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心理学_1次学习活动关于人性的讨论
关于“人性”的讨论
中国人几千年都秉持儒家的观念,认为“人性本善”。中国人常说“良心发现”,这个俗语便是“性善论”最好的注脚。孟子道性善,他相信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即良心。(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孟子·告子上》)孟子还提出“四心说”,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种“良心”是与生俱来的,所谓“天命之性”。
然而既然“人性本善”,“恶”从何而来?因为天性受到私欲的蒙蔽。王阳明在《大学问》里说小人“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纪类,无所不为”。唐代李翱在《复性书》中认为无论圣人百姓,“性”都是一样的,纯净无暇,只是百姓往往受到“情”的遮蔽,看不见自己的“性”。他说:“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他打比方说,水火本是纯净的,只是因为沙和烟,水才变得浑浊,火才变得阴郁,“沙”和“烟”,犹如人之情,虽暂时遮蔽纯洁的本性,却无损于“性”本身。
人性本善,所以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恰如佛家说“人皆有佛性”一样。正因为人皆有“良知之性”,所以每个人都知道何为善,何为恶。《大学》有言:“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也就是说,小人尽管无恶不作,但是他仍知道什么是善恶,所以在君子面前要掩盖自己的恶性,表现得像一个好人一样。
也许有人会说,人之所以知道善恶,是因为教育的缘故。这种看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驳斥。其一,若人非天性本善,因为教育才去恶得善,今日社会教育不可谓不发达,教育普及之广,前所未有,那是否可以说现代社会之道德水准远超古代?是否可以说受高等教育之人群,道德一定远胜愚昧之人?恐怕并非如此。其二,从整个人类角度来看,若非人性本善,何以人类有史以来,无论中西古今,何种社会形态,均劝人为善?这种教人为善的理念从何而来?若说统治阶层为奴役百姓,所以教百姓为善、做一个顺民,那统治阶层、达官雅士,一定都是无恶不作的恶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儒家“君子”“小人”对举。何谓“小人”?一是小孩,二是蔽于私语、天性埋没之人。教育或教化之功效,并非改变小人之本性,而正是令其去除私欲,发现人类共有之天性。情欲寡浅,天性方得以彰显。老子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正是此意。人之天性本是寂然不动、清净无为之本体。
现代人之所以惑于善恶之辩,乃是不知何谓“性”,将“情欲”也归于人性,所以雾里看花,辨不清,道不明。就像我们说一物之“属性”,“性”必然是“向来如此”、“不可变易”的,可以改变、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就不能叫“性”。人之情欲,正是一天一个模样,如风中扬尘,飘无定向,必得尘埃落定,方见亘古如一的朗朗乾坤,这才是“天命之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一无所得。
第二篇:管理心理学和人性
管理心理学作业
经济学院 10外贸2班10307080陈晓珊
1.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对人性的认识,你认为了解人性对于做好管理工作有什么意义?
答: 人性的意思,我认为所谓人性就是能代表人的本质属性,是人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属性,且这属性是本质的而不是具体的属性。人的本质所在在人的精神心理.人格心理.不认识人性,就没有管理学。所谓的管理,简单说,不外乎人财物的管理,通过协调人财物,高效达成某个管理目标。先不说人,就单纯财物的管理,完全不需要管理学这门学问。因为更早期的学问中,一个简单的延伸即可很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更古老的数学,从其延伸出来的运筹学,规划等等就很好用。小例子,要生产一个零件,来四个螺钉,来八个垫片,拼在一起,零件就出来了。还是这么个零件,没有人的参与,还真是生产不出来。可一旦加入人的因素,生产活动变得复杂起来。可问题是怎么让人参与进来呢,并且能多快好省的出来零件呢?凭什么能让人参与你这个生产过程? 这就需要管理学了,现代管理学,包括对人性的认识,不过百来年的发展光景,但远的看去,有人类活动以来,从人类的互动开始,管理就潜移默化的在起作用,其中已经隐含了对人性的认识。举一个例子说起吧,修长城。管理对象,人,土地(或者说泥和石头),木材(或者火),工具(绳子、手推小车、滚木、撬棍、绞盘之类)等等;管理目标,修筑抵御外族入侵的长城。常用管理手段举例:要你来修长城不来的——杀头(陈胜吴广之类);不老实干活的,鞭笞(秦二世后日盛,电影里头常见哦);干活中破坏公物的,鞭笞或饿肚子(这个可是秦简记载的哦)。,直观的可以看出,抽人,杀头,这些人就开始乖乖的来干活了。但是,凭什么可以拿杀头吓唬人啊,凭什么抽人鞭子、饿人肚子啊,这些被杀头挨鞭子的是什么人啊?或者说是什么东西啊?嘿嘿,问题到这里,就开始跟人性有关了。远古时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猪狗,那些老百姓,身份地位低微,让你生产零件,让你修长城,也就跟对待犁前的那头牛一样,鞭子抽抽,吆喝吆喝,牛就跟犁组合起来开始生产活动了,而那个时候的管理者只需要凶残的管理方式,你不干活,就杀头.以这样的方式来威逼百姓干活.这些管理者人性发展并不完善,所以这种方式虽然在那个时候也能够完成工作,但是这样对待人,这种管理方式.始终是不对的。管理过程中都是围绕人展开工作的,管理的核心是人,而不是事情结果要好。只有把人的心性了解清楚了,才知道这个事情怎样处理,只有做到结果两方面都平衡,管理的目的才算是达到了,这一过程,需要了解人的心性,否则做不到这一层次,也达不到管理的目的。管理的最高层次是团队的凝聚力,我们要向这个层次出发。把握人的心性,才能把握管理的方寸。这样才能把管理工作做好.2.结合实际谈谈了解和掌握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对于做好管理工作的意义.答: 管理学以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为目标,从根本上说更加尊重人、重视人的作用。当然管理学中的个体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但是管理学不得不考虑组织中不同层级和不同个体的职能。有的人分作为领导者,有的人分作为执行者,而且在不同的场合下同一个人也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因而要把人看作“术业有专攻、能力有高低、地位有区别”的不同个体。管理学中的人虽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由于这种地位的不平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还记得富士康已经发生“十一连跳”系列自杀吗?心理学家称,富士康“十一连跳”的自杀率仍低于全国平均自杀率。事实上,富士康并非人们想象中的“血汗工厂”。一个个年轻生命的非正常消失,难以用冰冷的统计来概括和解释。相较于整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凸显的劳资矛盾,富士康的“跳楼门”不过是一个极端化的缩影。在享受“人红利”的时代,劳动力价格被就业压力不断压低,劳动力话语权被资方持续无视。对一个4O万人的企业来说,对员工的管理早应该超越单纯的行政管理。管理作为实践是一种艺术,应该是综合利用各种学科知识与信息灵活处理问题的一种创新能力和技巧。
一、富士康事件的反思从富士康事件中,我们看到企业员工经历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富士康中,多是8O、90后现代大城市中新生的打工族,这代人多是独生子女,抗压能力、吃苦能力相对不够强,自尊与梦想却很大。进入现实工作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让这些心理尚未成熟的打工者难以适从。在劳动强度较大、工作简单机械的行业,如电子制造、IT,员工的入职培训一般很简单,但实际工作要求较高,年轻员工身心难以适应。所以才会有那样的悲剧。
从这个例子看出,了解和掌握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有关知识对于做好管理者工作是很重要的,只有通过这样的了解,才能设计出一套人性化的管理方案,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第三篇:管理心理学对人性的认识
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观
人性观在很多时候都会被人拿来讨论,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结论。那么,如果是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呢?
管理心理学上讲的人性是指管理者对职工需要和劳动态度的看法,它不同于哲学上的人性观。它一般离开人的阶级性,而从人的自然属性方面展开。它觉得人是有智慧、有感情的动物,且每个人拥有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其次人的欲望并不完全相同,同一欲望也有强弱之差别;所以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人可能因受到某种刺激而要求上进,努力去实现某一目标,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也可能因受到某种刺激而感到内心空虚、情绪不安,甚至感到 人生毫无疑义。整个管理过程中都是围绕人展开工作的,所以管理的核心是人,而不是事情结果要好坏。只有把人的心性了解清楚了,才知道这个事情怎样处理,只有做到结果两方面都平衡,管理的目的才算是达到了,这一过程,需要了解人的心性,否则做不到这一层次,也达不到管理的目的。管理的最高层次是团队的凝聚力,我们要向这个层次出发。把握人的心性,才能把握管理的方寸,这样才能把管理工作做好。因此只要有“人”这个因素参与,就需要管理了。解决 “怎么让人参与进来呢,并且能多快好省的生产零件呢?凭什么能让人参与你这个生产过程?”这就是管理学需要做的事。所以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系统的管理方法,那么人就会散漫、没有上进心、不知道负责,从而进一步影响生产效率。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同样要想成功,首先也应该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知晓自己要怎么做。像有时候一件事情别人交给你去做,那么你就要全权负责,在整个过程中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和队员或找寻资料,只有这样才会将一件事做好。
在当代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相信熟悉管理心理学的人,会更容易接近成功。不仅是了解别人适合什么,同时也要明白自己适合什么,这样有爱的安排才会让使一个公司成功。
第四篇:管理心理学讨论思考题2
二
案例
120世纪80年代美国大陆航空公司的服务质量相当糟糕,在业内名声很差,员工们都不敢也不愿穿着制服去别的地方,更羞于告诉别人自己在那工作。企业两次宣告破产,员工对企业缺乏认同感、满意度和忠诚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戈 登*贝休恩成为美国大陆航空公司的CEO,提出“员工不喜欢在那工作的企业不会成功”的管理理念,并进行方方面面的管理改革。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无论是利润、服务还是员工满意感都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企业的服务好,顾客的回头率高,企业的制服和印有企业标志的T恤、物品重新成为员工们的骄傲,公司的效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美国大陆航空公司又衰至盛的发展轨迹给你什么启示?
短
时 时
间 间
结
构
长
时
间
2绩效要求
3、心理契约的影响及有效管理
在竞争环境下,许多企业未能长期生存下来。那些确实生存下来的企业,需要依靠员工们持续不断的贡献,来保持企业的成就和取得进一步的成功。
以员工和工作职务的特点为起点,进而显示了那些导致工作满意度和企业认同感的各个环节的关联方式。同时,企业的各种经营结果也会最终受到影响,这些结果(生产力、质量和服务)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情况。
4、工作价值观的概念和结构维度
工作价值观,是要在管理工作中通过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去引导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向积极、健康的方向转变,改善员工的心态,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倡导这样的工作价值观:核心工作价值观:做优秀的自己;2)辅助核心工作价值观:快乐地工作;3)全面(而不断完善)的工作价值观内容。
5、组织承诺的概念、类型和意义
组织承诺一般是指个体认同并参与一个组织的强度。它不同于个人与组织签订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角色方面的合同,而是一种“心理合同”,或“心理契约”。在组织承诺里,个体确定了与组织连接的角度和程度,特别是规定了那些正式合同无法规定的职业角色外的行为。高组织承诺的员工对组织有非常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因素模型(Meyer & Allen,1991)。他们将组织承诺定义为“体现员工和组织之间关系的一种心理状态,隐含了员工对于是否继续留在该组织的决定”。三个因素分别为:
感情承诺(affective commitment),指员工对组织的感情依赖、认同和投入,员工对组织所表现出来的忠诚和努力工作,主要是由于对组织有深厚的感情,而非物质利益;
继续承诺(continuance commitment),指员工对离开组织所带来的损失的认知,是员工为了不失去多年投入所换来的待遇而不得不继续留在该组织内的一种承诺;
规范承诺(normative commitment),反映的是员工对继续留在组织的义务感,它是员工由于受到了长期社会影响形成的社会责任而留在组织内的承诺。
同时,Meyer和Allen还编制了三因素组织承诺量表(Meyer,Allen,1990),对上述承诺的三因素进行测量。
6、组织承诺的管理
中国文化重视经验中的情感体验成分,为了赢得员工的感情承诺,需要员工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组织的关心和厚待。因此,管理者要从员工的需要出发,悉心设计对员工的各项政策,营造适宜的工作环境,为员工能高度卷入并努力达成组织目标创造条件。对员工的每一分付出,公司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并通过公平的分配和晋升系统给予回报。
2.做好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建立组织内部职业生涯发展体系。为员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晋升空间,满足员工的理想承诺要求,建立员工的工作远景,帮助员工进行自我实现。
3.信任管理:要赢得员工的感情和忠诚必须给予员工信任。管理者要通过诚实与公开的沟通,与员工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给予员工归属感,不是通过严厉的规则而是通过教育培训来降低组织不期望行为的发生。从而消除雇佣不稳定因素对组织承诺的消极影响。
4.通过应用“中国员工组织承诺问卷”对员工的组织承诺进行调查,了解员工的承诺状态和水平。每一位员工的组织承诺中都有上述五种承诺因子,但是他们各自的水平是不同的,只有一种或两种承诺因子占主导地位。其中以经济和机会承诺为主导的员工离职率较高。对于这类员工,可以根据他们的绩效表现和组织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挽留其中所需人才,而机会承诺者可让其自然流失。因为保持一定比率的人才流动率,对公司也是必要的。而当组织内员工总体承诺水平较低时,意味着高度的人才流失危险,要求管理者高度警觉和反省,并调整管理措施。
7、工作满意度的概念、模型
对工作满意度作一般性的解释,认为工作满意度是一个单一的概念,是对工作本身及有关环境所持的一种态度或看法,是对其工作角色的整体情感反应,不涉及工作满意度的面向、形成的原因与过程。比较流行和广泛使用的是美国著名人力资源管理公司Monster提出的六条价值标准:成功、独立、认同、支持、工作条件、人际关系。
8、工作满意度与工作行为的关系(与员工离职率、工作绩效)
从组织的角度看,个人工作满意度的高低,不仅是影响组织业绩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影响人才是否流动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的重要因素。员工的流动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反向联系,而与抓工作、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则较小。
编辑本段工作满意度的意义
在组织之中,管理层了解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信息,对于搞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监控组织状况
(二)改进组织管理
通过员工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可以看到员工对上级的看法,改善组织中的沟通,这有利于从多种角度改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三)调动员工积极性
(四)促进员工的发展
(五)监控组织改革方案
(六)提高企业员工中的协同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9、提高工作满意度的方法
1、建立公平薪酬制度 本次调查的S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总体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员工对同事关系的满意度最高,但对工作回报的满意度最低。
工资作为保持因素,奖金作为激励因素,对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心理学的公平理论认为,员工对自己获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只是取决于自己得到了什么,而是要把自己的贡献和报酬同别人的贡献和报酬进行社会比较。当人们发现比例相等,公平合理时,心理平衡,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如果对比较的结果感到不公平、不合理,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感,影响工作的情绪和效率。
因此,有必要建立科学的薪酬制度,科学薪酬系统要兼顾外部公平性、内部公平性、个人公平性和过程的公平性,在认真进行工作分析和职务评价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注重奖金所能发挥的激励作用。按照“双因素理论”来看,若保健因素不足,会引起不满意;激励因素则是促使人们进取、影响人的工作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如工作上的成就感、得到提升、对未来发展的愿景、职务上的责任感等。对员工进行激励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层次员工的不同的需要特点来设计,使员工心情舒畅地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与潜能,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同时,也才能够使企业付出的薪酬成本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2、改善工作设计,关心员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员工离职倾向与员工满意度各维度都显著负相关。其中工作本身和领导能显著负向预测员工的离职倾向。因此,要降低员工的离职倾向,减少人才流失,应该着重从工作本身和领导两方面入手。
首先,在工作本身方面,科学规划员工的职业发展,明确晋升通道,适当轮岗和加强培训;鼓励和接受员工对改进工作的合理化建议;设置一定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员工对工作的自豪感;使员工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体会工作的乐趣和意义,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等。
其次,在领导管理方面,加强领导与员工的沟通,尤其与生产部门的员工之间沟通,根据国外行为科学的研究,有效的领导,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上:一是关心工作,二是关心人。关心工作包括组织设计、明确职责关系、确定工作目标等,关心人包括建立相互信任气氛、尊重下属意见、注重下属的情感等。领导若加强与员工的双向沟通,及时、准确地了解员工的意见、要求和情绪变化,做出正确的决策;员工也因有了反馈意见的机会,而产生对企业管理的参与感,会更积极、主动地关心企业的事情。
最后,企业文化就是全体员工认可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它直接影响员工思维和行为模式,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强化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及时表彰、奖励和晋升表现优秀的员工,提高员工满意度,降低离职率,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个人和企业双赢.10、有人说“为了生活而工作”,也有人说“为了工作而生活”。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11、一名员工对他的工作和组织非常不满意,但是却没有试图跳槽去寻找一份新的工作。你如何理解他的行为?这名员工在工作上会有什么表现?
第五篇:反思人性问题讨论[定稿]
反思人性问题—以2012为例
姓名:龙代妮学号:1109101010
411.为了自己的利益,政府是否有应该对公众隐瞒真相?公众知情权的限度是否仅仅表现为政府的利益不受损害?政府的存在是否是为了保护公众的利益?(片断1、10)
答:显然,政府为了保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而对公民隐瞒真相是不应该的。政府不能以为了全人类这样虚缪的理由来期满公众,在面对赖以生存的家园即将不复存在这样危急悲惨的时刻,公众最需要的是政府给出的可靠权威的说法,他们是如此信任政府,、所以政府没有理由隐瞒公众。更不能限制公民的知情权限度来保持自身的利益。
政府的存在就是为了保护公众的利益。因为政府的组织是建立在公众的基础之上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路线思想,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决定力量。政府是因为公众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所以无论何时,政府都没有理由不保护公众的利益。
2.人是否是自私的,抑或是自利的?这种自私或自利是是否表现为别人是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我们能否在实现自利的时候也能够让他人获利?(片断2、14)
答:在我看来,自私自利,是人的本能。但是这种自私自利的表现方式因人而异。一般看来,有的人总是很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大公无私;但有的人自私自利,总是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
前面这类人,一般比较宽厚,他的快乐点是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满足自身的快乐需求。这一类人通常被我们认为道德高尚。但是另一方面,有的人帮助别人是为了搞好自己的人际关系,拉近与他人的关系,以便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得到他们的支持。显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人本能地为他人,是主观方面的;二是出于目的为他人,是客观方面的。但是终究都是为了自己,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的。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自私的。
后面这类人,是人们都不喜欢的。他们做任何事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着想。这类人,没有脱离人的兽性本能,是人的最初本能。
综上,人是自私自利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所以,在第一类人那里,我们就
可以实现在实现自利的时候也能让他人获利的理想。
3.拥有财富是否能够让我们有傲慢?人是否是分等级的?(片断3)
答:显然,答案是否定的。①拥有财富就傲慢的人是缺乏内涵、素养的人,这样的人,只能说是在金钱上的富人,而不能与一般意义上真正的富人相提并论。财富是身外之物,也是流动的,有朝一日当金钱不再的时候,曾经傲慢的有钱人,会得到同情吗?不可能!②如果是以金钱以及拥有的有价财富来分等级的话,人确实是有等级的。现实生活中,农民很难被城里人视为同级人;一般员工很难与领导同级;连收入都分成不同等级,何以论平等?但是不可否认,从人性的高度来看,人是平等的。这也是我们所不断追求的理想,不能因为现状的缺陷而放弃追求的脚步。
4.政府是否永远值得信任?当家人的观点与政府等权威的观点有冲突时,你会做出怎样的信任选择?(片断4)(片断5)
答:(1)否。从影片中来看,政府不是永远值得信任。现实中的事例无不在证实着政府的不可信性。就如1992年来一直被政府隐瞒的转基因食品危害一样,美国食品部门公布说转基因食品很安全,但是实际上却把真相隐藏了那么多年才被公民所知,若不是政府的原因,公民为何被欺骗?但是,也不能说政府一点都不可信,只是政府也有政府的考虑,有时政府的考虑会更远,必要时会以牺牲人们的现有利益为代价。关键是“永远”二字,太绝对了。
(2)在家人的观点和政府等的权威观点有冲突的情况下,应该酌情而看。就像影片中的情况一样,政府等权威机构的观点未必是真实可信的,而此时家人的观点是正确的。不过一般我们都很难相信一人之言,因为没有科学依据,我们应该参考其理由而不能一刀切断家人的观点。
5.承诺了别人,是否要遵守承诺,即使面临死亡?(片断4)
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是什么样的承诺以及是什么样的死亡。如果是世界末日,而我昨日承诺要陪你一起逛街,显然,这是不能实现的;如果说是对家人、爱人等承诺说要竭尽所能,保护他们,和他们在一起,那么在世界末日之时,肯定要努力实现诺言,因为在毁灭性的灾难面前,能够和家人走到最后一刻,死而无憾了。
6.家人是否是我们永远的牵挂?面临死亡等重大灾难时,我们能否做到不动心?我们是否会欣赏死亡前的壮丽?(片断6、7、8、9、13、16、17)
答:(1)家,是人的根,只有有了家人,才有家。家人,伴我们成长,是我们成长的伙伴,尽管磕磕绊绊,但这些都是最珍贵的回忆。乡愁是每一个外乡游客的2心结,家,是每一个人心中最温暖的港湾。每当过年的时候,无论多么远、多么艰辛的路,都阻挡不了回家过年的人的脚步,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2)在我看来,家人是我永远的牵挂。所以,在大灾大难勉强,我做不到不动心。不要说大灾难了,就连平时做梦梦到一些小难伤害到家人,我都会想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想着好好珍惜,好好孝敬健在的父母。当面对死亡的场景,谁,还会有心情来欣赏所谓”死亡的壮丽”呢?我相信,赞美死亡的壮丽,只能说是站在历史的长河上观看历史的波涛汹涌澎湃了。
7.我们应该对政府还是应该对家人负有更大的责任?当无可挽救时,我们是否应该放弃家人?我们是否应该与家人同生共死?(片断6、7、9)
答:我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应该对家人负更大的责任。但是在特殊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放弃家人。为了大局,有时就得放弃小家了,这也是很多人无奈的事情,中国古代参军也是如此。
8.政府是否应该为了人类了整体发展、或人类延续而有意或无意消灭部分人?(片断10)
答:事实上,政府现在的行为已经在这样做了。比如对少部分人实行的专制。原则上,这样做是应该的;但是在道德上,这样做确实是没有人性的体现。明明标榜着说“人人平等”,在行动中却是不平等的。此时,就要看群体的自觉性了。
9.人是否生而平等?一个科学家对社会的发展重要些,还是一个政客?(片断11、20)
答:(1)是的。人人生而平等是指人,从一出生开始,都是一样的。是指人作为人地位上的平等,在人格上、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在人格上,人人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都有做人的尊严,都不容忽视;在法律地位上,人人都平等地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平等地履行法定的义务。但是它不否认人与人之间在社会阶层地位上的差异。由于生长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同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在社会分工上,也存在不同。但,这些都不会影响我们在人权上的平等。
(2)二者都重要。如果把一个国家比作是一辆汽车,那么科学家就是源源不断提供燃料的工人,政客就是掌控管理车辆安全有效行驶的司机。所以一辆汽车的前进,离不开二者的合作。但是像在影片中的情形看来,当科学家与政客二者只能留一是,首选的应该是科学家。因为只有有粮食吃,才能发展有往更高一层发展的可能。
10.是否应该对家人有善意的谎言?我们对他人的原谅,是否区别于善意与来意的诺言?(片断12)
答:(1)在特殊情况下,对家人善意的谎言是可以被理解的。是否原谅他人,应当考虑他的初衷动机。善意的谎言,是站在为家人的立场上为他们考虑的。然而,这应该有一个适度的原则。在有的情况下,不能只凭自己的直觉,认为如何如何是好的就做出决定,而不顾家人的感受(这往往出现在情感生活中)。
(2)是。
11.我们与别人的合作是否会超越利益?无私的爱是否会存在于非亲人之间?(片断13)
答:(1)会。合作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往往会高于单独一人创造的价值,毕竟个人但的力量是有限的。中国古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说的不就是合作的力量吗?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合作越来越重要,这已经形成了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
(2)无私的爱不仅仅存在与亲人之间,也会存在与非亲人之间。一般意义对亲人的定义,是指直系亲属和配偶以及亲戚,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经历路程并不是都有亲人的参与,通常会有朋友、同学一起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同学、朋友之间自然会产生一些情感,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样的情感会越来越坚固,关系会越来越紧密,近乎一个整体,在这样的情形下,往往会产生无形的爱,无私的爱。所以,无私的爱除了在亲人之间,也会在一起经历磨砺,一起成长的其他人之间产生。
12.是什么会让我们不动心?是超越现实的理想吗?四大皆空能否让我们走近智慧?(片断14、24)
答:不是。能够从容面对死亡的主持,可以理解为是因为四大皆空,出家的人本身对世间就没有什么牵挂,所以他们可以毫无畏惧死亡。佛法讲“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们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除身心的束缚,获得解脱和自在。能积极进取、淡泊名利、乐于助人、不图回报,既利于社会,又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了这样的认识后,人面对死亡时,便会不动心了,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走近了智慧。
13.什么叫顺其自然?人为的某种安排,是否也是一种顺其自然?如果存在一种安排下的顺其自然,我们是否乐意接受?(片断15)
答:(1)顺其自然,是面对一种时态的变化时,不去阻挠、不去干涉,任凭其发展。这种情况,一般会出现在面对的人无能改变或者认为该事件与自己无关,不想插手的时候。
(2)事在人为,肯定会存在认为安排的情况。当然,也会存在量变引起质变的4情况,无论是自然还是认为。
(3)据(1)可知,这得看情况,需要综合各方面考虑。如果与我有关系,而我又可以改变,而那个顺其自然对我不利时,那么我不会乐意接受的。
14.分手了,还可以回忆之前在一起的日子吗?或者说.有没有必要相互关心一下呢?(片断18)
答:可以。分手,是很多恋人所不愿意的。但是,有时又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毕竟曾经一起共度过,再者,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的憎恨都会转化成心底的思念。放远到生命的长度来看,一生中,曾经美好的回忆,能够联系,何尝不可?在我看来,我很愿意这样做。
15.什么是亲人?如果是亲人,我们能否出卖亲人?(片断19)
答:(1)一般意义对亲人的定义,是指直系亲属和配偶以及亲戚。
(2)不能。
16.人与动物是否应该平等?我们是否应该对“仇人”施以报复或鄙视?(片断22)
答:(1)应该。虽然目前仍然存在着人与动物不平等的现象,但是人类追求人与动物平等、和谐相处的步伐不会停止,诸如许多保护动物的法律法规等政策的制定。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虽然说要感谢仇人,让我成长。但是,这种感谢是自私的,不是宽容。一味的宽容,只能被认为你无能,进而会被变本加厉地欺负。但是在危机时刻,只有你我时,不能再内斗。只有互相理解包容才能和平相处,最终共赢。所以,原谅与否,不能太极端。要保持在中间,既不让自尊被欺凌也不欺凌他人。
17.我们是否有必要为他人的权益而斗争?为他人权益斗争的目的是什么?(片断23)
答:对于政府性或者领头性的人而言,他们有职责有使命为他人的利益斗争,因为他们的宗旨就是保卫大多数人的利益,他们的目的在于赢得大多人的支持,以维持巩固其统治地位。
18.我们可以为了亲人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吗?这样做的意义何在?(片断25)答:可以。爱,就是不顾一切为了对方。家人就是我们最亲的人,我们爱家人,所以为了家人,如果牺牲自己一人可以换来亲人的安康,那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19.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
答:我认为,人性本是善的。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我们就开始接受了各式各样的教育,最多的就是教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相信,如果我们的生存环境一直不改变,我们肯定会成为那一个教育系统中的好孩子。因为我们接受的是单一的教育系统。但是,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肯能不与其他人打交道,所以各个个体打交道(实际上也是各个教育系统之间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分歧,各人对事物的评判标准发生了冲突,所以就自然产生了对比,对善恶产生了不同的评判标准。所以首先这个善恶是相对的。
人,都有恻隐之心,在一定程度下,只是被埋没深浅的不同导致了善恶的表现程度不一。这,其实就是人性善的所在。
20.生命的壮丽是什么?(片断27)
答:每个人对生命的理解不同,生命的经历也不同,所以对生命的价值观也不一样。在我看来,一名普通的公民生命的壮丽在于结婚的时刻。作为普通的公民,除了为了生计奔波,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创造什么,当然可能他们有理想、有抱负,但是都被现实压制了。所以他们退而求其次,在这一生的过程中,完成最基本的历程,就是最好的了;要是他们很幸运不小心小有成就,那么这些成就就是生命中的一朵打浪花了,也是最壮丽的。
但是对于一些一出生就高起点的人来说,他们有能力、有精力去关注大局,去思索人类的发展,或者更大的愿景,或者去创造更高的科技,那么他们生命的壮丽自然就是做出伟大的创造、发明或者惊世的举措!
对于我本人而言,生命的壮丽在于实现生命自我的价值,不求流芳百世,只求馨香今世。选择当一名教师,在教师岗位上绽放青春。
21.什么是家?(片断28)
答:我认为,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