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后感:读小团圆有感
《小团圆》读后感
读《小团圆》就如读张爱玲。
一个传奇女人的一生。一个集大雅与大俗于一身的女人。一个在阴与阳之间沉沉浮浮的女人。一个阳光照不进的女人。一个永远冷眼旁观的女人。一个与回忆反复痴缠的女人。确如她所说。她的生命如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她是才女,但才女多的是。三毛,萧红,丁玲,林徽因,陆小曼···但我私心认为张爱玲是特别的,不仅因为她造出的那个奇异的末世世界,更因为她的鲜活。张爱玲的年轻时代虚荣,张扬,爱漂亮。她的奇装异服,一颦一笑都会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她有着新鲜植物独有的气息,轻轻一掐便流出辛辣的汁水。1943年,随着《沉香屑》,《心经》,《倾城之恋》陆续问世,一时间洛阳纸贵,全中国都知道上海滩出了个旷世才女张爱玲。这时,她23岁,风华正茂的年纪。她明显是享受的。张爱玲从不掩饰她对出名的渴望。在《传奇》序言里,她如一朵盛放的玫瑰:“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连快乐都不那么痛快···”
我总会有一点痛心。张爱玲说,她就像拜火教的波斯人,把世界强分成两半——光明和黑暗,善与恶,神与魔。童年的时光或许是她一生黑暗的记忆。鸦片烟,遗老遗少,停滞住的午后黄昏,让人不自觉向下沉的腐坏的尘土气息。这是她每一个短篇中几乎都出现的情景。但她是如此多情的女子,她的深爱藏在骨子里,血液里,无法言说。她的过往晕染年华的倒影,幽暗迟暮的古典,和耀目新生的现代。斑斑驳驳。是长处,亦是短处。它无疑奠定了张爱玲今后行文时黑暗的笔调,以及那背后清浅的希望。
我想,任何一篇谈到张爱玲的文章,都避不开一个人,胡兰成。我无法评说这一段往事是孽缘还是错爱,究竟也是过去了。1975年,《小团圆》完稿。张爱玲犹豫重重,几度试图销毁。她在给宋淇的信中说:“他现在在台湾,让他更得了意,实在犯不着,所以矛盾得厉害。”因为爱,所以恨。胡兰成是才子,满腹经纶。这无疑深深吸引了张爱玲。临水照花人,顾影自怜多年。终于寻得一个可以平视的人。长久以来她将自己放到了一个极高的高度,自然而然睥睨众生。我总是不禁想起那张她高昂着头的照片“我立在阳台上,在黯蓝的月光里看那张照片,照片里的笑,似乎有藐视的意味,然而那注视里还是有对这世界难言的恋慕。”
但是她在给胡兰成寄去的相片背面写“遇到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她蓦地放低了姿态,就像一个真正的小女人,却仍是掩不住上海名伶般的绝代风情。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有更深长的回味,是一种苍凉。她写过那么多女人,那么多爱情,多多少少有她的影子,也有她对爱的本质明晰的认知。“邵之雍盛九莉签订终身,结为夫妇。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现世安稳,也只是期愿啊。张爱玲并不是一个爱国的人,胡兰成是汉奸,但她却丝毫不在乎。就像《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香港之战成就了她的爱情,却并不曾将她感化为革命女性。张爱玲说她想表达出爱情的千回百转,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怕才是她梦寐的吧。胡兰成的出现时张爱玲的暗色生命中妖娆绽放的一朵夜昙,也是她为数不多想要亲手抓住的东西,还是被她放弃了。纵观张爱玲的一生,仿佛也只是一次次的放弃。她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也只有她自己知晓了。
张爱玲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女人,心性儿又高。再大的痛苦咬碎银牙也不出声。在离开胡兰成的汤汤岁月中,她再没有提起过他。但《小团圆》的末尾却有这么一段话“这时候也都不想起之雍的名字,只认识那感觉,五中如沸,混身火烧火辣烫伤了一样,潮水一样的淹上来,总要淹个两三次才退。”我敛了眉眼,轻轻叹息。
张爱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第二篇:读《小团圆》有感(模版)
由《小团圆》想到的——读《小团圆》有感
和许多张迷一样,开始看《小团圆》大半是怀着窥伺的心理。“尘封二十年——张爱玲遗作”一行赫然大字着实让人别不开眼。而它也确实满足了所有书迷进一步透析张爱玲的欲望。因为你实在无法把它当成构幻的小说来看。整部书结构松松垮垮,字里行间的淡然和平板都似一个历尽千帆的老者在喃喃的叙述她的前半生。而所有小说里的人物也皆能在她的生活中找到原版。当所有的人、事、物都对号入座,那些世态人情、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甚至病态,怎能不跃然纸上?它分明一部活脱脱的自传!
张爱玲借着书中主人公九莉这个角色,有条不紊的讲诉着自己的前三十年。以九莉生活的那个没落的大贵族为背景,腐朽的封建性和新思想交织,典型的双重挤压下而扭曲变型的家庭。跟随九莉在香港大学求学开始,乃德的凶悍无情、蕊秋的自私、九林的懦弱、楚娣的否测、以及与好友比比的心存芥蒂、、、、都由点滴支乱的小事串联起来。虽然极力让语气显得单薄,让小说读起来像在说别人的故事,但毕竟是张爱玲啊,嘲讽苍凉的手法翻开书页便能感受得到。也使得《小团圆》这个名字透着一股悲凉的阴气和讽刺。
但也记得有谁说,荀桦(现实生活中的作家柯灵)这个人才是整部小说最大的讽刺亮点。因为柯灵曾在文革后写过一篇声情并茂的《遥寄张爱玲》。文章娓娓道来自己与张爱玲的相遇相识,两人在低谷中如何相扶相持,俨然一个温儒的书生。而在《小团圆》里,他不过是个落井下石,对她进行性骚扰的猥琐男。
于是开始有点了解张爱玲当初为何不让《小团圆》面世,甚至一度想销毁它。
这里面除了顾忌胡兰成和感于自己一路到底的心酸,还涉及了太多我们不知道的暗涌。
而整个故事又从不显得遮遮掩掩。以九莉模糊的政治观念和蕊秋与楚娣错乱的关系为例,那个特有的年代下,人们匪夷所思的社会伦理观念、精神的苍白病态,在其笔下都一览无遗。
而我喜欢《小团圆》的原因,也是因为书中所有矛盾挣扎、颠倒迷乱的往事,正映现了我们当代人心底深处诸般复杂的种种症结。在就业压力、房贷、车贷,各种物欲、情欲的倾轧下,我们不也同书中人一样,变得苍白渺小、千疮百孔么?一旦掀去罩在外面的面纱,便也只剩下“爬满虱子的尴尬”了。
所以说,张爱玲才是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一如小说中的九莉,既能时时意识到自身的境况和人生的残缺,又不放过世俗的种种乐趣。
这也正是《小团圆》带给我最深刻的启示:过一种干脆利落的生活,真心实意的生活。
2011年10月
第三篇:读《小团圆》有感
张爱玲的心结
——读《小团圆》有感
虽说相隔几十年之久,但是在张爱玲的新近小说《小团圆》之中,却犹能嗅到浓浓的酸意。只是,张爱玲太自尊了,她不屑泼醋,只有放在心上辗转,辗转。
书的开端,张爱玲就写出这样的话:“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这样的独自排解,只是因为你不在,而爱还在。
张爱玲与三毛一样,是善于将生活艺术化的女子,却又怀着浪漫的悲剧情感。既极度地热爱生活,又极度地厌薄人生。世俗,却又精致。是聪明女子,也是悲哀女子。
“她从来不想起邵之雍,不过有时候无缘无故的那痛苦又来了……这时候也都不想起邵之雍,只认识那感觉,五中如沸,浑身火烧火辣烫伤了一样,潮水一样的淹上来,总要淹个两三次才退……”
邵之雍在九莉的事业如日中天时出现,倾倒于九莉的万丈光芒之下。九莉从小没有得到过父母家人的爱,也不擅长与人打交道,在香港读书的时候朋友就很少。她的出众才华,孤芳自赏和敏感个性,令她与众人永远保持距离,生活在自己内心的丰富世界里。而之雍,这样一个大才子,欣赏她仰慕她能够读懂她,邵之雍出现,让人隐约感到九莉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即将闪亮登场。对于九莉而言,可谓是久旱逢甘雨,她就这样热烈的开始和之雍相恋,而这正是她的初恋。
《小团圆》,说是爱玲的自传,她那时而辛辣时而事故的感悟在其中并不多见,说是个小说,故事性又不及她以往的作品,或许爱玲没想写什么,只是想告诉胡兰成“关于你的梦只做过一次,考试的梦倒是常做。”不是不爱你了,只是在你离开后,我也可以生活得很好了。
在读《小团圆》时,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把九莉当成张爱玲,把邵之雍当成胡兰成,还有二婶和三姑,和张的母亲与姑姑又那么的相似,更别说那数不清的大家族宗亲。
“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我可以等你,多久都可以,但是却不能找你,若是等你,至少只是你不来,若去找你,那就真的两散。等,永远是这世间最聪明的女人做出的最笨拙的决定,因为珍爱,所以笨拙。
喜欢张爱玲写给胡兰成的那首小诗:
他的过去里没有我寂寂的流年
深深的庭院
空房里晒着太阳
已经是古代的太阳了
我要一直跑进去
大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
你不必担心读完之后会对张爱玲失望,相信一切事情都是有其因果效应的。放心去读,《小团圆》只会让你更爱她,连同她的敏感,连同她的冷漠。
第四篇:读《小团圆》有感600字
读《小团圆》有感600字
读《小团圆》,就像是在陪姑婆晒太阳。你从她的片言只语中知道这老人有不寻常的过往,家中发黄的照片也证实着这些片言只语。于是,你陪着枯瘦的老人晒太阳,听她无厘头的点评和慨叹。但终究,你已不是八卦的少年,也并非无知的少女,你雀跃的心要越过这窄窄的院墙,将他们留在历史的尘埃中。她是属于过去的,而你却活在当下。过去不能奴役现在,更不能遥控未来。
过去只能拿来晒太阳,且是冬日下午三四点的太阳,以免过早氧化。我甚至觉得过往只适合尘封,不适合晒太阳,更不能拿来当素材、小说或电影。过往也只属于小众,不适宜大众,更不要成为“传奇”或焦点。
我是用了好大的耐心才读完或说翻完《小团圆》。不翻则好,翻了更糟糕,本来就不喜欢张这个人,这回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把对姑婆应尽的一点尊敬也几乎要放弃。
文字是那么生硬,没有一点质感,仿佛所有人都应该且已经红宝书般熟悉她四十年代的所有作品以及身世。话说得那么迟疑、吞吐,所谓“张爱玲笔触的文句”,像是姑婆在傲慢地掂量我的文字领受力。我若不能成为合宜的听众,你又何苦把这陈年烂谷子晾晒在阳光下。总以为人是到年老才有这份尖刻,却发现姑婆的尖刻是与生俱来,耳濡目染。这里要谈到老姑婆了,张的母亲,虽然小说不等于纪实,“蕊秋”的形象不一定等于张的母亲。《小团圆》中母亲蕊秋看女儿时的眼光犀利,毒辣,不带儿女情长,让我忍不住想起《金锁记》里长安放弃学业后一度言谈举止越来越像她的母亲被形容的一句话:“她再年轻些也不过是一颗较嫩的雪里红——盐腌过的”.一个人,年轻时候即使尖酸毒辣,也会被人原谅,因为雪里红的那一份“嫩”毕竟在那里,养眼。年轻是养眼的,虽单薄或憔悴,仍是年轻。所以,四十年代张的文字,在我看来虽刻薄却是丰腴的,不讨人嫌的,因为,你想着她会长大,她会收敛,你会宽容地等待。但一个人若坚持的那一份刻薄,又会怎样?尤其是年华又拿走了那一份养眼的“丰腴”.
第五篇:读《团圆》有感
《团圆》读后感
三年级一班
严丹珩
《团圆》这本书讲的是一年一度的春节,毛毛一家全家团聚的故事。
毛毛的爸爸是个建筑工人。每年只能回家一次。除夕这天,爸爸回来了,还带回来很多礼物,为家里做了很多事情。在包汤圆的时候,爸爸把一枚硬币包在了一个汤圆里。据说,吃到这枚硬币的人这一年里都会有好运的。这枚寄托着爸爸爱与希望的硬币被毛毛吃到了,爸爸很开心,毛毛也很开心。春节后,爸爸又要去上班了。临走前,毛毛把心爱的好运硬币送给了爸爸,他希望这枚好运硬币保佑爸爸,让爸爸工作顺利,平安归来,全家早日团圆。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家家户户都盼着团圆。除夕以前,家人早早开始准备年货,盼着游子归来,游子们更是归心似箭,他们日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在除夕前回家团圆。
《团圆》中的爸爸很爱毛毛。他给毛毛买帽子;带毛毛去平时一个人不能去的地方——阳台;让毛毛骑在他的脖子上看龙狮表演。爸爸也很爱家,为家里的门刷上新的油漆、换灯泡、补窗缝。。。毛毛也爱爸爸,他不要爸爸买玩具,反而把心爱的好运硬币给了爸爸。他们真是幸福的一家人。
毛毛的爸爸很伟大,我的爸爸也不逊色。为了给我创造更好的生活,他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工作,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加班。我爱爸爸,爸爸也爱我。
每一个爸爸都爱自己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爱自己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