的人。

人只所以成为大写的人,就在于他与其他生物相比,多了一点情感,多了一分责任。人活着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生存,更重要的在于生活,活出自我的价值,活出自我的风采。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贡献出我们的一分力量,在奉献中享受给予的充实和快乐。也许有人会妄自菲薄,感叹个人力量的微不足道,但哪怕是一叶嫩草,也总能给单调的大地增添一抹绿意,给意志消沉的人们带来一丝希望,不是吗?(主体论证2——在给予中享受吸收的快乐)

泰山之所以高大,就在于不出让细小的山石颗粒;江河之所以深厚,就在于不拒绝细微的溪流。让我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能像鲁迅一样,拼命地吃草,尽力地挤出奶和血,为我们自己,更为我们的祖国。(引证、比喻论证后强化观点)

[材料2]

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向一棵树倾诉自己的烦恼。男人说:“我无法改变自己。”“你看我,”树说,“每一年,我都会由青葱变得枯黄,再回到青葱,从发芽到开花再到叶落。到现在,我任然是我自己,仍旧是一棵树。”

“我的爱已耗尽,”女人说,“为了爱,我已倾其所以,完全失去了自我。”“你看我,”树说,“我的树枝上有知更鸟,树干中有猫头鹰,苔藓和瓢虫生长在我的树皮中。他们能带走我所拥有的,但带不走我自己。”

“怎样才能既按你说的做,又不会迷失自己?”孩子问。“你看我,”树说,“我在风中折腰,在雨中低垂,到现在我还是我自己,我仍旧是一棵树。”

不管我们知道与否,其实我们就像这棵树。虚荣心是由于对自我的错误认识,妄想将任何东西都据为己有,而拒绝听从别人的意见或者精神的指引。

我们做什么并不重要,我们怎样去做才是有价值的。改变与成长,对我们来说,就像太阳每天都朝升夕落一样,不足为奇。带着自己真实的内心前行,倾听心灵深处的忠告。

第三篇:关于绿树的作文800字

关于绿树的作文800字

童年的憧憬中,星星神奇美妙,理想便是那信心;青春是追求,理想是绿叶,一片平凡的绿叶……朋友,别说我胸无大志,要知道绿叶有绿叶的追求.春寒料峭时,深处一片绿叶,可给人希望与欢欣;夏日骄阳下,绿叶伸出层层绿荫,给人凉爽与舒心;凛冽寒风中,绿叶化作片片落黄,给大地温暖与馨香……

一片绿叶更是渺小平凡的,但社会需要绿叶,需要更多更多的绿叶。看那是绿衣使者,这片绿叶传递的却是生命的信息,是人类社会所不可缺少的。还有那清洁工人,美化环境的园丁……都是平凡的绿叶,平凡的让人忘记其存在,可生活中又怎能没他们呢?

理想是绿叶,绿色无比亲切。漫步山林中,迎着轻柔的春风,顿生愉悦之情。在这绿海中,有绿草、绿苔,更多的是绿树,我只觉得心中一片绿……

绿树以它的绿装扮着大地,使大地充满生机,棵棵绿树,苍翠欲滴,给人们创造了优美的环境。

啊!走在路上,星星点点的阳光从树隙中射下来,照在身上也星星点点的,一些鸟雀在枝头上喧闹不止,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立体画面。

早晨,到户外,吸口新鲜空气。啊,多新鲜!忍不住还要

吸几口,此时多么快意呀。是绿树,给了人以新的生活与新的感受。

然而绿树为了这些,必须坚持不懈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他们这种勤奋精神,不禁让人追问:它就只为了这些吗?不,这是为了奉献!

理想是绿叶,绿无处不再。在我们的世界,里绿主宰着一切,不是吗?棗

春用绿色装点,才有希望;

夏用绿色支配,才有力量;

秋用绿打基础,才又收获;

冬用绿色孕育,才诞生新生命。

人类历史以来,沙漠吞没了多少的生命,是人类的一大劲敌。而生命的荒漠,只因那里没有绿色!直到今天,人类仍直呼绿色进军沙漠。沙漠需要更多的绿叶降临,哺育绿树,用绿色点缀沙漠,告别生命的荒漠!

绿叶,有着绿叶的追求;

绿树,有勤奋的吸收精神;

棗绿叶点缀着绿树!

绿,主宰着世界,世界呼唤绿,绿叶,绿树……

第四篇:百年农大,绿树参天

百年农大 绿树参天 QQ529776132 ——河南农业大学百年办学之路

1902年7月,河南大学堂创建,承载了“作育人才”、“修明学术”的使命,成为河南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1912年11月,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由河南大学堂一脉传承的河南高等学校改办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河南高等农业教育百年历史自此发轫。

1913年5月,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开学,《时事豫报》发出“中州将来农业之发达不卜可知矣”的期许。

1929年3月,时任中山大学农科主任王陵南奋笔立下“一人衣食不足都是农科的不尽职”的誓言。

……

2011年12月5日,省委书记卢展工明确指出:“河南农业大学有着特殊的重要性,举足轻重,不可替代。”

百余年来,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河南农业大学如同一粒种子,生于毫末,发于壬寅,数迁校址不坠科教之志,几更校名愈彰兴农大任,历百年风雨终成参天巨木,厚生丰民,荫泽黎庶。

生应时运 破土萌发

20世纪初的中国风雨飘摇,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内外交困的清廷为挽救统治危机被迫进行了一场史称“庚子新政”的改革运动,教育改革幸在其中。是年9月14日,清廷颁布《兴学诏》,要求各省“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

在此背景下,光绪二十八年正月二十八(1902年3月7日),河南巡抚锡良、学政林开谟在省府开封主持筹办了河南大学堂。同年7月6日,河南大学堂开学,19名教职员、200名学生肩负起清廷“作育人才”、“修明学术”的美好愿望。

清末新政的昙花一现没能阻止大清王朝土崩瓦解,却由此种下了河南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种子,萌生着古老河南走向现代的春天。

1903年,根据清廷《钦定学堂章程》,河南大学堂更名为河南高等学堂,定员250人。河南高等学堂办学持续至1912年。

从1902年至1911年的10年间,随着清廷控制力减弱,河南高等学堂渐渐摆脱了官绅办学和任教的传统,在西学东渐和河南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开启民智、宣传革命越来越多地取代了“学而优则仕”的求学理念,毕业生大多成为后来的社会精英。

秉志是我国近代生物学的一代宗师,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生物系,1948年当选为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人杰、张钟端是河南辛亥革命的重要负责人;

程克曾担任民国总统府咨议、内务总长、司法总长、天津市长;

陶怀琳曾任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第二任校长、河南省教育会长;

张鸿烈曾任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校长、中州大学校长、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校长、河南省教育厅长;

李敬斋曾任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校长、河南大学校长、河南省教育厅长、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地政部部长;

王毅斋曾任河南省副省长、民盟河南省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拱壁是早期中国同盟会会员、中华留日学生总会领袖、青年公学创始人、中国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的先行者;

程毅是早期中国同盟会会员、绍兴大通学堂学监、秋瑾助手、革命烈士。

……

峥嵘岁月 逆势拔节

有高山的落差才能造就瀑布的壮美,有山石的撞击才能成就浪花的美丽。一棵树只有经受得住暴风骤雨,才能傲立天地。河南农业大学的成长历史亦是如此。

1912年,民国肇造,百业待兴。同年1月19日,民国教育部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河南高等学堂改称河南高等学校。同年10月,民国政府一道《大学令》又让这个河南开办最早、层次最高的学校面临若不改办就将停废的窘境。

面对这一局面,时任河南高等学校校长时经训作出了一个对于河南高等教育尤其是农业高等教育而言意义非常重大的选择:请示将河南高等学校改办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该请示以河南都督张镇芳的名义上报中华民国教育部,1912年11月15日,改办请示获得批准,河南高等农业教育由此肇始。

改办请示获准后,河南当即于12月筹划改办事宜,并在次年1月登报招生。1913年3月,学贯中西的清末举人、著名农林专家吴肃出任河南省公立农业专门学校首任校长。5月12日,河南省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在古城开封隆重举行首届开学典礼。“昨日为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始业之期……中州将来农业之发达不卜可知矣。”这是当时1913年5月13日出版的《时事豫报》在报道农专入校典礼时发出的期许。

就是从这里起步,质朴无华的农大人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河南高等农业教育的幼苗,在中原大地上写下了以教育和科技改造传统落后农业的不朽篇章,薪火相传,百折不悔。

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的校长、教师多为赴美、法、德、日求学归来的留学生以及国内著名专家教授,如吴肃、王直青、常志箴、万晋、郭须静、黄人俊、钱养浩、郝象吾、王陵南、李静禅等,一时名师汇集,菁英荟萃。这一时期,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和农技推广,郭须静从法国引进的香蕉苹果和玫瑰香葡萄不仅在开封扎根结果,还被传播到了大江南北;学校与南京金陵大学合作培育出124号小麦新品种,成为当时高产典范;棉花、西红柿、茄子等农作物研发与推广都取得了良好成效。毕业生们大都在农、林、蚕桑试验机构从事科研和生产,或在其他省区的农业学校任教,实现了办学初衷。

这一时期,常志箴校长提出了“奋发自强、求实力行”的校训,后演变至今天的“明德自强、求是力行”。

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经历15个春秋,总计毕业学生397人。

1927年,冯玉祥任河南省主席,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与河南中州大学、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合并为国立中山大学,随后改名为河南中山大学,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成为中山大学的农科。1929年,时任河南中山大学农科主任的王陵南教授这样描述农科的使命:“农科是河南全省唯一最高的农业教育机关,也是黄河流域唯一最高的农业教育机关,对于一切农业问题……皆须担起解决的责任,也就是一人衣食不足都是农科的不尽职。”这就是农大人百年来一以贯之的情怀。

1930年8月,河南中山大学改名为省立河南大学,农科改为农学院。20世纪30年代中期,农学院师资力量十分强大,教授由8名增加到近30名。他们中有许多人在当时已经颇负盛名,也有许多人后来成为学术泰斗,如中科院学部委员涂治、细胞遗传学及育种学家李先闻、水稻遗传育种学家赵连芳、植物分类学家黄以仁、植物病理学家王鸣岐、畜牧学家许振英、遗传与植物生理学家郝象吾、土肥学家彭谦、测树学者李达才、造林学家林渭访、昆虫学家陈振铎等。旨在“阐扬农林学术、促进农村建设”的《农学院院刊》也于1936年10月1日创刊。一时名家鼎盛,学术张扬,将农学院带入了一段黄金时代。

从“七七”事变华北沦陷到1945年抗战胜利的8年间,农学院随河南大学先后迁徙到南阳镇平、嵩县潭头、淅川荆紫关和陕西宝鸡附近的石羊庙、武成寺、姬家店等地流亡办学。其间农学院师生遭遇日寇屠杀凌辱,王直青院长被俘后不堪忍受日寇欺辱,毅然跳崖身负重伤。其间,教学设施也在漫天硝烟和不断搬迁中损失惨重,畜牧系全体师生更是被划归西北农学院,农学院元气大伤。但学校先辈们毅然共承国难,在离乱中不辍耕耘,教学科研难而不断。王鸣岐教授指导消灭了在豫西南危害极大的黑甲虫虫害,深受农民称誉。刘葆庆培育出了“河南大学H-4”等小麦优良品种,使豫西南68县的小麦普遍增产15%左右。在1944年民国教育部综合评估中,河南大学被评为全国国立大学第六名,农学院更是名列第四。

解放战争时期,农学院曾随河南大学南迁苏州。1949年新中国成立,农学院师生重回开封,拥抱黎明。

1952年,教育部进行全国院系调整,8、9月间,农学院从河南大学分出,重新独立建制,河南农学院从此命名。同时,畜牧兽医系被划并给江西农学院,植物保护系被划并给华中农学院,两系师生南渡长江,为中南地区农业教育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1957年,学校从开封搬到郑州办学,既要补充师资,又要重新建校,困难可想而知。但农学院师生不仅闯过了独立建校的难关,还取得了一系列成就。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吴绍骙主持选育了优良品种“洛阳混选一号”,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他还提出了异地培育理论,开创了我国“南繁北育”的先河。短短几年时间,异地培育法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并从玉米扩大到高粱、水稻、小麦、棉花、瓜果及蔬菜等数十种作物。目前,“异地培育”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的自觉行为,其效益之大,已无法用数字估量。

1960年,河南农学院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1962年,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被教育部批准招收硕士研究生,这是新中国首批研究生教育,也是河南省首次实现研究生招生。

河南农学院曾停止招生达6年之久。1971年,学校又迁往许昌农村办学,直至1982年才搬回郑州原址办学。而此时的郑州校区已是支离破碎、满目疮痍。

但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自强不息的农大教职工总能以惊人的毅力履行着“厚生丰民”的重任。当时有3句话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农大人:“摘下高帽进课堂,煤油灯下育人才,田间地头搞科研”。

就是在那样困难的年代,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吴绍骙、胡廷积等专家教授启动了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高产稳产低成本”研究,收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大奖,为河南人民乃至全国温饱问题的解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河南省从缺衣少粮到自给自足,再到成为国人粮仓,农大人为之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曾赞叹道:“河南农大在河南高校中与经济建设结合得最紧密,河南人从逃荒要饭到吃上大米白面,农大人功不可没!”

不负东风 翠绿争辉

改革开放起春风,万紫千红竞芳菲。沐浴着阳光雨露,这棵大树尽情生长,经脉蓬勃,翠绿争辉。

1984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大好春光,怎敢蹉跎,农大人鼓足干劲,只争朝夕。

于是,在近30年的时间跨度里,河南农业大学紧紧围绕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造就学生者为学校,而造就学校者则其学生。”河南农业大学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全体成才”为目标,创立和完善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机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注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推进核心课程建设,使学生们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锻炼,全面提升素质,真正培育了一批批农业现代化的播火者,奉献四海,建功八方。

仅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毕业生中,就涌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畜禽疾病速测试纸发明人张改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棉花害虫生物学与控制技术专家吴孔明,美国农学会院士马保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道文、李大伟等一大批杰出人才……从农大走出去的学子中,不仅有科学大家,也有商界精英、政坛公仆,还有在不同岗位默默奉献的建设者。同时,在校生才俊辈出,收获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一等奖,2011级研究生王灵光更是荣获2011年全国大学生十大人物。这些人才,是国家之栋梁,更是河南农业大学百年树人的生动诠释。

2002年和2008年两次接受教育部教学评估时,评估专家们一致称赞“河南农业大学探索出了一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带就业的新路子”,这也是学校两次获得评估优秀的重要砝码。

随着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不断上升,招生和就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学校第一志愿上线率平均达到350%,而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2011年被评为全国就业50强高校。

学科水平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学校选择对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小麦、玉米等作物为主攻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将作物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做大、做强、做出特色。目前,学校作物学科是河南省唯一,也是全国省属农业高校中唯一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产出了河南省高校第一个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的办学思路,一方面高度重视高端和前沿的科技创新,另一方面架起了农业高校通向新农村建设的金色桥梁。

学校发挥学科优势,提出“打造大平台、组建大团队、申报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科研工作思路,瞄准国家所需,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三大索引论文、新品种选育为抓手,加快科技自主创新。

科研平台建设突飞猛进。建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粮食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29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国家级平台数量在全省高校及全国省属农业高校中名列前茅。

依托雄厚的学科实力和良好的科研平台,学校连续主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粮丰工程,创造了多个国内和国际粮食最高产纪录,为河南小麦、夏玉米总产量连续9年创历史新高,相继突破800亿斤、900亿斤和1000亿斤大关,为全国粮食实现恢复性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大批优秀科研工作者脱颖而出,他们在小麦、玉米、烟草、泡桐、畜牧兽医、能源等领域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科技攻关,产出了一批富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范濂教授是我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主持育成多个小麦优良品种,在黄河以南大面积推广。

蒋建平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泡桐研究,为新中国推广优质泡桐2.1亿株,占全国泡桐总数量的1/5。这2.1亿株巍然挺立的泡桐树为农民致富竖起了一道道绿色屏障,为曾长期遭受风沙肆虐的兰考县改变贫困面貌作出了贡献。

陈伟程教授主持的“玉米杂交种„豫玉22‟的选育与雄性不育利用及产业化”项目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豫玉22”在20多个省区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亿亩,增产28.28亿公斤,实现经济效益23.64亿元。

张百良教授研发的烟叶节能烤房,在云南、河南、四川、辽宁等省区推广了46万余座,每年节能60万吨标准煤,为烟农增收近亿元。

韩锦峰教授长期致力于烟草栽培生理研究工作,是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科发展的主要奠基人,为我国烟草行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康相涛团队主持的“中国地方鸡种质资源优异性状发掘创新与应用”项目于2008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实现了国内家禽学科该奖项零的突破,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河南省10项重大科技成果之一。

郭天财教授长期系统研究河南小麦生产不同发展阶段主推品种生长发育规律,集成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由其主持的科研项目“冬小麦根穗发育及产量品质协同提高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范国强团队连续15年集中开展泡桐丛枝病发生机理和防治技术研究。由其主持的“泡桐丛枝病发生机理及防治研究”获得了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尹钧教授运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了抗穗发芽的转基因小麦新品系,解决了成熟小麦连遇阴雨天发芽这一世界性灾害的技术难题。由其主持的科研项目“黄淮区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了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一项项高端成果次第花开,河南农业大学的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仅2002-2010年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7项,在河南省高校和全国农业类高校中都名列前茅。

与此同时,学校加强与优势企业的合作,探索“共建研究机构、共同申报项目、共同研发产品”的新型合作模式。先后与北京奥瑞金种业、甘肃敦煌种业、河南三高集团公司等1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显著的社会效益。

王泽霖教授发明一系列禽用疫苗和试剂等新生物制品,与企业合作进行产业化生产,创造经济效益789亿元,累计获得转让经费4799万元。

刘国顺教授主持的“优质高香气烤烟生产综合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转化效益达1.52亿元。

陈彦惠教授等培育的玉米新品种“豫单998”是目前我省玉米生产上迫切需要的耐密植高产新品种,一次获得4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让费。

落叶滋泥,河南农业大学牢记使命,服务“三农”的金色桥梁也不断延伸。从20世纪80年代初,河南农业大学就拉开了在全省实施科技开发、为农民送去科技服务的帷幕,先后在南阳、许昌、信阳、济源等30多个市县开展全面校地合作,选派科技副县(区)长40多人,建成200多个合作基地。每年组织10多支博士服务团、近千支学生志愿服务小分队、上万人次师生,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奔赴农村,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服务,直接服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学校还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600行动计划”和“450行动计划”,积极参加“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行动计划”,开展了“百名教授、千名学生小麦春管科教服务行动”,在全省率先探索了科技特派员制度,为我省大灾之年粮食丰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服务“三农”的光荣事业中,农大人殚精竭虑,鞠躬尽瘁。郑祥义教授6年如一日投入民权县人和乡的苹果产业,积劳成疾,献出宝贵生命。魏克循教授退休后,20多年坚持奔走在乡野间,一直服务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被誉为“河南蔬菜之父”的张绍文教授10年间长驻新郑市八千村,在菜农眼里,这位七旬高龄的省城大专家“比农民还农民,随叫随到,有问必答,是咱自己人!”……一代又一代农大人用步履丈量着河南的山山水水,将希望播撒在中原大地上,奏响了一首首“厚生丰民”的时代赞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曾称赞说:“你们农大既出技术,又出人才。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写在了粮食丰产上。”

百岁良木 当为栋梁

“凤凰自古栖大梧,良木由来作栋梁。”

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的农业最高学府,省委、省政府对河南农业大学寄予厚望。

2008年,学校提出了建设全国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当年省委1号文件即明确提出,支持河南农业大学向全国一流迈进。

2008年12月25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视察农大,明确提出要把河南农业大学建设成为与全国第一农业大省地位相适应的农业大学。

争创一流,这便是今日河南农业大学的光荣使命,它承载着一万万中原百姓的重托,承载着农业现代化腾飞的梦想。

河南农业大学当仁不让。

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高校竞争日趋激烈,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落伍。

河南农业大学深知任务艰巨,按部就班没有希望,除了跨越式发展别无他途。

校党委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以改革创新精神将党的建设同学校改革发展紧密结合,努力打造“五型”领导班子,争做“六个表率”,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创建全国一流农业大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政治保障。

学校领导亲自当起冲锋的号手,带领农大人快步前进,扩张外延,提升内涵,跨越式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农大人敢闯敢拼,敢想敢干,披荆斩棘,捷报频传。

新校区建设打破办学瓶颈。从2009年9月奠基到2011年10月喜迎首批6000名师生入住,短短两年,龙子湖校区就崛起在郑东新区;2011年9月6日,学校在许昌实现招生,中断30年的许昌办学历史重新接续。几代农大人拥有新校区、改善办学条件的夙愿不仅一朝实现,而且花开并蒂。如今文化路校区办学条件日趋完善,龙子湖校区和许昌校区建设强力推进,掀开了河南农业大学跨越式发展的崭新篇章。

成功跨入省部共建行列,成为全国第一所农业部与地方省政府合作共建高校。2009年11月10日,是河南农业大学办学历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河南省省长郭庚茂与时任农业部部长孙政才签署省部共建河南农业大学协议,为学校向全国一流农业大学阔步迈进搭建了更高更广阔的平台。共建两年来,农业部对河南农业大学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学校承担农业部转基因重大专项2项,参加行业科技专项8项,总经费超过2000万元,是未共建之前5年经费总和的40倍。

构建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保障机制,新一轮的校内改革深入推进。2010年8月,学校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改革配套措施。新一轮改革既为学校创建全国一流农业大学提供了制度保障,又充分调动了校内各单位和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使想做事能做事的教职工看到学校事业发展的美好前景,从而激活了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和澎湃激情,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持续提升。

服务社会再立新功,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综合改革试点成效显著。2010年7月,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河南农业大学审时度势,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探索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的“三化”协调发展道路。2010年开始在方城、民权两地创建“9∶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革试验区,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两个试验区2011年平均亩产比上年增长21.5%,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建设进展顺利,初步实现向农业科技要空间、要粮食的目标。2011年11月24日,河南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学校“9∶1”模式探索新型农业发展之路的做法和成效。

科研实现跨越式发展,3年连获4项国家科技大奖,特别是2010年学校一次摘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数量居全国高校第16位,在河南省高校中位居首位。教育部专门发来贺信;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批示要求对创新团队进行宣传报道;省委书记卢展工对此作出了“来之不易,谨祝贺,再接再厉,继续突破”的重要批示。

“粮食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获得国家批准立项,实现了河南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突破。

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大步推进。

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合作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开设了中部地区唯一的意大利语官方考试中心。与此同时,海外留学生数量进一步增多,目前共有来自13个国家的300多名留学生在农大学习。

大步生风,有了跨越式发展的大思想,河南农业大学各项事业发展风生水起,百舸争流。

绿树参天 春在八千

沐浴着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今天的河南农业大学已由当初仅有3门课程、19名教职员、200名学员的河南大学堂,发展到有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10大学科门类,下设20个学院,84个本科专业(方向)。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34个二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建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粮食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玉米改良(郑州)分中心、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开放实验室、教育部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动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29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1837人,其中双聘院士14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80人,拥有博士学位的400多人,中原学者2人,省“百人计划”人选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获国家“中华农业英才奖”专家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岗位科学家10人,国家骨干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8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3人。

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学生近3万人,建有文化路校区、龙子湖校区、许昌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334公顷。

今天的河南农业大学在河南高校中创造了“两个唯一”和“三个第一”;是唯一连续两次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的高校;是唯一具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是第一个具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高校;是第一个具有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高校;还是第一个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的高校。

走进今天的河南农业大学,优美的环境,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农大师生们眉宇之间展露的是自信和大气,举手投足间体现的是力量和干劲。

“2011年12月5日,省委书记卢展工视察河南农业大学,用„举足轻重、不可替代‟八个字高度评价我校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一代代农大人长期努力的结果。河南农业大学在创建全国一流农业大学的征程中,一定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弘扬农大精神,续写百年辉煌,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程传兴的话语显示了农大人的百倍信心。

“今天的河南农业大学正围绕建设全国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朝着建设一所以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基础学科为先导、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特色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奋进!向着建设成为河南高级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农业科技创新的依托基地,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农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基地奋进!”面向未来,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琼有力地诠释了农大人的敢于担当。

河南农业大学已经走过了百年,百年辉煌可以庆祝几许,百年沧桑可以小憩片刻。但农大所图何止百年,农大所向岂止万里!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河南农业大学这棵百岁之木虽已参天蔽日,比之于大椿,依然青葱。

第五篇:绿树成阴怎么造句

1)在绿树成阴的地方,村里利用废弃的宅基地,因势造景设计了“农耕园”。

2)六月的循化绿树成阴,花香四溢。

3)这是一处位于城区的老公园,重新修缮后,河湖穿行,绿树成阴。

4)这个被村民描述为昔日绿树成阴的地方,如今满目疮痍,被砍倒的树还留在坑边。

5)本报讯通讯员梁军宁张宗宝三月的宁卫平原,绿树成阴,生机盎然。

6)拥有蔚蓝天空、绿树成阴,是市民们的追求。

7)桥面溪石重叠、流水潺潺,鸟语花香、绿树成阴,生态美景宛若天成。

8)干净整齐的街道,绿树成阴的绿化带,精致如画的街景……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9)绿树成阴花草安逸大大的院子,一排排平房是明黄色的,房门口走出一位中国妇女,一打听,中方援建人员的家属,退休了,从武汉来。

10)坐落在德里南区的印度总理府,环境优雅,绿树成阴。

11)秋天,虽然不像白花盛开的春天那样充满生气,五彩缤纷,也不像绿树成阴的夏天那么充满活力,繁枝绿叶,但却有诱人独特的秋色和金黄的果实吸引人们。

12)徽派建筑所共有的灰瓦白墙和高大的门楼,门楼墙壁有精致的雕花,屋顶的雕花更为精致美丽,整个建筑里有一套贯通的水系,再加上绿树成阴群山呼应,让你有种置身仙境感。

13)市信访办位于人民路,市zf旁边的一条支路进去,一栋建筑周围绿树成阴。

14)远处,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山上绿树成阴,又有花儿映衬,把整个山峰打扮得分外妖烧。

15)夏日的黄河美丽无比。黄河两岸绿树成阴,枝繁叶茂,垂柳倒映,水鸟飞翔。登上拦河大坝,举目远眺,河水浊浪排空,像母亲的血液输人平原儿女的条条“血管”,滋润着肥沃的河套平原。

16)瞧!那机灵的猴子们在绿树成阴的树林里一边乘凉,一边蹦蹦跳跳地玩得可开心了。还有那可爱的小鸭子也找到了凉快的去处,它们整天都可以在清凉的水池里游来游去,这些都让花儿们好羡慕呀!

17)远看校园里绿树成阴花团锦簇。一座座教学楼高耸入云金碧辉煌好似一个个富丽堂皇的宫殿。

18)绿树成阴五彩缤纷的夏景固然迷人,可是气温不温不火的秋色,也带给人凉爽的感受。

19)从天寒地冻的西北一下来到绿树成阴的海南,王婷一家四口玩得都很高兴。

下载绿树的启示作文题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绿树的启示作文题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0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评析及备考启示

    星光大地 笔势千里 ——2010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评析及备考启示 一、题目评价 (一)恢弘图景,永恒思考:简洁却不简单 2010年北京卷的作文命题简洁明快,整个题干的字数不超过40字。......

    2015年高考作文题简析及备考启示范文合集

    2015年高考作文题简析及备考启示 2015年高考作文题简析及备考启示 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徐 飞2015年,被誉为“新高考改革元年”。今年高考增加了3个省使用国家统一试卷,......

    我与绿树共成长(精选)

    小学组”人人植绿、我与绿树共成长 山上,又多了一块绿毯 植树节那天早上,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和风习习。瓦蓝瓦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有的像正在草原上吃草的小羔羊,有的像洁白的......

    《公园绿树红花》识字一

    《公园绿树红花》教学设计(情境激趣) 教材分析: 《识字3》是一组以介绍公园景物与设施的词语串连起来组成的韵文,并在“公园”的统辖下按“自然美景”、“景物设施”、“儿童娱......

    作文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60分)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 螃蟹走了老......

    材料作文题

    材料作文题 一:“开心词典一现场,每过一关主持人王小丫总是问选手,继续吗?如果继续可能有两种结夏,一种是成功,可能实现更大的梦息:一种是失败,退回到你原来的起声、.已有的梦想会得......

    2018作文题

    (2108全国 I 卷)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 农历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作文题

    杭州二模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富兰克林说:“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陶行 知说:“一年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日,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