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古建筑旅游实习报告
实习主题: 北京的古建筑0
实习地点:北京
参与人员: XX
实习时间:200X年9月10日至9月25日:
这是一篇旅游实习报告,包含了北京,内蒙古,江苏三大省市的典型古建筑实习,为需要写旅游实习报告或建筑实习报告的朋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9月12日 晴
一大早起来,我们就去了毛泽东纪念馆悼念我们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进入馆内的时候大家都怀着沉重的心情来怀念这一代伟人。
离开纪念馆,我们便来到了人民大会堂。据我们了解,人民大会堂建于1958年10月至1959年8月,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兴建,仅用10个月竣工,为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人民大会堂门额高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金光闪烁,十分引人瞩目。整座大厦屋檐均用黄绿色琉璃制品镶嵌,尽显庄严宏伟、朴素典雅的民族风格和现代化建筑的非凡气派。大会堂主要由中部的万人大礼堂,北部的宴会大厅和南部的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三大部分组成。此外,还有各种会议厅、休息厅、办公室等300多个。其中有33个会议厅是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命名的。各厅布置均是根据当地的风光特色,民族习俗及特种工艺品等进行精心装修与布置的,布置多姿多彩,各具特色。无不引人入胜,留连忘返。
我们一进入大会堂,就被它那庄严的气魄给吸引住了。难得今天广东厅开放,作为广东人的我们都迫不及待地寻找广东厅的所在。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来到了广东厅。厅四周墙面和8根圆柱由微晶玻璃镶砌,墙裙为珍珠大理石。顶棚中部为悬浮式吊顶,3盏水晶大吊灯上部饰有沥粉贴金彩绘,四周围方形小藻井,内置反光暗灯槽。厅内南墙镶嵌锻铜浮雕壁画《龙舟竞渡》。龙舟竞赛是广东古越民族的民间习俗,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怀石投江的大诗人屈原。龙舟的形象既突出了广东的地域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也强调了广东人民团结拼博、力争上游的开拓进取精神。灯影文饰的中心部门以花木为主体形象,四周以波浪纹揭示广东地处沿海的特点。吊灯灯罩的造型成木棉花状。地毯的图案均由木棉花及海浪波纹构成。我边欣赏广东厅心里边在想:如果有一天我有机会在这个厅里开会,会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我们的下一站,来到了北京的象征之一——天安门。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到了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天安门是人间的琼楼玉宇,集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它又是封建等级制的形象体现:中间最突出的一座雕着蟠龙柱头的桥面,只许皇帝一人通过,叫“御路桥”;左右两座雕有荷花柱头的桥面,只许亲王通过,叫“王公桥”;再两边的,只许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过,叫“品级桥”;最靠边的普通浮雕石桥,才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兵了走的,叫“公生桥”。
自1987年11月开始,天安门正式对中外游客开放。在此之前,极少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像今天这样可以接近天安门,尽情瞻仰她的丰美雄姿,和像当年国家领导人一样,自由自在地扶栏远眺广场壮阔的全景。因而,自开放后,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竞相登楼畅游。我们今天可以近距离的接触天安门,可真是幸运啊。站在天安门下,我仿佛可以感受得到当年毛主席在这里宣布新中国成立的那份激情和喜悦,我的内心仿佛也在一起澎湃着……
一直向前走,我们便来到了故宫博物院。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现称为“故宫博物院”。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我们进入故宫,无不惊叹古代人的技艺高超和博大精深,不知道当时的皇帝和宫里的人住在这么雄伟的建筑里他们的感受是如何?他们难道不会迷路的吗?他们平时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一连串的问题的我的脑里浮现,答案我想也只有当时的人们才知道了。
9月13日 晴
我们今天要参观的第一站是明十三陵的定陵。明定陵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定陵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陵正门前方是三卒汉白玉石桥。过了桥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围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监等建筑物300多间。再往后就是陵园最外面的围墙-外罗城(围墙外的围墙)。
我们参观完定陵的地宫出来后,都为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叹,当时的皇帝真是奢侈啊,竟然耗银800万两,历时6年修建了他的陵寝。
我们的第二站来到了北京的另一象征——万里长城。长城是我们古代一项极为雄伟的防御性建筑,它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横贯我国北部。婉蜒一万两千多里,故以“万里长城”闻名于世。带着对万里长城的向往,我们来到了长城底下,谁都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叹长城的雄伟气势!沿城而上,游人摩肩接踵,形形色色的红男绿女都洋溢着同样的快乐与兴奋,发散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快感。中国人总为长城而自豪,毕竟这是与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等并称为世界八大奇迹。
9月14日 晴
在北京的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天坛公园。我们并没有进内参观,因为天坛正在维修当中,虽然可惜,可是据导游的讲解,让我们知道了天坛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祈年殿,它坐落在三层圆形的高大的石台基上,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0米。三重檐均铺有深蓝色的琉璃瓦,层层缩小,呈放射形,顶小冠以巨大的鎏金宝顶。这座大殿在建筑与造型上都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洁白的台基象征白云,深蓝色的殿顶象征苍穹,柱子、彩画、鎏金宝顶象征着彩霞,综合而成为蓝天玉宇的优美造型。听完导游的介绍,我们也仿佛身临其中,可以感受到了天坛的雄伟与壮观。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颐和园。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再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可是设计者偏要将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我们仿佛身历于清人满代,由古而古的心绪回飘在颐内。颐和园展示了中国园林传统的风貌,高峻的楼台,清幽的庭院,其间曲折密布的小径相连接。漫步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颐和园放射出的光彩,足以让我们自豪地说:“颐和园,美丽的园林,是我们的!”是的,的确是的,颐和园是一颗镶嵌在广阔国土上、镶嵌在人民心头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9月15日 晴
离开了北京,我们来到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乡——内蒙古。疽我了解,内蒙古境内有不少的名胜古迹,如成吉思汗陵、昭君墓、五当召、席力图召等。
我们首先来到参观的是便是将军衙署。将军衙署位于新城区,建成于乾隆四年,清代曾有67位将军在此任职,是管辖绥远城驻防八旗、归化城土默特旗,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和节制宣化和大同绿旗兵事务的机构。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衙署建筑风格严谨对称,足按一品封疆大吏规格建成,占地约3万平方米,共有132间房屋。在衙署内,相应地建有隔墙与通道,东侧有浓香四溢的澄同,西南角是小花园。我们还参观了绥远城将军办公复原陈列展览及绥远城满族历史概览。
紧接着,我们便来到了呼和浩特大召寺。大召寺位於呼和浩特市旧城。大召蒙古俗语为“伊克昭”,意为“大庙”。汉名原为“弘慈寺”,後改为“无量寺”。已有四百馀年历史,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寺院。在寺内,我们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佛像,大雄宝殿,还有憎人在教经和吹奏乐器等。
最后我们来到了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的陵墓——昭君墓。昭君墓,亦称“青冢”,相传为西汉王昭君(王嫱)之陵墓。公元前33年,匈奴王呼韩邪单于会见汉元帝,表示“愿婿汉氏以自亲”,王昭君自愿请行出塞,充当和平使者,后被封为“宁胡阏氏’。墓园以墓体为中心,墓前有神道、青冢牌楼、嫱云石雕和青铜像等。其中,高4米,重5吨的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马上开辔而行的大型铜铸雕像,造型生动和壮观。还有一高大的汉白玉石碑,上用蒙汉文字镌刻有董必武副主席《谒昭君墓》诗一首。墓周景色宜人,变幻莫测,民间有昭君墓“晨如峰,午如钟,晚如枞” 一日三变之说,被历史上的文人誉为“青冢拥黛”。
9月16日 晴
今天我们来到了内蒙古最具特色的大草原游玩,感受一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
我们来到大草原上,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就骑上了当地牧民驯养的马匹驰骋而去了。而我们则选择了和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坐越野车来到了草原深处。草原深处的景色可真是美啊!那些自由自在的羊儿牛儿在尽情地享受着他们的午餐,我们就正好逮到一只和主人走失的小羊羔来和我们照相留念,那小羊好象根本不害怕我们一样,它有它吃草我有我们拍照,真是服了这只小羊了,有得吃就什么都不管了,真是可爱。接着我们的车来到了牧民的家做客,牧民们都非常热情的接待我们,还请我们品尝了他们的奶类制品,还真实好吃啊!最后我们的车来到了蒙古人祁福的地方——敖包山。我们也在这里这里许下了各自的愿望。
晚上我们还品尝了内蒙古最地道最出名的美食,烤全羊和欣赏内蒙古的歌舞表演。
9月17日 晴
今天我们到达的景点是国家旅游局推出的“首批国线旅游景点”之一——响沙湾。响沙湾也叫银肯响沙(“银肯”为蒙古语,意为“永久”),居中国响沙之首,堪称响沙之王。响沙湾是一个弯形沙坡,背依苍茫大漠,面临大川,高度近百米,沙坡斜度为45度,宽度400多米。天晴无雨、沙子干燥时,人从沙丘的顶部往下滑,沙子会发出飞机轰鸣般嗡嗡声。可惜的是我们来的不是时候,今天的沙子由于干燥度不够,所以没有发出嗡嗡的声音。当我们站在沙丘的高处放眼望去,茫茫大漠沙丘滚滚,如金波荡漾,十分壮观。响沙大漠如梦如画,我们置身其中,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那一份让灵魂宁静的温馨。
9月21日 晴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就是这座可能会令你想起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场面的建筑,不错,这里就是南京总统府,孙中山先生就是在这里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没进过总统府的人总认为总统府是西洋建筑,其实它是一个中西结合的院落,这里曾经历了明清、太平天国、国民革命和解放战争,演绎了众多的历史故事。
我们进入大门,看到两侧是类似朝房式的办公室,中间为一个花草繁茂的院落。大门正对面是大堂,也就是太平天国天王府金龙殿旧址。天朝时这里是“真神金龙殿”,又称“荣光大殿”。当年,大殿梁栋涂金,饰以龙凤,四壁彩绘,极其富丽堂皇,是洪秀全大朝之地,曾国荃攻陷天京,大肆掠夺后,火烧天王府,但此殿却奇迹般地保全下来。后曾国荃下令揭去红黄墙瓦,剥去泥金盘龙和木雕,将其翻盖为两江总督署的大堂。民国时,这敞开的大堂是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大堂内正梁上悬挂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红底黑字匾。穿过大堂可见一红柱长廊直通庭院深处。西边为原总统府礼堂,是民国时重大典礼的活动场所。东边为“清两江总督署史料展馆”,馆名由著名清史专家戴逸先生题写。
离开了总统府,我们很快便来到了雨花台。相传南朝梁天监六年,金陵城南门外高座寺的云光法师常 在石子岗上设坛说法,说得生动绝妙,感动了佛祖,天上竟落花如雨。唐朝时根据这一传说将石子岗改名为雨花台。高座寺 内有清泉二眼,名永宁泉,其水质清洌,饮之甘甜。南宋诗人陆游品其泉水后,称之为“江南第二泉”,今二泉之水虽枯, 古之盛名犹存。雨花台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高约100 米、长约3. 5公里,顶部呈平台状,由3个山岗组成。东岗又称梅岗,中岗 也称凤台岗,西岗延伸至安德门外,无别名。雨花台是革命烈 士殉难处,在这里遇难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达10万之多。
我们随后参观了雨花台内的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馆馆长94米、宽49米,主堡高26米,建筑面积5900平方 米,馆内陈列着烈士们的遗像、遗书和遗物等。
最后,我们来到了我们这次实习旅游的最后一个景点——夫子庙。南京夫子庙是供奉和祭祀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其全称是“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庙”,简称“文庙”。孔子自古被人们尊称“孔夫子”,故其庙宇俗称“夫子庙”。南京夫子庙始建于宋景祐元年,由东晋学宫扩建而成。如今的夫子庙焕然一新,被誉为秦淮名胜而成为古城南京的特色景观区,也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
第二篇:古建筑实习报告范文
关林古建筑实习报告
本学期的古建筑测绘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实践。这是一个让我们能够深刻了解建筑的机会,一个可以让我们亲身走进古代建筑,感受古代建筑文化的机会,同时让我们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时代在速度发展着,新一代的建筑也不断的创造着,但是去看懂读懂体会古人建造的古建筑也是作为一名建筑学子的必要课程。这次的古建测绘实践让我们受益匪浅,同时也对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实习目的
本次测绘实习通过对古建筑的测绘,增强我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感性认识,深入观察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态、古建筑的结构与形式、中国古建筑的构造、材料以及艺术空间手法的处理,以深化对《中国古建筑史》的理论学习;同时掌握建筑测绘的技术和方法,培养我们调研、收集资料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大家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
时间:地点:洛阳关林大殿
三、测绘人员
四、测绘对象
关林拜殿和大殿:拜殿为5开间卷棚顶明代建筑,是举行祭祀礼时谒拜的场所。殿中间有乾隆、慈禧亲书的匾联,西端竖立着高35米关羽大刀。大殿于拜殿相连,面阔7间,进深3间,高约20米,总面积700平方米,是关林最大的建筑。庑殿顶上,琉璃瓦覆盖,屋脊横立,六兽扬武,飞檐斗拱,朱柱盈围;四檐角饰以庞涓、韩信、罗成、周瑜四神将,悬以铁马金铃。店内暖阁三间,透雕花龙。正门两侧木雕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13幅故事画。刻工精细,构图美妙
五、测量工具
50m皮尺、激光测距仪、5m钢卷尺、指北针
六、测绘内容
1、建筑的总平面。一般只需皮卷尺、钢卷尺、卡尺或软尺就可以测出所有单体建筑的平面图。测绘平面时最重要的是先确定轴线尺寸,之后单体建筑的一切控制尺寸都应以此为根据。确定轴线尺寸后,再依次确定台明、台阶、室内外地面铺装、山墙、门窗等的位置,平面图就确定了。
2、建筑的正立面、侧立面。对于法式测绘,因为没有搭架,无法上到建筑物上用皮卷尺测量高度,所以这一类立面图都必须借助辅助工具进行测量。粗略测量时,我们可以仅借助竹竿和皮卷尺、铅垂球测出高度。但是要用做档案记录时,单层的建筑,如果有可利用的反射点就可以通过激光测距仪测出高度,如果没有反射点可以通过全站仪测出两点之间的高差就是建筑的高度。
3、建筑的纵剖面、横剖面。测量方法与测绘立面图的原理一样。不同的是剖面图要更清晰地表达出各层之间的构造关系
4、大样图。包括了各种砖雕、脊饰、梁架的斗拱等部分的大样。因为这类装饰构件的线条、图案都非常复杂,甚至是一些人物、花鸟、虫鱼图案,而按照测绘的要求是要一一表现在大样图中的,这往往是古建筑测绘中最耗时、难度最大的。在法式测绘中,最好的方法是借助数码相机拍下各个大样的正、侧、底面的照片,然后测出各个大样中重要的控制点的距离,通过比照数码照片绘出大样图。
七、关林及大殿简介
关羽被过去历代王朝尊为“武圣”,是民间信仰者“忠、勇、仁、义”之楷模。关林古庙会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前往关林朝圣之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关林相传为埋葬三国时蜀将关羽首级的地方,前为祠庙,后为墓冢,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南7公里的关林镇。关林北依隋唐故城,南临龙门石窟,西接洛龙大道,东依伊水清流,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是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
明万历年间始建庙、植松。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形成现今的规模。关林总面积约百亩左右,古柏苍郁,殿宇堂皇,隆冢巨碑,气象幽然,为洛阳市著名的古建筑及游览胜地。
风格:关林的建筑规格是按照宫殿形式修建的,布局严谨壮观。庙前有戏台,中轴线建筑依次有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牌坊、林碑亭、关墓。中轴线两侧附以其他形式相同的对称建筑物。
关林的主要建筑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其布局按帝王宫殿建筑而建呈“回”字形结构。舞楼、大门、仪门、平安殿、财神殿、春秋殿、关林(冢)为其南北向中轴线,其它建筑的布设皆沿此线左右对称,错落有致,体现我国古建文化的传统特点。
关林大门为三门道五开间硬山式建筑,始建于乾隆五十六年。走近它的时候,镶嵌在大门上的81颗金钉闪耀眼前,威仪立至。在古代,仪门上的铜钉数目是有等级划分的。皇帝为九五之尊,所以仪门上可用九排铜钉,其次是王侯将相,可用七排,余者依次递减,由此可知,关羽被后人所尊崇的地位已非同一般了。
抬头间,你便可看到被奉为神笔的洛阳书法家王铎所书的“关林”二字。远看这两个大字,笔力刚劲有力,其神韵透于匾外,让人叹止。
穿过仪门,看到一条我国关庙中惟一的石狮甬道。在长约35米的古甬道上,共有大小石狮104尊安坐两侧甬柱顶上,大狮姿态安详,小狮活泼可爱,百狮百态,让人称奇
走过石狮甬道,便是拜殿,拜殿:位于正殿之前,与之相连,是春秋大祭之时百官僚属谒拜之所。殿中悬挂有乾隆御书的“声灵于铄”匾和“翌汉表神功龙门并峻,扶纲伸浩气伊水同流”联。这里是春、秋、诞三祭之期的祭所。洛阳人很是尊崇关羽,在阴历正月十三进行“春祭”,在阴历五月十三即关羽的生日,进行“诞祭”,在阴历九月十三,进行“秋祭”。在这三祭之中,又以秋祭最为隆重,多年来,来自沿海及港、澳、台、东南亚的拜祭者越来越多,随着规模的发展壮大,如今的“秋祭”已经演绎成了“关林国际朝圣大典”。
仰面观之,有一块大匾高高悬在大门上,上书“声灵于铄”四个大字,寓意关公美好的声名象美好的音乐一样传扬四方。这块匾是清乾隆十五年乾隆帝所题,同时两侧并题有联曰:“翊汉表神功龙门并峻,扶纲伸浩气伊水同流。”由此可以看出,不仅百姓敬仰关公,古代帝王对关公也同样尊崇。
走过拜殿,就来到了关林大殿。它是关林最大、木刻最为集中的殿宇,同时,它也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单体建筑之一。大殿: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高26米。庑殿顶,琉璃瓦覆盖,五脊横立,六兽扬 威。正门上,有12幅明代浮雕木刻。说的是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故事。走进大殿,关羽金身端坐眼前,它头戴十二冕旒帝王冠,身穿锦缎绣龙袍,手持一把标明身份的“七星”护板,庄严肃穆。该塑像是1986年仿塑的,原来的塑像在文革中被毁掉了。原像是金身帝王像,是在康熙四年加封关公为帝后以帝制塑造的。
在关林大殿的门板上,你还会发现刻绘着《桃园结义》、《水淹七军》、《三顾茅庐》等12幅与关羽有关的故事。如此多幅反映关羽生平的木雕在国内其它关庙很少见的,不仅如此,徜徉在关林,在其它的大殿中,你还会发现《斩颜良》、《诛文丑》、《挑锦袍》、《义释曹操》等刻绘、壁画,因此上,关林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庙,这里还是一座融汇了多种文化的殿堂。
当你穿越关林大殿,来到春秋殿的时候,你会发现一组极其漂亮的高浮雕式彩色悬塑“关公读《春秋》像。远观雕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走上前看,手法细腻,写意流畅,可谓雕塑之中的上乘之作。平安殿:又称启圣殿,是关林的主体建筑,位于整个庙院的中心,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殿内供奉有贴金关圣帝君像,关平、周仓、王甫、廖化侍立两侧。
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在平时的印象中,一般会记得关羽的“忠、义、仁、勇”,而通过这座塑像,看到了关羽灯下读春秋的神韵
走过一座座殿宇,最后才是关冢。关冢之前,有两座石牌坊和一座碑亭。第一座石牌坊是明代万历年间立的,正坊额上题“汉寿亭候墓”五个大字。这是在关羽解白马之围后,曹操向汉献帝给关羽奏请的封号,也是关羽的第一次受封。正坊柱正面有联一对,左右分云:“盖世英雄皈圣域,终天仇恨绕神丘”。再看左右,偏坊也有坊额,分曰:“义参天地”、“道衍春秋”,古朴悠长,令人深思。
第二座石坊,在规模上要比第一座略小一些,它立于康熙五十五年。“中央宛在”,四个大字迎面正对。关于这四个字,有解释说,“中央”是指头颅的意思,“宛在”则是说仿佛存在的意思。碑亭位于两座石牌坊之后,因为碑亭台基为八角形,也叫它“八角亭”。
该碑亭立于乾隆三十三年,为八卦歇山顶式建筑,其中五昂十一踩斗拱层层相叠,丝丝入扣,形成了一座密檐式阁楼。整座碑亭无一颗铁钉,均为木结构,虽历300年余载风雨仍巍然屹立,充分展示了民间匠师的高超技艺。碑亭内立有石碑一通,碑额上是九叠篆书“敕封碑记”,碑面上刻“忠义神武灵估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这是明清两朝对关羽的最高封号。
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关羽虽然早已远逝于历史中,但他的“忠、义、仁、勇”却得到了帝王们的褒奖,从侯到王,从王再到帝,从帝甚至发展到圣人,真可谓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普天下的百姓们呢,他们敬重关老爷的同样是“忠、义、仁、勇”,但他们没有帝王们那般有心计,去利用关羽“忠、义、仁、勇”维持统治,他们很朴实,就是把关公当成了道德标杆和正义保护神,并且用他们不知疲倦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地在各地兴建和重修关帝庙,以至于关羽的庙祀无垠。
八、测绘实习内容
到达关林时,首先,我们对关林的总体布局进行大致的了解,接着我们集中对我们将要测绘的大殿进行全方位的观察,观察它的建筑的特色、平面形式、构架方式、屋顶形式、台基情况、彩画等。
当我们准备工作做好后,开始进行我们的测量工作,我们分好工后,一部分同学测量平面,一部分同学测量剖面,测量看似简单,但困难重重。由于建筑的高度较高,我们没法用平行投影的方法进行拍照,只能用激光测距仪把能够测量的全部测量一遍。
利用传统手工测量手段,对一座单体建筑进行测绘,大体经历准备、勾画草图、测量、整理数据、制图校对、成图等阶段。整个流程中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现场工作至少应完成仪器草图,并对照实物严格校核,以保证测绘质量;初次参加测绘尽量不用计算机记录,应当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体验建筑、熟悉构造、掌握测量技巧和处理数据上,要求能够按投影法正确表达所测对象。
九、心得 尽管我们学过中国建筑史,知道斗拱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知道各个位置的柱子的名称,知道屋面分几层,但是当我们真正去了解它时,感觉又是那么陌生,通过测绘,我们对古建的感觉从陌生慢慢到熟悉,通过一笔一笔的描绘,我知道了柱径,知道了窗花格的大小,知道了飞椽的搭接和摆放,这让课本里的名词一个个鲜活起来。
测绘是个认真的事,测一座细致的建筑,如同读一本好书,不知不觉把速度放慢,它会自动抹平读者的浮躁,测绘也是如此,古人建造这建筑的时候,该是多么细致,才会把窗花,雕刻得如此生动,我们从开始的粗心慢慢变得认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我们完成了转变。
加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次测绘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大家必须分工合作,既要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又要协助队友测绘。关林两天的测绘让我学到了许多,以前我们上中建史时虽然课本上说得很详细,但是对于古建真正的了解还不如这几天学到的东西,凡事只有亲身经历才不会容易忘记。对于古建的结构,斗拱怎么支撑屋梁,檐角如何翘起?我们在做平立剖时是将古建重新建造了一遍,这种过程让我们加深了对于古建的了解,虽然这只是万千古建中的一种,但是我觉得中国古建的结构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其实这次让我真正的收获是让我知道了实践的重要性,以前都是闭门造车,我想以后我会改变这种现象,多注重观察,去深入了解。
第三篇:古建筑实习报告范本
实习,是一个检验我们自身所学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一个过程,在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的提升自己。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古代建筑实习报告范本,欢迎阅读参考!
實踐简介:
本学期的實踐周實踐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實踐。这是一个让我们能够深刻了解建筑的机会,一个可以让我们亲身走进古代建筑,感受古代建筑文化的机会,同时让我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时代在速度发展着,新一代的建筑也不断的创造着,但是去看懂读懂体会古人建造的古代建筑也是作为一名建筑学子的必要课程。这次的古建测绘實踐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对古代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實踐目的:
通过本次實踐周的實踐我们能够从历史中学习建筑,建立建筑体验与认知,总结建筑经验,培养专业素养。通过实际测量并绘制测绘文本,体验建筑的空间感、材料的应用、建筑的尺度感等,把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古代建筑和古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常用方法手段,全方位了解设计,与现代建筑公共思考,创造性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實踐地点:
厦门卢厝(成功大道与思明南路交汇处,西南角)
三、實踐时间:
20**年7月9日——20**年7月20日
四、實踐内容:
对厦门卢厝的古代建筑进行测量并绘制CAD图,电子模型以及实体模型。
下面首先让我介绍一下厦门卢厝这一有代表性的古厝。
卢家大厝位于厦港福海社区围仔内巷,是清末旅菲华侨卢安邦(又名卢国梁)历时三年构筑的一座近代红砖民居精品。卢厝坐北朝南,占地近千平方米,由中轴对称的两落横向大厝和两侧纵列护厝及院前石埕组成,埕周为围墙,中间建一个高大门楼,形成完整的群落,十分气派。前后大厝平面均为三进三开间,明间为宽敞的厅堂,左右均设厢房,后厅比前厅深阔,设神龛,是祭祀、议事的厅堂。卢厝的两落主厝采用的是抬梁式木架构及单檐尖山式,硬山屋顶,弧线形燕尾式屋脊,其间以过水廊相连接,围合成中心大天井。东西护厝为琵琶式山尖硬山屋顶,与大厝之间留有狭长天井,以漏窗墙分隔成对称四小天井,与前后护厝小房厅自成小单元居室。东西前半部天井中另加盖小方亭,用于休闲和会客。护厝前檐下贯穿南北的走廊,同院后巷弄及中央廊道连通,形成了整体建筑的联系纽带。前院围墙正中设门厅,两侧各有随墙门,作为平时的主要出入口,东西和西南院角分建厨房和电石房,服务于主厝。卢厝整体布局结构及屋顶样式仍保留着北方四合院和宋代曲线屋顶的建筑特点。
囊括闽南民居大多雕饰手法卢厝对建造材料特别讲究,杉、楠、桉木兼用,花岗石、青石并存。粗围高大的梁柱、板扇的使用,使得屋架高举开阔,门窗宽敞明亮;整个墙裙由“泉州白”花岗岩石板与高腰“柜台脚”组合而成,宽厚结实,令建筑显得更为气派和稳重。
于细微处见精细,是卢厝建筑装饰上最大的特点,闽南民居的所有雕饰手法几乎都在这里得到了发挥。墙体多以红砖组砌或拼贴而成,和墙面上用白灰勾缝构成的各种花纹或文字图案,红白相间,相映成辉;门窗、墙堵的石雕则以白色磨光花岗石为外框,内嵌精致的青石雕构件,青白相衬,并与墙面上花纹相互协调呼应。在前落大厝前的东西两侧墙面上,各有一组让人看不懂的文字图案,卢合溪说分别是“天宫赐福”“金玉满堂”。卢厝的石雕数量多达上百幅,大多分布在门厅、垂花门、护厝入口处及漏窗隔墙,既有刀光剑影、战马嘶鸣的打斗场面,也有“渔樵耕读”“仕农工商”的生活写照,还有寓意吉祥平安、富贵有余的宝瓶钟鼎、花卉鱼鸟图案。这些石雕运用了浮雕、浅浮雕及透雕等雕凿技法,雕刻出来的花鸟生动自然,人物神态活现,就连悬空的马缰,也琢得极为分明。梁枋间布满了活灵活现的狮兽、力士、花鸟等饰件和雀替以及精致玲珑的莲花垂拱;各种花鸟图案的漏空窗花,在门窗稚壬弦彩撬娲可见。特别是那些以卡榫斗拼图案或诗句文字来装饰的窗棂花格,和以镶嵌手法拼成的梅兰竹菊阳文纹饰,更是体现了雕刻花样的繁多。不过,最能体现主人高雅情趣和文化修养的,是墙面装饰中那些用琉璃烧制和石板摹刻的唐英、张瑞图、吕世宜、郭尚先等大量历代名人墨客的诗词墨迹。古厝防雨还要防贼据说,卢厝在当时还挺“现代化”的:通过房屋内部铺设的暗管,由“能量”(电石与水作用产生易燃气体)房和厨房顶“蓄水池”向各房厅供气、供水。如今,宅邸墙边屋角还可以见到管道、水头残迹,门窗顶上也保留有灯头足,但“蓄水池”早已被拆掉了。卢厝还在卧房和厅廊地面率先使用了西式壁炉和花面瓷砖。据卢合溪介绍,这些花砖都是从德国进口的,一百多年了仍完好无损。他说,卢厝里的所有木料全部是从菲律宾运过来的,而石雕则都是惠安工匠们的作品。但是,卢厝在文革时期被破坏了一些东西。墙面上的那些石雕,幸好当时用水泥抹起来,才得以保存下来。春节前应文物处的要求,他才把那些水泥挖掉。卢厝尽管结构还保存完好,但部分墙体也已经出现了一些倾斜、塌下的迹象,而且屋顶上瓦碎木朽,卢家后人说最怕的是下雨天。除了要担心房屋坍塌下来,卢家后人还要提防“盗贼”。
下面介绍下这次我们小组的测绘。到达卢厝时,我们首先是大致的了解一下卢厝的总体布局,接着是我们小组的测绘范围。然后,仔细的观察我们需要测量的建筑的特色,平面形式、构架方式、屋顶形式、台基情况、彩画等等。
当以上这些准备工作做好后我们正式展开测量工作,我们分好工,一部分同学测量平面一部分同学测量剖面,而我和另外3名同学负责测量立面。立面的测绘看似简单,但期间困难重重。由于建筑的高度较高,我们的拍照没法用平行投影的方式进行拍照,这就只能借助爬梯了。另外一点,我们需要将立面上的雕花,门的大小,以及窗户大小都测量出来,这就很考验我们的动脑能力了,在门的较高处,我们的卷尺硬度不够没法伸长到较高的地方,于是我们借助竹竿,通过把皮尺的头部固定在竹竿上,从而进行测量。我想,最困难的测量就是对斗拱及其上面的雕花的测量了。由于卢厝现已属于危房,房东在有些地方并不让我们爬高进行测量。最终,在我们的努力下,房东终于同意让我们用爬梯爬高测量斗拱了。这也开始考验了我们小组的互助能力了,由于需攀爬的高度较高,所以爬梯下由两名同学扶住,测量的同学带上一个卷尺和一个手电筒上去进行测量,下面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数据。由于我们小组配合的默契度高,我们一个早上就完成了我们小组范围内各个部分的测量。
在测量完成之后,我们回到了学校之后,很快组织了本组的各个成员进行数据的统计,然后开始绘制。公布不负有心人,短短的两天时间我们小组就完成了老师给我们的任务。
五、實踐心得:
我们在做完这个古建测绘的實踐以后,我们更实际的了解了古代建筑的构造:屋顶的各种形式,建筑的组成,结构类型,斗拱的组成以及机构特点,彩画的分类及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内涵是博大精深的,然而,我们平日里对古代建筑的关注太少了,经过这次测绘,我们又对古代建筑的知识进行了更多的了解以及巩固。通过这次学院组织的测绘实习,虽然我们做的工作不是很足,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值得肯定了:就是对本国古代建筑的了解。此外,由于这次对古代建筑深入的测量也激发了我们对古建的兴趣。与此同时,我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佩服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次,加强了我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由于测量中有很多地方无法具体的量到,只能靠估算,大家就集思广益想了很多方法,例如借助竹竿等等。在绘图方面,培养了我们认真严谨的态度。由于古建中有很多部件,我们就必须对每个部件的每个尺寸进行测量,进行记录。同样,画草图,校对数据,画CAD图都需要认真仔细,通过这次测绘,这在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中都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习惯。
最后,我也深深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由于这次测绘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大家必须分工合作,既要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又要协助队友测绘。充分体现了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互相配合。我想只要一起努力,没有什么困难无法攻克的。这次的测绘我学到了很多,也体会到了很多,这将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回忆。
第四篇: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本次测绘实习通过对古建筑的测绘,增强我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感性认识,主要是针对中国古建筑的构造、材料以及艺术空间手法的处理加强深入了解,以深化大三上学期对中国古建筑测绘的理论学习,同时也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大家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
1、时间:2012年11月5日
2、地点:西安市八仙庵
三、测量工具
3.5m钢卷尺、30m皮尺等
四、小组人员
杜芃逸 曹一飞 冯斌 陈喆 宋颖佳 程雅丽 刘菁
五、实习内容
西安八仙庵.八仙庵相传建于宋代。元、明、清各代屡次翻修。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到西安避难,曾颁发1000两白银,命八仙庵道长李宗阳修建牌坊,并赐八仙庵“敕建” 二字,高悬于庵前门领之上。新中国建立后,当地政府如数次拨款整修。八仙庵现占地110亩,由山门至后殿,分为三进。山门外,有清光绪二十年砖砌大牌坊两座,门外的影壁上刻有 “万古长青”4个大字。山门两端,钟、鼓楼分立左右。第一进殿5间。第二进分前、后二殿。第三进正殿门楣上悬有清慈禧太后亲笔题写的“洞天云籍”4 字匾额,大殿两侧,是东西跨院。东院有吕祖殿和药王殿。八仙庵是西安最大、最著名的道教观院。
我们小组的测绘对象是八仙庵内规模最大的聚仙阁,建筑保留了明清两代风貌,风格古朴,庄严雄伟。在实地测绘之前,老师着重讲解了测绘内容就图纸内容。让我们了解了测绘的大致方向。
开始测量前,我们进行了工作的分配,3个人负责平面测量,另外4人负责立面和细节的测量。在绘制草图前,我们首先从整体上了解整个建筑。由于该建筑遵循了古代建筑的特点,呈中轴对称,所以只用测量两边的距离。先总体测出总的尺寸,再分别测出细部尺寸,最后把细部尺寸和总尺寸校准,尽量减少误差,在测量时,我们重点测量了平面的砖的铺地,台基以及柱的位置和直径。
平面的测量比较简单,用卷尺即可完成。在测量立面时,有更多的构建及细部尺寸需要我们测量,比如门窗的尺寸、镂空的木格子栏杆、石质柱础、琉璃屋顶各个不同位置的斗拱建筑总高度等等,需要利用的工具很多,无疑增加了我们的测绘难度。由于是古建文物,不让攀爬,测量檐高只能用钢尺勾到瓦上测出,导致数据可能不那么精确。
这次测绘让我们对古建筑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特别是明清建筑。屋顶的各种形式、建筑的组成、结构类型、斗拱的组成及机构特点等等,让我们意识到中国的古代建筑历史内涵是博大精深的。此外,这次测绘培养了我们认真严谨的态度,由于古建中有很多部件,我们必须对每个部件的每个尺寸进行测量、记录。同样,画草图、校对数据、做CAD都需要认真仔细,这无疑让我们对以后的工作更加严谨。最后,还加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次测绘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因此大家必须要分工合作,既要把自己的工作任务完成,又要协助队友测绘,这正是我们平时欠缺的精神。总之,这次实践教会我们的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我相信这是可以激励我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第五篇:111山西古建筑实习报告
山西古建筑实习报告
一 实习概况
实习时间 2013年9月
实习地点 山西(大同,太原,晋中等)
华严寺 镇国寺(10日 星期二)
云冈石窟(11日 星期三)
悬空寺 应县木塔(12日 星期四)
五台山(13日 星期五)
佛光寺 南禅寺(14日 星期六)
晋祠 乔家大院(15日 星期日)
平遥古城(16日 星期一)
实习目的通过实地的考察山西的古建筑来体验古建筑的气息,各种建筑材料的运用,建筑的空间感等,把理论课程和建筑实体结合起来,比较全面的学习和研究中国古建筑。
实习人员
2013级 建筑学1~3班
二 实习过程
9月9日,今天星期一,我们下午一起登上了赶往山西的2602次列车,又是一晚上的火车!这对我这种及其不喜欢熬夜的动物来说简直就是一种虐待,还好这一晚的时间不算无聊。火车上我们干什么的都有(此处略去N个字),有点乱但是还好。我在学校时往手机上下载了很多视频,最重要的是纪录片《中国古建筑》,打算利用好这些在路上的时间先了解一下我国古建筑的一些知识。
华严寺
玩了一晚上的火车哥们我终于解脱了!但是我们一下火车没多大一会就被老师又“赶”上了旅游观光车,这车可比火车的硬座舒服毁了!刚坐下我就昏迷般睡着了,过了没多长时间我们就到了山西之旅的第一站:华严寺。一下车,我和我的小伙伴和大伙伴们都惊呆了,古建筑!!原来真实的中国木构架古建筑长得是这样啊!还真都是木头做的哈.......!但是导
游说这个古建筑其实很“年轻”,是现代建的,我们好几个人的热情一下子就被泄的差不多了,并打算不进去参观了(更何况还收门票,你个现代品还好意思买票)。
虽然没有进去参观的,但是外边的建筑也都做的非常精致,我们就三个一群五个一组的在外面的建筑群里拿着“长枪短炮”到处shoot!拍了好多照片。
华严寺参观完了之后我们有乘车到了九龙壁,说实话,我不感觉这九龙壁对我有多大吸引力,环望四周猛的发现不远处的城墙下好像有售票处,当机立断,我和两个好友就过去了,买票,登城,我以前没上过城墙,所以对这种军事防御建筑非常感兴趣,我们这段大同城墙也是经过现代修复的,但是也没有消减我们的热情,很有感觉!
云冈石窟 第二天9月11日星期三,我们上午乘车疾驰到了云冈石窟。云冈石窟的大名早就已经如雷贯耳了,非常想来大同来瞻仰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下车后先到了售票厅买票,人好多啊,里面还有不少外国友人,买了票之后我们开始检票进景点,一过检票后前方有一尊人的雕像树立在我们眼前,雕像基座上有两个汉字(繁体),导游让我们念这两个字,然后我们开始猜了,结果二三十个大学生猜了好几次都没搞定,最后导游说了,那两个字是昙曜。是云冈石窟的“总工程师”。我们继续往前走,听导游说云冈石窟一共开凿了200多个窟,包括了北魏政府官方的和民间百姓的。我们重点参观的是前边的十几个石窟,云冈石窟里最大的石像有17米高,最小的仅2厘米高,厉害!参观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石窟都已经风化的很严重了,导游说石窟在鲜卑人的北魏政权下建成之后在契丹人的辽代还维修维护过,但是即使这样在经历了千年风雨之后还是被时光无情的摧残成了这样,可惜!
悬空寺
第三天9月12日星期四,我们上午到的悬空寺,听导游说,大唐诗人李白同志写过一首诗非常有可能就是写的悬空寺,这首诗是这样“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很熟悉吧。寺下还有李白留下的墨宝“壮观”呢,悬空寺很独特,它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是北魏时期的杰作,后人也进行过不断地维护维修。悬空寺真的很神奇,以前在电视上就看到过相关的节目,一座半悬空的寺庙历经一千四百多年的雨雪风霜依旧矗立在北岳恒山的峭壁上,了不起!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我们大概中午差不多到的应县,来参观佛宫寺释迦塔,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说它是木塔因为它确实是木头做的,一座木塔竟然能够历经近一千年不毁真是太神奇了。此塔建于辽代,到现在已经940多年,历经了风吹雨淋、地震、战火影响,仍然屹立。应县木塔现在已经不再接待游客上塔参观了,所以我们几十人几乎都没有买票参观,只是在墙外进行了一些拍照等活动。应县木塔的木构架结构设计的非常合理,稳定性极好,这也是它千年矗立的主要原因。全塔高67.3米,相当于现代的20层楼房高。木塔五层六檐,算上里面的四层暗层,是九层。塔底层回廊外檐由24根木柱支撑,全塔装有木质楼梯,可逐级攀登至各层,每登上一层楼,都有不同的景观。
五台山
第四天9月13日星期五,我们昨天下午到的五台山然后就直接入住旅馆休息了,今天一天时间都在五台山参观。上午我们先到的第一个景点黛螺顶,上山前导游吓唬我们,说从山脚的第一个台阶到最后一个一共是1080个,她说她知道的最快的一个人是个军官,用了20分钟时间才登上黛螺顶。我不服气,打算挑战之!登顶成功了,掏出手机一看,大喜!我用了15分钟!比解放军还快,可上山路上可是累坏了,心脏都跳得难受。等了大概半个小时后同学们和导游和老师都上来了,然后开始卖票参观。进去之后真是一片香火旺盛之势,我们有一样学一样的开始烧香拜佛,有点搞笑但是心是虔诚的。然后我们还听了导游讲了很多的佛学知识,太长见识了。之后我们还去了菩萨顶,显通寺等景点。
佛光寺
第五天9月14日星期六,我们乘车到了台外,主要参观佛光寺。佛光寺,鼎鼎大名!佛光寺地处五台县城东北32公里处的佛光山山腰,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却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已经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梁思成先生说过,东大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经过测量,斗拱断面尺寸为210X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殿檐探出达三点九六米,这
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同时,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这种梁架结构的使用时间,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可列第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在大殿门板后面发现了唐朝人游览佛光寺的留言。可见,这大门当为唐代遗物。由此推断,这具有一干一百多年历史的门板,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大门了。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有“亚洲佛光”之称。寺内正殿即东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年。佛光寺的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
南禅寺
参观完佛光寺后我们又到了南禅寺,南禅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西南的李家庄附近的阳白沟小银河的北岸,距今1200多年。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寺内主要建设有山门。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和大殿。组成一个四全院式的建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殿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唐建大佛殿,为南禅寺主殿,外观秀丽,形体俊美、古朴。全殿结构简练,形体稳健,庄重大方,体现了我国中唐大型木构建筑的显著特色。正殿重建于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堪称国宝。殿内的一根大平梁上面,保存有不十分明显的墨迹:“因旧名(时)大唐建中三年„„重建殿法显等谨志”,是此殿重建年代的佐证。推算起来,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了。中国木构架建筑能够保存这么长时间到现在真的太不容易了,它不像西方的石制建筑,很脆弱。四九年建国后南禅寺收到了很大的重视,并经过不断地维护和保护,增添了保护设施,修建了接待室,种植了花草,使古老的寺庙焕发出新的生机。
晋祠 第六天9月15日星期日,我们上午到了晋祠。“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晋祠看看。照例还是买票,检票,参观。晋祠,原为晋王祠(唐叔虞祠),为纪念晋王及母后而兴建。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1023—1032年)。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1尊、明代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帔,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挨着的就是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晋祠里竟然还有一个院落供奉的是王姓的祖先,我当机立断拉着另外两个老王一起去“磕头”了。晋祠很大,但是我们时间有限,并没有全部参观完毕还是留下了不少遗憾。我要努力的活下去!因为我知道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参观晋祠是不收费的,哈哈哈,I will be back!我还会回来的!!
乔家大院 参观完晋祠之后我们马上就到了乔家大院,乔家大院位于祁县城东北12公里处,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贵发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2006年2月13日以乔致庸人物为背景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开播。我也是看过《乔家大院》后才知道的乔家大院的。这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双“喜”字。
整个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六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确实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恰如其分地赞美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难怪有人参观后感慨地说:“皇家有故宫,民宅着乔家。”
进入乔家院大门是一条长80米笔直的石铺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坡。西尽头处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上有走道相通,用于巡更护院。纵观全院,从外面看,威严高大,整齐端庄;进院里看,富丽堂皇,井然有序,显示了我国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调。整个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规范而有变化,不但有整体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顶上的140余个烟囱也都各有特异。全院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堆金立粉,完全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确实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以后有两次扩建,一次增修。第一次扩建约在清同治年间,由乔致庸主持,第二次扩建为光绪中、晚期,由乔景仪、乔景俨经手;最后一次增修是在民国十年后,由乔映霞、乔映奎分别完成。从始建到建成的格局,中间经过近两个世纪。虽然时间跨度很大,但后来的扩建和增修都能按原先的构思进行,使整个大院风格一致,浑然一体。
平遥古城
第七天9月16日星期一,今天在平遥古城活动。平遥古城,已经慕名已久了。我们是在前一天晚上到的,到了之后已经晚了,所以就没怎么去参观。平遥古城太棒了,一进城门就感觉气氛不一样,好像自己瞬间变成古人了一样,只是在街道里散步就是一种享受。平遥古城,位于山西中部平遥县,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目前我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县城之一,另一座为丽江古城。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在平遥古城待了一天半,睡了两晚上。但是感觉时间就像过了一眨眼的工夫。第二天的17日上午我们就要上火车了,也就是我们这次山西之旅的最后一站。我在山西留下了一串脚印,山西留给我一串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